天鹅绒监狱

出版日期:2015-10-1
ISBN:9787511727549
作者:[匈牙利] 米克洛什·哈拉兹蒂
页数:161页

内容概要

【著者简介】
米克洛什·哈拉兹蒂(Miklós Haraszti),1945 年出生在耶路撒冷,后随父母回到匈牙利。他是匈牙利当代重要作家、思想家、人权运动者、大学教授,同时也是匈牙利民主派异议者最重要的地下期刊《讲述者》的编辑和突出贡献者。20世纪70年代匈牙利民主与自由出版运动发起者之一。2004—2010年曾指导欧洲安全与合作委员会(OSCE)媒体自由监督机构。另有著作《工人国家的工人》。作品被翻译多种语言,在欧美影响深远。
【译者简介】
戴潍娜,毕业于牛津大学。致力于“智性”与“灵性”相结合的文学创作和研究。著有诗文集《瘦江南》、童话小说集《仙草姑娘》。翻译作品包括伊塔洛·卡尔维诺短篇小说《组合与反组合》,雷蒙•格诺实验文本《格诺二题》《乌力波简史》等。

书籍目录

导读 高墙内的作家自白
前言 反抗的男爵
I 无伤亡的审查制度
II 艺术和自由
III 传统的悖论
IV 审美传统
V 艺术的解放
VI 戏仿御用风格的一章
VII 审查的文化
VIII 艺术与经济
IX 审查的美学
X 社会现实主义之真相
XI 御用艺术家
XII 字缝里的空间
XIII 异议者的辩证法
译后记 刀与磨刀石

作者简介

◎匈牙利道德勇气的标志性人物,言说东欧艺术自由与禁忌
◎在充满压制的国家中做一个创作者意味着什么?
◎是谁创造了这种“镣铐下的美学”?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探讨东欧“被囚禁的艺术”、泄露统治者内心秘密的地下文学,由一个天生爱唱反调的人以一种“御用作家之良心”的口吻所写。它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地剖析了被“审阅”的文学和匈牙利艺术家、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极富洞见地描述了“镣铐下的美学”、艺术家与现代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共生关系。
事实就是这样:碰不得的禁忌,不宜居的生活,不可说的言论,无形的条条框框,永久流产的不被接受的思想,这一切并没有让我们的作品在审美意义上贫瘠乏味。艺术大厦就从这些国家设置的栅栏里拔地而起。我们巧妙地在艺术宅邸里改组家具。 我们学习在规训中生活,那是我们的家,是我们的一部分,不久我们将变得渴望它,因为没有它,我们就无法创作。 ——米克洛什·哈拉兹蒂
【媒体及学者评价】
别看这薄薄的一本书,它将会被众多美国研究生在他们严肃的论文中引述;它将会出现在社会学教授推荐的经典阅读清单上;它将成为中欧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欧的文化宝库里不能没有它。
——乔治·康纳德(George Konrád),匈牙利作家
一部奇特又新颖的、关于后斯大林时代东欧艺术家处境的著作。
——尼尔·阿舍森(Neal Ascherson),英国作家
这本尖锐的著作能使人多些明智,少些沮丧。一本不可或缺的重要著作。
——苏珊·桑塔格,美国作家
当极权主义的思想控制日臻完美时,制度化的审查却变得过时了。哈拉兹蒂以令人不安的智慧分析了这一悖论。
——李克曼(Simon Leys),比利时汉学家、作家
关于极权主义美学的一份绝妙的报告。
——《卫报》
可以说,哈拉兹蒂是从米洛什《被禁锢的头脑》结束的地方开始写起。
——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国际事务》杂志
哈拉兹蒂赋予平淡的行文以诗意,这是只有诗人才做得到的。
——《当代社会学》
在哈拉兹蒂的解说中,除了对政治和当下时事的关注,他还提出了一些有关理论趣味的问题。他或多或少地使我们意识到西方艺术的价值和实践背后那些尚未被我们意识到的设想。
——《纽约时报书评》


 天鹅绒监狱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3条)

  •     书还没看完,大抵的意思已很清晰。看了豆瓣的评分买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豆瓣的评分也是一种非自由的审查。喜欢不喜欢,合适不合适此类,我觉得对艺术本身是没有伤害的。最大的损失在于,将某些意识强加在“艺人”身上!用某种引导或是某种制约来影响创作,那这是艺人的悲哀。是他懂得了赚钱的路数,却忘了艺术的本分。不论审判,或不审判,留下的以及没有留下的,都是时代的特征。具有正面和反面的论证意义。
  •     《天鹅绒监狱》应该是描述东欧后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审查制度极为经典的一本书,我想这本书对于中国读者的价值在于读者可以从书中发现自己国家的影子,很多文字的描述对于我们国家同样适用,它剥开了审查制度的外皮,抽死剥茧般分析了审查制度的进化,它犹如一面镜子反映了中国审查制度的现实。作者在书中阐明的是“国家艺术家”是怎样炼成的,审查美学又是怎样渗入审查制度的肌理的,展现的是后极权主义社会中御用艺术家与国家的共生,艺术家与执法者之间合谋共犯。在资本主义时代,艺术家的饭碗依靠的自身的市场价值,只有得到市场的认可,艺术家才不至于陷入贫困,从而获得丰厚的报酬,而实际上只有少部分艺术家才能有此荣幸,大部分艺术家依旧物质贫困,他们引以为傲的只有自己的风骨,此时的艺术家可以依靠作品向政府、社会进行鞭挞,虽然物质生活没有一定保障,但独立性保持下来。进入到极权主义社会后,审查更为严格,一元化的社会已经吊销了言论自由的存在,权力的毛细血管渗入了每一个人的生活,思想警察无处不在,审查本身已经等同于生活本身,艺术家要么被驯服并同化,要么作为思想敌人被区别对待,它依靠的正是斯大林式的铁腕般的手段,很多艺术家不得不臣服,但内心深处依然保持高度的警惕与恐惧,它体现的正是权力之鞭下的驯服。后极权主义下的审查制度实际上已经允许拥有少量的自由,在意识形态上保持不反对即是朋友的观念,塑造了一种“多元主义”的文化现象,国家愿意拿出更多的金钱、地位、特权来包养艺术家,因此御用艺术家在这一时期更显特色。典型的御用艺术家,比如说文联就是御用艺术家的集合体。国家提供大量的财政支持,鼓励御用艺术家创作更多的符合主流价值观的作品,众多的艺术家凭借御用艺术家的身份获得了房子、汽车和其他特权。当然,国家也会严厉打压“唱反调”的作品,它的底线依旧在那,并未动摇。审查制度在后极权主义社会无处不在,但却没有正式的言论审查机构,这正是其权力运作的高明之处。通过模糊化的界定划定底线,但从来不给出明确而具体的说明,权力的运作空间因此而大大得以扩展,当一本书籍不符合规范时,可以随时予以封杀,随时可以要求下架。无疑,审查制度本身就是对言论自由的侵犯,维护的是国家权力的运行。然而,审查制度是可以进化的,大量的“国家艺术家”好不容易摆脱了资本主义时代的物质匮乏,摆脱了那个充满“罪恶”的金钱至上的社会,因为那使得他们难堪,如今,“国家艺术家”唯一的雇主是国家,已经拥有确定的安全感,金钱与特权随之而来,他们只需要放弃一样东西——那就是作为艺术家的尊严和独立性。他们需要做到放弃风骨来换得安全,这是一个很有诱惑力的交换,放弃独立性又怎样呢?还是物质与特权来得实在,这是他们从未有过的地位,而且还拥有了大量的受众,他们得到了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收获。由于艺术家的雇主变成了国家,那么他们自然是制度的受益者,怎么会反对为自己提供物质与特权的政府呢?因此,“聪明”的艺术家是舍不得放弃这一职位的,于是国家取代市场,艺术家与国家共荣共生。国家采用“胡萝卜加大棒”的方式来捕获艺术家,一方面对自愿降服的艺术家以特权,另一方面对“不听话”的艺术家给予封杀。这种制度让艺术家第一次与国家站在同一战线上,大部分艺术家心甘情愿地投入了御用的温柔乡,国家同化了大部分艺术家,而大部分艺术家也丧失了独立性与尊严,完成了自愿的寄生与依附。作者在书中提到,20世纪70年代,匈牙利当局打算进行文化改革,流行艺术由于缺乏“价值”或“教育意义”,不值得国家大力支持,因而想将其推向市场,此举既然遭到官方艺术家的强烈反对,市场化使他们受到了侮辱,“他们抗议艺术再度成为商品,批评物质主义和公共事务中的不负责任,担心危机自己的崇高地位和作品销量。”当局对这一结果很满意。当审查制度与艺术家不再成为对手时,审查制度与艺术家已经一体化,审查已经内化于心,此时的审查已经显得多余,原来艺术家喜欢的不是自由,更多的是安全感。此时的审查制度进行了系统的进化。它塑造了一种伪多元主义,给予艺术家和人们以自由的假象,但正如前面所说,它的底线依旧在那,不减一分一毫。这有点像什么呢?作者打了一个很恰当的比方:“在斯大林时期,深陷困境的我们,如同被主人愚蠢锁进水缸防止逃跑的鱼儿。后斯大林时期,主人愈发明智,鱼儿也愈发欢乐,尽管水缸依然是那个水缸。”后极权主义时期审查的“放松”同时也无需让艺术家表明鲜明的立场,国家作了“让步”,当国家意识到它的“宽宏大量”已经让大部分艺术家已经“无力传达任何除同化思想外的其他信息,无疑是十分欣喜的。于是,艺术家们可以在官方允许的范畴内肆意地“挥洒”自由,是的,艺术家们居然创造了自由,尽情地“演绎”,作者写道,“已经有权讽刺,前提是有温情和宽容;我们的作品可以异想天开,前提是处于社会主义现实的万有引力中。”是呀,谁会梦想到拥有这么多的自由?传统的审查制度已经不适合时代,因为它可能会激起反抗,而新的审查创造出“压抑的容忍”,成功塑造了审美的机器人,审查制度已经进化,孵化出一套新的审查美学——戴着金色的镣铐“自由”地舞蹈。至此,艺术家和国家彻底融为一体,进化的审查制度创造了“宽容”环境,“宽容”的环境可以加深同化。正如作者所说,“进步的审查无非是艺术家的自我约束。”应该来说,这一种与时俱进精致的权术,“宽松的条件”是一种统治策略的调整,不过是深入同化的显著标志而已,同化的艺术家在内心深处早已完成了自我审查,并且心安理得地接受了审查制度,将其视为一种理所当然,正如面具戴久就脱不下来,自己也变成了面具的一部分。当人们津津乐道于如今的言论比以前开放,国家的经济多么繁荣之时,他早已掉入了国家“宽容”的环境中,逃脱不了国家设定的逻辑,他们传达的信息已经在同化思想之内。当然,他们看不到底层抗争的惨烈,看不到维权人士的艰险,看不到真正独立的声音,大众看到的是既是国家让他们看到的,也是他们想看的。大众觉得现在比以前好很多,并相信慢慢来一切都会好的,却决然想不到国家底线的顽强超出他们的想象之外。没错,“天鹅绒监狱”已经打造完成,其权力运作的手段与策略已经超出以往,最厉害的权力运作是让人们完成自我驯化,无疑,在某些国家,这一点做得很好。
  •     原文链接:https://rsywx.net/wordpress/2016/09/24/be-nice-and-you-will-be-treated/原文链接这是我泰国旅游看书书评的第三篇。我看的是《天鹅绒监狱》。这本薄薄的书讲述了一个真理:天鹅绒监狱是个美好的地方。与我们通常理解的监狱之阴森恐怖不同,它那里窗明几净,舒适和谐,自由自在。只有一点和普通监狱相同:要想过得好,就要遵守规则。也许有人会问,规则是什么呢?于是就会有一位老司机适时出现,谆谆地教诲你:不要问太多。多看多学就是了。作为一个新人,你对此是感激涕零的,而且几乎是立即地将这段话作为你在天鹅绒监狱里立身处世的第一原则。你是个聪明人,所以你很快就总结出了这么几点,而且通过你自己的实践加上和别人的交往,你还肯定了如下几点:监狱长是至高无上的权威。他说的话就是法令,就是最高法则。你试图从监狱长的话语(以及历史话语)中找出一个元规则——也就是在他昨天说A,今天说B,明天说C这样的言论中有没有一个根本性的规则。你就这个问题和更老的司机们——因为你也已经被人为是老司机了——进行过深入的讨论,但是发现结论惊人的一致:那就是监狱长非常的“随机”(你很得意你用上了一个数学名词)。这么多年来,没有任何一个人能以超过70%的准确性根据他(他们)所声称发现了的元规则预测监狱长下一个要发布的指令。但是,就监狱长本身和监狱本身而言,囚徒们还是找到了一些所谓的规律。比如:讨论监狱长的个人、家庭、亲属是被严格禁止的;讨论监狱长的过去言论(以及对现在和未来的影响)也是被高度限制的——对此监狱本身有所谓的监狱长言行汇编作为官方的参考资料(而囚徒们发现,某些老司机信誓旦旦地说监狱长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情在这本汇编上神奇地消失了);严禁讨论任何有关监狱的基础设施;对监狱环境改善的讨论被高度限制。监狱中所有非囚徒的所有人分为几类:监狱长;管理及辅助人员(狱警、医生、心理辅导师、各类技能培训师、厨师、修理工、清洁工……)。根据他们的住处,他们会自发组织起来,以阅读、讨论监狱长言行汇编作为打发空余时间的重要事项。他们几乎不领取报酬,而是根据狱中他们各自管辖、服务的区域中的产出按照一个复杂的commission based calculation method计算他们可以每周分配多少袋米,多少包盐等等。他们的住所都是监狱统一建造和管理的,其中的家居设备也由监狱按照另外一些算法加以分配。狱警:他这周打了多少囚徒;根据囚徒的申请,完成了多少次囚房的重新分配;埋葬了多少死囚……医生:他这周治疗了多少受伤和得病的囚徒;签署了多少精神正常(不正常)证明;签署了多少死亡证明;开出了多少药药方……心里辅导师:他这周和多少精神不正常的囚徒进行了交谈和辅导;解析了几个囚徒们做的梦……;各类技能培训师:他这周培训了多少囚徒……厨师:他这周为多少囚徒和非囚徒做了多少顿饭;营养搭配合理程度;囚徒投诉、生病次数……修理工:他这周修理了多少米的管道;是否提出了有效降低能耗的建议;发现了多少想越狱的囚徒挖出的通道;因设施不能正常工作而收到的投诉……清洁工:他这周清扫了多少牢房、非囚徒住所;从囚徒住所中发现了多少不当言论的纸条;因清洁不力而收到的投诉……也因此,监狱是个很民主的地方。对于每个提供服务的非囚徒,有不少约束和考核。囚徒的舒适性是得到保障的。但是,你发现囚徒的分类才是最复杂的。囚徒都必须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工作。监狱会定时发放劳动报酬,其算法也是非常复杂的——而且监狱长对于这周和下周你做了(你认为是)同样的事情而获得不同的报酬具有最终的不解释权。所有的——是的,所有的——工作都是监狱允许而赞许的。你发现囚徒至少有两类:真正的囚徒。你发现对于他们没有什么可说的。他们就是真正的囚徒。(以下文字中,除非特别声明,所说的囚徒都指这一类囚徒。)安插的囚徒。这又可以细分为两类。间谍囚徒。他们的工作就是装成“真正的囚徒”——而且一开始也往往是真正的囚徒——并挖掘各类消息和不当言论,向修理工和清洁工汇报。他们有一个比较隐晦的特点:就是做出同样的产出时,他们往往会得到比较多的报酬。但是,他们一旦被揭发(囚徒揭发或者被监狱长抛弃),他们的下场也是比较悲惨的——监狱中的囚徒间毕竟还是有潜规则的。异见囚徒。这些囚徒其实是非囚徒。他们由监狱长安插在囚徒中。监狱长也知道,异见永远存在,但是说出来的异见才是对监狱长而言更好的异见。换句话说,他需要知道他的权威是否被受到挑战,他的员工们是否认真地在做事(一方面是为囚徒的需要服务,一方面是为维护监狱的运作而服务)。他也知道,所有囚徒都知道他的元规则缺失,于是由他来倡导所谓的批判(甚至在他心情好或者不好的时候,他都会邀请甚至鼓励囚徒来对他进行批评)不会受到真心的对待,也就收集不到真心的意见。于是,他需要有人(异见囚徒)被安插到囚徒中去,以“高知、敢言”或者“莽撞、敢言”的态度,说出(或者说编织出)一些异见来。为了更好地保护异见囚徒——因为毕竟高知敢言的囚徒有时不愿意当异见囚徒——他有时甚至会为一个异见囚徒配备一些所谓的“影子囚徒”。而影子囚徒的工作就是对异见囚徒的看法提出抨击并对监狱进行维护。这样一来,囚徒中的分类就会更加复杂,也更隐蔽了。对于这些异见囚徒,他们的下场无外乎如下几种:真正地成为了囚徒领袖。其它追随他的囚徒渐渐失去了自己的思想,而代之以通过他去思考。一旦被揭发,他们可以被抛弃;或者转移到另外一个监狱中扮演另外一种(也可能还是异见囚徒)身份。如果被抛弃(无论是否被揭发),而且不再有任何新的价值,异见囚徒还是可以最终选择:成为非囚徒的一员,继续为监狱效力;成为一名真正的囚徒。关于囚徒的未来,我觉得有必要说几句。除了成为上述几种囚徒身份(那么风险和利益是并存的),成为监狱职员之外,还有一种非常少见的情形:那就是“消失”。是的,消失了,不见了。消失可以是心理上的。也就是说,其它囚徒在你提到这个囚徒时,会很茫然:“有这个囚徒吗?”“他是什么时候来的?”“他住在哪个单元?”“他是有大胡子的那个同性恋吗?哦,不是,那是汤姆。”……诸如此类问题的提出,让你知道,所有人都记不起这个人。但是,这个人你(或者另外一些人)却是指天发誓就睡在你上铺的。消失也可以是物理上的。也就是说,在极端运气下,他通过自己挖出来的通道,或者某些从上古传说以来就只存在于口口相传中的秘密通道,成功地逃出了监狱,成为一名囚徒口中说的“浪人”。这种情形绝对不是虚构的——虽然很多囚徒认为,他不过是被“处理”了,所以你再也见不到他了。但是,你很不喜欢这样的情形。成为浪人,在你看来,没有什么可取之处。===============一位作家曾经说过:有罪就要寻求惩罚;而另一位作家更进一步,他说:我被惩罚是因为我有罪——只是我也许并不知道而已。===============监狱长高高在上,手中端着的、他正啜饮着的红酒在橙色的灯光下泛出令人目眩神迷的紫红色。他看向他所管理的监狱,看到一切井井有条,囚徒们安居乐业,职员们尽职尽责,他觉得一切都是好的。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果然是通过英文版转译的 能体会译者的用心 许多细节也做了本土化的处理 但词句间还是能感觉到信息的流失 不过是转译都无可避免 不做苛求 感谢译者
  •     相对自由&主动合作 叹口气日子还得继续过... 感觉论点看首尾即可 叙述太绕难消化 (不过直接表述谁知道此书命运如何- -) “传统审查可能激起过反抗 新审查美学压抑的容忍 创造出了审美的机器人”
  •     有点绕晕。审查会成为一种自我内化,在某怪物还没来得及开启之前,你自己已经提前或喜或悲的删查完了。
  •     有觉得好的论述,但整体结构没看清楚,像是专栏写作结集成书。对自我审查,审查成为文学本身的论述时有金句。国家是艺术的唯一雇主又操持着整个生产的流水线,职务创作的弊端就清晰可见了,这一体制下自然要求发挥艺术的教化意义为雇主服务,天然排斥“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形式,但这种源于利益的教化有多大价值呢。 是功能性的册子,读完了解一些论断却不成体系。感觉有时间还是更应当读文史文章,各方面的收获会更丰富些。
  •     照镜子
  •     虽然不喜欢,但不妨碍这是一部好书。见地非传统但叙述方式传统,词汇翻译的虽然精当但是看久了就会有饱腹感。
  •     除了序言以外有點艱深 果然不適合我這種人文素人
  •     对于社会主义文化的详尽分析,很多点十分深刻,能读到就是一种荣幸。但翻译不舒畅,这种翻译读起来,应该会遗漏很多就价值的东西。
  •     天鹅绒监狱,致命的温柔杀死了每颗细胞的反抗之心。旧的审查制度的退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新模式。 作者哈拉兹蒂找到了一种更游刃有余的方式,略带调侃又十分鞭辟入里的层层剥离了现代审查制度本质。
  •     自我审查、服从约束、创作只能在不自由的监狱里进行,想到了电影《笑之大学》z如果出狱,就不知道何去何从…可能在某国连天鹅绒都没有。
  •     作者本身写下这本书的勇气就值得高分!立场一直无法抓得很准 不过这也是精巧之处 想起伊凡克里玛对censorship的评论:在有严苛的审查制度时 人们对严肃的高端的文学艺术作品会有更高的敬意 然而在完全民主自由的出版业界垃圾文化更会盛行 污染民众的头脑...又是一个费时费力不讨好的continuum的问题 看这本书本身也是冲着东欧+censorship的名气去的啊哈哈
  •     高级黑
  •     你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故事读起来就是倍感亲切。关于艺术及其监狱的林林总总讲得很有趣,但还是觉得不够深入。
  •     重压之下的神作,作者以“御用艺术家”的视角,如同庖丁解牛般将审查制度剖析得淋漓尽致。然而其思想过于“应景”,活该被禁。
  •     在世俗国家里,某某主义无非是新瓶装旧酒,对于御用艺术家来说,该招安的招安,呆在天鹅绒的监狱里,最舒适安全不过,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然而异议者,于国于家无望的异议者,浪漫的个人主义,将会在世俗的麻木与冷漠之下,成为不存在。但也许有一天,情况会发生逆转,今日排斥他们的文化,他日他们将变得不可或缺。也许那一天,会到来,也许。
  •     “天鹅绒监狱”这个名称可以说是十分一针见血的概括了。水缸就在那里,值得我们一直保持警惕。
  •     大学老师推荐,算是很有用的书,不过有些地方略晦涩,字里行间充满了那个时代的气息
  •     天鹅绒监狱——由天鹅绒包裹着栏杆的监狱。以一种类似招安的全新审查制度代替全面禁止的传统审查制度,吸引艺术家自愿套上枷锁。威权给人充分的消极自由以让人忘记对积极自由的追求,忘记自身正处于极权统治之下而乐不思蜀。我们以“局外人”的身份审视这现实版的“反乌托邦三部曲”,最后却越看越熟悉,发现自己并非身处“局外”。句句诛心。
  •     读完这本书使我感到疲惫,我对于里面很多名词不甚了解,读理科让我对这种书很紧张,几乎到三分之一的时候才明白这本书要讲什么,不过还好是读完了,我也觉得写得不错,但我说不出来哪里不错……
  •     审查分为暴力的和温和的两种形式,当前的政治制度下很明显是一种温和的审查形式,没有刀枪棍棒的要挟,只有一条隐形的高压线,大家心里都明白,谁也不明说,这种情况下,文化虽然受到了一定的压制,但还是蓬勃发展,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由此产生了其独特的美学性。
  •     一会儿反一会儿正,跟不上节奏就会被作者戏耍
  •     叫我如何再直视各位老师手中的项目?!
  •     形式意义大于内容,评分虚高
  •     (1/30)没想到我17年读的第一本书!是16年年初买的第一本书
  •     具有警醒性。
  •     民主的土地上开什么花?不民主的土地上开什么花?
  •     写的太透彻的一本书。
  •     这本小册子应该是学习文学者的必读书。
  •     十分跳跃的文章,感觉还无法摸清以什么逻辑编排的段落和章节,观点可圈可点,但叙述的过程让人有些头晕眼花。
  •     设计响应「监狱」二字,还蛮有意思。观点不算新鲜,翻译非常晦涩。
  •     雷声大雨点小,反复都在论述同一点观念
  •     自我审查:-)
  •     而这个国家连天鹅绒都没有就已经深陷其中了
  •     翻译太烂。
  •     当审查成为文化本身。读起来有点绕
  •     极权主义思想控制新形态的揭示。本书可能写的有点散,有时情绪带动文字,行文不是那么紧凑,但作为处于同样环境中的我们,本书价值很高。你可以不感兴趣,但你不能否认他说的是对的。另外,作者说话的身份来回跳跃,写法挺有意思。
  •     评分不对劲吧。翻译问题首先太大了,一两百页的书看了两个月。而且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翻译,觉得全文,都不知道在议论什么?毫无论点的递进??
  •     本是一本很好的书 大胆写出了在社会主义国际中 艺术所处的尴尬地位 那种在围城中的迷失 和对自由的渴望那么刻骨铭心 想要感悟大众 又代表大众 那种不知何去何从的矛盾感非常强烈 枯燥的理论描述使这本书具有更强的专业性 而缺少了趣味性 只能说我意识不到位 勉强能看完
  •     太形式了,完全找不到主点
  •     妈的看不懂
  •     惊醒看客,这书能翻译出版太不容易,但又不对,能出版本身也是其中一环,看客莫沾沾自喜。
  •     社会责任论不是说了吗?这是“消极的自由”与“积极的自由”的区别。作者逻辑有点乱,不是很条理,反讽太突如其来。感觉看封面介绍就差不多。。。零星提到了一些麦克卢汉的观点。
  •     心驚。能出版大概全仗出版聲明裡一句“其中的大部分是我們所不同意的”
  •     解释文化审查的影响,丝丝入扣,犹如博士论文,提及的方方面面,包括社会主义的定义、影响、阶级斗争,都精准无疑,感叹作者对于所有问题认识的惊人的深度。
  •     书名取得真好,书的内容简直是车轱辘话来回说,部分会出现心有戚戚的金句。160页都是多的了,30页就能说清。
  •     背景好多,看不大懂。
  •     关于东欧20世纪70年代左右文化审查制度的思考。(“70年代后期的文化生态和文艺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导读中引用了卡夫卡《饥饿艺术家》的故事,很有意思。书本身有点绕。
  •     题材好——极权主义下的美学,只是写得过于绕和啰嗦了。
  •     反讽的艺术与双声合鸣
  •     好书!就是读来艰涩,貌似前言说的更生动明晰些,之后的整本书14个章节似乎都在“同义反复”。要读懂先去搞清“社会主义”“御用文化”“激进艺术家”等一类的特殊名词吧!读后感就是再也不想踏进国有市场的电影院一步了!顺便,“天鹅绒监狱”,这个译名绝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