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民之本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生民之本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6-1
ISBN:9787301172353
作者:(美) 安乐哲,(美) 罗思文
页数:170页

章节摘录

  首先,在义务论和功利主义伦理学中,一个人最高的道德责任常常被认为需靠赞同康德、边沁或穆勒的抽象原则来说明——其范围完全是普泛性的。而儒家责任则总是直接且专门指涉处于特定时间特定情境下的一个或几个具体的人。古典儒家的关联伦理学是高度特殊化和具体情境化的。  此特殊论很有助于解释主动态度得当地履行我们种种责任的意义,同时也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古典儒家往往不明确区分举止、伦理、习俗及其他人际交往行为之间的不同;你的种种角色行为决定你在家庭和社群中的地位,亦真正建构你之为你所是之人,不管什么情况下你都要于其中秉“义”而行所当行之事(关于“义”的解释,参下章主要哲学术语汇解)。  我们将在下文展开对这些问题的详细哲学讨论,现在先来看一下说明这些观点一个非常简单但非哲学的例子:想想你小时候给奶奶画幅像。画像很有趣。想到这可能会让奶奶高兴一下你也会很高兴。你还能想到当你把自己的作品送给奶奶时会得到的那个快乐的拥抱;你几乎千真万确地会直觉到她真的喜欢你画的像。这是行动中的“孝”。此后不久,因为天气的原因她的关节炎犯了,她让你帮她捏捏肩膀。但正在这时候,你的玩伴们找你出去玩。你该怎么做?  对儒家来说,这个不成问题,因为当然你义不容辞要去给奶奶按摩。但如果你在做的时候觉得懊恼、愤恨,那你就不是真的孝(可回头看一下前面所引《论语·为政》两节)。你必须想给奶奶解除痛苦,要高兴这样做,还要比跟小朋友一起玩更愿意做这个。这就是所谓成“仁”,迈向成为君子之途。  ……

前言

  自史前创始时代,中国文化就始终处于演化中。其于世界文明中独树一帜,既缘于其完整的连续性,又因百姓所创造的丰富多样的制度、物质、观念等人文产物。这种丰富性和多样性又使得许多这些人文产物至少部分可在其他文明中找到对等。因此,就很难简括出某单一使中国文化确然独一无二之物。  不过,切入中国历史,某些主题就会呈现出来。它们反复体现于中国人生活的各个不同层面。其中之一就是家庭本位观念。该观念至少自新石器时代早期开始便一直渗透于中国历史之社会一政治、经济、哲学、道德、宗教等各个层面。可以说,中国社会的所有关系——社会、政治以至宇宙关系等都可被理解为家庭性的。学堂里,老师是“.师父”、“师母”,同学为“学姐”、“学弟”;亘古之时,帝王即知为“天子”,乃“父天母地”;之后地方官因代表龙庭亦俗称“父母官”;宇宙甚至天地乾坤也彼此对应于家庭关系。  固然,家庭结构及其相关价值实存于古今任何文化中。血亲关系自人类学这门学科兴起以来一直都是其中心课题。从旧约时代起,西方文明发展中家庭价值亦处于突出地位:《十诫》中有八条言“否”;唯光耀父母之责乃其中两“是”之一。  但中国家庭价值观是凸显的——凸显到成为整个文化的根本价值。考古学发现祭祖物证最早可溯至公元前5千年。因此,毋庸讶异,孝是中国人尤其早期儒家最根本最明确的价值观之一。

内容概要

罗思文马里兰大学圣玛丽学院的杰出教授,主要著作有《中国之镜》(A Chinese Mirror)、《理性与宗教体验》(RationalityandReligious Experience)、《有普世的宗教语法吗?》(Is Therea Universal Grammar ofReligion?)等。  安乐哲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他在1987年获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担任夏威夷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安乐哲教授出版了一系列蜚声国际的中国哲学专著,其中包括《先哲的民主:杜威、孔子与中国民主之希望》、《通过汉代而思》、《主术:中国古代政冶制度之研究》?、《通过孔子而思》等;同时也是一位重要的中国经典的翻译家,将中国一些重要的哲学典籍译成英文,其中包括“孙子兵法》、《孙膑兵法》、《论语》、《道德经》等。他还是美国的比较哲学杂志《东西方哲学》的主编。

书籍目录

总序
致谢
序言
第一部分 导论
一 为何研究《孝经》?
二 历史与文本背景
1.文本概述
2.孔子
3.曾子
4.文本及其历史语境
三 哲学与宗教背景
1.古典儒家中的“孝”
2.孝的社会一政治维度
3.孝的伦理维度
4.孝与人本宗教性
四 主要哲学术语汇解
第二部分《孝经》译解
一 开宗明羲章
二 天子章
三 诸侯章
四 卿大夫章
五 士章
六 庶人章
七 三才章
八 孝治章
九 聖治章
十 纪孝行章
十一 五刑章
十二 廣道章
十三 廣至德章
十四 廣扬名章
十五 谏诤章
十六 感臆章
十七 事君章
十八 丧亲章
参考书目
索引
译后记

作者简介

这两位作者都是海外研究中国哲学的大家。这部书既是两位作者研究中国经典《孝经》的精湛专著,同时又包含了两人对《孝经》的完整翻译。
在中国传统中,家庭价值观是极其突出的,成为整个文化的根本价值。孝是中国人尤其早期儒家最根本最明确的价值观之一。对中国人来说,孝乃是发展其他德性之必要条件。儒家传统的人伦思想及其所激发的“成人”观念植根于亲情的涵养之中。
作者对《孝经》历史、哲学和宗教方面进行了详细说明,并附以主要术语汇解,导论和翻译。作者希望它们能帮助读者融入《孝经》文本本身,既引导他们将之历史性地放人中国语境中认识,亦有助于理解其对所有社群具有的当代价值。

图书封面


 生民之本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对父母、亲情以及家庭关系的不断反思让我捡起这本书,很不幸,比较难啃。庆幸的是,视角还算有趣,比如作者强调,“要坚决区分好理想与现实。也就是说,要将作为一种哲学和宗教信仰体系的儒家思想和被许多中国家庭践行以及被政府所征用的儒家实践区分开来;前者服务于文化,乃文化的一种灵感资源。” 尽管作者承认,古代儒家传统在本质上是等级性的,但也尝试用一种更加“积极”的方式解读“好理想”,即受惠者(beneficiaries)与施惠者(benefactors)之间的关联。比如科学家指导其研究生的研究;医生与病人的关系;父母督促子女做家庭作业;技术娴熟的水管工带学徒;朋友征询给出忠告——这些以及无数类似情况明显有等级,却不尽然要被解读为“精英主义”或更糟的“压制性”。 从这个“温和”的角度,作者引《论语·为政》的说法——“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认为对于孔子来说,纯粹“装样子”敷衍孝的责任,尽管或许为社会和谐所需,却绝不会让人变成君子。孝需要更多,这个更多似乎是对行所当行之事的渴望(desire)。不仅必须履行我们的责任,还必须想要(want)履行之。进一步说,重要的是,孝必须立基于情,亲情(family feeling),真情。据“礼”侍亲的关键在于真情实感。 作者反复强调,“必须区分理想和现实……必须把儒家热切的哲学宗教理想与许多中国家庭无数世纪种种社会政治坎坷实践区分开来……”而从我自己的体会来说,也恰恰是真情实感,让我抵消了对“孝”的下意识的沉重感和责任感。当不再关注或者说跳出“孝”对于人的行为和情感的“束缚”以后,反而能够更多感受并顺应“情”之本身。

精彩短评 (总计6条)

  •     安乐哲与已逝的郝大维先生,是我所见过的,当今西方汉学家中最有学术原创力的,他们对儒学的阐释,多有发前人所未发之创见。
  •     老外写的英文再翻译成汉语——好难懂
  •     如果非要从安乐哲那里挑点不是的话,那就是,他把儒家诠释得太过美好了
  •     让现在的学生先从这样的书看起是否更好,因为我们读书时候的好多思维预设实在太西化了
  •     那些一看到孝字便厌弃如敝履的单细胞动物可以一观。
  •     这本书内容有参考价值,翻译很好,其中还附有《孝经》的英译文。作者英译《孝经》的目的是为了有助于在西方尤其是美国重建家庭价值观。作者对《孝经》的伦理学以及宗教价值的阐释,也就是所谓“哲学诠释”,完全抽离了《孝经》本来所处的社会背景。这样的研究思路是的被研究对象与中国传统社会完全不相干了。《孝经》成为一个没有特定背景的的文本。这只是一种研究思路而已。这种研究思路对于理解中国没有多大用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