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提奥》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自传 > 亲爱的提奥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0-8
ISBN:9787544245975
作者:[荷]文森特·凡高
页数:488页

不专业的书评。

我知道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是有很大的影响。我的生长环境很独立,我按部就班的在过去中慢慢摸索自己的步伐,自己做自己的决定,没有告诫说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全由自己判断选择。有时候我也想有一个可以跟我说很多话的哥哥,像提奥的哥哥那样,我可以收到很多来信,我读到比我年长一些人的感悟,那样对我自己的人生能否也能产生些许影响呢?而现在,我自己不但没有哥哥,而且我自己也在扮演这哥哥这个角色。我们的话不多,因为年龄差距在那里,我不想扮演的像是一个长者,我支持弟弟在那里玩游戏,他也爱转笔,有一些技术,学魔方的速度比我还快。我告诉他要多看些书,但是他说并没有什么好看的,我叫他多参加体育运动,但感觉他正慢慢的变成宅男,我说你最好有自己的目标,然而他并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我说你现在不知道怎么选,那就得考到最好的分数然后就可以任意选择,他说我说的是对的。我没有资格替谁做任何决定,我只是想像个朋友似的可以分享自己的感悟。但是这些空谈终究还是发生不了意义。你需要一个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本黄色封面的书,很亮的颜色,跟梵高暗淡的人生不成比例。可是梵高在书中一直谈到他喜欢麦田,那种金黄的颜色。《亲爱的提奥》这本由梵高写给弟弟的书信构成的一本自传性质的书,让我读起来异常的难过。现在梵高的大名无人不知,然而当他活着的时候却经常因为买不起颜料而伤神。书中大量的提到钱,梵高需要钱,需要钱来付房租,需要钱来雇佣模特,需要钱来买画笔和颜料。他的全部经济来源只有弟弟的资助,他的有生之年仅仅卖出了一幅画,而他却觉得买那副画的人确实付了一大笔钱。我仿佛目睹了梵高的死亡,我知道他最后的结局是自杀而死,在看书的过程中,愈到末尾这种感觉就愈强烈,我等待着书的结尾,仿佛就像等待他的死亡一样。梵高一直抱着希望,他一直坚持着画画,他经常说,如果我能够卖出画,如果他的生活变得好起来会怎样,他一直画到了生命的尽头还是没有等到这一天。他画农民,画矿工,在最贫苦的人民中间他汲取着艺术的灵感。他的这种关爱并没有被他自己赋予什么意义,可能这就是发自天然的一种爱。他的信中一幅幅画的名字,关于画的创作过程和他对艺术的理解也都有提到,但是我更关心的是他的生活。他经常得病,最后变得发疯起来,在疯人院,他说他在与真正的疯子在一起,当他发病的时候就完全丧失了意识,在这种环境下,他还是渴望着画画。在他的信里面,还提到了高更,梵高欣赏他,虽然自己已经困苦到了那种不堪的地方,可还是想要去帮助高更。他真是一个善良的人,他的命运充满了苦难和自己给自己维护起来的希望,希望实现的时间一直被延期,我真替他难过。可能这种坚持在常人看来就是一种伟大,我们做不到的事情尤显珍贵。如果真的可以轮回,希望梵高可以任意的画画不用再担心颜料用完的事情。

终于再次出版了,我真激动得飙泪了!亲爱的Vincent

今天本来是来买几本经济学的书,下单前一刻忽然想了下还有什么书想要,一起买了好了。 四五年前读大学之前看了《梵高传》(lust for life)特别喜欢, 后又看了《麦田里的人》《凡高的遗言》《凡高与高更》,都是很好的书。 去年世博会还特意去法国馆看了《阿尔的舞厅》真迹。 特别喜欢凡高这个敏感而热情的人,我想我美好的几年青春都献给了这个隔空隔世的男人吧(呵呵开个玩笑)。 一直想买这本书信集来着,亲爱的Vincent和Theo的感情深深地感动了我。 可是这本南海出版公司蓝色那版的早就没了,其他好一点出版社或者版本的也都没了。 看电子版的和图书馆借的“中古”版的总是不如手捧自己的书舒服,所以断断续续惦记着这书好几年了。 今天就这么随便一搜“凡高”(呵呵实在熟练了,记得南海出版的用的是“凡”这个音译), 结果发现居然出现本橙色的《亲爱的提奥》,还是南海出版公司的,终于又再出了,我真激动得飙泪了!! (以前都不怎么留言评论的,今天真的激动了,虽然去年8月就出了自己算是后知后觉了呵呵。)

我只是想记录下他说的那些话

在未读这本书之前,我对梵高先生的印象源于两方面,一是他的画,二是各种文艺青年歌颂他的各种形式的作品。那时我在心中勾勒出的他是这样的--沉默,偏执,怀疑主义者。可是当我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慢慢悠悠读完了他寄予弟弟的家信时才知道,前两项我猜对了,后一项却大错。因为他实在是个信任自己也信任未来的人。现在的我更愿意信他的自杀是精神病所致,思维混沌的他感觉太累了,所以他为自己选中了一片可以入画的麦田,再把自己永远地存进这幅画。清醒的他一定会继续走下去,他还没等到他相信一定会来的那种成功,他怎么能就这样放下画笔?在这里,我只是想记录下他说的那些话,我只是想让人提及他时想起的是那些浓烈绚烂的色彩,我只是想让人看他的画时不再说里面只有令人窒息的绝望和孤独。是的,梵高先生很可惜,他明明可以却未能接受万人拥簇的荣誉。可是他一路追着他的信仰而去,这本身就是一种极致。他甚至说对一个艺术家而言,贫困,孤独和疯狂是太正常的事情,这一切仿佛都在他的意料之中。可是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奔向了艺术。他给世人那么多机会,我们生生错过了。遗憾是属于我们的,不是他的。人们都说梵高先生画向日葵并无特殊意义,但我看见他在信里说,向日葵是我的。于是我还是理解为这是他偏爱的花朵。其实他和它很像,他们都有自己的国王,它的国王是太阳,而他的,是艺术。以下是我摘录的话:1.你等着吧,若干时候之后,你或许会发现我也是个艺术家。2.我是什么样的人呢?我不是别的,只是个有困难的却努力工作的人。3.采草莓的时节,不是在春天,而多半是在阴暗的月份。人们会在阴暗的日子里学得了某些新东西。4.在最寒伧的小屋里,在最肮脏的角落里,我发现了图画。我的心怀着不可抗拒的力量靠拢这些事物。5.我相信,出头的日子总会到来,即使到处碰壁,也不要灰心丧气,即使有时候感到好像要垮台,虽然事与愿违,也必须重新鼓起勇气来,因为伟大的事业不是凭一下子的冲击而成功,而是由一系列的小事积聚起来的。伟大的事业不是什么偶然的东西,而必定是下决心努力的结果。6.我感到我有一种必须发展的力量,一种我不愿让他熄灭,而必须保持着燃烧的火,虽然我不知道他将把我引向什么结果,但不应该疑心他是否是没有希望的。7.如果一个希望消失了,或许另一个希望会自己出现--总会有某种希望的,即使我们不知道希望在什么地方;前途也是这样。一直坚持下去,总会有一点好处的。8.只有时间能证明我的成绩。9.我以为我已经找到我小小的王国。10.我愈是精疲力竭,生病,成为一个古怪的人,我就愈是一个艺术家--有创造力的艺术家。11.人们总有一天会了解,我的画的价值,要比我所花在画上的颜料价钱,以及我的生活费用高许多。12.我的好兄弟,我经常对你说,我一再真心地重复说,一个尽其所能勤勤恳恳努力干的人,总会成功的。(摘自梵高生前最后一封信)

徒步登天

1几年前,凡·高等印象派画家的画来京展览,我带着刚从乡下进城的新鲜感,和对一位著名画家真迹的神往以及因“割耳赠妓”与盛年自杀而起的好奇与追逐,兴兴头头去看。时至今日,在当初展出的那批凡·高的画作中,我印象最深的不是火焰般绽放的《向日葵》,而是凡·高在阿尔时期画的《卧室》:整幅画色调对比强烈,大面积的黄色,缀以绿窗、红褥,室内摆放一桌、一床、两椅,简朴、狭小、清贫。大片的黄表现出凡·高式的单纯与热情,在充满形式感的安宁中,孤独悄然袭来。 这张画,是凡·高在自传《亲爱的提奥》中对自己阿尔时期生活状态的一种传神描画,也是他悲惨、孤傲、狂放一生的缩影。 凡·高短暂的37年生命中所遭受的处境与死后获得的赞誉极不相称,他生时所经历的磨难与对他持有的热情极不相称。那个世界给他悲凉与冰冷,而他回馈的是向日葵那样燃烧的热情。基于这一认识,这本由凡·高写给弟弟提奥的书信集结成的自传,选用黄色这一凡·高绘画作品中最显著的色调来做封面与封底,并在书名上方的位置,放置了那一簇燃烧着的《向日葵》,我觉得,这种设计是明智的、讨巧的。 当然,这不是一本容易读得下去的书,编者以时间为线索,选编了凡·高给弟弟几千封信中的部分。全书470多页,纯文字,无配图,我觉得这不是一种赏心悦目的安排。为了驱散大量纯文字阅读引起的疲乏感,我又买了一本制作精美的画册《凡高》,这样,在看凡·高写给弟弟的书信时,能够两相对照,部分还原他的真实想法。 多个晚上,我的视力在字行中费力地爬行,常常迟疑、停顿。不断借助书中空行以及偶尔的标题,配以画册,才勉强组织起凡·高从埃顿到海牙到阿尔等地的流离十年、挣扎十年、成长十年。2向来觉得,纸上流动中潜伏着一种隐秘的快乐,心会牵引笔在纸上游走,所到之处,花开荼靡。从一个心灵走向另一个心灵,书信比起絮叨的电话、不知所措的会见具有先天优势。书信,像一条弯曲的河流,那些话语便沿这河流畅到达对方,而对方也可以沿着来时的路,准确回溯。 凡·高生前穷困潦倒,落寞无名,乏人赏识。在他短暂的一生中,无条件鼓励他支持他崇拜他,给他亲情的温暖,予他经济的援助,替他精神分忧的,唯有小他四岁的弟弟提奥。面对这样一位知己、亲人、良友,凡·高依赖、相信、感激。他可以把内心完整地交给提奥,可以将自己的昨天、今天与明天一并交给提奥——通过信。今天,阅读这些信成了人们探究他短暂而极富才华的绘画生涯,和走向这个天才狂人的最有效的方式。 可是,读下去才发现,即便一颗心无保留地打开,我们得以窥探其一生中最重要的十年,所懂不过一二。 没有谁喜欢贫穷,凡·高对金钱与成名的渴望并不比他人少,在信中,他常常提到钱。他对贫穷处境的抱怨,有时像个唠唠叨叨的隔壁大婶。诸如,他仅有一条裤子,只好穿着牧师父亲的传道服出去散步;天冷了,因为衣物少,尽管不出门。对提奥诉苦,最近一周都没有好好吃过东西,因为要省下钱来买绘画材料,请模特,或者偿还到期的债务,和他同居的西恩生孩子了,需要补充营养,需要更多的钱……他毫无经济来源,租不起房子,没钱布置画室,买不起画布、颜料、请不起模特……他要求弟弟多寄点钱给他。书中没有提供提奥的回信,但事实告诉我们,提奥几乎有求必应。 贫穷之外,凡·高的感情生活也饱受挫折。早年,他对表姐的疯狂爱恋,却遭到“不,永远永远不”的拒绝,痛苦之余,凡高表现出疯狂的一面,他苦追不舍,导致表姐及其家人对他极度反感,不得不远走他乡。后来,他与怀孕的站街妓女西恩发生感情纠葛。看以西恩为模特的《悲哀》一画,这个枯瘦憔悴的女人抱膝而坐,身体干瘪得像只破布袋,毫无魅力可言,不知道凡·高喜欢她什么?当然,西恩不见得拥有发现天才的慧眼,却给深陷潦倒的画家脉脉温情,解决他身体的饥渴,也提供了现成且免费的模特。反正,凡·高认为自己爱上她,并且在信中说,要拯救她于水火之中,给她和那个不知谁的孩子安定的生活。这种情感与侠义交织的接纳产生的压力,因他无力承担又毫无保留地转嫁给提奥,最终把自己也拖得疲惫不堪。之后,凡·高又有几次情感沉浮,包括自杀前一年,与画家高更因妓女一事发生争吵,导致割耳赠妓事情发生。 在生活中,凡·高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除了画画,他一无所长,无以立足。而这种他以整个生命去热爱的行为,却使他深陷贫困的深渊。他一辈子都靠弟弟接济,生活,画画。无疑,没有提奥,就没有凡·高;没有提奥的支持,就没有凡·高的成就。凡·高当然也明白这点,他在信中屡屡提及自己愧对弟弟,成了他的负累,也说如果提奥觉得负担过重,可以停止对他的经济援助(提奥当然没有停止)……但他仍然选择站在生活的对立面,在绘画中追求一条逃避的道路,追寻自己定义的幸福。3 今天我们看他的画,无论那幅拍出天价《嘉塞医生》、灿烂明艳的《向日葵》,还是让人眩晕的《星夜》、倍感压抑的《麦田群鸦》等大量画作,它们仿佛有一种强大的冲击力,强硬地直达你内心深处,直视它们的瞬间,你意识到哀痛,感到不安,控制不住悲泣。你感受到来自精神世界的召唤,很痛,很绝望,却很欢迎这种力量,因为它把你的挣扎、无望,你所有的情绪揪出来,不容置疑地摔在地上。人们总结他的画风,给他挂上后印象派与表现主义的的牌子。 凡·高没有受过系统的绘画训练,也缺乏名师指点,属于自学成才。唯一有优势的地方,在于他出身于一个画商世家,家中三个叔叔都是当时有点地位的画商,他自己则在画廊工作过,后来他弟弟提奥也成为画商。凡·高最终选择走绘画之路,应当与他的家世、经历有极大关系。 看他早期的素描,扎实、朴素。由于没有经过传统的石膏、阴影、线条、比例训练,他受传统画法的影响较少,导致他极力摒弃以上他认为死气沉沉的画法,而主张表达情感,传递真实。他说,“我所期盼的,是学会那些很不准确,那些越规,重新创造,变形,这样画出来的事物,可能会比字面上的真实更加真实。” 没有规矩,就不受束缚。他用自己的方法学习绘画,花了大量时间观察人、景、物,比别人更勤奋地练习,还自学了透视法,渐渐揣摩出画的远近关系。他喜欢阅读与思考,崇拜左拉、莫泊桑等人,反复阅读他们的作品,通过阅读沉积了自己的思想,又通过画不断修正自己的理解,最终形成独特的点彩画风,在处理远近关系上也别具一格。后期他受日本画触动,便尝试在绘画中加入日本画的元素。这时期,他画有一张《枝满头》,留白、布局、用色都非常有工笔画中洗练特点,这或许是受与中国画渊源较深的日本画的影响吧。这时期的向日葵、阿尔风景等组画色彩明丽,激情万丈。 凡·高自认是农民画家。很长时间里,西方画家们主要为富人作画,强调精确、比例、明暗、光影,画作华丽、精致,仿佛只有富人才配拥有热爱、表达、传承艺术的权利与资本,凡·高是为数不多的开始关注底层人物与底层生活以及自然风光的画家之一。为此,他将画室搬到田间。他说:“到野外去,就地作画。在你将要收到的四幅油画上,我至少刮去一百多个苍蝇,灰尘与沙土就不必说了。当我带着这些画一连几个小时地越过荒原,穿过篱笆时,画面对荆棘弄坏了。经过几小时在火热天气下的步行, 到达荒原,精疲力竭,我所要抓住的效果随着白天 的消逝而改变。像农民一样,受得到冬雪与霜,经得住酷热。” 他长期观察麦田,太阳,身边风景,一个时期疯狂专注于画一组画。《收割者》是他晚期的系列作品:灼热的阳光下,一片金黄的麦田中,一位收割者抡着镰刀奋力收割。看他是怎么说的,他说,“收割者大力挥镰,形如魔鬼。好像他收割的,不是作物而是人类”。这样丰富的想象和狂放表达,有点匪夷所思,却令人赞佩。越接近他的世界,就越意识到我们凡人的庸常。4尽管如此呕心沥血创作,但凡·高的画并不被认可。十几年来,他创作了大量的画作,花了弟弟难以计数的金钱,却卖不出一幅画。他的行为超出常人,甚至一度被当成疯子被关一年之久。这是画家的悲哀,也是时代的悲哀。当追求被生存压倒,天才也会稍作妥协。他极力想画能卖钱的画,却无法如愿,以致于他对成功有一种恐惧,“我不得不对自己说,我所作的画也许不会有任何一点价值,这是一种非常悲惨的前途。”,不过,他转而又说,“如果我所花掉的力气值得,我要说,我永远不会让金钱来搞乱我的头脑。” 比别人更勤奋,更敏感,更有天赋;比别人更狂热,更执著,更善于表达,这是大多数画家的共性,却无法说明凡·高之所以成为凡·高的原因。也许用他去世前的话更能够说明这一切:“我追求某种非常简单而有永久性质的艺术热情却多么强烈。我以为我是在与不可避免的命运战斗,说得确切点,我的性格是脆弱的,我有着一种难以形容的的感情,我认为这是我遭到攻击时大喊大叫的原因:因为我要保护我自己,但我又无能为力。”也许,正因为生活中的无力感越来越强,他觉得自己像《麦田群鸦》里那样走到尽头,才举枪自尽。悲惨的是,他的枪法欠佳,没能将自己一枪结果,中枪后他苦熬了两天才去世。这两天里,据说他和闻讯而来的提奥、高更、嘉塞医生,大谈艺术,绘画,临终前留下一句:“悲伤永存”。 作为一个狂人式天才,他是纯粹、敏感而激烈的,只要看看他30多幅版画像中尖锐、执著、封闭,几近凝固的眼神,就能够理解天才与“疯子”共同附体的处境,也能够明白,为什么是他画出了那样诡谲变幻的星空,为什么是他奉献如此热烈的向日葵;为什么是他,在如此赤贫的处境里,执著地追逐一个梦想,他赤手空拳出发,却收获累累秋实。 只有少数懂得播种力量的人,才能够收割力量。只有这样扎实徒步的人,才配拥有登天的荣耀。

书摘

“绘画愈来愈变成我的热情,这是一种类似海员对于海一样的热情。” P81“但是我对自己很生气,因为我不能够做我想做的事。在这种时候,人们感到自己似乎被人把手脚捆着,躺在深不可测的、黑暗的井底,没有一点办法。” P85“另外有一件事使我深深地、深深地感动:我告诉模特,叫她今天不要来;尽管我这样吩咐了,可这个可怜的女人还是来了。我拒绝了她。‘你的确说过,可我不是来摆姿势的;我只是来看一看,你有没有一点吃的东西。’——她给我带来一盆蚕豆与土豆。毕竟,天底下还有使生命值得活下去的事。” P95“但是我发觉他的甲胄很厚,厚得使我不能够肯定说,这个人是不是一大块金属;或者在这块铁的极深的地方,在一个小角落里,是不是还有一颗人的心在跳动。” P98“为了忘掉这件事,我躺在沙地上的一株老树干旁边,画了一幅树干的素描——我穿着麻布工作服,叼着烟斗,望着蓝色的深远天空,或者望着沼泽与草地,这样我的心便安静下来了。” P113“新生出来的玉米,带着某种无法形容的纯洁与温柔,它使人激起一种类似睡着的婴儿的感觉。”“我以为我在婴儿的眼睛里,看到了比海洋还要深、还要无垠、还要不朽的某种东西;早晨,由于看到阳光照到他的摇篮里,他醒过来,呱呱地哼着或者笑着。” P167“我们的生活是一种骇人的现实,我们自己被无限止地撵着。事情就像目前这样,不论我们是不是对它抱悲观的态度,都不会改变它的本质。我在夜里醒来的时候,或者荒原上起了暴风雨的时候,或者在沉寂的朦胧的黄昏,就是这样地考虑这个问题。” P261“在我们活着的时候,我们不能够到星星上去,正如我们死了以后不能够搭火车一样。所以我认为,霍乱、肾结石、肺结核、癌症可能是天国的旅行工具,正好像汽船、公共汽车与火车是地上的旅行工具一样。由于年老而平安无事地死掉,就是步行到天国去。” P360“你知道,芍药是杰宁的,蜀葵是科斯特的,而向日葵则是我的。” P406“我从报纸上读到一个希腊古董收藏家给朋友写的一封信,信中有这样的句子:‘你是一个热爱自然的人,我是一个热爱手工创造的一切事物的人,我们在爱好上的这种差别,归根结底是一致的。’” P436“使我深为感动的,正如使我们时代的某些小说家感动的,是经过了几个世纪,通过莎士比亚的著作,传达给我们的那些人的声音——这种声音对于我们并不生疏。他们栩栩如生,你会认为你是认识他们的。伦勃朗曾经孤立过,或者几乎在画家中间孤立过,我们在《埃末的巡礼》或者《犹太新娘》中可以看到温柔的面貌(那种伤心的温柔,那种看起来似乎很自然的、超人的目光),你在莎士比亚著作中的许多地方可以遇到。” P437“在世风日下的时候,蝉与善良的苏格拉底的坚忍精神一样宝贵,它们仍然在这里歌唱古老的青春。” P438“正像在别的习作中所画的那样,我想表现白天,那时候绿色的甲虫与蝉在大热天中飞翔。” P450“但是今天却是一个真正的春天,长着麦苗的田野,远方是紫色的群山,非常美;杏树到处都在开花。” P463“你是在荆棘丛中播种。” P475“我现在完全被衬着群山的广大无边的麦田吸引了。平原辽阔如海洋,美妙的黄色,美妙的、温柔的绿色,一小片犁过与播下种子的土地的美妙的紫色——这片土地被开了花的土豆画上了绿色的格子,在这一切的上面,是带着美妙的蓝色、白色、粉红色、紫色调子的天空。我的心情非常平静了,我想要画下这种景色。” P477

绝望的地平线——读《亲爱的提奥》

人说读人传记,莫过于读其第一手材料,如此书这般,亲笔书信体现。如若旁人传其生平,难免糅入旁人主观,读那书便有落入“几重人生”的“危险”。念此,这本《亲爱的提奥》,还是用凡高自己的笔触来起笔阅后感吧。以下就是凡高眼中的善与恶,爱与恨,生与死,理性与疯狂,和他所追求的幸福。1. 224页:良心是我的最高理智,理智中的理智。——你在信中提到,人们有时候会被是否该为好心办坏事负责所困扰(如果人们按照一种明知错误的方针来行动,而同时知道他将会不受伤害地得到成功的话,这是不好的)。我也知道这种矛盾。当更多浅薄的人嘲笑我们的时候,我们应当凭良心(良心是我的最高理智,理智中的理智)看一下,我们是否曾错误或愚蠢地行动,因为这样是非常明智的。当然,有时候这是困难的,尤其在困难成堆的情况下,人们几乎对自己表示遗憾,并且希望自己不要太认真。2. 250页:一个认识不到自己不过是一个原子的人,真是大错特错!——一个认识不到自己不过是一个原子的人,真是大错特错!丢掉儿时印在我们脑海中的观念(认为保持某种等级观念,或者保持某种习俗是最重要的事)是一种损失吗?我甚至根本不去考虑这个问题。我只凭经验理解到,所有那些习俗,那些故意作出来的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习俗与观念,没有什么道理,往往是绝对错误的。我断定我什么也不知道。但同时我却确实感到生活是那样的神秘,“习俗”的圈子实在是太狭窄了。3. 250页:我的判断是人性的,理性是神性的;但是两者之间有联系。——他们对我说:“当你没有目标、没有抱负的时候,你是没有主意的”。我这样回答他们:“我不对你们说我没有目标,没有抱负;我断定,想强迫人们去弄明白不可能弄明白的东西,是最无益的。”活着,干点重要的事,是更加实在的。人们应该公平的对待社会,但是他一定要感到自己是绝对自由的,不仅相信他自己的判断,而且相信“理性”。我的判断是人性的,理性是神性的;但是两者之间有联系。4. 250-251页:人们难道不应该从自然中学习耐性,从观察谷物缓慢的生长中,从观察动物的生长中学习耐性?——我始终钦佩古斯塔夫·多列的一句话:“我有牛的耐性”。我在这句话中发现一种美德、一种毅然的诚实。这是一个真实的艺术家的话。人们难道不应该从自然中学习耐性,从观察谷物缓慢的生长中,从观察动物的生长中学习耐性?难道人们要把他自己绝对死板地设想成一个不再发展的人?难道人们要故意阻挠他自己的发展?5. 181页:战争只不过是一场梦。——有时候很难使我相信,比如五十年,就足以引起一种全面的改变,使一切都翻了个儿。但是只要简单地回想一下历史,人们就会发现那些比较快的与不间断的改变。由此我得出结论:每一个人都在天平里加上一些重量,无论怎样小,人们怎样思想和怎样行动却是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战争只不过是一场梦,诚挚是值得的。如果许多人都诚挚而坚决的话,整个时代便会变好——或者至少是意气风发的。6. 290页:农民的生与死永远是一个样。——现在那些废墟告诉我,一种信仰与一种宗教是怎样堕落的(虽然它们的根基很稳固),而农民的生与死永远是一个样,像教堂墓地上花草那样有规律地发芽与凋谢。7. 338-339页:啊!我愈来愈感到人民是一切事物的根!——啊!我愈来愈感到人民是一切事物的根;你自己没有参与真实的生活,这总是令人遗憾的——我的意思是说,真实的生活本身,要比画画与做雕刻更有价值,养孩子比画画或做生意更有价值——当你想到你有一些像你那样脱离真实生活的朋友时,你感到你是活着的。8. 230页:世界上没有什么比责任与爱(就两者最高意义而言)之间的精神上的斗争更加痛苦了。——现在,按照我们果断的行动,我们或者要失策,或者要受骗。但是如果我们问一问我们的职责是什么,我们就会免掉大不幸与绝望——尽我们的可能,做好我们所应该做的事。世界上没有什么比责任与爱(就两者最高意义而言)之间的精神上的斗争更加痛苦了。当我告诉你我选定了我的职责的时候,你就可以把一切都搞清楚了。9. 250页:斗争往往是艰苦的,它使我们与另一些把事情看得很认真的人之间发生争吵。——斗争往往是艰苦的,它使我们与另一些把事情看得很认真的人之间发生争吵。我们常常感到不幸,但是每一次忧郁症的发作都带来一点光明,一点进步,性格得到发展。那些追求真正坦率的人,他们自己是非常坦率的,他们对生活的看法充满热情与勇气,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是这样。10. 435页:痛苦有时是弥散在地平线上,以致形成了一场绝望的大灾难。——要学会受折磨而不抱怨,学会见痛苦而不讨厌,冒着目眩头晕的危险,确实如此;虽然如此,我们却看到了一线模糊的希望,而在生活的另一面,我们将发现痛苦存在的真正原因。痛苦有时是弥散在地平线上,以致形成了一场绝望的大灾难。对于这种问题,我们知道得很少,最好还是低头傻看麦田,即使是画中的也好。11. 458页:我的病多少是由于自己的过错造成的。但是要解释与判断那些事往往是十分困难的。——我常常对于我过去的事加以过多的责备,我的病多少是由于我自己的过错造成的。但是要解释与判断那些事往往是十分困难的,我的感情比以往对我施加更大的压力,我怀疑我是不是可以用任何方法弥补过失。我对过去的事想得太多了。12. 307页:使人幸福、实质上幸福的真正东西,是青春,要尽可能长时间地保持着青春……我除了在绘画中努力谋求我的幸福之外,没有旁的念头。——为了画画的缘故,如果必要的话,我将要忍受经常的贫困。一个人在世界上毕竟不是为了他自己的舒服,他不需要比邻居生活得更好。我们不可能阻止我们的青春不从身边溜走,使人幸福、实质上幸福的真正东西,是青春,要尽可能长时间地保持着青春。就我说来,我认为一个人在今天的平民时代,我保持坚强意志与使自己恢复青春的最多机会。我除了在绘画中努力谋求我的幸福之外,没有旁的念头。13. 256页:从拂晓到薄暮,或者不如说从一夜到另一夜。——羊群在薄暮中回圈,是我昨天听到的交响乐的尾声。白天像梦一样地过去,我是那样专心致志地沉醉在动人的音乐中,以至于差不多忘掉吃喝;我在我画纺车的那个小客栈里吃了一片黑面包,喝了一杯咖啡。从拂晓到薄暮,或者不如说从一夜到另一夜,我完全给那支交响乐迷住了。从书中这些凡高的话,不难看出他的理智基点(1—4),他的良心以何依托(5—7),他同自己的较量(8),还有与周围人的分歧所在(9),他隐隐的叹息是如此轻描淡写(10),这种来自地平线的绝望终于使他撕裂与扭曲,但他到底都分不清自己错在哪里(11),如果死后的他可以奔向一个任他自由绘画的幸福之地(12),那生与死于他而言,就如晨同昏,没有界限,没有隔阂(13)。书中256页的这段话,是我觉得凡高最有诗意的一段景色描写。凡高的杰恩叔叔曾经说过,“魔鬼并不总是那么黑的,你可以看他的脸”(16页)。这话使我回想,那些挤掉凡高颜料的正常人们是怎么看他的,而那些默默站在凡高身边看他画画的疯子们又是怎么看他的呢?Dear,衷心地握你的手!

从向日葵到凡高 从艺术到纯粹艺术

凡高是一束火焰,他的一生为艺术执着地燃烧;最终,燃尽了自己。复归于无。科伊基利有点像凡高,尽管毕尔巴鄂左后卫的足球成就难以匹敌凡高的艺术境界:但是,从一个摔跤运动员到参加西甲联赛的足球运动员,这一切同样发生在他的27岁。时光如梭。当我们蓦然回首,却发现今年胡伦-格雷罗只有37岁的时候,会想到什么?而27岁到37岁,正是凡高一生燃尽火焰的时段。尘海苍茫沈百感。余华说卡夫卡的书让他三年以来建立起来的写作规则全部化为灰烬;那么,任何艺术家看到凡高的作品,都只能感叹用一生建立起来的艺术大楼危在旦夕。这个世界上,很难再有一个人像凡高那样纯粹,为艺术而艺术地纯粹了。一盏小煤气的能够照亮一个晚上的心灵圣殿,一个穷苦的姑娘能够唤起他最真的怜悯之心。一个纯粹的灵魂,艺术史应该为拥有过这样一个完美的灵魂而庆幸。凡高解释自己之所以看书:是由于作家们的眼光比他更宽广,更可爱。其实,凡高之所以画画,之所以在一生只卖出一幅画的情况下继续坚持作画:是因为,他的艺术眼光比任何人更宽广,更真实。他来自民间,他回归民间:为艺术,千千万万遍。当然,和得到爱伦斯伯格夫妇支助的杜尚一样,凡高同样需要感谢亲爱的提奥,没有这位一生相随的弟弟,凡高的艺术事业真的如上帝高悬那般宛如空中楼阁。凡高的艺术,是老老实实,脚踏实地的艺术;是严肃钻研,毫不哗众取宠的艺术,是一种韧的战斗式的艺术,丝毫不唯利是图的艺术,单纯为了心底火焰而描摹的艺术,一种为了贫穷呐喊,为了正义伸张的艺术。现在,大概不会再有这样的纯粹了。庸人的胜利,媚俗的胜利,真性情的失利,不可逆转的失利。在评价《一百幅杰作》的时候,凡高说道“我认为这是伟大人物经历中的一幕悲剧。他们不仅在生活中碰上警察,而且他们往往在作品被公众所承认之前便死掉。”想起去夏在中国美术馆观看吴冠中先生作品回顾展:无数参观者手持相机拍摄作品,匆匆走过每一幅画,毫不留恋。客观的说,相机不仅会拍“死”吴冠中先生的作品,还会拍“死”艺术的最真感触。参观美术馆,不是“出发,观看,回家”的三部曲:如果心灵还在角落里,那样的参观是毫无价值的。然而,对于凡高本人来说,只有四个字能够概括一路风雨兼程:苦难未已。不得不指出,凡高的预见性的确非常强:“凡是想要保住自己生命的人,将要丧失生命;但是谁如果为了我而失去他的生命的话,他将会找到生命。”毫无疑问,凡高相信真正的生命蕴含在艺术之中,而在这其中的寻找过程,又是何等的漫长。凡高的艺术,有点像欧亨利小说中那片最后的常青藤叶:问题在于,能够发现那片叶子的人属少数,能够发现并且理解那片叶子的人更少,能够发现那片叶子并且理解并且用心去体味那片叶子的人,少之又少。而读懂凡高,具备这三个条件,只能说是最基本的。当我们谈论纯粹艺术的时候,我们在谈论凡高;当我们谈论凡高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鸢尾花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向日葵光下狂舞究竟为谁

亲爱的凡高

对于这本书的喜爱,我自己也感到很意外。我不懂凡高,不懂他的画。不懂几乎所有的画。我从不关心周围的一切。不是我冷血,我觉得自己好像没有这种能力,去观察,去记住周围的东西。大学四年,我不知道每天的必经之路旁边有一个很大的钥匙雕塑。住了十几年的房子我不知道房子的外墙是什么颜色的。逛商场我也会不记得电梯在哪里在同一层楼里不停绕圈。。。所以在图书馆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震惊了。我不知道原来人可以有这么丰富的观察能力。“一排一排红棕色的房子”、“踏级状的山形墙”、“灰色的屋顶与白色或黄色的门”、“推着独轮车的搬运工人”、“一个靠着桥的栏杆上看河水的男人”、“一个戴白头巾穿黑衣服的女人”。。。我第一次觉得自己可以换一个活法。我可以更努力更积极的去生活。去观察去记住我看到的一切。去更加认真地感受我生活的这个世界。我想到海子的那首诗:“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关心粮食和蔬菜。。。”也许在真心喜爱和懂得凡高的人看来,我的这点看法实在是可笑。但是我确确实实就因为这样简单的原因爱上了这本书。每当我浮躁,压抑,觉得生活如此无趣与无奈的时候,我都会翻出这本书,读上几页。然后我会找到重新热爱生活的勇气。穿衣、打扮、出门见人。

梵高:当我付出时,我倾其所有

在阿姆斯特丹交换,有博物馆卡就可以任性地自由进出梵高博物馆了,站在原作前,还是会被感动的。第一次去梵高博物馆,对那个“禁止拍照”的规定很不满意,匆匆转过一圈之后就出来了。回去以后,我从包里翻出了一场展览的宣传页——2015年是梵高逝世125周年,博物馆内有一个叫做“When I give, I give myself”的展览。惠特曼的一句诗。这个展览邀请全球23位艺术家在百年之后给梵高回信,为了看懂这些回复,我想我得先去读一读梵高写给弟弟提奥的信。《亲爱的提奥》伊始,是一个初入社会的20多岁年轻人的唠叨,古皮尔公司海牙分店的学徒,艺术商,传教士,若他继续下去,无论哪一种都不可能让他潦倒至斯。1880年左右,他正式走上遥遥无期的绘画之路,想要成为一个画家的渴望与不被认可的失落交织着,梵高长篇大论地讲述自己在绘画道路上遇到的瓶颈,讲他生病,讲他没有钱,讲他是提奥的负担,却也一样不厌其烦地说他的作品的进步。信开始变长,他会在沉醉于画作时对弟弟突兀地来一句:“你借我三百法郎好么”、“我的钱在上周花光了”。家人和朋友的不理解他可以忽略,爱情的不顺也可以克服,但钱这件事情,没有任何的办法,当他在一个月还剩十天的时候就用完了弟弟寄给他的五十法郎、架子上连面包渣都不剩的时候,他只能低头去找那些他不想见的人借钱。多年后他的作品拍出高价,大概他自己也只会觉得可笑吧。此后的梵高一直徘徊在生存的边缘,但他还是不画可以谋生的肖像,他画矿工,画农民,画妓女,画吃土豆的人,这是他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在摄影师陈漫的长微博里看到费尔南多·佩索阿的诗:为什么艺术美丽?因为艺术无用。为什么生活丑陋?因为生活充满了目的、目标和愿望。他做的那些不合常理的事情,不惜一切代价,也不计所有后果。他爱上表姐凯,虽已得到“永远永远不”的回答,他还是深陷其中,因为“如果我不能发泄我的感情,锅炉就会爆炸”;他和妓女西恩同居,一心一意地去救她,即便千夫所指。他对他们的未来并没有信心,“可能不会幸福,肯定不会完全幸福——但是幸福不幸福不是我们负的了责任的事情”。在一封又一封几十页的长信中,梵高如此真挚,毫无保留,他说他是一只用线吊住的甲虫,可以爬一段路,却终究要停下。显然他不愿意也不甘心停下,于是他用全部的生命去抗争,为了多走一步,宁可把自己勒得伤痕累累。他喜欢暴风雨的天气,频繁地绘画雨天;他崇拜狄更斯,买下一副记录狄更斯空椅的画,后来自己成为一个空椅画家;他信仰宗教时如此狂热,徒步100度英里穿越英国,后来又留下很多鞋子的描摹;在阿姆斯特丹学神学不顺利的时候,他会用木条抽打自己,会故意在寒冬中过夜……那些普通的静物与风景画中,已经不难看出梵高的偏执。1886年,梵高在巴黎遇到了印象派,画风开始变得明亮,2年后,他去了法国的南部小城阿尔,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绘画已经很久没有出现黄色,但梵高用大片的明黄色填满他在阿尔的房子,将阳光吸进了他原本冷色调的画作中。普罗旺斯的向日葵不可思议地蔓延成花海,他用浓咖啡刺激作画的自己,以达到“that high note of yellow”。此刻的他正在疯狂创作,他说他知道批评界会认为他画得太快,可是“画得如此迅疾的不是激情,不是他对大自然的真挚感情吗?”他早期的作品更多的是阴郁的风格,反倒是到了这绝望的边缘,他的画变得丰盛而热烈。但或许他并没有变过,在《亲爱的提奥》的最初几封信中,梵高说他选择了“积极的忧郁的态度”,在最后几封中,他说“在忧伤中保持着勇气”,他一直那么拼命地想要活下去。他并不是一个天才的画家,他在绘画之路上的汗水与泪水比之旁人更甚,今天所有的成就,都是他倾尽努力的结果。不想说他是为艺术殉道,那太残忍,或许他并没有想那么多。不曾受过专业训练的梵高没有在画作中展示过多的技巧,他只是直观地表达他的情绪,因而也最动人。1888年的圣诞节前夕,梵高和那位比他还要不正常的高更之间发生了无人知晓的过节,然后他割掉了自己的左耳、住进了圣雷米的疗养院。这之后,他的信中出现了更多的短句,像他那时的画,每一笔都短促而用力。提奥的妻子约翰娜在最后一部分的信中加了一些注释,他时常在发病。在最后一封信的结尾他说:“我的作品是冒着生命危险画的,我的理智已经垮掉一半。” 他让自己处在紧张而亢奋的状态,“我画太阳时,要画得让人们感觉到它以可怕的速度在旋转。它发射出力量无穷的光波和热波。我画麦田时,要人们感觉到谷粒中的原子在生长、爆裂。我画苹果时,要人们感觉到苹果中的液计溅到皮肤上,果核中的种籽在往外钻向开花结果!”这条路最终耗尽他所有的气力。身心俱疲之下,他却依然能够描绘出那么灿烂的作品,他是用自己的心血在调色啊。书信中,他对于颜色的描述简直刷新我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带绿调的蔚蓝天空,玫瑰红与白色的果树园,苦艾酒颜色的河流,血红色和紫色条纹的上衣,闷蓝色的影子,柠檬黄的花丛,淡硫磺色的咖啡馆,古旧的银色的橄榄树叶……他握着画笔的手颤抖着飞速在画板上涂抹,树在挣扎,土在翻滚,每一笔都那么用力。提奥保留了梵高寄来的大部分信,由提奥的妻子整理,我们才有幸在今天还能回顾他的心境,可惜梵高并没有这个习惯,因此我们终究不能再知道,那个全世界最懂他的弟弟曾怎样安慰鼓励他,又曾怎样指责和失望。带着所有的感动,我又一次去了梵高博物馆,艺术家们回信的方式实在千奇百怪,有画作,有雕塑,有小视频,有能站进了人的大箱子,也有他所有书信的音频。我拿起墙上的一个电话,听那头用荷兰语念出梵高的信笺,我还是不知道这是什么时候在哪里写的信,不知道他那时心中的希望还保有几分,不知道他用多少杯咖啡去支撑那些饥肠辘辘的夜晚,也不知道他在画笔上抹了多少颜料去倾诉衷肠。在梵高的故乡、荷兰小镇Zundert,一年一度的花车游行将更将隆重,我曾纠结要不要去看看。可是,BBC那个纪录片的主持人一出场就说,这对于梵高毫无意义,我们都不懂他。

亲爱的梵高

亲爱的梵高:我想我接触到你是因为之前无意间看到你写的一段话,抱歉我无意冒犯,但就是因为这样一段话,我开始想了解你。人有时就是那么轻率,但你是个艺术家,应该能理解那一瞬间我袭上心来的冲动。你说道:“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能看到烟,但总有一个人能看到这火,然后走过来陪我一起。”于是,我开始在图书馆寻找你的书信,它是那么显眼,明快的黄色,一瓶旺盛的向日葵在上面做签;它是那么厚重,一如你沉甸甸的情感和充盈的内心,我兴奋地拿了下来。我得老实告诉你,你的信可不好读,大量的篇幅承载了你对绘画毫无保留的热情和内心充盈的情感。我费了好久的功夫才把它读完。是的,我用了热情这个词,我认为你是我尚且年轻的生命当中知道的最有热情的人了,这是我真心实意的夸耀。我最近总是很着迷身上有着这种熊熊燃烧的生命力的人,为此我也很喜欢尼采,一个自称自己是太阳的疯子,别人都这么说他。但对我而言,他也是可爱的疯子。亲爱的梵高,你知道吗,后世的我们对你的作品毫不吝惜赞美之词,或许便是羡慕你画中蓬发到令人战栗的生命力与热情,因为我们没有。热情对我们来说是阶段性的,它不能持久,否则我们或许也能感受到你口中太阳以惊人的速度高速旋转、发出骇人的光热巨浪了;或者理解你说的,大自然的景物中饱含人的姿态的理念。实际上,我们大多数人不敢这么做,我们理性自私地生活在这个社会中。像许多人说的,先爱自己,再爱事业,先爱自己,再爱他人。可是对于你来说,画画就是你的生命吧,这两者对你来说已经分不开了。你热爱大自然,我并不知道你画的哪幅画是你的心头爱,但我敢断言,《吃土豆的人》必定是你喜爱的作品之一,不是吗?安东·梵赖波德总是毫不在意你的作品,对这幅作品也极尽酸腐之词,可他的名字有几个人叫得出来呢?我想大部分的人还是靠你的信才知道有这么一号人物的。我并不想表现得刻薄,如果刚才的言辞让你不太舒服,如果不,或许我们俩可以躲在小角落里,偷偷地怀着这种狭促的心思乐一乐。我并不是冒失否定他人的艺术,然而你永远不能唤醒一个装睡的人,同样,你也不能从一个打内心蔑视你作品的人那里获得认同。对我们不理解的作品,首先应该试图用创作者的心去体会吧,至少不该轻易地否定。仅是从这点,我打心底觉得他做的是不到位的。借着一个油灯的光线,吃马铃薯的人用他们同一双在土地上工作的手从盘子里抓起马铃薯,他们诚实地自食其力,你如是说。哪怕一辈子没下田劳作的人,看到这幅画,也能够感同身受到吃着自己劳动果实,享受着大自然带给他们恩赐的踏实与快乐。我不太懂,但我尝试着去理解。所以你的辛劳工作不是一无所成,它是有意义的,亲爱的梵高,我希望你以后都不要再有这样消极的想法。你曾在巴黎画了三个月雕像,然后厌烦地丢掉了画笔,回归大自然。你割掉了左耳,在生命的最后饮弹自杀。那么多人不能理解你,你“永远永远不”的表姐使你心碎,虽然你发誓始终爱着她,一直到她最后爱上你。你的父母背离你,致使终日与大自然相伴的环境也无法缓解你孤寂的内心。你不能让世界跟你一起疯狂,世界就让你疯狂。亲爱的梵高,或许真的没人能理解你。你生前便隐隐有预感,只有一个艺术家死了,才有人愿意花钱买他的作品。你的预言成真了,成千上万的人如今拥戴着你的作品。他们是为你的画买单呢,还是为你的死买单呢?在这千万人之中是真的有人能感受到你燃烧的向日葵呢,还是人云亦云地仰望着你纯粹的星空?我在人群中看到了他的火,我快步走过去,生怕慢一点他就会被淹没在岁月的尘埃里,我带着我的热情、我的冷漠、我的狂暴、我的温和、以及对爱情毫无理由地相信,走得上气不接下气。我结结巴巴地对他说,你叫什么名字。从你叫什么名字开始,后来,有了一切。我无意中看到了你的这段话,后来,有了一切。我愿意尝试去了解你,因为我似乎不甘于只捕捉到你的缭缭轻烟。我热切地希望有人跟我一样,在某个瞬间,看到某个画面,听见某种声音,然后看向你,走向你。最后坐下来,陪你一起。你的信仅仅写给提奥的,可我觉得,你已经借此与好多人有过交谈。你的画,耗尽了你的生命,你的生命却从此延续在画里,流传后世。亲爱的梵高,尽管你脾气古怪,不容于世,但是,你的确是一个伟大的人。你的执着与爱温暖着我们。我猜,我是等不到你的回信了。可我希望有更多的人愿意给你写信,把你的微弱火苗燃成熊熊大火。如果有机会,我期待着与你的再次交谈。

关于亲爱的提奥的一篇日志

今天是2010年12月30日,现在是凌晨0点30分。在吉隆坡的青年旅社里,一个人问我,你还要读多久?我说6月份就毕业了,他又问毕业了后去哪里?我忍着恶心告诉他,somewhere far ...谁能告诉我要逃到多远才算是远方?在吉隆坡等待转机的几天里我一直在看看文森特.威廉.梵高 写给他弟弟提奥的家信。他说在信中说道,你知道,芍药属于Jeanin,蜀葵归于Quost,可是向日葵多少该归我 。当我们谈起向日葵的时候,你想起了什么?是哪个词,是明朗还是灿烂,是温暖还橘黄? 梵高在信里写道,向日葵某种程度上就代表了我。我就一直在想,为什么一个向腹中开枪自杀的人会把自己比成向日葵。后来我百度后才明白,我错了,就像我常常把别人对我说的比喻句听成陈述句一样,我把他的陈述句听成了比喻句。其实,向日葵隐藏的那面很少人知道,它之所以一直向着太阳是因为它的背面有些极度害怕阳光的因子,为了保护那些因子,它只有一直向着太阳。其实,向日葵的花语是沉默的爱。我们一直以为热烈美好积极向上的葵花原来是这样。我最怕在别人的故事里看到自己的影子。正如他在每封信中都会不停地向提奥讲述自己怎样花钱和怎样节省,解释哪些开支必不可少。向提奥报告他口袋里的钱数。他还不断地做出保证,保证决不会轻易糟蹋掉迪奥用辛苦换来的每一个法郎,保证”不再要你给我送钱的时间不远了“。就想现在我一样,愿意多向父母要一分人民币,也许是我总是是觉得我用了你的钱就应该对你做出什么保证一样。然而,让我害怕的是,我根本无法对你们做出任何你们期待得到的什么保证。仿佛多找你们要一分钱就像给自己身上多锁上一道锁,最终不是被对别人的内疚歉意勒死就是被对自己遗憾悔恨勒死。我也知道我现在过的生活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日子,我在矫情,如果你问我,我是不是想要自由,我会回答你,我不知道。自由管什么用?是自由的选择挨饿还是自由的等待挨冻。我也不知道这辈子我到底想要什么,不要说这辈子了,还有23小时就到到2011年了,我连2010年我想要什么都没想清楚。我一直喜欢梵高是以为他是一个有脾气的人,因为我不是。后来才发现他不仅仅是一个有脾气的人,他还是个热血的人,在1880年的时候梵高爱上了他的表姐,得到他表姐以“不,永远永远不”回答后,梵高在信中对提奥讲“我以为那‘不,永远永远不’好像是一块冰,我要把它按到我心上,让它化掉,谁会赢得胜利呢?是寒冷的冰,还是我温暖的心?这是个微妙的问题,我不希望别人‘怀着最好的心愿与为了我的幸福’来谈这个问题,如果他们除了说‘冰不会化掉’,‘愚蠢’以外,再也说不出更好的话,物理学教授给他们的冰不会化掉的理论,我无法理解。”, 我自知我是那种前门怕贼,后门怕鬼,处处自爱,根本敢胆去爱的人。 我崇拜那些敢爱的人! 这篇日志献给那些我常常在心里想念去很少联系的人和一直伴在我身边的人,那些该遇见的和不该遇见的人,哪些碰见了又错过的人和错过了又碰见的人,以及哪些看懂了这篇日志和没看懂的人。

活时相悦相爱,死时也不分离

梵高不必说了,我想记录一下通过梵高的书信所能窥见的,更为真实的提奥:1.他是一位受到上级领导排挤的画商,眼光敏锐,艺术鉴赏能力比同行超前,在印象派从黄金时代衰落前他已看到下一场风暴的中心。2.他其实更偏爱灰色调的画。3.他很烦梵高喋喋不休的诉苦,认为无法挽回的事哭也没用,性格坚韧现实,温和易感,但对梵高早已不是很有耐心,画商这一职业令他产生自我厌恶和罪恶感,然而为了整个家庭他承担了下去,继续与上流社会具有购买力但是排斥革新的古董周旋,而不是像梵高一样抛弃一切来追求艺术。4.时刻保持上层阶级人士的形象,但总被梵高扯后腿。梵高对表姐死缠烂打、与妓女相爱之事给提奥带来的麻烦超乎文森特的想象,梵高深深陷入自己的痛苦中而把自己给亲人带来的负面影响忽视了。5.他不相信梵高“只要我的画能卖出去”之类的承诺,对卖出梵高的画也不存希望,并耻于推销梵高的素描作品,虽然梵高的色彩作品他看出了里面有超前的艺术价值和颠覆时代的创造力,素描和速写的糟糕他也看得清清楚楚,不会有人愿意花钱买一幅那样的画。6.会狠狠地骂梵高,不客气地指出梵高给亲人带来的折磨,他们几乎没有任何事可以达成一致见解。但训斥归训斥,提奥终归还是个心软的人。他与梵高的关系最紧张时,梵高不安地感到他们的关系渐渐远离了兄弟情谊,实际上成了赞助人与画家,保护者与被保护者的关系,梵高感到深切的自责和恐惧,他用长长的写满了生活困苦的书信来维系兄弟情谊,并带着哀怨和祈求一再提醒提奥自己和同居的女子(前面提到的那位妓女)如果失去了他的好意就将万劫不复,近乎道德绑架,这些话无疑刺中了提奥的软肋,提奥一个人负担了梵高、梵高的情人、情人的孩子、情人的母亲这四个人的物质需求。在这种重压下,他的来信少了,言辞锋利,梵高每月去信表达自己无以为报的谢意同时继续诉说自己的贫苦和绘画上的阻碍,寄去新的画作。最终梵高将自己的所有作品都视为提奥的财产,一切都是提奥的,他这么想,这是画家的赞助人应得的报酬——画作。但提奥直言并不喜欢这些画,他只是太好心且深爱他的哥哥,梵高清楚自己的付出已无法与提奥同等,只好以作品回报这份深厚到让他时时不安与愧疚的感情,对艺术的追求受挫和亏欠提奥的巨额债务(无论金钱还是情谊)无法补偿令梵高的精神濒临崩溃,身体也越来越虚弱。至亲兄弟所遭受的苦恼让提奥又是愤懑又是悲伤,计划辞职出来独自经营画廊,此时应该是提奥事业的激进期。7.他的预测总是精准的。他认为毛威会对梵高不好,警告梵高不要和毛威深交,梵高觉得这是扯淡,结果后来被毛威狠狠伤害到了作为画家、作为朋友的自尊,这件事给梵高带来了不小的阴影,他仍然常常提起毛威,试图重获毛威的友谊,然后一而再再而三被刺伤。他不看好梵高的两段爱情,这两段爱情也的确下场惨淡。他像个试图保护梵高的预言家,说什么什么灵,可悲的是说什么梵高都表示你想多了怎么会呢,直到被现实打脸。8.梵高吸收浮世绘元素并领悟对比色能造就令空气颤动的强烈光感(从此他的画与别人的画挂在一起时总会对别人的画造成视觉碾压)后,提奥才真正认可了哥哥的天赋在于油画,在于色彩,并加大了经济支持力度,也支持他与高更来往,提奥很看好高更,开始资助高更,收藏高更的画作为等价交换,在此事上似乎显现出作为商人的一面,让高更有些不太舒服。梵高的病情加重,却使得画作更为出色了,提奥对此十分纠结,有一阵子把梵高送进精神病院关起来,不太确定继续画画对他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梵高也十分纠结,对自己精神的疾病有些恋恋不舍。提奥给儿子取名文森特,在梵高还没有死去之前,似乎已有了那一天终归到来的悲哀预感。而早在精神失常以前,梵高也预感到了那一天。这对直觉敏锐的兄弟,他们的未来或许早已被他们看透,然而这并不妨碍他们的付出,只是因为爱。

挣扎

首先是感觉翻译不太好,平铺直叙,有的地方还比较费解。原著应该是很好的,可惜国内的翻译质量总是不过关的占比例很大,毁了很多作品。这本书看了一些,感觉梵高一直在挣扎,与这个社会在挣扎,和自己内心在挣扎。也许他真的相信上帝及他所学到的一切,但是,他内心始终在挣扎,在说服自己。他的个性真的适合做传教士吗?那些从圣哲们书上读来的和自己所遭遇的(包括那种传教者们的“循环制度”)都令梵高更加的迷惘无措。圣贤书能给予他精神上的支持吗?不,现实击败了他——生活的困窘、现实的丑恶、亲人的不理解。开始努力振作,学画,素描,尽管不被至亲所理解。贫困依然缠绕着他。渐渐看出“味道”来了,原因是凡高有了“烟火气”,他第二次恋爱了,他爱上了自己的表姐,而遭到了几乎所有人的反对。凡高句句在理,而别忘了——人们啊!你们的姓名是势力~

梵高先生错字很多

当我画一片麦田,我希望人们感觉到“原子”正朝着它们最后的成熟和绽放努力。怎么感觉应该是“麦子”。书中其他地方错字也有不少,不列举了,南海出版的版本翻译也不好。

三种激情

三种单纯却又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梵高的一生。对艺术的追寻艺术家的道路绝非坦途。梵高的天才来自长期的忍耐与大量的练习。他相信,就算灵感偶尔造访,也需有能力才能捕捉,所以早上四点起床追逐日光,画大量的不被别人看好的素描,在狂野的西北风中,大雨中,在烈日下执着地写生,在精神病房里也要拿起画笔。即使意识到自己也许在有生之年难以成功,梵高也选择坚定地画下去,为身后其他人继续下去的艺术和行为准则努力。对爱的渴望梵高一生渴望爱。他曾经一心一意只爱表姐,却遭到了无情的拒绝;他曾经竭尽所有用爱去拯救妓女西恩的灵魂,西恩却离开了他。他一生都追求父母与弟弟理解的爱。在这一点上,他得到过一些,却不够多。对于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梵高画矿工、画农民,因为经历磨难的善良的心与灵魂,总是打动他。梵高完全靠并不富裕的弟弟提奥的接济而生活。为了画更多的画,他常常靠最廉价的咖啡和面包皮果腹。即便如此,他也从不克扣他的模特们的工钱,因为这些钱,也意味着他们赖以为生的食物。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梵高还惦记着西恩是不是过得艰难,还想方设法帮助高更。亲爱的文森特,谢谢你带给我们的美,谢谢你的勇敢与善良。

上帝告诉我们要宽容

受过良好艺术教育或艺术造诣很高的人们, 往往做事比较感性,受不了世俗的处事方法,所以往往人们会孤立他们...时间一久,他们就成了异类了...为什么艺术家们大多都死于非命呢?我认为的答案是:人们不够宽容,不够大气...是因为太俗气

如果梵高不是画家

我想他一定也能成为一位出色的作家。在荷兰的旅行中阅读这本书简直是莫大的享受。梵高的画和文字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让这短暂的时光变成永恒。我记得在梵高博物馆里,第一幅触动我的画是他的《播种者》,原画里面饱满得快要爆炸掉的太阳,绿色的天空下黑暗的人影,厚重的笔触产生的张力,只需要凝视它,对于生命的感动就自然而然的降临,这种魔力,也许是每一个面对梵高真迹的人都会体验到的。然后我也终于见到热爱已久的《麦田上的乌鸦》,与印象中的画相比,它的色调更加沉郁,更加凝重,有一种颜料历经时间所呈现出来的暗褐红色调。想到梵高在《提奥》中谈到的他喜欢的褐色,对比着实物,有一种更加真实和深刻的领悟。我最爱这本书的一点:它让颜色显示出了颜色的质感和情绪。这也许是梵高从绘画的技术层面带给我最大的启示。我很喜欢他对各种细碎事物的色彩描述,这些颜色中有真实的,也有经过个人体验加工过的,这些描述能让我更细致的去关注存在,那些存在我们眼中千篇一律的风景,正如梵高自己所言,荷兰的乡野风光总是那么单调,然而却能从中发掘出丰富和美好。这是一个艺术家独特的审美体验,梵高用他敏锐的观察力,精准的文字描述呈现给我们一个充满着情绪和生命力的世界,我认为他的文字加深了我对荷兰的印象,让我在感受田野中的寒冷大风时,能想到他作画环境的恶劣,那种能吹翻画板的狂风的粗暴以及将皮肤割裂得疼痛的干燥。而在阳光照耀下的景色,又是充满着喜悦的温暖和干净。这一切,并行于梵高的文字和我的体验之中,相互渗透了。回到梵高的画,是更抽象一层的情感。比如褐色带来的沉着,蓝色带来的忧郁,橙色和紫色的斗争把主题突显,红色与绿色又合解成协调的画面……我想起大学时候写黑泽明的《梦》,其中也有关于梵高的部分:“当画家踏在梵高的画作上,追逐他的身影游历,那些混合在他脚下,身围,丰富的色彩。它们倾注了一个艺术家所有的心血和对生命的热诚,就仿佛背景音乐那般激进,充满张力,有血有肉有灵。是的,绘画并不是一种静止的艺术,正如……《星月夜》,有旋转的忧郁,又有火烈迸发的璀璨,那些看似粗糙的笔触,是跳跃着流动着,与艺术家的脉搏一同诠释着生命的情绪。《麦田上的乌鸦》虽只是简单的几块色彩,用笔散漫随性,却难掩一种自由又压迫的矛盾心境。”如今再看这些文字,我能感受到自己对于梵高的画的体验变化——从粗犷的印象更深入到细节。如果说年轻的时候,我过多的体验过梵高的激情,那么如今,它的这本书和荷兰之旅带给我的就是更真实的生活。梵高自己也在书中倾诉了他对生活的感受——一种想脱离被艺术化的生活,回到真实的生活中去的困扰。这种困扰,让我们不只是沉迷于画面所带来的刺激,而更多的让我们反思生活本身,这艺术的源泉本身——选择什么样的生活?如何去生活?梵高在他的信中倾诉了他的艺术观、人生观,有对于色彩的研究和理解,对于画作和画家们的评价,也有对于贫困的苦恼和对于理想充满绝望的憧憬。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资料。我并不认为必须要认同和膜拜他的一切,但我觉得他带给我灵感,让我想更深入的去了解生活,去热爱生命,去创作。梵高说,如果他不是一个画家,也许他会当一个作家。我相信他一定也会做得很好,因为他拥有天赋,并且洞悉了艺术的真谛,信仰和热爱它。

早上好,文森特

非常喜欢,爱至骨髓的画家。 如同爱着杜拉斯,爱着帕格尼尼一样对画家的偏执只有他,Vincent Van Gogh ……   梵高于1888年12月23日發病后,病情時好時壞,時重時輕,一次次住進醫?。這期間他會忽然懷疑有人要毒死他,或者在同人聊天時,端起調顏色的松節油要喝下去;后來他發展到在作畫的過程中瘋病突然發作。1889年5月他被送進離阿爾一公里的圣雷米神經病院,成了徹頭徹尾的精神病人。但就在這時,奇跡出現了。梵高的繪畫竟然突飛猛進。風格迅速形成。然而這奇跡的代價卻是一個靈魂的**。      他的大腦彌漫著黑色的迷霧。時而露出清明,時而一片混沌。他病態的神經日趨脆弱;亂作一團的神經剛剛出現一點頭緒,忽然整個神經系統全部爆裂,亂絲碎絮般漫天狂舞。在貧困、饑餓、孤獨和失落之外,他又多了一個惡魔般的敵人——神經分裂。這個敵人巨大,無形,桀暴,驕橫,來無影去無蹤,更難于對付。他只有抓住每一次發病后的“平靜期”來作畫。      在他生命最后一年多的時間,他被這種精神錯亂折磨得痛不欲生,沒有人能夠理解。因為真正的理解只能來自自身的體驗。癲癇、憂郁、幻覺、狂亂,還有垮掉了一般的深深的疲憊。他幾次在“灰心到極點”時都想到了自殺。同時又一直否定自己真正有病來平定自己。后來他發現只有集中精力,在畫布上解決種種藝術的問題時,他的精神才會舒服一些。他就拼命并專注地作畫。他在阿爾患病期間作畫的數量大得驚人。一年多,他畫了二百多幅作品。但后來愈來愈頻繁的發病,時時中斷了他的工作。他在給迪奧的信中描述過:他在畫杏花時發病了,但是病好轉之后,杏花已經落光。神經病患者最大的痛苦是在清醒過來之后。他害怕再一次發作,害怕即將發作的那種感覺,更害怕失去作畫的能力。他努力控制自己“不把狂亂的東西畫進畫中”。他還說,他已經感受到“生之恐怖”!這“生之恐怖”便是他心靈最早發出的自殺的信號!      然而與之相對的,卻是他對藝術的愛!在面對不可遏止的疾病的焦灼中,他說:“繪畫到底有沒有美,有沒有用處,這趌在令人懷疑。但是怎么辦呢?有些人即使精神失常了,卻仍然熱愛著自然與生活,因為他是畫家! “面對一種把我毀掉的、使我害怕的病。我的信仰仍然不會動搖!”      這便是一個神經錯亂者最清醒的話。他甚至比我們健康人更清醒和更自覺。   梵高的最后一年,他的精神的世界已經完全破碎。一如大海,風暴時起,顛簸傾覆,沒有多少平穩的陸地了。特別是他出現幻覺的癥狀之后(1889年2月),眼中的物象開始扭曲,游走,變形。他的畫變化得厲害。一種布滿畫面蜷曲的線條,都是天地萬物運動不已的輪廓。飛舞的天云與樹木,全是他內心的狂飚。這種獨來獨往的精神放縱,使他的畫顯示出強大的主觀性;一下子,他就從印象派畫家馬奈、莫奈、德加、畢沙羅等等所受的客觀的和視覺的約束中解放出來。但這不是理性的自覺,而恰恰是精神病發作之所致。奇怪的是,精神病帶來的改變竟是一場藝術上的革命;印象主義一下子跨進它光芒四射的后期。這位精神病患者的畫非但沒有任何病態,反而迸發出巨大的生命熱情與健康的力量。      對于梵高這位來自社會底層的畫家,他一生都在對米勒崇拜備至。米勒對大地耕耘者純樸的頌歌,唱徹了梵高整個藝術生涯。他無數次地去畫米勒《播種者》那個題材。因為這個題材最本質地揭示著大地生命的緣起。故此,燃起他藝術激情的事物,一直都是陽光里的大自然,樸素的風景,長滿莊稼的田地,燦爛的野花,村舍,以及身邊尋常和勤苦的百姓們。他一直呼吸著這生活的元氣,并將自己的生命與這世界上最根本的生命元素融為一體。      當患病的梵高的精神陷入極度的亢奮中,這些生命便在他眼前熊熊燃燒起來,飛騰起來,鮮艷奪目,咄咄逼人。這期間使他癡迷并一畫再畫的絲杉,多么像是一種從大地冒出來的巨大的生命火焰!這不正是他內心一種生命情感的象征么?精神病非但沒有毀掉梵高的藝術,反而將他心中全部能量一起暴發出來。   或者說,精神病毀掉了梵高本人,卻成就了他的藝術。這究竟是一種幸運,還是殘酷的毀滅?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這種精神病的程度“恰到好處”。他在神智上雖然顛三倒四,但色彩的法則卻一點不亂。他對色彩的感覺甚至都是精確之極。這簡直不可思議!就像雙耳全聾的貝多芬,反而創作出博大、繁復、嚴謹、壯麗的《第九交響樂》。是誰創造了這種藝術史的奇跡和生命的奇跡?      倘若他病得再重一些,全部陷入瘋狂,根本無法作畫,美術史便絕?會誕生出梵高來。倘若他病得輕一些,再清醒和理智一些呢?當然,也不會有現在這個在畫布上電閃雷鳴的梵高了。      它叫我們想起,大地震中心孤零零豎立的一根電桿,核爆炸廢墟中惟一矗立的一幢房子

一个可怜又可爱的人

大学里面难得静下心来读过的书。从书信中庙会出梵高这个脆弱的天才、凡人的真实面貌。他也有过捧着那些小心翼翼可怜巴巴的自尊,对他们说,相信我,我很快就能熟练作画并把画卖出去。他对爱人表述心迹时是那样真诚又直接,炽热的爱要把他整个烧掉了。被拒绝被质疑被背弃的痛苦,他感受到的痛苦和我们一样,或许更甚,这个可怜又可爱的人,我很喜欢他。:)

扫尾札记

因为最近希望自己能多写些东西,所以就对刚读完的书做个整理吧。随意的,先从作画扯起吧,人们大都称赞他对生命力对光的执着,但其实在此之前,他一直坚持的是普世的艺术价值观,一直抱有对底层劳动人民彻彻底底的“同情”,所以他一遍一遍的画《播种者》,模仿米勒的《收割者》,脑袋里惦念着外出写生。他喜欢自己早年的《吃土豆的人》。然而现在来说,凡高的追捧者里估计也有许多人不喜欢这副调子暗淡,灰不土土的画,他们喜欢《星夜》,喜欢《杏花》,喜欢《向日葵》……所以这么一个一辈子以农民画家自诩的人,根本不会想到他卖的最高的最受人追捧的是这些画吧。凡高不似高更,他要写生,他需要模特,然而很多时候他没钱请一个模特站在自己的画里,我就会想,如果他有钱,也许就会像米勒的《拾穗者》一样有更丰富的人体,《吃土豆的人》也不会成为他唯一的一副群像画。此外,凡高确实对于作画充满了真知灼见,绝对不是大众眼中仅凭一腔热血,或是靠着在与疾病的搏斗中迸发出的灵感中创作出来的。总之,都挺可笑。他发病间隙,平静下来的时候他就给提奥写信说,看,我现在病情好转,头脑清晰,这时候我还可以作画。这话听着很酸楚,仿佛在发病的间隙,他觉得自己还是完整的,由自己所掌控的。他告诫弟弟,不要一味认同印象派,他们还有很多缺陷,还有许多要更多的从古典画作中吸收养分。到他死前不久,都还在惦念着那些他没学到的艺术家的本事。关于凡高的疾病,有许多种说法,同时身患躁郁症、癫痫症等等,已及在一本研究梅毒的书里,作者表示他死前已是梅毒三期,治疗梅毒的含有汞等有害物质的药物,也对他的神经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伤。1890年7月29,也就是125年前的今天,凡高停止了呼吸。我觉得他的死是个意外,因为他在发病的时期没有人来及时的给与帮助。很难想象一个刚刚给提奥寄出一封充满希望和爱意的信的人,会在四天之后自杀。此前,在圣雷米的医院时,他就曾多次自杀,发病时期的情感是非常难以控制的。不过这死亡也是早就写好的剧本,只等这一刻悲伤情绪的失控。7月份的时候,提奥的孩子生病了,凡高跑去巴黎看望他们一家。这次会面似乎给凡高带来了巨大的负担,提奥的身体不好,妻子也非常操劳。早在提奥结婚的时候凡高就曾说,现在,你有了你的责任。于是出于对小侄子,对提奥的爱,凡高觉得自己是个太过沉重的包袱。这种想法,无疑给他的发病,埋下了一颗种子。细想他这一生,几乎众叛亲离,无所依靠,就算看破的了世像百态,也终究逃不出金钱的枷锁。他清楚的知道自己不能为钱而画媚俗的作品,却不能避免的,大概死前都在遗憾,自己这辈子没能偿还提奥的钱和他给与的无私帮助,只是他的负担。但他选择脱离“正道”所带来的痛苦,他全部承受了。他太善良,所以这辈子都没法超脱。总之,他死了,也获得了身后的荣耀,不管是他想要的,还是不想要的。他明确的说过,他不喜欢“疯子画家”这种名号,我也相信他是充满激情的但同时也是头脑冷静的在作画。但世人还是只认得他这一个面貌,只记得他的疯癫,像一场成功的营销。这时候林徽因就会蹦到我脑子里来,淹没在过度消费中的人儿,但想来凡高毕竟只是一个“男性”的“神经病”,再没有更多污名哈哈哈哈哈,就不乱扯了。还是迅哥说的好:“一暝以后,言行两亡。” 这世界再不存在你,只愿你安息在寂静之中。

摘录

一1.画家们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并且教导我们去欣赏大自然。谁要是真心热爱大自然,谁就能够随处发现美。p42.我希望我不是像许多人现在对我所设想的那样;我们将会看到,隔些时候这种误解必定会过去。p63.在人的一生中可能出现这样的时候:他对一切事感到厌倦,认为一切所作所为都是错的。这里面可能有些道理——你是不是以为这是一种必须试着把它遗忘与摒弃的感情,或者这是“期待上帝”,使一个人不必害怕,而去考虑是否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好处?是不是“期待上帝”带领我们进行一次我们从不懊悔的抉择?p154.在好动感情的年纪,要习惯于并且坚持很有规律的学习,到底是很不容易的。p175.他的女儿天真地说出的话很有道理,她说:“他卸掉了我们还能挑下去的生活的重担。”p196.在圣尼古拉节,孟戴斯送给我一套克劳迪乌的作品集,这是一本很好的严谨的书。我送给他一本《托马斯·肯皮斯:基督的效法》,并在这本书的书前空白页上写道:“在他的心中,既没有犹太人或者希腊人之分,也没有仆人或者主人之分,也没有丈夫或者妻子之分,只有基督是一切,存在于一切。”p247.这星期我曾经与他谈到:“谁要是不憎恨自己的生活,谁就不能成为我的门徒。”孟戴斯硬说,这种讲法未免太过火了,但是我说,这只是一种简单明了的真理。当肯皮斯说了解自己与憎恨自己的时候,他不是说着同样意思的话吗?当看到那些干得比我们多、情况比我们好的那些人的时候,我们马上就会憎恨我们自己的生活。看一看托马斯·肯皮斯,他用那种比任何其他作家都强烈的诚意与简练来写他的小书;或者在另一个领域里,看一看米莱的画,或者朱理·杜普列的《大橡树》——事情就是这样。p248.即使生活使我们的肉体受苦,不正是生活使我们的精神变得丰富吗?p249.可是我宁可接近丑陋的,或者衰老的,或者穷苦的,或者陷入不幸境遇的人,他们经历了辛酸,而得到了一颗善良的心与灵魂,会使我更加受感动。p2510.一个人必须做到心中有个奋斗的目标。经过终身的工作与努力之后而得到的胜利,要比过早地得到的胜利来得好。凡是诚实地过日子,并且遭遇到许多麻烦与失败而不气lei的人,要比那种一帆风顺,只知道安逸的人来得有价值。一个人永远不要相信天下会有毫无困难的事。p2611.一个人必须做到心中有个奋斗的目标。经过终身的工作与努力之后而得到的胜利,要比过早地得到的胜利来得好。凡是诚实地过日子,并且遭遇到许多麻烦与失败而不气馁的人,要比那种一帆风顺,只知道安逸的人来得有价值。一个人永远不要相信天下会有毫无困难的事。p2612.一个人绝不可以让自己心灵里的火熄灭,而要让它不断地燃烧。谁要是为自己选择贫穷,并且安于贫穷,认为这是一宗了不起的财宝,他就会经常清晰地听见他的良心的声音;谁要是听到并且服从这个声音(这是上帝的最好的赏赐),他终会在其中找到一个朋友,永远不会孤独。p2613.临死的时候知道自己已经完成一些真正的作品,并且知道通过这些作品,他将至少活在一些人的记忆里,作为后辈的好榜样而永垂不朽,这不能不是一件好事。一件好的作品——它可能不是永垂不朽,但是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是永恒的,作品本身必定会永远存在人们的心里;如果后来别的人起来了,他们最好是跟着那些先行者的脚步,用同样的方法画他们的作品。p2714.“艺术是人对客观事物所作的注解”。自然、真实、正确——我们仍然找不到对艺术这个词的比它更好的定义;但艺术家使艺术具有意义、概念、个性,他把这一切表现出来;他对这一切加以分析,加以澄清,使之明白易懂。p3415.我希望所有的人都有我逐渐开始得到的东西:在短时间内没有困难地阅读一本书,并能够保持一种强烈的印象的能力。读书正好像看画一样,人们必须毫不怀疑与犹豫,心中有数地推崇美的东西。p5316.他们(指父母)全心全意地爱我,我也像你一样真心热爱他们,可惜他们不能够在许多情况下对我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这不是我们的过失,也不是他们的过失,这是在年龄上的差别,观点上的分歧与处境……的不一样。p5817.试着干与某些劝告恰好相反的事,往往是非常有意思的,并且使人感到满足。p5918.圣经里写道:“像爱你自己般的爱你的邻人。”p6019.于是我问自己:“你会不会又变得意志消沉呢?”p7120.如果生命中没有某些无限的、某些深刻的、某些真实的东西的话,我就不会留恋生活。p7221.对我来说,信仰上帝,是相信有一个上帝,它不是死的,或者是骗人的,而是活的,它以无法抵抗的力量催促我们“不断地爱”;这就是我的见解。p75Part 21. 现在我又处在忍耐与不耐烦的时期里。P822,.我当然很乐意卖掉一张画,但是当我想起一个像韦森勃鲁赫那样的真正的艺术家,提到一幅不出售的习作或者素描时说:“这是老实的写生画;我自己还要留着作参考用”,我仍然会感到高兴的。P893.我刚巧在昨天读到米莱所说的话:“艺术便是战斗。”P954.这是忍耐,是真正的忍耐,不是牧师的忍耐。这些瘦马,这些可怜的、被虐待的老马,黑的、白的、棕色的马;它们忍耐地、柔顺地、心甘情愿地、从容自在地站着。P965.米莱会在这种画前面长久地站着,嘴里喃喃地自言自语:“画得很有感情,这才是画家。”p976.我想:我亲爱的朋友,似乎他们已经用诽谤毒化了你的耳朵;但是我却蹲在黑暗里,毒风从那边刮过来。P1027.“我亲爱的朋友,如果你曾经在伦敦街上被雨淋过几夜,或者在波里纳日冻过几夜,经历过饥饿、绝望、身体发烧,你的脸上或许也会有丑陋的线条,你也会变成一个破嗓子。”P1028.但是我绝对不赞成那种行为,我在圣米莱有丈夫气的话里找到了力量,他说:“我始终认为,自杀是不正当的行为。”P1079.但是不晓得你是不是知道原因——全部的或者大部分的原因?只不过是由于神经过敏;我在肉体上与精神上都极其敏感,在使我的健康受到损害的这些不幸的年代中,我变得神经质了。P13010.可是我还有好的一面,他们能不能够由于我好的一面而信任我呢?P13011.我能够理解米歇列所说的“女人,这是一种宗教”。P13212.我现在比我在六个月之前能够更好地理解毛威为什么说:“不要对我谈杜普列了;还不如谈谈那条沟渠的堤岸,或者其他同类的东西。”这句话听起来有些粗鲁,但是这是千真万确的:对事物本身的感觉,对实际的感觉,要比对画的感觉更加重要,至少是更加丰富与更加生动的。P13513.你想想看,这种人性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东西,如果没有这种东西,我就不愿意活下去了。问题就是这样。P13714.有一次,我曾经照料一个被煤气烧伤的不幸的煤矿工人六个星期,或者说两个月。我曾经在一整个冬天与一个可怜的老人分享我的食品。天晓得还有多少人需要帮助!现在则是西恩与我分享我的食品。我并不认为所有这一切都是傻事或者错误。我认为这是那样自然与那样正确,以至于我不懂得人普遍的本性会那样冷谈。我必须补充说明一下,如果我这样做是错误的话,那么你那样忠实地帮助我,也就是错误的了——认为那是错误的,未免太过于荒谬了。P13715.当我看到我所知道的这里的几个画家,怎样为他们的水彩画与油画大伤脑筋的时候,我经常想:朋友,毛病出在你的素描上。P13916.这样,人们在海岸上,或者在牧场里,或者在田野中,就可以透过它来看风景,好像是从窗子里看出去一样。P14317.我认为一个人绝不可以在艰难的时候求舒服。P14618.由于我在下雨之前是跪着以低的地平线开始画这幅画的,所以我当时就跪在烂泥里画。P14719. 我不敢让自己沉溺于幻想,我担心爸爸与妈妈永远不会真正赏识我的艺术。这不是他们的错误;人们不必以同样的眼睛观察同样的事物,或者让它们在自己的心中引起同样的思想。所以他们永远不会知道油画是什么。他们不了解,一个劳动者的形象,一块耕地上的犁沟,一片沙滩、海洋与天空,都是重要的描绘对象;这些都是不容易画的,但同时都是美的。终身从事于表现隐藏在它们之中的诗意,确实是值得的。P14820.米莱最使我感动的是那句简单的话:“总之,我一定要找些事来做。”P14921.我在短时期内之所以能画出很多习作来,这是由于我有两个星期从清早一直到深夜都在作画,甚至只花很少一点时间吃饭与喝水。P149

最真实的凡高

《亲爱的提奥》是个惊喜。言辞清晰、优美、细腻,一个不一样的凡高在字里行间表露出来,迥异于从画布上窥见的那个疯狂率真激烈的单面印象。他将工作进度、日常开销、亲人朋友一一道来,就阅读的书和作家、画家及艺术品、自己的艺术理念和创作计划等诸多话题侃侃而谈。他谈到自己在饥寒交迫中仍然收留的一个被遗弃的女人,在百般困顿中依然勤勉地进行的绘画基础练习,在不被理解赏识时依然孜孜讫讫坚持探索创新……最喜欢的还是凡高对他眼中的那些漂亮色彩的描摹:那些带着绿色调的蔚蓝色的天空,那些泛着淡淡玫瑰红色和灰色的土地,那些绿色的、黄色的、白色的玫瑰红色的珠宝一样的群星……那些简练的、橘黄色的散发着光晕的向日葵。“你知道,芍药是杰宁的,蜀葵是科斯特的,而向日葵则是我的。”他说。这才是一个最真实、最完整的凡高。一个善良的、敏感的、坚强的、热忱的、努力的、勇敢的、清醒的、自信的、理想主义的……凡高。这是一个有着强大心灵和健全人格的天才,一位充满魅力的真正的艺术大师。我想成为提奥。

这个人。

儘管有許多的小不幸,我仍然生龍活虎地在畫畫。----文森特·凡高我非常的喜歡,這個有著堅定眼神和絡腮鬍子的瘦削男人。非常的喜歡,這個愛生活,愛自然,並且一生用生命作畫的男人。我不懂畫,也不懂流派。只是在奼紫嫣紅各色顔料的強烈踫撞裏,我找到了一個純潔卻熱烈的靈魂。這個人,他用紫色的土地,粉紅的桃樹,白色的花,黃色的大蝴蝶,拼湊一幅名叫大自然的圖案,内心歡喜,笑容純真。他說,人們所要諦聽的是自然的語言,而不是畫家的語言。可他又怎麽會僅僅是個畫家而已。誰願意用僅剩的幾個法郎全部購買畫布和顔料,自己餓著肚子衣衫襤褸的在泥濘的路邊作畫?誰願意把最後的半杯咖啡分給被抛棄並懷有身孕的窮苦女人,再讓自己擔上作風不正的無辜罪名?誰願意用所有的甚至預支的精力去鑽研畫作的精髓,用狂熱奔放卻清純無邪的色彩表達對自然和貧苦民衆的愛?沒有人願意,除了他。於是,在那個喧囂繁雜的大社會裏,他成了萬衆指摘的異教士。沒有錢。沒有食物。沒有愛情。沒有名譽。但只要還能畫畫,這世上便有了讓人值得活下去的理由。只要還能畫畫,這個溫和而謙卑的男人,便能驕傲的說,你知道,芍藥是傑寧的,蜀葵是科斯特的,而向日葵則是我的。可是誰知道,那飛揚絢爛的向日葵啊,竟是他用滾燙的血,一筆一筆描繪而成的。他太努力,也太純粹。他太堅持,卻太無助。這個純潔的人,他說,凡是不知道說“一心一意只愛她”的人,他會懂得什麽是愛情嗎?這個善良的人,他說,我想我不應該把她送回到街頭,我們應該滿足她的希望,以真誠的寬恕與既往不咎的精神把她救出苦海。這個正直的人,他說,人們必須遵守作爲每一種道德基礎的起碼的東西:做事要對得住天地良心。這個堅強的人,他說,如果不幸降臨了,我們就勇敢地去面對它。這個樂觀的人,他說,我懷著一種希望,憑著我對藝術的精通,即使在瘋人院裏,重新進行創作的時候一定會到來的。他還說了很多很多。這個一生只賣出過一幅作品,終日在被貧困疾病折磨與對藝術不懈追求的矛盾漩渦裏掙扎的男人,這個被後來的人們稱頌為天才,哲學家,偉大的藝術家的男人。他還說過很多很多,很多很多。他說,我要到很遠很遠的鄉村裏去,和大自然交往。然後他真的去了,到了一個更遙遠的名叫天堂的地方。我忽然覺得欣慰。塵世太喧囂,容不下這個自然純粹的靈魂。我想...後來他到達的那個地方,那裏會有充足的食物和畫具,有愛他和理解他的人,還有大朵大朵驕然盛放的向日葵。

凡高,凡高,你何苦误入歧途?

他出生。他画画。他死了。世间还有谁能够如此简洁淬炼自己的一生?只有凡高。只有他,他的画生前无人问津,甚至连遭人耻笑的机会都没有。他的画,生前没有人看得起,死后当然也没有人卖得起。这世间,只有他。他来自乡下,来自贫寒。读到辛酸处,读到发誓要一年挣过一百法郎时,几欲泪下。他原本只该做一个农民,种地、养牛,娶妻生子,必能过得安然快乐,怡享天年。可他误入歧途!他疯了,未疯之时便已病入膏肓,疯狂之后更是止剩绝路。他出生在一个错误的家庭、错误的地方、错误的时代。他竟又走上了一条错误的道路,终究只能得到一个错误的未来。幸好他有一个提奥,否则他恐怕早就抛尸荒野。可惜他有一个弟弟,否则他早已转身去做了农民。倏忽之间,我会放下书,仰天太息:上天既然要生下一个天才,为什么又要谋害他的性命?当我画一个太阳,我希望人们感觉它在在以惊人的速度旋转,正在发出骇人的光热巨浪。当我画一片麦田,我希望人们感觉到原子正朝着它们最后的成熟和绽放努力。当我画一棵苹果树,我希望人们能感觉到苹果里面的果汁正把苹果皮撑开,果核中的种子正在为结出果实奋进。当我画一个男人,我就要画出他滔滔的一生……这样的话,只有凡高能说。这样的画,只有凡高能画。还有谁敢于把自己这般纯粹地向生命交托?在给弟弟提奥的信中,他娓娓述说、追问、反思,和叹息……一边体味充盈自足与求之不得,一边体味憧憬激情与苦闷忧伤。起身离去之时,不必惋惜,因为直到生命尽头依然有画为伴,因为亲爱的提奥不久也会去往天国……这本生平读得最悲伤的传记,不料竟读得黯然神伤,读得内中憔悴。我无法懂他的孤独,无法懂他的天才,但我能孤独地感知他的孤独,天才地感知他的天才。甚至也想说:如果生活中不再有某种无限的、深刻的、真实的东西,我也不再眷恋人间……

亲爱的凡高

如此恋恋不舍地,认真重温完了这478页书信。曾因轻佻而有过多少误读?这种难堪,令我此时依然不敢下笔。疯狂是平静来临的,是被困苦的生活与自我内疚,以及不可抑制的热爱,慢慢的,不经意地逼迫的,这样的命运,不是自己所追求的,没什么理由,它已然降临,而已。应该这样说,并不是疯狂。并不存在疯狂。只是太热爱,太困窘,太痛楚。只是每一步,都走到了一个底部。好。我举一些实例吧。生活。比比皆是对每一个月每一笔生活费的计算,分配,要求。就像有人选择种地,下矿井,做木匠,经商,当公务员,他选择的是绘画。“好的绘画,是一场严重的、艰苦的斗争。”“我继续不断地在饿肚子与少画画之间进行选择,我曾经尽可能地选择前者,而不愿少画一些画。”“我要赚到我已经花掉的那样多的钱,以便把它们还给你。”“人们有一天总会了解,我的画的价值,要比我所花在画上的颜料价钱,以及我的生活(毕竟是十分贫寒的)费用高得多。”“你曾经为了支持我而过穷日子,但是我要是不死的话,我会把钱还给你的。”“惟一的问题是,我希望能继续用我的双手,赚回我所花掉的钱。”等等,等等。绘画难道不是一种工作吗?每天14-16小时在野地的观察,作画,不是一种辛劳的付出吗?是的。它只是比最卑贱的工作更徒劳,更无益,因为当画作没有被卖出,就不能获得一分钱报酬。但你仍不能因此说绘画不是一种工作。在看不到任何出路和希望里而坚持的东西,是深渊底部的东西,是生命最本能的东西,很不幸,他动用了这种方式。“如果我不画这幅画的话,我就对不起我自己。”“我相信,希望自己成功的欲望已经消失了;我画画只是由于我必须画,使自己精神上不致太痛苦而已。”他说这句话的时候是35岁。情感。我不敢胡乱定义,生活的困窘是否就一定是导致情感落空的重要因素之一。上帝的手,丘比特的箭射到过他,他爱过看不上他的表姐,然后与一个被社会公认为“廉价的”的怀了孕,且曾以卖淫为生的女人住在一起。他诚心诚意愿意娶她,努力照顾她以及她的孩子。一种正常的基本的需求。“我想去找一个女人,我不能够活着而没有爱情,没有女人。”“正像我年轻时曾经坦白地与你说过的,如果我找不到一个好妻子,我就找一个坏的妻子。有一个坏的总比完全没有好。”“我不止一次地不能抵抗爱情,常常是对那些被牧师在教坛上加以指摘的,认为是有罪的与被卑视的女人充满着爱。”“当谁挨着病床坐着,而常常是身无分文的时候,谁对爱情的感受就最深刻。”“我只是再三说明:她与我之间有着婚约,我不希望你把她看成是情妇,或者是一个我不计后果而与她私通的人。”“我不知道,你是否有这种情绪,当人孤单的时候,常常被迫发出呻吟或者叹息:上帝啊,我的妻子在哪里?上帝啊,我的小孩在哪里?值得打光棍吗?”“生命是多么神秘。爱情是神秘之中的神秘。谁想认识许多女人,谁一定要忠实于一个女人;与一个人恋爱,有许多不同的情况或者变化。”然而,他最后的处境是这样的,33岁,他给提奥的信,“至于讲到我,我已经不再有结婚与养孩子的要求,这件事常常使我伤心。”在相信自己不可能拥有一个女人之后,他希望“有人同我一起画画的时候总会到来的”,他希望是高更,信件里很多信息都表达了他对促使高更的来临做过极其极其真诚的努力。最后我想说说我能感受得到的,凡高的心地。我看过卡夫卡的书信,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传记。比之卡夫卡的纠结,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矛盾,凡高的纯净是令人震惊的。纠结与矛盾导向深刻,纯净,同样导向了深刻。纯净,还导向了疯狂。但是,怎么还能够使用疯狂这个词呢?不能将一个走向底部的行为浅薄地视之疯狂。疯狂是失控的暴力。凡高显然不是。他那种柔软的心意,情意,善意,卑微意,从不难懂,从不难理解。我没法再大量抄录他在朝不保夕,食不果腹的处境里仍对自己所生活的乡村,所画的农民,矿工,侍女的所有那些从容,细腻,充满柔和情意的描述了。我想结束这篇依然轻佻,令人沮丧的书评了。我只是明白并且相信,必须反复的,反复的,重温它。“回到这里,我感到很凄凉,并且始终感到威胁着你,也压迫着我的那种风暴。怎么办呢?你知道,我通常总是尽力显出高高兴兴的样子的,但是我的生命受到了根本的威胁,我的脚步也在摇晃。我担心(不完全,但却有一点儿),我对你会成为一个负担,你会感到我是一个可怕的东西。。”“我已经画了三幅以上的大油画。画的是不安的天空下面大片延伸的麦田,我不需要故意表达凄凉与极端孤独的心情。我希望你能够马上看到这些画——我认为这画会把我无法用言语表达的话告诉你,把我在乡下见到的生机勃勃的景象告诉给你。”——大约在这封信的两个月以后吧,凡高用一把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37岁。是长久的岁月终于抵达、击穿了最后的抵挡,忍受。我仍想强调一句,我看到的不是瞬间爆发,是平静,缓慢,一种地平线的疲惫消失。附一句,这个平野先生翻译的版本我很喜欢。另有一个1991年湖南文艺社的版本。但平野的版本,我更爱。有更细碎的信息,又有一种说不出的克制着的感觉。后记简洁短促,一点煽动性诱导性都没有,“你若热爱你就明白”,我想他是这个意思吧。不必说,无须说。搜过他的背景,是个老先生。这个版本的封底有这么一段话,继续录于此:“当我画一个太阳,我希望人们感觉它在以惊人的速度旋转,正在发出骇人的光热巨浪;当我画一片麦田,我希望人们感觉到原子正朝着它们最后的成熟和绽放努力;当我画一个男人,我就要画出他滔滔的一生。”“如果生活不再有某种无限的、深刻的、真实的东西,我不再眷恋人间。。。”怎么能说这样一个人是疯子?我耻于自己多年的轻佻。补充一手歌。多人唱过。旋律非常熟悉,才知道是说他。Vincent文森特  Starry, starry night 繁星点点的夜晚  Paint your palette blue and gray 你的画版涂满了灰蓝  Look out on a summer’s day某个夏日不经意的张望是轻触我灵魂暗室的  With eyes that know the darkness in my soul 双眼中透出心灵暗淡的色彩  Shadows on the hills 影像重叠的层层群山  Sketch the trees and the daffodils点缀着茂密的树林与美丽的水仙  Catch the breeze and the winter chills颜色跳跃在雪白的亚麻布上  In colors on the snowy linen land 捕捉着冬去春来的乍暖还寒  Now I understand 我终于明白了  What you tried to say to me 你无声的语言  How you suffered for your sanity 清醒让你如此地不安  How you tried to set them free 你多想把它们全部释放  They would not listen 却无人倾听  They did not know how 无人同感  Perhaps they’ll listen now 也许 人们现在已有所改变  Starry, starry night 繁星点点的夜晚  Flaming flowers that brightly blaze火红的花朵像燃烧的火焰,  Swirling clouds in violet haze 舒卷的云朵似紫罗兰的娇颜  Reflect in vincent’s eyes of china blue 映射在文森特湛蓝而忧郁的双眼  Colors changing hue 色彩不断变换  Morning fields of amber grain 清晨片片琥珀色的谷田  Weathered faces lined in pain 张张饱受沧桑布满皱纹的脸  Are soothed beneath the artist’s 在画者充满爱心的手下  Loving hand 渐渐舒展  Now I understand 我终于明白了  What you tried to say to me 你无声的语言  How you suffered for your sanity 清醒让你如此地不安  How you tried to set them free 你多想把它们全部释放  They would not listen 却无人倾听  They did not know how 无人同感  Perhaps they’ll listen now 也许 人们现在已有所改变  For they could not love you 人们不可能爱上你  But still your love was true 但你的爱却仍然真挚不变  And when no hope was left inside 当内心的希望全部遇难  On that starry, starry night 在那繁星点点的夜晚  You took your life 你选择了永久的安眠  As lovers often do 如盲目从动的恋人一般  But I could have told you, Vincent 但我却没能告诉你,文森特  This world was never meant for one 生命如你般灿烂  As beautiful as you。 本不该在这世上出现  Starry, starry night 繁星点点的夜晚  Portraits hung in empty halls 空旷的大厅中你的画像独自安然  Frameless heads on nameless walls 无框的自画像挂在无名的墙上  With eyes that watch the world 双眼注视着这世界  And can’t forget 无限的依恋  Like the strangers that you’ve met 正如你曾遇到的那些陌生人  The ragged men in ragged clothes 破旧的灵魂,着破旧的衣衫  The silver thorn of bloody rose 血红的玫瑰上银色的利刺  Lie crushed and broken 夭折在初雪的大地上  On the virgin snow 碾做尘埃  Now I think I know 我终于明白了  What you tried to say to me 你无声的语言  How you suffered for your sanity 清醒让你如此地不安  How you tried to set them free 你多想把它们全部释放  They will not listen 却无人倾听  They’re not listening still 无人在听  Perhaps,they never will 也许,永远

亲爱的提奥

很讽刺,很少有艺术家在生前得到认可,一个穷困潦倒、甚至节衣缩食的人,自己的作品在身后成就了无数的富人,世人都是迟钝的,所以造就了艺术家的不幸。凡高,是不幸的,他未能看见自己所期待的未来,也未能偿还提奥的债务;凡高,是幸运的,因为他有提奥。许多人,通过这本书信体自传,了解凡高的艺术思想,了解评判作品的方式,但我看到的是提奥的不易。通过凡高的字里行间,提奥是有艺术潜质的,凡高曾经几次劝他成为画家,但是凡高可以任性妄为,提奥却不可以,他是一个有担当、有负责心的人,因此他也就放不开世间的牵绊,对于画廊的责任、对于养家的责任、甚至是供养哥哥的责任。提奥是隐忍的,职场上的纷扰、生活的艰难,让他无法喘息;提奥是强大的,他竭尽所能为哥哥建造了一个王国,凡高能够生活在绘画的梦想里并努力实践着,都是拜提奥所赐,虽然他无法让哥哥能够足够的喝上肉汤,但是他真的尽力了。仿佛,提奥生来就是为了成全哥哥的,竟然在提奥死后半年,他也那么早的去世了,也许,他始终不放心哥哥,即使到了另外一个世界里,也要全力的保护他。记得之前无意间在哪里听到过一本书名《成为提奥》,这个书名更能表达他们之间的情谊,如果有来生,凡高希望自己成为提奥,换个位置来成全提奥的梦想。

梵高,谢谢你

看的第一本关于梵高自传形式的书,他让我排除了很多听别人说的,看电影的来的一些对他的曲解。最大的震撼是,无论怎么样,梵高都没有失去对生活的信心,相反的,他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字里行间充满了他对弟弟感激,以及对将来美好生活的渴望。梵高是幸运的,上帝赐予了他无人能及的出众才能,但上帝又和他开了一个玩笑,让他出生在了这个不幸的时代。天才的悲剧不在于孤独,而在于活着的时候,我们这群俗人不能在生活上够理解他们,支持他们。天才就是这样,他们活错了时代,他们超越了时代。梵高的一生,一直在鼓励我前进。当有些厌倦,想起了他,便会重新拿起笔。谢谢你,愿你在天堂聆听后人对你的感激。

《亲爱的提奥》是这样一本书

这本书是这样的。它首先是橙色的。放在书店里面。昨天我看到它为之一怔。它是梵高的书信。梵高是这样一个人。他生活过。他画画过。他在某年某月选择给他弟弟提奥写信。他写了许多。于是有了这本书。提奥是这样一个人。他是梵高的弟弟。这是表面上的。实质上的,他是梵高的精神和经济的支柱。因为在梵高最困难的生活,提奥支助了他。而在梵高最苦闷的时候,他选择了给提奥写信。这比那些现实生活只为了自己着想的所谓兄弟要高出很多个境界。所以这本书值得阅读。梵高是一个好人。提奥也是一个好人。当梵高提笔的时候,他是相信提奥的。提奥也没有背叛过梵高。这是一个温馨的情节。因为在人心险恶的绝境。能够有这么一片绿色仙境。的确沁人心。梵高首先是一个画画的。然后他在画他的画的时候有时候觉得这个世界特没意思,于是他就开始写信。而提奥收到这些信的时候都认真阅读了。每个字都看了,并且保存了它们。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会看到这本书的原因。因为如果提奥把他的信随便放在哪里,然后找不到了,那么就没有我们目前这本书了。所以提奥对梵高是尊敬的。他并不认为梵高是个伟大的画家,也不觉得他将来会有很大的出息,他只是觉得他是一个好哥哥。他把感情给了他。正如梵高给他的。于是这些信感动了我们。但梵高提到提奥德时候,他并不觉得孤独。于是他相信即便这个世界都辜负了他,至少他还有提奥。于是他选择了提奥倾诉衷肠。哦,伟大的梵高,亲爱的梵高。我是同样伟大的玮诺。同样亲爱的玮诺。请你飞翔!

热爱生活

“我的名字虽然在现时算不了什么,但是在未来,应该像我签在画布上那样,写在展览会的目录上——是文森特,而不是梵高,我这样做只是为了一个简单的理由,因为这里的人不惜得到一个名字的发音。”当世人的愚昧葬送了你的生命,也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财富,你与你所仰慕的米莱、伦勃朗、米开朗基罗一样名留千史,那些从前看不起你的人,现在我们也只在你的传记书信里了解他们,对你的偏见只能证明着他们目光的短浅。

凡心 诗性 哲思

标题是一位豆瓣网友的签名,偶然间一次看到的,便记了下来,决定用来做标题。这本书是梵高自1873年6月至1890年7月(也就是他举枪自杀的那个月)之间,写给他弟弟提奥的书信。这些书信,是梵高对提奥的倾诉。梵高一生性格孤僻,除了他的弟弟,也没有真正的朋友。在当画家之前,梵高还做过老师、牧师和画商,皆因为性格的原因而无终。书信中,梵高巨细靡遗地向提奥诉说着他作画的经历、生活乃至情感。梵高学画的10年中,每个月提奥都寄给梵高150法郎作为他的生活费。而梵高在生活方面却无法照顾自己,总是没到月底钱就花光了(主要用来买画油画的材料)。他在信中,也总是将每笔钱的去向汇报给他的弟弟听:买颜料花了多少,雇模特花了多少,还有房租等等。尽管他一直都是穷困潦倒,但依旧常常帮助比他更困难的人。在遇上西恩的时候,有段时间他一个人的生活费要养三个人(西恩后来产有一子,但不是梵高的)。生活上如此艰难,在我们看来,梵高为何不去外面找份工作?而他的观点是:“我不赞成不量入为出地花钱,但是当这件事成为一个停止工作或者继续工作的问题时,我就造成尽一切努力工作下去。米莱与其他先辈们一直工作到警察局长把他们逮住的时候才放手;他们之中的一些人曾经进过监狱,或者曾经到处流浪,但是我没有听到他们之中的任何一个人曾经放弃他的工作。我还刚刚开始,但是我像看到一个暗影那样从远处看到失败,有时候它使我的作品带上阴暗的调子”。他是这样想的,也这样做的。他所认为,艺术之于一个人,就是全部的,就要放弃一切。如果让步了,那就不是在努力学画。梵高一生的感情经历也颇坎坷,先是喜欢房东的女儿,后面喜欢他的表姐,但都遭到这两人的拒绝,尤其他表姐对他的拒绝更让梵高伤心不已。后来遇上妓女西恩时,其实他是出于同情心帮助她,两人在一起生活了一段时间。可是,西恩家里嫌梵高太穷,致使两人最终又分开了。我觉得,以当时社会审美观来看,梵高应该长相比较差,加上性格怪僻,不善社交。所以几次追求才未成功。这几段感情经历上的失败,他专心的将精力扑在了绘画上,让梵高在绘画的技艺上得到了弥补。梵高最崇拜的画家是米勒。早期在海牙跟毛威学画,他将毛威视为自己的老师。但后来,由于在绘画观点上的分歧,两人关系破裂。毛威死后,梵高画了幅画寄给毛威的妻子,以示他对毛威的尊敬。有段时间里,毛威对日本的绘画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并且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出来。高更的出现,是梵高学画期间的一个转折点。当高更搬来和梵高住时,俩人起初在绘画上相互切磋,但后来仍是因为意见不和而关系破裂,为此梵高还割耳。生活上的窘困,绘画技艺上的不认同(高更曾嘲笑过梵高的作品)还有对于人生的茫然,这时的梵高,精神上已经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后来住进了精神病医院。而这些也最终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他将他的痛苦与挣扎,用颜色和线条表现出来。“世界把自己的癫狂最先传染给人类的画师——就像曾经给他的笔端注入魔力。” 对梵高作品的评价中,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他的爱,他的天才,他所创造的伟大的美,永远存在,丰富着我们的世界。“

生命属于艺术

生命属于艺术——读《亲爱的提奥》太长时间没有被感动了,也许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感动的这份情感有了不一样的体会,如今许多煽情的电视节目以及文字层出不穷,早已不愿再花时间去看去读。这次读文特森•凡高的书信,读得很细致很认真,并被他真挚的文字深深打动。他在字里行间流露着的对艺术的热盛、对农民、底层人的同情、对自然无休止的探索,使我对事物有了不一样的看法,尤其他对艺术的态度——在艺术的世界,他是忘我的、无私的。他的一生,似乎从来没有适应过现实,他渴望得到世俗的幸福,希望过安稳的生活,但又无法放下占据他生命的艺术。也许是一个人的气质已决定了其方向,一个人如果不屑世故、小聪明,那他只能在自己的世界周旋,要是足够强大了,也有被认可之日。只是,那条路太漫长也太孤独了。真正的艺术与现实生活存在着矛盾,这种矛盾足以让一个意志不坚的人放弃追求,但一个坚定的艺术家所展示出来的艺术却与他自身的道德观以及精神世界息息相关。这也是凡高的艺术态度及他对艺术作出的努力,他的矛盾与苦难,他的道德与精神,全放到了自己的作品中。首先是他的“月亮和六便士”——终生与贫穷作战的凡高,并没有落入俗套,为使画作能卖出去而改变自己的原则。在对待艺术的问题上,他说过:“老老实实是最好的办法,宁肯不嫌麻烦地严肃钻研,而不要投机取巧,哗众取宠。有时候我心中苦恼,我曾想走某种捷径,但是经过细想之后,我说:‘啊,不行,我不能欺骗自己,我要用一种粗犷的风格,来表现严肃的、粗鲁的,但却是真实的事物。”书信中,他又反复跟提奥道出自己窘迫的处境:“提奥,我很喜欢油画,只是由于费用太大,我将要约束自己而不是督促自己画油画。”作为一个画家,他希望自己的画作能卖出去,有足够的金钱支撑自己的梦想。他希望获得认同,同样渴望成功,但他一再强调只有坚持自己的内心、用真诚的态度才能画出有价值的画作。他心中的成功和别人眼中的成功是有区别的。在现实与理想之间,他似乎败给过现实,尤其在身无分文的时候,尤其在连续数天没有温饱的时候,尤其因买不起颜料而不得不限制自己画油画的时候……但他又从来都没有屈服过,看看他写的:“我刚才接到你的信,我正从鲁斯杜伊仑后面的沙丘上回来,浑身湿透,因为我在雨中坐了大约三个钟头。我画了一幅歪曲、多瘤小树的写生习作,与另一副雨后田园的写生习作。”在雨中坐了三个小时,就是为了要画出这些景物在雨中的特性,这样的情况不止一次,是多次地出现。由于在雨中跪着作画,他把本来就穿得破旧的裤子磨损得不能再穿了。大多时候,他为了到某一个地方作画,天未亮就出发,直到傍晚才回到住处,或偶尔会通宵达旦,为的是完成一幅作品。画画给他的生命带来了不一样的色彩,他表达过,只有画画的时候,他才感到生命在跳动,只有这样的时候,他才精力充沛,永不知疲倦。但他也有倒下的时候,也有绝望的时候,也有过放弃的念头,因为他的真诚始终没有得到回报。只是,他渐渐地习惯了用绘画来代替自己的言语,正如他说的:“现在我更少地用语言,而更多地用我的作品,无声地发表我的意见。”从最初的渴望认可、成功,到后来,他放下了想获得名誉的包袱,他不再关心自己的成功,也不关心自己的幸福。他只关心印象派的走向,关心真正的艺术,他同样意识到自己将把生命献给艺术:“对艺术坚定不移的信念,使我深信我的作品中所需要的东西,我甚至要冒着生命危险努力达到那个目的。”对待“学院派”的评论家,他不满他们总用“技术”作为标准去评价画家的作品,他认为:“嘴里老是讲技术的人,正是技术最差的人,这是事实,让他们用拘泥于形式的、空洞的、伪善的措辞去信口瞎扯艺术吧——真正的艺术家是受良心(即所谓热烈的感情)指导的。”他喜欢画农民,从他们的表情与生活作息获知他们的独特气质,而画农民对于他来说,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他认为自己如果不去画出引起人们严肃地思考艺术与生活的画,他就会责备自己。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作画的一个看法:“人们是通过他自己的气质观察被描绘对象的。我所要努力学会的,不是画一只手,而是画手势;不是以数学的准确性画一个头,而是画表情——举个例说,当一个铲土的人抬起头来观察风或者说话的时候。简单地说,画生活。”也许,他曾渴望别人的认可不过是希望别人从他的作品了解底层人的生活,希望别人尊重艺术真实性的一面,而不只是去看重那些过分美化生活的作品,希望别人知道自然千变万化的规律。尽管凡高属印象派画家,但他并不拘泥于印象派,在精神出现问题以后,他还时刻提醒提奥:“不要完完全全地、排他地变成印象派画家。如果谁的画中有一点好的东西,我们不要把它放过。”这便是凡高的艺术态度。道德的捍卫者——在真正走上艺术之路前,凡高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他曾在乡村当过传教士。他怀着真正的同情之心看待贫困的人,即使他觉得这些人大多数愚昧、无知,但他欣赏他们的勤恳与踏实,还有他们的淳朴。他对农民、工人的情感,全投放到了画作上。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让所有人看到底层人的生活,以唤起人的怜悯之心。他遇到过一个被抛弃的女人克里斯蒂娜,她当时有孕在身,在街头讨饭。他得知她的情况后,雇她做模特,而且毫不嫌弃地收留了她,即使他自身也过着极其拮据的生活,即使她不再漂亮、不再年轻。他努力引导曾失足的克里斯蒂娜走向正路,一再担心若不理她,她就会重新走过去的路。与所谓的文明相比,他更倾向于人道:“这个社不会不对弱者加以伤害,把他们踩在脚下的。因为我看到许多弱者给踩扁了,我对许多被称之为进步与文明的东西的真实性,产生了极大的怀疑。我相信文明,但是我只相信以真实的人性为基础的那种文明。而牺牲人命的文明,我认为是残忍的,我不尊重这种文明。”他虽然对上帝的存在产生了怀疑,但他一直用宗教观约束自己,在是非面前,他仍是恪守着基督教的道德观念。他表达过对托尔斯泰的敬重:“他(托尔斯泰)是一个高尚的人,他成为一个工人,能够做鞋与煎锅,指导耕作。这些事我一点也不会做,但是我尊敬一个有足够旺盛的精力改造自己灵魂的人。”高处不胜寒——有人说凡高割耳是因为与高更争女人,不知这种说法是否得到了证实,但从书信中得知,这是他精神世界开始崩溃的前兆。一个人以付出生命作为代价去对待一件事,却始终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包括最好的朋友,他如何再有力量去支撑自己的精神呢?凡高的作品,首先是用心、然后是用生命创作的,他可以忍受饥寒交迫的窘状,但再也忍受不了精神上的孤寂。到达精神的至高境界,就好像走上了山的至高峰,也许会感到骄傲,而且也能轻易看透一切,可是,当放眼四周的时候,只能看到一片的荒凉,难道心底不会惊慌吗?没有人到过此处,也许有人到过了,但很快撒腿就跑。当他走入荒凉之境的时候,并没有撒腿就跑,他没有了回头的路。这不是泥足深陷的感觉,仅仅是因为他用尽气力走了一条自己选择的道路,他没有后悔,剩下的,唯有听天由命。上天并没有太眷顾一个精神富足的人。或许这是宿命——这种宿命更多地表现在他的性格与遭遇上,他一生历尽坎坷、性情孤僻,不善言辞、不善与人交往;他兼有修道士与画家的、几乎是双重的性格;他只活在自己的世界,用自己眼睛看、用自己的内心去感受;他找不到真正懂欣赏他作品的人,他无法释放积压在心底的苦闷。在精神病院,当他偶尔恢复理智的时候,会写信给提奥,对自己的精神状态,他分析道:“我没有想到我的疯病会以被迫害妄想症的形式出现;当我的情绪处于激动状态时,就更是要考虑到永恒与永生的问题。”他对痛苦感受至深,尽管他说:“要学会受折磨而不抱怨,学会见痛苦而不讨厌,冒着目眩头晕的危险,确实如此,我们却看到了一线模糊的希望,而在生活的另一面,我们将发现痛苦存在的真实原因。从这里看,痛苦有时是弥漫在地平线上,以致形成了一场绝望的大灾难。对于这种问题,我们知道得很少,最好还是低头傻看麦田,即使是画中的也好。”这不过是他的一种自我安慰,他早已知道自己的病是不可能痊愈了,他透支的太多了。痛苦已在内心占了一席之地,即使在安静之处看到花海、在晴空万里之下吹着舒服的微风、在情调优雅的餐厅享用美食……也会觉得这些美好是不真实的,会更容易让人患得患失。在给提奥最后一封信中,他写道:“我的作品是冒着生命危险画的,我的理智已经垮掉了一半。”此时他仅仅走到三十七岁,无法承受的生命之痛,让他为自己作了最后一个选择:结束生命。想起余光中的一句诗,用来形容凡高的一生是再适合不过了:“你永远奔驰在轮回的悲剧,一路扬着朝圣的长旗。”2013年9月5日星期四早晨


 亲爱的提奥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