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世界观》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哲学与世界观章节试读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08-01
ISBN:9787208047136
作者:马克斯·舍勒
页数:142页

《哲学与世界观》的笔记-第81页

我们的自然世界观和实证科学世界观中存在的所有基本形式根本就绝非单纯由我们的理性大殿所决定,而是除此之外还受我们身上活跃着的宰制自然的欲望的约束。

《哲学与世界观》的笔记-第11页

全部哲学活动基础的精神立场之本质:人的有限位格核心介入到一切可能存在之事物的本质中去的爱的行动。借鉴于柏拉图与“爱欲”Eros的至高和至纯形式——本质之爱。

《哲学与世界观》的笔记-第81页

第二种知识,是哲学的基本科学知识……本质知识是一种同宰制知识刚好对立的知识……宰制知识追寻的是偶然的现实世界及其本质存在的时空对应规律。反之,第二种研究方向恰恰是要运用严格的方法逐步地摒弃偶然的时空状态和随机的形态特征,转而追问:“什么是世界?”这样一种认识……主要特征……首先便是克服宰制世界的态度,并尽最大可能地中止一切欲求行为。
其次,这种立场明确宣布对事物的现实此在不予关注……所以,我们在原则上也可以认识想象事物的本质。
第三个特征是,本质认识……跟经验的具体数额(Quantum)或所谓的“归纳”毫无瓜葛。本质认识领先于一切归纳
第四个特征是,本质认识和有关本质语境的认识由此便超越了现实世界这块飞地……将成为我们进身整个“批判的形而上学”的跳板。
第五个特征是,“第一哲学”的本质认识是本真的“理性”认识,与我们只是建立在间接的“知性”推理基础之上,有关感官所与物的普遍认识截然不同。
本质认识的最后一个特征是它们具有双重用处。[其一]是本质认识替实证科学的每一块领域确立了相应的终极前提,因而成了它们的“本质公理系统”。[其二]是针对形而上学……这些本质认识称为“进入绝对的窗口”。P81-85

《哲学与世界观》的笔记-第87页

只有把面向现实的实证科学的成果同面向本质的第一哲学的成果结合起来,再加上价值科学(一般价值学说、美学、伦理学和文化哲学)的成果,才算是进入了形而上学。
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的一切对象存在首先都得与人相关。一切存在形式都取决于人的存在。一切对象世界及其存在方式都不是一个“自在存在”,而是从这种自在存在中“截取”出来的与人的整个精神结构和肉体结构相吻合的对应设计。只有从“哲学人类学”所得出的人的本质图景出发,才能推导出一切事物的最终原因的真实属性来——即作为对这种本质图景起初源自人的内在精神行为的反向延伸。
人的存在既是小神(Mikrotheos),也是通向上帝的首选途径。
人不是自在存在的……而是处于世界进程之中,并同世界进程一起生成的理念结果的共同策划者,共同发起者和共同完成者。……人是有决定一直的存在。
由于每个人的个体位格直接植根于永恒的存在和精神之中,所以不存在什么普遍有效的真正的世界观,而只有一种个别有效的,其完善和效用程度深受历史制约的“内涵”世界观。但尽管如此,还是存在一种普遍有效的严格方法。依靠这种方法,不管是谁,都能找到“他”的形而上学真理。P87-93
作者强调人在形而上学中的重要地位和哲学人类学的必要性,但也显现出明显的宗教倾向。

《哲学与世界观》的笔记-第67页

任何对象本质中所内涵的一切,或任何对象中作为本质的一切,先天必然也包含在该本质的一切此在对象中,或适用这些对象——不管我们能否认识到这些此在对象或其某个部分;反之,用于作为此在对象的一切或内在于其中的一切,绝非同样适用于这些对象的本质或内蕴在本质之中。
适于本质的,也适于此在对象;适于此在对象的,未必适于本质。

《哲学与世界观》的笔记-第34页

一切价值中立的存在或对价值漠不关心的存在,都是或多或少经过人工抽象的存在。经过抽象,我们不仅摒弃了其一直都是同时给予的价值,而且也置其永远都是先行给予的价值于不顾。这样一种抽象方式在“饱学之士”身上可以积久成习,甚至养成其“第二自然”,导致他反而认为事物(自然和心灵)的价值中立的存在不但在存在性方面,而且在给予性方面都比事实的价值性质要原初。在这样的错误前提下,他不分青红皂白地胡乱选取“标准”、“规范”等,以使其价值中立的存在重新找到价值差别。正因如此,自然人难以“从心理上”,即从价值中立角度进行思考。自然人用后期加工抽象的价值掩盖了原初的先行给予的本质的价值,而且越用知识武装自己的人受蒙蔽得越深,也就越不价值中立(“价值中立”似乎有别于方法论上的价值中立,在这像是切中价值本质的意思?)。

《哲学与世界观》的笔记-第58页

古代哲学和中世纪哲学主要是存在哲学;现代哲学则少有例外地都是认识论。……哲学究竟应当沿着哪条路线向前发展,全看他把什么当作是绝对没有任何前提、最原初、最根深蒂固的秩序。——P58
第一自明性也是直接的自明性……这种自明性实即一种自明的认识,它断言,毕竟有某物存在,说得更极端些,无是不在的。——P58
第二种自明性认识便是存在着绝对存在者,或存在着这样一种存在者,通过它,其他所有并非绝对的存在都具有与之相应的存在。——P62
两种自明性认识的阐述实际是为了说明绝对认识的存在,即有一种绝对的认识,它指导对相对存在者的认识。
P.S.“绝对存在者”和“相对存在者”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某类人。从作者的行文看,“存在者”指具体事物,称“存在”或“存在物”更妥。

《哲学与世界观》的笔记-第35页

(文化圈或民族)的整体世界观的价值意识的结构规定最终的形态法则。同样,在认识进步的整个历史过程中,认识所把握的对象在被智性认识、分析和判断之前,首先必须要被爱或被恨。无论如何,“爱者”要比“知者”先行一步。随后举了一堆科学家的例子。真是对科学大爱无疆啊。。。

《哲学与世界观》的笔记-第39页

总之,作者貌似连接了价值与存在,连接了理论与应该(原文如是翻译,感觉实在指涉现实状态),使用的工具就是“情感”,即爱与恨——“它们构成了我们的实践立场和理论立场所共有的根源,也是惟一能使我们的理论生活与实践生活最终统一起来,并永保统一的两种基本行为。”

《哲学与世界观》的笔记-第32页

所有价值假象的主要动机是领先于价值认识一步的愿望和行为。正因如此,如果要人完全达到价值认识,就必须确定人的权威和教育,以便他能为了克服其价值认识中的欺骗动机的行为和要求。……人必须或多或少的以盲目的方式学会客观正确和客观从善的欲望和行为,这样他才能把善作为善来认识,并在认识的基础上向善和从善。作者宣称自己与胡塞尔完全不同,并强调构成哲学的特殊认识方式本质上的前提条件为道德立场。
作者的上一段话倒更像是教育学口吻,讨论如何去伪存真以及趋近至善。——但也可能是一种揭露价值的方法论。

《哲学与世界观》的笔记-第78页

第一种知识是成效知识和宰制知识。它使我们有可能运用技术来控制自然、社会和历史。这是一种实证的专业科学知识……这种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要从整份有序地围绕在我们周围的现象的时空关系中寻找出规律来,亦即提示出这些现象的偶然的当下本质存在的规律。我们寻找这些规律……是出于宰制世界和我们自身的意志的需要。

《哲学与世界观》的笔记-第8页

要确定什么是哲学的对象,就要确定谁是哲学家;要确定谁是哲学家,首先要明确哲学家要有什么样的精神力场。

《哲学与世界观》的笔记-第66页

第三种认识:……每一个可能的存在者,不管是怎样的存在着,也不管根据其他有关存在类型和存在形式的划分,它会属于哪片存在领域,都必然具有一个本质存在或一个实质存在(Wassein)/本质(Essentia)和一个此在/实存(Existentia)。
出现一个词,wassein,想起了美剧《Grimm》。从词形猜读音,如果剧里所使用的词就是这个的话,那么就好理解了。

《哲学与世界观》的笔记-第48页

作者试图阐释三种不同的认识对象的行为方式——自然世界观、哲学世界观、科学世界观——之间的关系。所谓自然世界观的首要特征就在于,立足于其中的主体把它当下的周围……把一切可能存在的周围世界当作世界的存在。
引一段外来文献帮助理解舍勒的哲学基础:
“心的领域是自由的领域:亦即不依赖于机体生命的自由,不受冲动束缚的自由,还有不受动物所深陷的环境束缚的自由。人能够对生命及其生命冲动说“不”字。人能操纵冲动到某些方向并引导它们。相反地,动物将其环境体验成抗拒和反应中心的系统,动物携搬这种环境结构,正如蜗牛到处都要背负它的壳一般;但是人的心以及“人格”是具有将这些环境的抗拒中心转变成“客体”(objects),以及将封闭的“环境”本身转变成开放的“世界”的能力。不同于动物,人类也能对于其自己之物理的、心理的经验加以客体化。动物会听会看,但不知道是什么;它甚至完全根据其环境中事物所发出的吸引力和嫌恶来经验其冲动。是故,动物有意识,但没有自我意识;它不是自己的主人。然而,人是唯一能够成全其为自己,并且还能超越世界,甚至超越自己的存有者。他之所以能够如此,是因为他不但有灵魂(anima),并且也有“人格”(Person)——亦即有康德先验统觉(transcendental apperception)理论之意义下的“认知的人格”(persona cogitans),而“认知活动”(cogitare)成了所有可能内在及外在经验的条件。然而,这点还蕴含着心及其相关物——“人格”(the person)根本上是不能客体化的。”——摘自“雅典学派”豆瓣小站的文章《马克斯·舍勒的哲学》,链接http://site.douban.com/134820/widget/notes/8007233/note/274057556/
所以作者的思想果然还是有进化论烙印的。

《哲学与世界观》的笔记-第2页

特殊性——“应当提供出绝对没有任何前提的认识”,“尽一切实际可能提供不受任何提前约束的认识。”
哲学的原初性。

《哲学与世界观》的笔记-第7页

构成哲学独特“对象”的,绝不可能是通过经验能够确定,根据种属的相似特征能够加以定义的某些对象和某类对象,而只能是整个对象世界对它的一切直观,就本质而言都必须依靠这种精神立场,以及内在于这种立场之内的认识行为。
非哲学的有限性,哲学的无限性。

《哲学与世界观》的笔记-第2页

哲学——自我构成。
被称之为哲学的各种完全不同的深入考察只有被确切地证实和阐明,才能具有同一的意义和富有意义的客观和历史的展示语境,才有理由要求对过去的哲学做这样的历史认识和系统认识。(语序有调整)
综合考察

《哲学与世界观》的笔记-第78页

人力所能及的知识有这样的三种,即宰制知识或成效知识(Herrschafts-oder Leistungswissen)、本质知识或教化知识(Wesens-oder Bildungswissen)、形而上学知识或救赎知识(metaphy-sischesoder Erlösungswissen)。所有这三种只是没有一种是自在自为的。每一种知识都是为了改造存在者。这种存在者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人自身的构成形式,或者就是绝对物。

《哲学与世界观》的笔记-第74页

谁要想从哲学角度建立世界观,他就必须敢于依靠自身的理性。他必须尝试着怀疑所有因袭之见;凡他本人不能明察和确证的,他都不应予以承认。

《哲学与世界观》的笔记-第21页

哲学由作为信仰的“自觉自愿的婢女”渐渐地变成了信仰的僭越者,并同时成为科学的婢女……因为我们赋予它的使命要么是把各门科学的结果“统一”成所谓天衣无缝的世界观(实证主义),要么是充当所有科学的警卫,负责对它们的前提和方法加以比科学自身力所能及的要更一步的落实(批判哲学或所谓“科学”的哲学)。哲学从信仰的婢女转化为科学的婢女,有悖于作者所谓的“哲学应该是自律的”——自给自足,无需外界前提。

《哲学与世界观》的笔记-第69页

哲学就其本质而言,是对我们根据实例所领会的存在者的本质和本质语境的认识,况且,这些本质和本质语境处于它们同绝对存在者及其本质发生互动所依赖的秩序和等级王国之中。这种认识是严格自明性的认识,依靠归纳既不能使之增多,也不能把它消除,而且还“先天地”适用于一切偶然的此在者。
哲学的认识

《哲学与世界观》的笔记-第86页

通过哲学而形成的整个形而上学世界观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对绝对自在的存在者作独特的思考和直观,以便使它同“第一哲学”所揭示的世界的本质结构和我们克服重重阻力才能把握到的世界的现实此在以及偶然本质存在的现实此在彻底吻合起来。
最高存在的两大基本属性。其一……必须具有塑造理念的无限精神,和同时派生出世界和人本身的本质结构的理性。其二是确立非理性的此在和偶然性的本质存在(“图景”)的冲动。这种冲动本身同样也是非理性的。


 哲学与世界观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