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世界观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哲学与世界观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08-01
ISBN:9787208047136
作者:马克斯·舍勒
页数:142页

章节摘录

  尽管这里所涉及到的并非实质性的差异,而只是术语上的差别,但已然是事关要害了。原则上讲,同我后来一样,胡塞尔也把实际上不证自明的本质认识与现实认识区别开来。现实认识就其本质而言一直逗留在或然性领域里。而哲学的一个基本科目就是要探讨自明性的本质认识。此外,胡塞尔还把哲学与有关他所说的“理想对象”的演绎科学(逻辑学、多重性理论和纯数学)区别开来。他似乎就是以此使作为心理现象学的行为现象学优先于实质现象学以及其他实际存在领域的现象学,如自然客体的现象学。“胡塞尔给行为现象学腾出的”这种优先性毫无道理可言。由于胡塞尔不但要求哲学“严格”(对此我完全赞同),而且还给哲学委以“科学”之名,所以,他肯定会从完全不同的意义上去使用科学这个名称。他先用“科学”来指称作为自明性的本质认识的哲学,后又称之为理想对象的实证的形式科学和一切归纳的经验科学。但由于我们已经用哲学这个古老而又尊贵的名称来指代“作为自明性的本质认识的”第一科学,所以,我们根本没有必要再同义反复地使用科学一名,对此我们无需深究。一旦哲学不被归入“科学”,便担心它会被归入诸如艺术等其他类似的大项,真是杞人忧天,因为绝非一切事物都必须“得到归类”;倒不如说许多事物作为自律的实质领域和活动领域完全有理由拒绝这种归类。在它们当中,哲学首当其冲。的确,哲学就是哲学,绝非其他。它拥有自己的“严格”观念,即哲学的“严格”观念,因此它根本无需把科学所特有的严格性(在测量和计算方法中称为“精确性”)当作其追逐的理想。但说来话长,我想胡塞尔用古希腊的科学概念指称哲学,大概不出柏拉图所说真理的意义范围。柏拉图认为,真理与意见领域(同样也和一切或然性认识)相对而立。在这种情况下,哲学可能不仅是“一门”严格的科学,甚至是惟一真正的科学,严格意义上讲,其他一切均不能称为科学。但我们必须看到,若干世纪的沧桑岁月,实践措辞非但有所改变,而且由于根深蒂固的文化史原因甚至适得其反。除形式科学之外,柏拉图所说的意见领域中的一切,刚好构成了数世纪以来几乎所有民族都一致公认的“科学”或“一切科学”。至少我本人还从未遇到过或听说过有谁认为,“科学”一词首先让他想到的不是所谓的实证科学,而是柏拉图的真理或胡塞尔意义上作为不应包括所有演绎数学在内的“严格科学”的哲学。把这种措辞重新颠倒过来,以恢复其在希腊的本意,这样做是否具有合目的性和合历史性?我不得而知。如果我们不想让过分的歧义一直冠冕堂皇地持续下去,就必须褫夺掉一切归纳的经验科学自封为科学的权利,而这是胡塞尔肯定不愿看到的。    最后,谁如果错误地以为,一心扑在哲学运思中的整个人的任意一种抉择行为都必定是一种认识行为,无论是在伦理学中,或是在存在论上,都是如此。而且,尽管如此,接受认知的特殊给予物又无法看作是具体精神的“认识”功能,而必须被归结为某种实物,那么,这同样也是对我们命题的一种误解。在我看来,狄尔泰在其著作中并没有持之以恒地在哲学思索过程中精神的所予功能与行为、认识角度的抉择功能及行为之间作出明确的区分,从而为某些理性主义者误解并批判他的学说大开方便之门。今天的确存在一种追逐所谓“体验哲学”的思潮。这种思潮根本就是错误的,然而它死不改悔,坚持认为哲学可以是认识之外的某种东西,而且是一种非常客观的认识,只能由对象,不能由其他来确定。它还认为,哲学也可以是“体验”,或者是有关一切偶然体验的判断,比如有关偶尔出现的自明性情感的判断。奇怪的是,竟有这样的哲学家,他们也认为,价值观点的情感本质形式和一切可能存在的认识质料只是一种“偶然性的心理体验”。对于不同韵哲学家来说,丰富的认识实体各个不同,它们的给予性取决于整个人的涌动,而它们的存在与发展则与涌动毫无瓜葛。这些哲学家的想法幼稚到了极点,他们以为只要能对任意一种事物作出正确判断和推理,就足以成为一名哲学家了。  由于整个人的具体行为中心尝试涌动起来,以便介入本质,所以,整个人的目的就在于把他的存在与本质的存在直接地同一起来。也就是说,整个人在这里的目的就是要“成为”一切可能存在的本质的主要行为相关者(Aktkorrelat),并深入到这片王国的内在秩序中。这就意味着必须把本质性转化到位格的存在形式和张力范围中,同时也说明,行为中心本身必须本质化和永恒化,即通过介入“本质”使自己的自我本质化和永恒化。但是,正如我们将要看到的,作为一切可能存在的本质的相关者的(无限)具体的位格行为中心,与上帝的观念(至少与这种观念的某种规定)是相一致的。就此而言,对整个人的精神涌动的探讨历来就是对人的探讨。作为自然完善的存在,人不断地超越自我,使自身神圣化,或类似于神(柏拉图)。“尝试”通过使自身精神的行为中心中的行为不断更新,而不是只通过对行为中心的心理一物理语境和生物一人性语境作抽象理论的“撇开”(Absehen)或干脆“弃之不理”,从而把这种行为中心从它的两大语境中行之有效地解脱出来,并把它“置于”同上帝的观点相呼应的普遍行为中心里,以便从这种行为中心出发,“凭借”他的力量,直观一切事物的存在,这便是我们所探讨的“涌动”不断重新尝试的本质特征。至于从在体上讲,这种尝试是否能够成功,能在多大程度上取得成功,这完全是另外一个问题,它只涉及到哲学的内涵,而与哲学的精神立场的起源以及这种立场本质上所拥有的同一的意向没有关系。    所以,第二种自明性认识便是存在着绝对存在者,或存在着这样一种存在者,通过它,其他所有并非绝对的存在都具有与之相应的存在。因为假如毕竟有某物存在(正如我们从任意一例存在者身上所清楚地见到的那样),无是根本不存在的,那么,虽然可以把一切依附性和相关性归结到我们随意考察的“某例”相对非存在(既包括某物的非存在,也包括非此在)头上,但是,依附性和相对性只为这些存在者例子身上有关其他存在(其中也包括认识主体)的存在所有,而与其自身的存在原来无关。[它们自身的]存在并非根据推理,而是依靠直接的直观认识,要求植根于不受任何进一步规定的永恒存在者中。否定此命题的人,我们可以告诉他,即使是他的否定尝试,以及他的一切论据都得以这个存在者为前提,事实上,在他的每一种意向中,他都把他的绝对存在者“同时”摄入精神之窗。一旦他运用智性试图占有绝对存在者,它旋即变得昭然若揭;他看透了所有交错一体的相对存在,因而也看透了一切相对非存在,直逼绝对存在者,并朝着它继续深入。但是,要想沿着绝对存在者的方向深入直观,他必须对他的目标了然于心。此目标无需进一步的规定,非绝对存在者莫属。    此外,(第五个特征是,)“第一哲学”的本质认识是本真的“理性”认识,与我们只是建立在间接的“知性”推理基础之上,有关感官所与物的普遍认识截然不同。“知性”(Verstand)或“理智”(Intellekt)是生物超越僵硬的天生本能和联想记忆,有目的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至于先前为了完成[适应新环境]这项使命,作了多少次尝试,那都不重要。不仅人有这种能力,动物同样也有,只是程度较低罢了。比如猴子,为了够着果实,它会毫不犹豫地抄起棍子,来助一臂之力。只要推理的知性只是为了实现生命的本能,诸如食的本能、色的本能,以及权力本能,并且只是为了对周围环境的刺激作出积极的反应,那它就还不是人所特有的东西。只有当“理智”(在动物身上仅表现为机灵和狡诈)开始替理性服务,即开始把先前所获得的先验的本质认识运用到经验的个别事物上去,并进而从根本上认识客观价值秩序,亦即替智慧和道德理想服务,它才成为人的特有之物。  本质认识的最后一个特征是它们具有双重用处。[其一]是本质认识替实证科学的每一块领域(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等)确立了相应的终极前提,因而成了它们的“本质公理系统”。[其二]是针对形而上学而言的,黑格尔曾非常形象地把这些本质认识称为“进入绝对的窗口”。这是因为,世界以及人设计并把握其世界的具体操作中的一切内在本质,即真正的源始现象和理念,还有所有撇开事物和行为在时空中的偶然配置仍然保持恒定不变的东西,都替实证科学的解释设立了无法逾越的界限。实证科学既不能解释真正的本质自身,也不能阐明真正本质的此在。实证科学之所以能够有所成就,正是由于它把本质问题(如什么是生命?)彻底地排除在考虑范围之外。因此,世界的本质结构和此在,最终必须依靠绝对存在者,即依靠世界和人本身最终所共有的终极原因。  这样看来,通过哲学而形成的整个形而上学世界观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对绝对自在的存在者作独特的思考和直观,以便使它同“第一哲学”所揭示的世界的本质结构和我们克服重重阻力才能把握到的世界的现实此在以及偶然本质存在的现实此在彻底地吻合起来。  根据以上所述,我们能够得出最高存在的两大基本属性。其一是最高存在必须具有塑造理念的无限精神,和同时派生出世界和人本身的本质结构的理性。其二是确立非理性的此在和偶然性的本质存在(“图景”)的冲动(Drang)。这种冲动本身同样也是非理性的。这是一种异想天开的动态力量,是确定有机体的核心活力和势力范围的根本力量,同样也是个体和种属的生命能够永远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的终极保证。至于具体的方式,则由关于无机物和有机体的自然哲学来加以说明。这样,最高存在的两大活动属性之间不停地相互渗透,便形成了时间中的历史意义,这种历史我们称之为“世界”。最高存在两大属性之间的相互渗透同时也是理念和终极价值源初本不了解的创造冲动不断精神化的过程;换个角度看,便是初软弱无能,只能设计理念的无限精神不断获得权利和活力的过程。该过程在人类历史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因为在人类历史中,理念和道德价值通过与旨趣、激情以及把机制建立在它们之上的一切不断地打成一片,便逐渐地得到某种“权利”。  ……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追问哲学的本质之所以困难重重,并不是因为人自身的不足,而是事情本身的缘故。这些困难与试图明确划定各门实证科学的对象所经常遇到的不可同日而语,尽管后者相比之下同样不容低估。因为,虽然人们对此疑虑重重,但是,把物理学与化学严格区分开来,或者要指出什么是心理学,不管多难,至少在客观上既有可能,也有必要运用哲学澄清的基本概念。

书籍目录

论哲学的本质及哲学认识道德条件
哲学的世界观
论知识的实证论的历史哲学
先知社会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

作者简介

本书主要详细介绍了论哲学的本质及哲学认识道德条件、哲学的世界观、论知识的实证论的历史哲学、先知社会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等内容。

图书封面


 哲学与世界观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8条)

  •     硬骨头 啃得满嘴渣
  •     翻译的学界骄子,但既无前言也无后记,只有裸体的原文翻译,少见!
  •     如果不能把作者放到一个恰当的时代条件下去阅读他的作品,你根本就不可能理解其理论观点。或者说只能是知其表,不知其理。加之,作品的语言比较艰涩、难懂,不懂哲学者,或者说没有相当的哲学功底的人最好不要轻易阅读。总体来说,马克斯.舍勒作为近代西方哲学界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所提出的许多观点给我们带来了清新的启发,对思考西方哲学去向问题,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问题,对如何延续西方哲学传统更新哲学世界观问题,作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值得哲学研究者借鉴。但总体来说,该书在前半部分的翻译是比较生硬、恢涩的,没有一定的思想准备,没有准确的思维定向和对西方哲学体系联贯的思考,就很难理解。所以,建议阅读者先查阅一些有关作者生平、时代和思想特点的资料,从整体上首先了解一下作者的整体思想体系和生活时代特点,才能真正理解该书的理论内涵。
  •     这本书意思不大的,不过题中可见“哲学”和“世界观”不是一码事!而国朝混淆者甚众!
  •     先知的基督教社会主义 不成功
  •     唯有哲學家自己創造世界觀
  •     只知道在重新厘清哲学的自身要求,讨论价值问题并回应科学和实证主义,其他太难懂了……
  •     。。。2000字的读书笔记啊!。。。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