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的油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自传 > 蛤蟆的油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06-11
ISBN:9787544233279
作者:[日] 黑泽明
页数:258页

章节摘录

  智力上我和哥哥相差十岁,但实际上他只比我大四岁而已。  所以,我上了小学三年级,在一种完全的幼童的精神状态中勉强成为一个少年的时候,我哥哥已经上了中学。  这时,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  我前面已经提过,哥哥是个秀才,他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在东京市举办的小学学生统一测试中名列第三,六年级的时候就名列榜首了。  然而,就是这位哥哥,报考当时的名牌中学东京府立一中的时候,却名落孙山。  这件事,对于我父亲以至全家来说,简直是一场噩梦。  我记得,当时家里的气氛特别反常。  我感到,这件事仿佛一阵旋风袭击了我们的家。  父亲心境黯然;母亲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姐姐们唧唧喳喳,尽可能不理睬哥哥。  那时,连我也为此事感到十分惋惜,而且非常气愤。直到现在我也不明白哥哥是什么原因落榜的。他参加任何考试从来都得分很高,而且考试归来表现出绝对有把握的样子。我能想到的只能是这么两个原因:其一是最后权衡的时候,他因为学校优先录取名门子弟而被挤掉了;其次是口试的时候,自负而又极富个性的哥哥,言谈举止不符合标准。  但奇怪的是,当时哥哥是什么状态我却毫不记得。我想,他很可能把这事置之度外,采取超然的态度。但不能否认,这事给了他很大的打击。  证据是,以这件事为分界线,哥哥的性格突然变了。  此后,在父亲劝说之下,他进了位于若松町的成城中学。当时,这所中学的校风近似于陆军少年学校。可能是他对这个中学的校风很反感,从此开始,他对学业采取了完全视同儿戏的态度,耽溺于文学,因而常常和父亲发生冲突。  父亲是户山陆军学校第一期毕业生,毕业后当了教官。他的学生后来有当了大将的。毋庸讳言,他的教育方法纯粹是斯巴达式的。  这样的父亲和崇拜外国文学的哥哥意见相左,自然是理所当然的了。不过,那时的我并不理解父亲与哥哥为什么争吵,只是忧伤地站在一旁望着。  然而此时,遭到意外的旋风袭击的这个家,又遭到一股寒流的袭击。  我有四个姐姐和三个哥哥。大姐的孩子和我同岁,我出生时大姐已经出嫁了。大哥比我大好多岁,我记事的时候他已离家自立门户,很少看到他。二哥在我出生之前病死了。所以,和我生活在一起的只有本书里常常提到的这位哥哥以及三位姐姐。我姐姐们的名字中都有个“代”字,从业已出嫁的姐姐起,按年龄为序分别是:茂代、春代、种代、百代。  我则以年龄为序,称尚未出嫁的三位姐姐为:大姐姐、二姐姐、小姐姐。  前面我已提到,哥哥认为我不能成为他的伙伴,我就只能跟姐姐们一起玩。直到现在,扔布包和翻绳还是我的拿手好戏呢。(我常常把这拿手戏表演给朋友和我们摄制组的人看,他们无不吃惊。我想他们读了本书,对于我那“酥糖”时代的旧闻逸事,应当更加吃惊吧。)  经常和我一起玩耍的是我的小姐姐。我清楚地记得上幼儿园的时候,我和小姐姐在父亲供职的、位于大森的学校里玩耍。那地方是一块呈钩状的空地,一阵旋风刮来,把我们刮得离地而起。我们俩赶紧抱在一块儿,刹那间就掉了下来,我哭着抓着姐姐的手跑回了家。  我这个姐姐,在我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得了一场病,就像突然被旋风刮走一般,去了另一个世界。  我不能忘记,到顺天堂医院去看她的时候,病床上的姐姐那凄凉的笑容。我也不能忘记和这位姐姐过偶人节时摆偶人的欢悦气氛。  我们家有旧的古装宫廷偶人,有三宫女、五乐工、浦岛太郎、带哈巴狗的女官等等。还有两副金屏风、两盏纸罩蜡灯、五套泥金彩绘的小桌,小桌上面摆着成套的泥金彩绘小碗盏,连小到能放在手掌上的银手炉也一应俱全。  我们关上电灯,在光线微弱的房间里,借着纸罩蜡灯的柔光,看那些摆在铺着猩红毯子的五层坛上的宫廷偶人,它们仿佛就要开口讲话一般,栩栩如生,美丽之极,我甚至为此而有些发怯。  我的小姐姐招呼我坐在偶人坛前,给我放上小桌,让我在小手炉上烤手,用大拇指甲那么大的酒杯喝甜酒。  小姐姐在三个姐姐中最漂亮,柔媚得过了头。她身上有一种像水晶一般透明、柔弱易殒、令人哀怜的美。哥哥受重伤时,哭着说自己情愿替他死的就是她。  即使现在我提笔写到她,也难禁热泪滚滚,不胜唏嘘。  为我这个姐姐举行葬礼的那天,我和全家人以及亲戚们坐在寺庙的正殿上听和尚诵经。当诵经声、木鱼声加上铜锣声达到高潮的时候,我突然哈哈大笑起来。  尽管父母亲和姐姐们怒目而视,但这笑就是止不住。  哥哥把我带到殿外。  我心里明白,他领我出来为的是到外面训斥我。然而哥哥毫无怒气我  以为他准是把我扔在外面再回正殿去,可并非如此。他只是朝诵经高潮中的正殿回头望了望。  “小明,往那边去!”他扔下这么一句,便离开石条铺的甬路朝外面走去。我紧跟在他后面。  哥哥边大步走着边冒了一句:“和尚们真会折腾!”  我高兴了。  我之所以笑出声来,倒并不是嘲笑和尚们。我只是觉得可笑,自己又控制不住才笑的。不过,听了哥哥的话倒觉得舒畅了。同时我也在想,我纵声大笑,我的小姐姐也会高兴吧。  我这位姐姐只活了十六岁。  我自己都觉得奇怪,然而却记得清清楚楚,她的法号是:桃林贞光信女。  P28-31

前言

  我是山涧那丑陋的蛤蟆,这本书就是我看到自己的模样后,吓出了一身的油。黑泽明用这样调侃的语气,为自己的自传作了注解。      说本书是自传,其实也只是一些短篇文章结集成的一本小册子。然而,这一篇篇篇幅精炼的小文,犹如一颗颗珍珠,被黑泽明的生命之线串联起来,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这七彩之光影射在我的心中,于是在我的脑海里,就有了黑泽明——这个魁梧、明朗、犹如一界山村武夫——的形象。      黑泽明在序言中说,“从我身上减去电影,我的人生大概就成了零”。正因如此,这本书最有趣的地方,就是黑泽明在回忆自己拍电影的种种遭遇的故事。再有就是黑泽明的童年了。      日本人有一种自然主义情节,而这自然主义尤其体现在孩童身上。在黑泽明的回忆中,自己的童年也是与自然容为一体的。野外觅食、抓鱼、修行,各类自然的声音,人的声音——大正的声音。都使得黑泽明回忆无穷,更使得他怅然若失,因为现在在也不曾有那样的暑假,那样的声音了。      关于黑泽明的电影我不能多说,因为没看过。不过黑泽明对电影的热爱,已经对电影事业的执拙着实让我佩服。      最后想把近来读的关于“回忆”的书——《我与鲁迅七十年》《上学记》《蛤蟆的油》——小小地比较一下。最喜欢的还是《上学记》,其次是《蛤蟆的油》,最后是《我与鲁迅七十年》。《我与鲁迅七十年》有点赚“阴票”的嫌疑,前半部分还不错,和鲁迅还有点瓜葛,后面基本就是写鲁迅遗孤的生活状况了。《蛤蟆的油》可能是翻译的问题,总觉得文字上读起来很别扭,因此让我有想看原版的冲动。《上学记》没的说,是我最喜欢的

媒体关注与评论

  黑泽明就是电影界的莎士比亚!  ——斯蒂芬·斯皮尔伯格  在1978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之前,我对电影这门艺术一无所知。  一年后,第一次看到黑泽明的电影《罗生门》。我一下子被它迷住了。几年后,在法国戛纳,我坐在一个不起眼的位置上,亲眼目睹了黑泽明接受终身成就奖。他受到了东西方人民的热爱和崇敬。我从未和他相遇,尽管曾经有过一次机会。有一次,我去东京办事,一位日本友人建议我去见见黑泽明。我不敢去。无论如何,他是一位享誉全球的大师。在电影的王国里,我那时不过是个小人物。  ——张艺谋(1999年时代周刊)

内容概要

黑泽明,日本著名电影导演。1910年生于东京一个武士家庭,自小就在严格的家教下学习剑道、书法。1943年因执导第一部电影《姿三四郎》一举成名。1950年执导的电影《罗生门》,获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从而一跃成为世界级大导演。1954年执导了日本电影史上最著名的电影——《七武士》。执导的其他影片《生之欲》、《白痴》、《蜘蛛巢城》、《影子武士》、《乱》、《梦》等,均已成为世界电影史上不朽的经典。1990年获奥斯卡终身成就奖。1998年病逝。

书籍目录

写在前面第一章 酥糖与剑道荡漾在洗澡盆“活动写真”地狱“酥糖”遇到天使江户川上灿烂花开向阳处旋风剑道毒刺与诋毁枫桥夜泊紫式部与清少纳言第二章 大正的声音明治的影子大正的声音神乐坂武者遗痛一刻巅峰只欠一跳长长的红砖墙生死之间黑可怕的远足第三章 在迷路师之大者反抗遥远的乡村山野武士乡间九十苗迷路和战争无关懦弱与渺小旧日小街死底片与正片第四章 危险的拐角危险的拐角山顶P·C·L山崩高山仰止病与酒好人无寿苦战我将登山第五章 预备——拍!预备——拍!武魂苦尽甘来冷镜头人生何处无归处跨过太平洋只有一个日本第六章 到《罗生门》为止苏醒情不自禁地鼓掌人非强者人非弱者空落的哀愁心无边,命运无边鲑鱼的牢骚生命总有余味善罗生门

编辑推荐

  在他之前,西方世界想到日本时,是富士山,艺伎和樱花。从他开始,西方世界想到日本时,是索尼,本田和黑泽明。  黑泽明就是电影界的莎士比亚!——斯蒂芬·斯皮尔伯格  在1978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之前,我对电影这门艺术一无所知。  一年后,第一次看到黑泽明的电影《罗生门》。我一下子被它迷住了。几年后,在法国戛纳,我坐在一个不起眼的位置上,亲眼目睹了黑泽明接受终身成就奖。他受到了东西方人民的热爱和崇敬。我从未和他相遇,尽管曾经有过一次机会。有一次,我去东京办事,一位日本友人建议我去见见黑泽明。我不敢去。无论如何,他是一位享誉全球的大师。在电影的王国里,我那时不过是个小人物。  ——张艺谋(1999年时代周刊)  日本电影导演黑泽明是一位为东方电影打开国际电影市场的文化先驱。今天,这个先驱的躯体已经离我们而去,而他的传记《蛤蟆的油》则带着他生命中恒久的电影精神流传下来。这种精神体现在黑泽明的电影中就是指涉的关于认识与真理、语言与现实、阐释与目的这一系现代哲学最为关注的终极命题。  (贾磊磊)  ——中华读书报  他之前,西方世界想到日本时,是富士山、艺伎和樱花  他之后,西方世界想到日本时,是索尼、本田和黑泽明  本书为黑泽明晚年,回忆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从孩提时代一个孱弱的“夜哭郎”,如何痴迷于绘画和电影,如何幸得启蒙而踏入电影界,最后如何执导《罗生门》等影片而成为世界级的导演……在征服一座一座的高山的生命征程中,将大师坎坷的足迹与不断进取、奋斗的伟大灵魂,娓娓道来。

作者简介

日本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在深山里,有一种特别的蛤蟆,它和同类相比,不仅外表更丑,而且还多长了几条腿。人们抓到它后,将其放在镜前或玻璃箱内,蛤蟆一看到自己丑陋不堪的外表,不禁吓出一身油。这种油,也是民间用来治疗烧伤烫伤的珍贵药材。晚年回首往事,黑泽明自喻是只站在镜前的蛤蟆,发现自己从前的种种不堪,吓出一身油——这油的结晶就是这部《蛤蟆的油》。
从孩提时代一个孱弱的“夜哭郎”,如何痴迷于绘画和电影,如何幸得启蒙而踏入电影界,最后如何执导《罗生门》等影片而成为世界级的导演黑泽明坦然直面过往的一切,人生的甘苦,艺术的感悟,流露于字里行间。

图书封面


 蛤蟆的油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13条)

  •     “日本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在深山里,有一种特别的蛤蟆,它和同类相比,不仅外表更丑,而且还多长了几条腿。人们抓到它后,将其放在镜前或玻璃箱内,蛤蟆一看到自己丑陋不堪的外表,不禁吓出一身油。这种油,也是民间用来治疗烧伤烫伤的珍贵药材。”大导演黑泽明在写这本自传时就形容自己如同这种蛤蟆一般,站在镜前,想起不堪回首的种种,吓出了一身油,汇成文字就有了这本书。平淡的叙述自己的成长,回首才发现冥冥之中,自己与电影早早结下了缘分。作为军官的爸爸十分开明的定期带全家去浅草看电影,家中长子的哥哥亦对电影有浓得化不开的热情。黑泽明最初学的是画画,但是因为哥哥的去世,他有了长子的义务,画画的高额开销让他有点过意不去,机缘巧合拿到了东宝电影社的聘用合约。在爸爸的鼓励下,开启职业生涯,在山本先生的细心教导下扎稳了脚跟,走向了辉煌。作者的爸爸说的没错,即便心有不想,也给自己一个开始的机会,经历之后再放弃不迟。若非这番话,兴许我们就少了很多绝佳的观影体验。人生永远也不知道哪一刻就会成为转折口,若不是家庭重任的移交,兴许大导演还在画家的路上摸索。而无论从事哪种行业,能够依靠的永远都是自己。就如同山木先生对黑泽明先生的教导一般,想要拍出好电影就要自己会写出好剧本,而黑泽明的成功多半也是依赖自己对于剧本的创作与深度理解吧。更多精彩在:微信公众号:mrsdong2016微博:言小妞er
  •     (其實早早就看完了這本 蛤蟆的油 一直身邊事情不斷,都沒來得及好好消化一下,昨天晚上一位仁兄寫了一篇名為 不如再笨一點 的評論文章,偶然想到自己看完這本書有一點時間了) 每個人看同一樣東西,都會有不同的視點,也許張三可能更多的看到一種人生態度,李四或許通過導演的經歷更深的體會到他作品中的情感,隔壁家的王麻子看完這本書,可能勾勒出一大堆經典句子,因爲淺淺的成就感而暗爽不已~這些都是隨便亂拜的,人生經歷是很立體的,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豐富收穫,只是得出的側重點不同罷了剛剛開始看這本書,就被黑澤君的平淡口氣鎮住了,娓娓道來自己寫自傳的真實想法,引用到 讓.雷諾阿的話講到:“...我從自己的記憶之中,找出了許許多多曾經是我得以有今日的力量,以及與這種力量有關的人和發生的事”我當時看到這句話,就開始不由自主地想到,自己老了以後,還會不會記得自己曾經的歲月,還有記憶中的那些人們呢?我其實很怕會有一天忘記掉,但是,就像黑澤君講的一樣,我們的生命是被我們接觸到的人和經歷到的事情所成就的,所以很有共鳴的就看了下去~童年的黑澤君身體很弱,常常被人所欺負,似乎智商發育也很晚,在這段時間裏面,給我留下極深印象的有他小學和中學的兩位老師,和他的哥哥 兩位老師的出現,使我產生一種非常強烈的羡慕之感,我常常覺得日本的發展和發達是以戰爭侵略為基礎上面建立起來的,卻發現開明的社會環境和發達的人文精神其實已經在日本明治維新后非常的成熟了,看 日本電影100年 裏面就描述道日本雜誌報刊在那個時期的廣泛和普及程度之高,讓人感嘆萬千~所以能遇到那樣開明的老師,並非偶然~ 另一方面,我非常喜歡黑澤明的哥哥,他是一個非常聰明和才華橫溢的人,他不用花費太多時閒就能輕易的得到第一名,他也是一直用自己的方式在保護,愛護,訓練,幫助著自己的弟弟黑澤明,我堅信,如果沒有他,黑澤明的成功是不可能的 所以後面他的自殺對我來説都是非常大的打擊黑澤君的父親也是一個有趣的人,他可能不會覺得他有趣,但是讀到他對於魚頭擺放位置的敏感,我就會覺得這是典型的日本人的想法,哈哈還有他童年的朋友 植草圭之助,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們兩個非常湊巧的在十幾年沒見的情況下,各自手裏拿著關於對方報道的雜誌,在書店門口碰上~如果不是真實的發生過,真會讓人覺得是在演連續劇呢~裏面還有一句自己不能忘記的話,是關於他提到年輕導演的狂妄時講的:浪費時間和金錢,人人都會,但有效的的使用它,卻需要才華和智慧。生命經歷太多事情,所以說出這樣的話,覺得非常有分量。還想到 絕望先生 裏面説道:太多人過著和自己不相稱的生活,沒有那樣的能力和才華,卻任意的揮霍(感覺自己在寫檢討...) 最最震撼我的 底片和正片黑澤君的哥哥死後,德川夢聲 說:你和你哥哥的模樣完全一樣。不過你哥哥是底片,你是正片 我當時不太理解這句話,後來黑澤明解釋道:“哥哥和我容貌一樣,但是哥哥臉上有股陰鬱之氣,性格上也是如此,我呢,不論表情和性格,都是明朗的,陽性的”我看到這段文章的時候,忽然就和自己的生活不自覺地聯係起來,所謂才華橫溢又怎樣,沒有積極樂觀的性格,只不過還是一個生活的弱者,世界上可以創造很多才華橫溢的人,如果沒有向陽般的明朗心態,最後只不過被淹沒在歷史之中,早逝的命運不會放過他們...所以,不要隨便看透什麽,不要隨便詛咒什麽,不要一點點事就極端了...才華橫溢的當了底片,這樣的命運讓人心痛...黑澤說,如果哥哥沒死,在電影界一定會成名的...要寫的東西還很多,比如他和植草圭之助之間的友情,比如他的老師山本嘉次郎,比如發掘到三船敏朗,比如他對畫畫的興趣,比如經歷戰爭中的日本...留在自己心裏面,就此擺了~(我這個人寫東西,很容易摻入太多個人情緒)
  •     以前也看了好几本关于日本的书,日本在我心目中形象一直很不好,诚如李敖所说:“菊花还是菊花,剑还是剑,艺伎脸上还是白粉,日本人还是强盗!”看了黑泽明的这本传记,有一种很奇怪的感觉。日本人有时侯是很丑陋很野蛮的,但在这里却表现出它精致和美的一面。日本真是一个奇怪的民族!他们把中国放在解剖台上不知解剖了多少遍,我想是时候把日本放在我们解剖台上的时候了。

精彩短评 (总计77条)

  •        大一时看的这本书,初一时开始喜欢的导演。摒除作品,认识黑泽明这个人。
       这本书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蛤蟆的油”这一概念和黒老在“罗生门”处戛然而止的人之本----自我装饰一说。
       芥川龙之介的“竹林中”告诉我们活人总是习惯说谎话来掩饰自己的阴暗,而黑泽明告诉我们死人同样为了装饰自己不遗余力地“张口”说谎。“蛤蟆的油”在罗生门处戛然而止是因为黑泽明认为或许自己的这本自传也是自我装饰的产物,就像那只蛤蟆一样,被自己打造的这面“镜子”给吓得出油,不再敢动笔。不得不说黑泽明把这种可能摆在我们的面前,不可谓不诚实,或许他没有想到其实这本“蛤蟆的油”也成了一面横亘在我们面前的镜子,照出我们曾经的虚假。但同时这层油又可入药,令我们反思不被虚饰包围的生活是否会令我们更从容、更开心。
  •     流水的文笔、犀利的思想、淡定的幽默,都甚合吾意。
  •     开篇故事很吸引我。作者是很典型的日本人,很谦卑很谨慎
  •     了解了黑泽明,结尾很突然,很棒,因为察觉到自传的偏颇性,停止了记述,交由他人评判。开头的比喻很棒
  •     一口气读完。完胜很多所谓的文学大师
  •     黑泽明太坦诚了,‘’我为了抵抗人的苦恼,戴上一副强者的面具;而植草却为了沉溺于人的苦恼,戴上了一副弱者的面具…就本质而言我们都是弱者。” 他幼年起,就持超越那个时代的反叛和革新精神,加之日本人特有的无时无刻不在的谦卑惶恐,使他注定在艺术上攀登一座又一座高峰
  •     一个人的一生 一切都有原因
  •     豆瓣有人短评了一句“我喜欢日本人虽然了不起到死,仍然诚惶诚恐的处世态度”特别好,这是一本诚实的自传,他没有偶像包袱,像和老朋友聊天一样把过去的一些事儿慢慢串联起来——我的一生便是这样罢了。我不是想着要将一身奉献给电影才如饥似渴地学习,我只是单纯地想去尝试副导演的工作,我从没有过“哎呀我一辈子就适合干这事,总归能出头吧”的想法,我的迷茫也反复出现。我脾气也很差,我对作品有些过于固执,幸好遇到了不少良师益友。
  •     深刻记得 谈罗生门的那一段
  •     一般不看名人传记,何况是自传,总觉得不会客观,这本叫蛤蟆的油,说是暴露自短,其实也没看出多少据点,感触最深的是一个人的成功固然是努力得来的,但幸运是关键啊,各种经历凑成了一个名导演,我们也是各种经历凑成的,都是自然而然安排好的……。
  •     时时翻阅,精神导书
  •        在看到黑泽明解释以前,我以为罗生门讲的是“真相”,浅薄偏离的理解。真相掩映下的正是人性的秘密。
      
       黑泽明在给副导演解释《罗生门》时这样说
      “人对于自己的事不会实话实说,谈他自己的事的时候,不可能不加虚饰。这个剧本描写的就是不加虚饰就活不下去的人的本性。甚至可以这样说:人就算死了也不会放弃虚饰,可见人的罪孽如何之深。这是一幅描绘人与生俱来的罪孽和人难以更改的本性、展示人的利己心的奇妙画卷。诸位说仍然不懂这个剧本,因为它描写的人心是最不可理解的。如果把焦点集中在人心的不可理解这一点来读,那么,我认为就容易理解这个剧本了。”
      
       是啊,不修饰,赤裸的坦诚多难呐。我想起来和好友之间两次“克格勃与FBI”事件,荒唐又好笑。好友说“总不能裸奔吧”。至于原因是什么我现在也不懂。大概最难面对的是真相和自己。我们总是非条件反射地想维持某些神秘感,想把特定的侧面展现给别人,自然我们收到的反馈同样是虚饰后的模样,接触越多,被剥离的修饰也就越多,丑陋的嘴巴越张越大。总是不免仓皇于“真相”,裸裎袒裼又有碍于“文明”,为避免玻璃心碎满人间,亚当夏娃以树叶蔽体。大概这就是人生若只如初见的好处,好讽刺。坦荡无挂碍的纯善之人自然让人欣喜艳羡,如果真有这样的人,否则能维持永远的谎言也是高人,如果谎言能永远。这样看来,陌生环境让我局促,天生易尴尬体质,这些烦忧也都是不必要的打扰,完全可以再放浪些,尽量自嘲。反观,足见《金刚经》智慧之高:
      凡所有相, 皆是虚妄。 若见诸相非相, 即见如来。
      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     从黑泽明导演的视角得以管窥战前战后几十年日本社会的风貌 有趣但是内容和期待的不太一样
  •     人不会老老实实说自己是怎样的人,常常假托别人才能老老实实谈自己。
  •     曹文轩是可惜不是你的那个曲作者吗?另,蛤蟆油是啥呀?豆油不要说不要让我自己看呦。
  •     喜己皆善,恶己皆厌,可说是天真,也可批自我。多时代内容,创作少。
  •       书里读出黑泽导演是个很实在的人,早前听过很多他在片场的“暴力执导”的传闻,还以为这是个得奖后就妄自尊大的人,看完后才知道他只是一个单纯想拍好电影的人,是一个一辈子为梦想而活着的人。能做好一件事的人,不是有能力做好的人,而是想把它做好的人。
      
      从小就被认为比较弱小的经历;居住在三教九流汇集地的经历;流着泪赶写三个剧本的经历;成为电影公司派系斗争牺牲品的经历,正是这些经历让黑泽明成为了大家眼中的黑泽明。人生中所有的经历都不会白费,能够在各种环境中坚守住真实的自己,这样的人生本身就很了不起。
      
      想拍好电影就先动手写剧本,在黑泽导演看来,编写剧本是导演的基本功。要是放在当今时代,又能编又能导的人会被人用“全才”或是“创作型”之类的词汇来吹捧。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整体艺术之间的裂痕也越来越明显,除了自己本职工作之外什么也不会的人也越来越多,。也许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把所有事情都亲力亲为,这句话不能让我听见,我会把它当成自己什么也不懂的借口。在主观上判定能不能做到之前,先满怀热情、不计任何代价的倾注自己的心血吧,不是为了成为别人眼中的伟人,而是为了把想做的事情做好,做一个只是想把自己的位置站好的人。
  •     和大师的作品和传奇生涯相比,这本自传是极其平庸的。
  •        我不太爱看电影,黑泽明的电影我只看过罗生门,而且我看懂了。剧情已经忘了,或者说没什么剧情,但人物的神态却始终印在我的脑海中。
       我爱听音乐、看书,我会把一个作家或一个音乐人的作品按时间顺序从头至尾得去读或者听一遍,我觉得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他。而我之所以不喜欢看电影,可能正是因为导演在电影中表达的不是自己想表达的东西,而且每部影片都是单独的一部作品,没有一条情感的脉络。读了这本书后,才感受到,原来导演也是应当有这种态度的,而现今的大多导演,我都不敢苟同。
       你热爱艺术,你可以不把艺术当做自己谋生的主业,但你不能让艺术成为用以谋生的主业。
       有时候,艺术就是罗生门,那些所谓的“艺术家”(我不知道应该如何给他们一个统一的称呼)躲在这扇门后,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公众并且赋予一定的意义,你永远不知道他们有多丑陋,你永远这是在被他们玩弄。他们道貌岸然——虚伪,他们不学无术——无知,他们无自知之明,而公众却乐此不疲。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那些乐此不疲的人,也生活在罗生门后。
  •     boring
  •     特别好,有味道有声音的一生
  •     感触很深的一段:电影拍好进入审查阶段,无知又蛮横的审查官对电影模仿西洋“过生日”的情节不满,要求剪掉该情节。黑泽明反问:“那庆祝天皇生日的天长节也是不合理的了?”审查官哑口无言。 结果,整部电影都没通过。看到这里真想大笑三声……
  •        “在深山里,有一种特别的蛤蟆,它和同类相比不仅外表更丑,而且还多长了几条腿。人们抓到它后,将其放在镜前或玻璃箱内,蛤蟆一看到自己丑陋不堪的真面目,不禁吓出一身油。这种油,也是民间用来治疗烧伤烫伤的珍贵药材。”
       初识《蛤蟆的油》,还是在“酥糖”的年纪,逛书店就直奔言情或科幻的位置,不知道什么日本文学,不知道《罗生门》《七武士》,更不知道黑泽明是哪个星球的人物,抱着一堆丹布朗的小说闲逛,就这样看到畅销区的它,简单翻翻就被第一篇吸引,至今仍记得那“荡漾在澡盆里”的情景,当然,不是文字,而是就这样变成了自己的一部分记忆,以鲜活动态的情景记在了脑中,一记好几年。
       对传记类小说一向是敬而远之的,赖于小时读《名人传》的印象,偏执的以为传记都是大段大段的流水账,以及由于翻译问题而满篇的简单的主谓宾结构,毫无美感可言,更别提那些晦涩艰深的专业术语,实在是无趣至极。在学校图书馆看到《蛤蟆的油》完全是意外,本是看到“自传”两个字有点望而却步,却由于几年前的记忆而随手借走,当做闲时打发时间的读物,却一下就投入进去。
       用了一下午读完整本书,感叹于黑泽明不愧是一位浸淫电影业已久的知名导演,把一个个色彩丰富的小故事串联起来,就这样组成了一个人的一生,无需太多辞藻矫饰,也没有处于上位者的骄傲虚浮,我看到的只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他,被称作“酥糖”的他,沉迷绘画、电影、文学的他,脾气暴躁而又固执的他。没有冠冕堂皇的大道理,只是被一个个有趣的小故事吸引,或悲或喜,大起大落,生命的精彩偏就寓于其中,合上书,突觉就这样在嬉笑怒骂中陪他走过了这一生。
       突然就想要回忆,在尚未步入成熟的年纪检视走过的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挖掘其中的乐趣以自娱,虽不如他人来的波澜壮阔,却由于其属于自己而更能历久弥新。
       不管怎样,它终是帮助我克服了对于传记类读物的阅读障碍。
      
  •     喜欢 日本人低调谦虚的态度
  •       黑泽明这本,其实读起来也很轻松,他本来就是写剧本的,擅长用短句,篇章分割的也考虑到读者的阅读限度,总之就像看电影一般,不必太费脑子.但是轻松之中却给人带来令人印象深刻的几帧画面,整个基调也是新鲜有趣的.杂乱看闲书就是这点好,不仅打发了时光,而且能让人从周遭的烦恼中抽离出来去别的世界云游一圈.与电影电视剧不同的是,看书又不完全是让人忘了现实,好的闲书时时能勾起人对自身事故的反省和顿悟.这本<蛤蟆的油>正是其中翘楚.正好,在最近的生活中实在有几件事情,堵在心头,借书中几个片段让我又玩味玩味,多少化解一些郁闷.
      
      其中一,黑泽明对人性的理解,是宽容又辩证的.怎么说呢.他借身边两位亲人朋友跟自己做比照来说明这个.黑泽明的哥哥自小就聪慧过人,从小学时代就显现出出类拔萃的才能,但是自从报考第一中学名落孙山后,厌世哲学就一直占据着他聪明的头脑,当他意识到自己正慢慢沾染上尘埃走向丑恶的道路时,精神洁癖的他勇敢选择了自杀来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而黑泽明自小受到过哥哥的诸多启发和引导,对哥哥的很多举动都带着崇拜和敬佩之心,他也在某种程度上追随着哥哥的精神,但是相比较哥哥脸上的阴郁之气,黑泽明的性格中多了明朗/阳性的东西.旁观者说,两兄弟就像底片和正片一样,既相像又有分别.黑泽明认为,正是有了哥哥这样的底片,多亏哥哥的栽培,才有了自己这样的正片.这样不自觉从自己性格另外一面去吸取营养被感恩的情况,还发生在黑泽明的好朋友植草圭之助身上,这个家伙从小跟黑泽明一起长大上学,中途两人分开很多年,相遇公事短短的时间后又分道扬镳,但是这都不能否认他在黑泽明生命中留下的重要痕迹.黑泽明这样形容他:他(植草圭之助)既软弱又有股韧性,既是浪漫主义者又是现实主义者,看重人生的阴暗面,有与生俱来的放浪癖.黑泽明称他为莫逆之交.
      
      上面那么一大段,我只是想说,我看到的是对人性中阴暗面有足够尊重的认识.这就跟硬币的两面一样.
      我一度总想让我处在正能量满满的阳面.但是实际上常常处在抑郁低沉的阴面.我也一度想成为永远开朗乐观的人,但是发现我还是不自觉会去结识亲近悲观消极的朋友.这大概也是一种不自觉的调节.
      
  •       1.黑老的这本书语言很朴实,但是也很真实
      2.黑泽明少年智力发育较晚,备受老师同学歧视。此老专于文,极拙于理。孩子的智力发展有快有慢,一年有一年的水平,僵死的规定完全错误,应任其发展。
      3.“人能把卫星送进宇宙,可在精神上却不会向上看,而是像野狗一样,只注意脚下,徘徊不已。”——黑泽明
      日本人之可怕,不在于其兽性,而在于做事之专注、之严谨、之认真。
      4.“人对于自己的事不会实话实说,谈他自己的事的时候,不可能不加虚饰。人就算死了也不会放弃虚饰,可见人的罪孽如何之深。”——黑泽明
      “人总是本能地美化自己”——黑泽明
  •     以此书作警示,以后要少读自传类书,此书是黑泽明自己作传,真实而充满人生智慧,只是作为粉会让自己对于欣赏的作者从神降为人,啊原来这么厉害的导演也是个普通人啊之类的这样的感慨,因此想像空间(脑洞)更狭窄了也说不定。
  •     体验人生,更懂各自的努力与执着的原因
  •     人不会老老实实说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
  •     油个鸡巴
  •       我现在刚看到黑泽明先生踏入电影界的章节。 还未看完。这本书对我触动太大了。 老师这个角色真的对学生影响很大 兄长也在个人的成长时代起着很大的作用。 在看前面的章节的时候看到了那些老师们对黑泽明先生的影响,我不禁想起了我以前的老师们。有幼儿园时代的,小学时代的,中学时代的。幼儿园的我已经回忆不起来了,小学时代对我影响比较大的是我的语文老师和美术老师。最初的语言启蒙,最初的美术启蒙。当然,我的妈妈也是教师,她对我的影响也很大,她的思想跟别人很不一样,她会告诉我某个人表面上看起来是这样,而实际上是那样。我很喜欢我小学时期的美术老师,他的手指头很修长,我很喜欢看他削铅笔,还有把长长的小拇指搁在画布上画画的手。小时候画画,总是只画线稿不上色,所以每次比赛的时候画好线稿上色就会上得很糟糕。直到现在也一样,我对色彩的感觉一直很不好,不懂得用颜色,渐渐地也就不喜欢上色了,也懒得。所以本子里一直都是线稿,买来的水彩颜料马克笔彩铅都在考试过后就放在角落发霉了。 中学时期的老师是个英语老师,因为我当时学习成绩超好,又经常得奖,所以她没怎么管我。倒是班上的人很排斥我,因为我是班长。所以我很讨厌在班上呆着,经常就跑去美术室电脑室呆着,这两个教室有对我帮助最大的两个老师,一个是电脑老师,一个是美术老师。电脑老师教了我很多软件,做网页的,做动画的,做图的,我初中一口气学了别人不会的很多软件,所以现在在大学几乎什么软件都一点就通,而且自学软件的能力也不差。美术老师是画漫画的,我当时还没在他那里学西洋画,只是画画漫画,但是现在看回当时画的东西,觉得很有趣,也很感激。 高中的班主任是个老古板,一开始我成绩平平,中等偏上,跟班上的同学处得挺好的。刚上高中,也想像初中那样找个画漫画的地方,于是又碰到了另一个美术老师。从那时候开始学西洋画。而老古板不许我这么做,她很怕我一学画成绩就开始下滑,会拖她的后腿。她去给我妈洗脑,叫我再也不许进画室。我很恼火,因为对方的招数太厉害,我也反抗不了,于是我就告别了那个画室。可是一与画室告别,我的成绩就一落千丈,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反正我就没了目标,干劲也没了,荒废了一个学期后,我再一次回到了画室。 所以我现在很后悔,也很埋怨那个老古董。但是一切不可重来,我是信天主义者,我相信老天爷这么做一定是有他的道理。 对黑泽明先生影响很大的是大他四岁的哥哥。我同样也年长自己的妹妹四岁,但是我却好像没有给她什么正面的影响,或许是环境,或许是什么其他的原因。我自觉惭愧。想到黑泽明先生对别人给予的“正片”与“反片”评价的解释,他说自己的哥哥是底片,给他的力量,才会使他成为别人眼中的“正片”。而我却好像没有给妹妹什么好的影响,从小我就是个爱耍小脾气的小气鬼姐姐,小心眼,大小姐脾气,还跟妹妹抢妈妈,我真是个糟糕的姐姐啊,想想就觉得自己以前对妹妹的态度太不好了,哎,如果我能像黑泽明的哥哥那样就好了,不过我现在仍旧是妹妹的姐姐,我相信今后的日子,我会更加努力,努力成为一个好姐姐。
  •        大师不需介绍了,最近入手好几批书,又是在家和公司分开放着,断断续续看完了
       开始时对黑泽明先生的表叙方式有点不适应,后来就看的很开心了。投入到了文中淡淡的追忆中,那种认真而隐忍的情感,很日本。或许真的是年底够久吧,就像《阿甘正传》一样,可以看到很多历史事件的投影。
       嗯,很喜欢一些章节里对工作状态和老师前辈的表述,以《罗生门》作结也很喜欢,其实黑泽先生的作品看的不多,毕竟爱电影的年底不久,对于里程碑式的作品(各个行业都是)没有时代感而仅仅去欣赏的话会变得单薄的。大学时第一次看《罗》,真的是惊艳到了,惊艳啊。
      
  •        单单看完书后侧的简介就立刻站在了镜子前。没有任何感觉,作为一个以已经”死过的人“自居的自己汗颜以不足以形容。
       对此书早有听说,小航当初激动的向我介绍这本让她激动不已的大作时,我心情低落而于书擦肩而过。现在想起,已是往事,只庆幸没有此生都错过。读书的过程让我从激动到感慨,然后再次进入无尽的自责中。我从不愿意回首往事,只因往事不堪;我从不愿承认,却深知自己已经到过”罗生门“前,只因自己的满身油迹,太过明显。
       这次纸上的不再是跃然的文字而是吓出的油。惊讶于一个人能如此接近客观的写出以第一人称经过的以往,我没有过;感叹于一个人能像这样诚恳的对待自己的不堪,我没做过;惊叹于一个人真的能想到就做到了,我没完成过。
       每个小标题如分镜般把我带入他的时光,静静地随波流过,有你我都经历过的童年、青年、少年;有你我无法想象的地震、战争;有你我都在茫然的追寻实现自我。当我这个孩子认为有些电影鉴赏力,有点傲气的想看看笔者将最后的镜头停在哪里,最没底气的我被领到了门前。此时,笔者已在门后。
       我还是个少年,乳臭未干,也许过分惊叹于此作。
       如很多评论中引用道,高山仰止。
      
       无油人 敬上
  •     文风和他的电影一样浓烈真挚,心中高山仰止的人物。
  •       技巧易得,运命难求。身体柔弱的孩子,出乎逆料的行止。贵人相助,吉人自助。和李安一样,一颗赤子之心,浮现在字里行间。实在羡慕。见贤思齐,就怕赶不及,唉。
      其与检察官的几次交锋很有意思。这种名为检查官的杜宾犬,拿来直接修饰国内的那帮人,完全契合。唯独其中一次,跟检查官喝闷酒的一段,尤其有感觉。
  •     好吧 我到现在也只是看了《七武士》 但是对《罗生门》没欲望去看》。
  •     说实话,黑泽明真的写的一般,但是东西倒是写的比较真挚
  •     @nierma 曹文轩是小说作者,代表作《草房子》,你说的曲作者是曹轩宾。
  •     人很难如实谈论自己,总是本能的美化。这本书里莽撞,自谦,尊师动容,在这样的蛤蟆面前大家都是赖疙宝。 68岁时黑泽明以“不要怕丢丑”回顾一生,却止步《罗生门》。他也许感到了迎面吹来的风。这风一吹到脸上,那些长途跋涉的登山者就知道,快到山顶了。他将站在山巅,极目千里……剩下的,只是历史。
  •     艺术培养离不开物质的根基,倘若黑泽明出生在另一个家庭,也就没有书法没有剑道没有游泳没有追随良师的能力,也就没有黑泽明……他的哥哥丙午,觉得有种同道之人的亲切(至少是一部分)通过把弟弟推到水里任其挣扎来客服他对水的恐惧,带着弟弟长途跋涉去看关东大地震后的满地尸体,抑郁中暴戾深藏……30岁自杀,更没什么好说的了
  •     瀑布来高处 源头之水皆平静 到此成激流
  •     亲切地被称作小明,称作黑泽纳少言的黑泽天皇变成了活生生的人——他的童年、成长、奋斗时代,他的家人、师友、同事,让他变得清晰起来。他的孩子气,通过自传感谢歌颂又谴责了的人,毫不避讳,坦率直言。生于明治,长于大正,兴于昭和,经历战争、革命、罢工,做过剑客、画家、共产者,最终走上电影的道路。黑泽说他只是个弱者,只是不甘示弱,不愿输于人,不懈努力罢了。
  •       
       曾经读日本大导演黑泽明的自传《蛤蟆的油》,书中写到,传说深山里有一种特别丑陋的蛤蟆,人们抓到它之后就把蛤蟆放到镜子前,它看到自己的丑陋会吓出一身油,而这种油恰好是一种特别珍贵的药材。晚年回首往事,黑泽明自喻就是站在镜子前的蛤蟆,发现自己从前的不堪会吓出一身油。这里面充满一种自省意识,蕴含了一个怯懦的男孩如何成长为导演的自嘲。
       伤痛给予作者以智慧,让他懂得如何更好的生活,伤痛使他看清自己,看清那真实却出乎意料的生活
       曾在心底细嗅蔷薇的猛虎已然老去,死去,蔷薇也已凋零,然而心还在跳动,纵使跌跌撞撞,但是,最真实的成长无人可以代替。
       有一句禅诗,用来形容现在的心情和态度最好:花未开全月未圆。
      
  •        在书的封底,写下了书名的故事。故事来自于日本民间的传说:
      
       在深山里,有一种特别的蛤蟆,它和同类相比不仅外表更丑,而且还多长了几条腿。人们抓到它后,将其放在镜前或玻璃箱内,蛤蟆一看到自己丑陋不堪的真面目,不禁吓出一身油。这种油,也是民间用来治疗烧烫割伤的珍贵药材。晚年回首往事,黑泽明自喻是只站在镜前的蛤蟆,发现自己从前的种种不堪,吓出一身油……
      
       不过书中的黑泽明好像没有这么吓自己。相反,在这本自传中,倒是有不少自得之意。只是在最后,写到《罗生门》时,他说到:
      
       人是很难如实地谈自己的。
       人总是本能地美化自己——这一点,我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我写的这个类似自传的东西,是不是真的老老实实写了我自己呢?
       难道不是同样没有触及丑陋的部分,把自己或多或少地美化了吗?
       我在写《罗生门》这一节的过程中,不能不对此有所反省。
       所以,也不能继续写下去了。
      
       这本自传不是那种大部头的编年史。它是电影式的,由一个又一个的镜头组成。每一个镜头是一件独立的小事,一般只有两、三页,那是黑泽明记忆中的重要事件。有趣的是,在写作过程中,他特地找来一起追忆和印证往昔岁月的旧时朋友和同事,对一件事的记忆却往往各有偏差,好像他们总记不得黑泽明的一些英雄行为。黑泽明如实记录了这些差异,让人不得不联想起《罗生门》来,可能这也是黑泽明特意为之吧。
       书写得简洁自由,轻松愉快,很容易阅读。写作方式秉承了日本文化的一贯传统,于最细微之处下大功夫。这样,也就有另一方面的缺陷,没有宏观的社会描述,对我们感兴趣的黑泽明时代的日本电影史也没有什么总体的印象。有一些事件,说得也实在太简单。比如,《我对青春无悔》一片,黑泽明讲到这不是他原来的剧本,但原来的剧本是怎样,他又是怎样在后二十分钟改变了现在的剧本,却没有仔细加以说明。有时候,枯山水庭院这种美是不够的,对黑泽明这样的大家,我还是真希望他向我们描绘更为壮丽的高山大河。
      
  •     从没有一本自传让我读得如此酣畅淋漓,或许是小明黑色幽默和犀利陈述的缘故吧! 人从不会老老实实地描述自己,所以黑泽明才会在回顾自己时被惊出一身滑稽和讽刺油来吧!
  •     黑泽明自传,日本战时电影的一些事,虽然看到家人叫他小明总觉得很出戏,但很真实,真实到不喜欢那个社会。果然我还是中国立场。
  •     20170407-0414
  •     记得里面有一段自嘲说,儿子认为他听电话时像一只戳屏幕的黑猩猩。hhh
  •     为了毁掉豆瓣,苟……
  •       我没有把握使读者读我的东西一定感到有趣,但是,我常对后生们说:“不要怕丢丑”,而且时时把这句话讲给自己听,于是,我动笔了。
      
      立川老师教美术课不会干这个拿平平淡淡的画做范本让学生模仿越想越好的傻事,他告诉学生,随便画自己喜欢的,然后把大家的画一一贴在黑板上,让学生们自由地发表观感。
      
      对于全班同学报以大笑的作品,给予特别的赞赏,使学生得到极大的鼓励。
      
      一个跟自己差不多(一样让人挠头)的人,能给人提供反省的机会。
      
      人性其中一点:对关于自己的事,会因为自己的主观意愿而产生认知偏差,所以同一件事,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视角,讲出来可能是不同的事。
      
      有些青年导演,从不认真思考自己,却专对别人妄加非议。他们不假思索的说:“要是允许我花那么多时间和金钱,那样的片子我也拍的出来”,他们不知道,浪费时间和金钱,
      
      人人都会,而有效的利用它,却需要才华与奋斗。自己不想前进与奋斗的家伙,即使别人死了空出了位子,他也没有填补这一空缺的能力。
      必须完全摒弃依靠别人的、脆弱、腐朽的精神,他们太幼稚了!
      
      对一个人,如果老是说他笨哪,笨哪,他就会越发失掉自信,越来越笨;如果是巧啊,巧啊地称赞他,他就会越来越有自信,越来越巧。
      人的长处与短处,一方面是先天的,但来自后天的影响也不小。
      
      我吃惊的是,我的自我认知和别人心目中的黑泽明是截然不同的。
      
      本来日本国土就不大,目前县同乡会很多,我不懂有什么必要再用同乡会把它弄得更加窄小。
      我不善于讲话,但我到世界任何国家去都没有合不来的感觉,所以,我认为我的故乡是地球。
      加入世界上的人都这么想,那么,现在世界上发生的你争我夺就会因为大家认识到它是自相残杀而不再发生了,不过,到了那个时候,地球上的人也会逐渐认识到地球本位主义也是狭隘的观点了。
      人能把卫星送上宇宙,可是在精神上却不会向上看,而是像野狗一样,只注意脚下,徘徊不已。
      
      我贪婪地往自己头脑里灌输美术、文学、戏剧、音乐和电影方面的知识,为了自己有个用武之地,我一直彷徨不已。
      
      
      看完塞尚的画集,到外面就觉得外面的房屋、道路、树木都像塞尚的画一般。看了梵高的画集之后也是如此,眼前的一切都成了他们所画的,仿佛从来就不是我的眼睛所看的,总之,用我的眼睛是看不到东西的。
      现在想来,那样理所当然,具有自己独到的眼光,那可是不简单的。
      我那时还年轻,对于这一点既不满,也深感不安,于是焦急地强迫自己要有自己的看法,我看了很多很多画之后,想到日本任何一个画家都画出了独具个性的画,都有自己的眼光,因而更加焦急。
      现在回头看一看,其实真正独具慧眼、画出自己的画的人为数甚少,除此之外,多是卖弄技巧,以此炫耀自己。
      有一首歌大意如此:本来是红的,却不老实说它是红的,等到能坦率说出来的时候,已经到了晚年。
      事情就是这样,很多人年轻时显示欲过强,这样反倒失掉了自己。
      
      父亲的话出奇的准确:“不要着急,也没有着急的必要。要等待下去,前进的道路自然会打开的”
      
      有人可能认为,我之所以贪婪地往自己脑子里灌美术、文学、戏剧、音乐,以及其他艺术,好像已经预见自己将来就是要走以上述各项为内容的电影道路,实际上根本不是这回事。
      
      山顶的风终于吹到我脸上。我说的山顶的风,是指长时间艰苦地走山道的人,快到山顶时能感到迎面吹来凉爽的风,这风一吹到脸上,登山者就知道快到达山顶了,他将站在这山之巅,极目千里,一切景物尽收眼底。
      
      先生说“光会把你的话记在本子上的副导演可不行啊”
      
      这种自由的、彼此真诚对待的关系,是山本摄制组的特点,在这个摄制组工作每天都心情舒畅,而且充实。有什么意见都可以直言无忌,而且多被采纳。所以大家工作很有干劲,团结一致。
      
      提出批评不难,但是,提出批评的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批评意见亲自把剧本改好,这却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到的事。
      
      我改变了读文学作品的方法:
      具体说,就是认真思索作者想说什么,他是怎样说的,同时把我感受最深的地方,认为至关重要的情节写在身边的笔记本上,边读边记。
      我用这种方式重读过去读过的作品才知道,过去不过是形式上读了而已。
      
      自己越是上到高的地方就越是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山本先生告诉我:要想当好导演,就要先学着写剧本,于是我给自己定下来一天一页的目标,忙通宵时不算,只要睡觉,就在睡前写两三页。老实说,想写就写得出来,结果写成了好几部。
      
      剪辑的时候必须具备纯粹客观地看待自己作品的能力
      
      山本先生常说:导演硬要演员按照导演的想法来表演,那么演员只能达到导演的一半,既然如此,倒不如推着演员按照他自己的设想表演,结果常常会事半功倍。
      
      山本先生不是那么严格,也不是那么宽厚,而是稳健与轻松并重。
      
      山本先生对待演员非常亲切,即使是临时演员,也要找人查出对方的名字,再去沟通(提要求),这不是滑头,这是善于用人。
      
      关于演员的关键问题,我从山本先生那里学到的三点:
      1、人很难了解自己,不能客观的观察自己的说话方式和自己的举止
      2、凡是有意识的动作,首先注意的不是动作本身,而是意识
      3、教给演员怎么做,同时也必须告诉他为什么这么做,并且让他充分理解,心悦诚服。
      
      我讨厌动不动就讲一通道理,也讨厌爱大摆理论的家伙。
      我被他惹火了,我说,即使理论上完全证明它是对的,但是淡而无味的东西照样淡而无味。
      
      我给大映写的东西,东宝照样要提钱,这实在荒唐,但我没有跟他们计较。一天大映的董事见到我问我收没收到稿费,我一五一十讲了,他说一句“岂有此理”,拿了100元给我。
      
      我始终不懂这句话有什么淫秽之处,可能是读这个剧本的人也没懂吧。当然,对于精神不正常的检查官来说,这词句自然是淫秽的了。因为色情狂对什么都会产生卑劣感情,因为他们本身就是淫秽的。用淫秽的眼光看待一切,这一切自然是淫秽的了。
      
      再没有比特殊时代的权力饲养的十分驯服的小官微吏更可怕的了,纳粹就是如此。
      
      不仅这一次,在我的电影生涯中,凡在命运攸关的重要时刻,总是意想不到地出现祝我一臂之力的人。这种幸运,连我自己都不得不位置惊叹。
      
      这不是bug(这是一个表现的问题,不是一个物理的问题)
      电影评论家中常有这样的人,看到电影中一些自己认为的缺点就如获至宝,大发谬论,但是电影导演也乐于此道可就错了。
      
      在严酷的条件下,一个小时会使人感觉有两三个小时那么长。但实际上,一个小时的工作量就是一个小时的工作量,这个没有变化。
      所以,在严酷的条件下,即使觉得已经很够了,我还是要坚持干下去,干它三倍的工作,这样才勉强道够用的水平。
      
      我想到,如果认真听下去,准会气破肚皮,所以我就眺望着窗外,自己告诫自己,尽最大的努力,什么也不听。
      
      “骂人的人和相信那人并一直挨他骂的人,你相信哪个?”
      知道今天我还不懂,我根本没有干过招他如此憎恨的事,人的心灵深处究竟隐藏着什么呢?
      后来我见识过许多人,有骗子、财迷、剽窃者……但他们都有一张人的面孔,这就不好办了。
      啊!原来只有这帮家伙才总是一副讨人喜欢的面孔,说的话总是那么八面见光、滴水不漏,这就更不好办了。
      
      听到战争结束宣言,商店街的人们仿佛处于节日的前夜一样,都在喜不自胜的干活。
      这究竟是日本人性格中的伸缩性呢?还是软弱性?
      我只能认为i,日本人的性格中至少有这两个方面。
      我自己身上也有。
      
      我们接受了以看重自我为恶性,以抛弃自我为良知的教育,而且习惯于接受这种教育,甚至好不怀疑。
      
      我被能乐吸引,对它的独创性不胜惊叹,也许是因为它的表现形式与电影截然不同的缘故。总而言之,我趁此机会多次看了能乐。
      这种对日本人的独特的才能的认识,使我产生了自信。
      
      P204概述:罢工使得工厂与工人脱离,没有了生产力,中间浪费了很多时间
      
      
      这个电影只有主题,我和谷子隔着桌子相对而坐,面面相觑了三天,一个好点子也没有想出来。
      后来,我想干脆先动笔,就简单地写了个报纸标题式的梗概,再由谷子适当加上他的登山经验与知识。我们按照这样的安排,每天不停写下去,居然写出了一个很有趣的故事,花20天就完成了这个剧本。
      
      像圭之助这样毫无变化的人是很少见的。究竟是因为天真呢,还是由于固执?他既软弱又有股韧性,既是浪漫主义者又是现实主义者,净干让人替他捏一把汗的事。
      
      那时我觉得毫无办法了,甚至想放弃这个本子了,但转念一想,任何一个剧本都难免遇到一两次认为不行的时候,只好断念继续写下去。从我自己写作许多剧本的经验中知道,只要像达摩面壁一样,迟早会达到悟道的境界。现在,我以此自勉,耐心等待。
      
      我们的错误在于,为了批判无赖,竟然把与无赖对立的医生形象设计得太理想化了。
      
      我不太清楚植草是不是在和主人公原型的交往中特别倾心于这个无赖,还是他天性就偏向弱者、被损害者和生活在人间社会黑暗角落的人,他常常对我否定无赖的态度表示不满。
      至于他的理由,一言以蔽之,就是,无赖缺乏人情味或者人性扭曲,并不完全是他们的责任。
      道理或许如此。
      但是,即使出现这种人的一半责任或大半责任该由社会来负,我也不认为他们的行为是对的。原因在于,在这种恶的社会,也有诚实而善良的人们。
      我不能原谅以威胁别人、破坏别人的生活为业的人。而且,我也不认为否定这些人就是出于强者的利己主义。
      
      植草动不动就拿他自己和我比较,说我们俩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人。然而在我看来,我们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有表面上的不同。
      植草说我是天生的强者,说我是和悔恨、绝望、屈辱等无缘的人,说他自己是天生的弱者,一直生活在泪河里,在痛心、呻吟、痛苦之中生活。然而,这样的观察是肤浅的。
      我为了抵抗人的苦恼,戴上一副强者的面具,而植草为了沉溺于人的苦恼,戴上了一副弱者的面具。事实不过如此。而且,我们只是表面上不同,就本质来说,我们都是弱者。
      
      我之所以在这里把植草和我个人的观点对立的问题写出来,并不是为了驳倒植草,也不是为我自己辩护,只是希望借此机会,大家能更好地理解我的本来面貌。
      我不是特别的人。
      我既不是特别强的人,不是得天独厚的有特殊才能的人,我不过是个不愿示弱于人,不愿输给别人,因而不懈努力的人。
      仅此而已。
      
      他表演完毕就旁若无人地往椅子上一座,环视评委,从那傲慢的态度上来看,仿佛在说:随你们的便吧。
      我一眼就看出,这态度纯粹是为了遮羞而采取的一种手段,大多数评委似乎都认为他这种态度是桀骜不驯。
      
      电影界有一种倾向,演员扮演某种角色成功了,就牢牢地把他限定在这种角色的框框之内。
      从导演一方来说,这是出于方便,为了省力,但是从演员一方来说,在没有比这更不幸的了。
      演员翻来覆去地盖图章似的只演一种角色,是什么也积累不下来的。
      
      此时,摄影棚里的紧张气氛仍然未消,我像喝醉了酒一般,居然忘记喊OK了。
      这说明我还年轻。
      现在,不论多么动人的场面,我也能冷静的看下去。不过,这冷静又似乎过于冷酷。
      
      东宝一位董事向我诉苦——如今的副导演没有从前的副导演那种豪迈气概,我说,是你们把有豪迈气概的人赶走的,那董事却问我,他们能不能改悔?我不由大声说道:简直是开玩笑,需要改悔的是你们!
      
      不论什么企业,只要不注意培养新的人才,不以新鲜血液注入本体,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老化并走向衰弱。这是非常明显的道理。
      究竟是因为没有培养新人,因而旧人占据要津呢,还是因为旧人占据要津所以才不培养新人?
      
      尽管人们常说,目前电影日薄西山是景况是世界现象,那么,美国电影正在恢复昔日的繁荣景象,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电影只要暗着电影艺术科学的道路前进就可以了。
      把电影日薄西山归咎于电视,这是文不对题的。
      
      我不愿对自己的作品说什么,要说的话,作品里已经说了,再说什么就是画蛇添足。
      不过也常有这样的情况,自己以为在作品里说过的事情,并没有得到大多数观众的理解,所以这部作品,自然会产生在略加说明的想法但是,尽管如此,我还是常常耐着性子保持沉默。因为我相信,如果我在作品里谈的问题是正确的,那就一定会有人理解。
      《平静的决斗》要说明的问题之所以没有被很多人理解,是因为我自己没有对作品提出的问题事先充分咀嚼;其次,说明问题的方法也不对头。
      莫泊桑说:要先看谁也没看见的地方,一直看着它,直到谁都能看得见。
      
      杂志头条:谁夺去了**的贞操?乍看起来,这似乎是为**鸣不平,实际是把她当成玩物恣意玩耍。还有,这种恬不知耻的广告词说明,这些家伙早已算计好,**干的是靠人缘维持的职业,不敢得罪他们,足见这帮人用心恶毒。
      我认为,这不是言论自由,而是言论暴力。
      我想,现在就得这种倾向彻底消灭,因此,如果再对这种言论暴力忍气吞声,不能勇敢地站出来与之战斗,那是不行的。
      
      我说:人对于自己的事不会实话实说,谈他自己的事的时候,不可能不加虚势。《罗生门》这个剧本描写的就是不加虚饰就活不下去的人的本性。甚至可以说,人就算死了也不会放弃虚饰。诸位说仍然看不懂这个剧本,因为它描写的人心是最不可理解的。如果把焦点集中在人心的不可理解这一点来读,那么,我认为就容易理解这个剧本了。
      
      《罗生门》接连在威尼斯电影节和奥斯卡金像奖上得了大奖,但日本的评论家们却说,这两个奖不过是评奖者对于东洋式的异国情调的好奇的结果。
      我百思不得其解。
      本民族人为什么对本民族的存在毫无自信呢?为什么对异域的东西就那么尊重,对于自己的东西就那么轻视呢?
      一些本土艺术因为洋人推崇备至,才反过来收到日本尊重,像这样毫无见识,是什么原因呢?
      这能说,这是可悲的国民性。
      
      《罗生门》在电视上放映时,同时播映了采访这部作品出品公司经理的录像,我听了这个经理的谈话,不禁哑然。
      当初要拍摄这部作品时,他是那么百般刁难,看了样片之后,他是那么大发脾气,甚至把赞成和主持拍摄这部影片的董事及制片人都降了职。可是电视台记者采访他时,他竟然说,一切都是由于他的推动才拍成这部作品。把本片在拍摄上的创新之处说成是自己让他们这么做的,自始至终没有提导演和摄影师的名字。
      这才是真正的罗生门!
      人是很难如实谈自己的,人总是本能地美化自己——这一点,我有了更深刻的体会,然而我却不能耻笑这位经理。
      我写的这个类似自传的东西,是不是就老老实实写了我自己呢?
      难道不是同样没有触及丑陋的部分,把自己或多或少的美化了吗?
      我在写《罗生门》这一节的过程中,不能不对此有所反省,所以,不能再写下去了。
      
      人不会老老实实地说自己是怎样一个人,常常是假托别人才能老老实实谈自己。
      因为,再没有比作者的作品能更好的说明作者的了。
  •       时间真是不可思议的东西,它悄悄留着记忆的褶皱里面,当时的样子在经历了很久之后又变成了另一种样子。我就经常听爷爷讲他的故事,关于那长达半个世纪的动乱,饥饿,战争,不安,到如今爷爷的口中说起来,也没有那么严重了,那些他们时代的纷乱惊恐,从如今的口中说出来,一切也不过如此而已。
      黑泽明先生的记忆之中,他的成长并没有什么不凡,但却让人非常羡慕。影像中精神头十足智慧的黑泽明先生却有那样平凡甚至有些嬴弱的童年,一如所有的凡人一样成长,经历了一些十足的好人才变成一个认真较劲的人,满满一书的感恩和谦逊。他也正好经历和我的爷爷一样的时代,我们两国的命运又是息息相关的,同样作为民众,两个国家的老人回忆起战争的态度都是一样的敬畏和不愿提及。
      生活总是要继续的,组成生活的还是身边的一人一物,那些扛过一个时代的老者,就是那么天真固执的坚守着自己,坚守着善良,坚守着固执,坚守着他们需要传递的东西,所有再交到我们手上的时候,已经是那么好了。
      而他们的谦逊又教我,无论什么时候都怀揣着感恩的心,也温柔的对待周围,这样我的记忆中留下的总是光明稳定的,且暗自想,自己的痕迹也有好的方式,像黑泽明先生的父亲,哥哥,伙伴,老师,导演,朋友···那样,留在别人那里,那么我的生命该是多么幸运和宽阔啊。
      
      
      ————————————————————————————————————这本书是和一个很好的男生在32how看的,他从满满一柜子书挑给我,刚好符合心意,这件事和这本书都是值得高兴的事情。我们吃着简单健康的食物,捧着各自喜欢的书看了一个傍晚,到天黑尽才回家。我很感激这份安然,与想象的好那么相近。
      他还挑选了一本书给我——《博尔赫斯谈诗论艺》,我也一口气读完。这段时间里面的组成,无论书籍,咖啡馆的香气,音乐,博尔赫斯,黑泽明,手工饼干和百香果茶,还有那个男生,都美好得无以复加。
  •     电影人必读。
  •       事情就是这样,很多人年轻时表现欲过强,这样反倒迷失了自己。我也毫不例外,拼命地靠技巧作画,那画的俗气使我对自己心生憎恶,逐渐丧失了对自己才能的信心,把绘画看做痛苦了。
      ——第131页
      
      提出批评不难。但是,提出批评的人按照自己的批评意见亲自把剧本改好,这却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到的事。
      ——第153页
      
       山本先生让我写的头一个剧本是根据藤成吉原作改编的《水野十郎左卫门》。其中有一场戏,是水野向白鞘组的伙伴们讲江户城门旁边公告牌上的法令。
       我按照原作把这部分写成水野先读了那公告牌上的法令,然后对他的伙伴们说了这件事。
       山本先生看了剧本之后说,小说是可以这样描写的,但是电影剧本这样就不行了,这样太不打动人。说完立刻动笔修改给我看。
       我读了改过的部分大吃一惊。
       山本先生不要水野看了公告牌上的法令之后再向伙伴说明的这样一种节奏很慢的表现方法,而是改为水野拔下那公告牌扛回来,朝他伙伴面前一扔,大声说:看这个!
       我算服了!
       这不过是一个例子,然而这是一个例证,足以衡量山本先生构思剧本和把握剧本的力量如何之大。
       从这以后,我改变了读文学作品的方法。也就是说,找到了新方法来代替以往读文学作品的方法。
       具体地说,就是认真地思索作者想说什么,他是怎样说的,同时把我感受最深的地方、认为至关重要的情节写在身旁的笔记本上。这样,边读边记。
       我按这种方法重读过去读过的作品时才深深感到,过去不过是形式上读了而已。
       自己越是上到高的地方就越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不论是文学,还是其他的艺术,无不随着自己的成长而更加了解其堂奥。这本来是理所当然的,然而那时我连这样浅显的道理都不懂,使我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的就是山本先生。他在我面前立刻动笔修改我的剧本。我惊叹他的笔力功底深厚,同时也发奋用功,重新起步。在这个过程中,我渐渐体会到创作的奥妙。
      ——第153-154页
      
      关于剪辑,我从山本先生那里学到的东西难以数计,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剪辑的时候必须具备纯粹客观地看待自已作品的能力。
      ——第156页
      
      人往往习惯于认为价值与辛苦成正比。这在电影剪辑上是最要不得的。人们说电影是时间的艺术,所以,没有用的时间就该删去。
      ——第157页
      
       第一,人很难了解自己,不能客观地观察自己的说话方式和行为举止。
       第二,凡事有意识的动作,首先注意的不是动作本身,而是意识。
       第三,交给演员怎么做,同时必须告诉他为什么这么做,并且让他充分理解,心悦诚服。
      ——第159-160页
      
      瀑布来高处,源头之水皆平静,到此成激流。很多事情就是这样,自己满以为懂了,可实际上并没有懂。
      ——第216页
      
      认为犯罪者之所以产生是由于社会有缺陷的观点,就算有一半道理,并据此而为犯罪者辩护,也不过是一种诡辩而已,因为它无视生活在有缺陷的社会之中而并不走向犯罪的人。
      ——第233页
  •        在读《蛤蟆的油》之前,我没有看过黑泽明的任何一部电影。《七武士》是我了解他的第一部电影,其感受是我看完《勇敢的心》后的数倍之多。翻回众多的说法,《七武士》是一部对电影有兴趣的人或者电影人的教育片,什么远近镜头的运用,角色的雕塑,剧本的编写等等,都是好的没话可说。但是我对他的《罗生门》却提不起那种热血沸腾之感,大概是我看《七武士》与《罗生门》时的情绪段有关,当然,像上面所说的那样,这也是非常值得我尊重的一部片子。
       看完《蛤蟆的油》,我对收尾处是处于平平之感,也许因为看书的速度极慢,所以对之前提过的事情与感受也就调淡了些吧。
       如果要我提出感受与印象至深的内容,我认为是他提到的一些生活琐事,或者说,他借用蛤蟆讲述自个,实际就是提出蛤蟆的重要性。就像他小时候智力发展缓慢之说,他在书里提出的不仅仅是为了谦虚地途述自己的童年,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力量让我们知道智力发展缓慢的小孩应该如何重视,而且我不知道拍《地球上的星星》是否与黑泽明有关连,但是它对特长生的维护贡献之大。还有立川老师的教育方法与学校里其他老师的教育方法做出对比,可想而知,日本那个年代也是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不相伯仲。还有中学叛义时期做出的行为等都需重视。参加左翼活动后在哥哥家居住时,提到老人强奸孙女,被取笑的女人真的自杀,继母虐待前妻的孩子等等,提出这些的另一目的又是什么?
       到了真正成为导演后,他又对当今电影工作的人做出了评论,对无能的电影导演把责任依附在别人身上做出指责,用松尾芭蕉名句比喻真正与电影有缘之说,批评了电影评论家里这样一种人:看到电影中一些自认为的缺点就如获至宝,大发谬论的等等。黑泽明借用了许多古代古诗词或者事件来形容自己一步一步走来的收获,有一次,他读到虚子大加推崇的俳句:瀑布来高处,源头之水皆平静,到此成激流。这又是他对生活和工作得出的新感悟,并且造就了以后的电影风格。同时,他也提出许多的名画来抒发自己对身边景物事物的看法,就像他最后说的那样,看了电影后不要再问他其实想说什么了。
       关于此书的话要说可是多得是,出于对电影的喜欢,还有对黑泽明的尊重,所以就做出一点自个的感受。
      
       伟人之所以伟大,不仅仅是因为他所专研的事物给予我们有利的影响,因为他的认真与他的身份,并且为我们连自己也忽略的问题作出了思考。
  •       瘸着脚哪儿都不能去,就去书店书架上把它取了下来,算算距读高中时在杂志上第一次看到它的书评已经五年了。
      
      书中黑泽明先生自谦是镜子前的吓出油的蛤蟆,但贴切的说是在站在山顶上的老人在娓娓道来自己登山路上的种种事情。书很好,常能从字里行间读出亲近和谦逊,也能读到一个独特角度写的那个国家的历史与文化。安排的松散,以至于自己也常走神回忆过往。常能看到黑泽明先生停顿唏嘘,先生那个年纪免不了的伤怀。
      
      书读到最后,却忽然想起朋友曾说的“人生这场马拉松”的比喻,翻翻书背写的“青春四处碰壁,迷茫徘徊”,莞尔,再默不作声。
      
  •     我是没有看过黑泽明的电影的,但罗生门和七武士毕竟名声在外。这本书也不赖,但不是那么吸引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说和哥哥去看死的人,河里浮起的人身体急剧肿了起来,肛门像鱼大张的嘴巴
  •        娱乐圈中常见,每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编造有利于自己的谎言,令事实真相不为人所知,是谓罗生门。比如,前段时间的董洁和潘粤明离婚,双方各执一词。又如,最近春晚,刘谦和李云迪之间的“找力宏”一句,衍生出种种说法,是典型的罗生门。
      “罗生门”这三个字并不陌生,但它的出处,却有很多人不知道。它是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电影的代表作《罗生门》
      是从《罗生门》开始了解黑泽明的,后又看到黑泽明自传《蛤蟆的油》,对他有了更深的了解。
      或许,这本自传也是罗生门,正如黑泽明说的“人是很难如实地谈他自己的。人总是本能地美化自己。”看到这句,我不确定,这本自传他是否老老实实地写了自己。或许,也是罗生门。
      但除了卢梭,又有谁肯将真实的自己,不加任何修饰,就赤裸裸地展现在别人面前?所以,看别人的自传,实在不必苛求。
      
      书的封底文案是这样的——
      日本民间流传:有一种蛤蟆,外表特别丑,将其放在镜前,蛤蟆看到自己丑陋不堪的样子,就会吓出一身油。这种油,是治疗烧伤烫伤的珍贵药材。
      黑泽明晚年回首往事,自喻是只站在镜前的蛤蟆,发现自己从前的种种不堪,吓出一身油——就是这部《蛤蟆的油》。
      
      黑泽明电影究竟如何,我只看过三五部,不好妄加论断。
      但是我不得不说,张艺谋、冯小刚的作品,远远在他之下。张、冯的作品抄袭的不少,如《满城尽带黄金甲》抄袭曹禺的《雷雨》,冯的《夜宴》抄袭《哈姆雷特》,而黑泽明的电影却比他们二位的大气,时尚,大方、简洁。
      
      伟大的人物大多都有一个伟大的母亲,母亲对孩子的影响不可估量。黑泽明也不例外。
      他在书中提到母亲,说母亲的坚韧,特别是忍耐力方面,令人吃惊。
      他举了一个例子,母亲在厨房里炸虾,油起了火。当时母亲两手端着起火的锅,手烧到了,眼眉、头发也烧得滋滋地响,然而她却沉着地端着油锅穿过客厅,穿好木屐,把油锅拿到院子里,放在院子中央,后来医生匆匆忙忙赶来,用镊子把她烧得黑黑的皮肤剥下来,再涂上药。
      那是令人不忍卒睹的场面,然而黑泽明的母亲表情丝毫未变。
      此后将近一个月,她双手缠着绷带,却没喊过一声疼,没说过一声难受,总是平平静静地坐着。
      
      还有一次,黑泽明和别人打仗受了伤,并丢了剑道服,回家后非常害怕责骂。哪知母亲听后一声不响,从壁橱里拿出哥哥不用的那套给了他。还把他头部被石头砸伤之处洗干净、搽上药。
      包括黑泽明的哥哥自杀,他母亲始终都每掉一滴眼泪,只是平平静静地承受着这份痛苦。内心该有多强大,才能做到悲不行于色啊?
      由此可见,黑泽明能有如此巨大的成就,和母亲的高贵、典雅、坚强,及言传身教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书中很多句子,还蕴含管理哲理,诸如:
      ★凡是想用人的,必须先培养人。培养出人,激发出人的才能,这才能用。
      ★要想建造好的房屋,必须先种柏树、杉树。如果东捡半截木棍,西拾几片木头,只能凑合成个脏木箱。
      ★人世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人外有人,天天有天。自己不免是井底之蛙,总是管中窥豹。
      ★对一个人,如果老是说他“笨哪笨哪”,他就会越发失掉自信,越来越笨;如果是“巧啊巧啊”地称赞他,他就会越来越有自信,越来越巧。
      这本书,几乎全是普通百姓能看得懂的白话,并无技巧可言,但却句句在理。
      
      书中可以看出,黑泽明讨厌形式主义,他有一段话描写小学毕业典礼,开头照例是校长训词,祝福和训勉毕业生前途无量和好自为之等等一派陈词滥调。然后是徒具形式、泛泛而论的来宾代表致辞,以及毕业生代表的答辞……
      仍然是白话,文笔不见得多么好,却不费心思就可以读懂。适合在澄明的午后,为自己泡杯茶,然后读此书。
      
      我很少写书评,也不擅写书评。只是写出自己看此书之后的感悟,如此而已。
      
  •     世界变得愈来愈坏,每个人都在怀念过去
  •     对于事业的爱与执着
  •     有趣的自传。
  •     印象最深的就是作者当导演后率真的脾气,除了要和同事在“玉碎”前杀光内务省的检察官,就是要用椅子砸检察官的头。。。
  •     赤子心
  •       人对于自己的事不说实话,谈他自己的事的时候,不可能不加虚饰。这个剧本描写的就是不加虚饰就活不下去的人的本性。甚至可以这样说,人即使死了他也不放弃虚饰,可见人的罪孽如何之深。这是一幅描绘人与生俱来的罪孽,人难以更改的本性,展示人的利己心的奇妙的画卷。诸位说仍然不懂这个剧本,因为它描写的是人心最不可理解的。如果把焦点集中在人心之不可理解这一点来读它,那么,我以为就容易理解这个剧本了。”
  •       书很好看。写他自己青少年时代的事情,很生动。看得出来他对自己那个时候的事情,记忆深刻,感情真挚。不论是描写自己去学习剑道的过程,还是在乡下玩水的时光,都写得声情并茂。
      
      相反成年之后的生活就显得抱怨多了一些,甚至比他在追求美术事业不成功的过程都没有表现出这么多的抱怨。看来做事业的过程真的很艰辛,成长中再怎么烦恼,那也只是一时的迷茫困惑,远没有选定了事业之后遇到的困难给人的打击大。我需要对此有所提防。
      
      黑泽明成长于一个殷实之家。他父亲很看重对他的体育、美育的教育。很显然,他小时候看电影、看书的习惯,对绘画事业的追求,都对他后来的影视事业有重要的影响。可是这个影响并不是直接的,只是培养起来对知识的渴望的态度、对美的评价的技巧和意识,起到了作用。还是那句经典的话,机会总是属于有准备的人。所以青少年时,真的做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培养起来的学习的习惯、坚韧的意志力、以及对成功的渴望。积极的人生观是最重要的。
      
      黑泽明对于战后人民的价值观、政治观和生活细节没有在书中详细讲述。可能在他的电影中有表现、也可能涉及的人都在世,也可能他觉得表明了的政治观会总会带来危险吧。对于被美国人占领后的情绪,在书中表现出的是:很认可美国人带来的自由。
      
      
      最后书中列举了一些他制作几部电影的过程。可以看得出那种全情投入到工作中的幸福感。工作中能找到这样的感觉的人,是更容易成功、更容易幸福的人
  •     黑泽明仿佛和桥本忍一样是靠腕力来书写剧本与随笔的,因此文笔给人的印象实在是平淡得出奇,然而正是这样出“奇”“平”淡的笔下诞生的剧本,拍成的影片改变了日本影史(黑泽作为剧作家不输于导演)。本书写到《罗生门》戛然而止,之后便道“用作品说话”,何等气魄。
  •       又一次在书中读到优秀的人无法让别的喜欢的例子
      心中不免凄然
      
      当你自在地活着
      自认为能受到所有人尊重
      突然听到某个一直信赖着的人对你的诽谤
      那种滋味一定不好受吧
      
      作者是幸运的
      可以通过解释得到自己爱的人的肯定
      相扶相伴,白头偕老
      我们就不一定了
      
      有多少人每日无所事事
      只盯着别人的过错
      就有多少人没有自己主见
      常听别人闲言碎语
      也就有多少人被暗箭所伤
      永世不得翻身
      
      但是
      究竟是做自己爱做的事还是防着那个不喜欢自己的人
      选择却非常简单
      
      你需要的,就是翻开这本书
      看看作者是怎样坦然地应对了
      这无妄之灾
  •     很了不起的自传,果然也是需要很了不起的人才能徐徐写来。黑天皇果然很有趣……
  •     大二某天夜间朦胧时所翻
  •     迷人的平淡
  •     三船敏郎还是帅的呀,慧眼识珠
  •     看到后来不知不觉就看完了
  •       真的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才能表示对作品的仰望。字里行间...感受到了大师对生活的感受.....这是我第二次细细的品读了........是的,大师的作品画面感极强,仿佛一切都发生在眼前,触手可及...然而我们不能改变什么,我们发自肺腑的大喊都不会被听到,只能任不断变换的场景俘虏我们的灵魂.....有时候心疼到哽噎,呐问:为什么要这样........良久,低低的对自己说:这样也许是好的吧.......
  •        或许你第一次看到这个书名感觉有点怪怪的。我第一次听说这本书是以前在报纸上听说的。后来才在新华书店看到它。因为是一位电影大师的自传嘛,我想看一看可能会让人对拍电影有点了解,于是便买了下来,直到昨天晚上才匆匆看了一遍。看后的第一感觉是这本书值得看第二遍。
       书中的前言很有趣:
       日本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在深山里,有一种特别的蛤蟆,它和同类相比不仅外表更丑,而且还多长了几条腿。人们抓到它后,将其放在镜前或玻璃箱内,蛤蟆一看到自己丑陋不堪的真面目,不禁吓出一身油。这种油,也是民间用来治疗烧伤烫伤的珍贵药材。晚年回首往事,黑泽明自喻是站在镜前的蛤蟆,发现自己从前的种种不堪,吓出一身油……
       我感觉书的前半部分有点闷,说的是一些自己的成长故事。每篇的标题也不是那么吸引人,我感觉全书比较漂亮的标题如下:“灿烂花开向阳处”、“一痛一刻”、“巅峰只欠一跳”、“生死之间”、“师之大者”、“底片与正片”、“何处是归程”、“危险的拐角”、“好人无寿”、“我将登山”、“失落的哀愁”、“心无边,命运无边”、“生命总有余味”。
       黑泽明在《地狱》一篇中提出了一个关于教育的问题,因为他自己小时候因为智力发育比较晚,所以在上学的时候受够了罪,所以他提出:“现在看来,只按老规矩行事,把智力发展较迟的孩子送进学校,简直是罪恶行径。因为孩子们的智力发展参差不齐,既有五岁时像七岁时那么聪明的孩子,便有虽然七岁却只有五岁智力水平的孩子。智力的发展有快有慢,一年有一年的水平,那种僵死的规定是完全错误的。”
       黑泽明少年时代有一个很好的朋友叫植草圭之助。他俩可以说是生死之交。黑泽明是导演,植草是编剧,当他俩拍出的电影《美好星期天》一次上映时,结束后观众离开电影院的时候,有人看到还有一个老人在那儿哭泣,这老人就是植草与黑泽明的少年时代的尊敬的老师。黑泽明对学生时代的老师是敢爱敢恨。那些扼杀学生个性及尊严的老师黑泽明是很不爽的,而那些尊重学生、培养学生个性的老师黑泽明一辈子都记得。
       书中对导演之事描述的其实不多。感觉黑泽明很能写剧本。有时同时写三个剧本,有时先写个小说,再将其改写成剧本。他写的剧本还得过奖。我很佩服,他学过剧本专业吗?没有吧。
       书中最后的附录是他青少年时代所看电影列表。都是一些很老的片子。其中看过的电影就一部:卓别林《淘金记》,听说过的导演就卓别林和格里菲斯。其他真没听说过。
       我想这本自传的特点就是黑泽明的真诚,他把自己比喻为一只癞蛤蟆;他说自己火气很大;他看到别扭的人也说脏话……大概正是因为他的真诚,才使得这本书有看的价值。这本书就像“蛤蟆的油”,或许能够治疗我们虚伪的顽疾。
      
      《蛤蟆的油》摘录:
      1、可是一岁以后,也就是幼儿时代的事,现在想起来,就像几段焦点模糊的很短的影片一样,很不清晰了。
      2、那时我看着会动的画面,或者笑,或者恐惧,有时看到伤心之处就抹眼泪。它给我那平凡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变化,使我舒畅,刺激和兴奋,使我毫无保留地接受了它。
      3、现在看来,只按老规矩行事,把智力发展较迟的孩子送进学校,简直是罪恶行径。因为孩子们的智力发展参差不齐,既有五岁时像七岁时那么聪明的孩子,便有虽然七岁却只有五岁智力水平的孩子。智力的发展有快有慢,一年有一年的水平,那种僵死的规定是完全错误的。
      4、我模模糊糊的印象中,光是手指沾上唾液涂匀颜色这一点他就非常赞赏。但我清楚地记得,立川老师在我那画上用红墨水画了个很大的三层圆圈以示表扬。从此以后,尽管我不喜欢上学,但只要这一天有图画课,便总是迫不及待似的,急急忙忙到学校去。
      5、在正大年代初期,“老师”这称呼是“可怕的人”的代名词。这样的年代里,我能碰上崇尚自由、以鲜活的感性及创造精神从事教育的老师,应该说是无上幸运的。
      6、植草和我,从少年直到青年时代,渊源很深,像两根扭在一起的藤一样成长起来。
      7、立川老师曾经说过,植草是个懦弱儿童的样本,但同时也注意到了他身上沉睡未醒的才能。
       他为了使植草尽可能快地开出灿烂的花,把他移栽到了副班长这个盆里,而且放在向阳处。
       不久,植草比便写出了使立川老师大吃一惊、十分精彩的长篇作文。
      8、小姐姐在三个姐姐中最漂亮,柔媚得过了头。她身上有种像水晶一般透明、柔弱易殒、令人哀怜的美。哥哥受重伤时,可着说自己情愿替他死的就是她。
      9、母亲的坚韧,特别是忍耐力方面,是令人吃惊的。……此后将近一个月,她双手缠着绷带,仿佛抱着什么东西似的放在胸前,却没喊过一声疼,没说过一声难受,总是平平静静地坐着。
      10、来到石切桥畔,沿着江户川走,等走到离家不远的时候,才旭日初升。所以,我总是挺着胸脯沐浴在灿烂的晨光之中。
      11、对一个人,如果老是说他“笨哪笨哪”,他就会越发失掉自信,越来越笨;如果是“巧啊巧啊”地称赞他,他就会越来越有自信,越来越巧。
      12、那堵墙,冬天挡住北风,惠我良多;但一到夏季,似火骄阳之下,它那辐射的热量,也使我不胜其苦。
      13、没有经历过的人无法想象,对人类来说何谓真正的黑暗,这黑暗有时多么可怕。这恐怖夺走了人的正气。
      14、我看着这些净说胡话的人,不能不对人的种种行为有所思考了。
      15、大火所到之处,没有一点绿色。绿色如此珍贵,在此以前我没有体会,而且也从来没想过。
      16、我觉得这事非常奇怪,便告诉哥哥,问他是什么原因。哥哥说:“面对可怕的事物闭眼不敢看,就会觉得它可怕;什么都不在乎,哪里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17、我不善于讲话,但我到世界任何国家去都没有合不来的感觉,所以,我认为我的故乡是地球。
      假如全世界的人都能这么想,那么现在世界上发生的你争我夺就会因为被认识到只是自相残杀而不再发生了。但到了那时候,地球上的人也会逐渐认识到地球本位主义也是狭隘的观点了。
      人能把卫星送进宇宙,但精神层面却不会向上看,而是像野狗一样,只注意脚下,徘徊不已。
      18、大自然很会装饰自己,她很少破坏自己的面貌。丑化大自然的,是人们丑恶的败德行为。
      19、现在,关于这个村子的回忆,就像从火车车窗眺望遥远的乡村一样,越来越小、越来越朦胧了。中学毕业的第二年,十八岁时,我的作品入选全国性的新人作品展。父亲当然很高兴。然而从此以后,我就踏进了风雪的迷途。
      20、我贪婪地往头脑里灌输美术、文学、戏剧、音乐和电影方面的知识。为了自己有个用武之地,我一直彷徨不已。
      21、这个阴暗的另一面,也许无处不在,也许它就是人们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的另一面。天真的我第一次看到了通常被人们遮掩起来的另一面,这不能不引起我深深的思考。
      22、植草圭之助也说我的性格与向日葵相似,有向光性。所以,我以为德川的话是对的。但我认为正是有我哥哥这样的底片,正是有他的栽培,才有了我这样的正片。
      23、于是我碰到了我一生之中最好的老师——山本嘉次郎先生。
      24、作品有各种各样的,导演也是形形色色的。
      25、山顶的风终于吹到了我的脸上。
      我所说的山顶的风,是指长时间艰苦地走山道的人,快到山顶时能感到迎面吹来的凉爽的风,这风一吹到脸上,登山者就知道快到达山顶了。他将站在这群山之巅,极目千里,一切景物尽收眼底。
      山本先生坐在摄影机旁边的椅子上,我站在他身后。此时此刻感慨万千,归结为一句话就是:我好不容易站在这里了!
      山本先生现在做的工作才是我真正想干的工作。
      我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顶。
      山顶的前面,就是极目千里的广阔天地和一条笔直的大道。
      26、关于剪辑,我从山本先生那里学到的东西难以计数,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剪辑的时候必须具备客观看待自己作品的能力。
      27、山本先生见自己辛辛苦苦拍下来的胶片时,简直像一个杀人狂。
      28、山本先生要给观众看的,是没有多余部分、全篇充实的作品。但是,人往往习惯于认为价值与辛苦成正比。这在电影剪辑上是最要不得的。
      29、人们说电影是时间的艺术,所以,没有用的时间就该删去。
      30、山本先生曾这样说:“导演硬要演员按导演的想法表演,那么演员只能达到导演要求的一半。既然如此,倒不如推着演员按他自己的设想表演,结果便常常会事半功倍。”(《高山仰止》一篇中)
      31、山本先生对待演员也非常亲切。
      32、拍外景时,天不亮就得出发,到达现场之后,富士山顶才出现蔷薇色的阳光。
      33、我应该攀上的绝顶高山,如今只是好不容易到达了山麓,站在这里仰望着山巅。我每拍一部影片,就经历了一段五光十色的人生。我从电影中体验了各种各样的人生。
      34、为此,我曾经同时写过三个剧本。
      大概因为年纪轻才能这样干吧,但那时也同样累得筋疲力尽。三个剧本写完的当天夜里,我喝着酒,禁不住泪如雨下。
      35、我们接受了以看重自我为恶行、一抛弃自我为良知的教育,习惯于接受这种教育,甚至毫不怀疑。
      36、我想。没有自我完善,那就永远也不会有自由主义,民主主义。
      37、我们在战争期间都想聋哑人一样,什么也不能说。想说的话,也只能像鹦鹉学舌似的反复重复军国主义那一套。
      38、说起来,正因为生产作品的过程是令人非常愉快的,才能创造出真正使观众享受乐趣的作品。
      39、人不会老老实实地说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常常是假托别人才能老老实实地谈自己。
       因此,再没有什么能比作品更好地说明作者了。
      http://www.mdwxj.com
  •     看他的电影,看他的照片,我都有些拒绝的,因为沉郁的汉子不是我的菜……然而打开这本《蛤蟆的油》,就此打开一颗稚童的心,那些柔软的部分竟能看软了我的泪腺,看暖了人心。
  •     特别朴实,特别可爱。
  •     一本很有趣的回忆录,很真实,因为真实所以可爱。黑泽明先生不是个自满的人,他一直由于满腔热情而努力工作,他全是凭借自己对艺术的爱在付出,不辞辛苦,很让人羡慕。他沉浸在自己的事业中,拍电影给他带来了无比的幸福,不仅仅是成果,他也很在意过程。他还能在影片中不断反省自己和人性,不苛责别人,实在是个太好的人了。
  •     大一上学期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