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尔凯郭尔》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克尔凯郭尔章节试读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3
ISBN:9787300117409
作者:康拉德·保罗·李斯曼
页数:170页

《克尔凯郭尔》的笔记-第91页

我的生活到了极限;存在令我恶心,它味同嚼蜡,没内容,没意义……有人把手插进土里,想闻出自己在哪片土地上,我把手插进存在——什么也闻不到。我在哪儿?什么是世界?世界这个词的意识是什么?谁把我骗进世界里,让我呆在里面?我是谁?我怎么进入这个世界的?怎么没人事先问我?我怎么就成了被称作现实的伟大事业的参与者?……有没有负责任的领导?我该向谁诉说痛苦?……我的本质里的一切都自相矛盾地喊叫着。我有罪是怎么回事?我为什么又是无罪的?

《克尔凯郭尔》的笔记-第75页

无论一代人从上带人那儿学了什么,真正人性的东西无法学来。每代人都要重新学习人性,所有时代的人的任务都是相同的。。。。。。人的最高激情是信仰,在这点上,所有时代的人,起点都一样。
再次说明学习的弊端。

《克尔凯郭尔》的笔记-第14页

我真正缺乏的是,做自己该做的事,而不是学习。我要做的是找到我的真理,找到我可以为之生、为之死的理念。学习后的反思。
我父亲的高龄不是什么神的赐福,而是一种诅咒......整个家庭应该消失,应该被上帝之手除掉。这让我想到《百年孤独》

《克尔凯郭尔》的笔记-第54页

越诗意地回忆,越容易遗忘;因为诗意的回忆正是遗忘的一种表露。诗意地回忆时,过去的一切已经发生了变化,它们已经没有那些令人痛苦的内容了。

《克尔凯郭尔》的笔记-第8页 - 第一章 思想者及其生活——一种警示[可视为生平和主要著述导论]

第一章 思想者及其生活——一种警示
线索Cues
- 如此类似的人
- 父母
- 童年与少年时代
- 青年时代
- 美学创作期
- 宗教著述期
- 去世(42岁)
笔记Notes
- 很少有人像克尔恺郭尔那样,将他的个人问题和内心矛盾演变成公众谈资,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把公共话题私人化,把私人事物公共化
- 他的生命与作品具有异乎寻常的统一性
- 1813年5月5日出生在哥本哈根
- 父亲米歇尔`皮特森`克尔恺郭尔来自威斯特兰一个贫寒农家,在哥本哈根事业有成,40岁即退休在家。[做的什么营生?]
- 母亲是米歇尔的第二任妻子,他原来的女仆,在第一任妻子死后一年就娶了她,婚后四个月生了个女孩,后来陆续生了6个,索伦是最小的。他的5个兄妹童年时死去了。
- 索伦很少提及他的母亲。[为什么?]
- 父亲是一个忧郁的虔信派教徒,让孩子受严格的基督教教育。[与女仆的事?文中暗指可能是强奸?分裂的信仰?]
- “严格、严肃的基督徒教育……是疯狂的教育”
- “一个孩子要以疯狂的方式装扮成忧伤年迈的人”
- 限制性的教育促成了少年想象力勃发,在哲学小说《论怀疑一切》里,克尔恺郭尔描述了一位敏感少年约翰内斯`克里马库斯(Johannes Climacus)的精神发展,有自传性质:“几乎不出门,早已习惯独处,与自己的思想打交道”[一样的童年]
- “我压根儿没有生活过,除了在精神当中,我没当过人,压根儿就没当过孩子和少年”
- 想象力上升为反思能力,常常是一种自虐的思想挣扎:“我彻头彻尾就是反思本身”
- 孤独与忧伤的混合,“接近疯狂”的压抑,套用圣经的话,这压抑是他“肉中之刺”,但他却把这肉中之刺看作他创作的条件和表达。“……正是我肉中之刺(我努力忍受其苦)帮我成为世界的眼中钉。”
- 几近狂躁的反思冲动、毫无生活能力,这些都逼迫克尔恺郭尔确定无疑地成为观察者。他观察一切,接受一切,记录一切,反思一切,自己却无法参与其中。[类似的青年时代]
- 彻头彻尾地思考一切反思,这是一个理性之人,戴着“讽刺与幽默的面具”,怀有“至善的热忱”
- “欺骗”——欺骗他人且自欺欺人——在许多方面实质上就是这位丹麦哲学家的生活和思想
- “我不可能在别人那里找到任何慰借或帮助…… 我必然要成为并且也成为观察者,作为观察者,作为幽灵,我有着极其丰富的经验……我不停地练习着把一个人里里外外看个够,再来模仿他”“我带着肉中之刺,我有太多的精神天赋(特别是想象力和雄辩能力)和学识,我作为观察者成长迅速,接受了一种实际上很罕见的基督教教育,我与基督教有一种非常独特的辩证关系。”
- 1830年,少年索伦在哥本哈根学习神学,但是真正吸引他的是唯心主义哲学和浪漫派美学,他没有如期完成学业
- 1835年,“我要做到找到我的真理,找到我可以为之生、为之死的理念”
- 他知道父亲年轻放羊时倍感孤单,在窘迫和孤立无援时诅咒过上帝,他相信这次诅咒是家庭的重负,包括他在内的所有孩子都将在父亲之前死掉[是否是他悔婚的真正原因?]
- 1838年,米歇尔去世,留给索伦的财产够他用到死。他很快兑现作出过的承诺:完成了学业。
- 1840年(37岁)开始撰写博士论文《始终关注苏格拉底论反讽的概念》……在这部著作中试图把苏格拉底的反讽术写成一种无限绝对的否定性立场。用批判的态度探讨了浪漫派的反讽术,并提出了反讽者的使命“… 对反讽者来讲重要的是悬置现实的基础,即悬置道德和美德(这一基础为现实奠定了秩序)……反讽者诗意地生活着。”
- 1838年,自掏腰包出版了一部小型作品《一位尚健在者的书稿,由克尔恺郭尔违背其意愿出版》,里面隐藏着他同诗人、童话作家安徒生的激烈辩论
- 1840年9月10日,他与一位银行部门负责人的17岁女儿雷吉娜`奥尔森订婚。他两年前就认识了这位姑娘,在日德兰半岛旅行时做出这一决定,几乎是以突袭的方式求婚。雷吉娜立即答应了订婚,他回忆道“我没说一丁点儿引诱的话,她就答应了。”但两天后他就懊悔这一决定了...... 整整一年时间他都在为这个问题痛苦不已......1841年10月11日,他解除了婚约。
- 在这一恐惧期,他完成了博士论文进行了答辩。
- 婚约解除后,他像一位僧侣一样隐居起来,开始疯狂写作的时期
- 《引诱者日记》是他真正意义上的处女作《非此即彼》的第一部分,这部作品使他立即名扬天下
- 《重复》
- 《有罪抑或无罪?一个受难的故事》是《生活之路诸阶段》的一部分
- 《恐惧与颤栗》
- 《恐惧的概念》
- 《哲学片断》以及与此相关的《结束性、非科学性附言》
- 这些书构成了他审美式匿名著述阶段的收获,在无情的自我剖析中,在看似尝试性地接受不同观点的努力中,冲向存在的形式和可能性问题......直到今天仍有现实性。
- 在这些书中,存在的可能性分为三种:审美的、伦理的、宗教的......越来越多地陷入与他那个时代最具有影响力的哲学——黑格尔哲学的一次大清算中…强烈的对丹麦国教路德派正统观念的批判。
- 1846年,《海盗船》杂志登出一系列恶毒的漫画,使将克尔恺郭尔成为大众的嘲弄对象,这件事加剧了他的孤独,加剧了他对新闻业、公众、社会的小资产阶级状况以及基督教界境况的批判。
- 1847年《爱的行动》研究的是基督教性爱戒律的矛盾:将感情理解为责任,是一种矛盾,而这种矛盾表现了基督教所理解的爱的特征。自发的感情的“直接的爱”是可以“在自身内部起变化的”,也可以“突破自身内部而变化”,它可以突变为恨或嫉妒,“只有当感情是爱的义务时,爱才具有永恒不变的快乐的独立性。”只有这样一种爱才配获得永恒。[爱的义务?]
- 《致死的疾病》(也许是他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中,人生存性绝望居于中心位置,只有通过飞跃进入信仰,才能克服这种绝望。
- 1850年《基督教的历练》:成为基督徒就意味着基督教信仰的不快...只有通过以下方式才能解决这一不快:你信仰。
- 1855年《瞬间》:批评丹麦国家教会的主教,把现存的基督教界称作“对上帝的最可怕的亵渎”。
- 1855年10月2日,克尔恺郭尔倒在大街上。他的生命到头了。第10期《瞬间》耗尽了一直以来维持其生活的父亲的财产。他身无分文,被送进布里德加德的弗雷德里克斯医院......1855年11月11日,索伦`克尔恺郭尔去世时,没有他所憎恨的教会的祈祷声。


 克尔凯郭尔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