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欧洲小说(2012)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3
ISBN:9787544713023
作者:(波黑)黑蒙(HemonA. )编
页数:652页

内容概要

亚历山大•黑蒙
1964年出生在萨拉热窝。1995年发表了第一篇英语短篇小说,之后,他的作品见于《纽约客》《巴黎评论》等各大文学杂志。长篇小说《拉扎卢斯计划》(The Lazarus Project)入围2008年美国全国图书奖和全美书评人协会奖决选名单。

书籍目录

前言



倦手
【比利时:荷兰语】帕特丽夏•德•马特拉里
查拉特卡
【克罗地亚】玛嘉•罗格维克
这奇异的洞彻
【西班牙】奥古斯汀•费尔南德斯•帕斯

孩子

孩子们
【瑞士:法语】诺埃勒•雷娃
让你的心飞
【英国:苏格兰】多纳尔•麦拉弗林
珍珠
【荷兰】桑妮克•范•哈苏
家庭
受难日
【芬兰】玛丽塔•林慈恩

重婚
【联合王国:威尔士】邓肯•布什
记忆迷宫
【斯洛文尼亚】博兰科•格拉迪斯尼克
不怕改变
【塞尔维亚】玛利亚•克涅泽维克

工作
今天
【西班牙:加泰罗尼亚语】桑迪亚哥•帕哈雷斯
老板们
【乌克兰】塞尔希•查丹
欲望
傻子奥古斯特的哀伤
【波兰】 雅努什•鲁德尼茨基
“……一切都融入白色”
【爱尔兰】 加布里埃尔•罗森斯托克
危机
大灾难
【联合王国:英格兰】李•鲁尔克
降临
【黑山】安德烈•尼古拉迪斯
手持股票的女人
【瑞士:德语地区】米凯尔•施陶费尔

罪恶
M.诱拐案
【德国】克莱门斯•迈耶
拉拉•阿维斯
【比利时】伯纳德•奎厄里尼
战争
终点之前
【格鲁吉亚】戴维•戴菲
肯尼迪
【爱尔兰:英语】德斯蒙德•霍根

望远镜
【俄罗斯】丹尼拉•达维多夫
艺术
失语症
【斯洛伐克】罗伯特•加尔
乘龙快婿于尔根
【法国】玛丽•达里厄塞克
那儿的人并不哀悼
【挪威】布扎特•布雷泰格
思想
我,战马
【捷克】吉力•克拉托克维尔
逻辑癖互诫协会
【爱沙尼亚】阿明•库玛吉
音乐
魔力*萨拉热窝
【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穆•巴兹杜尔吉
冰人
【冰岛】格尔德•克里斯特尼
别处
洪荒之时
【匈牙利】佐菲娅•班
押尼珥特区
【瑞士: 拉托—罗曼语• 德语】阿诺•凯米尼什

旅游胜地
【葡萄牙】 胡伊•辛克
家园
明天是代根多夫
【列支敦士登】帕特里克•伯尔茨豪泽
克拉拉•勃
【西班牙:加泰罗尼亚语】派珀•普伊赫

作者简介

▲ 一本书  一幅欧洲当代文学地图
▲“最小空间最多样性”的欧洲文学 流动着的欧洲当代小说博物馆
《最佳欧洲小说 II》的编选围绕一些重要的主题:爱、孩子、家庭、工作、欲望、危机、罪恶、战争、思想、艺术、音乐、别处、家园。十三个主题,人类浩瀚的生存体验全然浓缩在这近500页的篇幅里。
“最佳欧洲小说”系列的作者们,让我们一而再地深信,文学是我们与浩瀚的人
类经验保持紧密联系的最好方式。它不仅能展现汹涌奔腾的历史事件,还能表现出个人生存这个日益复杂的问题。但它不能被简化成一句推特,一行脸书,一条微博,一则微信,文学从各个层面上拒绝这种瞬间性,因此,它延续性的纸质载体便被我们如此呈现:
《最佳欧洲小说 II》。我们舍弃了之前编年的方式,让欧洲文学跳出有限的年代圈定,汇入人类文学无限的生命长河中。
在这本选集里,故事变化的层次性和丰富性让我们惊诧:一匹战马具有哲学家的视角,或者一条狗变成了鬼魂。选集里有女孩子下巨蛋这样富有想象力的热闹故事,也有凶杀、恋童癖、战地巡游、汽车爆炸中幸存者、溺死亲子的母亲、在厨房地下与死亡拼命挣扎的女人等等令人寒心的真实故事。
诚然,短篇小说精炼的形式不足以驮负起整个欧洲当代文学的骨骼,但是文学非凡的力量,正在于它能够丰富地呈现出人类经历所处的无穷变化,及其广度、深度和瑰丽。
每一个短篇故事都让严肃文学爱好者受益匪浅。
——《书目》
这套书不是在探索国与国之间的界限,而是冲破这些界限。
—— 乔纳森•梅辛格尔
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去深层次了解每个民族文学灵魂里的希望和恐惧—— 一种灵魂国际化地展示与呈现。
——《卫报》
对于欧陆小说的全景观,“最佳欧洲小说”给予了我们一种非常有魅力的、多维度的审视方法。
——《纽约时报》


 最佳欧洲小说(2012)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黄夏/文《最佳欧洲小说》是波黑作家亚历山大•黑蒙于2009年启动的文学编撰项目,收录当代欧洲优秀短篇小说创作,每年出一辑,至今已出到第5辑(2014卷),中译本则已有两辑(2011、2012卷)出版印行。在论及这套丛书的编撰缘起时,黑蒙写道:“我们这个世界灾难连绵不断,从不间歇,是文学将这世界的恐怖和魅力展现在我们面前。人类经验中有巨大的空间只有通过文学才能有所涉及,有所理解。文学不仅能展现汹涌奔腾的历史事件,还能表现出个人生存这个日益复杂的问题。”换言之,文学的介入、阐发与思考功能,是我们用以面对和解释这个世界,并据此重塑和改造世界的方式之一。从这点来看,黑蒙显然不是一个为艺术而艺术的作家,而这套书系的编选标准,亦大多着眼于作品对现实持续、普遍和深刻的关注。实验和先锋固然也有,但不是最重要的。当然,一个或许并非不重要的问题是,2012年收录的这些小说,与2011年的小说比起来,是否有些本质上的不同呢?我的观感是,并无这样的不同。2012年不但与2011年相似,甚至与尚在进行中的2015年,也无本质上的不同。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尽管有欧债危机、乌克兰危机这些看起来所谓“突发”的、让我们对身处的时代顿生“断裂”感觉的重大事件,但这些事件不过是历史日积月累沉淀发酵的产物,它们并非从天上掉下来,更不是人们灵光一闪、醍醐灌顶,Duang一下从脑袋里拍出来的。比如瑞士作家米凯尔•施陶费尔的《手持股票的女人》,讲的就是欲以股市投机为生、结果遭遇惨败的女人的故事,其实她的惨败,早在20年前就已由她同样投机的母亲,亲手为女儿种下了祸根。乌克兰作家塞尔希•查丹《老板们》中的黑帮、贪腐与同性恋酒吧等多元事物,反映的正是乌克兰自东欧剧变后,国内民主自由化进程的复杂与艰辛。北爱尔兰英国作家多纳尔•麦拉弗林的《让你的心飞》则把时间推移到1971年,作家通过一个十岁男孩的视角,将其挚爱的足球联赛,与种族冲突、北爱和平等重大事件混合在一起,暗示幻灭、孤立、归属感的丧失,是一代又一代北爱英国人心头断难泯灭的创伤。如此,历史经验经由某个当下的时刻,得以延展和诉说,也同样赋予当下这个时刻以层次和深度。当然,这些主题的表现形式并非一律如上几篇那样直白、明显,它们中的一些可能比较隐晦、迂回,需要我们细读之下才能品出味儿来。比如比利时女作家帕特丽夏•德•马特拉里的《倦手》,写法就很别致。小说的女主人公是个画家,以画男性肖像为特长和主业。我们看她总能吸引许多漂亮的、有钱的、身份地位颇高的男性,在她周围团团打转,但她不乐意跟他们上床,而是满足于通过绘画“占有”他们。是的,在绘画的过程中,她消费着男性,让他们像被剥光了衣服赤身裸体那样感到羞耻、不安和无助,一如被男性消费的女性。但这种感觉,作者写得十分暧昧、朦胧,充满浓浓的艺术气息,和因之产生的如痴如梦的魅惑感。这当然是一篇女权主义作品,但它不似美国女诗人西尔维亚•普拉斯的小说《钟罩》那样,透出一股咄咄逼人的侵犯性。咄咄逼人,有时未必能达到目标,相反,它可能还让人觉得沮丧、可厌,进而拒绝了潜在的理解与支持。移情,或者说,在人们的心中唤起同感,是任何“主义”据以立身、立言,所需要掌握的一门艺术。此书辑录的欧洲小说主题各异,风格也不尽相同,一篇文章当然不可能包打全部、涵盖净尽。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这些作品所投射的独一无二的个体经验,总能在世界上的其他角落,获致一种跨越欧洲的普遍人性的共鸣。正如黑蒙所说,你在这本书里能发现“一种投契的信念,即人的生命、思想和感情永远是最重要的”。某种程度上,了解自己,很多时候正是从了解他人的生命、思想和感情开始的。
  •     在“一切坚固的都烟消云散”的后革命时代的空气里,文学,这落后的人际互动装置,遭遇了城里人处置乡下姨妈的新常态:敬而远之,老死不相往来。面对苦手现状的文化业界产品经理们为了将已然边缘化的文学继续装点成主流样貌来售卖不惜削足适履,三年里译林接连引进的两版《最佳欧洲小说》系列展示了近年外国文学生存现状的典型“现代性经验”。尽管《最佳欧洲小说2011》的口碑打响,据该系列的责任编辑张睿表示,《最佳欧洲小说II》的印数仍是7000册。虽然欧洲诸城邦依然维系了时下文明CBD的地位,自诩“最小空间,最多样性”,在北美洲的阔亲戚及其好莱虎的进攻下,其文学创作和电影工业一样,在最近几十年流失了大量异国受众。对于亚洲读者而言,除了每年收几本诺奖大作,当前时代的欧陆文学创作生态并不在其普遍关注之列。面对泛英语文化圈的咄咄逼人,“一本书集齐欧陆诸国”“短篇”“当代作家群”,是作为《最佳欧洲小说》系列连续四年策划的波黑作家亚历山大黑蒙,为英语读者引荐小语种作家而打出的招牌。这位可敬的末法时代文学推销员眼光犀利,为历史保存了一幅鲜活的创作标本。在这里你无法期待遇到普希金、契诃夫或者欧亨利式古典短篇小说的光芒,触目尽是经存在主义、解构主义、魔幻现实主义扫荡后重新生成的创作方法新格局。驴子的可疑心理活动,高其佩的虎,抛弃孤儿们的孤儿院长夫妇煞有介事的书信都可能是叙述主体,在厨房挣扎的濒死主妇,一匹哲学家战马,手持股票的女人,逃离屠杀的心灵创伤者都试图对我们敞开心扉,用他们的世界代替我们的目光和大脑。间离效果,意识流等手法层出不穷,表达的依然是爱,欲望,家庭,艺术,邪恶这些值得我们永恒关切的主题。在这里罗伯格里耶的徒子徒孙们各显神通,一口气读下来可谓是移步换景,一期一会。当然,将这些时髦的新式短篇小说称为最佳欧洲小说有哗众取宠之嫌,最多可算作最佳欧洲短篇大赏,不过我们自然可以理解到黑蒙老师作为文学推手的苦心。此外,对中文读者而言,这套小说集还具有特殊的陌生化阅读体验、资深福克纳翻译家李文俊老师把关的这套选集严格保存了英译本的风貌,没有接地气的肤浅本土化。作者信息被附录在小说之后,保证了读者初次阅读时足够的陌生感。加以多数读者对欧洲文化背景知识空白,开卷后会形成一种特殊的所谓“世界文学的目光”式沉浸体验。“世界上的变化是多么巨大啊!在过去两千年间的有记载的世界历史上,从来不曾看见过在风俗、观念和信仰方面发生过如此明显的革命。”蒸汽时代的司汤达面对目不暇接的世界发出感慨,他尚未赶上自己老本行的文学遭遇迎头赶来的革命浪潮。眼下,碎片化信息时代的资讯噪音将个体的声音淹没,我们的社会化生存被打散成原子化存在。在这似乎一切都过剩又好像一切都不足的矛盾处境中,黑蒙老师试图让我们相信“文学是我们与浩瀚的人类经验保持联系的最好方式。”他说,“如果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情让你困惑,让你害怕的话,那你就该去读点书了”。且让故事在你面前发生。
  •     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阐述了处在世界文学边缘的小国所具有的矛盾和优势。身处小国,“要么做一个可怜的、眼光狭窄的人”,要么成为一个广闻博识的“世界性的人”。波黑作家亚历山大·黑蒙编辑的《最佳欧洲小说》系列甄选欧洲近年最优秀的短篇佳作,让读者看到这些小国文学的美丽景致。  “此一瞬刻”的小说样貌  和2013年出版的《最佳欧洲小说2011》按照字母顺序编排不同,今年出版的《最佳欧洲小说II》将这些小说分成若干主题,编辑成有层次的三本分册。《倦手》中的主题偏重个人的日常生活:“爱”“孩子”“家庭”“工作”;《傻子奥古斯特的哀伤》中的主题偏重现实世界的焦虑与动荡:“欲望”“危机”“罪恶”“战争”;《我,战马》中的主题进入形而上的思考:“思想”“艺术”“音乐”“别处”“家园”。无论大国小国,这部小说集选择的都是中国读者较为陌生的作家,他们很可能只有这一篇作品会被译成中文,因此就更显难得与珍贵。  按年代编辑的小说集凝固了一段时光,让读者看到“此一瞬刻”的小说样貌,看到同一时空的世界其他角落正在发生什么——不是以碎片化的资讯,而是通过剖析内心的文字。我们的情绪、感受、经历、思维共通而兼异,在表面相似的生活方式背后,也各自总有需要诉说的不一样体验。故事可以借由文字将这些体验传达给远方和若干年后的读者,这是小说的魅力。  这本书中的大部分小说都采用第一人称视角,或者是像摄影机似的特写聚焦。叙述者喃喃自语他们的生活、遇到的人和物、随时流淌的心绪。在我看来,这些小说的共同主题是:孤独。更准确地说,它们试图表达的核心是:“与孤独相处的各种状态”。  让飞速掠过的日常变得慢一些  不论这些故事发生的环境如何,“物”都占据很大的比例:行走的街道、饲养的宠物、刚出生的孩子、使用的物品等等,似乎“物”比“他人”更加重要。我们处在一个充塞着物而无法掌控的世界中,每日都可能遭遇突发的危机,规整运转的世界不会在乎个人的感受,在忙于追赶世界和他人步伐的同时,还要匆匆捡起掉落的自己。他人无法真正与我们的内心相接,陪伴在身边的只有物,物贮藏了我们的过往存在。如《倦手》中的画家,在肖像中想象每个人的故事,同时渴望留下爱人的脸。最极端的要属《受难日》中的老妇,只有厨室中的物品看着她慢慢病倒,儿子工作太忙最后也没出现。物恒久不变,他人则随时可能离开。这种对失去的焦虑和对联结的渴望人所共有。用文字说出,就是将“物”固定在纸面上,赋予它们人格,让它们成为无声的伙伴与友邻。  小说家在文本里焦灼地寻找“我”与“他人”的联结,现实赤裸裸地向我们揭示出联结的不易,选集中的《孩子们》是很好的隐喻——孩子总要离开大人独自面对人生。这是“寻找”而非“寻回”,小说不是梦幻地自我安慰,也不是建构乌托邦自我麻醉。小说需要面对、需要探索、需要解释,“寻找”就是面对、探索、解释这种种焦虑,用文字在内心深处开辟出道路,用文字说出这些难以言明的处境,用文字让飞速掠过的日常变得慢一些。  小说不止倾诉,更在创造  叙述者独自呼喊,希望故事里的“他人”能听见并懂得自己。他们可能会听见,如《查拉特卡》里的爱人;或发现陌生人竟然理解自己,如《……一切都融入白色》中的“我”和助手;他们却也可能离开,将“我”抛在原地,如《大灾难》里从新闻中心失焦的“我”,或者《珍珠》里生下孩子后总是不在场的男人,以及《让你的心飞》里看到同胞遭屠戮的爱尔兰移民;他们也可能极端地与他人建立联系,如《M.诱拐案》中的罪犯。叙述者只能对着“物”和“我”倾诉,并希望纸面后的读者听到(这是叙述者想象出的“另一个我”)。  小说不止倾诉,同时更在创造,因为创造才能让我们从孤寂中暂时醒来。这些小说为读者揭示出生活向前一步的可能,让那些埋藏在我们正统外表下的哀伤、欢脱、恐惧、焦虑、暴烈的种种心绪和异想得以实现。我们都被包裹在自己的躯壳里,必须时刻装扮出不同的角色,必须遵守秩序按部就班地生活,但内在的自我却大声呼喊,挑战这看似理所应当的“现实”。掩蔽在正统日常下的真实需要找到表达的渠道,小说为我们揭开现实的盖子,让我们感到自己不再局限于现实赋予的单一自我,在这个世界之外还能活在更多的“另世界”中。小说就是让这些“另世界”成真的魔幻术,它带领读者进入许多“奇异的洞彻”。  《这奇异的洞彻》是其中我最喜欢的一篇小说,它通过一只狗的口吻叙述,这只狗回忆着主人的爱情生活,它和主人的死亡,以及他们死后的灵魂对爱的留恋。《我,战马》也是通过一匹马来讲故事,这匹马会说多国语言,懂得建筑学,还能够探讨康德,但最后也只成为了马肉罐头。《逻辑癖互诫协会》反讽又夸张地表现了极端遵守逻辑的机械型人格。《终点之前》的“我”在子弹射出瞬间和死神对话。这些例子还有很多,阅读这些小说,总能在无意中邂逅令人拍案叫绝的奇思妙想,真是太舒爽的阅读体验。  亚历山大·黑蒙认为“文学是我们与浩瀚的人类经验保持紧密联系的最好方式”,这些奇异的洞彻让读者在阅读小说时惊讶地发现自己内心的某些暗影被照亮了:经历的生活在小说里同样地出现,难言的感受在小说里被精准地描写,不敢示人的想法在小说里竟正儿八经地成真。读者惊呼“原来小说还可以这么写!”  是的,小说世界里没有谨严的规则与道德,它是最亲切最丰富的文体,只要敢想,就能发生。它通过文字的炼金术让读者迷醉其中,发现生活居然能被文字展现得如此富有魔力。它是读者和远方小说家的隔空对话,让读者既看到了世界陌生角落发生的故事,更看到了同一个世界能够被描述成的无限种可能。每一篇小说都是通向这庞大小说宇宙的任意门,甚至不是一个宇宙,而是繁衍、叠加、交叉、汇合的无数个宇宙。  尼克·克劳斯在序言中说:“文学非凡的力量并非在于它能够精准地再现大量的共性,而在于它能够以某种方式阐明独特的人生,能够拓展我们对以前不曾注意到或不曾表达过的存在的理解”。陌生带来想象,这些小国的陌生让读者能够不受固有印象的限制,纯粹地欣赏小说技艺本身,抽离现实的国界,感受到它们仿佛从天而降的惊喜,仅仅是一个读者遇到了一篇美妙的故事,在一杯茶的时间里度过了一次难忘的旅程,甚至不需要清楚这个世界是否真实存在,只将它们看作远方飘来的一段声音,一些思绪,一抹异想,像小兽一样钻入我们怀中,让我们轻抚皮毛,感受指腹传来的柔软,此时,我们就与远方的未名作者握手,为孤寂的生活添入了安慰,在文字中达成了隐秘的共识,发现自己又多了一些“奇异的洞彻”。

精彩短评 (总计12条)

  •     151023 许多不是小说,甚至是意识流,不知所云。不是我想读的东西,以后不会再买这个系列了。
  •     各有好坏
  •     阅读印象不如上一辑
  •     大多是不咸不淡,和最佳有点距离。
  •     懂书!
  •     《乘龙快婿于尔根》半小时就可以读完的短篇,探讨了现代生活中人情味的缺失,小说精致的架构在叶沙的解读下纤毫毕现!每一句看似平实的话,甚至每个字眼都与剧情发展产生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同时雕刻着人物性格。隐约体会到王小波在读了《情人》之后一度弃笔的原因…收录在《最佳欧洲小说‖》中
  •     “窝已是中年人。肥肠中年。”
  •     太多的平平淡淡,失去了第一版的异域感。
  •     第一次没有讨厌以第一人称写就的故事。可以阅读这些,真心感觉幸福。
  •     美国出版界对翻译文学的冷淡态度遭人诟病已久,从翻译与原创此消彼长的角度出发,出版界也许可以满足这种自给自足的限制,但是总有读者不想只被局限在英美文学的一隅。这是一套旨在让美国读者了解欧洲当代最新小说创作的文集,某种意义上相当于欧洲小说年鉴。非英语作家逆袭之旅,只不过西班牙语,德语,立陶宛语,爱沙尼亚语,巴尔干各国语言翻译成英文,然后翻译成中文。。。我读了一半放弃了。。。
  •     让人有一口气读下去的冲动,了解了另一面的欧洲吧
  •     短篇已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