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风水美学

出版社: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出版日期:1970-1
ISBN:9787807093060
作者:覃兆庚
页数:397页

章节摘录

插图:上古时期,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过对性的崇拜。美D.L.卡莫迪在《妇女与世界宗教》一书认为:古代生殖力观念的另一方面是关心死后的存在。我们有证据表明,约在50万年前,北京附近的龙骨山洞中,人们在安葬死人时已有了希冀死后再生的观念。在别的一些地方,人们在安葬死人时,也把死人摆弄成胎中婴孩的姿势,似乎暗示出坟墓便是子宫。这些都说明,某些初民竭力以“有某些东西”会留存下来的直觉去打破死的桎梏。在他们的神话中,这个“某些东西”可以承担梦中出游的角色,可以想象为非物质的存在;它可以像火从木柴上放出的烟,也可以是某种具有枯荣周期的类似植物的东西。…这样,生殖力也就成了古代人关心的生与死及与死对立的生的母体。由于收获与人的出生相联系,所以大地仿佛采取了母亲的样式,成了作为一切生命之源的伟大母亲的主要具体形式。所以古代人的崇拜及其信仰常常集中在生殖能力上。在史前部落群体中,这样的崇拜可能是…将大地与女性的妊娠和周期性生产相联系。D.L.卡莫迪:《妇女与世界宗教》中译本,第15-16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这是因为在母权制时代,人们繁衍全依赖于妇女,而且人们对妇女生育缺乏认识,还不懂得人是“男女媾精”的结果,这就自然而然把人类生殖能力看作是一个伟大而神秘的自然力。因此,在当时的情况下,对妇女性器官的崇拜,也就被看作是天经地义的事,原始思维是质朴而又天真的,先民们常常从妇女怀孕分娩的事实出发,探询大地的奥秘。嫩绿的麦苗是从土地内长出来的,难道大地也当真和人类所熟知的具有生殖功能的妇女一样能怀孕吗?女性生殖后代,大自然也孕育万物,原始人开始把大地与母体等同看待。《老子》所提到的“玄牝之门”被认为是宇宙间一个硕大的女性生殖器,是天地万物产生的根本。中国新石器时代典型的丧葬方式之一——曲肢葬无疑表达了史前先民的一种审美风尚:即以初生的婴儿或母胎中的婴儿为“美”,因为他们代表或象征着旺盛的生命力或生殖力,他们是最容易得到复苏的催生的力量。人们之所以要将人或猪的肢体捆绑起来,埋入地下,正是要使其像胎儿重返母胎那样获得再生的机会。这同时也就向我们暗示出史前人类眼中的墓穴正是大地母亲的子宫。这儿不仅是蔽护生命、遮风挡雨的处所,而且是人类意识的新的生长点:人类在这里找到了一个非人类的起源,在这里发现了大地母亲生养万物的秘密。更重要的是,他们从种子在地母子宫中的死而复生这一过程中找到了战胜死亡并获得永生的信仰与秘诀!按照史前人类的思维逻辑,既然人类和种子一样自大地母亲的子宫中产出,那么死者埋入土里就像种子撒入地里一样,要归回出处——大地母亲的子宫。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正值母系氏族高度繁荣的鼎盛时期,女性不仅负责生产领域的一些重要部门,如纺织、制陶、播种等,而且肩负着人类自身再生产的重大使命,由于当时人们是以雄雌繁殖或女性生育这一直观现象来理解大地母亲创生万物这一伟大创举的,所以人们把自己的地穴、半地穴住处想象为地母的子宫,新石器时代史前先民居住和埋葬习俗共同形成了一种审美风尚的整体,那就是集体向大地母亲的怀抱回归,追求人与大地母亲的和谐共处。殷商以青铜文化闻名,但周代也不逊色。我们在周代青铜文化中可以看出古代先民生殖崇拜的雏形。近代甲骨学大师罗振玉说:“周人铸钟喜用‘丁亥一。周人铸钟对于“丁亥”的重视和喜用,实际上并不限于铸钟,就是铸冶其它器用和行事也有表现。例如,《多方》:“唯五月丁亥,王来自奄,至于宗周”;《夏小正)):“二月丁亥,万用入学”…例证。足见古人对“丁亥”的重视。据考证,在周金文中“丁”字占九十五例,“亥”占九十例,各约当全数的三分之一。至于周人喜用“丁”日,据推测乃是因为“丁”与“添丁发财”音声附会,吉日用“丁”,可以满足人口增殖的愿望。

后记

斗胆进入风水的领域,缘于受到李零、葛兆光先生著作的影响。李零先生的《中国古代方术正考》、《中国古代方术续考》、《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等著作几乎全部通读。李零先生在方术研究考证方面详实独到;葛兆光先生的《中国思想史》、《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等著作中提出了一个“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的历史”的思想史理念。他说:“过去的思想史只是思想家的思想史或经典的思想史,可是我们应当注意到在人们生活的实际世界中,还有一种近乎平均值知识、思想与信仰,作为底色或基石而存在,这种一般的知识、思想与信仰真正地在人们判断、解释、处理面前世界中起着作用,因此,似乎在精英和经典的思想与普通的社会和生活之间,还有一个‘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而这个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的延续,也构成一个历史的过程,因此它也应当在思想史的视野中。”根据这样的理念,葛兆光先生在《中国思想史》中也对风水进行专题阐述,肯定了风水在中国思想史的作用。源于此,他们的研究方式和研究思路给予我很多的启示。“风水”一词,既敏感又好玩,读书人接触的只为了好奇,精英文化不愿接纳。对此,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王玉德教授在多年潜心研究风水中也有很深的体会,如王教授在《神秘的风水》中所云:“学者们看不起这门学问,他们认为只有研究‘亚细亚生产方式’,研究儒家学说,研究四大发明,那才是名正言顺的学问,而风水是‘下里巴人’是不能上正席的‘狗肉’。如果谁要研究风水,往往就会被其他学者视为不务正业,搞歪门邪道”。这话笔者颇为赞同。

书籍目录

引言第一章 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第一节 原始宗教的灵魂观和万物有灵观第二节 远古以来中国先民的生殖文化是风水学说的滥筋第三节 风水源自于对山川自然的敬畏第四节 风水学是东方古老民族趋吉避凶的心理积淀第二章 风水美学的哲学基础第一节 道——风水学说的本体之根第二节 气——风水学说的生命之本第三节 《周易》——风水学说的理论主干第四节 阴阳——风水学说的辩证之维第五节 五行——风水学说的象征之源第三章 风水美学生成的思想源流第一节 先秦——风水思想的孕育时期第二节 秦汉——风水理论的初步形成时期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风水体系的初步建立第四节 唐宋——风水理论的发展与定型时期第五节 明清——风水学说的兴盛与传承第六节 民国以降——风水学说的消沉与勃兴第四章 碰撞与交融——儒道释的风水审美观第一节 “地臻全美”——儒家的风水审美观第二节 “洞天福地”——道教的风水审美观第三节 “梵我合一”——佛教的风水审美观第五章 中国传统思维模式对风水美学的影响第一节 仰观俯察——风水学说的整体思维第二节 格物致知——风水学说的直觉思维第三节 相山如相人——风水学说的比附思维第四节 阴阳互变——风水学说的辩证思维第五节 天圆地方——风水学说的方圆思维第六节 天人合一——风水学说的互渗思维第七节 喝形象物——风水学说的形象思维第六章 风水美学的范畴特征第一节 生态之美第二节 自然之美第三节 和谐之美第四节 曲之美第五节 尚中之美第六节 节奏韵律之美第七节 象征之美第八节 阴柔阳刚之美第七章 风水学说对传统文化的渗透与影响第一节 山水画与风水第二节 “过白”与框景第三节 “氤氲”之气第四节 风水与文人第五节 风水与小说第八章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古典园建筑的风水情结后记主要参考文献

编辑推荐

《建筑风水美学》:在许多方面,风水对中国人民是有益的,如它提出植树术和竹林以防风,强调流水近于房屋的价值。虽在其他方面十分迷信,但它总是包含着一种美学成分,遍中国农田、居室、乡村之美,不可胜收,都可藉此得以说明。

作者简介

《建筑风水美学》是国内第一本从建筑的视角来研究风水和美学的专著,书中对中国风水与美学的思想源流、思维特征、美的范畴、风水对传统文化的渗透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图书封面


 建筑风水美学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7条)

  •     行文稍有点涩,但是整体来说,还是不错的。有些问题也讲得比较透。但其中存在两个问题:
    一个是错字比较多,有时候一页之内能找出好几个来,甚至就连封面上引李约瑟的那段话也有个错字。而且很奇怪的是,这些错字,有的是用五笔输入法打的,有的是用拼音输入法打的。不知道作者究竟动用了多少人力来完成本书的写作。
    另一个问题是,作者在书中详细论述了中国各地古建的风水问题,其中关于皇家建筑主要则集中在清东陵,我个人很想知道,为什么作者不谈论一下清西陵和十三陵呢!要知道,十三陵的风水是历代皇陵里最完善的一个,就连清朝都为此羡慕不已。
    以上这两个问题希望作者在本书的下一版中能有改进。
  •     不错,很满意啊,以后还会来的
  •     作为风水类学问的导论是相当不错的。起码比那些畅销书,诸如什么“居家好风水”之类的靠谱,毕竟引经据典,有理有据。书里把大概的框架都勾勒的很清楚,想具体研究完全可以跟着书里引用的古籍索引。我觉得就算哪天我真穿越回古代,真的可以去当阴阳先生,不愁没有饭碗了,哈哈哈!
  •     真正分析建筑或城市的比重太少,多为古籍引用以及浅层分析
  •     我承认基础知识不够,读来云里雾里,部分到过的地方还能跟着想想它风水如何,其他就是一头雾水了。(我在干什么。。黑线。。)
  •     借了2次了,都没看下去...看得懂的地方没意思,有意思的地方看不懂TAT
  •     本来就是我自己喜欢的书,当然好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