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细节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学者 > 人生的细节

出版社:敦煌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9
ISBN:9787546802947
作者:《读者欣赏》杂志社 编
页数:229页

章节摘录

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师:林徽因文/燕  妮2004年6月10日,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举行的“林徽因百年诞辰纪念会”上,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大女儿梁再冰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现在的人提到林徽因,不是把她看成美女就是把她看成才女。实际上我认为她更主要的是一位非常有社会责任感的建筑学家。她和我父亲梁思成是长期的合作者,这种合作基于他们共同的理念,和他们对这个事业的献身精神。”虽然我们这代人与她错失了半个世纪,但今天读她,仍然让我眼睛濡湿,让我沉浸在与她交会带给我们的那一份无与伦比的精神财富之中,使我们在被商品经济的大潮裹挟、唯利是图的巨浪冲击之中麻木的神经开始苏醒,沉浸在那一代中国真正的知识分子的执著于理想的追求,历尽千辛万苦,为其热爱的事业而献身的崇高情怀之中。1920年,16岁的林徽因随赴欧考察的父亲林长民游历欧洲。在伦敦的一年,她立志要学建筑。她认定了这种把艺术创造和人的日常需要结合在一起的工作就是她所要的事业。父亲的朋友徐志摩,打开了林徽因生活的另一片天地。雪莱、济慈、拜伦、曼殊斐儿……志摩以一个导师的角色引领她进入英国诗歌和戏剧的世界,徽因以16岁的浪漫情怀,进入与志摩的文学关系。她爱慕他、景仰他;他打开了她的视界,唤起她的新感情和新向往。而徐志摩也被徽因的美貌所吸引。她当然对他也充满了感激。徐志摩与妻子离婚,并向徽因求婚。在伦敦住了一年多后,徽因跟随父亲回到中国。徽因虽然依然敬爱着徐志摩,但最终还是没有答应徐志摩的求婚。母亲的婚姻给徽因以警醒,一个失去爱情的妻子被抛在一旁,自己却要取而代之,母亲的命运使她不能想象自己也要走进这样的人生关系。林长民和梁启超两家是世交,门第相当,她与思成有着相同的家庭背景下培养起来的情趣及气质上的情投意合,她选择了梁思成。1924年,林徽因和梁思成选择去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建筑系学习。思成一向热爱绘画,并模糊地感觉自己可以当一个艺术家,建筑正合他的心意,徽因轻易地引导思成走上了同一条路。因为当时的宾大建筑系不招女生,林徽因入该校美术学院,但仍然主修建筑系的课程。至此开始,她就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这个当时在中国还鲜为人知的事业。在美国同学的眼里,徽因有着异乎寻常的美貌,而且活泼机灵,英语流利,天生善于交际。对于学业,她满脑子都是创意,她的作业总是得到最高分数,偶尔拿第二,但她文文静静,幽默而谦逊,从不把自己的好成绩挂在嘴边。1927年,徽因、思成双双从宾大毕业。1928年,他们在加拿大渥太华结婚,随即到欧洲度蜜月。他们从一个地方赶往另一个地方,去了法国、英国、瑞士、意大利、西班牙和德国,想在有限的时间内把学过的东西都看遍。回国后,在梁启超的斡旋之下,两人先到东北大学创办建筑系。1929年1月,梁启超病逝。以后,由于局势的骤变,林徽因的大女儿再冰出生,徽因又被诊断出有肺病,1930年回到北京疗养。梁思成在一年后也回到北京,加入由朱启钤创建的私人小型机构“中国建筑研究会”,其正式的名称为“中国营造学社”。他们从建筑实物调查入手,研究中国的古建筑。梁家的客厅因为徽因的魅力而成为精英会聚的场所,徐志摩、沈从文、金岳霖、张奚若、陈岱孙、李济、陶孟和、美国汉学家费正清、费正清的夫人费慰梅……还有一些著名诗人和作家。受朋友的影响和鼓励,徽因开始写诗、写小说,发掘自己的文学天赋。古今中外,诗歌戏剧,文学艺术,林徽因的健谈使人叹服,她的谈话如同她的著作一样充满了创造性,话题从诙谐的轶事到敏锐的分析,从睿智的忠告到独特的见解。爱慕者或因为仰慕林徽因的作品而来,或着迷于她本人的魅力,无论抱着何种目的,而最后总是被她天马行空的灵感所倾倒。徐志摩带来了金岳霖,这个高大魁梧的逻辑学家对徽因一见钟情,后来他成为梁家的一分子。他爱徽因,但他看到梁思成对她的爱,他选择了做他们的朋友,终身守候在徽因身边。两个出身名门世家的子弟,投入事业浑然忘我,中国营造学社的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从1932年到1945年间,梁思成、林徽因和学社的同仁们,深入山东、山西、河北、河南、陕西、浙江、湖南、江苏、辽宁、四川、云南等省的190个偏远地区、县,调查古建筑殿堂、房舍共2738处,详细测绘的建筑有206组,完成测绘图稿1898张。他们去野外调查交通非常不便,生活异常艰苦,乘坐的是木轮马车,或者骑马、骑驴、步行,住大车店,时常与蚊蝇壁虱为伍,用林徽因的话说:“(这些野外考察是)辗转于天堂和地狱之间。我们为艺术和人文景色的美和色彩所倾倒,却更多地为我们必须赖以食宿之处的肮脏和臭气弄得毛骨悚然、心灰意懒。”(给费慰梅的信)然而,林徽因看上去是那么弱不禁风的女子,但她爬梁上柱,大凡男子能上去的地方她就能上得去。1936年,梁思成、林徽因担任修缮北京天坛祈年殿的顾问,一同爬上大殿的屋顶,林徽因自豪地相信自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敢于踏上皇帝祭天宫殿屋顶的女人。1937年初夏,他们在五台山发现了建于公元857年的唐代木结构建筑佛光寺,这在中国建筑史和他们个人的学术生涯中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梁思成和林徽因辗转长沙到昆明避难。在长沙的时候,日寇的飞机投下的炸弹炸塌了他们租住的房子,把林徽因抛到空中又掉落到地下,她手中还抱着儿子梁从诫,但她奇迹般脱身,没有受伤。以后从湘西到贵州的路上,林徽因病倒发高烧,全家人历尽艰险,花了6个星期才从长沙走到昆明。此后营造学社又搬到四川重庆以西大约350公里、长江南岸的一个小镇李庄。战争、通货膨胀、拮据的生活使林徽因病倒了,梁思成也得了脊椎关节炎,但他们仍然在油灯的微光下,在简陋生活的磨砺下,坚持进行中国建筑史的研究。他们没有浪费时间,但他们在消耗自己的生命,把生命置之度外,完全服从于事业。费正清是这样评价他们的:“……抗战期间,他们成了半残的病人,却仍在不顾一切地,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致力于学术研究。在我们的心目中,他们是不畏困难、献身科学的崇高典范。然而,不论疾病还是艰难的生活都无损于他们对自己的开创性研究工作的热情。在外国人看来,他们在自己专业中的成就几乎是无与伦比的,他们一道探访并发现了许多中国古建筑的珍贵遗构,并且由于受过专门教育,因而有能力把它们介绍给世界,并做出科学的描述和分析。这部分地也是因为他们既通晓中国古典文化,又懂得作为艺术和科学的外国建筑。在忧患的战时生活中能获得如此成就,说明他们不仅具有极高的学术水平,而且有崇高的品德修养,而正是后者使他们能够始终不渝地坚持自我牺牲,坚定地为中国的现代化做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李约瑟博士对他们进行了访问。他夸奖梁夫人的英语带有爱尔兰口音。这时候,美国一些大学和博物馆写信邀请梁思成到美国去访问讲学,费正清夫妇也力劝他们去美国工作和治病,而梁思成拒绝了邀请。他回信说:“我的祖国正在灾难中,我不能离开她;假使我必须死在刺刀或炸弹下,我要死在祖国的土地上。”这样做是以牺牲林徽因的健康为代价的。去美国意味着林徽因能够得到及时和优越的治病条件。梁思成在后来曾经说:“我当然知道这个决定所付出的代价,我不能不感谢徽因,她以伟大的自我牺牲来支持我。不!她并不是支持我,我认为这也是她的选择!”林徽因在病榻上读了大量的书。在物质极端匮乏时,他们的精神却极其富有。抗日战争结束后的1946年,梁家又回到了北京。梁思成负责筹建清华大学建筑系,并担任系主任。耶鲁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都邀请他担任客座教授,他在战前发表的论文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关注。1946年底,他去了美国。林徽因虽然家务缠身,且大半时间都需要卧床休养,但她仍然是清华建筑系成立和运转的重要成员。她早年随梁思成开创东北大学建筑系,因此她的建议显得很有分量。梁思成在第二年归来,林徽因的健康状况却发生恶化。一个肾严重感染,结核菌侵袭她的肺部,呼吸异常困难,终日发低烧。只有进行肾脏手术,消除感染源,或许可以改善她的健康状况。由于林徽因的身体情况太差,手术拖到1947年12月才进行。最后手术获得成功,林徽因摆脱了术后的发烧,体力又逐渐恢复。1948年,国民党政府将迁往台湾,作为中央研究院人文学部艺术史院士的梁思成,参加了在南京举行的第一次全体院士会议,研究院将迁往台湾,但梁思成没有动身的意思。他们在那样困苦的抗战环境下都没有离开祖国,他们深信,他们的事业在北京,他们要继续研究和保护中国的古建筑,要培养出自己国家的建筑师。1949年以后,林徽因做过三件大事:第一是参与国徽设计;第二是改造传统景泰蓝;第三是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她拖着病体与梁思成一起,为保护自己热爱的古建筑尽一切努力。他们顶着批斗、折磨和羞辱,用自己专业和科学的观点,全力抗争。然而,在1955年寒冷的北京,林徽因来不及看到最后一堵庞大的古城墙的轰然倒塌,就被折磨她多年的肺结核夺去了生命,年仅51岁。林徽因一生著述甚多,其中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作品,均属佳作。其中代表作为诗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她发表有关建筑方面的论文、序跋等二十几篇,另有部分篇章为其与梁思成等合著的建筑论文。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对母亲的评价是:“在现代中国的文化界里,母亲也许可以算得上是一位多少带有一些‘文艺复兴色彩’的人,既把多方面的知识和才华——文学的和科学的、人文学科和工程技术的、东方的和西方的、古代的和现代的——汇集于一身,并且不限于通常人们所说的‘修养’,而是在许多领域都能达到一般专业者难以企及的高度。”穿过历史的雾霭,透过时空的阻隔,在驴车碾过的崎岖泥泞的小道上,在中国建筑史的梁架斗拱之间,在唐代的寺院古塔的内涵与精致之中,一个聪颖、洒脱、智慧、机灵、美丽的女人,傍着她幽默、温文尔雅、聪敏、机智的丈夫梁思成,向我们走来。她的呻吟、操劳、痛苦,化作如花笑靥,长留在我们的心底。……

内容概要

读者欣赏杂志社
于2001年由读者杂志社创办。作为中国期刊第一品牌《读者》旗下刊物中唯一的高端杂志,《读者欣赏》以提升国人的艺术修养为目标,通过对艺术的通俗读解,努力打造中国人的美学读本。经过10年发展,《读者欣赏》无论发行量还是影响力,均在艺术综合类期刊中位居前列。

书籍目录

自有芳名昭史册
宋美龄画传/002
一代才女张爱玲/008
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师:林徽因/013
冰心:“有了爱就有了一切”/020
林海音:从城南走来/027
红墙名媛 优雅谢幕/036
双清楼主何香凝/043
总是玉关情/050
人生的N种可能/052
沧桑润染丹青笔
忆白石老人/068
中国现代美术的一代宗师:徐悲鸿/076
追忆苦禅大师/081
东方神韵,时代精神/087
丁悚的《百美图》 /095
绘画名师吕凤子/098
砉然笔落纸 若刀解牛声/106
融会中西绘画之先驱/114
不可湮没的东方明珠/121
陆俨少先生的艺术/127
漫画大师廖冰兄的侠义人生/131
潘天寿其人其艺与定位/137
云表奇峰/143
不谒鸿儒更谒谁
巴金 :理想从未在眼前隐去/154
一代名师:梅兰芳/161
雪后孤松别样翠 山间野水自然清/167
建筑学家梁思成/172
千里流民  一代丹青/179
怪人刘文典/184
民国收藏第一人:张伯驹/189
沙飞传奇/194
收藏大家庞莱臣/202
和王世襄老人聊天/207
巨匠一园丁:林风眠/215
棋士吴清源/222

编辑推荐

有人说,民国之后无大师。民国确实是一个大师辈出的时代,中西文化、新旧制度、古今思想在那个时代交融,产生了一大批名留史册、值得今人学习的学者大师。他们的一生就是一本最好的教材,比他们的作品更加丰富鲜活。通过他们的人生,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学者、名流的身上,除了名声的光环以外,真正熠熠发光的东西。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有这样精彩的人生。

作者简介

《读者欣赏:人生的细节》内容简介:20世纪初的中国,一直被蒙上了谜一样朦胧且神秘的色彩。时代造就人,置身于风云变化的时代,人生的张力似乎被最大限度地拉开,其中的每一个沟壑和分岔,都异常清晰地呈现在后人面前。梅兰芳、张爱玲、梁思成……他们都是各自行业的翘楚,但与他们的作品相比,其各自的人生,就是给后人留下的最大财富。那些潜藏在他们一生中的种种细节,都在书写着一个时代、一个民族,汇成了后人眼中一道独特的景致。

图书封面


 人生的细节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8条)

  •     这本书可以让我们看到一个学者、名流的身上,名声的光环以外熠熠发光的东西。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有这样精彩的人生。荐读!
  •     印刷不好,包装也不好。
  •     文化名人的生平简介
  •     动乱的世道,有趣的人,有趣的事。
  •     了解了很多民国时期不曾知道的艺术文人,或许真的时代造就人吧!欣赏他们不畏艰难对艺术的追求,对理想的坚持!
  •     很好的一本书,认识 了那么多的大师,了解了那么多的历史
  •     填补了冰冷历史书的缝隙
  •     是一本十分励志的书,必读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