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科学 常识》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理论与流派 > 哲学 科学 常识章节试读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2-01
ISBN:9787506023030
作者:陈嘉映
页数:250页

《哲学 科学 常识》的笔记-第81页

页码依照网上的word版,共133页。
人们常说,不是真理证明了自己,而是反对者死绝了。这话可以从进步论来理解:真理必胜,真理之一时受挫,是因为坚持谬见反对真理的人在加以阻挠,这些人死光了,真理终于畅行于世。然而,为什么是反对真理的人死光了而不是支持真理的人死光了呢?尤其重要的是,这里所谓反对“真理”的人,不是指那些为了保住权威、利益、权力而争的人。他们也是为了真理而争。我们必须重新把这话理解为:一种真理畅行于世了,另一种真理,随着一个时代被遗忘了。“笛卡儿主义者确信……科学绝不能把无法理解的事实当作自己的基础。然而牛顿的科学却正是用无法理解的吸引力和排斥力而取得节节胜利的,而且是那样地成功!但是胜利者不仅造就了历史,他们还编写了历史。对于那些已被征服的事物,他们少有仁慈之心。”

《哲学 科学 常识》的笔记-第9页

页码依照网上的word版,共133页。
在我看,尽管建构主义的很多主张在流俗议论界风行,但颇少学理上的力量,最多是体现了自然态度和人文态度对科学主义的本能反抗。我自己算个人文学者,呼吁人文精神,反对科学对真理的霸权,义不容辞,非常愉快。但是面对科学主义的挑战,需要比呼吁人文精神这种愉快活动远更艰巨的思考。强纲领主张,科学并不是客观真理,科学的身份和希腊神话、圣经、阴阳五行、几内亚的传说的身份相仿,仿佛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逃脱科学主义的罗网了。但在我看,这样迎战科学主义未免轻率,几乎可说放弃了思想者应有的智性责任,丝毫没有触及科学的本质,因此也根本算不上对科学主义的迎战。科学主义提出的挑战要严厉得多。把问题轻描淡写一番无法让我们当真摆脱困境,甚至还可能使我们更容易陷入科学主义的罗网,建构主义者时常引用科学成果来论证其社会主张就是一例。的确,为了在科学认识的巨大压力下挽救道德和艺术,人们有时急不择路。人们引用测不准原理来弥合主客观两分,引用量子力学所依赖的波函数表达来反对牛顿-拉普拉斯的决定论,捍卫自由意志。他们一面反对科学主义,一面眼睁睁企盼科学为他们提供最终解决方案。这让人想起有些反对西方霸权的论者,动辄引用西方权威,“你看,连西方人都说咱们东方更好。”然而量子活动的概率性质对自由意志并未投以青眼,我们且慢自作多情。正如有识之士指明的,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固然取消了个人的道德责任,然而,无缘无故的随机事件也并不增加道德责任的分量。科学成果能不能用来论证人生-社会主张?何处寻找论证的途径?这恰恰也是索卡尔的诈文本应引我们从学理上深思的问题。

《哲学 科学 常识》的笔记-第228页

奥斯汀把哲学比作“处在中心的太阳,原生旺盛、狂野纷乱”,过一阵子它会甩出自身的一部分,成为一门科学,就像一颗行星,“凉冷、相当规则,向着遥遥的最终完成状态演进。”
随手翻书时一眼被这个句子吸引过去了,美妙的比喻~~

《哲学 科学 常识》的笔记-第96页

页码依照网上的word版,共133页。
我们还记得,希腊人用很多办法证明地是圆的,例如,船只远去的时候,桅杆并不是一点点变小,而是在不远的地方就沉入大海;月食的时候,月亏的形状是弧线而非直线;各地看到的恒星不同;在同一个日子里,不同纬度上插一根同样高度的木棍,影长不同;土和水的自然位置在下方,向下运动是它们的自然倾向,其结果是这些运动最后停止之处距地心等距。在这些论证中,前面诸项我们今天看来仍然是成立的,是“科学的”,最后一项却是错误的。然而,在希腊自然哲学中,最后一项是最重要的,因为它不依赖于某个特殊的观察,而是诉诸我们的一般经验,合乎一般的原理。其他诸项则是实证的、局部的论证,或者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是些“感觉方面的证据”。

《哲学 科学 常识》的笔记-第170页

“质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可比的,这一红色比那一红色更红”,哪种红色更红分明就是“量”上的问题。

《哲学 科学 常识》的笔记-第250页

今天有一种倾向,不假思索地认为,如果我们有什么事情弄不清楚,科学迟早会把它弄清楚。我们期待大脑神经的研究来解决意识的缘起问题、语言和思想的关系问题,期待基因研究来解决遗传和教育的问题,来解决自私和无私的问题,期待对生物择偶的研究来解决美感问题,解决幸福和不幸的问题。这些是虚幻的期待。
哲学是理性的反省,这包括对哲学自身任务的反省,通过这一反省不断努力获得正当的自我理解。就此而言,并非科学割尽了哲学的地盘,只给哲学留下了经验反省和概念考察。经验反省和概念考察从来就是哲学的出发点。今天,科学的成功帮助哲学认识到从这里自己可以能走多远。哲学不能建立普适理论,哲学不能为任何问题提供唯一的答案,哲学不能为任何事件提供预测。科学通过巨大的努力摆脱了形而上学的影响。哲学面临着相应的任务:哲学需要摆脱实证科学的思想方式。

《哲学 科学 常识》的笔记-第99页

我们甚至可以说,一个整体理论不可能被驳倒,只能被另一个整体理论取代。

《哲学 科学 常识》的笔记-第61页

页码依照网上的word版,共133页。
科学所挑战的不仅是宗教观念,它从根本上挑战我们对世界的日常看法。科学热衷于实验和观测仪器为我们提供的事实,这些事实不再是我们直接经验到的,它们不曾参与塑造我们的心智,相应地,旧有的心智也不能理解这些现象。要解释这些新现象,以往的概念和理论远不敷用。科学家们改造旧概念,营造新概念,用这些概念建构新理论。这些概念不是直接从我们的经验中生长出来的,它们的意义在于解释观察资料和实验结果,而不是理解我们的直接经验。它们是些技术性的概念,逐渐不受自然语言的束缚,而在一个理论体系中互相定义。

《哲学 科学 常识》的笔记-第243页

人们会说哲学家专尚空谈,并不能提供新的知识、新的理解。科学家就不是这样。科学家要研究物质和心灵,他不只是总坐在那里考虑物质、心灵及其相关概念,他通过电子显微镜乃至粒子对撞机去发现或制造更多的关于物质结构及物质微粒相互作用的事实,他在我们脑袋上绑上电极,仔细记录脑电图的谱线。他创造新概念,提出假设,建构理论,进行计算,为这些事实提供说明。
这种流行的说法并非没有道理。但我愿简短补充说,明白道理也是知,也许是最重要的知。庄子说:“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已知者,”老子甚至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他们早已明知,哲学家不是要知道更多,他在我们已经知道的事情中逗留,在已知的事情里求清楚的道理。哲学之知的确不是今人通常所知的知识。不妨说,概念反省并不增加我们对世界的了解,它改变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它是我们更加明白自己是怎样理解世界的,从而加深我们对世界的理解。
----
这两段话也许可以澄清不少人对哲学的误会吧。

《哲学 科学 常识》的笔记-第212页 - 站在思想的高墙上

只有站在思想的高墙上,才有可能达致综观,看清楚那些沟壑,明白哪一条是死路哪一条是活路。

《哲学 科学 常识》的笔记-第149页

人们常说,不是真理证明了自己,而是反对者死绝了。
历史由胜利者书写,真理也不例外。

《哲学 科学 常识》的笔记-第21页

页码依照网上的word版,共133页。
在整体理知认知的统治下,感应认知被压抑成为一种下层认知。感应认知真正的生命力在于它提供了各种认知原型,这些原型仍然在深层调节着我们的认知,我们的理知理解仍不断从中汲取营养。我前面说,日出与生命的兴旺,日落与衰亡,大地和母亲,这些联系是那么自然,简直无法不从这些联系开始来理解世界。它们是“最古老、最普遍的人类思维形式。它们既是情感又是思想。”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荣格把它们称作认知原型。

《哲学 科学 常识》的笔记-第103页

页码依照网上的word版,共133页。
实证主义要求实在,只不过它所要求的实在和旧日形而上学所要求的实在不同罢了。对自然哲学来说,不知其终极意义上的所以然就不能保证理论的真理性或实在性,而终极意义上的所以然是由形而上学保证的。的确,实证主义不问形而上学意义上的终极原理或原因,但这只说明它抛弃了只有形而上学才为真实提供保证的信条,而不是抛弃了对真实的追求。实证主义恰恰要改变形而上学对真实的界定。实证主义并非不问why只问how,它也并非不问终极意义上的为什么,它只是不问目的论意义上的为什么,而只问机制意义上的为什么。它追问机制,一直追问到终极机制。我们最多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实证主义不问“终极意义”上的为什么:在实证主义那里,终极是没有意义的。实证主义坚持其探究对象的实在性,只不过,现在它在相当程度上转变了实在的观念。

《哲学 科学 常识》的笔记-第41页

“理论兴趣”是和“足球兴趣”这样并列的词,不是“理论兴趣”“非理论兴趣”的概念,而是构建理论的兴趣,就像对足球的兴趣。

《哲学 科学 常识》的笔记-第24页

感情是原始的认知,或曰源始的认知,它并不遵从物理因果机制。你受
过高等教育,可仍然会把负心人的照片撕碎以泄愤,你不一定把这告诉你的负心
人,从感情上伤害她,你撕碎照片,在感应世界里,已经伤害他了

《哲学 科学 常识》的笔记-第120页 - 第四章

最后一句话,错了一个词,物体落地的“时间”与高度有关,与斜面距离无关。"时间"应该改为“速度”。

《哲学 科学 常识》的笔记-第33页

之前认为科学的话语构成的“理性认知”同阴阳五行等等所谓“感应认知”是两种平行的图式,二者应用完全不同的概念构造出不同的世界。需要将这些感性理论从科学的强权中独立出来,构成平行的解释世界的理论。但是读到此处,觉得如果简单把这两种认知认为是老死不相往来的并列关系,还是太独断了,是哲学门外汉的做法。他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纠缠。“感应认知还以一种远为重要的方式留存下来。在整体理智认知的统治下,感应认知被压抑成为一种下层认知。感应认知的真正生命力在于它提供了各种认知原型,这些原型仍然在深层调节着我们的认知。”
更或者应该说,对于那些理性认知如果没有同化为感性的层次,那就没有真正达到认识。近代物理学的数学化可以被视作消除隐喻的努力。但是即使物理学中的一些基本观念,仍然依赖于隐喻一类认知原型。Current 或电流这个词是隐喻类的,对电流的描述携带着‚流‛这个字在水流等形象中所具有的语力。倘若只知道电流是dQ比上dt,并用epsilon-delta语言去理解这样数学等式的意义,却没有一种粒子如流水般运动的感受,那真显得是多么荒谬。
所以,“范畴无直观则空,直观无范畴则盲”。(看来还是停留在18世纪的思考阶段,唉!)

《哲学 科学 常识》的笔记-第200页

爱因斯坦对于相对论的实验证明不感到激动的原因是由于相对论是来自于概念的演绎所造成的必然结果,果真如此的话,那么的确没有什么好激动的,至少不是在这个成功的事件上激动,激动的应当是这个理论的最初概念的验证。而这个最初的概念在科学中,并不是真理,而只是一种假说,并不是形而上学中的某个概念,在这一点上,现代科学就已经脱离了哲学,而是用数学和逻辑演绎,发展出了自己的体系。而哲学的根基形而上学中,并不依赖假说,而是要从真理出发,这个真理就是“公理”,而且,哲学的理论并不是从一个出发点开始,最终得到一个无法感知的结论,哲学的推理是从真理到真理,这是从命题层面上澄清了问题。

《哲学 科学 常识》的笔记-第250页

入乎万物一体的融通之境,用巨细无遗的统一理论为世界提供统一解释,只是幻觉。
这是全书的最后一句。
不要幻想一劳永逸地探索终极真理了吧,还是要多维度脚踏实地地来观察和思考这个大千世界。

《哲学 科学 常识》的笔记-第119页

页码依照网上的word版,共133页。
从一开始,哲人就探求实在。他要找到不含杂质的的实在。多少世纪以后,通过科学,他终于找到了纯粹的实在,它们原来是些远离实在的公式。这时,他也许幡然醒悟,并没有不含杂质的终极实在,并没有不可错的真理,那个混杂着虚幻和虚伪的世界才是最实在的,我们必须连同虚幻和虚伪,必须针对虚幻和虚伪,才谈得到真实。

《哲学 科学 常识》的笔记-第20页

页码依照网上的word版,共133页。
马林诺夫斯基指出,迷信不可能无处不在,因为原始人像我们一样,他们要生火,盖房子,烧瓦罐,要捕鱼,要抓野兽,要种地,要治病疗伤,在这些活动中,他们依靠的是科学和技术。水手们有航海的知识,战士有作战的知识,农人了解土质、种子、节气。如果他们成天在那儿算卦占卜祈雨跳大神,这个物种早就灭绝了。 马林诺夫斯基说到世间的事物好像含着深潜的意义,好像是有目的的,这时他已经在提示,人不仅应付世界,而且要理解世界。列维-斯特劳斯用最平白的话说,对野蛮人和对我们一样,“宇宙既是满足需要的手段,同样也是供思索的对象”。这种思考带来的困惑,是他们的经验、知识、理智所不及解答的,他们无法“科学”地解答这些困惑,陷入了“迷信”。黑猩猩不会那么愚蠢,靠求签拜菩萨来求子嗣,这无非是说,对于黑猩猩来说,没有菩萨。

《哲学 科学 常识》的笔记-第223页

从一开始,哲人就探求实在。他要找到不含杂质的实在。多少世纪以后,通过科学,他终于找到了纯粹的实在,它们原来是些远离实在的公式。这时,他也许幡然醒悟,并没有不含杂质的终极实在,并没有不可错的真理,那个混杂着虚幻和虚伪的世界才是最实在的,我们必须连同虚幻和虚伪,必须针对虚幻和虚伪,才谈得到真实。

《哲学 科学 常识》的笔记-第101页

页码依照网上的word版,共133页。
自然哲学本来探索事物怎样依其本性活动,自然科学则专门研究没有本性的事物,这些事物的总和被称作“自然”。自然科学专门研究没有本性的、“不自然”的对象,近代科学搜集到我们很难自然而然看到和经验到的现象,通过各种实验装置迫使事物进入不自然的状态,深入到人们难以自然地理解的领域。在上述种种意义上,自然科学中的“自然”都和我们平常所理解的自然相反。我们今天说到“自然科学”,通常并不产生误解,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于自然的两个意义,几乎截然相反的两个意义。不过,与之相关的误解还是时有可能,例如所谓“认识论的自然化”,指的是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处理认识论问题,如此营造的认识论颇不自然。

《哲学 科学 常识》的笔记-第79页

页码依照网上的word版,共133页。
也许,从长程看,只有正确的东西才会不断成功。也许,至少在科学领域里是这样。眼下我无法深入讨论这一观念。但即使是这样,这也并没有消除可理解的问题。这里所谓成功是被作为正统接受下来,然而情况恰恰可能是,我们最终也没有理解,只是接受了下来。

《哲学 科学 常识》的笔记-第155页 - 第六章 数学化

数原本有两层含义,数运与数学。
数运含有大量的感性成分,有象征意义(例如毕达哥拉斯主义认为4代表正义,10代表完美)。
而数学中的数却洗净了象征意义,把数完全从现象世界解放出来,纯量的语言把一切关系转变为外在关系。数学没有概念内容,它是一个纯形式符号,其“意义”完全由它与其他同族符号的外部关系规定。 数学克服了这样一个问题:自然语言是我们的经验培养起来的,它受到了我们的感性和经验的约束。从而可以在本质世界这一内在性领域中通过数之间的外在规定性进行长程推理而保真。因此数学才能够成为近代科学以来尤其是物理学的硬核。近代科学的原理是数学,而不再是形而上学。任何近代物理理论体系实质上是一个数学方程体系。(克莱因)伽利略指出,关于原因-原理的玄思并不能增加知识,这种玄思的进展不过是用一种解释取代了另一种解释,哪怕我们用一种较合理的解释取代了一种较稚弱的解释,我们的知识并没有什么增进。伽利略是对的,自然哲学旨在改善我们的理解,而非主要在意知识的积累。 康德也说过我断定,在我所有关于自然的特定理论中,我们能够发现多少数学,就能发现多少真正的科学。 但是,这种摆脱了感性的外在推理有它的代价,那就是丧失直观。而我们的自然理解始终依赖直观在数量关系中,感性内容被清洗掉了,而我们平常所谓理解,始终是包含着感觉的理解,可以说,越富有感觉,就理解的越深厚。数学固然可以在一个抽象的意义上描述物质的结构,并且得出正确的预言,但是我们却不能通过数量来直接理解这个世界。自由落体定律描述了一个物体怎样下落,而没有解释这个物体为什么下落,他为什么开始下落以及是否将继续下落。 古希腊哲学传统正是追求一种自然理解,这种理解是建立在自然语言下的,是人之本性的理解方式。如卢瑟福所说,如果我们不能以一种简单的非技术的方式解释一个结果,我们就没有真正的弄懂它。 因此,就像语言不能穷尽我们身处其中的世界的生动与丰富,数学语言触及不到很多日常事实。它就事物之可测量的维度加以述说。数学的普遍性绝不是数学的普遍适用性,例如,“对于探讨科学的实际变化的历史学家来说,数学是一个不良先例,一个无论如何都不能推广的例子(《知识考古学》,福柯)。“” 数学语言的长处和短处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数学语言之所以适合长程的严格推理,恰因为它不受感受性的约束,恰因为它不是由感觉意义引领进行推理的。如果数学语言充满了意义,他将失去它的根本长处,即可以借以进行长程的严格推理。
另关于数学与数学化的几个要点:
(1)一个数学化的物理世界将是一个没有时间性的世界原因和后果对科学来说就是运动,原因在数学上等价于后果。我想也许是因为数学的等式特点,A=B,是没有方向性限制的。
(2)数学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脱离了感应,在笛卡尔这里脱离了感性。在希腊以及中世纪,主宰数学的是几何,代数只是附庸。笛卡尔创立了解析几何从而打开近代科学大门,他把有质的特征(比如圆与方)的几何还原为代表量的代数。这是一种去质化,将诸多人类长久自然生活下常观世界观察到的特点(自然语言同样体现此特征)逐渐抹平,从而带来了去意义化的世界。也许这是现代社会意义丧失的根源之一。
(3)近代科学标志着我们对自然采取了一种新的态度,这种态度就是外在的态度或曰数学的态度。或许初民的感应思维转变为近现代的因果思维也与此有关。
(4)科学从“硬”到“软”大致是这样排列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经济学、心理学、然后或是政治学、社会学,或是社会学、政治学。所根据的标准有1.高度发展的理论、高度编程化。2.量化。3.对理论、方法、问题的意义、个人成果的意义等具有高度共识。4.理论可作出预测。5.知识老化速度快,表明知识在积累。6.新知识增长快。(《科学的制造》。史蒂芬·科尔)(5)迪昂描述了物理学理论形成的四个相续阶段的操作特征。一,选择那些简单的可测量的物理性质,用数学符号加以表征。二,用少数原理把不同种类的量连接起来。三,按照数学分析的法则把不同原理结合在一起。四,由这些原理推论出来的后果将被翻译为一些可与实际测量相比较的判断,并与实际定律进行比较。(6)经过数百次连续演绎推理得出的一个定理,在应用中竟被证明是完全正确的,这似乎只能得出一个结论:自然界是按照一个合乎理性的计划设计的。

《哲学 科学 常识》的笔记-附录 - 附录

我所梦想的国土不是一条跑道,所有的人都朝着一个目标狂奔,而差别只是名次有先有后,我所梦想的国土是一片原野,容得下跑的、跳的、采花的、还容得下躺在草地上晒太阳,什么都不干的。

《哲学 科学 常识》的笔记-第1页 - 第一章

伽利略和牛顿可说是一先一后“联手打造”了近代科学。伽利略是一个巨人,他在广泛的领域引入了近代科学的观念和方法,牛顿也是一个巨人,它赋予近代科学以完整的形态希腊人在数学方面的成就干脆不可思议。但成就还不是我所要强调的,我所关注的是产生这些成就背后的一种精神特质及其形成的原因在学习历史的时候,每一件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发生的多方面的原因,追究其发生的原因要比事件更能全面的反应历史事实。最初的圣智,经沉思、洞察提出了一套见地,并不在意给出形式上的论证。然而在理知时代,你有你的一套洞见,他有他的一套洞见,要相互争胜,辩论就是不可避免的。老子、孔子自说自话,到了庄子和孟子,就卷入了争辩在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中传统的儒家学派代表人有孔子、孟子、荀子。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每一学派在开创之时都只是提出自己的学说,而到了各学派发展的后期,由于其他学派的理论学说也相继发展了起来,所以后继的各派就不可避免的要发生争论,在辩论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本派学说。儒家在孟子之后,道家在庄子之后就开始了同其他各家的争辩之中。科学对人类的影响可以分成两个大的方面。一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现实,二是影响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科学和技术相结合,产生了无数新的东西。 科学不仅提供对世界的系统的理性的解释,而且他通过对事件的预言以及技术性生产证明其真理性科学是从希腊特有的哲学传统中生长出来的,科学和哲学一样,都是为人们提供对于世界的解释不过科学和其他解释世界的各种学说理论相区分的地方在于,科学不仅仅能够解释人们已经经验到的世界,还能够根据自身理论对未来的世界进行精确的预言,这是科学之科学性的体现。神话是传统智慧,从祖先传下来,提供了我们的世界图景和人生规范。古代哲学和近代科学都是要提供真的理论。哲学的含义古今已大不相同。在希腊,哲学是个笼统的概念,所有学问都包罗在哲学名下。而今天,只有一些大学里设有哲学系,在这些大学里,哲学系也是一个小小的系。我们会想,像行星轨道这样的问题,本来该是由科学家去探究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什么要关心行星理论呢?因为他们要建立整体性的理论,提供对世界的整体的解释查看近代科学发展出来之前的各种伟大名人的头衔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几乎所有的名人都在很多不同的领域里有很高的建树。比如笛卡尔,既是一名思想家又是一名数学家,还是一名哲学家。比如牛顿,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这其中根源在于,近代科学从伽利略-牛顿时代开始发展,近代科学最先发展起来的的学科是天文学或者天体物理学,而在近代科学发展起来之前,有关物理世界的研究以及天体的研究都是属于哲学的研究范畴。亚里士多德是集他以前所有的知识智慧于一身的伟大哲学家。在他死后,他的学生把他的研究各个领域编纂成出,有关实体的内容叫做《物理学(physics)》,其实这部分跟准确的称呼是自然哲学,因为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是对世界的哲学的解释,而不是近代科学形式的解释。除《物理学》之外的非实体的研究部分,他的学生起名metaphysics,意思是物理学之外的内容,我们翻译为形而上学。这部分是亚里士多德纯哲学理论的部分。
在近代科学以前的各种对世界的解释的理论中,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对西方人影响最大,所以近代科学以前的伟大人物都是先研究哲学,企图找到一个完备的理论来解释世界。科学正是从哲学中发展而来,后来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科学脱身于哲学,并与哲学越走越远。牛顿以前的时代是哲学占统治的时代,而现在是科学占据统治的时代,所以现在的科学家往往只是某一个学科领域内的专家,而对于其他领域的理解可能不足。所以就很少出现具有哲学家名号的科学家出现了。近代科学主要是从哲学的一个分支即自然科学分离出来的数学的最大特点在于进行长程推论而不失真,因此,科学可以借助数学语言通达感官远远不及的世界而仍保持真实了解科学革命时期所谓的形而上学-物理学之争对本书有着根本意义。简单说,自然哲学的目的是对哲学众所周知的事情提供解释,理解基本事物-现象的所以然。他主要通过对自然概念的梳理来理解自然现象,而近代意义上的物理学则建构技术性的概念来说明自然现象。哲学和科学都是理性的思考方式。远古人类把世上的事物理解为互相感应的东西。在轴心时代后,感应思维渐渐退位,理性思维逐渐占据主位。与感应思维对照,理性思维可说是因果式的思维,原理和事实,原因和结果占据着中心地位。什么是我们今天对世界的整体认识?是量子物理学吗?物理学是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正确的世界图景?这是唯一正确的世界图景亦或是很多正确图景中的一种?好的问题本身就散发着思想的光辉,难怪有人说,问对了问题本身就相当于解决了问题的一半。哲学与神话这两种对世界的整体解释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两者的根本差别在于,神话通过传说和想象来编织这种解释,而哲学则通过经验-事实来编织这种解释。中国的五行学说不是一个人真的自然哲学理论,他主要从社会和政治的角度出发,主要用来解释朝代变迁、人事更替。从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中可以得知,中国古代思想多和政治有关,其实如果结合中国古代各家思想出现的历史时期就可以看得出来。中国古代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这背后的原因在我现在看来,一方面是以前重视礼的周王朝走向末路,各诸侯国逐渐摆脱中央王朝的统治,缺少了一个强有力的大一统的文化束缚,就使得其他各个地方结合各个地方的社会环境产生各自的思想理论。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已经是一个乐坏礼崩的时代,所以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要重新尊崇礼。法家活跃在战国时期,这一时期诸侯割据,常年战乱,所以法家的主张能够使得自己的国家变得秩序井然,这有利于国家的统治,其他各家学说我想也都是由类似的社会缘由。所以说中国古代思想多是和政治有关的。由于没有一种力学理论,希腊人总是努力把所有复杂的运动还原为他们所能设想的最简单的运动,即均匀的圆周运动及其叠加。现在我们说科学指导实践,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讲究创新,首要的是科学创新,理论创新,创新的理论指导创新的行动。古希腊人的对于复杂运动的处理符合我们的认识规律,我们的认识都是从简单到复杂的,在遇到困难的问题是,我们也是按照把复杂的问题划分成若干简单的问题来进行处理,指导划分成我们能够解决了的问题为止。科学革命从天文学领域发端,并非偶然。天文学之所以能够成为最早成熟的科学,主要原因是因为它适合于接受数学的处理。数学把各种事实联系起来,不仅把已知的事实联系起来,加以连贯的解释,而且可以推演出未知的事实。对于数学来说,解释已知的实情和预测未知的事情是一回事。从笛卡尔,牛顿、莱布尼兹等著名的科学家身上可知,他们不仅仅是数学家,他们是在研究哲学,研究能够解释世界的学问,数学是他们用以解决问题的工具。在笛卡尔之前的数学领域中,欧式几何是主要的数学研究领域,哲学家们也都从欧式几何学中寻找揭示世界的理论的灵感。所以他们既是哲学家又是数学家。笛卡尔开理性主义之先河,他也是通过利用数学构建了它的理性主义,笛卡尔还发明了解析几何,从此使解决几何问题的可以使用代数的方法,代数替代了几何成为数学领域的君主。牛顿研究力学,在现存的数学方面一直没有合适的工具来解决他的问题,后来他发明了微积分,从此完成了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并使得数学领域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近代开始的时候,在笛卡尔和牛顿那里,哲学与科学师连成一片的,甚至仍然是一回事,但两者就从那时起开始分离。哲学一开始是要寻求真理,理解我们置身其中的世界。我们所要理解的是我们所经验到的那些东西——无论是个人的经验,还是人类共同的经验。科学也是要寻求真理,但他不满足于我们被动的经验到的世界的真相,他通过仪器和实验,拷问自然,迫使自然吐露出更深一层的秘密。有多少数学就有多少科学。数学构成了科学的硬核。物理学史“硬科学”的典范。在社会科学里,经济学是最硬的科学,社会学之属努力把数学引入自身,但其“科学性”还远远不如经济学。学习自然科学就不可避免的要掌握自然科学的强有力的工具——数学。学习社会科学,也同样不可避免的要掌握好社会科学强有力的根据——经济学。数学是精确的,之一说法远为重要的意义是说,数学是明确无歧义的,数学和数学推理具有唯一性。数学中能够出现全等,不是由于数字精确,而仍然是由于数学是描述量的语言。数学是一种语言,所谓数学的普遍性无非是说:数学是一种通用的语言,而不像英语、汉语那样是一个语族所使用的语言。为什么数学会成为普遍语言呢?简言之,数学的普遍性来自量的外在性。数学是描述量的语言,而量是互相外在的。自然哲学并列有不同的体系,每一个体系更多的展现某个哲学家首创的总体解释,而不在于为这一学科的知识积累做出贡献在《哲学家们都干了什么》一书中,列举的各位哲学家以及他们的学说观点,正如本书中所述,每一个体系更多的展现某个哲学家首创的整体解释,虽然各个哲学学派内有继承关系,不过到最后,各个学派都没能完成对世界整体解释的大一统的理论,到后来科学发展起来,古典哲学就更不可能发展出大一统的理论。所以现在的科学批判形而上学是以一种孤立,静态的眼光看世界,企图寻找一种包含宇宙上所有事情的统一规律。不过这一批判似乎有种把对手踩在脚下来显示自己胜利的意味。

《哲学 科学 常识》的笔记-第53页

页码依照网上的word版,共133页。
伯努利在1738年提出,气体的压强产生于快速运动的分子撞击容器壁的动量,物理学界拒绝接受。孟德尔的遗传定律遭受类似的命运,只是它被忽视的年头短得多。用罗杰·牛顿的话说,“科学家共同体中没有适合它们的概念框架,从而不理解它们”。从简单的真理观来看,阿里斯塔克、哥白尼、伽利略把我们引向了今天的宇宙图画。然而,就一个命题的意义来看,它同等地依赖于反对者,一如依赖于拥护者。意义不取决于赞成或拥护,而是取决于赞成或拥护的深度。真理是镶嵌在意义之中的。初等教科书倾向于简单地用今天的对错标准来叙述科学史,结果敉平了历史之为历史的历史深度。

《哲学 科学 常识》的笔记-第35页

页码依照网上的word版,共133页。
我曾建议,最好把李约瑟问题倒过来,不问“为什么中国没有发展出近代科学?”,而是问:西方怎么就发展出哲学-科学?这是一个历史学问题,历史学问题都是诠释学问题而不是实证科学问题。在诠释性的工作里没有唯一的答案。在很大程度上,诠释学提供一个故事。

《哲学 科学 常识》的笔记-第133页

页码依照网上的word版,共133页。
今天有一种倾向,不假思索地认为,如果我们有什么事情弄不清楚,科学迟早会把它弄清楚。我们期待大脑神经的研究来解决意识的缘起问题、语言和思想的关系问题,期待基因研究来解决遗传与教育的问题,来解决自私和无私的问题,期待对生物择偶的研究来解决美感问题,解决幸福和不幸的问题。这些是虚幻的期待。科学通过巨大的努力摆脱了形而上学的影响。哲学面临着相应的任务:哲学需要摆脱实证科学的思想方式。但若我们一定要把哲学这个词和普适理论连在一起,那么,我想,哲学早就消亡了,虽然我们经过很长时间才确认这个事实。执著于经验反省和概念考察,而不去建立普适理论,那还叫哲学吗?我个人仍愿保留哲学这个名号,同时则不厌其烦地指出,这个哲学,早已不再是哲学-科学。不管物理学或任何别的科学提供给我们什么普适理论,我们仍然在经验这个世界,仍然需要对我们的经验进行反省,实际上也仍然始终在反省我们的经验,以期我们的理解在这里在那里变得连贯一致。的确,哲学意在克服常识的片断零星,它对经验进行反省,进而揭示自然概念之间的错综复杂的联系。然而,这种连贯总是局部的、多义的、不固定的。理解从来是与我们变迁不定的生活世界联系在一起的,从来不可能有提供普适理解意义上的普适理论,从来不可能有对世界的完整理解。入乎万物一体的融通之境,用巨细无遗的理论为世界提供统一解释,只是幻觉。

《哲学 科学 常识》的笔记-第1页

中国学人,很容易陷入一个误区,就是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比较!
然后浪费很多笔墨,探讨这个问题,这就导致了很多精力的浪费

《哲学 科学 常识》的笔记-第一章 - 第一章

1.轴心时代始于春秋,然后与同期的古希腊相比,又有明显不同,古希腊人以理性的态度建构理论,春秋诸子百家则多是具象的,重现世不重理论,他们更加理性。(理性!=理论,有时候更可能是相悖的)。阴阳五行算是理论,却是儒家看来不入流的。
2.先秦各个学派都不怎么重视对宇宙的整体解释,儒家更是。

《哲学 科学 常识》的笔记-第1页

科学是从希腊特有的哲学传统中生长出来的。别的民族都没有这个传统。希腊哲学史的专家伯纳特说,科学就是“以希腊方式来思考世界”,“在那些受希腊影响的民族之外,科学就从来没有存在过”。
科学不仅是从哲学生长出来的,早先,哲学和科学本来就是一回事。
然而在从前,哲学不仅是与科学的关系最近,实际上,哲学就是科学。在柏拉图那里,philosophos爱的、追求的是episteme。Episteme这个词现在经常就被译成科学,在英文里则经常译作science。哲学家爱智慧、爱客观真理、爱科学,哲学家与philodoxos相对,philodoxos爱自己的看法,爱成说,爱成见。柏拉图通过episteme这个词把哲学家和诗人或神话家区分开来。神话是传统智慧,从祖先传下来,提供了我们的世界图景和人生规范,episteme则是一种反省的认知,批判的认知,源远流长的东西可能是错的,真理需要通过批判才能获得。我们今天所说的“科学态度”,就是哲学态度。
哲学和科学都是理性的思考方式。何为理性?我们不妨以初民的思考方式为背景来审视理性思考方式的特点。本章从初民的思考方式开始,在这一背景上探讨理性思考方式的兴起。
远古人类把世上的事物理解为互相感应的东西,本书把这种理解方式直称为感应思维或感应认知,相当于有些人类学家所称的“巫术同一律”或“互渗律”。死人和活人互相感应,星辰和生死兴衰荣辱感应,木星主福而火星主祸,梦让女人怀孕,女人梦见了神人,或者跑到山里踩了一个脚印,就怀孕了。到庙里求观音菩萨送子也属此类。初民社会中大行其道的巫术就建立在感应思维之上,是控制感应的技术。人们施用魔魇,让敌人、对手得病甚至死掉。初民之间的战争包括了大量仪式性的东西,去掉对方的阳气,增加自己的阳气,都依赖于对感应的信赖。祈雨、祈福、占星术、降灵术、召魂,这些都是我们多少有些了解的感应方式。人类学著作中充满了感应思维的例子。列维-布留尔引用了Phillips记述的一个故事,在刚果的传教士们在祈祷仪式上戴着一种特别的帽子,土著把一次旱灾归咎于这种帽子,说这种帽子妨碍了下雨,要求传教士们离开他们的国家。早期的人类学家相信,在远古时候,感应思维是无所不在的。
早期的人类学家相信,在远古时候,感应思维是无所不在的。   我们把它叫做初民的思考方式,或者野蛮人的思考方式,但在我们心里还留存着这类思考方式的很多遗迹。直到不久以前,民间还常见施用魔魇的。拳匪口中念念有词,相信自己受了什么功,刀枪不入。民间所说的跳大神,就是一种感应式的治疗方式。我们身边的人,也有不少仍然相信占星术,相信降灵术,很多人到庙里烧香、求签,想生孩子去求观音菩萨。谐音字的避讳,吉祥用语,也都属于此列。今天,凡是不用因果机制来解释事物的发生,我们都称之为迷信,而我们现在叫做迷信的东西多一半属于感应。种种气功此起彼伏,其中很大一部分在于相信感应,例如意念致动:使劲盯着一个杯子,心里使劲移动它,杯子就动起来,或者,瓶子没打开,药片就到手里了。
今天,凡是不用因果机制来解释事物的发生,我们都称之为迷信,而我们现在叫做迷信的东西多一半属于感应。种种气功此起彼伏,其中很大一部分在于相信感应,例如意念致动:使劲盯着一个杯子,心里使劲移动它,杯子就动起来,或者,瓶子没打开,药片就到手里了。
与感应思维对照,理性思维可说是因果式的思维,原理和事实、原因和结果占据着中心地位。相信感应跟相信因果是不一样的。在物理因果关系中,受动的那个物体是完全消极的、被动的,比如施力给桌子,桌子是完全消极的,力来了它就动,力撤了它就不动。而在感应中,受感者并不完全是被动的,并不只是被驱动,它有所感、有所应和,它在受感而动之际是积极回应的,就像是对呼唤的响应一样,是一种感动。
感应在原始思维中所处的地位与原因-结果关系在理性思维占有的地位是类似的,简单说,都占有核心地位。葛瑞汉说,宋学里的感应和西学里的因果关系地位相似。他所说的,当然是感应和因果在两种不同思维方式中的地位相似,不是说感应就是因果。这话很有见地。就营建理论而言,中国远比西方偏重感应,伊川甚至说,“天地之间,只有一个感与应而已,更有甚事?”而西方理论是很少直接诉诸感应的,甚至连基督教神学理论也是一样。不过,这并不等于说,中国人普遍更多相信感应。我后面会谈到,这只是因为中国那些不相信感应的理性主义者不稀罕营建理论罢了。

《哲学 科学 常识》的笔记-第1页

部分的,不卑不亢的,啰啰嗦嗦的回答了为什么科学出现在西方,因为作者拒绝回答为什么中国没有产生科学这个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凭借对西语和西哲的精通,前所未有的梳理了从“语词”这个角度出发的哲学、科学以及常识的线索。也拯救了我的自卑,原来物理的不理解并非全部因为我是笨蛋,而是没有用错了没有进入物理的语境,用常识去理解现代科学。

《哲学 科学 常识》的笔记-全书 - 全书

这是本让哲学从“胡言乱语的神经病”焕然成为“正常人”的好书。作者陈嘉映用老牛一样的嘴将哲学这堆常人难以咀嚼的杂草消化之后,挤出了香甜的奶水。这功夫难得啊!没一副好肠胃可是不敢乱张口的。

《哲学 科学 常识》的笔记-第77页

页码依照网上的word版,共133页。
质量是一个纯理论的量,由牛顿为其力学体系的需要所创制。这个理论创新对牛顿力学的建构具有决定作用,实际上,《原理》一书正是从对质量的定义开始的。科恩把质量概念称为牛顿所发明的“物理学的主要概念”。就我们的考察来说,这种单纯为理论建构的概念具有特别的意义,因为它们特别标明了科学理论和常识的分界。
牛顿的术语更好地揭示了自然的真相吗?这个问题是下面这个大问题的一个支问题:科学是否更好地揭示了自然的真相?这里不专门讨论这个问题,只愿提到,并不是自然界的力原本是像牛顿定义的那样,也不是自然界的力就像自然语言中的力所界定的那样,而是,牛顿的术语适合于我们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展示自然的真相,或者说,适合于让我们看到自然的某种真相。

《哲学 科学 常识》的笔记-第160页

“7”是智慧之神密纳发,因为在十个个位数中,只有“7”既不为它所包含的数所产生,也不产生其中任何一个数。
这句嘛意思啊?求解。。。

《哲学 科学 常识》的笔记-第204页

“科学理论来自对观察资料和实验所获数据的归纳,这些资料是如此这般,而非理应如此。科学概念和科学理论是外在于其资料的,他们固然也是资料建议的,但并不是资料培育的。”从这一句话中,似乎体现了哲学思考中得一个常见思路,始终需要区分内在和外在,某种程度上是主观和客观的意思。另外,从这一句话中,也表现出了,科学并没有责任来验证经验,他仅仅将经验当做一种有待处理的资料,而最终的结论并不需要经验的验证。在这一点上,哲学是与其不同的,哲学始终不离经验,他只是讲经验形式化,通过这种形式化,使我们知道,”哪些是我们以为真正知道的,那些是我们以为知道实际上并不知道的“

《哲学 科学 常识》的笔记-第114页

页码依照网上的word版,共133页。
维特根斯坦的大意是说,怀疑总是特定的怀疑,怀疑是需要理由的。这不是一个告诫,而是一种描述,即是说,没有理由的怀疑没有意义,没有理由的怀疑我们听不懂。例如你走到我面前用右手指着左手说,我怀疑这只手是否存在,我会听不懂你怀疑的是什么〔32节等处〕。我们的确可以想象一种语境,在其中你这话是有意义的,例如你虽然眼睛看着这只左手,但你却指挥不了它,它触到任何东西都没有感觉,等等。这是一种有意义的怀疑,从而也是一种有可能被消除的怀疑〔372节等处〕。
  怀疑总是特定的怀疑,对实在的证明总是针对某个特定怀疑的。从而,我们就能够接受J.L.奥斯丁的论断,“实在”不是一种正面属性,而是一种对否定实在的反驳。“‘但这是真的吗?这是实在的吗?’这类怀疑或质问总有一个、必定有一个特定的缘故,”我们有时会疑问这只金翅雀是不是真的〔real〕,怀疑这片绿洲是不是错觉,“……给定语境,我们有时(通常)明白这个问题提示的是哪类答案:金翅雀也许是个标本,但没人会设想它是海市蜃楼,一片沙漠绿洲也许是海市蜃楼,但没人会提议它是个标本。”因此,关于实在性的证明总是有限的证明,总是针对特定怀疑的证明。消除了特定的怀疑,就“证毕”了。如果要求我们超出特定的怀疑而对实在性提供终极证明,那么无论是物理学对象的实在性还是任何东西的实在性,我们都将无能为力。

《哲学 科学 常识》的笔记-第66页

页码依照网上的word版,共133页。
科学热衷于研究这些实验所产生的新事实,这些新确定的事实取代经验事实成为引导科学理论的主要依据。霍布斯曾通过他的代言人A对波义耳的气泵实验提出疑问,其中有一段说到,皇家学会的少数人看到一个实验,信以为真,然而,天上地上海上人皆可见的现象难道不是更可信吗?A的对话者B回答说:“自然的某些关键活动,不借勤奋努力和技术处理就不向我们显现;这时,借助人工的设施,自然的一部分表现出自然活动的机制,比万万千千日常现象所表现的更为昭明。而且,我们通过这些实验,揭示出自然的原因〔原理〕,因此,这些实验可以适用于无穷数量的通常现象。”霍布斯本人是反对B所据的立场的,但他对这一立场的概括极其精当。在实证科学中,实验所产生所确定的事实取代经验事实成为理论首先要加以解释的东西。

《哲学 科学 常识》的笔记-第11页

在希腊,哲学是个笼统的概念,所有学问都包罗在哲学名下。而今天,只有一些大学里设有哲学系,在这些大学里,哲学系也是个小小的系。我常对哲学系的学生说,我们不要被名称弄糊涂,并非咱们哲学系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传人,整所大学才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传人。当然,传到今天,差不多传到头了,大学正在逐步变成职业训练班,若说不止如此,那么,对教师还是学术名利场,对学生还是青年娱乐城。
---
学科的古今流变是个颇有意思的课题,此处,陈嘉映老师点到为止。说起现在的大学,陈老师的判断犀利得让人汗颜。【草拟一则广告:最近樱花盛开,欢迎大家来到珞珈山公园参观,本公园是集观光、餐饮、休闲多功能为一体的娱乐场所。。。汗呐。】严肃点说:大学,总该有点精神吧?那什么是大学精神的象征呢?备选答案:图书馆;前人雕像;or,在诺大的自习室里专心的读书的学生、下课之后围着老师探讨问题的一帮子同学、三三两两就某个话题密切交谈的朋友。。言而总之。大学,该是追求智慧的学园吧

《哲学 科学 常识》的笔记-第65页

页码依照网上的word版,共133页。
就生活整体来说,我们不是参与到生活中,而是早就卷在生活的激流之中,或者早就飘浮在一潭死水之中。
逻辑实证主义主张一切句子最后都能还原为观察句子,后来又主张所有观察都依据某种理论才有可能,他们疏于分辨观察这个概念的一系列变化,把观察本身做成了一个纯理论概念,仿佛可以用一个单一的定义加以限定。

《哲学 科学 常识》的笔记-第98页

页码依照网上的word版,共133页。
近代科学开端时期,常听到各个学派关于对方虚设“隐秘原理”的指责,其中最著名的是Roberval针对万有引力这种超距作用提出的指责。实证证据当然是重要的,但理论必须基于合理的思考,因而可以理解。波义耳改进了抽气泵,用实验表明存在着真空,霍布斯却指责波义耳说,他的实验依赖于精心构造的工具和皇家学会会员的见证,而不是依赖于合理的思考。“霍布斯认为,实验方式的生活形式不能产生有效的共识:它不是哲学。”罗杰·牛顿在叙述了这一段史实后总结说,我们现在所用的科学方法,就人类意识来说并没有逻辑上的必然性。这里所谓必然性,不是数理必然性,而是合理而自然的思考。新物理学虽然对其局部结论提供了实证的论据,但其原理却是神秘的,即是说,是无法理解的。在物理学后来的发展中,对必然性的这一形而上学理解逐渐淡出,代之以实验结果的确定性和数学推理的必然性。

《哲学 科学 常识》的笔记-第128页

页码依照网上的word版,共133页。
哲学不是从现象进步到现象背后的机制,而是从现象退回到关于现象的陈述,退回到我们的概念方式。据此,维特根斯坦建议把“物质是什么?”这一类问题改写成:我们把什么叫作“物质”?这种改写只是为了减少误解,为了更明确地显示,哲学的任务并不是脱开我们的概念来揭示世界的“客观”结构。所谓语言转向,精义在此。而我现在所要强调的倒是,科学的发展所改变的不仅是科学,它也改变了哲学。所发生的改变,远远不止於“缩小了哲学的地盘”,改变的是哲学的性质:哲学不再为解释世界提供统一理论,而专注于以概念考察为核心的经验反省。


 哲学 科学 常识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