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传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历史人物 > 曾国藩传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3-1
ISBN:9787506033923
作者:萧一山
页数:277页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家庭环境曾国藩的禀性是由于家庭环境养成的,可是他的学问成就,却得力于北京做官的时代。他在翰林院一共九年,自庶吉士升到侍讲学士,都是一种清闲的职务。翰林院好像现在的中央研究院,不过研究院只做纯粹的学术研究,而翰林院则是储备人才的总机关,平素为皇帝皇子讲书,可充经筵讲官、春坊庶子;放考差,可充乡会试主考总裁、同考官及各省学政。或纂校殿阁秘书,总不外乎文墨之事,所以很有研究的工夫。国藩前几年多看些历史书,兼及词章,注重经世之学,颇有心得。及善化人唐鉴到京师做太常寺卿,这位老先生是当时有名的理学家,和大学士倭仁同以理学相号召,国藩以前辈之礼事之,常常请教他们。唐鉴告诉他说:束检身心,读书明理,当以《朱子全书》为宗。……最是静字功夫要紧。大程夫子是后代圣人,也是静字功夫足。王文成亦是静字有功夫,所以他能不动心。若不静,省身也不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总是要静。倭仁用功最笃实,每天言动,皆有札记,见过自讼,一点都不虚妄。国藩受了他们的影响,同以朱子为日课,而致力于宋学。我们看他壬寅(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初八日记云:何丹溪来久谈,语多不诚。午正会客一次,语失之佞。酉正客散,是日与家人办公送礼,俗冗琐杂可厌,心亦随之纷乱,尤可耻也!蹬后何子贞来,急欲谈诗。闻誉心忡忡几不自持,何可鄙一至于是!此岂复得为载道之器乎?几喜誉恶毁之心,即鄙夫患得患失之心也,于此关打不破,则一切学问才智,适足以欺世盗名已矣。谨记于此,使良友均知吾病根所在。与子贞久谈,躬不百一而言之不怍,又议人短,顷刻之间,过恶丛生,皆自好誉之念发出。初十日记云:至海秋家赴饮,渠女子是日纳采,座间闻人得别敬,心为之动。昨夜梦人得利,甚觉艳羡,醒后痛自惩责,谓好利之心,至形诸梦寐,何以卑鄙若此!方欲痛自湔洗,而本日闻言,尚怦然欲动,真可谓下流矣!与人言语不由中,讲到学问,总有自文浅陋之意。席散后,闲谈皆游言,见人围棋,跃跃欲试,不仅如见猎之喜。口说自新,心中实全不真切。归查数,久不写帐,遂茫茫然不清晰,每查一次,劳神旷功,凡事之须逐日检点者,一日姑待,后来补救则难矣;况进德修业之事乎?是席间海秋言:“人处得我者不足观心术,处相怨者而能平情,必君子也。”此余所不能也。十四日记云:起晏,心浮不能读书,翻陈卧子年谱,涉猎悠忽。饭后读《易》蹇卦,因心浮故静坐而已昏睡,何不自振也?未初客来试以时艺,赞叹语不由中,予此病甚深。孔子之所谓巧令,孟子之所谓(饣舌),其我之谓乎?以为人情好誉,非是不足以悦其心,试思此求悦于人之念,君子乎?小人乎?且我诚能言必忠信,不欺人,不诳语,积久人自知之,不赞人亦不怪。苟有试而誉人,人且引以为重,若日日誉人,人必不重我言矣。绐人自欺,灭忠信,丧廉耻,皆在于此,切戒切戒!十一月初八日记云:醒早沾恋,明知大恶而姑蹈之,平旦之气安在?真禽兽矣!要此日课册何用?无日课岂能堕坏更甚乎?尚腼颜与正人君子讲学,非掩著而何?辰正读旅卦,饭后读巽卦,一无所得,白文都不能背诵,不知心忙甚么?丹黄几十页书,如勉强当差相似,是何为者?平生只为不静,断送了几十年光阴,立志自新以来,又已月余,尚浮躁如此耶?日记中痛自劾责之言甚多,可以看出他的理学慎独功夫是如何了。不久,他便订立一个课程表:不圣则狂。不上达则下达,殆矣哉!自十月朔立志自新以来,两月余渐渐疏散,不严肃,不谨言,不改过,仍故我矣。树堂于昨初一重立功课,新换一个人,何我遂甘堕落耶?从此立课程,新换为人,毋为禽兽。课程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如日之升。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半时,体念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徇外为人,每日以十页为率。读史丙申购《二十三史》,大人曰:“尔借钱买书,吾不惮极力为尔弥缝,尔能圈点一遍,则不负我矣!”嗣后每日点十页,间断不孝。谨言刻刻留心,是工夫第一。养气气藏丹心,无不可对人言之事。保身十月十二奉大人手谕曰:“节劳节欲节饮食,时时当作养病。”日知所亡每日记茶余偶谭二则,有求深意是徇人。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不可一味耽著,最易溺心丧志。作字早饭后作字半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课程,凡事不为待明日,愈积愈难清。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在课程表订立以后,他的学术见解,道德修养,都有很大的效益。后来刘长佑督直,对捻军主张合剿,与国藩主张分堵的意见不合,而国藩极称之。长佐对人说:“涤翁于此乃毫无芥蒂,良由做过圣贤工夫来也!”所谓圣贤功夫,就是他一生严以劾己,宽以容众的精神,的确在这时植立了很好的根基。他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理学家,理学只是他整个学问的一方面而已。他在复夏瞍甫的信里说:乾嘉以来,士大夫为训诂之学者,薄宋儒为空疏;为性理之学者,又薄汉儒为支离。鄙意由博乃能返约,格物乃能正心,必从事于礼经,考核于三千三百之详,博稽乎一名一物之细,然后本末兼赅,源流毕贯,虽极军旅战争食货凌杂,皆礼家所应讨论之事。故言谓江氏《礼书纲目》,秦氏《五礼通考》,可以通汉宋二家之结,而息顿渐诸说之争。他的治学方法是由博返约,格物正心,所以他不尽以理学为能事,同时也博览六书及乾嘉训诂诸书,而且不以宋人注经为然。他的归宿是“礼学”,以为礼学可以“通汉宋二家之结,而息顿渐诸说之争”。礼学是什么呢?就是经世学。有一天唐鉴告诉他说:为学只有三门,曰义理,曰考核,曰文章。考核之事。多求粗而遗精,管窥而蠡测;文章之事,非精于义理者不能。至经济之学,即在义理内。国藩就问道:“经济宜如何审端致力?”鉴答:“经济不外看史。古人已然之迹,法戒昭然。历代典章,不外乎此。”这可见国藩特别注意经济学了!但国藩赞成唐鉴的“经济不外看史”之说,不赞成他把经济放在义理内,我们看国藩在《圣哲画像记》里说:姚姬传氏言学问之途有三:日义理,日词章,日考据。戴东原氏亦以为言。如文、周、孔、孟之圣,左、庄、马、班之才,诚不可以一方体论矣。从前的理学家(唐)、文学家(姚)、经学家(戴)都只承认学问有三种,而国藩提出“文、周、孔、孟之圣,左、庄、马、班之才”,是“不可以一方体论”的,因此他说:“先王之道所谓修己治人经纬万汇者何归乎?亦日礼而已矣。杜君卿《通典》言礼者十居其六,其识已超越八代矣。”他要打破三种学问的藩篱,而以“修己治人经纬万汇者”为礼学,才算是“先王之道”。所以他说杜君卿的《通典》言礼者多,其识已超越八代,直可追踪秦汉,“欲周览经世之大法,必自杜氏《通典》始矣”。《通典》是各种制度的沿革史,为什么曾国藩这样的尊重它呢?因为它可以上接马、班的“经世之典”。接着他又说:有宋朱子、张子之所讨论,马贵与王伯厚之所纂辑,莫不以礼为兢兢。我朝学者,以顾亭林为宗,《国史·儒林传》褒然冠首,吾读其书,言及礼乐教化,则毅然有守先待后,舍我其谁之志,何其壮也!厥后张高庵作《中庸论》,及江慎修、戴东原辈,尤以礼为先务,而秦尚书蕙田,遂纂《五礼通考》,举天下古今幽明万事,而一经之以礼,可谓体大思精矣。吾图画国朝先正遗像,首顾先生,次秦文恭公,亦岂无微旨哉?这很明显的可以看出他的“微旨”是以礼学为中国学术的正宗,汉学家“摈有宋五千之术”,宋学家“以汉学破碎害道”,断断未已,都为国藩所讥议。他说,“屏弃群言以自隘”,“争得失于一先生之前”,是“妹妹自悦”的“斗筲者”。(以上引文均见《画像记》)又说:“近世所学者,不以身心切近为务,恒视一世之风尚以为程而趋之,不数年风尚稍变。又弃其业以趋于新。如汉学、宋学、词章、经济以及一技一艺之流,皆各有门户,更迭为盛衰,论其源皆圣道所存,苟一念希天下之誉,校没世之名,则适以自丧其守,而为害于万世。”(《年谱》)他反对汉宋学各有门户,痛恶趋新执一的投机分子,尤以沽名邀誉为丧守害世,他要为务本之学,只有礼学体大思精,可以通汉宋二家之结,因为它是经纬万汇的综合学问,乃经世之大法。所以国藩在辛亥七月的日记里,就把经世学很显然的标示出来了。有义理之学,有词章之学,有经济之学,有考据之学。义理之学即《宋史》所谓道学也,在孔门为德行之科;词章之学,在孔门为言语之科;经济之学,在孔门为政事之科;考据之学,即今世所谓汉学也,在孔门为文学之科。此四者缺一不可。予于四者,略涉津涯,天质鲁钝,万不能造其奥窍矣。惟取其尤要者,而日日从事,庶以渐磨之久,而渐有所开。义理之学,吾之从事者二书焉:曰《四子书》,曰《近思录》。词章之学,吾之从事者二书焉:《曾氏读古文钞》与《曾氏读诗钞》,二书皆尚未纂集成帙,然胸中已有成竹矣。经济之学,吾之从事者二书焉:曰《会典》,曰《皇朝经世文编》。考据之学,吾之从事者四书焉:曰《易经》,日《诗经》,曰《史记》,曰《汉书》。此十种者,要须烂熟于心中,凡读他书,皆附于此十书,如室有基而丹桂附之,如木有根而枝叶附之,如鸡伏卵,不稍歇而使冷,如蛾成垤,不见异而思迁,其斯为有本之学乎?我们看国藩这一段话,就知道他对于一般学者分学问为三途是不很赞成的,他要把经济之学特别提出来列为孔门的政事之科,真可以发孔学之义蕴了。至于礼学好像是四种学问的综合体,故云“缺一不可”。

前言

一、《民国学术经典》丛书旨在网罗民国时期的学术精品,为读者了解和研究民国时期的文化学术成果提供经过校勘整理的读本。二、丛书编选范围原则上起自1911年民国建立,迄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所选诸书均为大师名家之作,亦择其精善之版本。丛书下又分若干系列,如西洋史系列、中国史系列、名人名传系列、断代史系列、名人回忆录系列、名人文集系列等,以期对民国时期的文化学术作一全景式呈现。是编为名人名传系列。三、本系列为“名人名传系列”,披沙拣金,精中选精,凡十人十二种。吾国传记文学源远流长,文史并重。司马迁之《史记》即代表传记文学古典的黄金时代。民国时期,经梁启超与胡适的极力提倡与努力实践,传记文学名家辈出,佳作纷呈。本系列所收诸书原版均为繁体文本,在其流布过程中,难免出现版本差异、文字错讹等现象,为方便读者,故做如下整理工作:(一)整理者对著者爵里、版本流布、各界评论均有说明,以期为读者提供阅读指南。(二)所选著作,以其原始版本为底本,尽量搜求不同版本,分别校勘,择善而从。(三)校勘中,只校是非,不校异同。凡底本脱衍讹倒而他本不误者,据他本勘正,并出校记。(四)凡笔画小讹,不见字书,显系误刻者,一律径改,不出校记;凡日日淆乱,己已巳混同,戊戌戍不分之类,一律径改,不出校记。(五)一般不用理校方法径改原文。确有把握且非改不可者,改后出校记说明。(六)繁体字改为通行的简体字,但容易引起误解的人名、地名用字,仍保持原貌;习见的异体字、通假字,原则上保持原貌。(七)标点符号的用法,多从作者习惯,除个别明显排印有误之外,均未予改动。(八)本系列所收梁启超之《王安石传》、《李鸿章传》两书,虽出版于1911年之前,但其为“现代传记文学”之源始,地位特殊,故亦酌情收入。著作既著录生平事迹,亦有褒贬评议。因时过境迁,有些观点囿于历史局限,望读者甄别。文中插图,其意有三:或与文互补,或交代背景,或补充延伸,旨在辅助读者之深层阅读。古人云:“校书如扫落叶,旋扫旋生。”我们虽勉力为之,而乖漏难免,祈方家教正。

媒体关注与评论

萧一山撰《曾国藩传》,只为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国藩以文人之身舞刀弄枪,究竟为何而战?本书的答案是:“为文化而战,为宗教而战”。“文化”是儒家文化,“宗教”是孔孟之教。洪秀全不以这样的“文化”与这样的“宗教”立国,所以国藩要铲除之……“文化”与“宗教”之上,就是“救人”:“曾国藩拼命把满清的命运挽救了,中国的旧文化也算保持住了,这就是他的经世事业吗?其实不然。他妆年立志: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要做一个天地之完人。可是他的宗旨是治世,是救人。”  “先生1934年自英伦考察返国,接触近代史者,即知兹后时局动荡,尤以日寇步步进逼,民族危机日重一日,直至八年抗战,期间学人颠沛流离,奔波不暇,时称‘国难’。虽说身处厄运,使人奋发,先生在四川三台写出了《清史大纲》、《曾国藩传》两书,毕竟静心著述之时无多。”    ——(王家范《萧一山与(清代通史)》)“萧一山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具有深厚的国学根基,对文化有独到的见解。……由于萧一山始终以人文化成为理想,以文化复兴为己任,所以能将所谓圣贤豪杰的智慧、精神、人格透现于史学著述中。”    ——(汪效驷《论萧一山的史学成就与特色》)“抗日战争爆发后,……越一年,著《清史大纲》及《曾国藩传》两书,对中国文化传统及近代史历程之嬗变,阐述为详,特别对太平天国之所以失败与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麐、胡林翼诸人之所以成功,有着独到的见解。”    ——(王钟翰《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萧氏云:“中国人讲文化,日本人讲武化,西方人讲物化。因为日人讲究武士化,西人重视物质化,而中国则数千年历史的全貌就是‘以文化天下’。反对‘以力服人’,反对斗争,反对以武统治天下;中华文化的根源思想在此。”    ——(《萧一山先生文集》第696页,台北经世书社,1979年版)

后记

萧一山(1902-1978),名桂森,号非宇,江苏铜山(徐州)人。1920年入北大政治系,后转历史系。中学时感风行一时之日稻叶君山《清朝全史》“观点纰缪,疏舛颇多”,并以国史假手外人为耻,发愤著《清代通史》上、中卷百二十万字。上卷出版时年方二十,梁启超序之以“志毅而力勤,心果而才敏”、“非直识力精越,乃其技术亦罕见也”。抗战期间完成《清史大纲》、《曾国藩传》二书。1948年赴台湾大学任教;在台期间,与张其昀等主持“清史编纂委员会”,改订《清史稿》为《清史》,又以三年精力最终完成五卷本《清代通史》四百余万字。《曾国藩传》详细介绍了曾国藩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重点记述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捻军起义的过程。全文观点鲜明精当,见解深刻独到,是中国近代史研究和历史人物传记创作上的一部不可多得的力作。为方便读者对全书有更全面的了解,书中另附由李鼎芳编的《曾国藩及其幕府人物》。鉴于水平有限,在本书的编辑过程中出现的错讹还请广大读者予以斧正。

内容概要

萧一山(1902-1978),名桂森,字一山,号非字。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19岁考入国立北京大学政治系。22岁凭一己之力,撰成“中国第一部体系完整的新式清代通史”——《清代通史》,被梁启超评为“技术罕见”。30岁获特款资助,往欧美各国考察。36岁撰成《清史大纲》和《曾国藩传》于四川三台。其故友之子作文叹其晚年之蹉跎:“我觉得萧一山的大多数成果,基本完成在他40岁左右之前(按:约1945年),而后来基本就没有什么成就。”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家庭环境
第二章 经世之礼学
第三章 学术背景
第四章 思想体系
第五章 天才与志气
第六章 京官时代的政治
第七章 编练湘军及其特点
第八章 太平天国的平定
第九章 改造旧社会与建设新事业
第十章 湘淮军代兴的关系
附录一 曾国藩及其幕府人物
引论
第一章 曾国藩之造就人材
第二章 幕府人物总表
第三章 入幕前之活动
第四章 入幕经过及在幕府之活动
第五章 曾国藩之影响
第六章 曾国藩受幕宾之影响
余论
参考书目
附录二 曾国藩年表
后记

编辑推荐

《曾国藩传》是第一部全面评述曾国藩的著作。萧一山是中国最具影响的清史专家之一。

作者简介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有争议的大人物之一。肯定之言,誉其为完人,谓其“立德、立功、立言三并不朽”,谓其成就”震古铄今”,成孔子没后二千年来《春秋》经世之义之惟一“解人”。否定之言,则谓其为“吾祖民贼”,“民族罪人”,谓其愚诚而不顾“民族大义”。
呜呼,如此大誉大毁之人,求之中国历史,能有几人乎?求之世界历史,又能有几人乎?
本书详细介绍了曾国藩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重点记述其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捻军起义和处理天津教案、发起洋务运动的过程;深刻透辟地分析了曾国藩政治和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及对后世的影响;深入归纳了曾国藩的用人方略,概述了以曾国藩及其幕府为核心的政治集团的形成、发展、分化和主要特征、作用;同时,历史地科学地实事求是地总结评价了曾国藩的历史功过和历史作用。观点鲜明精当,见解深刻独到,资料丰赡翔实,分析雄辩有力,观念新颖,视野开阔,是中国近代史研究和历史人物传记创作上的一部不可多得的力作。
曾国藩无疑是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之一: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毛泽东青年时期说过“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则更是终生奉之为楷模。然而,是什么缘故使得人们对曾国藩毁誉参半?又为什么曾国藩的家书、日记现在如此广泛地得以出版,成为学者乃至普通读者的案头常备书?这本《曾国藩传》或许可以回答这些问题。 萧一山是中国最具影响的清史专家之一。本是是第一部全面评述曾国藩的著作。详细介绍了曾国藩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重点记述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捻军起义的过程。全文观点鲜明精当,见解深刻独到,是中国近代史研究和历史人物传记创作上的一部不可多得的力作。

图书封面


 曾国藩传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两个政治家一个毛泽东,一个蒋介石,两个老对手,一生都在相互斗争,有趣的是这两个人的“偶像”竟然都是同一个人——曾国藩。到底曾文正有何德何能,让两大领袖都对其崇敬有加? 曾国藩是历史上争议比较大的人物,有人称颂其为圣贤,近代新儒学的开创者,一代完人;有人唾骂其为国贼,帮助清廷屠杀汉人,天津教案的失败,杀人如麻的曾剃头。他也确实是个矛盾重重性格复杂的人。 无论是谁都是时代的产儿,不可能脱离自己的时代和生存环境,所以用现代人的眼光观念来批评古人无论见解多么高明也都只是事后诸葛亮而已,把你置身于当时的时代环境下,你也不会超越他们。 湘军的诞生最初不过是地方地主家族团练湘勇保家护院的行为,只是为了对付土匪、外族侵占,在面对强大的起义军时,数次被打的丢盔卸甲溃不成军,屡战屡败的曾国藩几次欲自杀成仁,最终却“屡败屡战”逐渐成长扩张强大起来,成为铲除太平起义军的最强大军事力量,这当然有很多因素,太平天国后期的腐败混乱、内外政治争斗、军事政策错误、失去民心等等, 而湘军的优势众多: 湘军的体制是以忠义为精神支柱、亲子师友关系用将带兵,将用人权与军、政、财权合一,开了近百年军阀专制的先河(有种说法说清朝政治军力的崩溃就是从湘军之后地方军阀势力兴起开始的)。 举国上、中、下层(除了起义军)都鼎力支持,想不胜都难。剿灭太平起义军的目标得到清朝政府支持,打着保卫名教的旗号得到士人阶层地主势力拥护,曾国藩的爱民政策又深得百姓拥护。曾国藩曾经说过:“爱民为治兵第一要义。须日日三令五审,视为性命根本之事,毋视为要结粉饰之文。”曾国藩的治军爱民政策及所作500多字的《爱民歌》与后来解放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一脉相承。 曾国藩的战功提升了他的政治地位也提高了整个汉族官员的政治地位。军事策略的成功战场的节节胜利使湘军的实力大增甚至超过了政府军,朝廷对他也是非常忌惮,有传闻“刺马”案背后其实就隐藏着这种政治博弈。所以后期湘军内的智识分子曾向曾国藩进言“取(清廷)而代之”,曾国藩却断然拒绝,功成身退主动削兵权裁减湘军,让李鸿章的淮军窜起,取代了曾国藩和湘军的政治军事地位。 曾国藩曾说:不为圣贤,必为禽兽。曾国藩以一介书生打败了太平天国,终于走完了他“立德立功立言”的圣贤之路,成为一个“完人”。当然这个“完人”也有很多缺点:他对其“同进士”身份的忌讳(地位等同于‘如夫人’被人取笑),爱替人写铭文(人家没死就事先写好,这不是诅咒人家嘛,惹得朋友都翻脸),他的难言之隐(不知是牛皮癣还是花柳病?可惜那时还没有老军医或老军姨!)……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觉得他是个人而不是神。 萧一山是清史专家,他的《清史大纲》和《清代通史》已成史书典范,他写《曾国藩传》史实性较强,资料分析都让人信服,他的观点就是:曾国藩是为了维护儒家文化,弘扬孔孟之道才打的这场仗,他最终取得胜利是儒家文化的胜利,是孔孟知道的胜利。 他的两个超级fans蒋介石和毛泽东似乎都没能达到他的境界。 蒋介石案头常年摆着一套《曾文正公全集》,据说是他年轻时在宁波金箭学堂上学时的老师顾清廉赠送给他的,蒋介石时时翻阅,一生都在研究它。他准备了很多套《曾文正公全集》,经常拿来作为奖赏送人。他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他叮嘱儿子蒋经国必须读的书中就包括《论语》、《孟子》、《曾文正公全集》、王阳明的书等。他认为曾(国藩)、左(宗棠)能打败洪(秀全)、杨(秀清)是他们的道德学问、精神与信心胜过敌人。 他一生的对手敌人毛泽东曾在给友人的信中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也是对他敬佩不已,可不仅是因为是老乡的原因。他认为:曾国藩建立的功业和文章思想都可以为后世取法。 两个都是曾国藩的“信徒”,中国两个最大党派的领袖,为什么最后蒋会败在毛的手下?我的分析,蒋把曾文正放高高在上崇拜的地位,他没有超越之心,时时学习,效仿,他的言行、教诲,他都照搬过来。据说,他点名的方式,静坐养生的方法,都一板一眼模仿曾国藩。 而毛却是在学习的同时也在批判,以知己知彼的态度,伴以超越故人的野心,请看他词中对古代著名君主的评价“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文笔不行,没文化”,“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不如我风流,“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一介武夫而已,即使是偶像也不会全盘照搬,而是要学他并不断用自己的方式改造利用,最终“超越”他,学古而不泥古。从蒋毛两人的字体也可以看出两人个性之差异:蒋的字一板一眼,方方正正,个性古板;毛的字龙飞凤舞,不拘一格,个性张扬。蒋介石在与毛泽东重庆会谈后的日记里写到:(毛)阴阳怪气,绵里藏针。吾料其不能成事,终难逃余之一握也。前一句很准确,绵里藏针的性格应该很难对付,他怎么会推断出不能成事的结论?这一错误的判断是致命的,他的轻敌导致他最终输在毛的手上,可见其并没学到曾国藩的识人之道。 毛最终把蒋赶到了台湾岛,蒋在台湾偏安,时刻不忘反攻大陆,毛在大陆忙运动,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想要把红旗插上台湾岛,最后谁都没成功。他们的前半生都很成功,他们的后半生都不太成功。他们这时候可能都已经忘了曾文正公,因为曾文正公教过他们修身养性、读书做事、治兵方略、战争谋略,却没教过他们做总统或主席,因为曾国藩自己没想过做皇帝。
  •     09年9月10日随手翻翻萧一山的《曾国藩传》(东方出版社),P157有一段话是我在之前所读到的关于曾国藩的评价中未曾读到的,特录如下:再以湘淮军造成私人的军队,后来演变成军阀一事而论,有人也归咎于曾国藩,说是他的守旧事业的流弊。其实国藩更不能负这个责任。他在坚辞节制四省的奏折中说:臣与左宗棠往返熟商,规复浙江,惟当竭诚合谋,断不敢稍存畛域。所以不愿节制四省,再三渎陈者:实因大乱未平,用兵至十余省之多,诸道出师,将帅联翩,臣一人权位太重,恐开斯世争权竟势之风,兼防他日外重内轻之渐,机括甚微,关系甚大。区区徽忱,仰祈鉴纳。“外重内轻,机括甚微”,他确乎是有先见之明的。其所以讽刺李鸿章的脚跟下之淮军,并且在捻乱平定后,奏请遣散湘淮军,可见他的用心很深,非李鸿章一般人所能了解。这件事为整个的政治着想,清廷当然要说他“悃忱真挚,有古大臣之风”。若拿现在的眼光来看,他把湘军遣散了,使湖南人“愤郁惨沮”而相率加入会党,反替革命党增加很大的势力。假如不是李鸿章把淮军变成私人的军队,何以能树立汉人政权,让袁世凯利用新军来推翻满清呢?辛亥革命之所以能迅速成功,就是假借这两种力量,可见天下一切的事理,都有相反相成的作用。他们对于民族革命的功过也足以相抵了。过去常常读到的,是湘军开了私人军队之风,虽然承认它对巩固清朝的政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似乎更多的是批判,因为从直接的结果来看,它导致了民国的军阀混战,人民的流离失所。但萧一山的眼光独到初就在于此——他把这个事件放置在大历史的框架来讨论,由此得出了正反两个相生相成的作用:一方面,湘军巩固了清朝的统治,并最终导致了军阀的诞生,但从另一方面来讲,它的解散,为革命增加了势力,它的被继承,最终成了清朝灭亡的最直接原因。由此我想到,茅海建在一次演讲中提到湘军并不是进步的、能够促进现代化的,相反,甚至它还是反现代化的这一推断,有他的合理性。湘军的打造和形成,很大原因是照着明朝的“戚家军”的模式。它的目的,在统领是维护统治维护礼教,在兵将却只是升官发财,这一切可以说都和现代化无关——虽然有运用到一些现代化的武器。所以说,从这些就可以看出,它是反现代化——它并没有按照现代军队模式来打造这支军队,这是领导者眼光未到,同时也是思想未开的结果,相反,因为它过早地暮气重,导致了作为领导者的曾国藩下了很大决心来裁减,如果曾国藩有现代化的眼光,当然,还需中央又如此的眼光,这支军队的下场决不至此。不过,看曾国藩之后,所谓现代化军队,其实到今天都是一句空话,现代化的只是武器,而真正的现代化思想——即军队国家化,从未曾武装到中国的任何一支军队上。由此,我觉得,如果站在今天,以现在的目光来要求曾国藩,我们实在显得有些苛刻了。

精彩短评 (总计83条)

  •     很好的传记,部分内容需要一定的文言文功底
  •     写曾文公的书实在是太多了,这本书还算可以。
  •     “太平天国”的泡沫破碎了,回头对曾国藩的评价就会升起来。多读几本书,才可能知道真实的历史,才能领悟做人处世的道理。
  •     不厚不薄,了解曾国藩其人尚佳。
  •     发货快,真的很好
  •     曾国藩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典范,我就需要有这样的精神来励志!
  •     帮朋友买的。很喜欢。值得拥有
  •     正在看,书的质量很好。
  •     首先萧一山的书本人都很喜欢。其次对名人自传很感兴趣。
  •     很多地方写得相当精彩,但还是嫌其粗略。这是最近读得最快的一本书了
  •     很好。平实而又能突显传主的道德事功文章。
  •     很客观的描述了曾公的一生
  •     受用的一本书
  •     一本不错的书,纸张也很好
  •     一个人的成功从来都不是无缘无故的。
  •     书蔬鱼猪早扫考宝。
  •     发货速度很快,还没细看,据说是比较详实的一本传记。
  •     说的深一点,了解曾的学问比较清楚一点。
    ,还没看呢
  •     这本书有点缺陷,发货的时候没被发现就发过来了,不过是卓越的常客,也不计较那么多了,希望下次发货的时候要看清楚咯。
  •     完美,100%满分
  •     感触良多
  •     买了两本,有一本包装回来已经烂了,希望以后注意。
  •     这才是研究曾老大的泰斗,好好的拜读
  •     在熟知曾国藩生平后,再读此书为最佳。
  •     送货快,质量让人满意
  •     好书值得一生珍藏
  •     曾国藩是儒家思想的传承者: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靠一人之力想挽回已经腐败的王朝是不可能的.
  •     领导指定此书。
  •     不是传记,和是评说。
  •     听央视百家讲坛说曾小时候天资平平,一篇课文都无法快速背诵。可是这书里却写得相反:百家讲坛说他老爹实在是绝对儿子很难教会所以把他带到了一个姓汪的先生那里教;而此书却说他老爹觉得自己的知识以及全教完了,没法再教了,于是给了汪先生教。。。真不知道谁对谁错。另外这部传记也主要是描绘曾入朝为官以后的事情,对其成功之前的事情写得很少,只有那么两段,也写得比较神奇,就是那种“每个伟人,都有不一般的童年”。不过,记载曾国藩怎么求学,怎么成功的过程真是太少了,本想买这样内容的书,可惜很难找到。
  •     这本书是为着萧一山先生买的。萧一山先生的《曾国藩传》应该是曾文正公传记作品中比较好的一部,客观平实,只是这书应该由更好一点的出版社来做,东方出版社把这书弄得花里胡哨,着实令人讨厌,且价格奇贵!唉,没办法,商业社会,唯利是图呗!
  •     文章太专业,对想了解一点的人来说太深了
  •     国内名人传记里最爱看曾国藩~
  •     光看书的外观还不错,我以为好厚的,和想象中的有点不一样。
  •     此书多有错别字,有些更是错得离谱,浪费了好时光!建议不买,买了的扔了!
  •     内容比较少,看得不是很过瘾
  •     大量的文言文穿插,看不懂。浪费我的钱钱
  •     对于纯粹是为了看曾国藩传的我来说,这本书真的不适合。
    当中描述事迹的内容少之又少,介意和我一样只想了解曾国藩事迹的人,就不要买这本书了
  •     这本书找了很久终于买到了看一看60年前,萧先生对曾文正公的评价,很有价值的书
  •     萧一山一共没多少作品,但基本都是精品。这本曾国藩的传记算是他的代表作吧。值得一读。
  •     功业须有学术做基础,否则断难持续长久,遑论泽被后世。
  •     我对此书的第一感觉就是——是盗版
  •     这本书写得太干巴了,像是拼凑的。
  •     站在道统延续的角度解读曾文正公何以为曾文正,作者不愧为传统学人,此书为曾国藩传记中之经典。
  •     这本书不错,有独到之见解,但作者似乎有偏向曾公之嫌,
  •     就是这本!有些文言文读起来挺费劲的
  •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将、为相、为师一完人!!
  •     感受曾国藩的人格魅力!
  •     引用了很多古文,之后又没有说明,读起来比较累,不是很吸引
  •     书写的不错,是著书,不是编书。字句简练,读的舒服。字体要大一点就好了。
  •     书质量都还不错,都是收藏了许久的书
  •     书皮都烂了,收包裹的时候也没打开看
  •     作者离我们的年代有点久远了,所以看起来比较痛苦(文法原因),不过比起同一时代的梁启超写的《李鸿章传》功力上还是有差距。
  •     内容单薄,没有鲜明的观点,只是一种陈述
  •     本来是名著,让出版社编辑得花里胡哨,原著的“引子”竟然全部删去,每一章的标题竟然全部改换,岂有此理!岂有此理!
  •     简明扼要但失之粗略。
  •     小说虽然好看,但不如本书接近事实是最重要的
  •     老师推荐的,很不错哟。。。
  •     文采与见识俱佳,知人论世理当如是
  •     说得好,中国就是没有如华盛顿、甘地、曼德拉一类的人物。
  •     感谢萧一山先生,因为是你,方能有这样一部曾国藩传,方能写出中国儒家思想滋养出的理想人物。
  •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两个政治家一个毛泽东,一个蒋介石,两个老对手,一生都在相互斗争,有趣的是这两个人的“偶像”竟然都是同一个人——曾国藩。到底曾文正有何德何能,让两大领袖都对其崇敬有加?
      曾国藩是历史上争议比较大的人物,有人称颂其为圣贤,近代新儒学的开创者,一代完人;有人唾骂其为国贼,帮助清廷屠杀汉人,天津教案的失败,杀人如麻的曾剃头。他也确实是个矛盾重重性格复杂的人。
      无论是谁都是时代的产儿,不可能脱离自己的时代和生存环境,所以用现代人的眼光观念来批评古人无论见解多么高明也都只是事后诸葛亮而已,把你置身于当时的时代环境下,你也不会超越他们。
      湘军的诞生最初不过是地方地主家族团练湘勇保家护院的行为,只是为了对付土匪、外族侵占,在面对强大的起义军时,数次被打的丢盔卸甲溃不成军,屡战屡败的曾国藩几次欲自杀成仁,最终却“屡败屡战”逐渐成长扩张强大起来,成为铲除太平起义军的最强大军事力量,这当然有很多因素,太平天国后期的腐败混乱、内外政治争斗、军事政策错误、失去民心等等,
      而湘军的优势众多:
      湘军的体制是以忠义为精神支柱、亲子师友关系用将带兵,将用人权与军、政、财权合一,开了近百年军阀专制的先河(有种说法说清朝政治军力的崩溃就是从湘军之后地方军阀势力兴起开始的)。
      举国上、中、下层(除了起义军)都鼎力支持,想不胜都难。剿灭太平起义军的目标得到清朝政府支持,打着保卫名教的旗号得到士人阶层地主势力拥护,曾国藩的爱民政策又深得百姓拥护。曾国藩曾经说过:“爱民为治兵第一要义。须日日三令五审,视为性命根本之事,毋视为要结粉饰之文。”曾国藩的治军爱民政策及所作500多字的《爱民歌》与后来解放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一脉相承。
      曾国藩的战功提升了他的政治地位也提高了整个汉族官员的政治地位。军事策略的成功战场的节节胜利使湘军的实力大增甚至超过了政府军,朝廷对他也是非常忌惮,有传闻“刺马”案背后其实就隐藏着这种政治博弈。所以后期湘军内的智识分子曾向曾国藩进言“取(清廷)而代之”,曾国藩却断然拒绝,功成身退主动削兵权裁减湘军,让李鸿章的淮军窜起,取代了曾国藩和湘军的政治军事地位。
      曾国藩曾说:不为圣贤,必为禽兽。曾国藩以一介书生打败了太平天国,终于走完了他“立德立功立言”的圣贤之路,成为一个“完人”。当然这个“完人”也有很多缺点:他对其“同进士”身份的忌讳(地位等同于‘如夫人’被人取笑),爱替人写铭文(人家没死就事先写好,这不是诅咒人家嘛,惹得朋友都翻脸),他的难言之隐(不知是牛皮癣还是花柳病?可惜那时还没有老军医或老军姨!)……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觉得他是个人而不是神。
      萧一山是清史专家,他的《清史大纲》和《清代通史》已成史书典范,他写《曾国藩传》史实性较强,资料分析都让人信服,他的观点就是:曾国藩是为了维护儒家文化,弘扬孔孟之道才打的这场仗,他最终取得胜利是儒家文化的胜利,是孔孟知道的胜利。
      他的两个超级fans蒋介石和毛泽东似乎都没能达到他的境界。
      蒋介石案头常年摆着一套《曾文正公全集》,据说是他年轻时在宁波金箭学堂上学时的老师顾清廉赠送给他的,蒋介石时时翻阅,一生都在研究它。他准备了很多套《曾文正公全集》,经常拿来作为奖赏送人。他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他叮嘱儿子蒋经国必须读的书中就包括《论语》、《孟子》、《曾文正公全集》、王阳明的书等。他认为曾(国藩)、左(宗棠)能打败洪(秀全)、杨(秀清)是他们的道德学问、精神与信心胜过敌人。
      他一生的对手敌人毛泽东曾在给友人的信中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也是对他敬佩不已,可不仅是因为是老乡的原因。他认为:曾国藩建立的功业和文章思想都可以为后世取法。
      两个都是曾国藩的“信徒”,中国两个最大党派的领袖,为什么最后蒋会败在毛的手下?我的分析,蒋把曾文正放高高在上崇拜的地位,他没有超越之心,时时学习,效仿,他的言行、教诲,他都照搬过来。据说,他点名的方式,静坐养生的方法,都一板一眼模仿曾国藩。
      而毛却是在学习的同时也在批判,以知己知彼的态度,伴以超越故人的野心,请看他词中对古代著名君主的评价“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文笔不行,没文化”,“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不如我风流,“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一介武夫而已,即使是偶像也不会全盘照搬,而是要学他并不断用自己的方式改造利用,最终“超越”他,学古而不泥古。从蒋毛两人的字体也可以看出两人个性之差异:蒋的字一板一眼,方方正正,个性古板;毛的字龙飞凤舞,不拘一格,个性张扬。蒋介石在与毛泽东重庆会谈后的日记里写到:(毛)阴阳怪气,绵里藏针。吾料其不能成事,终难逃余之一握也。前一句很准确,绵里藏针的性格应该很难对付,他怎么会推断出不能成事的结论?这一错误的判断是致命的,他的轻敌导致他最终输在毛的手上,可见其并没学到曾国藩的识人之道。
      毛最终把蒋赶到了台湾岛,蒋在台湾偏安,时刻不忘反攻大陆,毛在大陆忙运动,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想要把红旗插上台湾岛,最后谁都没成功。他们的前半生都很成功,他们的后半生都不太成功。他们这时候可能都已经忘了曾文正公,因为曾文正公教过他们修身养性、读书做事、治兵方略、战争谋略,却没教过他们做总统或主席,因为曾国藩自己没想过做皇帝。
  •     本文文笔清新,值得一看。
  •     没有找到我想看的东西。
  •     主要是文言文,看不懂,不容易理解,很多都是原文,不是很好
  •     说的好,其实现在的中国没有一个真正大智慧和大勇气的人来改变中国
    人都是很自私的,只想着自己大权在握,自己掌握时代,掌握别人的命运。
    中国人对政治斗争都比较感兴趣,随便在哪个地方,上一些年纪的,包括年青人都能说出以前的一些所谓内幕吧
    那时候的愚民政策还是比较成功的,现在大多数人还对民主不太了解,总认为真正要是法制都不可能
    其实真正大智慧和大勇之人,不能说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但能看得透,能放的下,这样的人我认为也就是美国的几十位国父,印度的甘地,还有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能称得起是这样的人
    只希望中国能够早点进入法制社会,这样中国才能成为一个强国
  •     是我所见过的曾的传记中最好的。凡俗之人,搞不出那个样子。分明是天才。
  •     字太小了。跟历史书差不多。文言文功底不厚或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的最好不要买。价钱不便宜。
  •     给家人买的,没有看内容
  •     纸质还可以,内容太次
  •     不错,很好!下次还选择当当,给力!
  •     东方出版社 我实在不敢买你们的书了
  •     本书适合了解曾国藩生平的人看,并且须有一定的文言基础。否则,看得很累。
  •     不可避免的时代局限。
  •     详细介绍曾国藩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重点记述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的过程。观点鲜明精确适当,见解深刻独到,是中国近代史研究和历史人物传记创作上的一部力作。
  •     很不错的书,就是有点文言文.
  •     其实,这本书我是帮人家买的,所以没有看过!而且我自己不看这种书的,不好意思。只可以评论这些!
  •     湖南人不读曾国藩,妄为湖南人也。
  •     实在看不下去了!应经据典那么多,还写什么书啊,叫汇总好了!
  •     看完了意犹未尽啊,还不满足书中内容,还想再看看相关曾国藩的家训及传记。书是蛮喜欢的。
  •     曾国藩传(J)—名人名传系列
  •     正在看,作者的确写得认真,内容丰富翔实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