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理论与流派 > 欲望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
ISBN:9787500679813
作者:[美] 威廉 B.艾尔文
页数:236页

《欲望》

如果你有了足够的钱,不工作也能够衣食无忧地度过余生,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那么,你会做什么样的工作?过什么样的生活?这个问题,我想问一下所有我认识的人,想听听他们的答案。虽然这是一个“如果”的问题,但并非天方夜谭,思考这个问题,可以帮我们看清自己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么。我们永远无法成为《一个人到世界尽头》的主人公,甚至如梭罗一般过一段隐居的生活也不太可能。人是社会的人是这样明确的一条真理,人的大多数欲望来自于社会。“我们穿衣、选择房子、买手表,心中都想着他人的印象”,但反过来,如果没有他人,我们是否还会想要生存下去,我们为何还要生存下去?没有人可以不依靠他人而活,没有生来与世隔绝的人,也没有完全弃绝他人而活的人,除非我们放弃做一个人。欲望是人类进化的源动力,是人性。人类若都成为犬儒学派,人类也就走向了灭亡。进化论注定了大多数人必然受到欲望的驱使,人类需要生物刺激系统BIS使自己生存下去,正如文中所说的,“缺乏BIS的我们就像一个情绪低落、深受生理压抑的人:我们会整日躺在床上;或者缺乏BIS的我们也像一部阴郁的俄国小说中的一个反英雄的智慧人物:他从床上爬起来,就疑惑生活意义何在”。伊壁鸠鲁认为,财富含有能够补偿一个人为了获得它所必须付出的苦役。我无法评判这是否是普世的真理,因为我对财富没有强烈的欲望,我不知道一个热爱财富的人的感受。感受是如此的主观,以致于我们无法评价他人的行为值不值得。也许我们认为一个利欲熏心的人非常可悲,但当我们不是一个利欲熏心的人的时候,我们便无法作此论断,因为我们只是再以自己的价值观评价他人的行为。也许他是心甘情愿地为他的所得付出那些代价,我们不得而知。世界上有安居陋室的刘禹锡,有迷恋金钱和权力而渴望长生不死的秦始皇,也有人为了生存苦苦挣扎,为了财富惶惶不可终日。人与人是如此的不同,有谁能为他人指出一条通往幸福的道路呢?许多哲学家劝告人们不要去追求财富或名声,而要去追求德性和智慧,因为那个才是更高贵的,但那只不过是那些哲学家自己的见解,每个人自己的欲望,自己的选择,自己愿意付出的代价。我们要做的,是看清自己内心的欲望,而不是盲目追求他人说好的东西,不要让社会的评价成为你行动的准绳。我见过一些人,他们为了自己最珍视的东西而宁愿与世界为敌,他们为了贯彻自己的信念而不惜粉身碎骨。你可以说他们不过是屈服于自己的欲望罢了,你可以说他们不过是自私自利的人罢了,但他们确实诠释了他们自己,不是任何一个别的人,而我认为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意义,就是成为他自己,完成他自己的使命。因一世再长和再短也不过相差几十年,不过沧海一粟,只是这个“我”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对于“我”而言,这一世就是全部,此前与此后无尽的岁月,都与“我”无关。

欲望号街车:如何从我们身上桀桀碾过

为什么邻居买了部新车我会很难受?为什么朋友升迁我没有他希望的那么高兴?为什么明明知道自己不需要还要买名牌服装?为什么被火烫很难受而做爱有高潮?为什么毒药都很苦好吃的都很甜……如果,你也和我一样对这些问题感兴趣,建议你读一本书——由美国哲学家威廉•艾尔文写的《欲望》。我曾经不止一次说过,我现在不怎么相信关于人性的美丽言说。我猜这可能是中了西方人的毒。西方文明的大厦很可能就是建立在人性恶的地基上的。比如,作为西方文明支柱之一的基督教,它的核心教义就是“人的堕落”。颇为吊诡的是,这种看似十分消极的观念导致的结果却很积极。事实上,正是由于西方人对人性抱着比较悲观的态度,他们往往能正视人性的阴暗,反而能给我们很多有用的忠告。我开头提到的这本《欲望》就是这样一个好例子。正如书名告诉我们的那样,这是一本专门谈欲望的书。欲望,是人类的最强大的本能,也是人性中最为隐秘的角落。我们,包括我们的学者一般不会正面去碰它,都是小心翼翼地绕开这个精神暗礁,敬而远之地发表一些情绪性的看法。确实,关于欲望,我们说的最多的是如何去抵抗,而不是去了解。但由于我们不了解,所谓的抵抗也只能是毫无意义的虚晃一枪。而相信人性恶的西方人好奇心要比我们大得多。人性的每个阴暗角落他们都要去探寻一番,得出的一些结论往往发人深省。金赛研究了性,尼采描绘了意志,佛洛伊德发现了潜意识……这个名单可以列得很长。西方人这样做不仅是因为好奇心,还因为他们觉得,对待阴暗的东西仅仅闭起自己的眼睛绝不是好办法。艾尔文博士在这本书中,以一个哲学家的严谨对欲望作了近距离的分析。追溯了它的身世,描绘了它的特征,甚至绘制了它的解剖图,让我们可以仔细地端详这个躲藏在自己体内的怪物——拿作者的话说就是:“使你第一次审视欲望是如何在你体内运行的。”对我来说,这确实是第一次。我以前当然知道有欲望这么个东西存在。也知道它不是个什么好东西。所有的人都教导我要对它心狠手辣。但仅此而已,我并不知道欲望从何而来?它意欲何为?我如之奈何?在书中,作者虽然应用了大量的哲学,宗教,心理学,神经科学……等知识,但我仍然不能断定,作者的这些看法是否就是真知灼见。很可能,这只是一种探讨。人最难认识的是自身,特别是自身的精神。别的不说,其中有一个最大的困难就是,科学家不能拿活人做实验;至多只能从精神病人那里获得一些间接的经验,或者只能研究一些白鼠。但无论如何,正如作者所说,书中介绍的这些无疑是我们迄今为止能得到的、关于欲望的最充分的描述。且让我们来看看,对于欲望,哲学家到底能告诉我们些什么。艾尔文博士首先告诉我们的是:欲望无时不在,我们淹没在欲望的潮汐之中,但我们对它充满偏见与误解。其中最大的误解是,只要我们愿意,我们可以扼制欲望。但无论从哪方面看,这都是极其困难的。欲望的形成大多是非理性的。谈过恋爱的都知道,陷入爱河就像患上流感,我们不能决定要不要患上流感,也无法决定要不要陷入爱河。许多欲望都是这样无缘无故闯进我们的生活。很多情况下,不是我们选择了欲望,而是欲望选择了我们。在选择的那一刻,大脑里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包括科学家一点也不清楚。我们只是假装自己很清楚。恋爱中,我们都会这样说:是的,我爱她,是因为我想爱她。艾博士指出:其实,我们这样说,不过是对欲望已经决定了的事进行追认而已。也许你会说,欲望的形成,我们无法预测;但形成之后,我们总可以管教吧?因为我们有理智呀。作者说了,别太指望理智。理智并不是欲望的敌人,说好听一点是它的盟友,说不好听一点,理智是欲望的工具。欲望发出指令,而理智帮助实现它。还拿谈恋爱说吧,欲望决定我们爱上某个人,理智就叫我们每天送鲜花,并告诉我们在什么地方买鲜花最划算——理智很多时候扮演的就是仆人的脚色。和理智相比,欲望更喜欢听从情感的。每个早晨,理智都叫我起来运动,但情感却要求我赖在被窝里。这种情况不是仅仅因为我个人意志薄弱,而是由于情感不仅强大,而且难缠。据作者说,理智与情感的关系,就像父母与一个儿童的关系,情感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吵闹,嚎哭,而且不知疲倦。面对任性的顽童,理智这个无可奈何的父母,除了认输,没有好办法。为什么欲望如此猖狂?因为人类体内都存在一种生物刺激系统。作者称之为“BIS”。通过规定什么感觉好,什么感觉不好,BIS决定着我们的欲望。感觉好的事情,我们乐意去做;感觉不好的事情,我们不想去做。通过设置快感,人类愿意性爱;通过设置痛感,人类远离伤害。如果,设置相反,性爱得到的不是快感,而是火烧般的疼痛,人类就不会繁衍。所以BIS是进化的产物。那些比别人有更多欲望的人类始祖,有更多的生存机会。如果我们相信进化论,我们就必须同意下面这个结论:我们都是贪婪人的后代,因为那些贪婪、自私、欲望横流的祖先必定有更多的生存、繁衍的机会,惟有他们有更多的后代。这意味着,我们背负着古老而沉重的基因包袱。按照欲望的意志,我们可以更好地生存、繁衍,但并不表示为所欲为我们可以更好地生活。因为这种BIS不涉及价值评价。它只鼓励(或者抑制)你做某件事,但并不告诉你这件事是对还是错。在进化过程中,它的作用是帮助人类生存、繁衍,而不是让我们获得幸福。而且,这是一个很长时间没有升级的系统。比如贪吃肉食这种行为,在BIS系统中是受到鼓励的,因为在原始时代这有利于生存,但现代BIS依然鼓励这种行为,这不仅不有利于生存,还危害生存——它造成肥胖,疾病。欲望不仅与自己的基因有关,也与他人有关。作者认为,几乎所有的欲望都因为他人的存在而存在。不管你想要什么东西,你都可以问自己一句:“没有周围的人,你是否还想要这些东西?”确实,我们在干每一件事情的时候都在想着他人的印象、评价,哪怕是买一件衣服这样的小事也不例外。说得直白一点,我们几乎为别人而活着。我们既讨好别人,又嫉妒别人。而这个别人离我们越近引发的妒嫉就越严重。有句话说得好,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比同事每月多拿一百元。由于欲望的嘴脸很丑恶,我们往往不敢面对自己的欲望。我们会编造理由,小心翼翼地构建自己的虚假形象,假装我们是欲望的主人而不是它的奴仆。据说,嫉妒是人类情感中伪装的最好的一种。有人会承认自己是恶棍,但没有人会承认自己妒嫉别人。当然,欲望也并不完全是坏东西。作者认为它是宇宙间的第三个奇迹(其他两大奇迹是宇宙的产生和生命的出现)。如果没有欲望,人类将变成行尸走肉。但欲望也有致命的缺点,它永不满足。欲望要我们听话,但听话之后却不给我们好结果。这是最令人困惑的地方。作者对此进行了研究,他认为,这是因为人有“错想”与“适应”的心理。我们误以为我们想要的就是最需要的,而一旦到手却发现并不是我们想要的。就像一个劳作的人,以为自己最想躺在海滩上,而到了海滩上又感觉到无聊。这就是“错想”。这已经够糟的了,还有更糟的——即使真是我们所要的,我们也很快会厌倦。我们并不想天天呆在海滩上闲逛,我们还是想回去做点什么,哪怕是劳作。那么,对于欲望,我们究竟能做点什么呢?作者不是悲观主义者。他虽然肯定欲望与进化有关,与BIS有关,与基因有关……但他也明确表示,人类的行为并不是经过“预先编排”的,人不是机器,人有自由意志——自由意志是个麻烦的问题,很少有人完全否定自由意志,但人到底在何种程度上拥有自由意志却没有定论。作者的意见是,对于欲望,我们必须通过了解,学会分类,分清哪些是我们可以抗拒的,哪些是我们无能为力的,然后满足一些,压制一些,以便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不过,作者一直提醒我们,面对欲望,我们要谨慎行事,不要妄想轻易地驾驭它,能那么做的有史以来只有佛陀那几个圣人。必须指出,不管作者分析得如何头头是道,但这不是一本人生教科书。作者自己就说,他不能为我们提供一个“神奇的药丸”。 作者是位哲学家,哲学家的做法是分析,而不是提供答案。我们不能指望在其中找到对抗欲望的独门暗器。但为了不让我们失望,作者列举了一些比较典型的做法,供我们参考。作者举了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例子,还举了伊壁鸠鲁派、斯多葛主义,怀疑论者,独立特行人的例子。当然,他没有告诉我们应该相信哪一种,我们需要自己判断。我看到,上述那些例子尽管路径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都在寻找抵御欲望的方法。这些古之贤者都一致认为,满足它是不可行的;为此,他们提出了很多忠告,《欲望》的作者做了大量的引用。这些话都是几百甚至几千年前说的了,奇怪的是,到现在居然没有过时。对此我们只能说,这欲望确实难缠,人性几乎没有变化。关于欲望,艾尔文是这样告诉我的,我也这样告诉你。如果你想知道得更多,建议你自己读一遍。书不厚,只有二百来页。而且,说的很有趣。这也很重要,有时说的有趣比说的正确还重要。有很多非常伟大的理论,只是因为说得无趣,被我毫不可惜地错过了,失敬得很呢。(读《欲望》威廉•艾尔文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年第1版)2008-5-102008-5-12

问题是我们对欲望的执着

“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像钟摆一样,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本书的作者尽管在书中多次引用叔本华的观点,但却从未提及他的这句在中国广为流传的经典名言,这不得不让人感到有些不解。 相比之下,孔老先生的这句话——“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未被引用,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哲学教授艾尔文笔下,欲望被分为“终极性欲望”和“工具性欲望”,而“终极性欲望”又细分为“享乐主义”和“非享乐主义”。(44)他分析说,我们之所以想做某件事情,是因为它会以精神上和身体上的好感觉来回报我们;我们之所以不愿做一些事情,是因为它会以坏感觉来惩罚我们。据此,作者推测到:为什么母鸡伏在它的蛋上呢?因为它想那样做,想做的原因是因为那样做就感觉好,不那样做就感觉不好。(105) 母鸡母鸡,您真的是这么想的么? 我总觉着母鸡的想法是:我TMD要是不趴在蛋上,公鸡TMD又要来“麻烦”我。是不是存在这种可能? 关于欲望,我对作者的下列观点表示认同:欲望与生俱来,欲望至死方休; 欲望的不满足是痛苦的源泉;想要彻底控制欲望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想要满足每一个欲望同样不可能;获得满足的最好方法——不是改变这个世界,改变我们在世界中的位置,而是改变我们自己。......出于学者的本能,艾尔文教授从宗教的立场和哲学各流派的观念入手,分门别类地介绍了欲望的控制之方和解决之道。从佛教、禅宗、到基督教,伊斯兰教;从斯多葛派、伊壁鸠鲁派,到怀疑论者、犬儒主义;从塞涅卡、埃皮克提图、塞克提乌斯,到伊壁鸠鲁、塞克斯都,再到第欧根尼、梭罗。基于大量的阅读之上的大量引用,让人目不暇给,受益良多。艾尔文教授提醒读者:我认为这些控制欲望的策略都是有效的,但一个人该采取哪一种策略决定于此人的个性和生存环境。(224)作为一名佛教徒,我本人当然毫不犹豫的认同佛教关于欲望的见地和对治方法。佛教认为欲望是轮回之因,要脱离轮回,就必须斩断所有导致轮回的因。所谓情不重,不生娑婆;爱不深,不堕轮回。佛教反对纵欲,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正信的佛教并不主张苦行和禁欲,这点就少有人知晓了。当年佛陀通过六年苦行,觉悟到过度享受固然不能达到解脱大道,但是一味苦行,也是没有办法进趋大彻大悟的法门。于是他开始接受牧女的乳糜供养,才有了后来的菩提树下证悟成佛。以我的理解,佛教对欲望,尤其是那些“不好的”欲望的对治之道介于禁欲和纵欲之间,可以称之为“中道”,简单地说就是八个字:“念起即觉,觉即不随。”你可以试着从自身中跳将出来,在一旁冷静地看住自己那个刚刚升起的欲望,就像冷静地看着一个刚刚进屋的小偷;大多数的时候,它会很快地觉察到你的觉察,然后迅速的从你眼前逃离。这是很好的一个法子,简单易行,我试过。我的老师宗萨仁波切曾说:女人不是问题,问题是我们对女人的执着。那么是不是也可以这样说:欲望不是问题,问题是我们对欲望的执着。 确实,困扰我们的从来都不是那些与生俱来的欲望,而是我们由于无明而衍生出来的妄想、分别和执着。

一个东西我们觉得它玄,只能表明我们对它不够了解

在中国人的文体里,欲望是个很玄的东西。很多大家都对人生、欲望、宗教发表过自己的看法陆续也看过钱穆、梁漱溟以及一丢记不住名的现代的大陆、台湾人写的关于这方面的书,却总是越看越糊涂。中国人的思维总是少逻辑性,对于人文科学总是无法写得让人信服。因为中国的所谓大家总是在谈自己的感受,总是大量引用前人、古人的话作为自己的论据。但,西方人在做人文科学的研究时,大量通过实验、数据,以客观的角度去描述,就算引用,也大多引用别人的数据而不是结果。所以,看过欲望这本书,让我有很通透的感觉;我觉得很奇怪:艾尔文这个人之前没听过,看起来也不是一个特别有名的人,为什么中国这么多牛逼的人研究了这么多年却不如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美国人写得透彻呢?--当然,仁者见仁。我只是想说,如果中国人在研究社会科学的时候也多一些耐心、多一些客观数据和实验,少一些说教、少一些吹牛,一定会更好。我觉得这还不是写欲望最好的书,但他的角度和逻辑真的非常好。他的观点比较有说服力。


 欲望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