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学新探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中国哲学 > 朱子学新探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7
ISBN:9787561440773
作者:郭齐
页数:635页

章节摘录

  中庸是儒家的重要学说,最先是由孔子提出来的。 《论语·雍也》:“子日: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这是今天所见“中庸”一语的最早出处。孔子直接言及中庸之处甚少,主要集中在《中庸》一书所引。但关于中庸思想的论述却很多,散见于《论语》、《易传》及其他孔子言论中。如论“过犹不及”、“欲速则不达”,“《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中行”、“允执其中”。又如,《易·乾·文言》:“子日: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等等。根据孔子的论述,所谓中庸,意即适中、适度、中平、中常,其核心思想是“无过、不及”。在孔子那里,中庸不过是一种素朴的处世哲学,要求人们待人处事恰如其分,谦恭敦厚,保持低调,着重裁抑过头或偏激行为。《荀子·王制》说“中庸民不待政而化”,《礼记·丧服四制》说“贤者不得过,不肖者不得不及,此丧之中庸也”,贾谊《过秦论》说“材能不及中庸”,这些“中庸”基本上都接近孔子原意。虽然孔子把中庸的境界看得很高、很难,对其作用极为重视,但他最先提出来的、原始形态的中庸说,就是这样一种朴实无华的学说。

书籍目录

朱熹对孔子中庸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朱熹的中庸境界朱熹文学观剖析论朱熹诗评朱熹对史学的基本态度不可或缺的末学——论小学在朱熹思想体系中的地位性与天道:朱熹“理从天出”说辨析朱熹“四书”次序考论关于朱熹编修《资治通鉴纲目》的若干问题道教对朱熹思想的深刻影响朱熹读书法在学生阅读能力培养方面的借鉴意义弃儒从释的真实写照——关于朱熹的两篇佚文朱熹道谦交往考朱熹学禅的引路人——道谦生平考朱熹学禅的引路人——道谦生平补考朱熹从道谦学禅补证朱熹宗杲交往考蜀中《易》学奇人——谯定朱熹岳父刘勉之事迹考朱熹父师胡宪行实考朱熹讲友林用中行实考张孝祥卒年确考理学泰斗画坛宗师——朱熹与祝次仲朱熹人徽考朱熹文集版本源流考论宋淳熙、绍熙椠本《晦庵先生文集》朱熹二帖考朱熹诗作六篇辨伪“拾遗”的朱熹诗文系伪作考朱熹佚文录考朱熹佚文疑伪考宋淳熙本朱熹集异文辑录朱熹答陈亮书补遗二则《朱熹集》点校前言说黄宗羲《明儒学案》晚年定本《明儒学案》点校说明《宋元学案》点校说明《宋元学案补遗》点校说明《全宋文》与宋代思想家研究中华书局本《二程集》标点商榷《儒藏》编纂笔谈“和合”析论当代文化视野中的孝道儒家“德治”思想论析近百年宋代文化研究鸟瞰我国台湾、香港地区及海外的宋代文化研究论宋代文化研究的战略发展——关于宋代文化史料的资料化问题1991年宋辽夏金文化研究述评1992年宋辽夏金文化研究的新进展1993年宋辽夏金文化研究综述1994年宋辽夏金文化研究概述1995年宋辽夏金文化研究简述后记

作者简介

《朱子学新探》主要内容:中庸是古人社会生活经验的总结。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古人鉴于过与不及尤其是过头行为招致的失利,认识到必须使自己的行为保持恰如其分,才能获得成功。孔子将其概括为“中庸”,其核心是无过不及。 朱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以来的中庸思想,形成了一种新的中庸学说。这种学说认为,所谓中庸,指理及其发用的状态。中庸之“中”,既指理的本体的不偏不倚,又指理的发用的无过不及。中庸之“庸”,指理的常行不变的性质。就发用而言,中以正为前提而又高于正,衡量中的尺度随时问、地点、事物的不同而不同,中不是折衷,中有种种不同的程度,中兼指知行。中庸涵盖中和,是尧舜以来数千年圣圣相传的大法。它既揭示了人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特征,也同时揭示了整个世界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特征。致中和概括了儒家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的全部内容,是儒家追求的最高境界。达到中和的基本途径是内外交养,敬以贯之。

图书封面


 朱子学新探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