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品读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孟子品读

出版社:朝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8
ISBN:9787505428430
作者:歌斐木
页数:320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第一章利在先则臣下弑上仁在先则公室可安【原文】孟子见梁惠王①。王曰:“叟②。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③,而国危矣。万乘之国④。弑其君者⑤。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⑥。不夺不餍⑦。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⑥。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注释】①梁惠王:即魏惠王,名罂,公元前369年一前319年在位,惠是他死后的谥号。公元前362年,魏国将都城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因而也被称为梁。②叟(sou):对老人的尊称。孟子见梁惠王时年已63岁,故惠王称孟子为叟。③征:取的意思。上取乎下,下取乎上,所以说“交征”。④万乘之国:古时一车四马叫乘,万乘之国,指能出兵车万乘的国家。其下千乘、百乘以此类推。按古制,只有天子才能享有万乘,诸侯则享有千乘、百乘不等。⑤弑:古代臣杀君、子杀父母叫弑。⑥苟为:如果真是。⑦夺:篡夺。餍(yan):满足。⑧后:这里是怠慢的意思。【译文】孟子谒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前来,那将对我的国家有很大的利益吧?”孟子回答说:“大王,您为什么一开口就要说到利呢?只要讲仁义就好。王说:“怎样才对我的国家有利呢?”大夫说,“'怎样才对我的封地有利呢?'一般的士和百姓说,'怎样才对我本人有利呢?'这样,上上下下互相追逐私利,国家就危险了。”在一个拥有万乘战车的国度里,犯上作乱杀其君主的肯定是那拥有千乘战车的贵族大臣;在一个拥有千乘战车的国家中,杀君犯上的肯定是那拥有百乘战车的贵族之家。在万乘战车的国家中就有人能拥有千乘,在千乘战车的国中就有人能拥有百乘,实在是够富贵程度了,但是如果先谈私利后讲公义,那么不杀君夺权便永远不会满足。“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遗弃自己的父母的,也没有讲'义'的人却怠慢他的君主的。王也只用讲仁义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要讲利呢?”【品评】春秋战国时期,东周王室更加衰弱,周天子的威信进一步降低。诸侯之间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不断爆发战争。同样,诸侯国内部的大夫家族为了争权夺利,也矛盾重重。因此,不但出现了诸侯侵占周王室土地的是件,也出现了大夫瓜分诸侯国的事件,“三家分晋”就是大夫替代国君的典型事例,晋国的韩、赵、魏三个大夫家族架空国君,进而各自控制了大片土地,最终将晋国一分为三,分裂为韩、赵、魏三国。他们向周天子请封,周天子只好认可他们为新的诸侯。同为诸侯大国的齐国也发生了类似事件,齐国大夫田氏坐大,居然替代齐国国君姜氏,坐上了国君宝座,周天子也只好承认既定事实。其他诸侯国内,也都发生了大夫篡权,或者乱政的局面。甚至大夫内部也发生了混乱,鲁国大夫季孙氏的家臣控制了季孙氏的权力,进而控制了鲁国的内政。在统治阶层内部,已没有任何忠诚可言,以下篡上的事件时有发生。孟子认为这是长期以来只言利,不讲仁义的结果。儒家仁义的内涵十分广,不但包括诚实、谦恭、仁爱、温良、礼让、还包括忠诚,只有自上而下的提倡仁道,则属下懂得尊长,臣子懂得尽忠,否则则不但周王室会覆灭,诸侯公室也会覆灭。因此,孟子在拜会梁惠王的时候提出了“利在先,则臣下弑上;仁在先,则公室可安”的思想。此章开宗明义,阐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他认为仁是立国之本,主张为政应把仁义放在首位,功利则是其次。本篇一开始就说:“王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认为施政要以仁义为准则,无论君臣都要依此准则行事,不应因私利而违背仁义。

前言

《孟子》是记录中国战国时代思想家孟子及其弟子言论的作品,内容广博,影响深远。作品说理透彻,言辞典雅,富于思辩色彩,论述层层推进,有非常强烈的感染力。作为一部哲学经典,此书不但完善了儒家的理论体系,同时在具体执行层面提出了不少创见,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司法、管理、心理学、哲学发展都具有重大影响,同时也可为现代人之镜鉴。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孟子受教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将儒家思想进一步发扬光大。孟子和孔子一样,早年周游列国,试图推行其“王道”的儒家主张,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是,他所处的时代正处于战国,是诸侯兼并最激烈的时代,因而其政治主张不可能被采纳。至此,孟子著书立说,与弟子一道完善儒家学说。孟子善于说理,雄辩滔滔,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他善于用寓言打比方,深入浅出的阐述自己的言论。论辩出彩,逻辑严密,开创了传统散文的先河。在儒家理论的发展上,孟子可谓集大成者,他不但进一步推进“仁政”主张,还提出了“民贵君轻”、“以民为本”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孟子的时代,周天子的号召力已经非常弱,失去了对诸侯的控制。按照西周以来的礼法,诸侯只能称“公”或者“侯”,而此时一部分诸侯公然称王,与周王室分庭抗礼。春秋时代,诸侯国尚有数百,但到战国时期却只剩下齐、楚、燕、韩、赵、魏、秦等七个大国,以及周旋于他们之间的十几个小国,可见兼并战争之激烈。七国之间或“合纵”或“连横”,结成不同的军事同盟打击对方,战火不断,民不聊生。面对这样一个时代,孟子试图重新整合政治秩序,建立一个以“王道”为核心的君子社会。孟子坚决反对战争,但是并不反对国家的统一,他把“仁政”作为统一的前提。他认为国君应给百姓提供较充分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使百姓能安居乐业,以安定社会,巩固政权。孟子认为仁爱是仁政的思想基础,国君要关心百姓疾苦,爱护百姓,则“天下可运于掌”。孟子认为仁政的基础在于“仁心”,为政者之所以施行仁政,就在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孟子阐明了“不忍人之心”是自然地产生的,不是为了某种目的故意伪装出来的。“侧隐之心,仁之端也”,把这种“恻隐之心”扩充起来,就可以形成“仁”的道德意识或观念。同样的道理,“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仁义礼智等道德意识或观念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先天固有的。这种仁义礼智的道德观念,“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仁义礼智等道德观念是仁政的基础,是保持国家政权的前提条件。从以上道德观念出发,孟子进一步提出了培养“浩然之气”的问题。孟子认为:“气者,体之充也。”这种充满体内的“气”,如果用“仁义”等道德观念统帅起来,使之“配义与道”,就会形成一种“浩然之气”。这种“浩然之气”,“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乎天地之间”,形成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孟子坚持崇高的人生理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坚持自己的政治原则。若违背自己的政治原则,即便是诸侯请他出仕,他也坚决拒绝。孟子的价值取向和同时代的苏秦张仪等策士的价值取向不同,策士讲求眼前的功利,并无构造理想社会的长远打算。孟子则不同,他不但要求改变现状,还为理想社会画下了一张蓝图。孟子重视个人修养,他认为领导者的政治情操对国家的发展意义重大。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从这点出发,孟子进一步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修、齐、治、平的思想,是以“诚”的哲学为基础的。“诚”既是自然的规律,又是哲学基础。就修身而言,政治人物的情操往往能起到表率作用,“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就齐家来说,行仁义,就是尽孝道和悌道。就治国、平天下来说,“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得天下,在于得民心;得民心,在于行仁政。所谓“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孟子思想是儒家思想的第二座高峰,剥离封建时代的“圣贤色彩”,《孟子》中的理性精神和人性彩色在今天仍然值得提倡。孟子重视人,因而用较大篇幅的文字讨论“人”在政治上、管理上、执行上的作用。他不但提出了“贤人”管理模式,还提出了民对君的制衡。他勇于挑战君主的地位,认为君主不明,臣子可以将他推翻,这不是作乱,更不是弑君,而是推翻独夫民贼。囿于时代的局限,孟子也有一些糟粕思想,但这并不能抹杀他伟大思想的光辉。我们处于一个社会的转型期,阅读《孟子》,对建成一个民本社会有积极意义。

内容概要

歌斐木,本名尚论聪。1981年生于中国西部,现居北京。酷爱古典文学和哲学著作,高中时代开始发表诗歌、散文作品。大学毕业后曾一度在平面媒体担任记者,著有旅行散文集《一路向西》,编著有《你的魅力来自口才》,《你的魅力来自幽默》等书。在《齐鲁晚报》、《焦作日报》《特别关注》等各类报刊杂志发表诗歌、散文、书评二十余万字。现从事剧本创作与图书策划工作。

书籍目录

卷一  梁惠王上  第一章  利在先则臣下弑上  仁在先则公室可安  第二章  暴虐者民欲偕其亡  贤德者民能同其乐  第三章  不竭泽则鱼捕不尽  不穷欲则百姓丰裕  第四章  民饿死此率兽食人  始作俑其人无后乎  第五章  修忠信人可事父兄  施仁政出可事君王  第六章  苗枯槁则苦盼甘霖  天下乱则民望仁政  第七章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卷二  梁惠王下  第一章  独乐乐不若与人乐  少乐乐不若与众乐  第二章  夺民地虽小亦害大  予民地虽大亦察小  第三章  怒拔剑此匹夫之勇  怒安民此王者之勇  第四章  巡扰民则黎民怨恨  问疾苦属百姓所望  第五章  好货正使民皆富足  好色正使民无旷怨  第六章  友不诚则与之绝交  吏不治则将其罢黜  第七章  亲言贤未可轻听之  民言贤可察而纳之似  第八章  伐独夫臣非违仁义  逐残贼民不为弑君  第九章  工斫木若匠师琢玉  王治国若小儿治学  第十章  解困厄民箪壶迎之  投水火民怨恨拒之  第十一章  战正义小邦亦能胜  战不义大国亦遭拒  第十二章  民饿死君有粮而不顾  王师败民有力亦不赴  第十三章  与民甘国小亦能不败  与民苦大邦未敢轻凌  第十四章  能行善子孙可承王统  弗行善临敌无可奈何  第十五章  仁遭侵虽去而民争往  勇遭侵挺身而效死众  第十六章  行其事则若有力助焉  勇遭侵挺身而效死众卷三  公孙丑上  第一章  虽有智不如乘势而动  虽有镃不如待时而行  第二章  气浩然充塞于天地间  意坚定勇气在胸怀中  第三章  力假仁虽有大国不服  德行仁虽为小国民悦  第四章  天作孽其祸犹可退让  人作孽其祸无可躲避  第五章  贤在位天下之士皆悦  农商济天下乏人争往  第六章  恻隐心得仁者之萌芽  羞恶心怀义者之生发  第七章  仁之道天地之尊爵焉  处之仁人心之安宅也  第八章  虚其心故而闻过则喜  乐为善故能舍己从人  第九章  其质旷不立恶人之朝  其人洁不因裸裎污身卷四  公孙丑下  第一章  得道者不依山溪之险  失道者空恃兵革之利  第二章  彼虽富而吾抱持以仁  彼有爵而吾胸怀以义  第三章  君子爱财取之应有道  无故赐金君子所不受  第四章  持戟士日三失伍则去  为政君治理有失当改  第五章  官有责不得其职则去  无官守进退绰然有余  第六章  地位虽尊治事而不言  路途虽遥既济而不繁  第七章  棺之用自天子于庶人  爱施人非天下则父母  第八章  私授权则人人可伐之  杀人者唯吏可以处之  第九章  古之人其有错过改之  今之人其有错则顺之  第十章  欲暴利故而四面张网  欲贱人则从张网者始  第十一章  为君虑当劝其施善政  留智者不宜空语责人  第十二章  远道赴是怀天下之志  徐徐去是怀百姓之心  第十三章  天下治君子则不怨尤  天下乱君子怫然作色  第十四章  有去志君子不改其行  有战事君子暂居承担卷五  滕文公上  第一章  国虽小善治犹可立  药不瞑厥疾亦不瘳  第二章  上所好下必有甚之焉  上力行下必然效仿之  第三章  有恒产则其人有恒心  丰凶年取多寡知天下  第四章  居庙堂君吏尽其职守  居野者百姓各安其道  第五章  怀仁者故而能掩其亲  以德易墨者爱无差等卷六  滕文公下  第一章  行正道无利亦驱策之  行诡道有大利亦不为  第二章  虽富贵不因之乱吾心  虽贫贱不因之移吾志  第三章  仕之道在于通过正途  情之徒在于遵循礼节  第四章  非其道则箪食不可受  得其道则天下亦为然  第五章  弗王道大国不免覆亡  行仁政四海如同望归  第六章  蓬近麻其株不扶而直  沙在涅其色与之俱黑  第七章  上不义则贤者闭门逾墙  道不同则智者不与之谋  第八章  知非义宜断然制止焉  渐恶政犹如盗之损鸡  第九章  非好辩为承三圣之志  非好言为拒杨墨之徒  第十章  不孝亲究伯夷盗跖耶?  不悌兄效黄泉之蚓乎?卷七  离娄上  第一章  不为政善法不能自行  有高下故成丘陵川泽  第二章  为君道以挚爱心治世  为臣道以忠臣心事君  第三章  失四海皆因天子不仁  亡其身实乃士庶之过  第四章  求诸仁从自身找原因  能反省则身正天下归  第五章  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  己身者修身者之身躯  第六章  居室慕一国所慕者也  一国慕天下所慕者也  第七章  师文王天命亦归小国  师殷纣商之后裔可鉴  第八章  沧浪清则可以濯吾缨  沧浪浊则用之濯吾足  第九章  民归仁犹水之就下也  汤武得桀纣之所弃之  第十章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  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第十一章  求诸近则人人亲其亲  能修身则天下归太平  第十二章  不亲亲不能取信于友  不明善不能诚其身矣  第十三章  西伯贤伯夷离北海也  文王作太公出东沧耳  第十四章  滥杀者率土地而食人  好战者其罪不容诛也  第十五章  欲相人莫若视其眸子  听其言察其胸臆正邪  第十六章  恭者顺侮人者不得顺  俭者诚夺人者不得诚  第十七章  天下溺则从之以道统  嫂嫂溺则从之以变通  第十八章  教者必以正戒之在怒  易子而教之免于疏离  第十九章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焉  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也  第二十章  君能仁则天下莫不仁  君能义则天下莫不义  第二十一章  人有誉不虞之誉不喜  人有毁求全之毁不忧卷八  离娄下  第一章  地虽远不足阻仁者声  居虽偏亦能传圣贤德  第二章  行小惠乘舆济人亦不足  施仁政鸣锣开道亦可行  第三章  君重臣臣视君如腹心  君贱臣臣视君如寇仇  第四章  乱杀士则大夫可以去  乱戮民则士可以远徙  第五章  上能行则下必效仿之  上邪惑则下必无仁者  第六章  非正礼非礼之礼是也  非正义非义之义是也  第七章  育人德中也养不中  贤肖分才也养不才  第八章  水之道在于源头活水  名不符君子耻于立之  第九章  施四事周公思兼三王  坐待旦幸而可得其意  第十章  教人射宜先正其品性  罪及师不因私而忘公  第十一章  西子污人皆掩鼻而过  恶人沐犹可以祀上帝  第十二章  智者谈性如禹疏洪泽  星辰有道可坐而致也  第十三章  吊祭者虽有权者不交  朝有制不逾阶而相揖  第十四章  君子有优无一朝之患  所慕尧舜意在法天下  第十五章  同室斗被发缨冠救之  乡邻斗衣冠不整勿往  第十六章  敌寇至君子退有其道  贼人来君子守也有道卷九  万章上  第一章  父母爱虽获喜而不忘  父母恶虽劳顿而不怨  第二章  婚嫁不告存人之大伦  象忧亦忧存兄弟之悌  第三章  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  亲爱之而已矣不宿怨  第四章  孝子志莫大之于尊亲  尊亲至莫大乎天下养  第五章  天之命舜荐禹之于天  王所在天下之民从之  第六章  伊尹者非以汤烹事君  贤者道以天下为己任  第七章  天命在圣人亦不得用  仁者道虽欲仕不违礼  第八章  明智者知不可而不谏  明智者知不可而不谏卷十  万章下  第一章  清高者耻于同流合污  勇任者先民而后教民  第二章  天子所辖地方不过千里  诸侯所辖地方不过百里  第三章  下敬上此尊敬贵人者  上敬下此尊敬贤人者  第四章  君子交以义不义为绳  夫子仕以仁不仁为衡  第五章  罪者也位卑而敢言高  耻者也在朝而道不行

编辑推荐

《孟子》是记录中国战国时代思想家孟子及其弟子言论的作品,内容广博,影响深远。作品说理透彻,言辞典雅,富于思辩色彩,论述层层推进,有非常强烈的感染力。作为一部哲学经典,此书不但完善了儒家的理论体系,同时在具体执行层面提出了不少创见,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司法、管理、心理学、哲学发展都具有重大影响,同时也可为现代人之镜鉴。歌斐木所著的《〈孟子〉品读》从注释、译文、品评三个角度来解读这部经典。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属,此之谓大丈夫。

作者简介

《孟子》是儒家的重要著作,受到历代重视。本书从注释、译文、品评三个角度来解读这部经典。《孟子》中的理性精神和人性彩色在今天仍然值得提倡。本书分析孟子思想在政治上、管理上、执行上的作用。对孟子提出了“贤人”管理模式,民对君的制衡都进行的分析。当然,囿于时代的局限,孟子也有一些糟粕思想。对此,书中也有进一步的分析。我们处于一个社会的转型期,阅读《孟子》,对建成一个民本社会有积极意义。

图书封面


 孟子品读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孔孟之道的两位圣人——孟子与孔子有着类似的命运:雄心勃勃、四处奔波,想成就一番大事,最终却未实现。诸侯争霸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大气候,主张仁义的孟子像一只无头苍蝇四处踫壁,被诸侯们踢来踢去。政治中必然要混杂野心和残忍,如果除去这两点,就是纸上的学术研究。孟子所推崇的王道和仁政的终极结果就是专制。虽然他是一个政治上的失败者,但他的王道和仁政思想框住了世世代代中国人民,使人民失去了自由。“仁政”与“民主”、“自由”无法比拟。孟子考虑人伦优于司法,认为人伦才是秩序之源,大量运用伦理道德和政策来代替法律。中国古典法思想尚有诸多可取之处,孟子的仁政方法论,统摄善与法,与人治或法治的理念其实可能相容。法的不足是不可避免的,但仍然要认识自由裁量的价值,尤其是要重视客观法度规则的价值。孟子的言论用于治国可谓“统治阶级的工具”。当然,用于修身养性、育德益智,细心浅读还是收获颇丰的。截取以下这些句子,觉得对自己修养有一定帮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其进锐者,其退速。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长幼有序。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热衷于先秦诸子的人可以读读此书,自认为注解非常详尽,分析乃一家之言。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