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译注》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论语译注章节试读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09-10
ISBN:9787101070248
作者:杨伯峻
页数:308页

《论语译注》的笔记-第15页 - 为政篇第二

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颜回其实也是个自学控啊~

《论语译注》的笔记-第6页 - 学而篇第一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论语译注》的笔记-第29页 - 八佾篇第三

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对人也是,太讲礼数,也未必好。

《论语译注》的笔记-第16页 - 为政篇第二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论语译注》的笔记-第23页 - 八佾篇第三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论语译注》的笔记-第32页 - 八佾篇第三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爱情也一样

《论语译注》的笔记-第17页

礼"礼仪 礼制 礼器 仁"
克己复礼为仁or仁者先难而后获or能行五者(恭 宽 信 敏 惠)于天下为仁
何为仁?
孔子"吾道一以贯之" 即“夫子之道 忠恕而已矣”
“吾道”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 即忠恕
何为恕?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仁之最高境界为“圣”
爱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修己以安百姓 修己以安人
遇事 -- 源洁则流清 形端则影直
为人 -- 念恩、释怨、辨谗、去疑、责己、畏天、防乱、改过
为友 -- 莫逆于心,遂相与友

《论语译注》的笔记-第12页 - 为政篇第二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都是五十岁才知天命啊,你二十岁凭什么一副看透世事的样子啊?社会跟你想的大不一样,还是有阳光的,振作起来,笨蛋!别以为世界就是这个样子啊!

《论语译注》的笔记-第30页 - 八佾篇第三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译注》的笔记-第24页 - 八佾篇第三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译注》的笔记-第19页 - 为政篇第二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论语译注》的笔记-第9页 - 学而篇第一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对于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实在理解不了。囧。

《论语译注》的笔记-第17页 - 为政篇第二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论语译注》的笔记-第11页 - 為政篇第二

關於威嚴2·1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關於詩經2·2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關於人生2·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二從心所欲,不踰矩。”關於孝2·6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2·7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2·8子曰:“色難。”關於識人2·10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關於學習,需溫故,且于故知中思索出新知2·11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關於廣博2·12子曰:“君子不器。”關於靠譜的行事之道2·13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道義穩固長久,以共同利害勾結的關係如風中草2·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關於學與思的相輔相成關係2·1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誠實是對人對己都負責且有益的大智慧2·17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多聞多見,慎言慎行2·18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關於得人心2·20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為與不為2·24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论语译注》的笔记-第9页 - 学而篇第一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前面两点都很难做到了啊,果然是圣人的境界。

《论语译注》的笔记-第18页 - 为政篇第二

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论语译注》的笔记-第10页 - 学而篇第一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译注》的笔记-第45页 - 公冶长篇第五

5·12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论语译注》的笔记-第23页 - 3.1-3.2

孔子谓季氏:
谓:comment on, say of 评论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注释】
  三家:鲁国当政的三家: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他们都是鲁桓公的后代,又称“三桓”。
  《雍》:《诗经·周颂》中的一篇。古代天子祭宗庙完毕撤去祭品时唱这首诗。
  相维辟公,天子穆穆:《雍》诗中的两句。相,助。维,语助词,无意义。辟公,指诸侯。穆穆:庄严肃穆。
  【译文】
  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在祭祖完毕时,让乐工唱着《雍》诗来撤掉祭器。孔子说:“‘助祭的是诸侯,天子严肃静穆的在那里主祭。’为什么在你家祭祖的庙堂上却用了唱《雍》诗的仪式?”
  【评语】
  本章与前章都是谈鲁国当政者违“礼”的事件。对于这些越礼犯上的举动,孔子表现的极为愤慨,孔子处在礼崩乐坏的时代。他无力回天。只能深表慨叹。

《论语译注》的笔记-第30页 - 八佾篇第三3·19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
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钱穆《论语新解》: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 君于臣称使,臣对君称事。定公此问,显抱君臣不平等观念。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礼虽有上下之分,然双方各有节限,同须遵守,君能以礼待臣,臣亦自能尽忠遇君。或曰, 此言双方贵于各尽其己。君不患臣之不忠,患我礼之不至。臣不患君之无礼,患我忠之不尽。此义亦儒家所常言,然孔子对君之问,则主要在所以为君者,故采第一说。 本章见社会人群相处,贵能先尽诸己,自能感召对方。
君臣作为三纲五常之一,是论语中热门的话题之一。难么我们就要对两者的关系进行辨析,君臣是否是平等的?有人说他们是平等的的,因为他们只是在各自的位置上,儒家所突出的是各司其职,这样社会才能平稳运行,这一点,即便是在西方也可以看到。格林通话中有这样一则故事:亚当和夏娃被赶出乐园后,被迫在贫瘠的土地上建造自己的家园,躬耕劳作,养家糊口,亚当种地,夏娃纺织。他们每年都会有一个孩子降临人世,但这些孩子都各不相同,有的漂亮,有的难看。过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上帝派了一名天使到人间,告诉他们自己将去看亚当全家。而夏娃呢,看到上帝如此宽厚仁慈,心情格外高兴,赶紧把房间打扫干净,饰以花朵,铺以花毯。然后她把孩子们引进来,他们全是那些漂亮的娃娃。她给他们洗澡、梳头、穿衣,还教他们在上帝面前讲礼貌、懂规矩;学会在上帝面前彬彬有礼地鞠躬行礼,伸出双手谦虚谨慎地回答他提出的问题。然而那些难看的孩子们却不让出来见人让他们躲了起来。她刚准备就绪,就听到了一阵敲门声。亚当从门缝里往外望去,一看来者正是上帝,便赶紧恭恭敬敬地开门,把上帝请了进来。上帝一进门就看见一排漂亮的娃娃在他面前又是鞠躬,又是伸手,又是下跪。于是上帝便开始赐福他们,他们分别成为国王、王子、伯爵、骑士、贵族、镇民、商人、学者……如此这般地把最好的祝福都给了那些漂亮的孩子们。夏娃看到上帝是如此地仁慈宽厚,便想:“如果我把那些丑娃娃也带出来,上帝可能也会赐福他们呢!”于是她赶紧把那些孩子找出来。上帝见了他们笑着说:“我会赐福这些孩子的。”上帝又将他们变成农夫渔夫、铁匠、制革、织工、鞋匠、裁缝、陶工、车夫的、海员、信差。……。夏娃听到这些赶紧说:“主啊!你的这些赏赐多么不公平!他们毕竟都是我的孩子,都是我把他们带到这个世界,你给予他们的恩赐应该相等才对呀!”但上帝回答说:“夏娃你可不懂。这些孩子们将世世代代生息繁衍下去,应该是这样,必须是这样。如果他们都是皇亲国舅,那谁来种谷、打麦、磨面、做面包呢?谁又是铁匠、织工、木匠、苦力和裁缝呢?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位置,这样才能互帮互助,就像大家都是一个身体里的胁骨互相支持着彼此一样。” 夏娃忙说:“主啊,原谅我出口不逊吧,神佑我儿。
但我并不这样认为。君臣的等级差异在古代必然是有的,他们的地位必然是不平等的。孔子的政治观是有一个贤明的君主为前提,即开明专制。那么如果君主不贤明反而残暴呢?恭喜臣下,他应当死谏。但是,死谏是只存在于暴君的。孔子不主张叛乱,他认为做人入则孝,出则悌,人始终应当保持一种顺民状态,但是前提是有一个明君。那么这样,处于被动地位的是臣子和民众,从本质上来说二者是不对等的。

《论语译注》的笔记-第17页 - 为政篇第二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译注》的笔记-第9页

1.14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孔子說:“君子,吃食不要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謹慎,到有道的人那裏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敏于事而慎于言” 我还要继续修炼才行!!
此外,对照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对“有道”的翻译不同。他认为,“有道”指的是书本:”从书本上去修正做人做事的道理“

《论语译注》的笔记-第24页 - 八佾篇第三3·3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 丧,与其易也,宁戚。
关键词:本
礼,与其奢也,宁俭这一句是对“礼”提出两点要求,即首先办丧礼依据个人的经济能力与个人的社会地位,最为经典的例子就是孔子在颜渊死后,颜父希望孔子能卖掉他的车盖来为颜渊办丧礼,但孔子拒绝了。而孔子的弟子们则知道孔子非常喜欢颜渊,因此帮颜渊办了不符合他身份的规格的丧礼,孔子感到非常生气。而第二点即使个人的内在感受。
钱穆《论语新解》是这样解读的:礼本于人心之仁,而求所以表达之,始有礼。奢者过于文饰,流为浮华。俭者不及于程节,嫌于质朴。然奢则外有余而内不足,俭则内有余而外不足,同嫌于非礼。外不足,其本尚在。内不足,其本将失。故与其奢宁俭。
他提出奢俭是表里关系,即维持“里”是优先于“表”的
丧与其易也,宁戚强调礼的精神内核——仁,即“人心”,强调“礼”与“仁”的高度统一。礼不只是一套外在的道德条例,更是对日常伦理的评判标准。但这两者都是建立在人内心之上的,按照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的划分,“易”是“道德行为现象”是供他人进行道德判断的外在表现,“戚”是人内心自发的“道德心理现象”。前者更为客观,后者却更为重要,也因为其不完全显性而变得更为高尚。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礼奢而备,不若俭而不备之愈也;丧易而文,不若戚而不文之 愈也。俭者物之质,戚者心之诚,故为礼之本。”杨氏曰:“礼始诸饮食,故污尊而抔饮,为之簠、簋 、笾、豆、罍、爵之饰,所以文之也,则其本俭而已。丧不可以径情而直行,为之衰麻哭踊之数,所以 节之也,则其本戚而已。周衰,世方以文灭质,而林放独能问礼之本,故夫子大之,而告之以此。
朱熹认为,戚是一种节制的真情,因为这样才是符合礼的。且不论这种观点是否符合孔子的本初之指,但朱熹所寻求一种礼与情的平衡点,那么“戚”就很好的达到了这一中庸的状态。

《论语译注》的笔记-第39页 - 里仁篇第四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论语译注》的笔记-第17页 - 为政篇第二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译注》的笔记-第15页

2.8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譯文:子夏問孝道。孔子道:”兒子在父母前經常有愉悅的容色,是件難事。有事情,年輕人效勞;有酒有餚,年長的人喝,難道這竟可認為是孝麼?“
在《论语别裁》(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11215/)里,南怀瑾将这里的孝引申到”为政之道,也是色难",谈及公务员的工作态度问题 (并非只是帮人做事情便算完了,还要态度端庄),甚是启发人。

《论语译注》的笔记-第21页 - 为政篇第二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论语译注》的笔记-第34页 - 里仁篇第四

真正聰慧之人都眼光長遠,所以安仁利仁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關於識人4·7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對理想的殷切之心!4·8 子曰:“朝聞道,夕可死矣。”儒家“無必無固”,通權變達,“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唯義是從。大滑頭。4·10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雙贏共贏才是長久之道4·12 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關於找工作和擴大影響力==4·14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孔子一以貫之之道——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忠是恕的積極一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4·15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與人交,心無雜念(大忌見賢而嫉、見不賢而譏)4·17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處理與父母的關係4·18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孝4·19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自律4·23 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行重於言4·24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莫愁前路無知己4·25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關於分寸和社交距離4·26 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论语译注》的笔记-第60页 - 雍也篇第六

(樊迟)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杨注:孔子对樊迟两次说这样的话,是不是樊迟有坐享其成的想法,那就不得而知了。孔子解释“仁”的含义,也是因材施教。想起之前与朋友讨论佛法,她说,每个人成佛的方法都不相同,这些方法都要自己去寻找。大概孔子的解释对弟子来说也是一种修道的方法, 因人而异。只不过“仁”是学以成人,而非成佛。

《论语译注》的笔记-第4页 - 学而篇第一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译注》的笔记-第11页 - 为政篇

今至为政篇

《论语译注》的笔记-第11页 - 为政篇第二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这里的“邪”应该读“xie”,不是语气助词“ye”。思想纯正无邪气之意。

《论语译注》的笔记-第18页 - 学而篇第一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君子之道是没办法下确切的定义的,只能采取“判例法”去研究。生活中亦常遇到别人不理解自己的地方,有时甚至是自己的朋友,这时君子怎么办呢?夫子教导说,这时要做到“不愠”,即不怨恨。网络用语叫“呵呵”。记得以前有个网帖,大意是说人生苦恼时,皆可简而化之,比如别人不理解,那么去解释啊。前者指态度,后者指处理方法。刚不可久,柔不可守,水无常势,法无常形。遇到具体事情如何处理,还是要看人,看事,决定是不是要去解释。但是不愠却是要做到的,这是一种人生态度。

《论语译注》的笔记-第1页 - 學而篇第一

實在是專注而純粹的心境1·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自律是為生活建立秩序,避免生命被墮落空耗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孔子主張道德高於知識。更應智慧先行,否則則流於愚。1·6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關於靠譜1·13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物質重要卻實在是次要的1·1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患人不己知是自我太大,為人處事惟有忘我才致平和快樂之境1·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译注》的笔记-第34页 - 里仁篇第四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论语译注》的笔记-第3页 - 学而篇第一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译注》的笔记-第1页 - 学而篇第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作者原文:人不知,而不愠。
本人认为人不知后没必要添逗号了。

《论语译注》的笔记-第32页 - 八佾篇第三

3·23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翕如,纯如,皦如,绎如。

《论语译注》的笔记-第14页 - 为政篇第二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译注》的笔记-第21页 - 为政篇第二

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论语译注》的笔记-第23页 - 八佾篇第三

君子平和3·7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虔敬之事3·12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天助自助者3·13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于奧,寧媚于竈(簡體:灶),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于天,無所禱也。”關於詩經3·20 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已過的事情就過了,事情既已如此,便應摒除情緒來解決問題3·21 ……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為師者得享此譽!3·24 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论语译注》的笔记-第17页 - 为政篇第二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译注》的笔记-第41页 - 公冶長篇第五

關於口才5·5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禦人以口給,屢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關於勤奮&識人5·10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於予與何誅?”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關於學5·15 自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關於君子之道5·16 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關於適度5·20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關於明哲保身5·21 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關於直率5·25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论语译注》的笔记-第14页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马融注:言孝子不妄为非,唯疾病然后使父母忧。
泥菩萨:别人在关心你飞的高不高的时候,只有父母在关心你累不累。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泥菩萨:联系下文意思,若色作生气、变脸解,难作辞别、离去解,则此句话意思可解释为侍奉父母时面带难色,稍有不顺就变脸离开。的确不能算做孝行,似乎也通。

《论语译注》的笔记-第8页 - 学而篇第一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论语译注》的笔记-第14页

2.7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譯文:子游問孝道。孔子說:“現在的所謂孝,就是說能夠養活爹娘便行了。至於狗馬都能夠得到飼養;若不存心嚴肅地孝敬父母,那養活爹娘和飼養狗馬怎樣去分別呢?
孝并非仅仅形式。
此外,南怀瑾在《论语别裁》(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11215/)
中指出,"由个人的孝父母,扩而充之爱天下,就是孝的精神。

《论语译注》的笔记-第53页 - 雍也篇第六

抓大體、不煩瑣6·2 仲弓曰:“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不亦可乎?居簡而行簡,無乃大簡乎?”子曰:“雍之言然。”何謂好學6·3 “有顔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時機6·4 “君子周急不繼富。”英雄不問出處6·6 子謂仲弓,曰:“犁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到社會上混了才真正體會到顔回能做到這樣實在太有修養了!6·11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別給自己找藉口6·12 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關於低調(真的看到這條立馬想到甄嬛==)6·15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將入門,策其馬,曰:‘非敢後也,馬不進也’。”中庸6·18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正直的人心中有安定6·19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興趣是最好的老師6·2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與人交往要用對方喜聞樂見的方式6·21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有所成就的必由之路6·22 樊遲……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孔子所言不虛6·23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中庸是孔子的最高道德標準。“中”,折中,無過,也無不及,調和;“庸”,平常。6·29 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最後兩句)如何做到仁。能夠就眼下的事實選擇例子一步步去做,可以說是實踐仁道的方法了。6·30 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论语译注》的笔记-第17页

2.13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譯文] 子貢問怎樣才能做一個君子。孔子道:“對於你要說的話,先實行了,再說出來 [這就夠說是一個君子了]。”
2.14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譯文]孔子說:"君子是團結,而不是勾結;小人是勾結,而不是團結。“
杨伯峻先生在这里说,”周“是以当时所谓道义来团结人,而”比“则是以暂时共同厉害互相勾结。(比读第四声)
南怀瑾先生在《论语译注》里,将“周”作”包罗万象,面面俱到“讲,认为孔子的意思是,君子为人处事对每个人一样好。若将人与自己比较,合适时对他好,不合适时便对他不好,这叫做”比“。他因此认为孔子的意思是,爱人是不能分彼此的。

《论语译注》的笔记-第18页 - 为政篇第二

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译注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