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道教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宗教 > 中国的道教

出版社:齐鲁书社
出版日期:2010年
ISBN:9787533323387
作者:[日]小林正美
页数:296页页

章节摘录

  该道教究竟是指称与儒教和佛教相并列的特定宗教,还是关于道的正确教说,其意义还难以判明。不遇,如果徒道教这个词并没有与儒教和佛教做对比使用这点来考虑,寇谦之使用道教,其意义并非在于强调其是有必要与儒教和佛教相区别的特定宗教,而是认为他们信奉的教说是关于道的正碓的教说,所以将其用道教这个词进行表达。  与佛教相对比,明确指代三教之一的“道教”的用例,应该最初兄于顅欢的《夷夏谕》。作为三教之一的“道教”出现在顅欢的《夷夏谕》中,这表现出当时南朝的道教信徒意识到自己信奉的宗教是与儒教和佛教相比肩的一个独立的圣人的教说。顅欢《夷夏谕》的目的,在与把“道教”与佛教相比较,而其最想要讲的,还是最终说出“道教”比佛教更优越。  表示一个独立宗教名称的“道教”,这个词最初出现在顅欢的《夷夏谕》。关于该事实,我们首先试图从以下两点进行分析。第一,作为宗教名,为何选用了“道教”这个名称。第二,“道教”这个名称,为何在顅欢《夷夏谕》的时代,即五世纪中叶的江南最早出现。这两个问题,应该可以成为解释道教的形成及其构造的关键所在。  在开始,我们先来看一下道教这个名称的由来。道教一词早在战国时代的《墨子·非儒篇下》之中,被记述为:  儒者以为道教。  但这里的道教的意思是指先王(圣人)之道。

前言

  16世紀,欧洲传教士对中国感兴趣,到中国收集資料,這些人被称为“实践型汉学家”。他們无意中发现了中国的道教,將之称为“老君的宗派”或“道士的宗派”。大约到了19世紀,欧洲和亚洲有学者开始以学术的眼光关注道教。這些人多属于“学院型汉学家”。大家一般认为法国和日本“学院型汉学家”的道教研究开始得最早,韩国、德国、英国、荷兰、俄国等国也不晚。  20世紀以來,又有更多国家的学者加入道教研究的行列,为国际道教学注入了活力。道教学早就走向了世界,并且在相当长的時期里由外国学者唱主角。  外国道教学者研究道教学的动因不尽相同。有的出于对中国文化的仰慕或好奇,有的外籍华人学者是因为割不断心中的祖国情结或文化认同。有的是出于学术、谋职的需要,或受到他人的指点或影响。不管怎么说,外国学者研究中国文化,中国人欢迎。他们的优秀成果,已成为世界道教学的宝贵財富。

内容概要

小林正美,1943年生,现任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学术院教授,文学博士(早稻田大学)。1983~1985年度属哈佛大学燕京单社访问学者。

书籍目录

总序
凡例
前言
序章 “道教”的构造
一、“道教”的形成
二、“道教”的构造
三、“道教”与天师道
第一章 神仙道的形成
一、五斗米道
二、太平道
三、葛氏道
四、上清派
第二章 “道教”的形成
第一节 天师道的形成及其思想
一、“三天”的思想
二、正一盟威之道
三、老子与《老子道德经》
四、三洞说与“道教”
五、四辅说与道士的位阶
第二节 教团组织与教徒生活
Ⅰ 教团的旧制度一一治和祭酒的制度
祭酒与道民
Ⅱ 教团的改革
一、祭酒之戒的设置
二、道民的日常道德
三、道士职位的设置
Ⅲ 教团的新制度一一道馆(道观)和出家道士的制度
一、道馆的设置
二、道馆中道士的生活
三、出家道士的位阶制度
第三节 “道教”的世界观与修道法
Ⅰ 世界观
一、天上界(神仙的世界)
二、人界
三、三涂(死者的世界)
四、南宫
五、洞天福地
Ⅱ 修道法
一、护身法
二、灭罪法
三、长生法
第三章 “道教”的历史
一、南朝的“道教”
二、北朝的“道教”
三、隋代的“道教”
四、唐代的“道教”
五、北宋的“道教”
六、南宋和金的“道教”
七、元代的“道教”
八、明清的“道教”
结章 “道教”的作用
注释
中文版後记
丛书後记

作者简介

本书为《道教学译丛》之一。作者在书中提出了崭新的道教史观,用大量的佐证和详尽的分析否定了学术界长期以来的一些通说,可以说是道教史上颇具革命性的著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图书封面


 中国的道教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小林正美《中国的道教》一书中,起头说明怎样认识道教。他不满当下学界对这个词模糊的指代,认为应该追溯这个词的来源和形成过程确定一个明晰的定义。这个词在典籍中最初指圣人的教说,但作为一种与佛、儒并立的宗教之内涵,它最先出现在刘宋顾欢的《夷夏论》中,即“佛教文而博,道教质而实”。说明当时人们已将道教看作是与佛教并立的宗教。那么这种意识是怎样产生的呢?首先,意识本身的成立,即道如何成为教,道具有神格,而教,依照唐法林《辨正论》中观点,是有圣人创始者和基于圣人教说的经典。道的思想潮流有了圣人和经典,所以就成了教。其实,产生的背景,作者认为是当时的天师派的按三洞四辅类别整理经典,神化老子为教主,所以有了教之认同。如此,则真正的道教是在刘宋天师道发展时产生,以前相关的思想或运动只能称道流,而非道教。作者纠结于道教这个术语,似乎要完全还原古人心目中的道教认识,来规整今天对道教过于模糊、随意的囊括。不过,这种原教旨主义的追溯只定格在了六朝的刘宋,且只是特定的教派天师道,一个教派的观点(顾欢本身为道教追随者)不能代表当时普遍的观点,且一个时段的认识不能排除之后认识不会有所改变或扩充。另外,作者认为教即是教主加经典的解释来自唐代人的著作,又如何能以此断定刘宋时的天师教徒也有同样认为,且基于这样的意识组织经典教主、树立“道教”。很明显,顾欢文章中“道教”只出现了一处,其它都是以佛、道两字对举,说明此处的”道教”提法并不指一个宗教,解释成道教的教说(道教教说朴素而实在)更为恰当。总之,为说明道教,作者要还原历史中人们对它的认识。但又先入为主地规定了道教是儒佛对立面,有独特学说体系的宗教,以此标准去发现古人何时认识到了这一点。史籍中的确可重构类似的观点,但只能以不同时代的思想因素拼凑而成。如此,则作者所确定的道教概念,也不过是一个古今观念的混合体。所谓真正的道教,其实只是作者巧妙构造的一个论述起点而已。
  •     道教虽说是中国本土宗教,但国内研究者寥寥,成果也参差不齐。小林正美的这本《中国的道教》是其日文版的中译本,原书于1998年由创文社发行,时隔11年才有了中译本,对于国内不少不通日文的道教研究者与爱好者可谓是迟到的馈赠。本书不同于一般的宗教通史,并没有完全按照时间顺序把道教的发展过程叙述出来,而是注目于“道教”的含义界定,即何谓“道教”?在作者看来,道教是儒释道三教中的“道教”,要具备“教”的思想形态和必要条件才可称为“道教”。由此,作者花费了很大笔墨论述道教形成期的历史过程,也就是自汉末以至南朝的历史,并于此间区分了道流与道教,待到道教经典三洞四辅与配套教团制度改革完成之后,作者所定义的道教也就形成了,时间大致是在南朝刘宋中期。上述部分无疑是本书阐述的重点所在,叙述详尽,史料扎实,能够自圆其说,而作者本身早就著有《六朝道教史研究》一书,故而本书中的这段论述应该大多是其旧作的截取。此外,本部分的论述恰到好处把握到了道教形成的背景因素,强调在与佛教的对立互动中,道教得到了不断丰富与完善。作者虽主攻道教,但于佛教亦有心得,著有《六朝佛教思想研究》一书,可见在中古宗教史方面,作者的造诣是十分精深的,故其所得结论也不致有鲜明的偏颇之失。论述完道教的形成之后,作者简明扼要地勾勒出了南朝以后道教的发展历史,在作者看来天师道是中国道教的主体,此后各代虽有不同道流出现,但除全真道以外,几乎尽是天师道(正一派)之分支。又于唐代以后的道教历史论述中,十分注重《道藏》的编修状况,以此窥见何者为道,阐明道教发展的脉络走势,给人一目了然之感,就其他道教史论述的庞杂而论,这不能不说是本书在写作手法上的高明之处。本书最后有关于《道教的作用》一章,实际上是论述儒释道三教之差异与交融,及其对中国文化之作用。应当说,这仍然秉持了作者在本书的一贯立场,即将“道教”放在儒释道三教之中去观察、认识。作者在《后记》自谓:本书是站在解读资料基础上的,独自一步步构建的“道教”的世界,其道教史和传统通说的道教史完全不同,是新范式的道教史。确实,此言就本书而论,作者是当之的。其对道教历史的描述,确实给我们耳目一新之感。若论本书不足,恐怕不在于已写之内容,而在于未写之内容。个人读罢此书感到疑惑的是,道教与世俗之关系如何?其是如何由精英分子间的宗教信仰一步步渗透或被改造为今日所见近乎于民间信仰之道教呢?这个问题,作者在本书中未加阐述,我想只好等待有志于研究道教的学者们的后续努力了。同时,亦希望学界,尤其是国内关于道教的研究能进一步扩展局面,毕竟离开了“道教”,就无法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

精彩短评 (总计17条)

  •     略无冗余 笔力清健
  •     总算能读了。
  •     小林关于“三洞四辅、法师七服是天师道建立的,唐朝以来的道教都是天师道”的观点还真是一遍又一遍的讲啊。。。
  •     [SH/4105]B959.2/9041开头1000字足见水平。
  •     入门书
  •     非常详细清晰的一本书,不过泛天师道倾向还要继续思考。
  •     小林正美认为作为宗教的道教的成立是在南朝宋中期,是因天师道的兴起而形成的,而且,他基本上以天师道作为道教的主流,贯穿整个的中国道教史。
  •     这种写法的道教史蛮有意思。打算再读几本小林正美
  •     还没看出好来,不是小林正美的极限之作吧。
  •     算是本有趣的书。。。
  •     道教研究
  •     内容很赞,但这注释太反人类了吧。。。
  •     关于“前道教时期”的神仙道与“道教”的讨论颇为明晰,相比之下,第三章的叙述就有些乏味和无力了,或许与作者的学术方向有关。
  •     清晰简要,创见迭出,美不胜收。道教史新的范式。
  •     “正如上面的后记所述,本书所描绘的,是站在解读资料基础上的,独自一步步构建的‘道教’的世界,其道教史和传统通说的道教史完全不同,是新范式道教史。”十分欣赏小林氏以道教定义为问题线索,以充足史料解读作为佐证的道教研究方法。其中六朝一段为小林氏研究本行,新意叠出,多有建树。但后期道教,特别是以全真教为主的元明清道教,明显逊色许多。虽然如此,仅六朝一段,便足以奠定小林氏于道教研究之地位,而其新之范式,势将带动后学的承继。
  •     结构清晰,很适合用来了解道教的脉络和沿革。不过后半部“天师道”的说法有些牵强,替换成”道教“来读更好些。
  •     读后对道教有了个基本的概念了,很不错的入门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