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色鸟群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9.2
ISBN:9787303005574
作者:格非
页数:268页

作者简介

80年代文学新潮丛书之一,选编了宗璞的《泥沼中的头颅》、王蒙的《来劲》、格非的《褐色鸟群》等小说


 褐色鸟群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感觉《褐色鸟群》开头与电影《情难自禁》里的情节有点相像。电影片头讲述一个事业如日中天的女演员接受一位名记者的采访,接着所有的情节发展都从女演员口中叙述延伸,直到最后才脱离女演员的视角揭晓女演员是得了精神错乱症,而所谓的记者则是一名精神科医生为了问诊而乔扮的。女演员所认为的熟悉的记者,其实并不是记者,她并不知自己精神已经异常,由她所述说的故事情节都是虚实结合的片面记忆。从人物方面来分析,小说中的格非可能也是精神异常者,“我在意念深处一定存在着某种障碍或者她宁愿称之为压抑……在整个晚上她充当了一个倾听诉说的心理分析医生的角色”。格非记忆中的棋可能并不是他后来遇到的路人,他精神错乱,以致分不清现实真相与虚幻想象。格非在回忆他和那个穿栗树色靴子的女人的故事的时候也是如此。他多年前跟踪的那个穿栗树色靴子的女人,与他后来重遇到的那个女人很可能不是同一个人。而造成格非精神错乱的原因,也可以从他主观的叙述中分析得出。一是女人可能谋杀了自己亲丈夫,格非明知如此却与女人发生关系,心里存在一种罪恶感与恐惧;二是女人在结婚当天突然死亡,这通常都会给一般人带来深刻的打击;再加上在“水边”周而复始的忧虑的日子,让人的精神也变得模糊。无论格非是否精神错乱,可以肯定的是他记忆中一定存在错乱。时间不能停留,记忆因此也不可重演,一切只有向前,只有变异。连同那事物真相,也被时间磨洗。格非讲述的故事之间既有联系,有相似性,但又有相异性,可能只是将他某种相似的经历在时间的磨蚀中重合了。这说明记忆是不可靠的,对同一样事物或事情,每个人的记忆都有可能不一样。就像电影《罗生门》里的故事一样,每个人都对死因都有不同的记忆讲述,每一个记忆都存在相似与相异,真相只停留在历史的定格中。小说中的故事都是格非主观的回忆,对于主观存在的事实,本来就缺乏客观真实性,所以所谓的真相,其实就是叙述者自身对事物的感觉、理解、乃至欲望,从中也表达了一种对客观历史的不信任感,对客观真实的质疑。读完这篇小说开始是会让人疑惑,感觉像看了一部由王家卫主导的灵异电影,可是认真思考,却是能有不同的体会。
  •     早就听说过格非,如果百年之后,写中国好人,一定会有他,这本小说,和所有优秀的小说一样,你能从中嗅到时光的味道,他的叙事和花样年华的那种相像,这本不需要结尾,因为它创造了一个世界,理想中的世界,你不需要知道他发生于何时,结束于何地。仿佛就是这个秋天,水边有褐色的鸟群,书中的我,与女人对话的那一些段落,精彩绝伦,暧昧不定,捉摸不清,任由它在岁月中流淌,格非有着妙笔,他笔下花草树木,褐色鸟群,男人以及女人,都有着捉摸不透的灵性与诗意,让人向往那个遥远而又静寂的岁月。
  •     《褐色鸟群》注定是一篇你读过就难以忘却的小说,当然不止因为它不好懂。这部小说号称(或者曾号称)当代中国最费解的一篇小说,但却很好看。从最外在的方面说,《褐色鸟群》带给我的首先是语言上的快感。“眼下,季节这条大船似乎已经搁浅了。黎明和日暮仍像祖父的步履一样更替。我蛰居在一个被人称作‘水边’的地域,写一部类似圣约翰预言的书。”格非的语言从容而诗意,浸泡着丰富的回忆,勾起人的怀旧情绪。我的周围仿佛弥散升腾起茶色的烟雾,氤氲着歌谣湖畔的水汽。而当这样的语言与这篇小说里扑朔迷离的叙事相遇时,语言就显得格外神秘,扣人心弦。“我想把它献给我从前的恋人。她在三十岁生日的烛光晚会上过于激动,患脑血栓,不幸逝世。从那以后,我就再也没有见过她。”这里的语言是诡异的,当故事还没有展开,当“我”还没有与“棋”相遇之时,语言已经为后面的叙事营造了绝好的氛围。对于一个看似没有逻辑的混乱的故事而言,也许,只有这样诗意而充满黑色幽默的语言,才能拽着读者,陪文中的“我”走到故事的末尾。而当我们进入到故事本身时,我们发现,世界在被格非一点点颠覆着。小说发表于1988年,而“我”讲述的1992年到“歌谣湖畔”再遇穿栗树色靴子的女人的“回忆”,属于未来的时间。小说开头所写的“我”与“棋”的第一次相遇则是比1992年还要靠后的未来。小说的结尾,写到:“不知过去了几个寒暑春秋”,这样时间漫延到了更加不可知的地方。我们的时间被颠覆了,回忆与现实,现在与未来,交错在“我”与“棋”混乱的叙述里,混成一潭。而当故事展开之后,我们发现,每一个故事都是前后两层的,不同的叙述视角在重复中交织着,以《罗生门》式的叙述方式,共同编织成一个故事。令人费解的是,所有我们前面已知的事实,到后面都会被颠覆,最终构成一串类似埃舍尔怪圈的系列圆圈。这一点评家们都有论及,郭宝亮将之比喻为俄罗斯套娃式结构。圆圈概括起来有三重:第一个圆圈,许多年前“我”蛰居在一个叫“水边”的地方,一个我从未见过的叫“棋”的少女来到我的公寓,她说与“我”认识多年,我与她讲了一段我与一个穿栗树色靴子的女人的往事;小说的最后,“我”看到棋又来到“我”的公寓,但是她说她从来没有见过“我”。第二个圆圈,许多年前“我”从城里追踪穿栗树色靴子的女人来到郊外;许多年之后我又遇见那个女人,她说她从十岁起就没有进过城。第三个圆圈,“我”在追踪穿栗树色靴子的女人的路上遇到的事与女人和“我”讲述的她丈夫遇到的事之间构成相似与矛盾。这三个圆圈之间存在相互否定(矛盾)与肯定(相似)的多重关系。存在还是不存在?在这里,一切都难以确定。而故事的细微之处,前后矛盾就更多。比如“我”自称自己蛰居在“水边”,而棋则说“我”是住在“锯木厂旁边的臭水沟”;“我”跟踪穿栗树色靴子的女人到断桥,看到她从桥上过去,而桥边“提马灯的老头”则否认女人从这桥上经过;更诡异的是,后来这个女人称当时在桥边的是她的丈夫;穿栗树色靴子的女人的丈夫淹死在粪池里,而“我”却看见棺材里男人的尸体似乎动了一下,而且真切地看见,那个尸体抬起右手解开了上衣领口的一个扣子……倘若我们可以《罗生门》中不同人的讲述归因于在一个罪案中对自身利益的保护,那么《褐色鸟群》中不同的叙述则显得荒诞得突兀——我们找不到原因,找不到动机,到小说的最后,都分不清黑白真假。这样的叙事是完全符合先锋小说的特质的——在叙事的迷宫中自由穿行,去找寻人物内心的奥秘和意识的流动。而格非的这篇小说尤甚。季红真先生认为《褐色鸟群》“由于过于抽象而丧失了叙事的本性,成为一种形式的哲学。”格非的确是在放纵着自己的文字,任它们在存在与虚无的混乱中冲击读者的意识,来完成自己的哲学思考,但是格非并没有忘记叙事的本性,只是《褐色鸟群》中的叙事,遵循了格非设定的哲学逻辑。格非明显受到了萨特等一拨人的影响。按照存在主义,所谓时间、空间和因果性、规定性、个体性、结构性,都是人在与世界接触时主动存在的产物,是人的存在状态的反映,属于“自为存在”的性质,但这些都不属于与人无关的“自在存在”。《褐色鸟群》的叙事,就是在“自为存在”向“自在存在”的转换中,完成对存在与虚无的终极叩问。陈晓明论述得相当精辟:“格非把关于形而上的时间、实在、幻想、现实、永恒、重现等的哲学本体论的思考,与重复性的叙述结构结合在一起。‘存在还是不存在?’这个本源性的问题随着叙事的进展无边无际地漫延开来,所有的存在都立即为另一种存在所代替,在回忆与历史之间,在幻想与现实之间,没有一个绝对权威的存在,存在仅仅意味着不存在。”我认为,格非想要描绘的,是他眼中的存在与虚无混杂着的荒诞世间,而他将这世界的荒诞,浓缩在了一个关于“性、梦幻与感觉”这些人类最神秘领域的故事里。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的潜意识里,我们都在质疑着这个世界的真实性,都在痛恨着这个世界的荒谬,只是我们没有发觉。而当我们在格非的故事中完全迷失了支配着的所谓“逻辑”与“定式”,迷失了时间与空间时,我们获得的也许是对这世界最真实的感悟,这就是阅读快感的由来吧,虽变态,但真实。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搞一点元叙述,搞一点凶杀,搞一个神秘的双腿修长的炮友(但不打炮),圣经相关名词一二、时间·记忆·语言·关键词一二、鸟·阳光·空气一二,对学院派迷惘的狗眼摆摆手:是读过博尔赫斯。别问了。——还有比先锋派更土鳖的么?
  •     什么几把玩意,罗里吧嗦,不知道说些什么。主流大都很无聊。
  •     听老师说我写的文章像先锋小说,昨天抽空读了《褐色鸟群》。很震惊,叙述方法非常相似,甚至连故事结构框架都一样……这可能是与生俱来的装逼技能吧。
  •     先锋派格非与马原给我留下最深印象。这本书有马原《冈底斯的诱惑》的零碎感,还好有一个故事串了起来。格非讲故事就像是画圆圈,总有故事讲不完,总有故事能继续讲下去。
  •     精雕细琢,语言、叙述技巧。在神秘性氛围内言说、思考有关时间、记忆、真相。
  •     3.5星吧,整本集子的水准参差不齐。单说《褐色鸟群》,当然满是先锋小说的油腔滑调,但在八十年代中国装这种叙事技法的逼还是有市场的。把所有小说都拉到一个平面上看也没意思。
  •      跟马原的虚构很像,但是比那个吸引人,情节性更胜一筹,可能先锋小说都是这样吧,神秘,混乱,反传统…不过个人还是比较喜欢余华的,更赤裸裸一些。
  •     看了一打八十年代腔调土鳖短评后我决定给这本书加一星
  •     里面有《追忆乌攸先生》《紫竹院的约会》《迷舟》《褐色鸟群》《傻瓜的诗篇》《赝品》和三个评论短篇。格非先生的小说比想象的好看,赝品那篇没看懂。其他的都读懂了一半。但读格非整体是愉快的,不会让你觉得造作和不自然,格非的文字是磨练出来的。
  •     当我看到外国文学流派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时,国内的老作家们还在努力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准备真实反映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美好生活,格非的褐色鸟群,是我看过新时期作家中印象最深的,虽然莫言也学博尔赫斯,但是莫言老是写奶子,光写不算,他还要把奶头剁给你看
  •     存在主义的影响是里程碑的
  •     是选集。这么横向一比,残雪写得真是太好了,扎西达娃也不错,多多那篇估计能算黑历史了。
  •     这种不连贯情节+死亡+失忆+病症+恐怖气氛,其实算是猎奇的文学行为艺术吧。而大概是圆熟的语言和审美格调,支撑着这个行为艺术屹立不倒,不至于滑向片面荒诞的庸俗。不过,雕琢还是太重了。
  •     从终止的地方,重新开始
  •     去年读的,没有看懂
  •     为了把妹看书系列
  •     双生的故事透着生命的荒诞与无奈
  •     时间空间逻辑迷离,真真假假
  •     131029,晕得好看。
  •     不愧是号称“中国当代最难懂的小说” 正如下边一个长评说的,确实看不懂,但是语言风格很妙。
  •     格非的褐色鸟群挺好看的,细腻惆怅有色彩感,很吸引人。王蒙来劲的万花筒式写作有点花哨但让人开始思考其实写小说很多就是那么些预料中的情节。
  •     关于梦境的意识流写作作品,想象空间极大的荒诞戏。这两天刚读完,至今仍激动得不行。想到《江南三部曲》中间竟穿插了这本书,我非常敬佩格非老师的叙述功力。
  •     当年刚知道有先锋派时在杭州解放路新华书店买的。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代作家的意识觉醒。
  •     荒诞不代表不能读啊,难怪标题是褐色鸟群。 还有北岛的幸福大街十三号以及苏童的水深诞生。其他的读起来好难。。。顺便还有王蒙老师的 来劲,一看他的文字就想起他在锵锵三人行里的话语
  •     不求甚懂
  •     最喜欢褐色鸟群这篇小说,确实有博尔赫斯,西方神秘主义的味道,令人意犹未尽。其他的小说,偏民国题材的不是很感兴趣,有的叙事手法上太过混乱了些。另外觉得精妙的几篇是青黄,大年和蚌壳。
  •     哪怕新潮变旧潮,当下读来再如何觉得刻意,这些人甫一出世给读者带来怎样的震颤也是可以想见的。本来“先锋”和年代组合在一起,唯一的效能只是为作者本人标记一个状态,读者看看热闹罢了。在座的各位友邻,谁不是处在自己个人的先锋期自渎的。
  •     格非的叙述个人还是很喜欢的
  •     褐色鸟群
  •     记忆即力量。记忆的不可信。
  •     写得也太迷雾了 看完全本感觉一点懂了又感觉完全不懂 小说里的时间和情节有不少是互相矛盾的 读了第二遍看了不少有关的论文资料才懂了一点 忧愁
  •     镜子..又特么是镜子。
  •     对于腔调的追求大过了主题本身。还是张、余更诚恳些。
  •     前几天才去过太姥山。匆匆看完,打动我的反而是叙事更平实的那些。而着迷于那类超现实素材的阶段好像已经过去了。
  •     这套丛书里最爱看的一本
  •     作家有三种状态,一种是醒着的,一种是睡着的,一种是压根管不了自己是醒着的还是睡着的。
  •     褐色鸟群,褐色靴子。
  •     文字精致的像是带有裂痕的青花瓷,读起来爽到不行。
  •     这本小说,很多地方都不甚理解,荒诞与神秘,历史与宿命。
  •     就像我记忆中某个医生曾声称“血是受伤的符号”一样,我以为,候鸟则是季节的符号。 对于女人来说,生活有时就是想象。 松针一样的木屑由于振荡而不断地跳动着。Ps,只读了《褐色鸟群》。
  •     文字很漂亮,故事狡诡
  •     你的文学启蒙
  •     确实有点看不懂。7.1分
  •     懵懂时期的记忆
  •     所有的尝试和突破都是好的 幼稚和愚蠢也是好的
  •     最爱
  •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李献计历险记(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572324223/ 格非的《褐色鸟群》,是一部被认为无法读懂的先锋小说。阅读体验与其说是新奇有趣,倒不如说是一头雾水更为合适。但不得不说,荒诞的情节、无法自洽的叙事、混乱的时间线,小说试图营造的记忆的不牢靠和精神的孤离,给予我崭新的审美体验。故事的最后,我也看到了过往的某些东西的碎片,也像那些褐色的鸟群一样,扑闪闪得飞离开去,一刻都没有停留。
  •     实验
  •     抱着期望看的,却以失望结束。。。也许在那个年代可以算做先锋吧!
  •     如果读过博尔赫斯的小说就会对格非的不太满意……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