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自传 > 游走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8-1
ISBN:9787549522859
作者:张炜
页数:230页

《游走》媒体报道汇总

1.深圳商报:http://szsb.sznews.com/html/2012-10/15/content_2236914.htm《游走》:一个人的跋涉面对今天物欲横流的现实,张炜这样说道:“我只能永远地属于过去,而后来的世界我是无法真正地进入的。就是说,对于这个热热闹闹的社会而言,我可能永远保持了外来人的感觉。”于是,张炜把自己的写作分为泾渭分明的两部分,一部分是对于记忆中的那片绿色天地的描绘和怀念,另一部分则是对欲望和喧闹的外部世界的质疑与批判——前者承载着他所有的欢欣与希冀,后者承载着他所有的痛苦和迷茫。张炜先生的新著《游走:从少年到青年》是一部自传体的回忆录——但与一般自传体的回忆录略有不同的是,它并不是一部情节完整、叙事连贯的回忆录,书中更多展示的,其实是传主的心路历程与成长片段。这些片段虽然看似细枝末节、琐屑零碎,却又显示出一种细腻而感性的质地,它们彼此连缀在一起,更是形成了一种生活的暗示,或者一种人生的象征,它们不仅构成了张炜从少年到青年的丰富的生活画面,同时,从中也足以看出一个著名作家的成长轨迹。在我看来,一个作家的文学素养常常得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主观的,诸如个人的天赋、喜好与努力;另一个是客观的,诸如从童年到少年、一直到青年时期的成长经历,以及故乡特殊的地域人文环境的滋养和影响,都能够划归到这个范畴。张炜出生在胶东半岛东部的一个海边林子里,他早年的“大多数时间在荒野林中奔跑,十几岁时又离家去了南部山区,从那时起就常常是一个人了,许多时间都是奔走在旅途上的。”奔走在旅途上的他曾经吃过很多苦,经历过很多磨难,也遇到过许多有意思的、令人难忘的人和事,前者成为一个优秀作家不可或缺的情感基础,后者则成为他取之不竭的创作资源——可以想象,从《古船》、《九月寓言》……,一直到恢弘巨制《你在高原》,书中那些鲜明的人物形象,无不得自于他从少年到青年的人生经验。那也是一段为文学创作奋不顾身的岁月,生活艰苦,精神自由,在苦难的年代里,是文学安抚了张炜忧郁的灵魂,于是,他觉得自己身上承担着一种责任,就是向世人解说他所知道的故地的优越,他从此只做一件事情,就是不停地向世人讲述故土的尊严,自然的奥妙,所有那些愉快的和痛苦的记忆,以及由此引申开来的关于活着的理想,关于这个理想的强调。回顾自己曾经身处其中的、有着万千生命在一起鸣琴合奏、妙不可言的绿野,那个有飞鸟和走兽出没的蓬蓬勃勃、充满生机的世界,张炜总是难掩心中的愉悦和伤感。他愉悦,是因为他与那片绿野及绿野上聪慧的生灵有着血肉的联接,林子里有万物,心中也有万物,他坚信最终会有一种矫正人心的更为深远的力量潜藏其间;他伤感,是因为当下泥沙俱下的商业浪潮正在蚕食着那片绿野,而他却根本无法适应眼前的这个越来越吵闹、越来越功利的社会,他一生里的许多时间注定只能活在别人的世界里,他只有本能地逃避和反抗。面对今天物欲横流的现实,张炜这样说道:“我只能永远地属于过去,而后来的世界我是无法真正地进入的。就是说,对于这个热热闹闹的社会而言,我可能永远保持了外来人的感觉。”于是,张炜把自己的写作分为泾渭分明的两部分,一部分是对于记忆中的那片绿色天地的描绘和怀念,另一部分则是对欲望和喧闹的外部世界的质疑与批判——前者承载着他所有的欢欣与希冀,后者承载着他所有的痛苦和迷茫。他以写作探索人类美好、合理的生活方式,执著地为自己的出生地争取尊严和权利,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犹如一个人背负行囊,艰难地跋涉在一片无边无际的莽原之上。张炜早年有过一个令人惊讶的发现,那就是文学可以让人在一定程度上免遭苦难。应该说他是不幸的,他出生于忧患岁月,成长于苦难年代,父亲的噩运带来全家的不幸,让全家在看不到尽头的苦难中一起煎熬;应该说他是幸运的,在那个苦难的年代里走近文学,融入自然——文学之于他,既是生命的启蒙,又是人生的转折;自然之于他,既是精神的庇护,又是心灵的源泉。他一再慨叹,几十年过去,不仅大自然的变化让人痛心疾首,那些热爱文学的痴子们同样难觅其踪,即便有,也生活得更加边缘,他们已被这个高歌猛进的时代远远抛在了后面。2.凤凰网:http://culture.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2_10/08/18092774_0.shtml茅奖得主张炜自述《游走:从少年到青年》上市作为一个写作者,在漫长的文学创作道路上有点像一个人迎着北风赶路,有时候难免会感到疲惫、寒冷、沮丧,有时候也会兴致勃勃,有一种行走的快感。在这个时候给他一杯滚烫的酒,可能会把他身上的疲惫驱走一些,给他带来一点温暖。不过,即使没有这杯酒,他还是要赶路的,因为这是他的命运,他一定要奔向自己的人生目标。只是喝酒也不要喝醉,喝醉了就走不了远路。一个写作者对待荣誉,对待来自他人的宝贵鼓励,就像赶路人对待这杯酒一样。张炜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个赶路人。张炜在他的很多作品里都写到了“行走”。“行走”在他的作品里,甚至在他的整个人生里都是一个无法脱离的影子。他不停地走,不停地在天南地北、山区平原地细细地跋涉。这个过程里伴随着阅读、记录和写作。这些经历滋生出当代文学大家——张炜。这对于读者,对于荒蛮的山川平原何尝不是一种恩赐。在《游走:从少年到青年》这本书里,人们可以看到作者如何在窘困的境遇里完成自己从少年到青年时期的成长蜕变。因为从小跟家人独居丛林的缘故,在很早的时候他敏感而寂寞的心灵里就种下了大自然的种子。这颗种子的力量让他在极其痛苦的幼年时期,在那个大多数人十分兴奋的时代,得以免遭苦难。当作者在下着雪的清晨背起行囊离家,一口气翻过两座大山,站在山顶回望身后白白的混沌世界时,他知道自己站在了另一个成长的分界线上。离家的少年开始了文学追梦旅程。在那个一切都很单纯又荒蛮的年代,“游历”成了文学青年们最为便捷的通往理想的路。不同于时下的浮躁网络时代,那个时代的年轻人,仅仅凭着一腔热爱,便可聚集在一块办文学社和编刊物。在这段时期,张炜积累了大量的阅读,为他之后的文学成就奠定了基调。作者在文学上的成长,常常得益于形形色色的文友,作者称他们为“大地上的文友”。文学让他更珍视友情,朋友之间,师生之间,所有的情谊都不能忘记。仅凭这一点,文学也是伟大的。几十年过去了,这个世界变了,作者再谈文学往事,总觉得一切都像梦境。梦境既美好又遥远。唯一真切的,是作者这一路走来,留下一部一部优秀的作品。《古船》、《九月寓言》、《你在高原》……《古船》被两岸三地评为“世界华语小说百年百强”和“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九月寓言》被评为“九十年代最具影响力作品”,作者也因此被评为“九十年代最具影响力作家”。《声音》、《一潭清水》、《九月寓言》、《外省书》、《能不忆蜀葵》、《鱼的故事》、《丑行或浪漫》等作品分别在海内外获得全国优秀小说奖、庄重文文学奖、金石堂选票最受读者欢迎图书奖、中国最美的书奖、畅销书奖等多种奖项。新作《你在高原》反响强烈,先后获得华语传媒奖年度杰出作家奖、鄂尔多斯奖、出版人奖、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特等奖、茅盾文学奖等十余项。有评论家说 ,“张炜是大自然的儿子,是无所不容的大自然教会了他一切,成为一名作家。”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的主编严家炎在书中评论:‘张炜是思想底蕴上最为深厚和深邃的小说家之一’,‘自鲁迅以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中像张炜这么注重作品的思想性和哲学内涵的作家,已经不多了’。”3.搜狐:http://roll.sohu.com/20121009/n354516158.shtml4.新浪:http://news.sina.com.cn/o/2012-10-08/144525314347.shtml5.网易:http://news.163.com/12/1008/14/8DA6FT6E00014JB6.html6.大河网:http://book.dahe.cn/2012/10-11/101646273.html7.文化中国:http://cul.china.com.cn/book/2012-10/08/content_5386765.htm8.中国文化交流网:http://www.whjlw.com/2012/1009/6789.html9.中山网:http://www.zsnews.cn/Culture/2012/10/08/2254570.shtml10华龙网:http://news.cqnews.net/html/2012-09/27/content_20056681.htm张炜出自传《游走:从少年到青年》 回顾文学人生近日,著名作家、山东省作协主席张炜推出首部自传《游走:从少年到青年》,记录了张炜从少年到青年时期的文学成长历程。  张炜被视为中国创作力最强、作品最丰、获得荣誉最多、最受读者欢迎的中年作家之一,三十岁之前即获得了除茅盾奖之外的国内所有重要奖项,成为声誉卓著的青年作家; 尔后又在2010年内获得文学最高奖“茅盾文学奖”首奖等,发表作品一千三百余万字,被译成英、日、法、韩、德等多种文字。提起那片丛莽和丛莽中的一切,无处不透露着张炜对那片故土的缅怀,和对自然的呼唤。书中,他提到了“文学和故土”的关系,他说他的写作大约分成了两个部分,“一部分直接就是对记忆的那片天地的描绘和怀念,这里面有许多真诚的赞颂,更有许多欢乐。另一部分则是对欲望和喧闹的外部世界的质疑,这里面当然有迷茫,有痛苦,有深长的遗憾。”11.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2/09-27/4216628.shtml12.山东商报电子互动平台:读我网:http://www.readmeok.com/2012-9/27_18911.html13.大众数字报:http://paper.dzwww.com/shrb/content/20121012/ArticelB06002MT.htm本书以自传形式,记录了张炜从少年到青年时期的文学成长历程。作者以平实而内蕴深厚的语言,展现了怀有梦想的文学家不懈追寻、充满奇遇的文学成长历程。  因为从小跟家人独居丛林的缘故,在很早的时候他敏感而寂寞的心灵里就种下了大自然的种子。这颗种子的力量让他在极其痛苦的幼年时期得以免遭苦难。在这本自传里,张炜提起那片丛莽和丛莽中的一切,无处不透露着他对故土的缅怀,对自然的呼唤。书中,他提到了“文学和故土”的关系,他说他的写作大约分成了两个部分,“一部分直接就是对记忆中的那片天地的描绘和怀念,这里面有许多真诚的赞颂,更有许多欢乐。另一部分则是对欲望和喧闹的外部世界的质疑,这里面当然有迷茫、有痛苦、有深长的遗憾。”14.书香昆明:http://book.kunming.cn/content/content_3090563.htm我们看到了一代文豪如何在窘困的境遇里完成自己从少年到青年时期的成长蜕变。因为从小独居丛林,作者敏感而寂寞的心灵在很早的时候就种下了大自然的种子。这颗种子的力量让他在极其痛苦的幼年时期,得以免遭苦难。下着雪的清晨,作者背起行囊一口气翻过两座大山。他站在山顶回望身后白白的混沌世界,好像站在了另一个成长的分界线上。离家的少年开始了文学追梦旅程。在那个一切都很单纯又荒蛮的年代,“游历”成了文学青年们最为廉价和快捷的通往理想的路。不同于时下的浮躁网络时代,那个时代的年轻人,凭着一腔热血,聚集在一块创办文学社和各种文学刊物。这段时期活跃的文学活动,为他之后的文学成就奠定了基调。文学让他更珍视友情。几十年过去了,这个世界变了,作者再谈文学往事,总觉得一切都像梦境。梦境既美好又遥远。唯一真切的,是作者这一路走来,留给我们的一部一部优秀的作品。《古船》《九月寓言》《你在高原》……《古船》被两岸三地评为“世界华语小说百年百强”和“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九月寓言》被评为“九十年代最具影响力作品”,作者也因此被评为“九十年代最具影响力作家”。《声音》《一潭清水》《九月寓言》《外省书》《能不忆蜀葵》《鱼的故事》《丑行或浪漫》等作品分别在海内外获得全国优秀小说奖、庄重文文学奖、金石堂选票最受读者欢迎图书奖、中国最美的书奖、畅销书奖等多种奖项。新作《你在高原》反响强烈,先后获得华语传媒奖年度杰出作家奖、鄂尔多斯奖、出版人奖、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特等奖、茅盾文学奖等十余项。15.中国作家网:http://www.chinawriter.com.cn/book/2012-09-27/3230.html《游走:从少年到青年》一书,作者以自传形式,记录了自己从少年到青年时期的文学成长历程。作者以平实而内蕴深厚的语言,展现了怀有梦想的文学家不懈追寻,充满奇遇的文学成长历程。怀有文学梦的青年掮着背囊,在山区和平原间游走,居无定所。在困顿无助的时候,却结识了一帮大地上的文学青年。他们一起寻师访友;一起遭遇奇境和患难,却终未放弃追寻。这身处林莽,却不畏艰辛的求索精神,无疑是现代年轻人的灯塔。它引领迷茫混沌中的年轻人走出困境,象作者一样,去勇于实践自己的梦想旅程。16.中国文明网:http://www.wenming.cn/book/wmjsj/201209/t20120928_872047.shtml近日,著名作家、山东省作协主席张炜推出首部自传《游走:从少年到青年》,记录了张炜从少年到青年时期的文学成长历程。  张炜被视为中国创作力最强、作品最丰、获得荣誉最多、最受读者欢迎的中年作家之一,三十岁之前即获得了除茅盾奖之外的国内所有重要奖项,成为声誉卓著的青年作家; 尔后又在2010年内获得文学最高奖“茅盾文学奖”首奖等,发表作品一千三百余万字,被译成英、日、法、韩、德等多种文字。提起那片丛莽和丛莽中的一切,无处不透露着张炜对那片故土的缅怀,和对自然的呼唤。书中,他提到了“文学和故土”的关系,他说他的写作大约分成了两个部分,“一部分直接就是对记忆的那片天地的描绘和怀念,这里面有许多真诚的赞颂,更有许多欢乐。另一部分则是对欲望和喧闹的外部世界的质疑,这里面当然有迷茫,有痛苦,有深长的遗憾。”17.作家在线:http://www.haozuojia.com/wzzx/zjdt/2012-09-28/4323017.shtml

游走在大自然的力量

10号下午参加了一个座谈会,主办方请来了张炜老师以及毕淑敏老师来谈谈文学!单说我对张炜老师比较惊讶的一点是当被问到对方舟子质疑韩寒代笔这件事情的看法时,张炜老师说:这件事情我不知道,不清楚!一时间我想到肯定是张炜老师为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在故意的回避这个话题吧。但是又重看了一遍《游走:从少年到青年》这本书,我不那么认为了!张炜老师是一个崇尚自然与安静的人。他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够对现今这个疯狂的物质世界有一种强烈的反应,都不要与之合作。他希望人们远离物质贪婪,走进诗意的生活,并有能力保持这诗意。而,文学的意义就在此。这本书里作者用朴素、真诚的文字对于自己从少年到青年这一时期的文学成长的一些深刻的经历,也是对那个阶段的一种怀念与总结娓娓道来。作者对于自己故乡的无限怀念与向往之情,追求文学的虔诚、执着之心在书中贯穿。因为从小生活的环境有关,住在森林里,奔走于莽野间。周边寂寞的环境加上家里的书,自然的爱上了文学,借由此来安抚那颗忧郁的灵魂。由于当时的苦难年代,在一个下雪的清晨,他不得不自己背上行囊,从此踏上了行走的文学之路。作者在书中说到:“我觉得作家天生就是一些与大自然保持紧密联系的人,从小到大,一直如此。一个作家一旦割断了与大自然的联结,他也就完了”。作者从小就生活在大自然之中,体会着一草一木,一禽一兽对于他的感动与思考。他认为大自然里总会有一种矫正人心的更为深远的力量潜藏其间,他不停的行走在山区与平原、丛林与海岸。阅读、交友、寻师,追寻着文学的脚步。在跋涉中,遇到过许多生死徘徊的时刻,也遇到了许多有个性、有故事的人物。这成为了他日后创作的丰富的源泉。对于现在的文学标准,作者痛心的认为已经没有标准了。现在的作品多了,文学写作已是五花八门。现在的社会对于写作来说可能更多的是商业的标准、对某种利益集团有用的一些标准。这是对文学的扭曲与伤害。文学是人的心灵之业,对文学扭曲,继而对人也会扭曲,整个社会也就变得畸形了。而作者一直坚信,真正的文学是商业扩张主义和物质主义的死敌。因为在以金钱和性为中心的这个世界上,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危险了。在谈论这种危险的时候,最真诚的人仍然是那些文学家、诗人!

从少年到青年不懈追逐心灵的高原

虽然作家张炜和我们一样有这许多的困扰和烦恼,但他的不同却在于他心怀悲悯以优美的语言,写出了众多的故事,留给我们是一个足够打开我们思想的更大空间。无论/身在何方/我心/永系故乡。《游走:从少年到青年》(张炜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是一个少年成长的历程,充满历史的沧桑。在那段“热血沸腾”的岁月里,因为“出身”不好而备受摧残的家庭给本应快乐无忧的童年带来的是痛苦和思索,让作家张炜更早地思考了人生中的众多重大问题。为了找到答案,他开始用身体展开旅程,以心灵不断攀登,去翻越那生命的山峰。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在特殊年代里,读书也不容易。而他却沉浸于书中,如久旱遇甘霖的种子。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现实环境使他不得不离开家园,开始了从海边到平原、到高原的奔波。这是对于知识的渴求——不断地遍访名师,也是逃避——现实的残酷让他无法生存。阅人无数不如名师相助。他的心灵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成长的渴望,这促使他遍访师长,虽然大多徒劳,但依然有人给了他莫大帮助,他能在文学的道路上坚强地走下去,于此不无关系。不管走多远,心永远在故乡。因此他所有作品中都有故乡的影子。不管世界如何变化,人们评论世界的标准如何变化,他心中的标准都没有变——“这个世界上,不追求真理的族群不可能拥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何止文学,政治、经济等无不如此。对于家乡的渴望与热爱也源于对于家乡的痛苦和失去。那条如同家人的小狗被莫名其妙的打狗令残杀之后,“从那一次我明白了好多,仿佛一瞬间领悟了人世间全部的不平和残暴。从此生活中发生什么我都不会惊讶。他们硬是用暴力终止了一个挺好的生命,不允许它再呼吸。”事实上,何止是小狗!人与自然的较量,产生了科学和科学家;人与人的交往,产生了文学和文学家;人类自身的反观,产生了哲学和哲学家。“我觉得与人的交流和交往既是通向极大发现和惊喜的过程,也是引起最大沮丧的原因。”虽然有这许多困扰和烦恼,而他依然心怀悲悯地写出了众多优美的语言和故事,留给我们更多打开思想的空间。世界会否变得更好呢?很不幸,回答是否定的。“在我看来,整个世界都变成了一片莽野,它由于变得狼藉,就和现在的故地连成了一片,变得眉眼不分。”但值得庆幸的是,他已经以他真诚的书写攀上了心灵的高原,找到了自己的“故乡”,并且在那片大地上“随意创造、随意行走,并且欣喜愉快”。原载于/《竞报》原作者/王虎

文学是内心与生命的通路之一

近日各大图书卖场销量排行榜上雄踞榜首的再也不是那些不读书的父母们逼着孩子苦读的少儿书或者教参教辅,莫言各种版本的小说获得循迹而来的人们的热捧。诺贝尔奖的魅力实在太大,这无疑像架马力十足的鼓风机,有了它的煽动鼓惑,渐凉的严肃文学火苗一度扑腾得红亮起来,烧透了半边天。这已是中国近些年难得一见的文坛盛景——文学已不再停留在文人作家们的自说自话的层面,当文学走下神坛,得到如此多的寻常百姓的热捧,这是中国当代小说发展的一个转机么?是习惯在商品时代里一拥而上的非理性的民众对于诺贝尔奖的迷信从而让文学也成了“被消费”的奢侈品?……没想到,这次获奖事件,竟可以引发如此多可堪咀嚼的意味来。在商品、物欲的强大冲击下,文学显得实在太过苍白、虚弱。远离文学,远离文字和梦想的滋养,让我们的身心和生命变得如此干涸和粗糙!我们不由得分外怀念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那个文学得到蓬勃发展并成为人们主要精神滋养品的时代起来。张炜所说的“行走”,除了是生老病死的自然更迭,从青发到白头的生命演变过程,我想,还是一种对于岁月的理解,是用眼睛和内心丈量世界究竟有多大的心灵旅程。文学,无疑是生命的通路之一,是敞开灵魂,让外界和内心展开对话的径途之一。在那些暗黑的岁月里,它曾陪伴多少孤独、落寞、或沉陷在肉体和精神病痛中的灵魂,并令它们获得恒久的宁安和宽慰。比如,张炜就在家庭陷入文革批斗的巨大伤痛和悲怆中,靠“听书”来打发安谧的夜晚,从而也得出了“文学可以让人在一定程度上免遭苦难”的重大发现。从此,在张炜这里,文学从一味缓解内心痛苦的清凉剂变成了如影随形的精神必需品,从而伴随他一生,让他从一个文学爱好者也成长为了一个文学践行者。《游走》中讲述的许多故事,其实也是那个时代成长起来的一批文学青年的集体印记。在《访师散记》中所记载的遍访名师的故事让人感慨万分,在那个年代,竟然有一大帮人保持着对于文学笃定的热爱,他们甚至把文学视作自己的生命、父母、好友,从而让自己的内心也保持着高贵、雅致和淡定。在《书痴今何在》中,我们还看到,这些朝着同一个目标走到一起来的人们,因为文学而更加彼此珍惜“朋友之间,师生之间”的友情,因为这种净化人际关系的功用,令张炜也不由得感慨,“文学也是伟大的”!的确,文学是伟大的,正因为此,张炜用他的一支妙笔描绘的少年和青年生活,尽管时隔多年,尽管清贫如洗,可那种用文字编织的美,回忆的美,憧憬的美,纯洁内心的美,宁静生活的美,仍然让人怦然心动!尤其是他描写的家乡海边流播的传说,多与海里的精灵有关,其生动灵秀的走笔,似乎可以带着我们的想象力纵身跃入深海去一探究竟。张炜也不由得发出评价:《聊斋志异》这本书出在半岛地区一点都不奇怪,因为人人都相信蒲松龄他老人家记下的那些故事都是真实发生的。是的,《聊斋志异》里的那些故事严格来说都是民间文学,可是,正是这些充满人的气息的民间文学让当地的民众可以轻易触摸到人性的光芒以及世界的奇妙,所以,他们通过这样的口耳文学,传达着他们的信仰。再没有什么能比“相信”更让人感到踏实的优质精神了。是啊,有信仰多好。严格来说,文学便是时代的信仰之一。可现如今,严肃文学的式微在很大程度上在于文学标准的垮塌。“丧失了判断的标准”,“我们已经没法弄得哪些是好的作品,哪些又是不太好甚至是很坏的作品了”,大概其原因在于在“重商主义时代、物质主义时代,人们不需要文学也能活得挺好”。我相信张炜这样的抱怨是带有明显感情色彩,甚至讽刺斥责那些只顾满足口腹之欲的人是不需要精神生活的“动物”。可以看出,对于文学的喜欢,以及由爱而产生的忧思,所以令其发出的悲愤之词都是十分强烈的。从狂放到平稳,生命渐入佳境。从《游走》中,我们看到了生命不同阶段和人的心境的移徙,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文学随着社会变迁所处位置和发挥功用的微妙变化。但愿,“莫言热”不要又是昙花一现,也但愿人们重新能在浮躁的时代里通过再次亲近文学,拂去心上尘埃,重获解放和自由。

游走在人间

游走,很能让人浮想连篇,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在《燕尾蝶》中被Chara 反复吟唱的《on my way》,许知远的《游荡者的世界》,晏礼中的《别处生活》......风马牛不相及,却是率性为之。生活中常有不顺,老是拿米米兰.昆德拉的“生活在别处”来安慰自己,说什么大些了就能自己做主了,就不会有那么多烦心事儿了。可是现在发现,生活被自己搞得一团糟,都二十多了,还是没能成为自己喜欢与欣赏的家伙,反倒越来越讨厌自己了,和父母闹不快、和男友吵架后,这种感觉更甚。我时常抱怨自己没有为我喜欢的生活而活,从来没有去争取什么,对父母妥协,不敢忤逆他们的意愿,对男友妥协,明明还在生气可看到他那么难过就假装释怀了,对世俗妥协......可是生活中也有美好的事儿,就像张炜在《游走》中写到下河捉鱼,儿时总是无忧无虑的,夏天在大人们午睡时呼朋唤友偷溜到竹林里捉虫子,一种喜欢爬在竹子根部的带甲昆虫,回来烧着吃或是油炸着吃,现在想来都要流口水呢;冬天呢,则围着火堆等灰堆里的红薯烤熟,那个爷爷奶奶都还在......这些一直珍藏在心里,是最私密的东西,愈久愈怀恋。去年暑假去了一趟向往已久的西藏,参加晒佛节,从日出开始虔诚的人儿走过蜿蜒的山路只为为佛献上一条雪白的哈达,见证了那么神圣的仪式,以为从此以后人生有什么不同了。接着游走在国道109上,看过雪山,在纳木错看过日出日落,抚摸过青海湖蔚蓝的湖水,见识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我真的以为自己心胸开阔了,可是除了回忆外到现在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变化。生活就是这样,一生一世......现在我学乖了,珍惜朝夕,把每一天过好,游走在柴米油盐的人间。

半部自传的价值——对张炜新著《游走》的一点考证

半部自传的价值——对张炜新著《游走》的一点考证自从从事所谓的学术研究以来,作家张炜就是我一直关注的一个重要对象,他的每一本新书,每一篇新发表的文章,以及研究他的论文,出席参与的公众活动,媒体访谈,都在我热切的捕捉范围之内。也因为此,与他有着一些接触。某天半夜,人在上海,纯属酒精作用,拨通了他的电话,自己说了些什么一概忘却,只记得他说最近会有几本书出来,届时送我。苦等了半年,关于他的新书活动信息不少,却迟迟不见他的书来。但这并不有碍于我对他的持续热爱和追踪。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了参与编辑张炜新书《游走:从少年到青年》的刘夏女士,并跟她有过一番小小的计较。根据该书目录,比照本人掌握的张炜著述信息,我坚信这本书属于旧文结集,所以也就没有急着购买——实际上还在等张炜先生兑现自己的承诺。而媒体皆说这是一本全新的书,是张炜的“首部自传”。为了说服我,刘夏女士美意,给我邮寄了一本。装帧得精致,印刷质量上乘,自不待言。习惯性地先看目录,再读“自序”。作者说这是“应约”写的一本小书,乃是为他曾经不太理解的作家常写的“自述类文字”。我权且轻信了他。翻了目录,主体和附录各占了半壁,也各由五个章节或部分组成。大概扫描了一下,觉得有些小标题似曾相识。拜读内文,过去的阅读体验重又涌来。对于一个研究者来说,“考据癖”作为不治之症是迟早要染上的,当是职业病的一种。动手翻查书桌上堆垒的百余本张炜著述,最终在《告诉我书的消息》一书中找到了“部分”答案。其中的“求学今昔谈”、“十年琐记”出现在了《游走》中。好在《告诉我书的消息》也是一本新书,只比《游走》早生半年,考虑到作者应约写作的速度,先行集在此书中也就不足奇怪了。我当然不是要否定这本书,它也不是我能够轻易否定的,这只是我认真得可爱或者酸腐到可笑的学究气使然。谁不想自己的研究对象多出新书新作?《游走》中还有几篇文章无从查证,也没那个必要了。不管它们是不是第一次以崭新的面目示人,我还是细细地全悉阅读了。张炜的文字从来值得一再咀嚼。正如作者自己所言,过去他不重视自述类文字,是因为觉得在一些场合已经说了很多,也写下了很多。不过,那些言谈文字大都比较零散,只鳞片爪,并不能带给读者一个完整的作家印象。而张炜又是一个想让人一窥究竟的神秘或传奇性作家。这下好了,这本书可以满足读者的愿望了。作家对这些自述类文字进行了梳理,对一些过去曾经提到却没有来得及展开的事件作了详细描写,或者是扩写,通读之后基本上能够让我们对他的前半生有一个清晰的勾勒。关于《你在高原》的作者旁白也有很多,有助于理解这部大书。能够看出,张炜不是为了写自传而刻意为文,他着重记写的是他自己印象深刻的青少年记忆,一些影响人生和写作道路的经历、细节,特别是在贫匮和苦难的年代仍能衍生出诸多或欢欣或痛苦之情感的事件。当张炜写到他与同学乘舢板或者趴在浮冰上贪玩在海水中遇险的时候,以及作者一个人在山中小屋写作病倒的时候,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是揪紧了心的。幸而上天有眼,否则我们就读不到那么多优秀的作品了。作者怀着分享的情怀写出来,它们便不仅仅止于自传,而是值得欣赏的篇篇美文。我只能说跟刘夏女士打了一个平手。这本书虽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自传,但是忽视它将是我的损失。除了主体部分以及附录的几篇旧文,陈占敏先生的长文《从芦青河走向高原》亮了。这是一篇详尽地探讨张炜文学嬗变的文章,它没有那么多不良的学术习气,而是作为熟悉张炜工作生活的人,在大量的阅读基础上,以一个作家的视觉,做出的分析评判。许多人对于《你在高原》的成书过程充满浓厚的兴趣,这一篇文章足矣。之前,我只读过一篇同样生活在张炜身边的赵剑平先生关于此书写作经过的文章。对于研究者来说,了解一个作家的生平和创作经历有两个重要途径,一是通过他的传记,二是他的年谱或创作年表。而《游走》附录的创作活动年表是迄今为止我所能看到的最全面的一个。归功于这份年表,这半部自传实际上已经成为张炜的全传了。文集《张炜自述:野地与行吟》曾经附录过一份年表,时间截止到2007年,不够详尽,作品发表情况堆在一起,且有错谬遗漏。基于这样的不满,笔者也曾对张炜的创作做过一些整理。我的做法比较笨拙,就是把他所有的出版书目都找到,一一查对记录,花费了几个月的时间,一千多篇文章才梳理完,我做的年表已经很长很长了。而《游走》就很好了。因为整理者有接近张炜的便利条件,可以按图索骥,将是一个比较权威的统计。不过,这份年表也不尽完美。我将每篇文章的写作时间、发表时间、发表刊物、收入的集子等信息都做了详细记录,包括单行本和文集,出版社、书号、印次、价码、印数、是否丛书等,除了难免有缺漏,眼见为实,错误恐怕不会很多。尽管《游走》的年表还有待我去进一步比对,纠正错漏,充实自己,但他确实是目前最全面最权威最值得参考的一份年表了。通过这本书,读者将看到一个正在揭去面纱的真实的张炜。对我个人来说,它将成为我研究张炜的一本重要的参考用书,从下一篇文章开始,我就准备把它作为引述文献来源使用了。作者简介——王不俗,系笔名,本名王万顺,男,1976年生,山东青州人,文学博士。做过工人、记者、版面主编、北漂、自由撰稿人。高中时代开始文学创作,执着于小说、诗歌、散文等体裁写作,作品散见于国内各大报刊、网络。曾在《文艺评论》《人文杂志》《中国比较文学》《诗探索》《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华读书报》等报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并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张炜读者群:70601929,欢迎加入!

行走的张炜

作为一个写作者,在漫长的文学创作道路上有点像一个人迎着北风赶路,有时候难免会感到疲惫、寒冷、沮丧,有时候也会兴致勃勃,有一种行走的快感。在这个时候给他一杯滚烫的酒,可能会把他身上的疲惫驱走一些,给他带来一点温暖。不过,即使没有这杯酒,他还是要赶路的,因为这是他的命运,他一定要奔向自己的人生目标。只是喝酒也不要喝醉,喝醉了就走不了远路。一个写作者对待荣誉,对待来自他人的宝贵鼓励,就像赶路人对待这杯酒一样。张炜老师就是这样的一个赶路人。

朝花夕拾

捧起《游走:从少年到青年》这本书,总觉得亲切。2012年4月,张炜老师来桂做《文化建设与文学创作》的演讲,有幸能和他面对面交流、采访。当问到“什么因素促使您创作《你在高原》这部长达四百五十万字的长篇小说?”他回答说,长篇小说《古船》、《九月寓言》的成功博弈了他的个人创作欲望。从1975年发表作品以来,积累了相当的人生阅历和文学经验,这时候很想有一场淋漓尽致的、更全面的、更大规模的写作。而这本《游走:从少年到青年》无疑是他对过去人生经历和文学经验的现世总结。少年时离家追寻文学梦,闯进大山里访师交友,在那个一切都很单纯又蛮荒的时代,他用一双默默隐匿在星云背后的眼睛,以深情以逐日成长的心,注视着平淡流年中的每一个朝与暮。如今,从少年到青年,成长和蜕变,所有的情感,由丰沛热烈到一字一句吐纳而出。只觉得他的记忆像一座座连绵的山,永远翻不过去。时光流逝,没有带走欢喜也没抚平褶皱,历经辗转,不论是文学带给他的乐趣,还是动荡岁月的印痕,都像一枚刺青,醒目,招摇。又如安静的湖底,处处明澈可见。从小和家人独居丛林,山峦间窜走的飞鸟云霞,林间郁结的岚气,以及夜行昼伏的走兽等等,无不给他童年的幻想装上了翅膀,并使他稚弱的心,经受着兴奋、恐惧、不平与好奇等各种情欲的考验。书中有一章节名叫“历险和奇遇”,喜欢这样带有毁灭和拯救况味的词。欢乐时抵达内心渴望的巅峰,悲伤时跌进与世隔绝的幽谷,需要有置之死地的勇气,才会有获得拯救的希望。那些令人“想哭出来,但彼此望了望,只笑了笑,伸伸舌头”的惊险事:“旋转的小船”、“抓腿的女人”、“大痴士”和一次“蛇懵”;那些形形色色在路上的人:文友、书痴、隐士、酒肴等;那些蘑菇和小兽,空旷的大海,平原上的四季,山地上空的风,都是属于他的心爱的故地。里面交织着好的故事和坏的故事,像极了鲁迅的《朝花夕拾》,“百草园”是儿时的梦。创立万松浦书院,奔走诗歌博物馆,他总能从所有经历的磨炼、艰难中引发思索,成为想象的源头。在《永恒的鲁迅》中他提道:“原来执著于当时, 也就拥有了未来。只要是人的世界,就需要人的执著。真正的人的声音才是永恒的。阅读鲁迅,我每每为他的宽容和仁慈而感动而惊讶,当然还有他的勇气和锐利。”彼时,阅读张炜,我也为他30余年文学创作的历程中,对文学始终永葆一颗赤诚之心、虔敬之心而动容。他说,“今天做文化事业既不是茶余饭后穿上长衫的那种雅兴,也不必满脸悲壮,而只需从头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就是。”就这样,在山河岁月中,他越走越纯粹,刚劲、韧性,像一棵树。鲁迅为散文集《朝花夕拾》起名时说:“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它立即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罢。”《游走》便是这样的闪烁。大地卧在脚下,张炜一步一步坚实地走在上面,走出生命的真实。到最后,剩下的就是自己和自己心里那些的东西。从少年到青年……纸上的横竖撇捺都是整个长长的人生。而 “新的岁月正在不可遏制地涌来”。大地卧在脚下,张炜一步一步坚实地走在上面,走出生命的真实。到最后,剩下的就是自己和自己心里那些的东西。原载于/《深圳商报》原作者/武晓萌

抚摸自己的游走青春,更好地向前

一个将大部分时间用来写书的人,完全没有必要进一步交待自己了。但是张炜老师却写了这本回忆自己少年和青年时代的自传。初次阅读,就被它深厚的文字吸引了。没有那个年代的经历,作者就没有那种高度的思想。我很庆幸自己能从张炜的文字中读到那个游走的张炜的少年岁月。大自然给他的启示果然是永恒的,张炜的很多作品中,都看到了这点。但是,我觉得这部自传,和张炜的其他作品部太一样。它完全是一次自我的对话,自我成长的回顾。他这次人生阶段性总结,不仅只是怀念流逝的时光,最重要的是通过抚摸自己的游走青春,更好地向前。很不错的作品,喜欢张炜老师的风格。

追逐心灵的高原

无论身在何方我心永系故乡这是一个少年成长的历程,充满历史的沧桑。 在那段“热血沸腾”的岁月里,因为“出身”不好而备受摧残的家庭给本应快乐无忧的童年带来的是痛苦和思索,让作者比别的孩子更早的思考了人生中的众多重大问题。为了找到答案,他开始用身体展开旅程,以心灵不断攀登,去翻越那生命的山峰。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读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而作者沉浸于书中,如久旱的小草吮吸雨水般的成长着。他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学习着、阅读着。。。 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恶劣的现实环境促使作者不得不离开家园,从此开始了从海边到平原、到高原的奔波。这种奔袭是一种对于知识的渴求——不断的遍访名师,也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残酷让他无法生存。 阅人无数不如名师相助。作者那种渴望成长的心灵一刻也没有停止,也可以说是作者对于成长的渇朢促使他遍访能够找到的一切可能的师长,虽然很多是徒劳的,但是依然有很多人给了作者莫大的帮助,虽然很多仅仅是心灵上的和道义上的,而作者在文学的道路上能够坚强的走下去与这些朋友、师长的鼓励、支持是分不开的。 不管作者走到哪里,他的心永远在故乡。也因此他的所有作品中都有故乡的影子。不管世界如何变化,人们评论世界的标准如何变化,可是作者心中的标准却没有变——“这个世界上,不追求真理的族群不可能拥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何止文学,政治、经济等等方方面面都如此,如果缺少对于真理的渇朢和坚持,即使一个民族再富有也不会受到别人的尊重。在漫长的探索、奔波旅程中,作者怀着对于家乡深深的热爱和渇朢,也正是这些渇朢和热爱终究化成了作者笔下的一个一个鲜活的文字跃然纸上,呈现在我们面前;同样也是这些渇朢和热爱,没有让作者成为旅途中随处可见的“大痴士”,其实就连那些“大痴士”中不也有能够吟诵“假如生活欺骗了我。。。我是如此地悲伤。。。”这样诗句的高人吗?对于家乡的渇朢与热爱也源于对于家乡的痛苦和失去。那条如家人一样的小狗——小青——被莫名其妙的打狗令残杀之后,“从那一次我明白了好多,仿佛一瞬间领悟了人世间全部的不平和残暴。从此生活中发生什么我都不会惊讶。他们硬是用暴力终止了一个挺好的生命,不允许它再呼吸。”何止是一条小狗呢,那些活生生的人的命运又如何呢?除了诅咒,作者也给出了结论:“我有理由作出这样的预言:残暴的人管理不好我们的生活”,历史证明:的确如此!人与自然的较量,产生了科学和科学家(这一点近代西方走到了前面);人与人的交往,其中的种种困扰产生了文学和文学家;人类对于自身的反观,产生了哲学和哲学家。“我觉得与人的交流和交往既是通向极大发现和惊喜的过程,也是引起最大沮丧的原因。”虽然有这许多困扰和烦恼,而作者依然心怀悲悯的写出了众多优美的语言和故事,留给我们更多打开思想的空间。世界会否变得更好呢?很不幸,回答是否定的。“在我看来,整个世界都变成了一片莽野,它由于变得狼藉,就和现在的故地连成了一片,变得眉眼不分。”世上的故乡和那片树林可能永远也不能再现了,值得庆幸的是作者已经攀上了心灵的高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故乡”,并且在那片大地上“随意创造、随意行走,并且欣喜愉快。”

几篇随笔,一曲吹捧

不能不说,我是被这本书的装帧与题目吸引的。然而,读完全书,却很令人失望。作为正文的前110页(实际上,这里包括占22页的张炜照片,包括5页章标题页,实际文字页大家可以算清了),张炜都在讲故事,讲一个个故事。作为自传,其实很少讲自己的所行所思。一句话,这不是一本真诚的自传,换言之,根本就不是自传。是我不免有上当的感觉。附录120页,其中前三篇42页是张炜所做(当然,包括9页照片,3页标题页),也就随笔而已,实在也没什么新意附录的第四篇是陈占敏的一篇叙写张炜的玩意,53页(标题页1页,张炜照片11页),除了吹捧还是吹捧而已。附录五是长达25页的年表个人一直认为,张炜是中国作家中笔耕十分勤奋的作家之一,从《古船》到《九月寓言》,到《你在高原》,显示着不容忽视的实力。然而,看完这本书,看完这本缺乏诚意的自传,与吹捧文字放在一起的所谓自传。只能说:够了,见鬼去吧

张炜《游走》媒体报道内容汇总

1.深圳商报:http://szsb.sznews.com/html/2012-10/15/content_2236914.htm《游走》:一个人的跋涉面对今天物欲横流的现实,张炜这样说道:“我只能永远地属于过去,而后来的世界我是无法真正地进入的。就是说,对于这个热热闹闹的社会而言,我可能永远保持了外来人的感觉。”于是,张炜把自己的写作分为泾渭分明的两部分,一部分是对于记忆中的那片绿色天地的描绘和怀念,另一部分则是对欲望和喧闹的外部世界的质疑与批判——前者承载着他所有的欢欣与希冀,后者承载着他所有的痛苦和迷茫。张炜先生的新著《游走:从少年到青年》是一部自传体的回忆录——但与一般自传体的回忆录略有不同的是,它并不是一部情节完整、叙事连贯的回忆录,书中更多展示的,其实是传主的心路历程与成长片段。这些片段虽然看似细枝末节、琐屑零碎,却又显示出一种细腻而感性的质地,它们彼此连缀在一起,更是形成了一种生活的暗示,或者一种人生的象征,它们不仅构成了张炜从少年到青年的丰富的生活画面,同时,从中也足以看出一个著名作家的成长轨迹。在我看来,一个作家的文学素养常常得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主观的,诸如个人的天赋、喜好与努力;另一个是客观的,诸如从童年到少年、一直到青年时期的成长经历,以及故乡特殊的地域人文环境的滋养和影响,都能够划归到这个范畴。张炜出生在胶东半岛东部的一个海边林子里,他早年的“大多数时间在荒野林中奔跑,十几岁时又离家去了南部山区,从那时起就常常是一个人了,许多时间都是奔走在旅途上的。”奔走在旅途上的他曾经吃过很多苦,经历过很多磨难,也遇到过许多有意思的、令人难忘的人和事,前者成为一个优秀作家不可或缺的情感基础,后者则成为他取之不竭的创作资源——可以想象,从《古船》、《九月寓言》……,一直到恢弘巨制《你在高原》,书中那些鲜明的人物形象,无不得自于他从少年到青年的人生经验。那也是一段为文学创作奋不顾身的岁月,生活艰苦,精神自由,在苦难的年代里,是文学安抚了张炜忧郁的灵魂,于是,他觉得自己身上承担着一种责任,就是向世人解说他所知道的故地的优越,他从此只做一件事情,就是不停地向世人讲述故土的尊严,自然的奥妙,所有那些愉快的和痛苦的记忆,以及由此引申开来的关于活着的理想,关于这个理想的强调。回顾自己曾经身处其中的、有着万千生命在一起鸣琴合奏、妙不可言的绿野,那个有飞鸟和走兽出没的蓬蓬勃勃、充满生机的世界,张炜总是难掩心中的愉悦和伤感。他愉悦,是因为他与那片绿野及绿野上聪慧的生灵有着血肉的联接,林子里有万物,心中也有万物,他坚信最终会有一种矫正人心的更为深远的力量潜藏其间;他伤感,是因为当下泥沙俱下的商业浪潮正在蚕食着那片绿野,而他却根本无法适应眼前的这个越来越吵闹、越来越功利的社会,他一生里的许多时间注定只能活在别人的世界里,他只有本能地逃避和反抗。面对今天物欲横流的现实,张炜这样说道:“我只能永远地属于过去,而后来的世界我是无法真正地进入的。就是说,对于这个热热闹闹的社会而言,我可能永远保持了外来人的感觉。”于是,张炜把自己的写作分为泾渭分明的两部分,一部分是对于记忆中的那片绿色天地的描绘和怀念,另一部分则是对欲望和喧闹的外部世界的质疑与批判——前者承载着他所有的欢欣与希冀,后者承载着他所有的痛苦和迷茫。他以写作探索人类美好、合理的生活方式,执著地为自己的出生地争取尊严和权利,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犹如一个人背负行囊,艰难地跋涉在一片无边无际的莽原之上。张炜早年有过一个令人惊讶的发现,那就是文学可以让人在一定程度上免遭苦难。应该说他是不幸的,他出生于忧患岁月,成长于苦难年代,父亲的噩运带来全家的不幸,让全家在看不到尽头的苦难中一起煎熬;应该说他是幸运的,在那个苦难的年代里走近文学,融入自然——文学之于他,既是生命的启蒙,又是人生的转折;自然之于他,既是精神的庇护,又是心灵的源泉。他一再慨叹,几十年过去,不仅大自然的变化让人痛心疾首,那些热爱文学的痴子们同样难觅其踪,即便有,也生活得更加边缘,他们已被这个高歌猛进的时代远远抛在了后面。2.凤凰网:http://culture.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2_10/08/18092774_0.shtml茅奖得主张炜自述《游走:从少年到青年》上市作为一个写作者,在漫长的文学创作道路上有点像一个人迎着北风赶路,有时候难免会感到疲惫、寒冷、沮丧,有时候也会兴致勃勃,有一种行走的快感。在这个时候给他一杯滚烫的酒,可能会把他身上的疲惫驱走一些,给他带来一点温暖。不过,即使没有这杯酒,他还是要赶路的,因为这是他的命运,他一定要奔向自己的人生目标。只是喝酒也不要喝醉,喝醉了就走不了远路。一个写作者对待荣誉,对待来自他人的宝贵鼓励,就像赶路人对待这杯酒一样。张炜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个赶路人。张炜在他的很多作品里都写到了“行走”。“行走”在他的作品里,甚至在他的整个人生里都是一个无法脱离的影子。他不停地走,不停地在天南地北、山区平原地细细地跋涉。这个过程里伴随着阅读、记录和写作。这些经历滋生出当代文学大家——张炜。这对于读者,对于荒蛮的山川平原何尝不是一种恩赐。在《游走:从少年到青年》这本书里,人们可以看到作者如何在窘困的境遇里完成自己从少年到青年时期的成长蜕变。因为从小跟家人独居丛林的缘故,在很早的时候他敏感而寂寞的心灵里就种下了大自然的种子。这颗种子的力量让他在极其痛苦的幼年时期,在那个大多数人十分兴奋的时代,得以免遭苦难。当作者在下着雪的清晨背起行囊离家,一口气翻过两座大山,站在山顶回望身后白白的混沌世界时,他知道自己站在了另一个成长的分界线上。离家的少年开始了文学追梦旅程。在那个一切都很单纯又荒蛮的年代,“游历”成了文学青年们最为便捷的通往理想的路。不同于时下的浮躁网络时代,那个时代的年轻人,仅仅凭着一腔热爱,便可聚集在一块办文学社和编刊物。在这段时期,张炜积累了大量的阅读,为他之后的文学成就奠定了基调。作者在文学上的成长,常常得益于形形色色的文友,作者称他们为“大地上的文友”。文学让他更珍视友情,朋友之间,师生之间,所有的情谊都不能忘记。仅凭这一点,文学也是伟大的。几十年过去了,这个世界变了,作者再谈文学往事,总觉得一切都像梦境。梦境既美好又遥远。唯一真切的,是作者这一路走来,留下一部一部优秀的作品。《古船》、《九月寓言》、《你在高原》……《古船》被两岸三地评为“世界华语小说百年百强”和“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九月寓言》被评为“九十年代最具影响力作品”,作者也因此被评为“九十年代最具影响力作家”。《声音》、《一潭清水》、《九月寓言》、《外省书》、《能不忆蜀葵》、《鱼的故事》、《丑行或浪漫》等作品分别在海内外获得全国优秀小说奖、庄重文文学奖、金石堂选票最受读者欢迎图书奖、中国最美的书奖、畅销书奖等多种奖项。新作《你在高原》反响强烈,先后获得华语传媒奖年度杰出作家奖、鄂尔多斯奖、出版人奖、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特等奖、茅盾文学奖等十余项。有评论家说 ,“张炜是大自然的儿子,是无所不容的大自然教会了他一切,成为一名作家。”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的主编严家炎在书中评论:‘张炜是思想底蕴上最为深厚和深邃的小说家之一’,‘自鲁迅以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中像张炜这么注重作品的思想性和哲学内涵的作家,已经不多了’。”3.搜狐:http://roll.sohu.com/20121009/n354516158.shtml4.新浪:http://news.sina.com.cn/o/2012-10-08/144525314347.shtml5.网易:http://news.163.com/12/1008/14/8DA6FT6E00014JB6.html6.大河网:http://book.dahe.cn/2012/10-11/101646273.html7.文化中国:http://cul.china.com.cn/book/2012-10/08/content_5386765.htm8.中国文化交流网:http://www.whjlw.com/2012/1009/6789.html9.中山网:http://www.zsnews.cn/Culture/2012/10/08/2254570.shtml10华龙网:http://news.cqnews.net/html/2012-09/27/content_20056681.htm张炜出自传《游走:从少年到青年》 回顾文学人生近日,著名作家、山东省作协主席张炜推出首部自传《游走:从少年到青年》,记录了张炜从少年到青年时期的文学成长历程。  张炜被视为中国创作力最强、作品最丰、获得荣誉最多、最受读者欢迎的中年作家之一,三十岁之前即获得了除茅盾奖之外的国内所有重要奖项,成为声誉卓著的青年作家; 尔后又在2010年内获得文学最高奖“茅盾文学奖”首奖等,发表作品一千三百余万字,被译成英、日、法、韩、德等多种文字。提起那片丛莽和丛莽中的一切,无处不透露着张炜对那片故土的缅怀,和对自然的呼唤。书中,他提到了“文学和故土”的关系,他说他的写作大约分成了两个部分,“一部分直接就是对记忆的那片天地的描绘和怀念,这里面有许多真诚的赞颂,更有许多欢乐。另一部分则是对欲望和喧闹的外部世界的质疑,这里面当然有迷茫,有痛苦,有深长的遗憾。”11.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2/09-27/4216628.shtml12.山东商报电子互动平台:读我网:http://www.readmeok.com/2012-9/27_18911.html13.大众数字报:http://paper.dzwww.com/shrb/content/20121012/ArticelB06002MT.htm本书以自传形式,记录了张炜从少年到青年时期的文学成长历程。作者以平实而内蕴深厚的语言,展现了怀有梦想的文学家不懈追寻、充满奇遇的文学成长历程。  因为从小跟家人独居丛林的缘故,在很早的时候他敏感而寂寞的心灵里就种下了大自然的种子。这颗种子的力量让他在极其痛苦的幼年时期得以免遭苦难。在这本自传里,张炜提起那片丛莽和丛莽中的一切,无处不透露着他对故土的缅怀,对自然的呼唤。书中,他提到了“文学和故土”的关系,他说他的写作大约分成了两个部分,“一部分直接就是对记忆中的那片天地的描绘和怀念,这里面有许多真诚的赞颂,更有许多欢乐。另一部分则是对欲望和喧闹的外部世界的质疑,这里面当然有迷茫、有痛苦、有深长的遗憾。”14.书香昆明:http://book.kunming.cn/content/content_3090563.htm我们看到了一代文豪如何在窘困的境遇里完成自己从少年到青年时期的成长蜕变。因为从小独居丛林,作者敏感而寂寞的心灵在很早的时候就种下了大自然的种子。这颗种子的力量让他在极其痛苦的幼年时期,得以免遭苦难。下着雪的清晨,作者背起行囊一口气翻过两座大山。他站在山顶回望身后白白的混沌世界,好像站在了另一个成长的分界线上。离家的少年开始了文学追梦旅程。在那个一切都很单纯又荒蛮的年代,“游历”成了文学青年们最为廉价和快捷的通往理想的路。不同于时下的浮躁网络时代,那个时代的年轻人,凭着一腔热血,聚集在一块创办文学社和各种文学刊物。这段时期活跃的文学活动,为他之后的文学成就奠定了基调。文学让他更珍视友情。几十年过去了,这个世界变了,作者再谈文学往事,总觉得一切都像梦境。梦境既美好又遥远。唯一真切的,是作者这一路走来,留给我们的一部一部优秀的作品。《古船》《九月寓言》《你在高原》……《古船》被两岸三地评为“世界华语小说百年百强”和“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九月寓言》被评为“九十年代最具影响力作品”,作者也因此被评为“九十年代最具影响力作家”。《声音》《一潭清水》《九月寓言》《外省书》《能不忆蜀葵》《鱼的故事》《丑行或浪漫》等作品分别在海内外获得全国优秀小说奖、庄重文文学奖、金石堂选票最受读者欢迎图书奖、中国最美的书奖、畅销书奖等多种奖项。新作《你在高原》反响强烈,先后获得华语传媒奖年度杰出作家奖、鄂尔多斯奖、出版人奖、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特等奖、茅盾文学奖等十余项。15.中国作家网:http://www.chinawriter.com.cn/book/2012-09-27/3230.html《游走:从少年到青年》一书,作者以自传形式,记录了自己从少年到青年时期的文学成长历程。作者以平实而内蕴深厚的语言,展现了怀有梦想的文学家不懈追寻,充满奇遇的文学成长历程。怀有文学梦的青年掮着背囊,在山区和平原间游走,居无定所。在困顿无助的时候,却结识了一帮大地上的文学青年。他们一起寻师访友;一起遭遇奇境和患难,却终未放弃追寻。这身处林莽,却不畏艰辛的求索精神,无疑是现代年轻人的灯塔。它引领迷茫混沌中的年轻人走出困境,象作者一样,去勇于实践自己的梦想旅程。16.中国文明网:http://www.wenming.cn/book/wmjsj/201209/t20120928_872047.shtml近日,著名作家、山东省作协主席张炜推出首部自传《游走:从少年到青年》,记录了张炜从少年到青年时期的文学成长历程。  张炜被视为中国创作力最强、作品最丰、获得荣誉最多、最受读者欢迎的中年作家之一,三十岁之前即获得了除茅盾奖之外的国内所有重要奖项,成为声誉卓著的青年作家; 尔后又在2010年内获得文学最高奖“茅盾文学奖”首奖等,发表作品一千三百余万字,被译成英、日、法、韩、德等多种文字。提起那片丛莽和丛莽中的一切,无处不透露着张炜对那片故土的缅怀,和对自然的呼唤。书中,他提到了“文学和故土”的关系,他说他的写作大约分成了两个部分,“一部分直接就是对记忆的那片天地的描绘和怀念,这里面有许多真诚的赞颂,更有许多欢乐。另一部分则是对欲望和喧闹的外部世界的质疑,这里面当然有迷茫,有痛苦,有深长的遗憾。”17.作家在线:http://www.haozuojia.com/wzzx/zjdt/2012-09-28/4323017.shtml名人推荐:张炜是思想底蕴上最为深厚和深邃的小说家之一,自鲁迅以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中像张炜这么注重作品的思想性和哲学内涵的作家,已经不多了。——严家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他是一个优秀的文学领域的长跑选手,他用心跑过了一千多万字,这是空前绝后的,他对土地、历史、文化、精神的关怀,这种坚守让很多读者感动,也是我学习的榜样。——著名作家韩少功文坛不乏才华横溢者,可语言能到这种自由、放松、挥洒自如、句句见彩的境地,也确乎太难了。张炜把狭小的、原始形态的、芜杂的方言变成了如此美妙、有力、前无古人,也许将后无来者的现代文学语言,他无疑是这个时代最优秀的天才性作家。——著名作家陈应松在三十余年文学创作的历程中,张炜对文学始终葆有一颗赤诚之心、虔敬之心,孜孜不倦地大量读书,潜心有难度的写作,有时不惜将自己逼入困境。——著名作家、作协主席铁凝张炜是大自然的儿子,是无所不容的大自然教会了他一切,成为一名作家。——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邱勋张炜是中国当代创作最丰、最受推崇的作家之一。在西方,张炜一直是个谜一样的人物。——美国著名汉学家HowardGoldblatt(葛浩文)在我的长期检索、阅读和研究中,在我长达50多年的出版生涯中,我可以肯定无疑地说,张炜是亚太地区最优秀、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美国著名索引家、美国前索引委员会副主席罗伯特。鲍曼‘鉴于您在现代小说、诗歌、批评等方面的突出成就,您的超过600万字的风格犀利的现代文学著作,为所有文化领域包括美洲地区的作家树立了杰出的典范,您的理想主义和对于大自然的热爱渗透于您的全部作品,也沉淀于您细致敏感的写作之中。尽管您的写作保留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但我们仍然认定它具有全人类的普世价值及意义’。——美国总统亚太裔顾问委员会给张炜颁发杰出成就奖的授奖词他既不太注重形式的别致,也不愿以特别好看的故事哗众取宠,他很本色,很真,他追求的只是心灵的表达,是力求清晰的陈述和思辨,是恳切的诉说,是忘情的自吟。在张炜的写作中,这一切常常到了固执的、无暇他顾的程度,所以在许多人看来,就有些不可理喻。——作家、评论家洪浩我曾把张炜的一个人物比作葡萄园里的哈姆雷特。张炜自己何尝不也是一个哈姆雷特式的人物。他固守着宁静的葡萄园,默默地思考生与死,功利与永恒,技术与道德律的终极问题,以笔为矛,抗辩着市场化和现代工具对精神家园的侵袭,进攻的规模越大,他的抗争越决绝而有力。——文学评论家雷达张炜的思想并不高蹈,它始终贴着大地内部跳跃的心脏,从中我们可以读出自然的丰盛、传统的韧性、现实的疼痛、灵魂的赤诚,从中我们还可以读出雨果的人道、托尔斯泰的温润、里尔克的敏感、卡夫卡的惊悚,当然还有蒲松龄于平原枯槁、夜色荒凉中对生命的不离不弃和对爱情火热、激越的想象。——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何向阳


 游走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