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在纸上》书评

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年02月03日
ISBN:9787531331889
作者:潦寒

可以和沈从文的《边城》媲美

读写故乡的文章,我最腻歪的是兑了糖精甜得令人想呕的东西,最腻歪油腔滑调自说自话有悖人性的东西,最腻歪轻浮如草露一见阳光就干了的东西。一句话,我不喜欢妄想高尚如儿戏的曲笔,也不喜欢故作有文轻浮的颂歌。我喜欢真切,也就是真实、真然。并且觉得,在真切面前,一切虚头八脑的东西无论多么天花乱坠通通都是乏味的和苍白的,了无意趣。我的感觉,真切的东西是这样的:无论它以什么形式出现,它本身都具有一种凛然不可曲解的力量和可以渗透心灵的力量。潦寒的在纸上的故乡的那些人和事,具备这样的质感,因而当然也就具备了使人心动的力量。

朴实的文章最感人

潦寒记述一个人或几个人一件事或几件事,无论其出处是亲闻或是道听途说,均予以素描式的方式记述下来,似乎不做任何的技术处理,冷静原版。如同那首栗门张传唱了五百年的歌谣那样,不加雕饰,在原野上是什么样子在纸上就还是什么样子,原来汁味。像仇杀啊,偷情啊,私奔啊,不孝 啊 等等,龌龊就龌龊,苦涩就苦涩,荒唐就荒唐,无奈就无奈,美丽就美丽,诸如此类。这些曾令作者“凄婉忧伤”的“点点滴滴,件件桩桩”, 有时候真的只能用不可理喻形容。这就是缺失了理智的人性的边际么?这真的让人有一种“凄婉忧伤”的感觉。生命是卑微的,是因为物质的匮乏,然生命的高贵与否,又于物质无关。然与什么有关呢?与教养,与精神,与生活的秩序和规则有关。这是根本。这也许就是隐含在《故乡在纸上》的潜在思维和它的力度只所在。潦寒在此书的自序中说:“我所做的一切,都缘于我对这片土地的热爱,缘于文学不但需要深刻,更需要美丽的认知,缘于内心的力量和骨子里的悲悯感。”于是他怀着我觉得有点矛盾和无奈的心情,怀着“思考的负担和压抑的倾诉的欲望”。开始写作这些“夜夜折磨着我那不安的灵魂”的东西。爱之逾深而诉之逾切,思考逾深而情之逾浓。

故乡,抹不掉的情感

记忆是带着情感的,不得不说,花了一早上,在床上了看了潦寒的这图书中的几个故事,让我想起了很多记忆中的很多故事,如家族栗门张的来源故事、家族关系,族姓的力量,这是图书的第一篇,看了为那种过往的族姓力量与伦理重创,像我八零后出生在农村的对族姓关系还有一些理解,而90后则对这种关系近乎没什么印象,更别提依附在里面的道德伦理尊辈观念了,这些消失的记忆已不但但是记忆,就如书中所说中的,是传统伦理道德的瓦解,文中类似故事还有不少,亦能更深刻地反映出这个观念。书中讲述的很多故事,以地域风情故事,讲述还原,但并不单单是还原了一些历史现象,作者以小见大,让我们看到了历史书背后的真实,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况,社会、人性、道德、生存交织,人会是一种怎样状态,而这些在底层的现实生活中淋淋尽职地体现出来,也只有那些经历了真实情况的人才能写出让后人警醒的历史,但不管怎样,还是有人留下了这些,比如书中的这些故事,让我们能回味一些东西,而不至于以至于我们发展得太快了,而丢失了自己的灵魂。

朴实的文章最感人

潦寒记述一个人或几个人一件事或几件事,无论其出处是亲闻或是道听途说,均予以素描式的方式记述下来,似乎不做任何的技术处理,冷静原版。如同那首栗门张传唱了五百年的歌谣那样,不加雕饰,在原野上是什么样子在纸上就还是什么样子,原来汁味。像仇杀啊,偷情啊,私奔啊,不孝 啊 等等,龌龊就龌龊,苦涩就苦涩,荒唐就荒唐,无奈就无奈,美丽就美丽,诸如此类。这些曾令作者“凄婉忧伤”的“点点滴滴,件件桩桩”, 有时候真的只能用不可理喻形容。这就是缺失了理智的人性的边际么?这真的让人有一种“凄婉忧伤”的感觉。生命是卑微的,是因为物质的匮乏,然生命的高贵与否,又于物质无关。然与什么有关呢?与教养,与精神,与生活的秩序和规则有关。这是根本。这也许就是隐含在《故乡在纸上》的潜在思维和它的力度只所在。潦寒在此书的自序中说:“我所做的一切,都缘于我对这片土地的热爱,缘于文学不但需要深刻,更需要美丽的认知,缘于内心的力量和骨子里的悲悯感。”于是他怀着我觉得有点矛盾和无奈的心情,怀着“思考的负担和压抑的倾诉的欲望”。开始写作这些“夜夜折磨着我那不安的灵魂”的东西。爱之逾深而诉之逾切,思考逾深而情之逾浓。

真实的乡村

《故乡在纸上》以记实的方式为我们描述了栗门张村大约一百多个人物,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龌龊,可怜和不可理喻的事。作者说,就是“这种龌龊、可怜和不可理喻使我找到了人性的边际”。全书四十余篇,几乎篇篇都有作者所要追寻的这样的意思。这里没有让人发飘的莺歌燕舞,没有日子能把人给甜死的无耻的梦呓,没有让人觉得虚假的崇高。作者的笔只游弋在故乡的那些人和事的层面,和那些人和事背后的人性的层面。他在叙述故事的时候,读者在阅读那些故事的时候,总能感觉到他的发问:事情为什么会是这样的?这一切究竟是因为什么?他让读者也不得不跟着他的发问去发问。在利益面前,在感情面前,或者在为了生存面前,或者为了某种尊严,人性往往是会闪光的,但问题是也有被扭曲的可能。闪光的给他以赞叹。然扭曲的该怎么办呢?这正是作者在书中时刻思索的问题。栗门张,这个中原腹地偏居一隅的村庄,就这样被作者移居纸上。说故乡在纸上如同说历史在纸上一样,是时空使然而非人性使然。时空只对它本身有意义,而人性必须为自己的命运承担因果。时空是人性的舞台,人性是时空的角色,偶然的人和事或必然的人和事相互构成各自的模式, 乱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如同一个纸上的故乡方阵,种种色彩,般般滋味,没有任何贬低的意思——谁会吃饱了没事找事拿贬低自己故乡的人和事当事呢?当然也不拔高,只是平实记录和反思。

乡村的力量

“书面文字远不只是一种简单的提醒物:它在现实中重新创造了过去,并且给了我们震撼人心的浓缩的想象,而不是什么寻常的记忆。”很早,我就读过伟大的文学批评家诺思洛普•弗莱的这种观点,并竭力维护他的观点警示自己的创作。每一次回到村子,看着物是人非的改变,看着越来越城镇化的楼房及一个个曾经熟悉的父老乡亲的消失,看着新陈代谢的一张张陌生的新面孔,想着故乡在时间面前一天天地老去,我已经没有了作家的感觉,也没有三十岁前是非评判的能力,更没有所谓的责任感的矫情。我有的,只有对村子的纪录,对生命的敬畏,对生命意义的原点回顾,以及我发现自己的灵魂在世俗漂荡的悲苦与独立秋风中的怆然无助。时间的线性,决定了每一分一秒的独一无二性,也决定了每一个差异化人生的独一无二性,更决定了我对故乡每一次纪录的独一无二性,并因我寻找精神归属感的固执与执迷,有了《故乡在纸上》每隔几年的新版本和栗门张的独一无二性。

好文章天下流传

《高高的栗木门楼》是《故乡在纸上》的开卷之作,这是介绍故乡来历变迁的一篇颇具传奇色彩的导读。入手是一首据说已传唱了五百余年的歌谣:“我的祖先哪里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上的老鸹窝”,无任何雕饰原汁原味,然对于作为这首歌谣传唱者的子孙,作者从局内人的角度深深体验到一种“饱含着历史的无限沧桑与背乡离井的无限苍凉”,到如今,这沧桑与苍凉的意韵仍然如天气与地气一样弥漫在栗门张,弥漫在被作者复制到纸上的故乡。在某种意义而言,故乡并非都是可爱的,正如人性在某些时候并非都是可爱的一样。然故乡是值得怀念的,因为那是一个人的根之所在,是作者的“精神家园,一个来自灵魂深处和骨子里体验生命痛感和出走欲望的最原始的出发点”。虽然“蓦然回首”,再一次审视它时,“有一种无限怅然的陌生与无形的距离,”甚或还有一种伤痛,但对故乡的爱恨,也须从这里出发, 甚至于对故乡龌龊的可怜的非人性的那些人和事的诅咒也从须这里出发。然后,站在一个思想者应有的角度,把自己的反思糅合在其中,把自己的爱与忧伤也糅合在其中,高高的栗木门楼,从此注入一种文化的色彩。

时间为众生守夜

作家的故乡有两个,一个在纸上,一个在心上。30岁那年,我将心上的故乡搬到了纸上,用而立之年的清涩与愤慨,真实地纪录了我出生的那个村子——栗门张的家长里短,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悲欢离合。用一种远离故乡的姿态抒写着俯视的矫情,以童真的眼光审视着每一个从我眼前走过的人生,从纸上得来的标准来判定是非,处子激情般地抛洒着三十年的沉淀,历史的,传说的,演绎的,真实的,戏剧的,荒诞的,歌着,哭着,敬着,骂着,走着,梦着……披精沥胆地写了四五年,洋洋洒洒地数万言,并渴望用一种史诗般的歌调来诠释群体的生存状态与个体命运,让生命变成历史,让悲剧变成警示,让生活变成文字,让善良变成希望,让行动变成思考,让厚道变成崇高……刀耕火种般地书写着自己的爱与憎,悲与喜,思与忧,折射当下农村在城镇化变局中的歌与哭,梦与醒,苦与乐。《故乡在纸上》出版后,我自以为在我们村子做了一件天大的事,就像故乡的孩子们说的那样,我们村的作家让栗门张躺在纸上,让过去变成现在,让现实值得怀念,让普通人走进了全国人的视野……事实上,作品的出版并没有我想像中的那样火热,更没有家乡的孩子想像的那么神圣。先是这本书在每年数万个图书品种中并没有脱颖而出,没有引起什么文坛轰动,而后是父亲胃癌晚期,我第一次经历亲痛生死,感受生命的脆弱无奈。连续一年来,我又一次次地奔赴在省城与故乡之间,重温自己心中的故乡与纸上的故乡在创作中的差异,重读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群体的行为方式与做事逻辑,重新思考自己写作的意义及与故乡的关系。远离十年,再一次走近,蓦然发现我写在纸上的故乡与现实的故乡,还是有着不一样的气质。我也发现在远方根本无法真正地了解故乡——栗门张作为中国千千万万个农村的缩影,在农村城镇化的变局中,潜移默化的互联网与电视媒体强力干扰下,已经产生了“润物细无声”的变化,并以一种蚕食的方式让主导农村几千年的伦理观念在极端事件中呈现出雪崩式的瓦解,让坚守了数百年的道德舆论显得前所未有的苍白无力。尤其是随着生活空间的扩展,人们在农村土地与城市建筑群来回奔波之后,生存空间转换导致身份转化,给每一个人造成不同程度的思想异化,曾经的朴实厚道在商业社会与现实利益的讨价还价中,真实的摸得着的金钱关系的你来我往中,让感性的农民越来越急功近利,让浓浓的乡情在相互攀比中越来越无足轻重,让利他法则下积累出的伦理观念分崩离析……曾经唾弃的自私与张扬渐渐地被人们容忍,群体维护的生存法则在机器劳作中越来越老死不相往来,工业复制与强力崇拜的浮躁风气迅速传染……人们除了明显物质条件改善,消费能力的提高与所谓的信息时代下视野的扩展,并没有表现出精神层面的提升与人文素质的明显改善,更没有表现出与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和谐与文化积累。

大作品需要大气象

在中国千千万万个村庄中,栗门张只是并不起眼的一个,但由于是作者的家乡,所以作者在写作中倾注了太多的情感。那里虽然人少,但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单元。作者用自己的笔,写出了农村生活的无奈、悲哀和痛苦,也写出了踏实、勤劳和幸福的小家庭。在《纸上的痛苦》一文中,作者在叙述韦根一家不幸生活之后,也发出了“真正的痛苦源于心灵,归于麻木。"这种感叹类似于鲁迅对笔下一些人物“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慨。在《邪子》一文中,作者不惜笔墨地描写了邪子华珍“心歪眼斜”外表下的高尚人格。他看病不按职位,而按先来后到。不论身份,什么病吃什么药一视同仁。邪子的邪还在于他公正,敢说公正话,不因个人利益得失歪曲事实。他还敢于抱打不平,甚至把乡里胡作非为的计生干部暴打了一顿。虽然也写了他一些生活作风方面的问题,但也因此使邪子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在下篇里,虽然作者标明是小说部分,但还是处处显示着栗门张的影子。二犟、小文、秀莲、绑紧、谭毛爷等人物与其他各篇的人物相互映照,看不出谁是虚构的,谁是真实的,所能感觉得到的是作者独具的匠心。在《报复》一文中,作者揭示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一个古老的真理,告诫人们,心态要平和一些,风水轮流转,谁也无法预测明天的命运。而《谭毛爷和他的情人》,则是本书中形象最丰满的一个,所用篇幅也比较长。找情人,在相对封闭的小村庄里无疑是一件难以容忍的事情。然而却写被作者写得非常生动,期间不乏真情流露,甚至还有几分幽默感。


 故乡在纸上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