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珍珠在中国:埋骨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文学家 > 赛珍珠在中国:埋骨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
ISBN:9787229012700
作者:[英] 希拉里·斯波林
页数:210页

章节摘录

插图:妻子很早就习惯了丈夫不在身边的日子。她后来给孩子们讲过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那是在1889年的8月份,清江浦地区酷暑难耐。田里的稻子因为干旱快要枯死了。一伙农夫在半夜的时候闯入赛珍珠家里,他们把前所未有的大旱归咎于外国人的到来触怒了当地的神灵。他们聚集在赛珍珠家的窗户下面,嘀嘀咕咕商量着要杀死他们一家。当时除了凯丽外,家里只有王阿妈和孩子们(三个孩子分别是八岁的埃德加,四岁的伊迪丝和几个月大的阿瑟)。门外被一群愤怒的入围着,距离最近的白人居住点有一百英里,她们无法向别人求助,也没有时间给外出的丈夫报信。凯丽临危不惧,她和佣人一起打扫房间,烤制糕点,拿出最好的茶具和茶叶招待大家。当这些不速之客在深夜闯进来的时候,他们发现大门敞开。灯光照射着这个温馨的美国家庭,三个孩子都醒着,坐在母亲的腿上安静地做游戏。这个离奇的故事因为有着美好的结局从而变成了一段家族的传说:事件的主谋被他眼前的场景感动了,他后悔自己起了害人之心,所以在喝了一杯茶之后就带着人离开了。在当天 晚上,好像老天也被感动了,天下起了雨。诸如此类的经历流传下来,形成了像民间传说一样的家族史诗的一部分。这些故事被糅合、混淆和反复讲述。所以赛珍珠和她妹妹格蕾丝对于故事中的精彩之处了然于胸。后来姐妹两个都写过并发表了这些故事。故事中她们的母亲被形容成机智勇敢、意志力坚强的女性。但是光鲜的形象掩盖着凯丽生活中理想难以实现、希望被扼杀、光阴虚度的现实。凯丽肯定还有其他故事,但是她没有讲过。在清江浦,她开过女子诊所,也教过女孩子识字,还为她们的母亲提供过安慰和切实可行的建议。后来孩子们能听懂她们的谈话,她们听到中国妇女用急促、紧张的语气向凯丽解释她们遇到的问题。赛珍珠说 这是小说家成长的最理想的环境。在赛珍珠的后半生,她作为一名公众人物,全力投入到当时轰轰烈烈的事业中:争取妇女权利、公民权利、黑人权利,并为残疾儿童和被父母抛弃的混血儿童争取权利。作为一名作家,她从不同角度反复讲述着母亲的故事。无论是在她的各种回忆录中,还是在她的父亲和母亲的传记中。赛珍珠在《异邦客》和其他著作中对母亲凯丽的困境做了透彻、坦诚、敏锐的分析。有时候是温和的、悲伤的、认命的声音,有时候是愤怒和意欲报复的声音。赛珍珠在六十岁的时候发表的小说《家声》讲述了一个骇人听闻的故事:一个很爱幻想的女孩子,很聪明但是早熟。本来能够当上作家,最终却变成了残暴的疯子和杀人犯。这部小说中除了主人公(作者的化身)形象丰满外,其他人物都是扁平的。作者说这本书的“声音”是她的“两个自我”终于合二为一。不仅是她的美国人格和中国人格的融合。而且是外在自我和内在自我、理性与本能的融合。冷静、聪明的旁观者的讲述表达了作者性格中的两个方面。而永不向现实妥协的女 主人公最终着了魔。“人们曾经说着魔,但是世间哪有魔鬼……除非将梦中否认的精力倒转过来。”赛珍珠很清楚她的大多数晚年作品文学价值很低,她理解评论家为什么排斥大众通俗读物,为什么说它们是垃圾。“但是我不能抵制,我经常读通俗小说。大多数人读的正是这些作品。”她一开始是写给自己看的,当她的书在图书市场很畅销的时候,她真的很吃惊。她很快适应了这种情况,不断地为杂志写故事,从而与她的读者保持了密切的关系。

前言

我记得小时候看过的第一本书是《邻家的中国儿童》(The Chinese Children Next Door)。这部小说讲了一户人家有六个小女孩,她们扎着小辫子,脸蛋红扑扑的。这家人曾经盼着生一个男孩,后来也不抱什么希望了。然而有一天他们的愿望实现了:老天爷显灵。第七个孩子是男孩儿——一个需要他的姐姐们精心服侍的小宝贝。很多年以后,我又一次在赛珍珠的自传中读到这个故事。原来赛珍珠从她童年的记忆中,抽出这段真实的经历,编写成一则儿童寓言。这则故事非常荒诞可笑,以至于当贾瓦哈拉尔·尼赫鲁把它读给病床上的圣雄甘地时,甘地听得哈哈大笑。作为寓言。它的魅力在于夸张地表现了故事背后隐藏着的贫穷、厌女症和溺杀女婴的事实,第一次用成年人的眼光来品味这个故事,我意识到它简直就是我的母亲童年生活的写照。母亲对我说,她是不受待见的六姐妹中最小的一个。她出生后,她的母亲——我的外祖母——气得背过身去直看墙。两年后外祖母生了儿子,在外祖父母眼中这才算作是后继有人。我从小就在心里记住了《邻家的中国儿童》,可能是因为故事中的温暖和乐观的氛围令人感到欣慰,使母亲的过去更容易让人接受。

后记

在人生的最后几个年头,赛珍珠一直在佛蒙特州过着自我流放式的生活,她处在某种与世隔绝但又不是默默无闻的状态。“这位太后是独居的,她住的皇宫外的围墙异常坚固而且不容侵犯,皇宫的围墙上也没有门。”为了躲避风头,她和哈里斯一开始住在当年青山农场的孩子们修建的避暑房子里,这让她想起庐山牯岭的别墅。后来他们搬到附近一个叫做丹比的市镇住了下来。赛珍珠买下一爿老旧的房舍,资助哈里斯和他的舞蹈界朋友们开了一家古玩店并顺带出售当地的工艺品。他们寄予厚望的古玩生意最后失败了,古玩店更像是一个出售赛珍珠作品珍本的旧货摊。他们原计划依靠他们的努力为丹比镇创造美好未来,但是现在这项宏伟的计划遭遇了更大的挫折。赛珍珠住在古玩店的上面,人们常常看见她身穿丝绸质地的旗袍临窗而坐。作为丹比镇唯一的旅游招牌,她每年夏天都能吸引五六千名游客到此参观。很多年前一位妇女曾提醒她说,如果在像费城会议厅那样不时髦的地方举行慈善舞会,即便是愿意捐款的有钱人都不会去参加的。赛珍珠自负地回答她说:“无论我到哪儿都会有人捧场的。”赛珍珠的孩子们还是很难见到她,他们常发现母亲身边的人缩短他们和赛珍珠之间的会见时间,有时候甚至拒绝他们的见面要求。她的子女们和哈里斯等人围绕财产和探视权,瞒着赛珍珠展开了丑陋的争吵。赛珍珠已经是八十高龄了,她虽然在名义上掌控一切,但是她的身体变得更加虚弱,就连打电话也很难找到她了。她偶尔也会暂停在丹比镇的流放生活,在一队护从的陪伴下出现在赛珍珠基金会位于费城的办公室。她在那里参加会议,处理(有时候几乎是被引导着)同基金会相关的国际事务。赛珍珠基金会经过一番深入改革后,重建很见成效,运作比以前更出色,并最终同“欢迎之家”合并。赛珍珠接受采访,撰写文章,还在波士顿的一家电视台做了一周的嘉宾主持。她告诉一位美国记者她从来都没有习惯美国的生活,到目前为止还不能在美国找到家的感觉。她渴望去寻根,渴望去看一看她父母的坟墓,渴望重新回到养育她的国度。随着中美关系的升温,她的渴望之情更加强烈。她说:“从血统和出身看,我是美国人……但是从同情心和感情来说,我是中国人。”1972年2月,理查德•尼克松总统宣布说他打算访问北京,赛珍珠计划随美国代表团访问中国,或者如果不能随团访问,她也希望在代表团之后能够成行。她甚至制定一套方案,包括为中国之行创作小说和纪实性的作品,和媒体合作报道新中国的面貌,拍摄电视纪录片等。她给每一个能帮助她成行的人写信或者发电报,包括尼克松总统和中国总理周恩来(周的故乡是赛珍珠早年生活过的清江浦)。经过数月的等待,她收到了中国派驻加拿大的一位级别较低的外交官的简短回信。信中列举了一些令人难以接受的原因,并明确表示不能接受她的访华申请。”赛珍珠承受不了这个打击,从此一病不起。周恩来总理托尼克松转送给赛珍珠一套精美的漆盒作为纪念礼物,想以此抚慰她忧伤的心,然而这并不能挽救她的生命。赛珍珠在她的读者中还保持着、甚至扩大了影响。她每年都收到数千封的读者来信,有的向她倾诉自己遭遇的偏见和不公,有的在信中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并寻求她的建议。谈起这些读者来信时,她说她都会认真回复,“这是我书中的人物给我写的信,我也要好好地给我的人物回信。”她整个一生都心不在焉地逃避现实,朋友和家人常常觉得赛珍珠做着一名她自己的想象力的囚徒,生活在真实的外部世界中的只是她的身体,心却在别处。“欢迎之家”的经理和她天天在一起共事,她说:“我从她身边路过,她仰着头直走过去,根本没有发现我。”娜塔莉•沃尔什为赛珍珠做了很多年的打字员,她说:“她有时候完全走神,有时候你以为她会看见你,但是她又顺着你的肩膀看着远方,似乎没有意识到你的存在。这不是没有礼貌,她只是独自过着一种内修式的生活。”她越来越习惯低调地住在佛蒙特州,在那里她可以同她书中的人物交流而不受打扰。有时候她很难分清哪些是她头脑中的角色,哪些是受角色影响给她写信的读者。她在佛蒙特州的秘书贝弗利•德雷克说总有一些或真实或虚构的隐形人陪伴着赛珍珠:“我把她称作‘纸人’。她常常谈起她小说的角色,就好像这些角色是真实存在的一样。这些角色走出书本,触动了作者的情感。作为回应,作者的灵魂暂时离开躯体,和她创造的角色进行交流。这一轮交流完成后又开始进行下一轮的交流。”从表面上看,赛珍珠越来越像晚清朝廷里“令人尊敬的老祖宗”慈禧太后。赛珍珠小时候就相信慈禧跟她有血缘关系。詹姆斯•汤姆森最后一次见到赛珍珠时,她已经有八十高龄了。当时赛珍珠身披织锦袍,被众多侍女簇拥着。“我记得有一两个侍女穿着长裤套装……似乎跟赛珍珠的皇家长袍不相协调。”在一楼的觐见室,詹姆斯很别扭地和赛珍珠一起坐在两个紧紧相邻的、类似王座的大椅子上。她像王后一样被太监保护着,宠爱着,而她又依靠精明而善于弄权的太监替她掌管朝政、国库,通过太监来了解帝国的情况。在赛珍珠的书中,愤怒是慈禧太后政治上的动力,权力是她的目标,孤独是权力带给她的诅咒:“她的心灵是孤独的,但是她已经习惯了这一切。这就是伟大所要付出的代价,她无时无刻不在付出这样的代价。”1972年赛珍珠暂时回到青山农场,同她妹妹、子女、以及孙辈们一起庆祝她的八十大寿。此后不久她病倒了。接连两次手术都很成功,1972年秋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医院度过。到了1973年元旦,她回到了丹比镇的家中,因为是肝癌晚期,所以继续接受重病监护。她不再接待访客,因为经常陷入昏迷状态,甚至辨认不出家人。1973年2月21日,她挣扎着坐了起来,把照料她的人召集起来,要来纸笔写下她一生中最后一封信。作为她的女护理之一的德雷克女士说:“那场景是美丽、狂野而矛盾的。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真不敢相信这会真的发生。几分钟之后,她又处于无助的状态。过去的耀眼光芒熄灭了。我希望整个家庭、整个世界都看见过这个不可思议的女人身穿白色绸缎、傲慢地坐在王座上发号施令的情景。” 1973年3月6日,赛珍珠在丹比镇去世。遵照她的遗愿,人们把她安葬在青山农场的一棵白蜡树下。她的墓碑上只刻有三个中国汉字“赛珍珠”。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来到佛蒙特州看望她的访客中有她南京时的好朋友伯莎•芮思娄。伯莎带着一队慕名而来的游客拜见美国的“令人尊敬的老祖宗”。“在见到赛珍珠之前我们已经听过太多关于她的事情了。在激动人心的时刻她走了进来:她显得很平静,老态龙钟但是非常引人注目。她很具有东方韵味,让人感到很神秘。她在那儿,让人感到很亲近;但是她又不在那儿,让人感到遥不可及。不能确定她是否被什么事情迷住了。”

内容概要

希拉里·斯波林,是亨利·马蒂斯的传记《绘画大师马蒂斯》一书的作者。希拉里·斯波林凭借该书获得2005年度惠特布莱德奖。她也为小说家艾维·康普顿-伯内特写过传记并荣获海涅曼文学奖和库珀奖。她是《观察家》报的文学编辑。她还定期为《观察家》报和《每日电讯报》撰写评论。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鬼魂家庭
第二章 双重焦点
第三章 灵魂与肉体
第四章 玩偶之家
第五章 中式思维
第六章 小说之镜
第七章 傲慢的腐气
后记纸人
参考资料及致谢
参考资料说明

编辑推荐

《埋骨:赛珍珠在中国》:“因其对中国农民生活的丰富而真实的史诗般描写……,为西方世界打开一条路,使西方人用更深的人性和洞察力,去了解一个陌生而遥远的世界。”1938年赛珍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瑞典文学院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评语”。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叶兆言曾说:“我们心不在焉地说起赛珍珠这位生长在中国的美国作家,总是说说而已,很少去关注她的小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事实上,很多中国作家没看到的东西,恰恰出现在她的文字中间。她眼里的中国,很多相当真实,一点也不离谱。只不过这样那样的原因,大家都不愿意接受。”美国著名学者汤姆森说过,“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由于有了赛珍珠,一代代的美国人才带着同情、热爱和尊敬的目光来看待中国人。”但是。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岁月里.这位在中国长大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却被冷落于历史的风尘中,甚至,被误读。赛珍珠?或已早被你遗忘……她是美国作家,却从小生活在中国,凭一本描写中国农村生活的小说《大地》,夺得一九三八年诺贝尔文学奖。但该书一直在中国被禁,直到1988年,《大地》三部曲才终于在新中国出版。《纽约时报》曾经说过,“赛珍珠的作品,在中国受尊崇但读不到;在美国,读得到却不被尊崇。”2004年,在美国大众读书界影响巨大的电视脱口秀主持人奥普拉慧眼识珍珠,将在美国沉寂数十年的《大地》选为其读书俱乐部的秋季推荐图书,于是赛珍珠重新被人们关注,《大地》一夜之间成为全美畅销书。重新认识赛珍珠,正是时候——2010年3月,英国著名传记作家希拉里•斯波林所著的赛珍珠传记《埋骨:赛珍珠在中国的生活》(Burying Bones: Pearl Buck's Life in China)在英国出版,意在重新发现赛珍珠,为她正名。因该书专注于赛珍珠在中国的生活,于6月初上市的《埋骨》美国版则更名为《赛珍珠在中国:前往<大地>的旅程》(Pearl Buck in China: Journey to The Good Earth)。该书中文简体版经多轮竞价由世文图书购得并于2010年12月联合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推出。

作者简介

《埋骨:赛珍珠在中国》:赛珍珠(Pearl Buck)一八九二年美国出生,父亲是传教士。她四个月大时随父母来到中国江苏,在镇江长大。赛珍珠跟母亲学英语、跟一位孔先生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 
据赛珍珠回忆录记载,他们居住在一间破旧小砖屋,地面下陷,到处蜈蚣和蝎子。客厅书架摆放了一套蓝色布封面的《狄更斯全集》,她的小手刚好触及,经常拿下来阅读。赛珍珠从小爱好写作。
读狄更斯之余,赛珍珠跟村中小孩在屋后山坟追逐玩耍;经常见到野狗啃噬草丛中的弃婴白骨。
赛珍珠十八岁返回美国读大学。毕业后,因母病,重回中国。二十五岁时,与农业经济学家卜凯(John Buck)结婚,定居安徽。 卜凯由美来华,专程教导中国农民以科学方法种田。赛珍珠随夫上山下乡,了解民情,为后来获奖的《大地》搜集写作素材。
一九二一年赛珍珠全家迁居南京。她在金陵大学和南京大学教授英语之余,开始写作。一九三零年出版第一部作品《东风.西风》(East Wind: West Wind);翌年,她仅花了三个月便完成了《大地》(The Good Earth);一九三二年获得普立兹奖,成为第一位获得普利策小说奖的女性,事业从此蒸蒸日上。193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她也是唯一同时获得普利策奖和诺贝尔奖的女作家,作品流传语种最多的美国作家。
一九三四年中国政局混乱,赛珍珠返美,与丈夫离婚,改嫁出版商威尔什(Richard Walsh)。
《赛珍珠在中国(埋骨)》仅记述赛珍珠在中国的日子。包括她的传教士父亲专横无理,凌虐妻子,忽视儿女。他承认曾经十次挪用妻子私房钱去印刷中文圣经。赛珍珠同情母亲,她大部分作品题材以母亲的遭遇作背景;以及华裔保母的“道听途说”。赛珍珠后来加入争取女权社会运动。
赛珍珠返回美国后,用诺贝尔奖金买了一个农场,与出版商丈夫威尔什领养了一大群有东方血统的孤儿。她在农场继续安心写作出书,财源滚滚,成立了赛珍珠基金会。
据《每日电讯报》透露,赛珍珠与威尔什关系紧张。后者辞去日间职务,专心协助妻子写书出版,结果,赛珍珠引进「邪恶」的舞蹈教师哈里斯,接管基金会。她事后发觉自己受骗,两人展开一段持久战。
赛珍珠前后在中国居住了三十四年,视中国为真正的故乡,一直希望重返中国。她曾说过,“我只能写我了解的。而我除了中国,便一无所知。”一九七二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赛珍珠以为中美关系解冻,可以“还乡”了。但中国还是拒绝发给她入境签证。
一九七三年赛珍珠还乡梦碎,郁郁而终。
新书《赛珍珠在中国(埋骨)》的作者希拉里•斯波林,是英国著名的人物传记作家。她上月接受《卫报》访问时承认,周围朋友并不理解她何以写赛珍珠?
赛珍珠是继马可•波罗之后将中国介绍给西方的第一人。她在小说《大地》中再现了中国劳苦大众的生活。《大地》发表于1931年,这部世界范围内的畅销书为赛珍珠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赛珍珠很早就预言中国将成为超级大国。她十几岁时见证了中国的改良和革命,后来在国共内战时经历了九死一生。
赛珍珠生长在大清帝国末期,当时这个古老国度的制度已经千年未变。她是美国传教士的女儿,但是在学习英语之前一直说汉语。她小时候的玩伴是中国农民的孩子,在八岁之前,她从不怀疑自己是中国人。义和团运动中赛珍珠一家奔于逃命,洪灾、饥饿、旱灾、兵灾、匪灾成为赛珍珠在中国生活的背景。“亚洲才是现实的、真切的世界,我自己的国家反倒变成梦境。”
《大地》描写了赛珍珠了解的那个世界的真实情况,它印行了数百万本,影响了整整一代读者。斯波林用优雅、细腻的笔触探究温馨的家庭生活和残酷的战乱生活如何孕育了赛珍珠强大的、预言般的想象力。
赛珍珠的作品在西方沉寂了数十年后的2004年,被美国大众读书界影响巨大的电视脱口秀主持人奥普拉慧眼识得珍珠,将《大地》选为其读书俱乐部的秋季推荐图书,令《大地》一夜之间成为全美畅销书。尤其中国如今在世界拥有“支配地位”,而赛珍珠亦是二十世纪“象征人物”, 上世纪70年代赛珍珠逝世,尼克松总统称赞她“是一座沟通东西方文化的人桥”。在她那个时代,无论是政治领袖还是办公室的清洁工,每个人都读她的小说。她与徐志摩谈笑风生,也与罗斯福总统夫人过从甚密,还曾因版税问题同林语堂对簿公堂。但美国文坛巨擘对她描写旧中国的作品不屑一顾,而鲁迅又说她不懂中国……
因而重新认识赛珍珠,正是时候。英国《卫报》赞扬斯波林此刻撰写赛珍珠,是明智之举。
拂去岁月的尘埃,还有多少人记得赛珍珠呢?
赛珍珠成长在中国的旧时代,中国女性地位卑微,忍辱偷生。所以,她联想到那堆白骨是“遭扼杀的女婴尸骨”,而斯波林亦顺理成章,以此为题。不过,斯波林承认“埋骨”的意义令她认识到,赛珍珠的想像力极之丰富。“她根本上已超越了文学家;但毫无疑问,她拥有真切的精神生活。”斯波林说。
作家叶兆言的最新作品《走近赛珍珠》里,引述一位中国知识分子对赛的指责:“她特别喜欢攻击人性中难以启齿的东西,譬如说性。她在作品中运用某些富于技巧的暗示,使这极普通的事情变得对读者非常刺激。”
赛珍珠还描写当时中国的饥荒、仇恨、排外和国共两党之争。她批评蒋介石独裁,民国之后,人民生活未见得好转;她怀念日渐消失的旧中国。《大地》一书对中国充满“同情”,但她万万想不到,反而伤害了中国人的感情……
赛珍珠遗留近百部作品,包括小说、短篇故事、剧本和儿童故事。她的《大地》更被好莱坞拍成电影。
《纽约时报》曾经说过,“赛珍珠的作品,在中国受尊崇但读不到;在美国,读得到却不被尊崇。”《赛珍珠在中国(埋骨)》作者斯波林则认为,经过重新评价赛珍珠后,她的作品应该可读可敬。

图书封面


 赛珍珠在中国:埋骨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先抄些网上对赛珍珠的介绍:赛珍珠)Pearl S. Buck)直译珀尔·巴克。于1892年6月26日出生在弗吉尼亚州西部,4个月后,随传教士父母赛兆祥和卡洛琳来到中国。先后在镇江、宿州、南京、庐山等地生活和工作了近40年,其中在镇江生活了18年,她在镇江经历了她人生的早期岁月,因此她称镇江是她的“中国故乡”。她童年的大部分时光都在那里度过,首先学会了汉语和习惯了中国风俗,然后她母亲才教她英语。1900年因中国北方发生义和团运动,赛珍珠首次回到美国故乡。1902年重返中国镇江。1917年5月13日,与美国青年农学家约翰·洛辛·布克结婚。婚后迁居安徽宿州。 1921年下半年,赛珍珠随丈夫布克来到南京,受聘于美国教会所办的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并住进了校内一幢单门独院的小楼(即今平仓巷5号,南京大学北园赛珍珠故居)。徐志摩、梅兰芳、胡适、林语堂、老舍等人都曾是她家的座上客。 赛珍珠于1922年在庐山牯岭开始尝试写作。1923年赛珍珠写出了处女作《也在中国》,此后便屡屡有作品发表。1925年,赛珍珠还写了短篇小说《一个中国女子的话》,讲了一对异族青年男女的罗曼故事。 1927年春北伐军攻克南京时,社会失去了控制,对于许多外国人来说真是危机四伏,所以她沦落为“洋难民”,离开了南京。当1928年夏回到南京的家园时,尽管整座院落成了马厩和“公厕”,但她却在一个小壁橱里惊喜地翻出一个木箱。士兵和劫匪掠走了她的大半家产,却把这个木箱留了下来,箱中完好无损地放着她在母亲去世后为其写的《凯丽的传记》一书的手稿——这部手稿排成铅字时书名便改成了《异邦客》。赛珍珠继续创作,不久给美国的朋友戴维·劳埃德寄去了一篇曾经在杂志上发表的小说《一位中国女子说》,同时还附上了未曾发表的续篇,建议将两者合成一部长篇,书名定为《天国之风》。 不久赛珍珠的新作《王龙》又从南京金陵大学寄到了纽约庄台公司,沃尔什又热情地答应出版,只是觉得《王龙》之名很难为人接受,而书名应“扣人心弦,富有浪漫情调”,建议改用“大地”之类的名字。1931年春,装帧精美的《大地》(theGoodEarth)出版,好评如潮,销量飙升,《大地》一下子成了1931 年和1932年全美最畅销的书。并且,很快就有了德文、法文、荷兰文、瑞典文、丹麦文、挪威文等译本。庄台公司也因此从一个负责累累的出版社一跃而成为纽约著名的出版公司。沃尔什与赛珍珠双方还愉快地订下并切实履行了这样的协议:赛珍珠写什么,他就出什么。所以赛珍珠后来写成的《大地三部曲》之《儿子们》、《分家》以及其他多种文学作品,都是由沃尔什的公司出版的。 赛珍珠1934年离开了中国,由于赛珍珠对中国农民生活史诗般的描述,真切而且取材丰富,以及她传记方面的杰作1938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1939年出版长篇小说《爱国者》、剧本《光明飞到中国》、散文集《中国的小说》,1940年获西弗吉尼亚州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出版儿童读物《儿童故事集》。1941年担任《亚洲》杂志助理编辑、编辑。创办自在沟通中西方文化的“东西方协会”,担任主席职务。1942年3月,应美国之音、英国BBC电台之邀,用汉语广播向中国介绍美国人民如何理解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不久,最后一次到中国,为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收集创作素材,深入进行宣传。1943年7月,邀请中美作家、学者到她在宾夕法尼亚州的寓所聚合,讨论中美关系。会后,就支持中国抗日等问题,向美国朝野发起声势较大的宣传。1946年辞去《亚洲》杂志编辑职务,专事写作。不久,《亚洲》杂志停刊。 20世纪50年代,世界上两大阵营的对立与冷战割断了赛珍珠与新中国的联系。赛珍珠在美中对立、国共对立夹缝中异常矛盾。赛珍珠的《朋友之间》(1958年版)一书记载了她与菲律宾外交部长卡洛斯·P·罗慕洛的谈话,他们坦率地谈到美国人与亚洲人之间的冲突问题:美国政府想用美国式的价值观和标准来衡量和要求新中国的一举一动,这样就产生了矛盾,这些代表美国式的价值观和标准均起源于西方文化、历史背景,与中国的政治、历史、文化相距甚远。赛珍珠希望中国和美国能找到一种互相容纳的机制,但这两个国家却兵戎相见,中国进行抗美援朝战争和抗赛珍珠美援越战争。 1949年创办“欢迎之家”,帮助收养具有亚洲血统的美国弃儿。1964年获人类特殊贡献奖。创设赛珍珠基金会,旨在帮助美国军人在海外与亚洲妇女非婚所生弃儿。1972年尼克松总统宣布访华后,赛珍珠不顾年迈,同意主持美国国家广播公司(NBC)专题节目“重新看中国”,积极准备重新访华,但是一位中国驻加拿大的外交官给她发来一份严酷的拒绝信函。1973年,她带着种种疑惑和遗憾离开了她的两个世界。赛珍珠给一位朋友信中曾写道:“我想我比其他任何人都做得多,我帮助美国人民了解和热爱中国人民。尽管我们目前和中国大陆互不往来,美国人民还是一如既往地关注着中国人民。” 1973年3月6日,赛珍珠逝世于佛蒙特州丹比城,骨灰安葬在宾夕法尼亚州费城郊区绿丘农庄,享年81岁。由以上介绍可以看出,赛珍珠的童年及成长时代一直处于中国,在中国期间,她都经历了什么?《埋骨》以详尽的叙述为我们做出了解答。至少,于我已经够详细了。实际上,赛珍珠在回到美国之后,一直致力于让美国人认识中国人、了解中国人。是她,促使林语堂的《吾国吾民》在美国出版,使林语堂一举在美国成名。对于传教,她说:“我们有意或者无意踏上异国他乡的土地,我们在心中说着要无私的奉献一切。我们没有……尝试着去理解我们与之打交道的文明”由于她的经历,她目睹并深刻地理解着中国人民的生存环境和深重的苦难。斯波林在《埋骨:赛珍珠在中国》中提到,在《大地》(第一部)出版后,“海伦·福斯特·斯诺说:"我惊奇地发现中国的年轻知识分子有多痛恨它,多猛烈的批判它,特别是当他们认识到它是多么出乎意料地畅销。”……生活在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有西方教育背景的中国人为书中揭露了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而感到沮丧,他们都宁愿把问题掩盖住,” 鲁迅先生在给朋友的信中不无轻蔑地说:“有关中国的主题还是由中国的作家来反映更好一些,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加接近真相。即使是布克夫人……她恰巧在中国长大,然而看她的作品,只不过是一位生长在中国的美国女教士的立场而已……”。 实际上,在中国,赛珍珠被认定为没有在作品中提及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分子,实质上是认同他们对中国的剥削压迫,“布克夫人把中国的穷人和富人看作个体而不是看作两个对立的阶级,这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相矛盾的。”致使其作品长期处于被禁止行列;而在美国,50年代她被诬称为共 产 主 义分子。根据豆瓣及孔网资料整理的赛珍珠作品在中国出版情况(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80352362/),赛珍珠作品的确处于边缘地带。虽然,以现在的眼光看,她的作品的文学价值比之于马尔克斯等存在差距,但作为一个第三者的目光,也许更能够给我们带来些什么。不知道她的作品什么时间会出现第三波出版?
  •     赛珍珠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个边缘人物。她曾经长期生活在中国,还因为写中国的故事,获得了1938年得诺贝尔文文学奖。她还鼓励林语堂等作家用英文写作,把他推入美国文化圈,向西方阐述更加真实的中国。她也出现在风流诗人徐志摩一长串的绯闻女友名单中。以至于《赛珍珠在中国》一书的作者希拉里•斯波林必须通过揶揄赛珍珠当年的身材与容貌,来反证诗人必定看上步入中年的赛珍珠。有一段时间,因为种种原因,人们对那些参与过中国历史的外国人常常讳莫如深。因此,在中国文学史中,很少出现她的名字。不过,她也曾出现在鲁迅鼓励文学青年继续文学创作的信件中。可见,即使是大师也没有忽视她的存在。生活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大师其实也一定知道爱俪园的主人,犹太地产商哈同。民国年间,大批洋人生活在中国,赛珍珠和哈同是他们中的两个典型。那些渐渐被人遗忘的洋人,最近倒是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那个“别了”的的司徒雷登又悄然地引起了人们的好感,教会大学最近几年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赛珍珠在中国》一书中就出现了不少长期生活在我国的洋人,都是一些小人物,没有见他们像殖民者那样张牙舞爪,倒是一幅可爱的模样。赛兆祥是一位虔诚的牧师,1880年带着妻子来到中国,一生的理想就是希望能多说服几个中国人信奉耶稣。在中国的乡下,他近乎于四处流浪,宣讲自己的信仰,也为贫困的农民提供一些基本的医疗救助。他完全有殉道的决心,并且差点就死在1900年盲目排外的风潮中。为了翻译出版一本更接近口语的中文《圣经》,他省吃俭用,对自己的家庭近乎吝啬。他毫不畏惧四处肆虐的瘟疫,完全忽略当时中国人对基督教近乎天然的排斥,甚至还要忍受宣教团的内部斗争。即使这样苦苦坚持,他的一生其实没有改变太多中国人的信仰,年老时还被自己的同事排挤出宣教团。在女儿赛珍珠的帮助下,他开始在大学教书。这个有信仰的老头,一辈子只在最后十年,才稍稍显露出自己的慈爱。这个倔强、固执的老头,在世俗眼里近乎一事无成。不过在他生后,口语体的圣经还是出版了,而且他的故事还被写进小说《战斗的天使》中。凯丽是赛兆祥的妻子。她的一生都顺服了自己的信仰,也顺服了自己的丈夫,其实也就是奉献给了丈夫的理想。新婚不久,她就随着丈夫来到中国,几乎流浪了16年后才在镇江安定下来。她的丈夫可以忽略一切灾难,但是她不能。她看着自己生养的3个孩子死于瘟疫。如果按照美国的医疗条件,这很可能是不必要付出的牺牲。另外,每次发生群众运动或者革命时,哪怕是与日本人开战,愤怒的中国人就会对这些非我族类的西洋人充满了敌意,恐吓和攻击不时发生。那些易怒的乡下人,出于对外来宗教和神灵的恐惧,还会将自然灾害迁怒于新来的的洋人邻居。在丈夫不在的时候,她必须自己带着的孩子来应付自己愤怒的邻居。面临着这样的困境,她似乎一直在坚持,总是乐于帮助一切有需要的人。在那些不太了解她的人看来,她是一个温柔坚韧的好妻子。但是,她实际上更像是没有勇气出走的娜拉。赛珍珠将她的故事写进《异邦客》,只差最后点破,她的一生更像是奉献给了徒劳的事业。洛森•布克则是赛珍珠的前夫。在一般大众的眼里,布克似乎是掩藏在前妻的光芒之下的。不过,他还有一个更加声明显赫的译名“卜凯”。胡适在美国起初本来是学农学,布克跟胡适是康奈尔大学农学专业的同学。布克是农业经济学中国学派的代表人物。中国的第一个农学院是他在南京的金陵大学建立起来的。在金陵大学农学院的班底上衍生出南京大学农学院和南京农业大学。在今天南京农业大学,还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研究所。他跟赛珍珠结婚后,到了宿州一带传教。在赛珍珠构思《大地》的时候,他则在进行一个农村经济调查研究项目。这项研究的数据几十年后还被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在其博士论文中大量引用。布克的博学让宿州当地的农民感到惊讶,这个洋人甚至跟他们一样懂得农业生产。他们的婚姻,起先也有过激情和欢声笑语。时间是激情的死敌,浪漫而有文艺范的赛珍珠面对着严肃理性的科学家丈夫,逐渐察觉到日常生活的无趣。她无法容忍自己被丈夫忽视,也无法容忍自己只是母亲的翻版。赛珍珠似乎感觉到自己进入一个易普生式的“玩偶之家”。他们的婚姻最终是在赛氏夫妇离世后才走到尽头的。在赛珍珠的这本传记中,其实还附带刻画了其他一些在中国居住过的洋人。她的哥哥埃德加也算是一位。甚至还有一些在中国动乱中枉死的洋人。在两种不同文明的试探性接触过程中,那些牵涉其中的个体会遭遇一些难以预料的经历。有时,不幸的事情难免会发生。但是,在一次次颤巍巍的尝试之后,他们的付出构成深入沟通的基础。赛珍珠以她的小说揭示了一个全新的中国,也许其间会有艺术的加工,但是改变了中国人在西方人心目中的“傅满洲”形象。他的前夫布克教授则为中国培养了不少农业专家,还在二战期间在中美两国政府之间起到桥梁作用,帮助中国政府争取美国的经济支持。有的评论者可能力图证明赛珍珠的作品没有写出真实的中国,有的评论者觉得她的作品迎合了白种人的某种微妙的优越感。我个人始终不太关注她的文本在女权主义理论或者后殖民主义理论上的价值。我宁愿简单地相信,她的作品从某一个侧面记录了当时中国的历史。很多跟她一样善良的洋人,冒着各样的风险来到中国,参与了中国的历史,在跟中国人的接触中增进了相互了解。本文已发表在《晶报》http://jb.sznews.com/html/2011-07/31/content_1684044.htm
  •     本尼·迪克特在她的名著《菊与刀》中归纳了日本人的一个特点是“报恩”意识,而且往往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事实上中国人更是如此。然而,这位改变中国人在西方眼中形象的女士,大力宣讲描绘中国人正面形象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今天却被大部分国民遗忘了,甚至她的作品直到1980年代才开禁。《大地》将中国人深藏在骨子里的勤劳、庸俗、现实真实描述得让人扼腕侧目,像一位解剖医生一样。以致当尼克松访华时,老作家竟未能被允许同行。本书最为真实地披露了赛珍珠在中国的各种经历,国人可以借此窥见自己在外国友人眼中的形象。如果借此能感受到她博大的人道主义关怀,则善莫大焉。

精彩短评 (总计24条)

  •     是我想要的!!好书是我想要的!!好书是我想要的!!好书是我想要的!!好书是我想要的!!好书是我想要的!!好书
  •     掩上书本 暗暗在想 如果我是赛珍珠 会和她过相同的人生么 异类毕竟是艰难的 在美国她是异类 在中国她也是异类 那种心灵上伴随一生的孤独 谁人理解和安慰
  •     书本比较好,属于精装,内容比较简单
  •     这本书好像逻辑性不是很强,字有点小
  •     非常喜欢珍珠的庭院里的女人,但是对于大地印象不深了。我宁愿这本书多谈谈她的庭院里的女人,都是说大地,虽然因为大地获奖了
  •     之前还在废都的时候就一直想着去赛珍珠的故居看看,但因为路途偏远交通不便而作罢。看完这本传记,我真是百感交集——为这样一位不中不西、不资不共的“边缘人”,也是一位富于传奇色彩的女性的命运而感慨,感慨她的家庭教育,感慨她的婚姻家庭(包括可怜的患病的卡罗尔),感慨她的独异于中美社会主流思潮,感慨她为那些被侮辱和被损害者呐喊的善心与正义感,感慨她的写作沉淀在苦难的中国的真实的土壤里从而穿透并超越了整体浅薄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当然,她的作品我至今读得极少,只是归纳书中观点,惭愧之至)………有朝一日,我一定会将赛珍珠女士作为研究对象的…
  •     据页面提供的基本信息:英文原版精装320页,中译本才210页,页数相差较多,令人怀疑是书中内容遭阉割所致
  •     支持赛珍珠
  •     1、乱世奇女子。第一个文学诺奖女性得主。中共不待见,美帝嫌亲共。2、大地初版稿费4000美元。晚年其短篇的稿费为5000美元。
  •     不管在中国还是米国,她都是边缘人物
  •     Hilary Spurling的赛珍珠传记读来生动详实;赛珍珠确实是一传奇女子。
  •     封面打开就差点断了,纸张像再生纸,字也非常小,拿到包裹的时候也有褶皱,很不满意。
  •     这么快中文版就出了,很是惊喜
  •     百年前的苦难中国;中国式思维的西方女性作家;大量关于清末民国江苏(苏北)民生百态的描写,一个传奇女性的东西方时空穿梭的故事
  •     赛珍珠在中国非常好看。
  •     相比脱离农村的中国的知识分子,赛珍珠对中国农民现状的认识要更深刻。而她的美国身份和她对中国农村真实到令人难以接受的描写,又成为她被诟病的原因
  •     赛珍珠逐渐长大开始树立人生观的时候,作者似乎一直试图强调儒家文化对她的深远影响,这一点,我不信也不同意。
  •     an interesting biography
  •     2016年6月20-21日读,2016-201。
  •     书还可以,纸张还行
  •     货已收到,好评
  •     “赛珍珠的书,在中国受尊崇但读不到,在美国读得到却不被尊崇。《大地》改变了西方人对中国的印象,部分原因是它描写的景象,部分原因是它具有同类书籍所没有的可读性。赛珍珠凭借此书获得普利策奖,并成为首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女作家。”
  •     无意中看见的传记,很喜欢
  •     一个值得中国人民永远记的的名字,她曾经把中国介绍给了整个世界,现在,我们有义务把她重新介绍给中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