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苏联解体

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军事 > 政治 > 亲历苏联解体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5
ISBN:9787509733660
作者:李慎明 主编
页数:296页

章节摘录

  政客们很少承认自己的错误,但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总是与众不同。因此,当他回首自己作为苏联领袖执掌权力的六个混沌年头时,能欣然承认自己的失误,就不足为奇了。原苏联领导人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在接受《英国卫报》记者采访时说,“我早在1991年4月就该辞职,并成立一个民主政党推行“改革”,这是我最为后悔的事。第二件后悔的事是没有早些开始“改革”苏联,并赋予加盟共和国更多权力。”  原苏联领导人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在接受《独立报》记者采访时说:当别人问到我是个什么样的人的时候,我的回答只有一个:“我是社会民主主义者。”如果要思考未来,思考我们朝什么样的社会目标努力,我不止一次论述过,我们面临的,绝不是在社会主义或是资本主义之间进行选择的问题。我们的未来是一个趋同的社会,具有趋同性的价值基础。在这种社会中融合了资本主义的经验,还有很多其他可以利用的东西。不光是市场,还有所有制问题,以及对所有制的态度。  曾在苏联改革时期任苏共中央书记的利加乔夫在接受《独立报》政治版的责任主编罗莎?茨维特科娃采访时说:我和戈尔巴乔夫的关系一开始非常好。他是提议我进入苏共中央来工作的人。后来我们进行过友好而积极的工作。首次分歧始于对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评价问题。我不能同意这是停滞时期。开垦荒地是一个伟大的工程,就像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和西西伯利亚石油天然气综合体的建立一样。我怎能同意这是停滞?而戈尔巴乔夫是想巩固自己的地位,借贬低过去来突出自己。个人品质问题也很重要。改革是必要、可能和可实行的——这是我一贯的观点。如果改革换成由安德罗波夫领导,他坚定、英明、目标明确和谦逊,那么国家会继续存在。  ……

内容概要

李慎明: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 党组副书记。男, 汉族,河南温县人。1949年10月出生,1970 年参加工作, 197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研究生学历,高级编辑。 1970年12月入伍,先后任副班长、师政治部宣传科新闻干事;1978 年至 1983 年,解放军报社记者处记者 ( 其间,从 1981 年起兼任乌鲁木齐军区政治部宣传科副科长, 1982 年至 1983 年借调到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工作 ) ; 1983 年到 1994 年,任中央军委办公厅副团至正师职秘书; 1994 年至 1998 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兼纪委书记, 1997 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 其间, 1995 年至 1997 年,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专业研究生班学习、毕业, 1997 年至 1998 年,国防大学基本系指挥员班学习 ) ;1998年至今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2000年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 。 2001 年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书记。   现担任中国政治学会会长,国家社科基金国际学科评审组组长,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顾问等。  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内政司法委员会委员,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评审委员会国际组组长。中国政治学会会长、全国党的建设研究会副会长、全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全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顾问、中国国际战略学会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方交通大学、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兼职教授。  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专业研究生班毕业,高级编辑。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在国际政治、全球化理论及党建理论等方面。

书籍目录

目  录
编撰说明1
戈尔巴乔夫:我应该更早些放弃共产党/1
戈尔巴乔夫:我是一个社会民主主义者/6
利加乔夫:有两种不同性质和方向的改革/14
雷日科夫:政治斗争打乱了经济改革部署/22
梅德韦杰夫:党不应管理国家/30
梅德韦杰夫:对改革的抵制在党和国家管理机关内部已经成熟/33
卢基扬诺夫:“8•19”事件是挽救苏联的绝望一搏/37
谢瓦尔德纳泽:我和戈尔巴乔夫商量好要抛弃民主德国/47
谢瓦尔德纳泽:苏联领导人曾竭力摧毁苏联/52
克拉夫丘克:我宁愿砍掉自己的手,也不签署瓦解苏联的协议/58
舒什克维奇:我什么也不后悔/65
亚佐夫:苏联是被里应外合地摧毁的/72
亚佐夫:戈尔巴乔夫早就背叛了苏联?/78
普罗科菲耶夫:苏联解体:谁之罪?/84
阿法纳西耶夫:我们欺骗了自己/90
尼•伊万诺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反腐败/94
捷•格德良:改革就是浑水摸鱼/100
德罗兹多夫:苏联领导层中曾有国外奸细/105
阿巴尔金:苏共应当一分为二/111
尼基塔•克拉斯尼科夫:西方用经济手段摧毁苏联/116
乌特金:苏联的投降与败退/121
叶•巴扎诺夫:为什么苏联走了一条与中国不同的道路?/192
鲍•杜宾:无望的复兴/195
亚•舍维亚金:戈尔巴乔夫夫妇的投机与蜕变/200
沙赫赖:苏联解体的神话与事实/209
波波夫:联合起来,共同打败苏共/220
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一场悲剧还是
伟大变革?/229
奥斯特罗夫斯基:谁让戈尔巴乔夫登上权力顶峰/237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戈尔巴乔夫漫长可怜的晚年生活/247
俄新社:“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成员的命运/251
特稿一 如何正确地认识苏联解体和苏共败亡?/254
特稿二 苏共败亡的过程、原因与教训/269
附录 俄罗斯最新出版的与苏共败亡和苏联瓦解有关的文献/284
再版 后记295

编辑推荐

  2011年苏联解体、苏共亡党20周年。正如俄罗斯总统普京2005年所言,苏联解体对于绝大多数俄罗斯人来讲是一场悲剧。20年来俄罗斯社会没有停止对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所发生的那些重大事件的追问与反思:有政治人物的政治回忆或自传;有当事人的访谈录;有档案材料的挖掘;有历史细节的揭密;也有学者的解析;等等。为国内理论界及时了解这些情况,我们收集了近两三年俄罗斯出现的最新资料,如回忆录、访谈录、档案材料、研究分析资料以及部分尚未出版的手稿等。我们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材料译成中文并编选成册,供学术界研究参考。为了便于读者阅读,我们保留原编者按或增加了译者按,补充了大量注释材料,对重要的文字或段落用黑体加重标注出来,敬请关注。  需要指出的是,囿于当事人的自身立场,在一些访谈人对“改革”历史和苏联瓦解的原因有不同的阐释和解读,有些回忆和访谈中含有某些“自我辩解、甚至相互矛盾”成份,但我们在编选或翻译过程中尽量不加删减,全文翻译,原话照登。我们认为,这些较新的材料能够不同程度地还原历史景象,展示相关历史细节,为深入思考和研究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等问题提供素材或佐证。我们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俄罗斯境内外将会有更多的历史材料披露出来,国际上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分析也将会更加深入和透彻。对此,我们将密切跟踪,将及时搜集整理并翻译,供国内同仁参考。

作者简介

正如普京所言,苏联解体对于绝大多数俄罗斯人来讲是一场悲剧。苏联解体二十年来,俄罗斯社会没有停止对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所发生的那些重大事件的追问与反思。
李慎明编著的《亲历苏联解体(二十年后的回忆与反思)》着力收集了苏联瓦解前后起重要作用的政治人物近两三年陆续发表的回忆录、亲历者的访谈录、解密的档案资料、学者著述、影像记录等新材料,在此基础上筛选并翻译了最具代表性的30篇辑录成册。
有别于一些宏大历史叙事的枯燥,有别于支离破碎的档案解读,有别于苍白而缺乏历史逻辑的文本拼接,《亲历苏联解体(二十年后的回忆与反思)》编者和译者选取权威性、可信性的史料,力图还原20年前那场历史性“悲剧”的真实细节和本来面貌,供同行研究、供国人思考。希望我们微小的努力能有助于国内有识之士更好地把握苏共蜕化、苏联演变的历史脉络,准确地厘清苏共失败、苏联瓦解的逻辑,汲取其中的教训并得出相应的历史结论。

图书封面


 亲历苏联解体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普京曾说:“不怀念苏联的人没有良心,但想回到苏联的人是愚蠢的。”苏联的怵然倒塌成为世界政治考察的一道谜题,凡求解二十一世纪世界走向的人,不得不以此为起码的基点,方可顺流而下,补足以往世界政治史与国际关系理论的重大缺陷。《亲历苏联解体:二十年后的回忆与反思》便提供了理解苏联的另一种可能。它集结了诸多亲历者的回忆录,其中有戈尔巴乔夫、梅德韦杰夫、谢瓦尔德纳泽等当权政客,也有《共青团真理报》《外交政策》等俄美媒体。这是各种苏联解体的“口述史”的合集,其中既有主张“西方用经济手段摧毁苏联”“苏联领导层中曾有国外奸细”“苏联是被里应外合摧毁的”的阴谋论者,也有“我是一个社会民主主义者”的改革反思者。各种口述史的对勘,至少能够浮现出亲历者眼中复杂的甚至矛盾的苏联解体。如果说黑格尔以为拿破仑可以终结欧洲史的话,那么福山则在苏联解体后以为美国终结了人类史,他承继乃师科耶夫的黑格尔主义,以西方资本主义为世界政治的“绝对精神”,认为它终止了此前所有的文明斗争与政制分歧,“构成历史的最基本原则和制度不再进步了”,人类将终结于“资本主义理性化”这唯一一种发展道路。有趣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的兴起,实在地挑战了“历史终结论”,世界政治的发展并未走入历史终结之后漫长的冰封极夜、重大问题解决之后漫长的精神虚无时代。当众人追随“历史终结论”时,福山却认为历史仍然处在一个中间阶段,仍有“未来”可言。福山特地在中国系统阐发他的新世界观,《危机与未来:福山中国讲演录》指出,“科技可能促成完全不同的社会形态”,时兴的微博、微信等“微X”模式的现代科技已经挑战了原有地缘政治的分析框架。社会并不会停留在最佳政体、理性化生产模式的神话中,而是通过一种云计算之下所有人面对所有人的方式继续发展。另外,中国模式也冲击了华盛顿模式的神话,历史仍然有上升的空间。中国面对西方时的优势,可以在非洲一瞥端倪。《援助的死亡》曾揭露了西方发达国家对非洲的援助模式造成了恶性循环,即随着接受援助的增加,非洲国家反而变得更加贫困。而要解决既有援助模式的难题,就只能拭目以待中国龙。《龙的礼物:中国在非洲的真实故事》告诉我们, “西方一直把龙当作强大又可能威胁他人的象征”,中国在非洲的实业援助行动就彻底颠覆了“中国在非洲是一个轻率的捐赠者”这一观念。时下对国际政治的理解多是腹黑的现实主义论调,或至多如神圣家族鲍威尔宣称的“必须先解放自己,才能解放别人”;但中国在非洲的实业拓展与非洲本身的发展合二为一,这宣告了另一种世界政治互动原则的可能,它早已被马克思在二十五岁时的天才之作《论犹太人问题》所指出:“除非所有人都得到解放,否则人不能被解放。”质言之,非洲崛起的过程也就是中华飞龙在天的过程。相关链接:http://www.dfdaily.com/html/1170/2012/9/2/854584.shtml
  •     辛未二十年祭农历辛未年己亥月廿一,也就是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迄今20年又7个月。那场剧变给今天的时代留下了什么思想文化乃至政治遗产?当年深度卷入那场变故的俄罗斯、东欧各国相关人士,期间展开了哪些深层次的反思?为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组织了一批研究俄国和东欧当代史研究专家,搜罗、译介了一组权威史料,近日结集出版《亲历苏联解体:二十年后的回忆与反思》一书,力图还原20年前那场历史性“悲剧”的真实细节和本来面貌。该书所选文章,有的是对戈尔巴乔夫、利加乔夫、卢基扬诺夫、克拉夫丘克、谢瓦尔德纳泽等重要历史参与者的专访,有的是历史学家最新研究文献,还有的是来自美国等国的外媒报道,各种立场与观点参差多态,有助于读者“立体式”地了解、观察和思考苏东剧变。14日,针对该书出版目的、苏联解体责任的追问、中苏改革路径对比等话题,本报记者对《亲历苏联解体:二十年后的回忆与反思》译者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院长张树华进行了独家专访。专访︽亲历苏联解体︾译者之一?中国社科院专家张树华’一群苏联知识分子模样的人围住一台美国悍马,轮胎破了,他们都趴在周围。路人感觉奇怪,问他们在干什么,他们回答:我们在呼吸来自大西洋彼岸的自由新鲜空气。1985年3月11日,戈尔巴乔夫当选苏共总书记。1986年2月,苏共二十七大部署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开放报禁,解密了大量绝密档案。1989年春,苏联第一次人大代表差额选举。1990年3月14日,苏联第3次(非常)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间接选举的方式选出苏联第一任也是唯一一任总统戈尔巴乔夫。同时修改宪法。1991年6月12日,当时仍属苏联的俄罗斯首次大选,叶利钦当选首任总统。1991年8月19日,当时的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发动“政变”失败,叶利钦重掌军队,救回戈氏。1991年8月24日,戈尔巴乔夫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一职。1991年8月29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非常会议通过决议,决定“暂停苏联共产党在苏联全境的活动”。1991年12月21日,原苏联的11个成员在哈萨克斯坦通过《阿拉木图宣言》,宣布苏联解体,成立独联体。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辞去苏联总统职务,向俄罗斯总统转移核按钮。1991年12月26日,原苏联最高苏维埃召开最后一次会议,通过一项宣言,苏联作为一个国家和国际法的主体停止存在。(记者刘功虎整理)【声音】记者刘功虎勃列日涅夫时期真正将苏联推向死胡同——闻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一是加强了控制,二是有了大量的美国票子,最初几年还是比较好的,但过了三四年就每况愈下。更由于打阿富汗战争,把整个国家都搞垮了。所以应该讲,勃列日涅夫真正把苏联推向死胡同。党内特权阶层搞垮了自己——戴隆斌,中共中央编译局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研究员在苏联存在的70多年时间里,绝大部分时间都是一党专政,党国一体,政治经济体制高度集权。领导人的权力处在无人监管也无法监管的状态。且苏共已经不代表人民利益了,失去了执政根基。官僚集团当时处于麻木状态——房宁,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苏联是在地方分离主义、民族分离主义,包括选举的冲击下解体。而苏联官僚集团是在麻木和猝不及防中,被历史甩到了一边,不见得是由于他们的蜕变导致了革命,上层精英集团的无所作为,他们实际上成了历史巨变的旁观者。意识形态失信导致解体——列昂·阿伦,美国企业研究所俄罗斯研究部主任苏联官方意识形态的公信力迅速减弱推动了人们价值观的转变,正是人们对苏联政权表现的看法和评价发生了根本改变以后,苏联经济的实际恶化才作为结果产生了。对国家过去和现在的无情的道德审视在短短几年内掏空了强大的苏联国家,剥夺了它的合法性,使之成为空壳而轰然倒下。“东西方的缓和”成催化剂——德国学者恩斯特·奥托·岑皮尔苏联解体是由于它对西方国家所实行的“缓和”政策造成的。一个国家的自由程度是同外部在其边界所施的压力成反比的。勃列日涅夫时期开始实行,戈尔巴乔夫执政后加强推行的“缓和”政策对促进苏联东欧剧变起了重要作用。苏联解体从历史发展趋势而言是进步——陆南泉,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我认为苏联剧变从历史的发展趋势来讲应该是进步。斯大林时期镇压了那么多人,死了那么多人,很多无辜的人死于大清洗,搞集体化死了那么多人。所以我认为不能简单说苏联剧变是历史的倒退,总的来说,从发生条件来讲还是历史的进步。俄罗斯将重新成为世界一流强国——左凤荣,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教授苏联解体20年,俄罗斯发生了很大变化,解决了原苏联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向现代社会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方向的发展问题。同时,叶利钦时代把旧体制基本上摧毁了,使俄罗斯不可能再回到原苏联体制了。俄罗斯的未来发展还是可期的,它早晚会重新回归世界一流强国之列。︽亲历苏联解体︾副标题?二十年后的回忆与反思作者?李慎明 译者?张树华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年?2012年5月戈氏挖坟掘墓叶利钦趁火打劫2000-2004年,美国摄影师安德鲁·摩尔用大画幅照相机拍摄了巨变十余年后的俄罗斯、乌克兰,影像工整、克制,看似闲笔之中,隐藏着时间的秘密:苏联帝国时代遗留下来的浓郁正在褪色,荣耀隐去,光芒消散。读+:对苏东剧变,很多人在反思。戈尔巴乔夫回首自己作为苏联领袖执掌权力的6个混沌年头时,承认自己的失误。他说:“我早在1991年4月就该辞职,并成立一个民主政党推行改革,这是我最为后悔的事。第二件后悔的事是没有早些开始改革苏联,并赋予加盟共和国更多权力。”他的反思可能是基于失去权力的某种惋惜之情,你怎么看?张树华:从戈尔巴乔夫对西方记者的表白中,明眼人马上会看穿问题的实质:亡党亡国之后,一位苏共的领袖,却说后悔没有更早些“抛开”党;一位国家元首,却表示要早些打开分裂主义的闸门。戈尔巴乔夫后来宣称,与共产主义决裂,相信社会民主党,要尝试民主社会主义。戈氏于2002年至2004年曾当选俄罗斯社会民主党领袖,但是该党根据2007年4月俄联邦最高法院的裁决被解散,当年10月戈尔巴乔夫当选全俄罗斯社会运动“社会民主党人联盟”主席。他还是过足了一把社民党主席的瘾的。这还不是重点。他最大的责任就是要为苏联解体、苏共亡党负责。实际上从苏共解散那一天起,他的政治生命实际就宣告结束了。读+:剧变中,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所起的作用,谁更大一些?你能为我们大致梳理一下这场“二人转”的重大关节吗?在你主编的这本书中,似乎将关注的焦点集中于戈尔巴乔夫一人身上,对叶利钦虽有提及但远非重点,这是基于何种考虑?张树华:戈氏是以苏共总书记的身份闪耀于历史舞台的,后来还担任了苏联总统。他领导着1900万人的大党,与当时的美国平起平坐。他的一言一行对于整个世界举足轻重,个人的思想、行动,他所倡导的“公开性”,他发起的种种“改革”,对于苏联走向具有生死攸关的重大影响。如果说戈氏是苏联的挖坟掘墓者,是推倒体制的急先锋,叶利钦不过是一个趁火打劫者,他不过是利用了戈氏“改革”带来的历史机遇。如果没有戈氏首倡,叶利钦难有作为。因此,我们在观察评价那场历史巨变时把戈尔巴乔夫的作用看得更大,也就在情理之中。读+:原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普罗科菲耶夫认为,埋葬苏联的第三股力量正是苏联人民自己。还有其他人发现,在那场剧变中,人民总体上有些“麻木、冷漠和盲目”。你怎么看待历史洪流中人民的作用?张树华:其实,普罗科菲耶夫是想说,在那场剧变过程中苏联社会的知识分子一部分充当了“看客”,另外有一些则充当了西方势力瓦解苏共、搞垮苏联的“思想和舆论的急先锋”。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他们有的人从美国转了一圈回来说,芝加哥的超市里有100多种香肠,而莫斯科的超市里只有一种。他们羡慕美国的垃圾桶都是不锈钢制作的。曾经有一个这样的段子:一群苏联知识分子模样的人围住一台美国悍马吉普车,车子的轮胎破了,他们都趴在轮胎周围。路人感觉奇怪,问他们在干什么,他们回答:我们在呼吸来自大西洋彼岸的自由新鲜空气。可见当时苏联境内丧失自我、极端西化的气氛。如果说戈尔巴乔夫是苏联的挖坟掘墓者,是推倒体制的急先锋,叶利钦不过是一个趁火打劫者关于解体之责戈氏权欲令叶利钦不齿读+:在很多人眼里,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是“死对头”,两人之间存在重大矛盾和冲突。但是细究历史我们会发现,两人对许多重大问题也有不少共识。你能否分析一下他们在立场和观念上的异同之处?张树华:两人相同之处,都是要“改变”苏联、苏共,不同之处是戈氏处于高位,有所顾忌,个性上有些优柔寡断,行动上不如叶利钦激进。戈氏自认的政治谱系是社会民主主义,叶利钦则是地地道道的举起西方激进自由旗号的俄罗斯式“造反派”。叶利钦对于苏联体制毫无“修补”的心思,一门心思要推倒重来,最终目的是夺权。读+:随着各种力量和争端风起云涌,苏联乱象频现,但是戈尔巴乔夫从未诉诸武力平息纷争。他究竟是出于“一贯对和平忠贞不渝”,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张树华:戈尔巴乔夫掌权期间提出“民主化、新思维”,口头上称“和平”,非暴力、不流血,嘴里经常挂着“我害怕流血”之类的句子。可是他这种“政客式的自我标榜”却是建立在背叛和出卖苏联军人、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上的。在“你死我活”的斗争面前,在国家和党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在他的“人道、民主”政策影响下,仅先后爆发的民族冲突致死就有60余万人,塔吉克斯坦由于内乱和民族冲突造成上百万人流离失所。他“不派兵”,实际是不敢承担历史责任,是逃避。他的“不动武”、“不作为”带来了更大规模的流血和灾难。读+:有一种观点认为,戈尔巴乔夫对权力不太感兴趣;即便感兴趣,他也勇于放弃。他是一个另类“民族英雄”,把自己引向了“什么都不是”的悲情英雄。你觉得呢?张树华:戈尔巴乔夫对权力和待遇一直抱有浓厚兴趣。1991年,他眼见苏联大势已去,向叶利钦伸手要位子和待遇。他经常在自己的办公室里,诵读外电对他个人的赞扬与谀辞。他对权力的迷恋甚至让叶利钦对他不齿。如今他和女儿等在德国南部风景秀丽的地区拥有价值2000万欧元的豪宅。他绝不是什么民族英雄。在1996年俄罗斯总统选举中,戈氏只获得不足1%的选票。他的所谓巨大“声望”主要在西方,老布什过八十大寿,请他参加生日派对,参加跳伞活动,接受美国“总统自由勋章”。而他本人的八十大寿是在伦敦度过的。如今戈尔巴乔夫和女儿等在德国南部风景秀丽的地区拥有价值2000万欧元的豪宅。他绝不是什么民族英雄关于权力之争胜利的果实滚到叶利钦脚下读+: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8·19”事件从未发生,苏联的历史会怎样演变?如果遭软禁的是叶利钦,历史又会怎么进一步演进?我们是否可以认为,发动政变的那几个人实际发生了判断错误,因为戈尔巴乔夫在那个历史时期早已被架空,而叶利钦才是苏联最现实的威胁?张树华:那时戈尔巴乔夫还没有被架空,要到事件结束之后,他才被迅速边缘化。那个时候戈氏的表现具有相当“骑墙”的一面,党内一些人仍没看透他,觉得他仍是可以争取的对象,于是才采取行动。“8·19”事件实际是苏联党政领导人为保卫苏联免于瓦解的最后一搏,是想挽救苏联挽救党,但由于组织不严密,缺乏核心领导人,迅速归于失败。而叶利钦是那次事件最大的获利者,他的支持者曾公开表示胜利来得太突然,就像是“胜利的果实滚到了自己脚下”。那之后不久,苏联解体,戈将核按钮转交叶利钦,二人完成权力过渡。读+:原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卢基扬诺夫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说法:“8·19”事件并非叛乱和政变,因为“从来没有过哪场政变是旨在保卫现行制度的”。他的说法有没有道理?张树华:卢基扬诺夫说得不无道理。是叶利钦一开始将“8·19”事件称作“叛乱和政变”。在那决定命运的3天里,一个80多岁的苏军老元帅,面对全国乱局“心在流血”,中断休假与妻子回到莫斯科,后来举枪双双自杀。对他的去世,戈尔巴乔夫和俄罗斯当局少有报道,倒是美国一个参谋长写了长篇文章回忆老帅,悼念这位值得尊敬的昔日对手。读+:卢基扬诺夫提到一份撒切尔夫人的演讲记录称,在那场波谲云诡的剧变当中甚至之前,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都曾暗暗获得过西方的具体“帮助”。这份记录的真实性有多大?张树华:卢基扬诺夫曾经与戈尔巴乔夫长期共事。2010年,我们去俄罗斯访问,他在国家杜马会议室亲口向我们念过这份演讲记录。俄罗斯《独立报》曾刊登过这份讲稿。后来我们根据这份资料透露的日期搜索撒切尔夫人的行踪,发现她在那个时间点的确在美国休斯敦发表过演讲,美国的报刊也对此有过报道。中国学者查证英国撒切尔基金会,他们对此也不否认。其实,早在1984年冬天,撒切尔夫人初会年轻的戈尔巴乔夫,就对这位年轻的苏共领导人颇有好感,对他要自拆核弹头、发动“改革”的言论充满惊喜。事后她急忙报告里根总统,并给出自己的建议——称戈尔巴乔夫是西方“一个可以打交道的人”。撒切尔夫人是冷战后期推动苏东剧变的关键人物之一。上世纪80年代初,她甚至向台湾地区领导人李登辉传授“秘诀”,要他跟大陆大打“自由、民主牌”。早在1984年冬天,撒切尔夫人初会年轻的戈尔巴乔夫,就对这位年轻的苏共领导人颇有好感关于“8·19”事件“祝普京领导下的俄罗斯一路走好”读+:苏联末期“民主派”领袖、莫斯科首任民选市长波波夫对中国的认识似乎很朦胧,很不真切。根据你的研究和观察,苏俄学者及老百姓对中国的了解多吗?张树华:波波夫是典型的戴着知识分子帽子的政治投机客。在上世纪90年代初,时而说“一切权力归苏维埃”,时而提倡“非苏维埃化”。那时候很多苏俄精英的眼睛都是向着西方的,很少正眼看中国。直到这几年,以普京为代表的俄罗斯领导层才开始重视中国的经验和分量,觉得中国这种在政治稳定基础上推行的市场化模式对他们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随着中俄关系进一步发展,我相信俄罗斯会出现越来越多的中国通或汉学家,双方民间了解也会越来越深入。读+:苏联剧变有哪些遗留问题直到今天还在发挥影响?普京之后还会产生“新普京”,延续类似格局,还是会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为什么几百年来苏俄历史上始终离不开一个强力人物的身影?张树华:世纪之交,普京接手的俄罗斯是一个“乱世”,是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留下的“烂摊子”。普京拥有80% 的国内支持。普京称,戈尔巴乔夫、叶利钦两人在位15年,苏俄是混乱的、失败的15年。在俄罗斯目前的历史时期,一个敢做敢为、敢于担当的强力领导人可能有助于社会稳定,有可能领导俄罗斯重新走向振兴。此次普京第3次当选俄罗斯总统,也是赢得了60%以上的支持率。西方有一句话:没有英雄的国度是不幸的,渴望英雄的民族也是悲哀的。我们祝愿普京领导下的俄罗斯一路走好。读+:我们知道,你主编这本书的一个目的是希望汲取苏联覆亡的教训。由于中国经济取得了与俄罗斯形成鲜明对比的成功,“中国模式”如今经常被人提起。我们是否可以认为,我们的党和国家已走出了一条成熟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张树华:苏联解体20年之际,我们向国内读者引介并翻译相关资料,目的是汲取苏联解体、苏共亡党的教训,让人们知道,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怎样才能“掌住权、执好政”,应该怎样把握好改革的方向,哪些是改革的红线,哪些事是万万不能做的,“红线”在哪。没有英雄的国度是不幸的,渴望英雄的民族也是悲哀的
  •     苏联解体,是上世纪末引人瞩目的重大历史事件,本书集合了各报章对当时决策者们的专访,颇可管中窥豹。有趣的是,所有被访者都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就算失误,也是因他人提供了错误信息。然而,在评价昔日同僚时,则远没这么宽容,他们强有力地证明:如果不是别人的愚蠢与自私,俄罗斯人民本不必承受苦难。每个末世的背后,都是如此:统治集团忙于弥合内部的纷争,吵吵嚷嚷中,每个不坏的意见,执行时都会导致最坏的结果,没有人负责,也没有人担当,明知悬崖就在脚下,为了构陷政敌,他们宁可大步向前。客观地看,经济失败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它源于几点:首先,大幅提高养老金,导致货币太多;其次,国际市场油价骤降,政府缺乏资金;第三,国营企业经营状况普遍恶化;第四,强制推行戒酒计划,让一批企业关停,且带来社会情绪的波动。对此,决策者们事先本应有所预估,可这些问题却没怎么引起争议。增发养老金可以给每个决策者加分,符合他们的利益;而过度依赖资源出口,这已是历史遗留问题,大家已经习惯了视而不见;至于国企,背后盘根错节,利益复杂,谁也不想误入他人的势力范围,所以他们高呼要解决、决不能让问题再继续下去了,表现得痛心疾首,可谁也不真干;至于戒酒计划,反正自己照喝不误,折腾小老百姓的事,何必讨同事不高兴呢?于是,灾难在大家都不经意的时刻到来了。应注意事件发生的背景:此前勃列日涅夫等老派领导人主政数十年,异见者基本被排除出去,到戈尔巴乔夫时,高层虽有改变的共识,中下层领导却跟不上思路,反应迟缓。在未对此加以调整的前提下,戈尔巴乔夫等决策者一味走新路、打新牌、唱新调,这样的多元化,让凝固的整体出现裂痕。市场天然会导致多元化,但多元化必然会挑战固有的秩序。多年的宦海沉浮,许多高层已经明白,所谓共利是不靠谱的,保护好自己的势力范围才是王道,管他门外洪水滔天。他们不是傻瓜,可大环境没给他们提供清晰的利益信息,使他们无法长远地规划自己的利益,这实在是逼迫他们锱铢必较和短视。于是,一个大国因积重难返的弊端而倒下,拯救反而加速了它的失败,其中教训,令后人深思。

精彩短评 (总计27条)

  •     对当是的形势不是太清楚,有些看不懂!
  •     最近对历史比较感兴趣,随便看看了解历史
  •     这书就是各种亲历苏联解体过程的人的访谈和回忆,个人感觉不怎么成体系,需要对那段历史有所了解基础上,再来阅读,可能会有所帮助。
  •     很薄的一本书,价格却很髙。这个价格如同苏联解体一样有点诡异。
  •     苏联解体的教训和经验,正反都很深刻,但确实是人们的选择,为什么人民会选择,这是最重要的,本书讲了一些,但没有讲透
  •     这本书对我们今天的中国有值得借鉴的东西
  •     阴谋论加喊口号,适合广大环球日爆爱好者阅读。
  •     大国的威风不再,大国依然是大国
  •     反复研读,让人唏嘘不已!
  •     书写得很好,实事求是地描写了苏联解体的事实真相,对今天的中国改革意义重大,值得一看,收获很大。。
  •     老公说, 看了这本书, 比较受益,了解了很多。
  •     为原苏联经历者的访谈记录,不系统,还需自己拼接起来,而且访谈内容不够深入,主观情绪化回忆稍多,反思不够。最后的编者总结过于正统严肃,没有更深入分析
  •     通过亲历的感受,带给我们真实的震撼。
  •     思想完全停留在毛的文革时代,陈腐不堪
  •     历史是一面镜子,反思过去,才能面向末来。
  •     通过了解多位当事人的回忆与反思,能帮你更好地理解大国之轰然解体的多方面原因。
  •     很不错,替别人订的、
  •     好的,正版书。给家人买的。
  •     苏共的亡党与苏联的亡国是上世纪末最重要的历史事件,这本书主要是对当时历史人物采访的记录,阅读前需要一点苏联的历史知识。总体感觉这本书偏左。
  •     看看苏联解体时期那些政坛人物怎么说,确实挺有意思
  •     对历史的了解是碎片拼凑的过程,这书收集不同的人不同的媒体对苏联解体前后的观察,虽然各执己见,但对了解苏联解体时期的历史是有帮助的。
  •     可以从细节来了解历史。
  •     阅读中,不好评论,不过写得很客观。
  •     了解俄罗斯历史
  •     亲历者的记录,但不能全盘接受,因为毕竟只是个人的感受,与真实会有差距,但还是值得一读。
  •     苏联解体,是我们心中永远的痛。
  •     这些回忆书太多了,不全面,有选择性。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