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传》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历史人物 > 曾国藩传章节试读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3-1
ISBN:9787506033923
作者:萧一山
页数:277页页

《曾国藩传》的笔记-第107页

芸芸众生,“不知天多高地多厚”,只晓得一个“我”,则一切相害相悖矣。倘能觉悟到此种境界,自然可以除去自私自满之见,往大道上迈进。否则坐井观天,画地自限,没有伟大的人生观,焉能有伟大的学术事业?所以觉悟是做人的归宿,由于天才而来,也由于学问而得。

《曾国藩传》的笔记-第173页

国藩始终认为政治的改革,必须先有精神的改革,要改造社会,必须先改造教育。他的精神教育,是他一生事业的基础,作官治军,用人行政,无一不本此原则而行。他对于当时“变乱是非”、“不黑不白不痛不痒”的社会,是非常痛恨的!他骂“软熟和同”的乡愿,是“人间桔槔故态”,先想用“矫枉过正”、“慷慨激烈”的豪侠精神来打倒它,后来知道牢不可破的积习太深了,恶势力的阻碍太大了,只是直道而行还不够,遂又想从精神教育做起。他的精神教育内容是什么呢?仔细的分析起来,不外“公”、“诚”二字。

《曾国藩传》的笔记-第178页

他怕满清的灭亡,要引起长期的内乱。他是深知中国历史的,我国几千年来,每换一次朝代,总要经过长期的割据和内战,然后天下才得一统太平。在闭关自守无外人干涉的时代,内乱虽给人民无穷的痛苦,尚不至于亡国。到了十九世纪,有帝国主义者环绕着,长期内战就能引起亡国之祸。曾国藩所以要维持满清,最大的理由在此。

《曾国藩传》的笔记-第190页

曾国藩不循私情,不计恩怨,确能拔擢真才,不愧一时领袖。李鸿章却不然……后来李居当路凡四十年,自视太高,与其故吏稗将,昔共患难,今共功名,徇其私情,转相汲引,布满津要,委以巨任,不问其才之可用与否,所以他没有培植什么人才出来。这是他贻误事机的最大原因。而且他的同乡观念很重,光绪元年,他到北京入觐,候乡试恩科发榜,安徽竟无一人,他就怏怏口出怨言。曾国藩虽亦利用乡土观念,但只是为打仗团结,绝非植党声援……李鸿章重视部属乡里,才造成袁世凯、段祺瑞的北洋系,为中国军队添封建割据之观念,为近代社会长贪污循私之风气。

《曾国藩传》的笔记-第112页

可见他是有自知之明的。青天难上,螭虎守关,象征着朝廷的政治舞台之仰不可及,被亲贵权要把持着,哑哑群乌,翅短情急,有什么办法长往紫窟呢?衮衮百官,可以休矣!一旦凤鸣云中,震断九州,松生太华,飞送清渭,丹心瑶池,螭柱金钟,这才是儒生非常的事业,雉卵变龙的机会。他似乎很清楚的看出他的治国经纶,在满清政治的场合中,绝不容易实现,只有像孤风纵松一样的待时而动了。果然晴天霹雳,太平天国发难金田,清朝如摧枯拉朽,行将不能支持,而国藩屠鲸斫蛟喈凤变龙的机会到了。

《曾国藩传》的笔记-第104页

一个人的成就有小有大,小者或可从固勉株积寸累得来,若大成的学问,圣王的德业,只靠辛苦强学还是不行,尤必有超人的领悟天才,才能相济为用……

《曾国藩传》的笔记-第56页

事业由学问而来,千锤百炼,是有相当把握的;事业由天才而来,一曝十寒,是不大靠得住的。古人说,“不学无术”,其中颇有很深的道理,故以霍光、寇准之功业,仍不免见讥于史家,而曾国藩一生都从经世之礼学为出发点,所以他的道德勋名绝不是偶然的。

《曾国藩传》的笔记-第102页

老实讲,他的思想,始终没有转变,所谓“三变”者,乃其写字、治学、立身、处世因时世而措之宜,所谓“执两用中”而已。他的思想中心总不离乎孔子的“中庸”之道,“经世”之学,所以能合道文而为一,尽博深之能事,刚柔相济,老墨并用,综为大成之礼学,兼具圣王之事业,这种伟大的成就,岂是偶然的!

《曾国藩传》的笔记-第55页

经世学……在现在是合历史政治哲学为一途的。经世学的“体”是历史和哲学,“用”是政治与经济,目的是治国平天下,步骤是格致、正诚、修齐,道理是“执两而用其中于民”,精神是“守先待后,舍我其谁?”以天下为己任,而不屑为“一身家之谋”,以“明道救世”为功,而不愿作无益之诗文。

《曾国藩传》的笔记-第111页

可是小雅怨诽而不乱,国藩的诗中是有这种意味的。壮怀莫展,则思田园之乐;国步方艰,则有澄清之志。消极与积极的观念之冲突,自憎与自尊的情感之对立,曾国藩究竟怎样来统一呢?他既了解中庸的道理,无论如何,对于环境的应付,尚觉裕如。“百变不离其宗”,他的中心思想,总离不开经世之礼学,有时候发点牢骚算什么?


 曾国藩传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