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菩提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3年9月
ISBN:9787506306300
作者:台湾 林清玄

内容概要

林清玄,1953年生于台湾高雄。曾任记者,主编,主笔,其作品连获七次时报文学奖,以及中山文艺奖,金鼎奖,吴鲁芹散文奖等十数次文学大奖。菩提系列散文是作者授权作家出版社在大陆推出的首套精心创作,其在台湾出版两年即重印40余次,声名远播台湾及海外。

作者简介

面对压力和烦恼,我们是不是有远远的清凉甘露》在冰天雪地的历程,我们是不是有不熄的熊熊烈火?在无边的黑暗长夜,我们是不是已点燃了一盏明灯?这是作者的菩提系列第六部,作者希望给热恼的人间带来一丝清凉,那清凉也许不多,但感受到细微的清凉,使我们可以再走很长的路,而不感到口渴。


 清凉菩提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现代文明带给人们美好的生活,但却随之造成自然、社会、精神和文化等各种生态灾难,如环境污染、精神失落、道德沦丧、心态失衡等,在林清玄的散文中,有不少关于生态和精神灾难的描写,也是出于这个目的,写下了《清凉菩提》一书。菩提是佛教用语,喻指佛教中觉悟的境界。在林清玄的散文中,他将人们所处的空间环境概括为“五浊恶世、娑婆世界和末法时代”,并通过描写台湾的社会层面、生活方式和人文环境,揭露了生存空间的浊乱,运用佛教事理,对现世进行批判,也借用高僧大德开悟等一些佛教事例,教导众生应常怀慈悲之心,显示出一名佛教修行者对浊世众生的关怀。林在文中提到,使人走向幸福之路的方法有二,一是改变外在的环境。另一方法是改变内部的自己,禅者灭去心头火而得到清凉,是禅所代表的、主体的方法。我们所处的世界即是“娑婆世界”,“娑婆”本身就代表着“不圆满”。因此,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心态去面对。正如他在结尾写的“好像华严狮子,一步一步往前走,每一步都留下一些脚印,这是十分自然的发展。我在生活里学习佛法,学习着把人人都看成是纯洁的,我希望每一位与我相遇的人,我都看到他的好品性,用他们的好品性来提升我;我也学习着把我遇到的每一事物,都看成对我有益,用这与有益来使我走进菩提性海里清净空明的世界。”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知道林清玄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应对的心态和方法。当我们遇到困苦,如果只是用抱怨、悲泣等这些消极的举动,只会让情况更复杂糟糕。倒不如放平心态,坦然面对。
  •     不管是时间或空间,黄昏都是一个令人警醒的节点,在时间上,黄昏预示了一天的消失,白日在黑暗里隐遁,使我们有了被时间推迫而不能自主的悲感;在空间上,黄昏似乎使我们的空间突然缩小,我们的视野再也不能自由放怀了,那种感觉就像电影里的大远景被一下子跳到特写一般,我们白天不在乎的广大世界,黄昏时成为片段的焦点―――我们会看见橙红的落日、涌起的山岚、斑灿的彩霞、墨绿的山线、飘忽的树影,都有如定格一般。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埋藏着远方的人呀!我觉得在人的情感之中,最动人的不一定是死生相许的誓言,也不一定是缠绵悱恻的爱恋,而是对远方的人的思念。因为,死生相许的誓言与缠绵悱恻的爱恋都会破灭、淡化,甚至在人生中完全消失,唯有思念能穿破时间空间的阻隔,永久在情感的水面上开花,犹如每日黄昏时从山头升起的月亮一样。=====================================================【思念是一种病】=====================================================佛经里告诉我们:“生为情有”,意思是人因为有情才会投生到这个世界。因此凡是生活在这个世界的人,必然会有许多情缘的纠缠,这些情缘使我们在爱河中载沉载浮,使我们在爱河中沉醉迷惑,如果我们不能在情爱中维持清明的距离,就会在情与爱的推迫之下,或贪恋、或仇恨、或愚痴、或苦痛、或堕落、或无知地过着一生。假如我们不能忘情,我们也可以从情爱中拔起身影,有一个好的面对,这种心灵的拔起,即是以思念之情代替憾恨之念,以思念之情转换悲苦的心。思念虽有悲意,但那样的悲意是清明的,乃是认识了人生的无常、情爱不能永驻之实相,对自我、对人生、对伴侣的一种悲悯之心。释迦牟尼佛早看清了人间有免不了的八苦,就是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所求不得、烦恼炽盛,这八苦的来由,归纳起来,就是一个“情”字。有情必然有苦,若能使情成为思念的流水,则苦痛会减轻,爱情不至于使我们窒息。佛陀曾说:“情感是由过去的缘分与今世的怜爱所产生,宛如莲花是由水和泥土这两样东西所孕育。”是的,过去的缘分是水,今生的怜爱是泥土,然后开出情感的莲花。我们的思念是一枚清楚的戳印,它让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不失前世的尘缘;它让我们转入未来的时空,还带着今生的记忆。我们在人生里,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感觉到自己的成长(其实是一种老去),会发现每一个阶段都拥有了不同的朋友,友谊虽不至于散失,聚散却随因缘流转,常常转到我们一回首感到惊心的地步。比较可悲的是,那些特别相知的朋友往往远在天际,泛泛之交却在眼前,因此,生活里经常令我们陷入一种人生寂寥的境地。"会者必离","当门相送",真能令人感受到朋友的可贵,朋友不在身边的时候,感觉到能相与共话的,只有手里的松子,或者只有林中正在落下的松子!在金门散步的秋夜,我还想到《菜根谭》里的几句话:"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朋友的相聚,情侣的和合,有时心境正是台此,好像风吹过了竹林,互相有了声音的震颤,又仿佛雁子飞过静止的潭面,互相有了影子的照映,但是当风吹过,雁子飞离,声音与影子并不会留下来。可惜我们做不到那么清明一如君子,可以"事来恧主始现,事去而心随空",却留下了满怀的惆怅、思念,与惘然。悲哀如橄榄,甘甜后总有涩味;欢喜则如梅子,酸甜里总有回味。人也是一样的,对那些曾经有恩于我的人,那些曾经爱过我的朋友,或者那些曾经在一次偶然的会面启发过我的人,甚至那些曾践踏我的情感,背弃我的友谊的人,我都有一种不忘的本能。有时不免会痛苦地想,把这一切都忘得一干二净吧!让我每天都有全新的自己!可是又觉得人生的一切如果都被我们忘却,包括一切的忧欢,那么生活里还有什么情趣呢?我就不断地在这种自省之中,超越出来,又沦陷进云,好像在野地无人的草原放着风筝,风筝以竹骨隔成两半,一半写着生命的喜乐,一半写着生活的忧恼,手里拉市面上丝线,飞高则一起飞高,飘落就同时飘落,拉着线的手时松时紧,虽然渐去渐远,牵挂还是在手里。 韦应物寄给朋友的这首诗,我感受最深的是"怀君"与"幽人"两词,怀君不只是思念,而有一种置之怀袖的情致,是温暖、明朗、平静的,当我们想起一位朋友,能感到有如怀袖般贴心,这才是"怀君"!而幽人呢?是清雅、温和、细腻的人,这样的朋友一生里遇不到几个,所以特别能令人在秋夜里动容。朋友的情义是难以表明的,它在某些质地上比男女的爱情还要细致,若说爱情是彩陶,朋友则是白瓷,在黑暗中,白瓷能现出它那晶明的颜色,而在有光的时候,白瓷则有玉的温润,还有水晶的光泽。君不见在古董市场里,那些没有瑕疵的白瓷,是多么的名贵呀!朋友总有人的缺点,我的哲学是,如果要交这个朋友,就要包容一切的缺点,这样,才不会互相折磨、相互受伤。包容朋友就有如贝壳包容珍珠一样,珍珠虽然宝贵而明亮,但它是有可能使贝舌受伤的,贝壳要不受伤只有两个法子,一是把珍珠磨圆,呈现出其最温润光芒的一面;一面是使自己的血肉更柔软,才能包容那怀里外来的珍珠。前者是帮助朋友,使他成为"幽人",后者是打开心胸,使自己常能"怀君"。一位朋友向我描述一对恋人逃难的情况,男的最后一瞬间挤到火车顶上,正伸手要把女的拉上来,火车开了,两人牵着的手硬生生被拉开,男的没有勇气跳下去,女的也上不来,车上车下掩面痛哭。我的朋友当年看到这样的场面,忍不住落泪。这要怪谁呢?怪男的也不是,怪女的也不是。怪火车吗?谁叫他们不早一分钟到呢?怪时代吗?在最混乱的时代也有人团圆,在最安静的时代也有人仳离呀!要怪,只能怪无常,怪因缘。其实,千辛万苦热恋结合的伴侣,终生幸福的,又有几人能够呢?人死了,爱情不死,总比爱情死了,人还活着更有动人的质地。宋朝的高僧佛果禅师,在担任舒州太平寺当住持时,他的师父五祖法演给了他四个戒律:   一、势不可使尽----势若用尽,祸一定来。   二、福不可受尽----福若受尽,缘分必断。   三、规矩不可行尽----若将规矩行尽,会予人麻烦。   四、好话不可说尽----好话若说尽,则流于平淡。 因此我觉得一个人没有宗教信仰其实不是那么重要的,但一个人一定要有宗教的思想与宗教的情操。即使完全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也应该透过不断的觉醒来改造自己,把自我提升到更高远的精神境地,这样,无论从事什么行业,才能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个安身立命的所在;这样,无论从事的工作多么渺小卑微,都能有更大的识见,活得更尊严、更自在、更有兴味。我们要轻轻地走路。用心地过活;我们要温和的呼吸、柔软地关怀;我们要深刻地思想、广大低慈悲。宗教是不是可以满足人的生命欲求?能不能解除人,乃至社会的苦恼?=====================================================我想大多数人读佛抑或有宗教信仰或多或少会抱有这样的期许。Fri.Jan.21st, 2011
  •     在公园里,清晨的薄雾中,一排排白色的椅子,没有一点声息,让人感到清冷的孤独。雾慢慢散去,阳光出来了,人三三两两地走到公园里来,纷纷落坐在那些排列整齐的椅子上。这时,我发现一种可惊的排列了。每一个椅子差不多都坐了人,可是一长条椅子顶多坐两个人,一个人坐在椅子这端,一个在那端,似乎是默契似的。每一张椅子都是两端坐人,中间空白。人和人不互相说话,也不理睬,也不注视,只是礼貌地、维持距离地坐着。我坐在远处,看着这一幅诡异的构图,感觉到坐了人的椅子比不坐人的椅子,还要孤独。=======================================================没想到林清玄老师93年的作品到现在读来还是那么具有时代气息其实图书馆也是这样=======================================================走在回家的路上,我想到在这个社会,放眼望去,大家都拼命地在累积人间的财富,即使是已经家财亿万的富人或年华垂暮的老人都不例外,其实,财富对他们来说已变成没有意义的东西,一个生产已经温饱的老人,他可能有七八幢房子,有价值数亿的财富,可是他已经不久于人世,这仅存的时光难道还继续追逐财富,不能有更好的利用吗?最重要的一点,没有人会相信自己是"不久于人世"的,我们看到大部分的人的生活都表现得好像要永远活在这个世界上,所以他们的累积也永不满足。有一些有钱人,到临死什么都记不住,偏偏记挂他累积的财富;反过来说,他的子孙可能对他的死活也不记挂,只记挂 在他名下的土地、房屋、股票、珠宝要如何瓜分。因此,一个富人的死往往造成了子孙的悲剧,就是因为人人只记着财富啊!一个累积过度财富的人,往往也会自陷于不义,有财富的人谈恋爱,总觉得别人是在爱他的金钱,不是爱他;有财富的人交朋友,总觉得别人是贪图财富的酒肉朋友;有财富的人 很难真心对待别人,因为他惯于用钱来处理问题……其实,有太多财富反而使人不能做完整的人,因为他的心变成黄金打造、钻石琢磨,不能享受人间无私的情义心与豪迈的英雄胆。有时候,追求财富的问题不在财富,而在"追求",从人类有历史以来,人都在尝试追求一些不朽的事物,这是由于每个人的心里都有某种不朽的东西,不朽的渴望,在资本社会里,人把财富也当成不朽的追求了,我们看那些拼命追求财富的人,正是感觉他在追求不朽,否则怎么能那样狂热呢?人不能永远活着,这真是一个悲剧的真理,纵使在宗教里一直讲永生不灭,也不能使我们永远活着。"死亡不是我会遇到的事。"----这是最大的妄念,因为无人不死。"人生的悲剧不是我会遭遇的。"----这是最惊险的想法,因为人人都有悲剧。我们在人间里累积一些东西,追求一些价值,是为了什么呢?那催迫我们去追求财富最内部的动力是什么呢?如果能找出那个动力,说不定在财富里也有菩提呢!====================================================我觉得这个拿来形容下载强迫症患者也很贴切=====================================================两头鸟 从前在雪山下,有一只两头鸟,为了安全起见,它们轮流睡觉,头如果睡着,一头便醒着。这只两头鸟虽共用一个身体,却有完全不同的思想,一头叫迦喽嗏,常作好想;一头叫优波喽嗏,常作恶想。有一天,在树林里,轮到优波迦喽嗏睡觉,忽然从树上飘来一朵香花。醒着的迦喽嗏就想:"看它睡得那么熟,还是不要叫醒它,反正我虽然独自吃了,我们一样都可以除掉饥渴,得到这朵香花的好处。"于是,就默默地把那朵香花吃了。过一下子,优波醒来了,觉得腹中饱满,吐出的气充满香味,就问迦喽嗏说:"我在睡觉时,你是不是吃了什么香美微妙的食物?我怎么觉得身体安稳饱满,声音美妙,感觉这么舒服。""你睡觉的时候,有一朵摩头迦华落在我的头旁边,我看你睡得很熟,又想我吃和你吃并没有分别,就独自把它吃了。"优波听了,心里很不高兴,从内心深处生起瞋恚嫌恨的心,心想:你有好东西吃,也不叫我,你等着瞧吧!下次我吃些坏东西害死你!过了不久,两头鸟经过一个树林,优波看到林间有一朵毒花,起了一个心念:"好,害死你的机会来了。"就对迦喽嗏说:"你现在可以睡觉,我醒着,帮你看守。"等迦喽嗏睡着以后,优波就一口把毒花吃下去。由于优波的恨意,两头鸟就一起毒死了。这是记载在《佛本行集经》的故事,释迦牟尼佛说这个故事来告诫弟子,瞋恚是多么可怕的愚行,一个人(乃至一只鸟)在怀着恨意时,往往会忘记对自己的伤害,更甚的是以自己的生死来逞一时的仇快,走入一个无可挽回的境地。两头鸟的故事还有更深刻的象征,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是两头鸟,有着善恶的抗争、梦与醒的矛盾、觉与迷的循环。当一个人在善意、觉性抬头的时候,就可以使恶念、痴迷隐藏;可是当一个人恶意的瞋恨愚痴升起时,立即就杀死了自己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善念了。另外,对一个修行者,他处在众生中就有如两头鸟,大家都是共用一个身体,使任何一个众生受到伤害,立即就伤害了自己的慧命,因此要保持着纯明的善念,才不至于损人损已。在两在头鸟的故事,迦喽嗏在临死前说了一首偈:汝于昔日睡眠时,我食妙华甘美味。其华风吹在我边,汝反生此大瞋恚。凡是痴人愿莫见,亦愿莫闻痴共居。与痴共居无利益,自损及以损他身。正是劝人不要与愚痴妥协,含着贪意、瞋恨、愚痴的人在还没有伤害别人之前,自己必然先受伤。在《杂譬喻经》里还有一个类似的头尾争大的故事:从前有一条蛇,头和尾经常自相争吵。头对尾说:"我应该比你大。"尾对头说:"应该是我大。"头说:"我有耳朵能听,有眼睛能看,有口能吃,走时在你前面,因此应该我为大。"尾说:"是我让你走,你才能走,如果我不让你走,你就完蛋了。"于是,蛇尾就绕树木三圈,三天都不肯放开,蛇头无法去找食物,饥饿垂死,只好对尾说:"请你放开吧!让你做大就是了。"尾听了非常高兴,立刻放开树木。头就对尾说:"你既然比我大,就让你在前走吧!"尾兴奋向前走,才走不到几步,就掉落到火坑去了。佛陀说这个故事是在告诫弟子,在僧团里应该听从有智慧的大德上座,不可任性为之,而上座也不应该让座下的人率尔随意,这样不但道业不成,而且会一起堕入非法的火坑。头尾争大的故事用在现代,让我们知道自然的秩序是非常重要的,在一个有机的社会中,头与尾都是同样重要,做头和人应把头做好,而做尾的人也应尽力把尾做好,人尽其才,才是社会之福。如果人人想争大,不但容易心生愤懑,甚至大家相携堕入火坑。人不怕地位卑微,怕的是在心灵中没有奉献的火光,在人格中没有自尊的色彩。反过来说,做头的人如果不善用眼睛、耳朵、嘴巴、双足来创造人群的幸福,就令人遣憾了。佛陀在经典中说的故事都是简短精彩,又充满了无限的像征意义,他说这些故事是在倡导一个人如何使自己的人格高尚,并通向明净纯粹的世界,他用充满人情味的语言告诉我们和平、牺牲、慈爱、智慧、诚信、平等、无私、克制欲望是多么重要。只有人格不断趋向高尚,不怀怨恨的生活,不论处在午休境况中都有自尊的人,才能在生命中找到真实的悦乐之泉源。

精彩短评 (总计9条)

  •     前几篇十分不错,特别是 “忧欢派对”
  •     林清玄
  •        一切众生都有如来智慧德象,只因妄想执著不能得证。
       [试炼 明澈剔透 车震飞驰 悲悯 绵密感性 透彻实相 早晨幽远的钟响 静夜雄浑的鼓声 有着清脆的节奏与闪耀的声息 一念顷 恒常 ]
       一片掉落的枯叶脉络,一颗被溪水冲圆的卵石纹理,一轮偶然从乌云中破出的孤月... ...
       宗萨蒋央钦哲人波切说:“我闷总是准备着去活,却从未做到这个“活”字。”反过来说,如果我们总有不能排解的忧虑与不安,这是我们从未准备去死,却一直往死亡迈进。
       “活”的本身,是带着觉醒,从日常生活中转过身来,穿过了一世的相对,有着知性的内涵经验与感性的清明胸怀,就好像把一本书打开,单纯、明朗、有着绵延不绝的力量。
       活,是生活!是时间!是体验!是纯然而深藏的悟!
       伟大的大慧宗杲禅师说:“今时学道人,不问僧俗,皆有二种大病;一种多学言句,于言句中作奇特想。一种不能见月忘指,于言句悟入,而闻说佛法禅道不在言句上,便尽拨弃,一向闭眉合眼,作死模样,谓之静坐、观心,默照,更以此邪见,诱引无识庸流曰:“静得一日,便是一日工夫!””
       《妙法莲华经》---”一切众生喜见佛”
       我并不害怕渺小之感,渺小使我知悉了宇宙之大,渺小使我能常保精进之力去创造一点点伟大。
       心安茅屋稳
       性定菜根香
       世事静方见
       人情淡始长
       “凡夫”的“凡”字中间多了一颗心,刚强难化的心与柔软温和的心并无别异。
       具有柔软心的人,即使面对的是草木,也能将心比心,也能与草木至诚相见。
       人在遇到人生的大疑、大乱、大苦、大难时,若未被击倒,自然会在其中超越而得到“定”,因定儿得清明,有清明而能柔软。
       有欲念,就有火气;有火气,就有烦恼。
       佛陀教我们度化众生,并没有叫我们苛求众生。我们要度化众生应在心中对众生没有一丝丝苛求,只有随顺。众生若可以被苛求,就不会沦为众生了。
       随顺,就是处在充满仇恨的人当中,也不怀丝毫恨意。
       随顺,就是随着充满黑暗的世界转动,自己还是一盏灯。
       随顺,就是看仍和一个众生受苦,就如自己受苦一般。
       随顺,是柔软心的实践爱你,也是柔软心点燃的香。
       把自己的心思寄托在别人的一言一行,因为别人的一言一行而苦恼,真的还不如小丑能笑骂由他,言行自在。
       在实际的人生里也是如此,我们常常会因为别人的一个眼神、一句笑谈、一个动作而心不安,甚至茶饭不思、睡不安枕;其实,这些眼神、笑谈、动作在很多时候都是没有意义的,我们之所以心为之动乱,只是由于我们的在乎。万一双方都在乎,就会造成“狭路相逢”的局面了。
      
       生活在风涛泪浪里的我们,要做到不畏人言人笑,确是非常不易,那是因为我们在人我对应的生活中寻找依赖,另一方面则又在依赖中寻找自尊,偏偏,“依赖”与“自尊”又充满了挣扎与矛盾,使我们不能彻底地有人格的统一。
      如水的心,要保持在温暖的状态才可起用,心若寒冷,则结成冰,可以割裂皮肉,甚至冻结世界。心若燥热,则化成烟气消逝,不能再觅,甚至烫伤自己,燃烧世界。
      
       如水的心也要保持在清净与平和的状态才能有益,若化为大洪、巨瀑、狂浪,则会在汹涌中迷失自我,及至伤害世界。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以会遭遇苦痛,正是无法认识心的实相,无法恒久保持温暖与平静,我们被炽热的情绪燃烧时,就化成贪婪、嗔恨、愚痴的烟气,看不见自己的方向;我们被冷酷的情感冻结时,就凝成傲慢、怀疑、自怜的冰块,不能用来洗涤受伤的创口了。
       生命的整个过程是连续而没有断灭的,因而年纪的增长等于是生活资料的累积,到了中年的人,往往生活就纠结成一团乱麻了,许多人畏惧这样的乱麻,就拿黄金酒色来压制,企图用物质的追求来麻醉精神的僵滞,对至于心灵的安宁和融都展现成为物质的累积。
      =====================================================
      
      想起了邓丽君小姐唱的[得上西楼]
      
      =====================================================
       禅师不着于生命,乃至不着一切意念的垢净,并不表示清净的人必须逃避浊世人生。在《西厢记》里有两句话:"你也掉下半天风韵,我也飘去万种思量。"是说,如果你不是那样美丽,我也不会如此思念你了。金圣叹看到这两句话就批道:"昔时有人嗜蟹,有人劝他不可多食,他就发誓说:'希望来生我见不着蟹,也免得我吃蟹。'"这真是妙批。是希望从逃避外缘来免得爱恨的苦恼,但禅师不是这样的,他是从内心来根除染着,外缘上反而能不避,甚至可以无畏地承当了。也就是在繁花似锦之中,能向万里无寸草处行去!
      =====================================================
      好像人生若只如初见,似乎就是“希望从逃避外缘来免得爱恨的苦恼”
      =====================================================
       ❤《记忆的版图》
       经过时间空间的阻隔,记忆如新,反而真实的人物是那样陌生,找不到与记忆的一丝重叠之处。
       从前的记忆是真实的,眼前的现实也是真实的,但在时间空间中流过时,两者却都模糊,成为两个丝毫不相连的梦境。在此地时,回观彼处是梦,在彼地时,思及此处也是梦了。到最后,反而是记忆中的版图最真实,虽然记忆中的情景已然彻底消失了。
       其实,在记忆中的事物原来可能不是那么美好的,当时比现在流离、颠沛、贫困,甚至面临了逃难的骨肉离散的苦厄,但由于距离,觉得也可以承受了。现在的真实也不一定丑陋,只是改变了,而我们竟无法承担这种改变。
       是的,记忆是记忆,现实是现实,以记忆来判断现实,或以现实来观察记忆,都容易令我们陷入无谓的感伤。
       禅心里没有断灭相,在真实的生活中、实际人生的历程中也没有断灭。记忆,乃是从前的现实;现在,则是未来的记忆。一个人若未能以自然的观点来看记忆的推移、版图的改变,就无法坦然无碍面对当下的生活。
      
       我们在生命中所经验的一切,无非都是一些形式的展现,过去我们面对的形式与目前所面对的形式容有差异,我们真实的自我并未改变,农村时代在农田中播种耕耘的少年的我,科技时代在冷气房中办公的中年之我,还是同一个我。
      
       学禅的人有参公案的方法,公案是开发禅者的悟,使其契入禅心。我觉得对参禅的人最简易的方法,就是把自己当成公案,一个人若能把自己的矛盾彻底地统一起来,使其和谐、单纯、柔软、清明,使自己的言行一致,有纯一的绝对性,必然会有开悟的时机。人的矛盾来自于身、口、意的无法纯一,尤其是意念,在时空的变迁与形式的幻化里,我们的意念纷纭,过去的忧伤喜乐早已不在,我们却因记忆的版图仍随之忧伤喜乐,我们时常堕落于形式中,无法使自己成为自己,就找不到自由的入口了。
      
       我喜欢一则《传灯录》的公案:
      
       有一位修行僧去问玄沙师备禅师:
      
       “我是新来的人,什么都不知道,请开示悟入之道。”
      
       禅师沉默地谛听了一阵,反问:
      
       “你能听到河水的声音吗?”
      
       “能听到。”
      
       “那就是你的入处,从那里进入吧!”
      
       在《碧岩录》里也有一则相似的公案:
      
       窗外下着雨的时候,镜清禅师问他的弟子:
      
       “门外是什么声音?”
      
       “是雨的声音。”弟子回答说。
      
       禅师说:“太可悯了,众生心绪不宁,迷失了自己,只在追求外面的东西。”河水的声音、雨的声音、风的声音,乃至鸟啼花开的声音,天天都充盈着我们的耳朵,但很少人能从声音中回到自我,认识到我都是听的主体,返回了自我,一切的听才有意义呀!这天天迷执于听觉的我,究是何人呀!《碧岩录》中还有一则故事,说古代有十六个求道者,一心致力求道都未能开悟,有一天去沐浴时,由于感觉到皮肤触水的快感,十六个人一起突悟了本来面目。每次洗澡时想到这个故事,就觉得非凡的动人,悟的入处不在别地,在我们的眼睛、耳朵、意念、触觉的出入里,是经常存在着的!
       我们的记忆正如一条流动的大河,我们往往记住了大河流经的历程、河边的树、河上的石头、河畔的垂柳与鲜花,却常常忘记大河的本身,事实上,在记忆的版图重叠之处,有一些不变的事物,那就是一步一步踏实地、经过种种历练的自我。
      
       在混沌未分的地方,我们或者可以溯源而上,超越记忆的版图,找到一个纯一的、全新的自己!
      =====================================================
      心理老师说,回忆才是最具有欺骗性的,大概也是如此吧。
       Jan.19th,2011 2 be continued
  •     我可以说你装腔作势吗
  •     救了我
  •     书如其名,读后,心里会出现一条在葳蕤深山中潺潺流动的一条小溪,熄灭你心中的燥火,留下清凉沁心的快感。
  •     语言清透明亮,读后令人有种炎夏喝冰茶的感觉。如果你很浮躁,你可以读这本书,但是不要期待它能解决你浮躁的问题,它只是能解决你读此书的当下所具有的浮躁。
  •     道理都明白 只是这浅浅的描述让人静心
  •     大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