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诠释学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儒家诠释学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2-21
ISBN:9787301162941
作者:赖贤宗
页数:240页

章节摘录

  要了解成中英先生所说的“本体诠释学”,必须先了解他自己对于“本体”的意义之解释,以及他提出“本体诠释学”一语的理论背景。成中英先生所说的“本体诠释学”的“本体”一语显然是来自于中国传统哲学,尤其是来自于《易经》,而非承自西方传统哲学的存有论(Ontology,Ontologie)。成中英之所以提出“本体诠释学”,受海德格尔(M.Heidegger)影响甚深。西方哲学的Ontology在民国初年被翻译为“本体论”,但是,西方传统哲学的Ontology被海德格尔批评为忽略了存有学差异,从而是遗忘了存有本身,简言之,西方传统哲学的“存有论”是以不同的方式,将“存有”了解成“最普遍者”,例如柏拉图的观念、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康德的先验主体等等,这些了解都是从存有者的角度、存有作为既已表象者(既已开显者)的角度来掌握存有,从而忽略了存有本身是即开显即遮蔽。海德格尔存有思想就此一西方传统哲学的根本缺失加以补救,补救之道略而言之:1927年《存有与时间》,海德格尔尝试以“时间性”和“实存”的角度来阐明“存有的意义”;1930年以后,海德格尔阐明“无”的重要性,脱离表象性思维来重新思考“真理”和“语言”的问题,并从“本成”的角度来重新思考“存有学差异”。成中英的“本体诠释学”除了来自中国传统哲学(尤其是易经哲学)的影响之外,不可忽略海德格尔的存有思想,以及海德格尔的学生迦达默尔(H.Gadamer)所发展的“哲学诠释学”。可以说,成中英的“本体诠释学”是一种中国哲学的“哲学诠释学”,进行中国哲学的当代诠释,阐明中国哲学的本体理解,其目的在推动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与世界化,也借此超越海德格尔所批评的西方哲学“存有遗忘”的问题。

前言

  《儒家诠释学》一书从“本体诠释学”的角度,来重新阐明明末清初儒学(刘蕺山、李二曲)与现代新儒家哲学(熊十力、牟宗三、唐君毅、成中英)的体用论与心性论,追溯当代儒家哲学的问题来源,展开当代诠释从而丰富其内涵,期待儒家哲学可以面对当代社会与文化的多重挑战。  传统儒家的体用论、心性论如何开出当代的致用之学?在多元性的社会文化之中,道德主体如何可以开放给生命存在与生活世界的全体大用,避免落入泛道德主义的主体独断论之中?此中的回应之道,例如在李二曲与熊十力那里,他们从体用来讨论心性,就已经呈现出极大的当代活力,此一活力在成中英等人所倡导的“本体诠释学”之中,达到一个理论与实践上的高峰,本书就此加以解明。  在以上思想主轴之外,本书也在新儒家心性论与体用论互相交涉的向度之中,讨论朱子的心统性情与蕺山的心之性情的争议,厘清新儒家哲学具有本质意义的一个讨论。又,本书探讨了成中英的本体诠释学与易学体用论,从易学体用论的反思,重新来讨论熊十力到成中英的易学诠释发展以及儒佛会通的当代课题。  本书我采取本体诠释学的进路,尝试使儒家的心性论在当代社会之中能够具有真正的开放性,建构儒学传统在当代发扬光大的理论基础。如此,不仅能够使儒学在社会文化中具有跨界沟通意义的当代开展,同时也能克服全球化声浪中的西方社会的文化危机和价值上的虚无主义。

内容概要

赖贤宗,现任国立台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暨中文系系主任,兼任台北大学人文学院东西哲学与诠释学研究中心主任。

书籍目录

成中英的本体诠释学与易学体用论  导论  第一节  成中英的“本体诠释学”的基本意义与易经哲学  第二节  成中英本体诠释学的基本论题之展开与易经哲学  第三节  当代新儒学哲学的批判反思与成中英易学的本体诠释学  结论易学体用论的反思:论熊十力到成中英的易学诠释发展与儒佛会通  导论  第一节  熊十力前期思想的思想突破  第二节  年之后的熊十力晚期思想之考察  第三节  跨文化观点之中的易学本体论  第四节  从熊十力的易学体用论、牟宗三的《圆善论》到成中英易学的本体诠释学  结论台湾当代新儒家哲学之研究与本体诠释  导论  第一节  战后台湾的儒家哲学的研究的思想位置与主要贡献  第二节  论牟宗三的圆教思想的当代重构与其对于传统哲学的诠释  第三节  走向东西哲学之会通的当代台湾新儒家哲学:牟宗三的一心开二门的二层存有论的重检  第四节  本体诠释:当代新儒家哲学思想的前瞻与反思  结论唐君毅论儒家的精神性之本体诠释  导论  第一节  本体诠释与唐君毅论“精神”  第二节  唐君毅《中西哲学思想之比较论文集》论儒家的精神性  第三节  《道德自我的建立》与《西方近代理想主义之哲学精神》论儒家的精神性  第四节  《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的三向九境与本体诠释  结论熊十力论性觉性寂及其体用哲学在儒佛会通上的含义  导论  第一节  由性觉与性寂之争议,论熊十力《新唯识论》在儒佛会通一课题上之含义  第二节  性觉与性寂之争议之重检:论体用论作为当代新儒家与佛教的共通理据及体用论在儒佛会通上的含义  结论李二曲的体用全学之人文化成与平章儒佛  导论  第一节  李二曲学思历程  第二节  李二曲的“体用全学”与融会阳明学与朱子学及其人文化成的新义  第三节  李二曲的体用全学与其平章儒佛之含义  结论论刘蕺山“心之性情”反对朱子“心统性情”的理论根据  导论  第一节  刘蕺山以“心之性情”反对朱子“心统性情”的理论背景之分析:蕺山慎独说的发明与诚意说的精熟  第二节  论刘蕺山以“心之性情”反对朱子“心统性情”的理论根据  结论朱子论易体与心统性情的交涉及刘蕺山的批评之本体诠释  导论  朱子的“心统性情说”与“易(体)-道(理)-神(用)”交涉的理论向度与易经哲学的本体诠释学  第一节  儒家心学之重检  第二节  朱子论“心统性情”与“易体”的交涉  第三节  从朱子的心统性情到蕺山的心之性情的一个本体诠释学的考察  结论附录  成中英哲学思想发展与意义

作者简介

本丛书发挥成中英、 H. Beck等人的《本体诠释学》(Onto-Hermeneutics) 的诠释角度对中国哲学当代诠释进行阐释,除了延续中国哲学体用论、心性论、境界论等固有传统予以当代解释之外,更吸收了现代新儒家、日本京都学派、海德格、迦达默尔等哲学家之中的本体诠释学思想资源,从而在《道家诠释学》、《儒家诠释学》、《佛教诠释学》、《诠释学与意境美学》四书之中开展了儒道佛与中国美学的“中国哲学的诠释学”之四个面向。 本书采取本体诠释学的进路,尝试使儒家的心性论在当代社会之中能够更具有开放性,建构儒学传统在当代发扬光大的理论基础,不仅使儒学在社会文化中具有跨界沟通意义的当代开展,同时也克服了全球化声浪中的西方社会的文化危机和价值上的虚无主义。

图书封面


 儒家诠释学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4条)

  •     很不错的书,结合作者对新儒家和明儒的研究,做出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解读
  •     贤英于2010年5月29日捐赠
  •     作者文风严谨,真是我写论文的优秀参考书!
  •     扯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