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大国

出版日期:2014-5-1
ISBN:9787539972963
作者:熊逸
页数:344页

内容概要

熊逸,著名学者。出版有《谋杀正义:正义观念的心理根源、经典谎言与两难问题》、《春秋大义》、《隐公元年》、《道可道:老子的要义与诘难》、《逍遥游:当庄子遭遇现实》、《思辨的禅趣》等书。他的真知灼见在思想界引发广泛关注,有网友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熊氏书,想见其为人……”

书籍目录

自序
第1章.圣天子的违法逃亡
第2章.特权的道德依据
第3章.叛徒•正义的边界

作者简介

1. 关注思想家在各种流行的社会观念和社会思潮中所扮演的角色。
2. 探讨古人对正义问题的纷纭复杂的或清晰、或模糊的认识。
3. 正义问题在抽象思辨中的逻辑终点及其在古代社会里的复杂呈现。
4. 延续了对自洽性正义规则的否定,揭示在古人的观念里其实已经具备这样的否定精神。
5. 探讨古人所面临的伦理上的两难困境。
亲情与国法孰先孰后;法律面前是否应该人人平等;法律条文是否应该向全社会公开;特权制度是否应该受到道德表彰;敌人阵营里的起义者是否应该受到我们的热情接纳;一切的侵略战争是否都是非正义的;在利益足够大的时候,见利忘义是否才是惟一合乎道德的选择……这些问题在今天看来似乎没有任何值得讨论的必要,然而古人的深思熟虑往往能使我们大吃一惊,而在我们认真听过他们的理由之后,又不得不承认在这些看似荒诞的理由之中确实饱含着真知灼见。
作者学贯中西古今、论述充满智慧与思辨,同时没有丝毫的晦涩难懂,相反,即便是最普通的读者也能看懂全书、并且为其真知灼见拍案叫绝,作者深知古人的观念的确与现代人隔阂太大,必须先从观念上懂得他们,然后才能够妥当地理解他们的言谈与举止,憧憬与顾虑,乃至他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读者来说,定能从中体会到智慧与思辨的趣味;而在思想界,它更是一本奇书,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伦理、思想的把握与剖析,入木三分、一针见血,对于我们当今社会的思想发展有深远启示。


 治大国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文笔依旧是熊逸擅长和有力的旁征博引,使得叙述丰满而有质感,一去多数抽象空洞,大而无当。文笔以叙述为主,在表述作者自我认知的同时给读者留下了充足见仁见智的空间此书探讨了道德,公义,义与利之间的关系,这是千百年中与我们的生活中息息相关的,交织在日常的舆论,道德,正义,国际关系中因为儒家思想的主流和强大惯性影响,书中以儒家思想规范为探讨背景,期间也充分展示了儒学的流变好熊文笔恬静,故在此只总结个人认为的精要记点1.原则和结果是简单的以原则不变应万变,还是从结果的效应中淡化原则2.实然和应然以实然证明应然,充斥着功利主义和对道德立足点的寻找,逆取顺守3.义与利义多为利的手段和服务,问题在于本末倒置,长近,大小,公私的权衡,衍生出义的等级和义自身的生命力4.君子之德如风,小人之德如草社会效应和效应评估5.帝王,公职人员,平民之间利益关系和冲突理想是三者一致,多数问题皆因不一致的博弈与权衡6.少数人与多数人少数服从多数无需确立制度,少数原本比不过多数。一盘散沙与专制,赋予少数人以特权的合理性,道德依据7.公平与平等现有平等才有公平,公平限于同一个阶层。礼制的意义,影响,流变8.历史和当下的道义当下的道义建立在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上。各阶层的道德期待。以礼杀人9.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     在熊逸的新书《治大国》里,春秋大义里的义和利的冲突与不可调和及荒诞。钟于有了一些小小的结论,义和利之间,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当行则行,当止则止。行与止之间,是义和利的相对衡量,而不是绝对衡量。纯粹的一元的,不二的去考量一件事固然好,然从自然人到社会人,始终不可避免的就是主观的我和客观的我冲突,也可以说是“名”和“实”的冲突,或者叫主客二元对立。自然啦,有对立,就肯定会有调和的一面。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勾起了自己对于春秋的浓厚兴趣,所谓经典,无非是凝聚一社会之共同问题意识~此书不足在于,故事一个接一个,有时倒把问题冲散了~
  •     一贯的逻辑鲜明、大量例举,从多个方面展示了儒家正义观的各个方面:原则导向与功利主义(以利之辨)、正义的阶级观(贵族与平民的不同标准)、观念的流变(专制的体制与贵族分封封建制价值观之间的冲突).......
  •     思辨
  •     这本书其实是探讨儒家哲学的著作,忠与孝的矛盾,执法平等与刑不上士大夫的矛盾,儒家的正义原则与功利主义的矛盾。作者例举了很多例子,特别是引用儒家经典,对儒家的精神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讨论,特别是与功利主义的比较,看到了许多新颖的见解。唯一的不足感觉是论述过于琐碎,大段大段的例举,导致观点的阐述不是很系统化。
  •     谈政治伦理而已,同样是只看到一半就弃,如果再看一两本还是伦理,当弃熊逸。尚未感觉到这种对错对令人的意义……
  •     春秋战国的礼崩乐坏到底崩的是什么样的礼?儒家的价值观又曾面临怎样的两难?先秦为什么成为中国历史重要的分水岭?用典故讲观念,熊逸解开了我很多历史疑惑。
  •     非常非常好的一本书,但是大概在很长时间内不会再读第二遍。辩证的思维很有趣,恰巧也在看大唐李白,觉得和赵蕤的「是非」可以对照来想,建议在看的时候,随时利用搜索引擎。
  •     有意思。义的两难
  •     一直觉得好熊讲《春秋》的风格像是在写教案,循循善诱的样子
  •     这本书最好的地方就在于以一种思辨的方式探讨普世价值,这恰恰也是最该有的方式。
  •     黑社会也要讲正义。男神的文字好像没以前那么通顺了= = ps,此书印刷质量之差,让人不得不怀疑亚马逊在卖盗版书
  •     熊逸的书都很有趣,值得看。
  •     第一次读这样类型的书,看过之后深觉过去的自己是too native了。作者通过同一历史事情,不同历史人物的见解作为引导,作用思辨的方法逐层深入,让我“三观尽毁”,眼前一亮。有些以前未曾深思的事情在这里发现了不一样的见解。
  •     很多思想的交锋,但是脱离不开一个原命题——功利vs原则,日后需要重温。
  •     依次讲了圣天子的违法逃亡、特权的道德依据以及正义的边界三个部分。通过经学中的道德两难境地与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冲突,为读者勾勒出了古代中国社会知识分子的思想图景。其中思辨和举例论证的过程值得称道,只是不如作者的那本《春秋大义》。
  •     看过《春秋大义》的话就不必再读此书,还是“家天下”、“逆取顺守”等等那套东西。
  •     此书观点对我有所启发,却又多是我不愿接受的,看完后有些难受。 究竟是熊逸转向了,还是我一直读错了方向?
  •     结合西方政治哲学,探讨儒家治国思想。儒家强调君君臣臣,因此有很多用现代平等理论看来非常反常识的逻辑,但是如果认同天下大同(而非个人的幸福和公平)是最终的追求的话,很多想法就比较能理解了。总的来说,儒家给我的印象,虽然一直在强调君子慎独诚其心,但总有柏拉图“高贵的谎言”的嫌疑,我能认同其价值,但觉得并不可爱。
  •     永远是那种迂回论证,引导人读下去的舒服节奏,以及对正道和邪说的始终冷静态度。
  •     e
  •     我已经完成对“好熊”的祛魅了。想想自己过去真是naive啊。
  •     熊老怪我是服的,对左传、史记还有二十四史里的故事了若指掌,还能用白话娓娓道来,不得不服。用各朝故事来相互攻讦,诘难儒家的正义观念,确实是暴露儒家正义两难的最好办法。儒家信条用于个人修养是极有帮助的,但在治大国的问题上,却时时讲自己置于进退维谷的位置。最初的礼出于心,到了后来便出于伪,上下皆伪看似一团和气,却回避了紧要问题,实在是以力压之,久之国必乱。最有意思的一点是,虽都奉儒家,各代的正义观念实有不同,尤其以唐代为甚。诸多今人都以为不登台面的观念可以呈于朝堂讨论,思想可谓开放。若是以朝代或是时期为限,讨论各朝政治实践中的观念之变迁,例如如何对待外敌,如何对待能吏等等,可也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
  •     儒家希望靠尊卑秩序、以德化民等抽象的原则而不是具体的制度规定来治国,但是首先其本身就存在矛盾;其次随着封建大背景的崩塌,与专制集权的需要之间也难以契合;最后,还要与利益作斗争。产生那样多的两难问题恐怕也不可避免了。
  •     思辨。好熊真的厉害。
  •     法学 政治学
  •     学贯古今!
  •     思辨性和可读性兼具,好书
  •     没玩全读完
  •     意犹未尽的感觉!
  •     等了两年多,好熊的这本书终于出了。用了两天多时间读完,感觉很过瘾。相比那本我们为什么离正义越来越远,这本书注重于从古代中国的具体事例中探讨那些看似没问题但一追究就出问题的观念,更多地在于摆事实,讲道理的思辨味儿少了许多。也难怪,在那本书里这些观念早已被分析透彻了。好熊说,本来是要为这本书写个一序言,在读者了解古代中国的正义观念之前有一个预先的判断和认识,谁知篇幅过长,只好单独先期出版。只是,这本书等的时间太长,太长,好熊不厚道! 补充一句,书的纸质很次,印刷质量真不敢恭维,好像是赶工赶出来的一样。可惜了好熊的书!
  •     这是一本值得拥有的书。刚入手的时候,想着是一本类似与《正义》的书,但是看后发现这是一本对于中国古代儒家关于正义和公正的一方面论述。依然是很不错的书籍,作者在里面引用了大量的典籍和故事来论证一些观点。虽然这些观点比较零散(我也没有去记),但是引用的那些论据,使我对儒家的认识更加清晰,对《春秋》、《左传》也有一些浅浅的认知。另外,也处处体现了微言大义的精髓。
  •     两难
  •     见微知著,道德和法律向来是一个两难的问题,虽然不对立,但也难以统一
  •     类似于《春秋大义》以论述为主。认识到古人的道德观念和今人的巨大差异后,也就更容易理解古人的一些做法了。
  •     传统中国由于历史悠久,就义利问题有着充分的辩论和丰富的实例。由于基础理论建立者孔孟,处于礼崩乐坏的春秋末期,而大的历史变革正在发生,法家的义利体系完全不同于儒家,虽然速效但是却不能长久,后世的读书人就这这里面拧巴纠结着,衍生出王霸之争等等。值得读读
  •     义利之辨。
  •     说是治大国若烹小鲜,但读这本书的时候感觉治国真是尴尬,功利主义和醇儒对碰的结果就是,君主贵族臣下再到平民百姓都各有各的不容易。熊逸老师这国学造诣真的是不服不行,例子举得一溜一溜的,然而毕竟春秋战国例子太多,年代又着实遥远,读的时候枚举例子数量多起来看时就有点让人方寸乱掉了——容易忽略作者观点而误入仅只新鲜略读历史小故事的狭隘境界。书里其实熊逸经常说,这问题拿到现在来看,肯定觉得还算是个问题么?然而经他梳理,你看着历史长河里每个单元中对同一事件的不同看法,又会觉得,道德还是利益、礼乐亦或宗法、其实本无常论。
  •     旁征博引,叙述有些混乱。
  •     越了解越是想逃离儒家思想。那些前后不一削足适履颠三倒四又正气凛然矫情自负虚伪可怕却在自己构建的体系里产生逻辑又始终在追求一个虚无又脆弱的怀旧气息前仆后继的人啊,道德只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罢了。说边沁谁会坦诚,就算不是为了利,又何尝没有沉浸在良好的自我感觉里沾沾自喜。//书写的挺好的,要是内容的安排可以有渐进的逻辑层次就更好了,作者的观点若隐若现难以捉摸啊。//现在经常思考着什么问题最后都会想到胡适说容忍比自由更重要,想来唐德刚应该对这点感悟颇深,哎,老了吧这是。
  •     本书讨论传统中国语境下的正义问题,非常精彩。值得重读。
  •     古代中国道德基本议题现实案例选编指南。
  •     关键的观念是一贯的,熟悉他的读者会发现基本都在他的旧作中出现过(甚至包括例子)。他试图用正义这一抽象的概念在中国古代是如何繁复两难的,来论证中国古代的观念是如何不同于我们习以为常。
  •     浪费时间 没有逻辑
  •     不太容易follow,但值得跟好熊搞脑子
  •     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方针的问题就在于具体办法太少,指望靠感动人民和尊卑自律来解决一切问题
  •     一个例证接着一个例证,例子参差错乱连绵不绝,论证却似乎并未推进多少,这种大框架不甚明朗却细节丰富的书真是特别适合也特别不适合在kindle上阅读
  •     先秦时期主流价值观下的义与利和以维护社会稳定为核心的正义理念,义利一体两面互为表里
  •     ;
  •     想理解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在进入现代国家的道路上,在法治、民主、文明、市场和道德方面为什么有如此多如此大的种种冲突,就要懂中华文化的思想脉络。熊逸,幽默地论述严肃的事,神人也,佩服~
  •     啰嗦,为什么啰嗦,轻佻,自以为是的秀而已。文人啊何必治大国。。。格局境界问题,只是思辨,却绕不出来,这不叫智慧。引以为戒,唉,我也不是在啰嗦。长知识还是好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