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自传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自传 > 荣格自传

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1-8
ISBN:9787512502239
作者:卡尔·古斯塔夫·荣格
页数:374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后来,许多年我都不愿进教堂,显然是怕再流血,跌倒,怕看到那些耶稣会会士。笼罩于教堂的似乎就是这样的气氛。但它也始终吸引着我。如果要让我靠近一个天主教的神甫,也许会令我心里忐忑不安。只有在三十年后,当我踏进维也纳圣斯特凡大教堂时,这种压迫感才消失。六岁起,父亲教我学习拉丁文。我很愿意去学校,因为我在学校里感到很轻松,学习始终名列前茅。我在上学前已经学会了阅读。记得有一次我看不懂一本书,于是就缠着母亲,让她读给我听,这是一本古老的儿童图书,书里讲述异国的宗教,特别是印度教的一些内容。书里还有很多婆罗门、毗湿奴和湿婆的插图,给我带来无穷的乐趣。母亲后来告诉我,我总是不断去翻看邀些插图。在看这些插图时,我有一种朦胧的感觉,它们和我心中那从未跟人说起过的“原始的上帝启示”很相似。这是我不能泄露的秘密。母亲对此给予了间接的证实,因为我总是特别关注她对“异教徒”的鄙视。我知道,她肯定会惊慌失措地拒绝我的“上帝启示”。我可不想自寻羞辱。这并非儿童的行为,一方面与极度的敏感性和脆弱性有关,另一方面也和我特有的早年强烈的孤独感有关(我的妹妹比我小九岁)。我只能一个人玩,按自己的方式玩。可惜我已经记不起当时玩了些什么东西,只记得不愿被人打扰。我非常专注地沉浸在自己的游戏中,不想被别人看见,也不想被他人评价。但我对七八岁时的游戏倒还记得,那时热衷于玩积木,用来搭钟楼,然后用“地震”的方式快乐地把它给摧毁。在八至十一岁我没完没了地画画,画打仗、包围、炮击、还有海战。我用水笔画满了整整一本本子,对这些内容的想像令我愉快无比。我之所以比较喜欢学校,还因为我在那里最终找到了长期以来一直很想要的游戏伙伴。

前言

我的一生是潜意识之自我实现的历程。潜意识中的所有一切都成为不寻常的事件,我的人格也在潜意识的状况下得以发展,并形成了一个整体。用科学的语言不足以阐述我的成长历程,因为我并不把这看作是一个学术的问题。    一个人对其内心的体验和以永恒的形式存在只能用神奇来表达。这是非常独特的,比科学更精确地表达了人生。科学是以一般概念来描述大多数人的情况,以至于对不同主体生活多样性的解释过于抽象了。    今天,在我八十三岁之际,我打算讲述我神奇的一生。但我只想据实论述,也就是“讲一个故事”。其真实性肯定没有问题。问题是,这是我的童话故事还是我的真实故事?    撰写自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它无法提供一种准则或客观标准,以让人们对所写东西加以判断。没有恰当的可比较性。我知道,在许多方面我与别人不同,但我不知道真正的我是怎么样的。人不能把自己和任何别的东西相比较:他不是猴,不是奶牛,不是树木。我是一个人,但是人究竟是什么呢?像每一种有生命的东西一样,我也是全能神灵庇护下的一分子,但我不能把自己与任何一种动物、一种植物或一块石头进行比较。只有超越了人类的神灵才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一个人对自己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一个人的心理过程是无法控制的,或只有一部分是可控的。因此,人们无法对自己或他的人生做出完整的判断。否则人们就无所不知了,尽管人们非常期盼做到这一点。其实人们根本不知道,在心里发生的一切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人生的故事是从何起始的,是从我们碰巧能回忆起的那一刻开始的吗?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人们并不清楚何谓“一生”。所以,故事是没有开头的,人们对起始只能是一个模糊的估计而已。    人的一生是一种探索性的尝试。仅从数量上看就发生过无数的事情。人生很短暂,稍纵即逝,因此,能够存在和发展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在我还是一个年轻的医学院学生时就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点,当时我就认为,我没有早天真是一个奇迹。    我始终认为,生命如同一棵需要根茎才能存活的植物。其真实生命是根植于根茎之中,人们是看不见的。穿出土壤的可见部分只能存活一个夏季,然后就枯萎——生命很短暂。如果有人想让生命和文化永远存在和延续,那绝对是毫无意义的想法;但我从来不曾丧失这样的感觉,一种生命会不断改变形式而活,延续着它的生命。我们看到的是花,它凋谢了,但根茎却一直活着。    实际上,我一生中唯一值得讲述的事是如何从纷繁变化的事件中去认识永恒的世界。因而我更多谈论的是内心体验。属于这种内心体验的有我的梦和幻觉。这两者都是我学术研究的原始资料。它们如同灼热融化的岩浆,可以结晶成一块我们想要的石头形状。    除了内心体验,对其他诸如旅行,遇到过的人和我周围其他东西的回忆都已逐渐淡忘了。关于当代的一些事情,许多人都经历过,他们也都写过一些东西;人们可以在他们的著作中读到更有趣的内容,或者请他们来给你讲一下。我对自己一生中的经历记忆很模糊,很多东西也都记不起来了。但对有些事实,即那些潜意识中的冲突,我的记忆从未丧失过。那方面的回忆非常丰富,相比之下,其他东西都退避三舍了。    对我来说,,在一些特定情境中出现的人也是不会从记忆中消失的,在这本描述我人生经历的书中,他们的名字从一开始就被列人其中,在介绍他们的同时也让我回忆起一些事情。    也有一些在我青年期或成年期对我产生影响的外在事件给我的内心体验打下了烙印。我很早就认识到,如果无法从内心得到对人生的答案或解决之道,那么就不可能说清最终的结局。外部环境不能代替内心感受。所以在我的一生中,对外部事件的感受非常之贫乏。对此我没有多少话可以说;即使要说也是空洞无物。而我能理解的是内心的事件。这是构成我人生的独特之处,我的传记就是论述这些东西的。

媒体关注与评论

今天,在我83岁之际,我打算讲述我神奇的一生。但我只想据实论述,也就是讲一个故事。其真实性肯定没有问题……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近年来。我受到了各方面的请求,要我写一本类似于自传的书。对此我还从来没有想过。我读过太多的自传,大多都是自欺欺人和满纸谎言。我也非常清楚地知道,自我描述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一直不敢做这方面的尝试。……从现在起。这本自传与我一开始所预期的完全不同了。我觉得有必要把对早年的回忆写出来。现在,我哪怕一天不写,也会立即感到不愉快,身体方面也出现症状。而只要我马上开始工作,这些症状就消失了,我脑子又恢复清晰。这本自传是我一生的记载,是以我所掌握的知识来撰写的。阅读这本书对不了解和不理解我的思想的人来说是相当困难的。我的一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我所写东西的结晶,而不是相反。我是怎么样的,我就怎样写。所有我的想法和我的全部追求就是我本人的写照。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他用望远镜来观察自己的心灵。看上去好像乱糟糟的,但他却说看到了一个美丽的宇宙,他给意识增添了宇宙内不为人知的东西。  ——英国著名诗人和评论家柯勒律治

内容概要

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瑞士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医师,分析心理学的创立者。早年曾和弗洛伊德合作,后来,上于观点的不同,两人的关系终于宣告破裂。荣格和弗洛伊德的观点主要有三点分歧。首先是对里比多概念的解释,弗洛伊德认为里比多是性能量,早年里比多冲动受到伤害会引起终生的后果。荣格认为里比是一种广泛的生命能量,在生命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第二点分歧在于荣格反对弗洛伊德关于人格为童年早期经验所决定的看法。荣格认为,人格在后半生能由未来的希望引导而塑造和改变。以上分歧的发展导致两人对人性本身看法上的原则分歧。荣格更强调精神的先定倾向,反对弗洛伊德的自然主义立场,认为人的精神有崇高的抱负,不限于弗洛伊德在人的本性中所发现的那些黑暗势力。
荣格的人格理论包括三个层次:
1 意识或自我
2 个人潜意识
3 集体潜意识
他提出内倾和外倾的心理类型,原型和作为人格核心的本性等都已成为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对哲学和文学研究也有深刻的影响。荣可著作极丰,全集共19卷,其中卷6至卷9是他理论体系的主干,包括心理类型、心理结构和动力,原型与集体潜意识等方面的研究。

书籍目录

译序
绪论
一 童年
二 中学时代
三 大学时代
四 精神病治疗活动
五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六 正视潜意识
七 著述
八 塔楼
九 旅行
十 幻想
十一 论死后的生活
十二 后期思想
回顾
附录I 通信
附录II 术语诠释
附录III C.G.荣格著作目录

编辑推荐

《荣格自传:梦·记忆·思想》德文原版翻译,最权威的译本。

作者简介

《荣格自传:梦·记忆·思想》是分析心理学大师荣格丰富的毕生回忆录。正如荣格自己所说:“关于我的一本书总是充满了机遇,其中会有一些预料不到的事情,甚至连我自己也完全无法确定或预料。”通过阅读《荣格自传:梦·记忆·思想》,我们发现,它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机遇”,更是一段耐人寻味的奇遇。在《荣格自传:梦·记忆·思想》中,荣格对自我人生剖析和“分析心理学”理论进行了全面、细致的阐述,读者不仅能了解荣格不平凡的一生,还帮助我们理解荣格博大精深的心理学理论。 《荣格自传:梦·记忆·思想》值得一生典藏,反复阅读,终身受益。

图书封面


 荣格自传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在撰写自传的那几年里,荣格也经历着变化和客观化的过程。随着每一章的写就,他离自己也越来越远,越来越看清了他的生活和著作的意义,最后终于做到了隔火观望。” ——阿尼拉•杰菲(《前言》) 荣格在《探讨潜意识》中,记述了他幻觉中出现的形象:以利亚、莎乐美、一条大黑蛇、由以利亚发展而来的“费勒蒙”。费勒蒙在荣格面前,活脱脱就是一个真实的人,他俩在花园里散步、对话。荣格说费勒蒙对他而言就像印度人所说的“宗教导师”,有着荣格无法企及的力量,代表了一种更高级的洞察力。费勒蒙告诉荣格:“对待思想就要像它是自己产生的那样。”荣格由此明白了“心理客观性”。但随着幻觉中的形象一个个出现,荣格感到了恐惧:“这又是你长时间来都一直不懂的东西!”想到这些形象有可能是无穷尽的,他害怕自己会“迷失在这无知的无底深渊之中。”——这句话是我想要的。我想说,读《荣格自传》,我深深感到自己陷入了“无知的无底深渊”——有的地方简直像读天书。 可是另一方面,《荣格自传》我又读得甘之如饴,神魂颠倒。对这样一本颇为难解,甚至不少地方不得不囫囵吞枣的著作,却又为之着迷,究其原因,我想除了对深刻内省和精神领域奇异神话的一贯好奇外,便是对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怀疑。“理性主义和教条主义是我们时代的通病,它们假装通晓一切。但人们发现,由于知识的有限,我们今天对许多东西都还解释不了。我们的时空概念只有近似的效用,因此还存在着很大的相对或绝对偏差。”(《关于死后的生活》) 荣格出生于1875年,父亲是一位有着语言学博士头衔的神学家、牧师,祖父是医学博士,而且传说是歌德的私生子。1922年,荣格在波林根买了一块地,花十二年建成了一个四位一体的建筑群,他称它为“塔楼”。他把列祖列宗的名字刻在三块石板上,列在院子里,他说当他在那些石板上刻字时,意味着“我把自己的命运与祖先发生了联系”,他强烈地感到他处于父辈、祖父辈与列祖列宗们所未完成和回答的事情及问题的影响之下,这之中自然包括祖父、歌德和《浮士德》。在关于青少年时期的回忆中,荣格大篇幅直率袒露他对上帝的体验,由于仅父母辈中就有九个牧师:父亲加两个叔叔再加六个舅舅。他是听着宗教话题、神学讨论及布道演讲长大的,但他认为他们说的都满足不了他对宗教思考和理解的渴望,父亲对信仰的盲目也令他反感,虽然他清楚这是基督教绝对信仰所要求的,他曾经拒绝上教堂。母亲在荣格眼里具有双重人格:心地善良并富有人情味的第一人格和阴沉可怕的第二人格。母亲的第二人格只要一开口,总能切中荣格的要害,“你一定要去读一下歌德的《浮士德》。”母亲有一次这样对他说。《浮士德》深深震动了荣格,“尤其是善与恶、精神与物质、光明与黑暗等两相对立的问题”。荣格认为歌德对他发生了某种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只针对他的。他后来在研究炼金术的过程中,更清楚地看到了自己与歌德的联系,“歌德的秘密在于他受制于原型转换的过程,”歌德将《浮士德》的写作视为“主业”,在歌德身上有一种活跃的东西,“那是一种超个体的过程,是原型世界的伟大之梦,”“灵与肉具有一种深远的历史特征”,荣格认为,“不管我们的灵魂还是身体都是由元素所构成,而所有这些元素在我们的列祖列宗身上就已存在。”荣格和夫人育有五个孩子,五个孩子又为他们带来十九个孙辈,重孙辈的人数就更多,不知荣格给他的满堂子孙们遗留下什么悬而未决的问题和事情没有,在荣格家族的集体潜意识里,他一定算是贡献非凡的吧。 关于夫人,自传中几乎没有正面谈及,但附录中收录八封荣格在美国和突尼斯旅行时写给夫人的信,动人至极。读到先生从非洲写来的这样的文字:“想像一下,强烈的阳光,如万峰之巅上清新的空气,比所见过的任何海洋更为湛蓝的大海,神秘力量所创造的所有角色,在市场上你还能够买到古代的双耳细颈椭圆土罐,这一切,加上月亮!”我想夫人一定会为之陶醉。《附录》中阿尼拉•杰菲的《关于卡尔古斯塔夫荣格的家庭》,倒是转述了荣格对与妻子第一次邂逅的描述,十分有意思。21岁的荣格去拜访一位友人,遵嘱顺道去看望母亲的一位友人,当一眼看到这家14岁的女儿时,短暂瞬间中荣格就想:这就是我未来的妻子。涉及到夫人为数极少的几处中,又数两处最为重要,一是说荣格夫人的终身任务是研究有关圣杯的传说,直到1955年去世;二是荣格在撰写《力比多的变化与象征》时,估计到这本书一旦问世,便将令他失去与弗洛伊德的友谊,因此情绪十分低落,夫人认为弗洛伊德将会表现出宽宏大量,一再宽慰他,虽然结果证明荣格判断准确,却由此看得出夫人的善良。 在波林根开始建他的房子不久,大女儿去探望,一到就惊呼:“什么,你要在这儿建房?这里可都是尸骨啊!”几年后,第二期工程开工,真还在两米多深的地下挖出了一具法国士兵的骸骨,荣格还为他举行了一个安葬仪式。荣格曾在塔楼里半夜里被绕着他房子走的脚步声以及由远及近的音乐声、笑声、说话声惊醒,推窗察看却什么也没有,第二天问在他那里过夜的牧羊人。“已经去世的老乡”,牧羊人不假思索地回答。大女儿能够觉察到这具骸骨的存在,荣格认为其预见力继承自他的外祖母。荣格的外祖母曾经“死去”36小时后,被母亲用烙铁放在脖颈处从鬼门关拉了回来,面容自此宛若重生。 荣格对心灵发展方面的探索始于他是一名精神病学家,病人一些具有显著特征的心理,令他对弗洛伊德的研究,特别是弗洛伊德有关梦的解析理论大感兴趣,虽然在压抑根源上,他不同意弗洛伊德“性问题”是唯一因素的观点,但还是认真研读了弗洛伊德的著作,荣格的学术生涯也是从这里开始的。弗洛伊德在当时的学术界是非常不受欢迎的人物,谁要在学术上跟他沾亲带故,等于自取灭亡。荣格却公然与弗洛伊德结成一党,为他摇旗呐喊。一开始,荣格为弗洛伊德的卓而不群、聪明、洞察力深深倾倒,“弗洛伊德是我所遇到的第一个真正重要的人。”弗洛伊德也非常赏识荣格,并多次暗示荣格是他的接班人,但这却令荣格感到尴尬,因为他对此没有兴趣,同时也不想牺牲掉自己精神上的独立,而且他也无法完全赞同弗洛伊德的观点,特别是后者对性欲理论非同寻常的热情,世间万事万物非“性欲”莫解的神秘。弗洛伊德有一次重心长地告诉荣格,要从性欲理论中制定一种教条,一座不可动摇的堡垒,以防御“黑泥浆潮”。荣格因此陷入深深的震撼和迷茫,对一向以不信宗教著称的弗洛伊德,却要给人设立一个教条。 荣格有一次为弗洛伊德解梦,为了解得更好,希望弗洛伊德能够提供多一些私生活细节,“我可不想拿我的权威来冒险!”弗洛伊德断然拒绝。“那一刻,他已经失去了他的权威性。”因为在荣格看来,弗洛伊德将他的权威性置于了真理之上。关于梦,两人也有着大分歧,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一种外表,其背后隐藏着含义;荣格则认为梦是一种天性,梦本身就在尽可能地表达某种东西。 弗洛伊德始终沉湎于“性欲”这一个看问题的角度,令荣格将其归为“悲剧性的人物”。荣格后来发展出以原型理论为基础的分析心理学理论,最终和弗洛伊德分道扬镳。 “作为一位科学家,荣格是经验主义者。”(阿尼拉•杰菲)荣格的经验来自他的内心体验,具体来说,是他的梦和幻觉。梦和幻觉是荣格学术研究的原始资料。他习惯于同时在两个层面上生活:意识层面和潜意识层面。前者“力求透彻理解,却常常无法做到”;后者“力求表达,却只能通过梦境来达成,而没有其他更好的方式。”荣格说他对一生的经历,比如旅行、遇到的人、周围其他东西等等的回忆都淡忘了,唯有内心体验,那些做过的梦、出现过的幻觉,也就是他潜意识中的那些冲突,在他记忆中从未丧失过。《荣格自传》因此充斥着大量梦境和幻觉的记述,从荣格记忆中的第一个梦(四五岁时)和第一个幻觉(十五六岁时)讲起,那是他精神生活的开始。——对!以潜意识的方式。真正以此为工作,则起始于1912年,也就是与弗洛伊德产生分歧后。荣格说他一生所有的工作,他在精神方面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来自他的幻觉和梦,“潜意识会传递给我一些洞察力,我据此来提取具体的结论,这就是我一生工作的内容。”在《序言》中,他起首就道:“我的一生是潜意识之自我实现的历程。潜意识中的所有一切都成为不寻常的事件,我的人格也在潜意识的状态下得以发展。” 心理科学当是科学,荣格说:“原则上,分析心理学属于自然科学领域,但它比其他科学更多地仰仗于观察者的个人条件。”而荣格心理学发现最核心的内心转化过程也是个性化。 荣格从心理学角度审视宗教问题,并明确承认其信基督教,但阿尼拉•杰菲说:“然而他强调理解和思考的必要性,这却与基督教要求绝对的信仰是完全相悖的。”当他论及上帝时,有时是立足于一种体验基础之上的主观感受,而有时,则是在进行客观的科学表述。基于此,荣格对其他宗教毫无忌讳,中国道教、藏传佛教、禅宗、印度哲学和宗教历史,他都有深入研究,并且“对东方智慧的价值深信不疑。”对东西方炼金术他也十分着迷,说中世纪的炼金术为他的潜意识寻找到了历史基础;对古典诺替斯教派他也悉心研究,因为“他们也曾涉猎潜意识这个原始世界中的一些现象,探讨了被直觉世界明显污染了的内容和意象。” 关于书中的梦和幻觉,因为巨多,此处仅记一例: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一年的秋天,荣格在独自旅行中出现幻觉:洪水肆虑,巨浪滔天,人类文明的碎片和成千上万具尸体漂浮在水中,最后汪洋变成了血海。这个幻觉持续了一个多小时,令他深感迷茫和恶心。两周后,同样的幻觉再度出现,幻觉中的情形变得更加可怕。这年冬天,有人问他对世界未来的看法,他谈到了血流成河的景象。1914年春夏,他三次做了同样的梦:盛夏里,大地冰冻,空无一人,万物冻死。7月底,他应英国医学联合会之邀在一个会议上做“潜意识心理分析中的作用”的讲座,他带着充分的心理准备:“因为这些幻想和梦都是天命。” 8月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除了梦和幻觉,荣格还讲了不少他通灵的事。比如1916年,荣格一方面感到一种形成思想的渴望和强烈冲动,一方面感到他的四周弥漫着一种少有的气氛,空气中充满了幽灵般的实体。他的孩子们一个接一个被鬼骚扰,直到有一天,家中门铃响起,打开门却没有人,但整幢房子仿佛一下子挤进来一大群人——幽灵塞满了家里的空间,密密麻麻一直站到了门口。荣格心想:天哪,出什么事了?幽灵们齐声大喊:“我们从耶路撒冷回来,在那里我们没有找到想找的东西。”这成为荣格《对死者的七次布道》的开场白,他用了三天写成,而且只要一拿起笔,幽灵们立刻消失,闹鬼结束了。 以《幻象》为名的章节,主要记述了他的濒死体验。1944年荣格69岁,摔断了腿加上心脏病发作,陷入昏迷,昏迷中他经历了精神错乱,出现了种种幻象。简述之:他觉得自己置身宇宙空间,在离地球约一千五百公里的高空俯瞰地球,转过身后,看到太空中漂浮着一座深褐色花岗石凿空而成的寺庙,当他接近入口的台阶时感到,过去的一切都离他而去,充满了毁灭、被洗劫一空或者遭遇掠夺的感觉,他说那个过程无比痛苦,但这种感觉瞬间就消逝了,对所丧失、被掠夺的东西,他不再感到惋惜,并且“似乎我所经历的一切或者所做的一切,在我身上所发生的一切,都还在我这里。我也可以说:它与我同在,它就是我。这一切形成了我。”这一感觉让他感到极端贫乏的同时,又感到了极大的满足——“我是所有已经实现、存在过的事物的集合体。”他感到他拥有他过去的一切,当然,这也是他唯一拥有的。后来他的主治医生浮现,与他交谈,把他拉回了人间。医生以原型出现在荣格的濒死幻象中,这令荣格深深忧虑,他认为医生受到了威胁,而且离死亡不远了。果然,几个月后,医生死于败血症。 《关于死后的生活》论述的是关于彼岸与死后的生活,是荣格对他经历过的场景和一些令他不安的想法的回忆,所借助的依然是潜意识,比如梦带给他的启示。还有“神话”。“当我谈论死后诸事的时候,我的言论都是发自内心的感动,而且除了梦和神话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他列举了许多他的梦,来呈现潜意识“有时能传递一些我们凭借所有逻辑判断都无法知晓的事情。”他以他潜意中的形象对意识世界中所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来说明潜意识中的形象需要引导,“故人的亡灵”同样,他们只知道他们死时知道的事,所以会竭力渗透到活人的生活中,以分享人类的知识。他是通过他观察逝者的梦境,以及其他人的梦,来获得这一观点的。他梦到的故人包括一位“尊贵的祖先”、一位生前囿于传统世界观的友人和他的父亲。 论及转世、羯磨、重生、来世,荣格则以论理为主,说虽然他也通过观察他的一系列梦,“甚至无法完全驳斥”那一系列梦是关于转世的,但他还是对此一类观点抱怀疑态度。他梦到过一个小教堂里,一个陷入沉思的打坐的瑜珈信徒,长着他的脸。受惊而醒后,他想:“这就是设计我人生的那个人。他做了一个梦,就是我。我很清楚,当他醒来的时候,我就不存在了。” 荣格全集有二十多集,要在一章里概述其著述,是不可能的,荣格也坚持认为没有必要:“偶蹄类家族特有的反刍活动不合我的胃口,它们把已经吃下去的东西再咀嚼一次。”但自传中仍然有一章《著述》,应是出版商的要求。《荣格自传》的动议缘自出版商,具体事务由阿尼拉•杰菲负责,反感将个人生活暴露于众的荣格犹豫了很久才答应。形式起初是杰菲提问,荣格回答,杰菲记录,后来随着叙述的深入,荣格越来越有兴趣,自己动笔写完了《儿童期》、《中学时代》和《大学时代》这“生命中最早的事件”。理解起来颇为困难的《后期思想》,也由荣格亲自撰写。但荣格不把回忆录看成是一种科学的作品,甚至他不认为这是他的书,因为他说这是由他说,“阿尼拉•杰菲动手”写的。按荣格的愿望,《荣格自传》没有收入他的全集。 “一本关于我的传记,本章中所阐述的内容是必不可少的,即使对读者来说可能过于理论了。”《后期思想》开头便如是说,但荣格认为这种“理论”于他来说,是人生的存在形式和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所以这非常理论的章节仍是必要的。的确,这一章我读得最为头大,以后再读读看,看能读懂多少。 荣格知道一本明智的自传应该包括“外在性”的事件:遇到的人、旅行、冒险、纠葛、厄运等等,但这些东西在他记忆中,绝大多数都无法回忆起来了,“命运在我一生中竟然都是偶然性的,只有内在的东西才是实质性和确定性的。”但自传中仍有一章《旅行》,突尼斯、新墨西哥洲、肯尼亚、乌干达、苏丹、印度、意大利。这也是整本自传中阅读起来相对不那么困难的章节之一。当然,其中仍然包含着大量的梦、幻觉、宗教、神话、传说……荣格仍籍此研究阿拉伯人、印第安人、非洲人、印度人——欧洲以外的人——的心灵场所;另一方面,他也从外部观察欧洲,进行历史比较。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其一是贝勃罗印第安人的宗教,他们认为他们是太阳之子,太阳父亲在他们的帮助下,每天升起和落下,他们的生命因此具有了宇宙意义,因为所有的生命是他们在维护。他们因此活得是那样的自豪、尊严和泰然自若。其二是荣格在意大利拉文纳的加拉•普拉西狄娅陵墓的奇异经历。荣格和当地一位熟人同去,他们在正教的浸礼堂为四幅巨大、美妙绝伦的马赛克壁画所深深吸引,一边看一边讨论,至少停留了二十分钟。离开时,荣格想买那些壁画的照片,却没找到,回瑞士后仍然念念不忘,正好有熟人去拉文纳旅行,荣格请他代购那些壁画的插图。熟人回来后告诉荣格,不仅图片找不到,就连荣格所描述的那四幅马赛克壁画也不存在。轮到当时和荣格同去的那位友人接受不了了,她花了很长时间都无法相信,她“亲眼所见”的事物却并不存在! 宗教、神话知识的严重不足是理解《荣格自传》的重要障碍,当然不止,“事实上,荣格的回忆录与他的科学思想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自传记录者阿尼拉•杰菲在《前言》中如是说。书后附有《术语表》和荣格《生平年表及著作表》,那些术语我仔细研读,有时还套进正文里读,可是不少东西还是一知半解。至于荣格的著作,简直多得吓死人,非专业人士怕是不大敢去碰触吧。“我的一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我所写的东西的结晶,而不是相反。”我读书总是最后读《序》/《前言》,所以读到荣格“这本自传是我一生的记载,是从我所掌握的知识来撰写的。阅读这本书对不了解和不理解我的思想的人来说是相当困难的。”这句话时,大松了一口气。 以荣格先生“今天,我们需要心理学,因为它与我们的存亡悠关。”作结这篇我写得相当不轻松的长文。 (请勿转载) 补记:自从读了《荣格自传》,开始注意起自己的梦来。早晨醒来,趁着梦境新鲜,琢磨一番,发现那些梦往往起于白天某个看起来极其微不足道的情景或者某个一闪而过的心念,微小快速到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可是在梦中,它们会以一个匪夷所思的结构出现,改头换面到几乎不认识它,梦的不惜庞大叙事是我探究它们时,最感惊异的。但是细究,便会发现,梦境虽然离奇,其核心,往往是我最在乎的。梦境会变本加厉这种“在乎”,用种种极端的表现手法。暗夜里,最忙碌的是梦境导演。 再补记:当读到克里希那穆对梦的分析时,有叹为观止之感。克认为梦就是白天生活的延续,是白天的混乱、焦虑、对安全的渴望以及执着的延续。白天所有的一切,以符号、图像及意象的形式再现在梦境中,并且小题大做。“白天生活的延续”、“小题大做”,还能有比这更犀利精准的描述吗?克认为,如果白天借助充分的觉察对自己的一切一查究竟,就会出现一些深层的、无意识的暗示,就能揭露、诱出隐秘的动机、焦虑,诱发无意识打开它的内容——如果能做到,上床睡觉时,就会发现心,包括脑子,变得极其安静,头脑就能得到充分的休息。
  •     前段时间在HR的指导下做了MBTI的测试于是开始疯狂的痴迷于研究自己的性格与潜意识的行为轨迹但是开始要看荣格的书却是因为些许困惑的梦境度娘上的周公已经远远无法解答我内心的疑惑了于是购入了他对自己梦境回忆的自述和分析借此了解潜意识能够给我带来一个什么样的奇幻世界已经看到大学时期的记述了在那些晦涩的理论和关于上帝的阐述中慢慢的找寻自己内心期待的讯息我相信很多时候潜意识会带给我们现实生活中我们无法认清的事实我相信第一人格第二人格是同时存在于精神中的我相信正是他们的融合我们才是一个完整的充满矛盾的自己
  •     读了一章,有点欲罢不能的感觉,像是翻开了一本神秘的宝典,一点点,一步步探索宝藏。同时,也勾起了我不少星星点点的回忆。应该是作者带给我的力量。翻译也比较不错。可能是最近看的书比较多,比较杂,回忆起的事情多了。也觉得生活越来越真实了,开始享受当下了。。。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很喜欢封面,虽然还没看,但对于学心理学的来说对荣格并不陌生。相信这本书不会差,也许它会让我重新认识这位大家!
  •     很喜欢荣格这个人
  •     C.G.荣格—20世纪伟大的心理学家,为所谓”严谨,科学”的心理学带来了新的视角——东方的视角。生命本就是一个奥秘,我们几十几百年来竭尽所能地发展科学,试图揭开谜底,可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是否真的能够靠”科学”而得到解答?西方的学者似乎已经走进了一个死胡同,是时候退出来,转向古老的东方,寻求这个睿智的国度千年前的圣人留下的宝贵思想财富了。
  •     deep
  •     书中的潜意识描述确实很惊人,我们实际上是由潜意识而非意识推动着,创造了自己的人生。潜意识从何而来?荣格认为是人生的彼岸,宇宙的传承。
  •     囫囵吞枣式。但十分认同作者自传的手法。以为,自传从思想谈起,缓缓道来,才更能接近成长的内核谈到重点。我喜欢这种描述方法。
  •     挺好的书,一直想买荣格的书,正好看到这本。

    建议大家都看看~
  •     从不记录具体事件,而是自身思想的改变
  •     百分之八十没看懂。
  •     有死者的七次布道词
  •     唯一带来的书看完了
  •     这本书前半段的阅读体验很好,以至于我还向一位朋友推荐了这本书,但不幸的是我发现我的智商果然只及这位大师的青年期,所以后半部分(旅行以及后期思想)在我看来十分晦涩,我几乎未能读进去多少。加上作为一个不明不白的无神论者,如此深邃的基督教思想已经过于陌生。所以我有一种原始人研究收音机的感慨,我所理解的大概只是上面螺丝的结构而已。
  •     很玄,不过很有用
  •     荣格自传 梦·记忆·思想(荣格自传德文原版翻译,最权威汉译本)
  •     还不错,不过很多地方不是特别明白
  •     终于看完了,很多地方没看懂。
  •     算是荣格的自我总结与心灵之路吧,对了解荣格的思想很有帮助。
  •     罗素在五岁的时候就觉察到人生的无聊和无趣,他为他无聊而漫长的五年人生经历感到异常不满;荣格八九岁的时候坐在斜坡一块石头上就在想:到底我是坐在石头上的人呢,还是被坐着的石头?他由此第一次觉得他与石头之间有着某种神秘的联系,此后的一生他都在潜意识中度过~
  •     荣格作为后人本心理学大师,值得推崇
  •     后面一点实在读不懂,读不下去了。。。
  •     看了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才想到要看荣格的书。想买一套荣格文集,又怕自己看不下去,所以想先了解荣格其人,以及他对潜意识的研究,之后再决定是不是要买那9本的文集,呵呵。
  •     很喜欢
  •     荣格有‘看见真相的男孩’的天赋 加上数十载刻苦钻研 系统又灵感
  •     读不懂,不理解。
  •     以前就看过荣格的书,现在卡看他的传记很好
  •     荣格东西是很让人难以阅读的。这个版本是老师推荐阅读的,可是阅读起来太费劲了!!
  •     这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
  •     荣格信徒不解释!
  •     当当送货还是很快 不过上次托同学带的梦的解析精装版(也是这个出版社的)有折角的情况有点心疼 因为这个出版社出的书的手感特好 让人很有阅读的欲望 所以我很喜欢哇~内容的话就不用说了 荣格的心理学比较实用 看着也很有收获
  •     荣格研究的入门之作
  •     荣格自传 梦·记忆·思想,版本很好。内容全面,值得收藏,,,
  •     了解荣格,弗洛伊德学派的心理学很有帮助
  •     荣格具有认识自我潜意识的超凡能力,他将以梦境和幻想的形式呈现给他的潜意识一一解读,普通人读这本书难免会有距离感,但却令人爱不释手,回味不绝。
  •     五星是给荣格的,三星是给翻译的。与英文版相比,中文有的地方翻得太过马虎。书上也找不到翻译自哪个德文版。
  •     心理学著作,很不错啊,荣哥
  •     这一版翻译好些,后面还有很重要的附录。。。
  •     有一个电影是讲荣格和佛罗伊德的故事的,可以去看一看。肯威尔伯说:荣格的看法和他不一样。怎样不一样,去看看吧。
  •     因为还没看,所以提供不了你太多帮助。不过我觉得荣格的自传应该不会差,
  •     写出课荣格一生中真正的内心写照
  •     我擦这本怎么没标记啊!
  •     我觉得这个人在心理学历史上是无法取代的一座丰碑,他和佛洛依德的纠缠,是我买这本书的目的,太多猜测和想象,想知道他如此洞察力的人是怎么看待的。
  •     喜欢荣格,所以先收藏了,慢慢看。
  •     喜欢神秘学的东西,相信心电感应和天眼通,所以买来看看,真正好的心理学家,荣格。我喜欢他胜过弗洛伊德。
  •     能够很好的了解荣格的经历及其学术思想的产生。
  •     翻译的不够好。
  •     荣格的大名如雷贯耳,期待阅读
  •     替别人买的,对心理学是在提不起兴趣
  •     读完《遇见未知的自己》之后,对荣格关于意识的论述很感兴趣,还没有开始阅读,应该会挺好的吧!
  •     所以说 不敏锐的人怎么搞心理学 真是太敏锐了=。=
  •     心理学家果然小时候就闪闪亮的神经质。
  •     咱们就做不了那么多的梦,实在是没法弄呀,只能是越来越分裂呀。
  •     塔楼
  •     在读《荣格自传》前,我对荣格的了解只是一知半解,读完他的传记,我知道我又及时遇到了一个自己喜欢的人。
  •     荣格前辈也是一位大师,我觉得相对佛洛依德更有成就,国际主流的心理科学目前就是他的理论
  •     读完,让我这坚定的无神论者也不免怀疑灵魂是否是否真的存在了。
  •     本书是分析心理学大师荣格丰富的毕生回忆录。
  •     “我今天在这里一点一点展示出来的东西,正是当年我没有能完全清晰地意识到的,但我却对之非常了不起的预感和极其强烈的感觉。只有我独自一个人的时候,我才能进入这种状态。这时,我知道我配得上自己,我是一个真正的人。所以,我追求另一个人,即第二人格的孤独和安宁”。读完这里的时候,我差点就掉出眼泪。这种共鸣感让我觉得不再孤独。
  •     由于我的浅薄和无知,我真心看不懂,前半部还比较接地气有些共鸣,后面潜意识和对各种梦境的描述和分析让我觉得比看西游记还邪乎,我目前的水平太低端,比较难理解,但是大师的自传肯定是价值大大的。以后说不定再看就觉得能理解了吧…
  •     人们说我聪明或者是个圣人时,对此我无法接受。一个人曾从一条溪流中舀取一帽子那么多的水来,这能算有多少呢?我并不是那溪流,我是站在溪边的人,可以却什么也没干。其他人也站在这同一条溪的旁边,但他们汇总的大多数人却发现他们得对其做点什么。我却一事没做。我从来不认为我是那种必须注意到樱桃是长在花梗上的人。我站着并观看者,赞美着造化的变化无穷。
  •     喜欢荣格的估计都要买本自传看看,包装和快递都不错,很及时收到。
  •     当初就是从死者的七次布道开始接触到荣格的,自传的节选在豆瓣上就看过一些,自我与本我永远都是不老的主题,荣格的诠释更能深刻这个中心。 另外就是这个版本的也就是当当这边还有售,这次就和朋友的礼物一并入了。PS:当当的送货渣到无以复加,这本书不是因为十分的喜爱,就这个服务绝对一分,次日达如果做不到就别标榜,既然要做就请完善到位,正逢节日休假不是服务业应该有的理由。
  •     好像喜欢上了他
  •     喜欢荣格 他的著作 我全部收 质量极好
  •     ···荣格自传···内容很深奥···有点看不懂···相对较为枯燥···适合学术型研究看···
  •     深刻解读荣格思想,剖析荣格与众不同的思想
  •     对荣格一生有比较全的介绍,虽然荣格本人不相信自传
  •     书看了一半,受益哦。对心理学、梦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看看。。
  •     荣格是精神的启明灯,指引我的方向
  •     完全不是自传,不过可以算是一本对他一生思想的概括和补充吧。
  •     喜欢荣格的作品
  •     书刚到 还没开始看,之前就接触了很多关于荣格的心理学的内容,觉得受益颇多
  •     大师。。
  •     看了《荣格自传》我做了一个现在仍挥之不去的恐怖的梦。我喜欢这种感觉,被刺激,被挑战,被推到悬崖边被掐着脖子质问的感觉,因为那是少数绝对真实的时刻,和风细雨太轻柔了,轻柔到无法被感知的地步……
  •     了解荣格历史不错的书。
  •     心理学必备!
  •     feel so related, starts to flash back trivial moments of childhood, which sometimes floats, sometimes deeply hidden.
  •     对了解荣格的思想很有帮助
  •     鬼节晚上读到祖先灵魂到访,感觉后面似有些人..
  •     刚刚读完 艰深~
  •     买的那套荣格全集已看了几本,更是想了解他神气的一生。
  •     虽然送到的时间比预想中迟了几天,但速度还算可以。
    虽然这本书已经在电子版看过了,但还是买了,对于理解荣格其他作品是很有好处的。
  •     买了有段时间,直到寒假才抽空看看一看,感觉相见恨晚。荣格原来不喜欢数学,荣格原来因为对上帝的认知与当时的理念不合导致在青少年时期有抑郁症,这都是我没曾预计到的,这才是真实的荣格,是一直在思考着的荣格。
  •     虽然有些时候荣格描述自己的梦的篇幅有点长,读起来沉闷,但是通篇都特别佩服荣格探索的精神,他敢于忍受孤独和不被大多数人理解。
  •     刚读完这本,一本一本来吧!
  •     还未看,不过听说荣格却有相当神奇的一生
  •     内容有点专业,很多理论没看懂,看的过程中总觉得自己也有点心理问题了,全部看完后发现还是有些启发的,感叹我们的教育对于人格的完善太缺失了
  •     非常好的一本书。跟随荣格成长的心理历程,一定程度上帮助理解他的思想。
  •     除了给死者的七次布道 没看 其它看完了
  •     对荣格的喜欢也挺久的,
  •     Apr.2013 终于读完了 感觉就像一次深海屏息旅行 手脚不停地划呀划呀 脑袋不停地转呀转呀 企图能在暗沉中看清一些什么 有时还是会跟不上。并没有完全找到原先预期中的东西 可也看见了另外一些。 破而后立破而后立——最近的几本书都不时传达这样一种强烈的观念 我想 我比从前认识自己更多一些了。:)
  •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心理学,还在于人格修炼。
  •     : K835.226.2/4949-3
  •     作为对荣格和心理学的入门书
  •     看过电子书,所以没有急于看这本书,个人的看法啊,荣格的东西没有问题,关键看译者的水平,看了几页,翻译的语言流畅自然。希望全书都如此。
  •     拥有高度完善的自觉和洞察力,在科学边缘的混沌世界中,用开辟般的锋利思想,在你那对永恒毫无意识的头颅上撬开缝隙。
  •     这是一本需要沉下心来边看边自省的书,探究的不止是荣格,也是每一个人
  •     还没看,是英文直译,又是心理学专家翻译的,应该不错
  •     荣格在精神分析方面是比较权威的,朋友推荐的书,还没看,但应该还不错.而且翻译者本身也是一位心理学工作者.在翻译方面应该会更加贴切
  •     印象最深的是荣格将第一人格和第二人格分别比作在前面提灯的人和他身后巨大的影子。无论我们再小心翼翼那影子也是躲不开的。对弗洛伊德有点狠了。。
  •     大师不是每个人都懂TAT
  •     荣格的我的第一本,在读中~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