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理性批判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实践理性批判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1999-5
ISBN:9787100026994
作者:[德] 康德
页数:200页

章节摘录

  上边所列各种原则一概是经验的,显然不足以成为普遍的德41性原则。但是下边的各种原则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因为作为事物性质的完满性,以及被表象为实体之中的至上完满性,即上帝,这两者都只有通过理性概念才能思想)。然而,第一个概念,亦即完满性,既可以从理论意义上来领会,而这时它所指的无非是每一种事物在其样式方面的完整性(先验的),或者一种事物单纯作为一般事物的完整性(形而上学的);这里不能谈论这个问题。但是实践意义上的完满性概念,乃是一种事物趋于形形色色的目的的适宜性或充分性。这种完满性,作为人类的性质,从而作为内在的性质,无非就是天赋,而增强或补充这种天赋的东西就是技巧。实体之中的至上完满性,即上帝,从而作为外在的完满性(从实践意图来观察),乃是这个存在者达到所有一般目的的充分性。这样,如果现在目的必须预先被给予我们,那么完满性(我们自身方面的内在完满性或上帝那里的外在完满性)概念唯有在与这些目的相关联时才能够成为意志的决定根据,但是一个目的,作为一个在实践规则决定意志之前出现并且包含这种决定的可能性根据的客体,从而作为被当作意志决定根据的意志质料,始终是经验的。因而能够用于伊壁鸠鲁派的幸福学说原则,但是决不能用于道德学说和职责的理性原则(就如天赋和对于天赋的培养之所以能够成为意志的动机,只是因为它们有助于生活的利益,或者就如上帝的意志,如果人们把与它契合一致,而不是把先行的、独立于上帝理念的实践原则当作意志的客体,只有通过我们期望于它的幸福才能成为意志的动机)。

前言

  这个批判为什么不题名为纯粹实践理性批判,而是简单地题名为一般实践理性批判,虽然它与思辨理性批判的对应关系看起来需要前一个名称,对此这部著作做出了充分的说明。这个批判应当单单阐明纯粹实践理性是存在的,并且出于这个意图批判理性的全部实践能力。如果它在这一方面成功了,它就无需批判纯粹能力本身,以发现理性是否以这样一个过分僭越的要求,超越了自己(一如发生在思辨理性那里的情况)。因为如果它作为纯粹理性是现实地实践的,那么它就通过事实证明了它的实在性和它的概念的实在性,而反驳它有可能具有实在性的一切诡辩便是徒然的了。  凭借这种能力,先验自由从现在起也就确立了起来,而且这里所谓自由是取其绝对意义而言的,思辨理性在应用因果性概念时需要这种意义上的自由,为着当它要在因果联结的系列中思维无条件者时,将它自己从它不可避免地陷于其中的二律背反中挽救出来;但是思辨理性只能将自由概念以或然的,即并非不可思维的方式树立起来,而不能确保它的客观实在性,而且思辨理性如此办理,只是以免将那些它至少必须承认可以思维的东西,假定为不可能,从而危及了理性的存在,使它陷入怀疑主义的深渊之中。

内容概要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是18世纪启蒙运动中最重要的思想家,也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一生著述甚丰,包括构成其批判哲学体系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1781)、《实践理性批判》(1788)和《判断力批判》(1790)以及《未来形而上学导论》(178)、《道德形而上学导论》(1785)等。

书籍目录

序言导言  实践理性批判的理念第一部  纯粹实践理性要素论  第一卷  纯粹实践理性分析论    第一章  纯粹实践理性原理      第一节  定义        注释      第二节  定理一      第三节  定理二        系定理        注释一        注释二      第四节  定理三        注释      第五节  任务一      第六节  任务二        注释      第七节  纯粹实践理性基本法则        注释        系定理        注释      第八节  定理四        注释一        注释二      一  纯粹实践理性基本原理演绎      二  纯粹理性在实践应用中的一种拓展权利,这种拓展对于思辨应用中的理性本身乃是不可能的    第二章  纯粹实践理性对象的概念      有关善恶概念的自由范畴表      纯粹实践判断力范型    第三章  纯粹实践理性的动机      纯粹实践理性分析论的批判性阐释  第二卷  纯粹实践理性辩证论    第一章  纯粹实践理性辩证论概论    第二章  纯粹理性在决定至善概念时的辩证法      一  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      二  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的批判扬弃      三  纯粹实践理性与思辨理性的结合中实践理性所占的优先地位      四  纯粹实践理性的悬设之一——灵魂的不朽      五  纯粹实践理性的悬设之二——上帝存在      六  概论纯粹实践理性公设      七  如何能够思想:在实践意图下拓展纯粹理性而不因此同时拓展理性的思辨认识      八  出于纯粹理性需求的认可      九  人类认识能力与人类实践决定的明慧比配第二部  纯粹实践理性的方法论  结论  索引  译后记

编辑推荐

  《实践理性批判》是康德的代表作,是其三大批判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说《纯粹理性批判》详尽阐述康德的认识论,《判断力批判》主要阐述其美学和世界的合目的性的思想,《实践理性批判》则系统地阐述了他的道德哲学。

作者简介

《实践理性批判》作者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中最重要的思想家。他于1724年4月22日出生于东普鲁士哥尼斯堡一个不太富裕的小手工业者家庭,自幼养成了一种建立在宗教基础上的道德情操。8岁时他进入本城的一所学校,在那里受到了严格的教育,为其日后的哲学研究和科学探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740年,16岁的康德进入哥尼斯堡大学学习,1746年因家庭经济措据当了9年的家庭教师,1755年完成学业,在其母校哥尼斯堡大学谋得了一个教职,除讲授物理学、哲学外,还讲授逻辑学、形而上学、道德哲学、火器和筑城学。自然地理等。1770年,他由讲师升任逻辑学和形而上学教授,并一直保持这一职位至退职。18世纪80年代,他曾两次出任哥尼斯堡大学校长。他终身未娶。1804年2月12日,于故乡去世。 
实践理性在康德整个哲学体系中居主导和领先的地位。道德高于认识,伦理学高于认识论,行高于知。只有人心中的实践理性所规定的道德法则才具有客观的普遍有效性,才能成为普遍的必然的道德准则。

图书封面


 实践理性批判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如果是一位休谟的拥趸,读三大批判时难免会产生极大的困惑。反之如果是康德的私淑,读《人性论》时也多半会有一种奇妙的违和感产生。而我正是休谟和康德两人的共同拥戴者,因此这种违和感似乎从一开始就一直伴随着我。  就我粗浅的理解,这部第二批判的阐述要点是道德先验,而整部书也都围绕着道德伦理是否是天然的先验的而展开批判。这无疑在第一感觉上令人感到这部书是反休谟的,因为休谟无疑认为人的判断是建立在经验主义基础上的,而一旦人的某种思考脱离经验主义,休谟就要用怀疑的眼光去审视这种思考是否符合实际。而第二批判也恰恰大量引述并驳斥休谟的经验主义论调,认为人大多数的道德情感是天生而先验的。  不过,事实上这部书(或者可以扩展到整个三大批判),在本质上和休谟的经验论并不矛盾。这也是很多哲学者既可以师法休谟也同时从康德处汲养的本质原因。即:休谟从没有说过人的善恶观是先验的,休谟只是想要指出人的因果认知不能脱离经验而被认作是天然理性,人的大多数言行活动是要从经验而非其它途径获取支持并令之趋向正确选择的。而道德(或者可以狭义地定义为善恶论)很显然并不属于日常言行认知这一范畴,天生道德并不与休谟的因果认知本源经验的立足点相悖。因为这个原因,事实上我们仍然可以用休谟的言行经验论与康德的道德先验论相补足,不必执着于表象上的矛盾,以此完善而不是混淆我们的哲学体系基础。
  •     p13(15) 理性与意志的关系。第一个问题:纯粹理性是否自身就足以决定意志,抑或它只有作为以经验为条件的理性才能成为意志的决定根据呢?现在这里出现了一个已由纯粹理性批判证明其有正当理由然而无法经验地描述的因果性概念,这就是自由概念。。。。一般实践批判就有责任去防范以经验为条件的理性想要单独给出意志决定根据的狂妄要求。p29(29) 关于自由的注释(对比柏林关于自由的文章)。。。。德性首先给我们揭示了 自由概念,。而实践理性以这个概念首先向思辨理性提出了最难解决的问题,因此使它陷入最大的困境。。。如无道德法则自由原本是不会被他认识到的,(即没有界限,便不会有对于选择的意识)p38(36) 幸福的原则虽然能够提供准则,但是决不能提供可以用作意志的法则的那种准则,即使人们将普遍的幸福当作客体也罢。因为这种客体的知识单单依赖于经验的材料,盖缘关于这种客体的判断全然倚仗其本身因之而变化不定的各人意见,所以这种原则很可以给出一般的规则,但决不能给出普遍的规则。(这里是罗尔斯的政治自由主义的起点)p42(39) 如果我们现在比较纯粹实践理性(作为意志自律)的无上形式原理与迄今为止的一切质料的德性原则,那么我们就能够将所有其他的质料原则陈列在一个表中。。。(该表对于当前的德性认识有很强的对照意义)p47(44) )意志与客体的关系:客体必定是决定意志的那些表象的原因,但在后一种情形下,意志应当是客体的原因:这样,客体的因果性将其决定根据单单放置在纯粹的理性能力之中,这种能力因而也就能够叫做纯粹实践理性。于是,有两个极为不同的任务:一方面,纯粹理性如何能够先天地认识客体,另一方面,它如何能够直接(单纯通过思想他们自己的作为法则的准则的普遍有效性)就是意志的决定根据,亦即理性存在者在实现客体方面的那种因果性的决定根据。p61(57)第二章 纯粹实践理性对象概念(这里康德进入了善恶,而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连接了起来)。。。于是,实践理性唯一的客体就是善和恶的客体。人们把前者理解为欲求能i力的必然对象,把后者理解为憎恶能力的必然对象,但两种能力都是依照理性原则的。p64(60) 德语有幸,具备一些不让这些区别忽略过去的词语。对于拉丁文用善(bonum)y一个词所指称的东西,德语却有两个颇有差异的概念以及同样颇有差异的词语。善恶和福祸。。。福或祸害永远只意指我们愉悦或不愉悦。。。。但是,善或恶任何时候都意指于对于意志的一种关联。p65(60) 一个斯多亚分子在痛风剧烈发作时呼喊道:疼痛,你尽可以如此厉害地这折磨我,我仍将永不承认:你是一种恶的东西;人们可以笑话他,但他的确是对的。。。。如果他当时意识到,他不是因不义的行为招致这种疼痛并且因此使自己配当惩罚,那么这种疼痛只是充任使他升华的肇端。(类似约伯的呼告)p66(61) 在我们实践理性的判断之中,我们的福祸诚然关系极其重大,并且就我们作为感性存在者的本性而言,一切都取决于我们的幸福,如果这种幸福,一如理性所特别要求的,不是依照瞬息即逝的感受,而是依照这种偶然性对于我们全部的实存以及我们对于这种实存的满足所施加的影响,被判断的;但是,一般而言,仍然并非一切都取决于这一点。。。人并经不是那种彻头彻尾的动物,以至对于理性向自身所说的一切也都漠不关心,而把理性只是用为满足他作为感觉存在者的需要的工具。(这是极其重要的关于幸福和理性,以及功利的论述,并牵涉到了人的异化问题)p68(63) 这就是说,善和恶的概念必定不是先于道德法则(从表面上看来,前者甚至似乎必定构成后者的基础)被决定的,而只是(一如这里所发生的那样)后于道德法则并且通过道德法则被决定的。。。。这个单纯关涉最高道德研究之方法的注释,是相当重要的。p70(64) 古代哲人们把他们的研究整个地置于对至善概念的规定之上,因而置于一个他们想随后使之成为道德法则里面意志的决定根据的对象上。。。在近代儿女那里,有关至善的问题已经过时了,或者至少看起来已经成为第二位的事情了,他们把上述的错误隐藏(就如在其他许多情形下一样)在不确定的词语之后,不过人们依然看见这个错误从他们体系的背后闪现出来。。。(对于所谓至善和自然权利的否认)p79(73) 一切禀好共同构成利己主义(solipsismus)。这种利己主义或者是自爱的利己主义,这是一种对自己的过度的钟爱(philautia),后者特别地成为自负。纯粹实践理性只是瓦解自私而已,因为它把这个自然地和先于道德法则活动于我们之中的自爱仅仅拘束于与这个法则符合一致的条件之内;这时,自私也因而被叫做合理的自爱。但是,纯粹实践理性完全平伏了自负,因为在于道德法则符合一致之前先行出现的自大的主张,都是微不足道和毫无根据的。。。这一章中的一些研究和海德格尔的方式颇为相似。p83(76) 敬重始终仅施于人,决不施于事物。事物能够在我们心中唤起秉好,或者倘若它们是动物(譬如马,犬等等)的话,甚至可以唤起爱,或者也可以唤起畏惧,如海洋,一座火山,一匹猛兽,但却不能唤起敬重。某种近似这种情感的东西,是景仰,而这种景仰作为情绪,即惊异,也能够施于事物之上。。。。。。敬重是我们对于功业不得不表示的礼赞。。。于是,对于道德法则的敬重是唯一而同时无可置疑的道德动力,并且这种情感除了仅仅出于这个根据的客体之外就不指向任何客体。p119 。。。作为纯粹实践理性,它同样为实践上有条件者寻求无条件者,虽然不是以其为意志的决定根据,而是在它业经给予之后,以其为纯粹实践理性客体的无条件的总体,而名称是至善。从实践上,亦即为了我们的理性举止的准则,充分地规定这个理念的,是智慧学说,而作为一门科学,这种学说在古人所理解的这个词的意义上便是哲学,后者在古人那里原是对至善借以措身的概念以及对至善借以获致的行为的诠论。倘使我们让这个词维持其古代意义,作为一门至善的学说,这当是不错的,只要理性致力于使其成为一门科学。因为一方面,这个附加的限制条件会切合于希腊文的措辞(它意谓)爱智慧,同时也会足以在哲学的名义下包含对科学之爱,从而包含对理性一切思辨认识之爱,只要它有助于理性既达到那个意义又达到实践的决定根据,而且又不让忘却它之所以独独能够被称为智慧学说的主要目的。另一方面,如果我们通过定义向那种胆敢以哲学家自居的人提出将大大挫折他的要求的自尊标准,那么吓阻他的自负也无不利之处。。。(这一段也是康德对古人哲学理想的读解)p121(110) 至少这个概念。。。德行是所有向我们显现为值得想望的东西的无上条件,从而也是我们对于幸福的全部追求的无上条件,因而也就是无上的善。。。。为了成就至善,还需要加上幸福。p123(112)在对于着力把原则之本质的和不可调和的差别化为措辞之争,从而从表面上捏造出单单在不同命名之下的概念的统一性,借此扬弃这种差别。。。(实际上引出了黑格尔)p138(126) 对于上帝的研究。。。纯粹理性的信仰。。。经过这样一番演绎之后现在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希腊各学派从来没有能够成功解决他们那个至善的实践可能性的问题:因为他们总是使人的意志应用自己自由的规则成为这种可能性的唯一的和独自充足的根据,据他们看来为此无需上帝的存在。他们独立于这个公设而单单从理性与意志的关系来确定道德原则,并且从而使这个原则成为至善的无上实践条件,这一点他们的确作对了;但是,这个原则因此不是至善可能性的全部条件。康德在这一部分对于之前学说的梳理是很重要的。。。。基督教的学说,即使人们还不把它视为宗教学说,在这一点上给予一个至善(上帝之国的)概念,惟有这个概念才能满足实践理性最为严格的要求。p151(138) 上帝的概念是一个属于物理学(从而也属于形而上学,因为后者仅仅包含一般意义上的物理学的纯粹先天原则)的概念呢,还是一个属于道德学的概念?。。。我发现,只有在以具有至上完满性的世界创造者为先决条件时,道德的原理才允许它有可能性。。。。(希腊民族在哲学上的洞见)p177 结论(十分著名的宣言)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日新月异、有加无已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不过在缺乏数学的情况下,采用类似于化学的过程,把存在于其中的经验的东西与理性的东西加以区别,在普通的人类知性上面反复试验:这就使我们能够确切地辨别两者的纯粹状态以及每一种独自能够成就什么。。。(与化学的比照是相当有启发性的)p198 译后记 《纯粹理性批判》与康德实践哲学的关系及其重要性自不待言,而罗尔斯受康德实践哲学影响之深,尤其《政治自由主义》所体现的康德实践哲学的精神。。。罗尔斯的《正义论》和《政治自由主义》都是从康德实践哲学出发的,前者采纳的是康德的道德原则,而后者在理性信念,在理论基础和方法方面以现代的视野更加深刻地体现了康德实践哲学的精髓。(在阅读康德之后容易对很多事物失去兴趣,或者仅是一种解构的智力上的问题而已)
  •     康德批判常识,批判随时具个体性且易变的感性,以至于批判脱离经验的理性与知性。根据他的观点,生活中所谓的常识往往不具备成为实践原则的条件:常识一般适用用于大部分情况,但仅仅因为如此就把这个准则强加于每种个体,每种情况则是毫无道理的。另外,由于原则是由绝对理智的人分析了所有条件之后得到的结果,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获得的都会参杂个人情感与欲求,于是是否可知也成为康德批判的一个重点。这些批判,引导出了全书中心问题:知性和理性脱离一切经验能够认识什么、认识多少。似有所悟,贻笑大方。

精彩短评 (总计57条)

  •     而量刑规则和量刑建议规则制度的不甚。
  •     难度大 好晦涩
  •     平均看了三遍,看完以后,觉得学人文社科的还是应该读读康德的
  •     这书还是适合攒个读书会,几个人一起读。
  •     用了两个半月时间,部分段落反复读了若干遍,终于啃下了这本并不很厚的康德第二批判。第一部分主要阐述道德理性的先验性,第二部分则对第三批判的判断力批判做了铺垫。或许囫囵吞枣啃下的这些理论还要经过十几年的时间来消化理解,但醍醐灌顶的对道德理性的阐述从开始读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令我受益匪浅了。
  •     林晖老师的课
  •     真没看懂
  •     虽没读完,也没懂多少,但还是有所悟
  •     正其义而不谋其利,明其道而不计其功
  •     全书基本是看邓译本,但很多读不通的地方都参考了韩水法先生的本子,对理解很有帮助。
  •     想死。。。
  •     跟《纯批》一起读,很有必要。书质量不错
  •     还是没思路啊。
  •     康德的思想是深刻的,只是论证太过繁琐,总是把同一句话用不同的方式重复十几次。
  •     嗯。。。看之前最好要先看《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啊,倒也不是说非先看它不可,但看完之后还是会很有助于对《实践理性批判》的一些论证的理解的。最后结论的那句名言真的滥用到让我有点听到某些洗脑神曲般的恶心。 BTW,有幸在一场讲座见到译者韩水法先生,身材很高大。只是不知道为何他现在就转向到政治哲学现代哲学去了。
  •     康德的三大批判都全了
  •     参考对照版本
  •     : B516.31/0222-8
  •     从来不碰伦理学被逼无奈还是看了这本,相对来说虽然我不是很喜欢康德的伦理观,但他的道德哲学和他的形而上学的确是知行合一了,哲学史上能做到这样的我认为只有康德和斯宾诺莎
  •     囫囵吞栆看完了,不是很震撼 感觉啰啰嗦嗦 有机会要再看一遍
  •     很好
  •     实践理性批判
  •     唉............
  •     在这个和邓晓芒和李秋零三个译本间翻来覆去,看不懂是我的不是翻译的问题
  •     没看完……
  •     东海西海,心理攸同
  •     读得不太懂
  •     伦理学的基础
  •     康德每个鳞片都映照出整个体系的光辉。
  •     康老头有点啰嗦
  •     有问题可交流。本人通读过全书两遍,一个个纠缠的小问题和康德整体的论证框架,都比较熟悉,能基本理解。康德伦理学只要我们不用很割裂现象和本体、义务与个人内心自给自足的道德情感(喜悦),这种圆融无二的思路去体察,必然会摆脱无论是完全不相信康德、还是教条地听他的死理这两个极端,而被其感动
  •     在纯粹理性批判规定的自由,灵魂不朽,上帝存在的大前提下,康德提出了道德是基于纯粹理性,对于绝对律令的敬佩产生的,给人带来幸福和快乐。而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康德认为需要判断力来执行,由此为判断力批判做了铺垫。最后,道德发源于指向无穷的利益,终止于狂热与迷信。
  •     粗略的快速看一遍,貌似只是把文字用眼睛扫描到了某处,完全看不懂。要花时间来慢慢消化。
  •     没看懂
  •     Critique of Practical Reason by Immanuel Kant.: Commercial Press. |自知没有看到十分懂,待积累多些再回头看一次。
  •     读书会上读的,基本被我翻烂了,也发表过一篇关于康德德性理论和教育理论之间关系的万字论文。
  •     最喜欢的一本哲学书之一!
  •     唯一的助益就是背一背结论了...完全看不懂
  •     谁可以告诉我什么叫质料什么叫实践理性什么叫思辨理性?!!!疯了
  •     这样的大书是需要不断“返回”,不断“重读”的。
  •     so good book
  •     79后
  •     没有任何德行需要我们压制个人幸福。德行和幸福的配当才是至善讨论的问题。我们每一个人就是目的本身,不成为任何事物的手段。我仰望星空,敬仰和敬畏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     《实践理性批判》让我走向了走向反对康德的路上,他试图在这本书中将遵守纯粹理性自身的道德准则作为存在者配得幸福的依据,将上帝仅仅作为道德论意义上的上帝,而忘记了人自身的在体性创伤,这无疑是误解了道成肉身的上帝。
  •     道德学就其本义来讲,并不是教人怎样谋求幸福的学说,乃是教人怎样才配享幸福的学说。康德的思维方式总是那么理性,那么的卓尔不群。
  •     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 不知还要看几遍才能看懂一点点
  •     需要反复研读
  •     时隔两年,实在是本严肃又晦涩的书,没有完全看懂,不过有很多延伸的可能性被提供,真不敢想象德语版是多么的拗口
  •     有时间不得不再读一遍
  •     康德的智慧让我感到 自己在思想上有残疾......
  •     读书会就这么散了吧。
  •     大哥,你说啥?
  •     名字吓唬人
  •     !
  •     这本书的翻译翻得有点望而生畏啊。。。而且在此领略到康德大叔的长气。。。
  •     意识上的道德与行为一致才是真正的道德。
  •     内容没得说,丝丝入扣。翻译用词半文半白,还用了不少自造词,这点让人不太满意。后面的索引很不错,非常有用。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