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
ISBN:9787563332083
作者:(英)W.C.丹皮尔
页数:488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古代世界的科学文明的起源在历史的黎明期,文明首先在中国以及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印度河和尼罗河几条大河流域从蒙昧中诞生出来。居住在这些流域的各民族当中,我们知道得最多的是埃及的人民和巴比伦尼亚的人民,这主要是靠了希腊历史学家著作中的记载。从这个来源得到的资料本来是极少的,但是,近年来,由于发现他们的许多建筑物、雕像和碑石的遗迹,由于发掘王室陵寝,得到很多家用物件、装饰品和铭文,资料来源又大大扩充了。这种资料当然是片段的,有赖双重机会,一方面要靠古代记录的保存和发现,另一方面又要靠现代研究家的正确解释;可是,这样得到的资料确也不少,而且还在源源不断地得到。巴比伦尼亚常识性的知识和工艺知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应该说是实用科学的起源的最可靠的基础。这种规范化的早期征象可以在公元前2500年的巴比伦尼亚国王的敕令中找到。当时,他们已经认识到固定的度量衡单位的重要性,于是就用王室的权威,公布了长度、重量和容量的标准。巴比伦尼亚的长度单位是“指”,它等于1.65厘米或2/3英寸左右;1尺等于20指,1腕等于30指;1竿等于12腕,而测量者所用的单位“绳”则等于120腕;1里是180绳,等于6.65英里。在重量单位方面,1粟等于0.046克;1舍克(shekel)等于8.416克;1达伦(talent)等于30.5公斤或67.667磅①。在最早的有史时代,大麦似乎充当过交易的媒介。到公元前3 000年,又采用了铜锭和银锭,但是,大麦仍然在流通。黄金的价值为同重的白银的6至12倍,因时代而不同。巴比伦的数学和工艺的要素显然是从非闪族的萨马利亚人(Sumerians)得来的。萨马利亚人在公元前2500年以前统治那个国家达1000年之久。在巴比伦人的碑石中发现过乘法表、平方表和立方表。他们采用了l2进位制,使分数易于计算,同时还采用了从我们的手指得到启示的10进位制。为了把这两种制度结合起来,他们对60这个数目特别重视。这种双重计算法的平行应用成为重量和度量——圆周及其角度的划分,英寸、英尺及平方英尺,达伦和蒲式耳(bushel)——的基础。几何学的起源也说明抽象的科学起源于日常生活的需要。在土地测量的基本公式和数目里,就可以找到几何学的开端。由于有了田地的平面图,接着也就有了比较复杂的城市平面图,甚至有了当时已知的世界的地图。但是,实际知识是和巫术观念密不可分地交织在一起的,两者也一块由巴比伦向西传布。在后来的数百年中,欧洲思想界一直迷恋于特殊数目的价值,迷恋于特殊数目与神的关系,迷恋于用几何图形来预测未来。时间的有系统的测量在巴比伦也开始得很早。随着农业在原始人民中间的发展,认识季节也变得愈来愈重要了。大麦、小麦似乎是幼发拉底河一带的土产,我们知道那里很早就把大麦、小麦当做粮食作物栽培。因为土碑中提到过大麦、小麦,而巴比伦的艺术品也描写过耕犁。耕种谷类需要适应季节,又需要大量水源,因此,历法几乎是必不可少的。天文观测为什么起源于幼发拉底河和尼罗河流域,原因之一就在于此。以一天为时间的单位,是大自然使然。当需要有更长的时间单位时,首先采用的是月份,每个月份都从新月出现时算起。人们还想确定四季循环中的月份的数目。在巴比伦尼亚,这是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事,在中国则是稍后的事。公元前2 000年左右,巴比伦尼亚的一年已定为360天,或12个月,时常还加入闰月作必要的调整。一天又分为若干小时、分、秒,还发明了简单的日晷——一根直立的标杆——来标志时间。人们对太阳和行星在恒星中间的视运动进行了观察,并且按照太阳、月亮及五个已知的行星给一周的七天命名,使周成为又一时间单位。太阳在天空的历程被划分为十二宫,以与月份相合。每一个宫都按某一神话中的神或动物命名,并以适当的符号代表。这样,天空各区段就和羊、蟹、蝎及其他兽类联系起来,以后又把这些兽类和一定的星座联系起来,相沿至今。巴比伦尼亚人以为宇宙是一个密封的箱子或小室,大地是它的底板。底板中央矗立着冰雪覆盖的区域,幼发拉底河就发源于这些区域中间。大地四周有水环绕,水之外复有天山,以支撑蔚蓝色的天穹①。不过,有些巴比伦尼亚星象家已经认识到地球是一个球体②。巴比伦的天文观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 000多年以前。已知最早的准确记录是关于金星出没的记录。巴比伦空气清朗,从那时候起,僧侣们就夜夜观察天空的景象,并把他们的观察结果记录在土碑上。他们渐渐看出了天文现象的周期性,据公元前6世纪的一个文件说,到后来,他们已经能够事先计算出太阳和月亮的相对位置,因而也就有可能预测日食、月食了④。这可以说是科学的天文学的起源。功劳应该属于巴比伦尼亚及它的三个学校:乌鲁克学校(Uruk)、希拔学校(Sippar)及巴比伦的波希帕学校(Borsippa)。在这种确实的知识的基础上,一种异想天开的占星术体系建立起来了,事实上,巴比伦尼亚人竟认为它是这门基础科学的主要的和最有价值的对象④。他们无疑是因为最初看到一些偶然的巧合,所以到后来才相信,星宿决定了并且预示着人事的进程。靠了对天体的这种观察和解释,巴比伦的占星术士们确实可以支配人心。“这样理解的天文学不仅成为科学的女皇,而且成为世界的霸王。”每一所庙宇都设立图书馆,收藏着天文学和占星术的文献,在那里可以学到卜筮的方术。其中有一个图书馆,有70块土碑,公元前7世纪中颇为著名,据说其中有3 000年以前的记录。公元前540年左右,即迦勒底人(Chaldaean)征服巴比伦尼亚之后,占星术在巴比伦达到鼎盛时期。200年以后,又传到希腊,再由希腊传到当时已知的世界。到那时,在它的发祥地,占星术已有转化为比较合乎理性的天文学的征候。不过,迦勒底的占星家仍然为人敬重和求教,毫无医药知识的巫师和驱邪赶鬼的则执行医师的职务。现代人研究原始人类的结果,发现巫术通常是从“交感”巫术开始的。所谓交感巫术也就是说,人们为了促使一个过程实现,就现身说法,加以模拟或表演一出戏剧,对这个过程加以描写,以求达到控制自然的目的。这类例子是举不胜举的。譬如蛙鸣则雨。野蛮人觉得他也能学蛙鸣。于是,他就扮作青蛙,学作蛙鸣,希望求得他所盼望的雨水。这样,就产生了祭祀以及对奇迹的崇拜,然后又发明了教条和神话来加以解释。因为后来由于祭祀仪式需要解释,人们就认为自然界的力量是有精灵的,而沿袭已久的巫术仪式也就原封不动或稍加改变而成为祷告的仪式了。后来这一类型的巫术似乎在有史料可考的最早的时代以前,就已经在巴比伦出现。虽然有些神祗,如代表人类全部知识的源泉的奥安奈斯(Oannes),被认为是慈善的①。但是,在巫士们看来,巴比伦的巫术说明,神祗对人类一般是仇视的。这种看法可能由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两岸生命没有保障,而得到加强。事实上,基于这种看法而形成的巫术就是由这种情况决定的。因为在两条大河的两岸,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和洪水随时都可以把人畜房屋冲走,而外来敌人的入侵也是很频繁的。人类命运受制于天上星宿的观念在古代的巴比伦产生后,又引起了命运之神冷酷无情和没有人性的观念。巫术的不祥和自然界的可怕说明神祗怀有敌意,而神祗怀有敌意的观念无疑地又反过来加强了巴比伦巫术和占星术的野蛮的要素。然而,巴比伦和亚述的建筑和雕塑又说明实用工艺有很大进步,人们也有了一些生物学的知识,包括棕树和枣树的有性生殖②。埃及当我们转而考察远古时代的另一伟大文明——埃及文明——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看出,宗教态度是有些不同的。在埃及,神祗大半是友善的。它注视着人类,随时准备在生、死和另一个世界中指导和保护人类。这种差别可能是由于自然环境,至少部分地是由于这个。埃及的气候比迦勒底亚(Chaldaea)变化少,尼罗河定期不误地涨落,成为一切丰饶的源泉,稳定、友善、可靠,足以代表超自然的神灵。很早的时候,埃及的文明就达到比较发达的阶段;车轮和帆船的发明便利了交通,天平便利了称量,织布机便利了纺织;而且他们似乎还制定了确定的年历。实用工艺在第十八王朝,即公元前1500年左右,所取得的成就最大。不过,当时人们还没有想到知识有长期地和缓慢地向前发展的可能性。他们似乎以为,他们的祖先若是全凭人类自身的智慧,本来是永远也不可能发明言语、文字、建筑和计算的;还需要有神的干预。他们像巴比伦人那样,把一切知识都归因于神的启示,尤其是椿特(Thot)(由白鹭和狒狒来代表)和他的盟友真理女神迈特(Mait)的启示。祷特是神话中的大帝和立法者之一,基本上是一个月神,主管测时、计日和记年。但他还是言语的掌管者、书籍的主宰者和文字的发明者。此外,他还在各庙宇中设立“守夜者”的职务,要他们世世代代记录天文事件。

前言

在把本书第三版改为第四版的时候,《1930年到1940年》一章里所讨论的大多数问题,都分散到前面各章里去了。为了解决战时的具体问题,世界各国,尤其是英美两国,都做了一些新的工作。这种工作附带地也使科学知识有所增进。因此,我也尝试着对已经披露的比较重要的发现作了叙述。第三版序中所列的书目,应增添下列几种:贝里(A.J.Berry)先生的《现代化学》(Modern Chemistry);汤姆森爵士(Sir George Thomson)的《原子》的第三版;安德雷德教授(Professor Andrade)的《原子和它的能量》(The Atom and its Energy)。第三版发行后,值得深深哀悼的是,在某些阶段帮助我写作本书的三位友人:卢瑟福勋爵、爱丁顿爵士和秦斯爵士,先后不幸逝世。

内容概要

W.C.丹皮尔
(W.C.Dampier)
20世纪英国著名科学史家。以批判、实证精神对科学思想发展史进行了深入研究,成就蜚然,有《物理科学的发展近况》、《剑桥现代史》中的“科学时代”部分、《大英百科全书》第十一版中的《科学》一文、《现代科学的诞生》等著文,为现当代科学史研究体系的确立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一书已成为当代学术研究绕不过去的科学史经典名著。

书籍目录

原序
第二版序
第三版序
第四版序
绪论
起源
第一章古代世界的科学
第二章中世纪
第三章文艺复兴
第四章牛顿时代
第五章18世纪
第六章19世纪的物理学
第七章19世纪的生物学
第八章19世纪的科学与哲学思想
第九章生物学与人类学的进一步发展
第十章物理学的新时代
第十一章恒星宇宙
第十二章科学的哲学及其展望
人名索引

编辑推荐

《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本书是一本科学史的经典名著。它名为“科学史”,实际上是一部科学思想的发展史,同时讲述了科学与哲学及宗教在各个历史时期所发生的纠葛。对于了解科学本身深层次的意义及其与哲学、宗教等学科的关系不无裨益。

图书封面


 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1看了篇文章,关于2002年诺贝尔生医学奖获得者萨尔斯顿提出的问题:即“谁拥有科学?”解答了一个长期的困惑:明明从科学中受益,却多看到“科学”的负面,并与之与文化相对。文章提醒的是,我们之所以看到科学的负面,是现在的科学太关注“应用”的输出,其实科学更重要的是“文化”的输出。过去科学是个社会大循环,每个人都在其中体验,每一门科学,都对应着一项人类传奇,比如哥白尼对宗教的影响,进化论对人类认识自身,现在的问题是,80%的科学家为20%有钱人做应用的研究。比如药物研究,现在是个小循环。有钱人--科学家---应用---有钱人。谁拥有科学呢?当科学成为一种特权,有非常明确的目的,就开始了某种恶化。科学也在搞垄断,不一定是意识上想垄断,而是因为有了目的的实现能力而垄断。有权利的人,永远是现实的既得利益者,他们当然要尽量的自我保护,这是人性。垄断有政治产生的,有经济产生的。后者有市场经济自由竞争的逻辑,看起来是符合当下价值取向。所以这样的壁垒,更难打破。2李开复在电视节目中写下了这样一个公式:创新+应用=价值。这是GOOGLE成功的理念,但“价值”还有没有可以等于的呢?聊天时朋友说追求“纯粹的求知欲”,我心里一亮。过去我们所受的教育极少这样的开启,鲜活的现实也让这样的开启举步维艰,看不到什么希望。因此我们极难体验到某种依靠内在就能获得的愉悦。这个成长非常的缓慢,完全靠时间自然的堆积,社会的磨砺,或许正因为缺乏应用的能力而没被裹挟的,开始萌生想去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的想法,为什么这样,为什么那样。完全是内心的感受,没有任何明确的利益驱动。但也获得了很大的乐趣甚至优越感。这就是纯粹的求知欲。我非常喜欢GOOGLE的应用,但更喜欢“纯粹的求知欲”这样的价值乐趣。
  •     这个版本比商务出的那个版本好读很多,最明显的是排版和插图都好看很多,这本书在国内可以说是科学史领域里最为著名,享有最高声誉的一本著作。他作为一本科学通史,在叙述科学发展的同时,梳理了科学同哲学与宗教之间的关系,对于在缺乏科学史和科学精神的教育环境下成长的我们而言,这本书展现给我们与我们原有印象中很不同的科学,科学家的形象。例如哥白尼日心体系的出发点和动机,开普勒和谐哲学思想对他天气研究的影响,牛顿的炼金术情节等的描写,呈现出他们不同的一面。此外,宗教也并非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总是阻碍科学的发展,宗教在不同时期对科学的作用也不同,而宗教本身也由于科学的影响改变着自己。总之啦,这本书是很值得看的,应该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的。
  •     科学,哲学和宗教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不同时代不同气质的人群,会各有侧重.读下来觉得,丹皮尔梳理得非常清楚,是一本入门书.可以给进阶阅读提供很好的指引.

精彩短评 (总计61条)

  •     很难得有将科学、宗教及哲学综合起来讲的,翻译的也很好,值得一读!
  •     后60年其实更精彩
  •     难道我在图书馆借的书是盗版?有的地方翻译的不通顺,还有多处错别字,虽然不影响阅读,但是影响心情
  •     带着任务挑着读的。文艺复兴时期,“百科全书”式的全才太多了,真是群星璀璨熠熠生辉。再有天才也得是爱好广泛呀,而且人家的爱好是真爱好,不是看着好玩儿就试两下,三天热情过去马上再换个新的;而是选定之后便“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心钻研下去刨根问底,才能有所建树。
  •     其实就是科学史
  •     A good book,本应该昨天读完的,拖延了。
  •     草草翻过。作者为科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与科学进步建立了一个很好的索引,最后一章是全书精华。翻译有点问题。
  •     前半部分关于宗教读的很来劲,后半部分快要睡着了。
  •     在昨天小表弟啼哭-睡觉-啼哭-睡觉的永恒轮回之中读完此书。
  •     个别词汇翻译欠斟酌。
  •     可以再读一遍的书。
  •     书是好书作者也厉害有些观点见仁见智要是作者看到20世纪后半页的发展是否会改变一些看法呢
  •     在科学成为信仰的今天,倒要看看科学及科学家如何兴起的
  •     困难在于书中(理所当然地)涉及的知识(热力学、相对论、概率)我还没学过,书中简略的原理阐述也无补于事。
  •     曲江旧书摊,全新购入,10块钱。除了封二有一位小女生签名,感慨。
  •     书的质量很好,内容的排版也很清晰。
  •     : N02/7442
  •     期末的时候读了上卷,述科学史,实则描绘西学源流中科学哲学的一面,可作为概览西方历史的一个不错的角度。
  •     对于中国和英国的权重,我表示不服。作者的治学精神可嘉,但不应过于偏袒,应尽可能的客观公正。
  •     对于其中阿拉伯人的贡献非常感兴趣
  •     国外的科学史研究成熟不少
  •     不错,作者的确是知识渊博。只可惜自己的理科知识太薄弱了,还需要一边看一边给自己补课。
  •     正版的,书很厚,很不错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的书,质量就是很高内容很好,入门的书,也是可以作为研究参考的书
  •     翻译不太好
  •     啃了这么久。。。虽然作者有时有些政治不正确,翻译也有一些小瑕疵,但总体上来说挺赞的,信息量大,读史使人明智~
  •     最好的科学史
  •     宗教不一定总是阻碍科学的发展,在某些时期,宗教和科学是互相促进,互相进步的!
  •     叙述很清晰但过分简略。标题虽然在强调科学史哲学宗教关系,但全书大部分是对沾点科学思想边的科学思想的罗列,对深层关系解释略不足。线索也有点乱。当然我也知道在一堆擦点边的材料里刨科哲是很苦逼的差事,非对科学哲学历史等领域了解至深不能为,但问题是人都这么牛逼还坐科哲的冷板凳吗……
  •     书略有破损,不过还好,不影响整体观看
  •     第一版錯別字不少
  •     有时间买本商务版的
  •     看一部大历史,可以看到气势磅礴;看一部专门史,才知其根本。
  •     真的读了好多年了,最近买Kindle想一口气看完,结果看了一小时就看完剩下的章节了。喜欢看评论部分,历史部分太过啰嗦了。另外,无论是作者还是译者,太带意识形态的话还是不要有才好。
  •     和其他普及类著作比起来算得上是上乘之作了
  •     那个年代的宏大叙事很美啊!
  •     看的是商务那个版本~
  •     最后一篇文章写得好。
  •     这个真的厉害……
  •     可惜只到四几年..让我想起房龙的人类的故事..
  •     思维非常发散,条例不清楚,对中国学生学习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中式思维与西方思维的差异
  •     作者本人精英意识浓厚,无视占人口多数的普通人,或者说,在那个时代,是除贵族与中产阶级以外的一切人。他的唯心思想我不敢苟同,但主要论述仍有可取。
  •     西方科学与宗教和哲学的发展成为整体,三者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微妙而深刻。这本书从一个综合的角度来介绍科学史以及宗教和哲学方面的动力机制,挺有意思。
  •     好像写的很多,但又没怎么读懂;此外,译注辣眼睛。
  •     我本身早已是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所以很排斥别家学说,也是帮别人买的
  •     就我能看懂的那部分来理解,源自西方的科学和哲学乃至神学是同出而异名的,他们远不是唯物主义那样机械的理解为对立,而是相互扶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解释人类从日常到终极的各种问题。
  •     89
  •     可怕的奥秘: 实在
  •     没读完...
  •     【科学史入门,长于叙事,但是论点不够明晰,不够纲举目张。】
  •     内容可以,插图极少
  •     翻譯只能說是可讀。。
  •     这个是新版,没见到老版
  •     科学史经典著作,作者的博学令人钦佩
  •     一本绝对不是用来消遣的书;一本需要理科基础知识和耐心的书;一本每段信息量都很密集的书。ps:封面不对!
  •     课程的必读书目啊 开头还蛮吸引人 渐渐就吃力了 文科生看这个太勉强。。浏览着看完 可以当作辞典来用~
  •     写的面面俱到,但是没有主线,显得有些发散。40年代的书,大量当时最新的科技特别是物理和天文的介绍不免有些过时。古代的部分依旧以欧洲为中心,甚至阿拉伯伊斯兰也介绍的很少,更别提其它文明了。看在是老书的分上,打5分吧。
  •     翻译的太次了,文学功底欠佳,本来作者思维就发散,结果翻译还表述不清,对比原著的另一中文译本《科学简史》上任意一句话的两本书的翻译就能看出来。
  •     前面还真是一部史
  •     入门而已 没啥新意
  •     略简,但仍不失五星。 很期待用福柯的路数来做科学史。
  •     为什么我看完后一点印象都没有。。。。。对不起这本名著阿。。。对这个主题倒是很感兴趣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