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越好莱坞》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影视明星 > 飞越好莱坞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
ISBN:9787508619354
作者:[美]迈克·麦德沃
页数:480页

因为好莱坞,“铜臭”亦有“香”

好莱坞就像在无有之地与无有之人谈论着无有之事。——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今天要讲的无有之事正是无有之地上的无有之人——迈克·麦德沃。这是一个让我又喜欢又讨厌的家伙,欣赏的是他对自我事业及电影产业的反思和前瞻,其电影事业传奇般的发展轨迹甚至在某些地方直接点拨了我;但这些欣赏只占全书的三分之一,另有三分之二的篇幅让我见识了作为制片人的迈克自大自负又不自知的一面,这是我厌恶的地方。本书后三分之二篇幅讲述的是他离开联艺后,与合伙人创办猎户座影业公司及之后为索尼旗下三星影业效力,及最后自己创办凤凰影业的故事。离开联艺后,迈克的电影事业发展颇为不顺,所以后三分之二的大部分篇幅都在分析他不顺的各种缘由,有自身的也有他人的当然也包括环境的,但是身为读者我感受不到他自我剖析的诚意,而且觉得其分析很少中靶。用一句话来形容他在本书后三分之二的表现就是“一个考试成绩不理想的男孩,虽然有分析失败的行动,却没有真正反省自我的态度”。书中不可避免地讲述了好莱坞的许多轶人轶事,大多数与我所知的版本不同。当然这正如《罗生门》一样,有你说的一面,有他说的一面,也有事实真相的一面,我无从辨认,但迈克带有自负的描述口气让我有些反感。比如他曾和詹姆斯·卡梅隆争论到底是谁发掘了阿诺德·施瓦辛格出演《终结者》,迈克坚持认为是自己,但后者却有不同的说法。从詹姆斯和阿诺德的关系来看,事实上我更愿意相信后者。另外正如书中陈述,在很多成功的电影作品中,迈克只是作为一个制片人主管参与其中,虽然他的份量可能比较重,但这些作品并非是由他一手造物出来的,而他像集权者一般的描述使我感觉“努力用诚实的口吻说一件不诚实的事”。另外一件有意思的事是,我发现好莱坞的人都喜欢写传,而且在传记中以不同的版本描述同一件事,再经过“人总会有意无意地抬高自己贬低他人”的潜意识作祟,便会有很多有趣的发现。这两天拜读的传记主人公——罗杰·科曼、罗伯特·埃文斯、詹姆斯·卡梅隆、迈克·麦德沃都在彼此的传记中悉数登场。就像家庭聚会般,彼此邀请他人来坐客,同时也不忘去别家串串门,大家在《好莱坞个人传》这个名利场里玩得不亦乐乎。迈克在自传开篇写道:“过去好莱坞的管理权在演艺圈人手中,当时制片公司的所有者是杰克·华纳、阿道夫·祖科尔、路易·梅耶、达里尔·柴纳克一类的人,他们富有创造力,像赌徒一样具有极高的承受力……现在,律师、银行家和生意人管理着制片公司,他们把好莱坞建构起的许多创造力都摧毁殆尽了。”这段话是迈克对好莱坞昔日艺术辉煌的赞叹向往,同时对其当下“商业第一”的操作原则的扼腕叹息。对比迈克自身的电影事业生涯,这何尝不是一句谶语:年轻时敢于为艺术冒风险,然而在商业圈浸淫愈久,愈求保守。正如他自己谈到错过昆汀•塔诺的《低俗小说》时坦白:“你年轻的时候,会特别愿意突破底线寻求挑战。等你老了些,你会开始意识到银幕上的暴力和现实生活中的暴力确有某种联系。你还会意识到,你将因为你所制作的电影而受到批评。最后我放过了《低俗小说》。”写文章特别是描述一个人的时候有一种手法叫先抑后扬。虽然前面以一己之见数落了老迈克的各种不讨人喜欢,但不可否认,他还是有可爱的一面,而正是后者点缀了他在好莱坞的精彩人生。首先讲到的是他的“发家史”。作为一个还未迈入职场的电影菜鸟来说,迈克电影事业的发展轨迹对我很有启发:他最初是在环球的收发室工作;后在环球的一位演员指导下,找了一份物色演员的工作;在其第一部担当物色演员工作的电影中认识了一名老戏骨,老戏骨经常带他出去吃饭并在吃饭过程中向他传授电影业摸爬滚打的经验;经老戏骨的介绍,迈克认识了好莱坞的一名传奇掮客,后者让他在电影圈有了第一份真正意义上的正式工作——经纪人。迈克认为,正是他在做经纪人的日子里建立起的人际关系网,最终扩展出他的全部事业。迈克的发展轨迹让我领悟到两条职场真理。首先说第一条:先进理想的公司,再做理想的工作。完美的职位当然最好两个“理想”兼备,但现实往往没有这么动人,得一个一个来,那么就有谁先谁后的问题。两条路相比,先“理想”公司后“理想”工作比较容易,因为你可以以任何身份进入公司大不了打杂开始(比如迈克干的收发室工作),然后再慢慢在公司内部获得升迁直到理想工作;另一条路先工作后公司则要打个问号,因为很难说没有“理想”公司的背景会有“理想”工作,因为后者需要前者平台的支持,况且在你跳槽到理想公司的过程中,你上一份为之服务的无名公司很难为你增加砝码。譬如,无名公司的工作经验(虽然你干的可能是所谓的“导演”)与华谊的工作经验(虽然你可能只是个前台或是行政人员),哪个对雇主听起来更有吸引力呢?事实上,好莱坞很多知名电影人的第一份工作都是从不相干的打杂做起,譬如被称为“B级片之王”“流行电影教父”的罗杰·科曼,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福克斯当送信的(这与迈克的工作颇为相像);再比如詹姆斯·卡梅隆的第一份工作是在罗杰·科曼的电影制作公司当模型制作师……第二条职场真理是:人际关系是这一行业的基石!这是迈克通过在环球收发室里阅读每个人的备忘录总结出的。这不仅适用于电影行业,更适用于所有的娱乐行业,是每一个行走娱乐江湖的侠客应牢记的规则之一。迈克在工作中实践了这条箴言:做经纪人之后,我的第一项工作是列出我在电影行业中想见的每个人,大多数熟人都是在社交场合结识的。尽管当时我并不认识什么权贵人物,也不指望有哪个好莱坞大亨会邀请我参加他们的聚会。我的营销技巧非常简单——我给他们打电话,自我介绍,说希望登门拜访。见面后,我会寄一张道谢卡,然后将他们从我的名单中划掉。迈克带给我的另外的收获是他在书末对自己闯荡多年的电影产业的总结与前瞻,尤其是他对电影产业发展变革的七个“拐点”的反思及对好莱坞90年代末电影业面貌的描述。七个“拐点”让我得以一窥电影产业链的变革,尤其在全球化的今天极有启发;对好莱坞90年代末电影产业面貌的描述则颇符合当下中国电影产业现状,透彻精辟。现摘录前者如下:拐点一:1938年,美国司法部因反对竞争惯例而对八大制片公司提起诉讼,高级法院强迫制片公司出售它们的连锁影院。此前影院被迫放映母公司制作的劣质电影,几乎将独立制片公司排斥在外;此后影院之间开始进行影片交换贸易。拐点二:1945年,奥莉薇·德·哈佛兰因为合同限制向华纳兄弟公司提出诉讼,最后胜利。从此制片公司无法再雪藏拒绝为其工作的演员。拐点三:20世纪50年代,电视崛起。电视节目取代了B级片,进影院看电影的人越来越少。拐点四:20世纪70年代,ABC,NBC,CBS等电视台参与电影制作,为长片电影制作投入大量金钱,由此拯救了电影行业。有线电视获取了两个收入来源:预订金与广告。拐点五:20世纪80年代,家庭录影带热潮。拐点六:20世纪90年代早期,国际收入从制片公司国内收入的50%攀升到了150%,这是第一次国外对美国娱乐产品的需求发展快于国内,同时也哄抬了电影明星的身价。拐点七:新千年及其以后,数字化。其三大引擎是数字技术、互联网和宽带信息传输,终级目标是趋同或集合内容、接收内容的地点以及方式。纵观迈克提出的这七个拐点,我们正处于最后一个拐点中——弯道没有结束,直道还没有来临,在这个“转弯”的过程中,必然有变革和阵痛,胜利的人必定是直面它并走在前方的。它带给我的启示是:电影制作变得越来越容易也越来越复杂,说它容易是因为数字化带来的技术便利,说它复杂是因为虽然技术门槛降低了,但内容门槛却上升了——在这个万事浮躁的时代,创作出原创有深度有感情的作品越来越难。互联网技术的井喷式发展及由此带来的观影观念的转变让我不禁展望,未来的电影人恐怕越来越多地要在各大网站谋生了。最后的最后,以迈克自己的话作为对这位“无有之人”的认识的结束:“只要我们能够保证人情味和好奇心不被泯灭,我简直等不及去看我为之奉献终生的媒体会发生些什么。人们需要电影来娱乐,感觉到与他人之间的联系。简言之,我们的生活需要电影。我对这一切了如指掌,因为我也是芸芸众生之一。”

随手一记

1、有些地方看得糊里糊涂,究其原因,是因为在影片和人名后面没有附上原文,并且书后也没有对照表。以后再编电影书籍,一定要注意吸取这个教训,同时做好必要的注释。有个事情放在这里解释一下:《波兰斯基回忆录》出来后,有读者反应说没有人名、片名对照表,其实是因为将此选题带到出版社的老师没有给原版书,译者也找不到原版书了,只能根据imdb等资料。但是那个时候有人抱怨,我才不管,爱看不看,因为我编的时候还一脑袋包呢。2、猎户座越想省钱越捉襟见肘的命运……唔,必须借鉴。3、卖钱的书,跟卖钱的电影,都有一个共同点:让你相信这个世界很简单,简单到吃绿豆就能解决全部健康问题。电影放一边先不说,出版业已经到了“一个概念”可以很大程度决定畅销否与的地步。所以:大部分书不值得看,炒得越热的书,越不值得看。很多书其实还不如一份报纸,而大部分书之间的关系,就像一份报纸跟另一份报纸之间的差别:实际上没有差别,因为你很快就会忘掉。

legend

麦德沃于1960年代进入电影业,他在联艺公司任制片主管的4年内(1974-78),创造了奥斯卡最佳影片三连霸(《洛奇》、《飞越疯人院》、《安妮霍尔》)的佳绩,此后又创立Orion电影公司,出品过《第一滴血》、《终结者》、《野战排》等经典作品,随后担任三星公司总裁,监督制作过《虎克船长》、《一代情枭毕斯》等影片。1995年起,他创立凤凰影业公司,制作了《细红线》、《十二宫》、《禁闭岛》等一系列大片。麦德沃还是克林顿与奥巴马的公共关系顾问。

好莱坞幕后推手的传奇故事

迈克•麦德沃在好莱坞奋斗了40年,参与了300多部电影的制片。其中,8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由他制作的电影《禁闭岛》一经面世,横扫北美票房。好莱坞幕后推手的传奇故事采访、撰文:钟 蓓有关好莱坞的故事,没什么人能比迈克•麦德沃讲得更动听了。这位从环球电影公司收发室走出来的孩子,在一番摸爬滚打后,成为美国电影工业的大亨级人物。就像菲茨杰拉德《最后的大亨》中的主人公,麦德沃是现实世界的真人版。麦德沃将自己的经历写成了一本回忆录,书名叫《飞越好莱坞:迈克•麦德沃的电影人生》。借着这本书推出简体中文字版的机会,《周末画报》采访了这位老先生。虽说是“回忆录”,但是麦德沃避免了把回忆录写成八卦的专栏合集。我更愿意认为这是一本有关经验和电影案例的教科书,而麦德沃不过是顺便将自己的精彩人生插入其中。1940年,迈克•麦德沃在中国上海出生。在中国,他渡过了7年的时光。他记得人生中第一部看过的电影是苏联反纳粹的战时宣传片。有一个画面让他印象深刻: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一名妇女,双手举着手榴弹跳到一辆坦克的下面,与敌手同归于尽。英雄主义的快感刺激了年幼的他,即使只有6岁,强烈的情感冲击让他至今不能忘怀。之后,他在智利呆了10年。每个周六,他都会去一家在市中心广场的土坯房剧场看电影。一进去就是三两个小时,这是他最初窥见美国生活方式的窗口,点燃了他的孩童时代的幻想。但当时,他也不过是白日梦式地想着自己和电影里的男女明星们在一起。所谓的英雄主义并不一定是要与“敌人同归于尽”,它也可以是一种改变周遭世界,参与历史进程的情怀。对于迈克•麦德沃而言,他的“英雄主义”则深深地和电影工业纠缠在一起。在麦德沃正式成为经纪人之前,他在环球电影公司收发室当收信员。除了在前台喝汽水、等待大导演提拔,在麦德沃看来,他在电影界突出重围的唯一途径就是“头顶着烈日或者瓢泼大雨,骑着自行车在环球电影公司上上下下送信”。可能是公司觉得他已经人尽其职,他转行成为经纪人。此前,他对这个行当毫无了解,更无从得知自己的事业的形成阶段将要奉献于此。除了每周多获得的25美元周薪以及一堆孩童时代梦幻般的明星的名字,麦德沃实在找不到当时要从事这个职业更好的理由。谁知道他渐渐地就做出了名堂。上世纪70年代,麦德沃参与获得奥斯卡奖的影片有4部:《骗中骗》、《飞越疯人院》、《洛奇》以及《纽约,纽约》。1980 年代,他与联艺的资深同行一起组建了猎户座影业公司,该公司制作的电影有4部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奖:《莫扎特传》、奥利弗•斯通执导的《野战排》,以及1990年代获奖的《与狼共舞》和《沉默的羔羊》。麦德沃也有遗憾错失的影片,比如昆丁•塔伦蒂诺的《低俗小说》。时至今日,没有人会否认那是一部经典的作品。但当时麦德沃认为“这个项目在美国越发反暴力的气氛中显得 不可救药的极端”,昆丁把“暴力描绘得如同卡通一般”。尽管电影中出现暴力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麦德沃认为“《低俗小说》显然太过头了”。“昆丁对我说,那个迷糊的犯罪走火打爆别人脑袋、血溅一车的场景,不会令人反感,反而会相当尖酸搞笑。”事实是,昆丁对了,观众和影评人都被逗笑了,而麦德沃错过了一部好电影。“你觉得遗憾吗?《低俗小说》真的是很不错。”我问。“怎么说呢,做我们这行的,谁都有看走眼的时候。不过我并不遗憾。”麦德沃回答。的确没什么好遗憾的,因为在同一时期,由他经手的《虎克船长》大获成功。要知道促成这部由斯皮尔伯格执导、达斯汀•霍夫曼、罗宾•威廉姆斯、茱莉亚•罗伯茨主演的电影,麦德沃花了不少心思。电影背后也有诸多悬之又悬的故事。首先,当时斯皮尔伯格是好莱坞所有公司主管都梦寐以求的导演。可是,麦德沃和他还有一点儿小过节。因为早在1970年代,他曾作为经纪人放弃过斯皮尔伯格,理由是他不听从麦德沃的意见毁约离开环球电影公司。其次,达斯汀•霍夫曼的经纪人拒绝了这个项目,理由是,“故事里的暴力太多”。而且,随着电影规模越铺越大,成本外加明星的票房分成,等电影全部完成,要花掉8400万美元。在1990年代,这是一个天文数字。就在1991年12月11日,《虎克船长》上映的同一天,麦德沃所在的猎户座公司甚至申请了破产保护!但是《虎克船长》成功了,它获得的利润超过了5000万美元,而且至今仍然在盈利。尽管这部电影不如斯皮尔伯格的《E.T.》或者《侏罗纪公园》来得卖座,但它一定比诸如《天长地久》这样的电影来得有人缘。这样的故事,在迈克•麦德沃的一生中有许许多多,从危机到转机,从幻灭到有希望。听上去是不是很酷?但麦德沃说:“电影业或许是这个世界上最没有理性的行业了。”“电影制作者充满激情,时不时处在疯狂的边缘。他们和一些杰作联系在一起,你要是把这样的家伙,连通剧本、演员和一笔钱扔到丛林里去,他们可能就会给你一个极大的惊喜。当然,也有极烂无比的结果。整个电影行业就是被一系列无理性的规则所左右着。”麦德沃说,“要想在这个行业里长久存活下来,就必须设法学习操纵这些毫无理智的规则。”到底什么是“毫无理智的规则”,麦德沃也无法确定。他只是知道,一部成功的电影通常“从剧本开始”。然后,要求导演有“将好电影创意转化为好电影的能力”以及制片公司主管们有“克服对好导演创造力偏见”的能力。再就是,选演员。“确定演员是最困难的部分”,“这是一件毫无科学性的事情”。然后,将各个部分配置放在一起是“一连串成功推测的结果”。麦德沃认为,这“需要相信自己的直觉”。类似的电影案例,在《飞越好莱坞》中还有很多。至于成功的标准,麦德沃说:“票房!票房上获得成功,电影就是成功的。”对于今天的电影界,不知迈克•麦德沃的经验还有多大的借鉴意义?即使,他在电影界已经驰骋了40年。毕竟,电影界是一个遗忘比记住要快N倍的行业。如今所有的主要制片公司和大多数小型制片公司都为几大传媒集团所有。在世纪之交时,它们的管理权还在演艺圈人士手里。现如今,这些公司被制片公司的拥有者管理着。制片公司再也无法像从前那样在一批创始大亨的统治下,作为一个小型王国存在着。“总体来说,生意人们把好莱坞构建起的许多创造力都摧毁殆尽了。”不过,麦德沃还是认为电影行业还是在“制造梦想的”。一部好电影可以让“偶然坐在同一家电影院、来自各行各业的人们分享一场美梦的机会”。电影以“影像的方式讲述故事,打开一个同时属于意识和潜意识的世界”。“只要我们能够保证人情味和好奇之心不被泯灭,我简直等不及去看我为之奉献终生的媒介会发生什么。人们需要电影来娱乐,感觉到他人之间的联系,简而言之,我们的生活需要电影。”这是麦德沃在《飞越好莱坞》最后的结语。《周末画报》第599期,A32


 飞越好莱坞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