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军事 > 军事 > 赤壁之战研究

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6
ISBN:9787534819216
作者:张靖龙
页数:382页

内容概要

张靖龙,男,1956年7月生。浙江奉化人,现为温州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教授、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CSSCI)咨询委员会委员。曾在《文学评论》、《社学研究》、《文学遗产》、《学术月刊》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四十余篇。

书籍目录

绪论  建安十三年:在历史的转折点上第一章  君臣互择:平世三公坐观江汉第二章  枭雄抵幟:刘备寄寓与集团的荆州化第三章  烈士驰骛与东吴西进第四章  “当先定荆”的统一战略与曹操南征第五章  荆州整合趋势的逆转与刘备放弃襄阳第六章  江陵争夺与曹、刘荆州之得失第七章  赤壁战役时间考论第八章  赤壁之战战地考论(上)第九章  赤壁之战战地考论(下)第十章  赤壁之战战争规模及进兵路线考论第十一章  战略锁钥夏口与曹操东征之成败第十二章  赤壁之战战略地理论第十三章  曹军赤壁疾疫诸说评议第十四章  赤壁之战气象问题刍议

作者简介

《赤壁之战研究》共14章,包括:君臣互择:平世三公坐观江汉、烈士驰骛与东吴西进、“当先定荆”的统一战略与曹操南征、荆州整合趋势的逆转与刘备放弃襄阳等。

图书封面


 赤壁之战研究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历史的规律取决于每一个相应的条件,而当这些条件出现后,在历史的进程中,又包含着无限多的可能性。历史实际上只是所蕴涵的多种可能性中最终实现了的某一结果。 赤壁之战的进程就具有多种发展的可能性,并非只有后人可见的那一种。曹操没有必然的失败,孙刘联军却有着许多失败的可能。 作者张靖龙能将正史资料记载极少的赤壁之战写出煌煌27万字的学术著作,可见其用功不校全书可分为两部分。一至六章,论述了汉末建安初期的整体政治格局和形成赤壁之战的政治军事形势。七至十四章,作者详细考论了赤壁之战的时间、地理、规模及进兵路线,并对曹军的疾疫,战时的气象问题都做出了新颖的评议。 刘表长于文教而不习军政,加上政治优势的不足,虽能招集人才,但不能让人为其用命。最终只能坐观江汉而不能干一番叱咤风云的事业。 刘备早先缺乏发挥自身才略的合适的战略指导思想。因此,虽与群雄周旋于中原,而终归于失败。入荆州后,其首要的政治目标是“以荆州为基业”,即与荆州的各种社会力量密切结合,完成外来军事集团荆州化的任务。而挖来诸葛亮,则是达成这一目标的关键一步。作者还假设在刘备兼领徐州后,如能举兵西迁,将重心转到汝南、颖川一带,以大别山、桐柏、伏牛诸山为依托,以观天下之变,则进退自如,前途难以限量,如此才符合刘备“守险之主”的特质。 孙氏依靠成功的战略谋划,避热就冷,渡江转斗,数岁而席卷江东。在智士谋夫的策划下,渐渐成为一个划江而治与北方对抗的割据政权。但由于实力还不足,西进止于夏口。 在“当先定荆”的战略下,曹操南征。刘备被迫中断“整合荆州”的政治策略。他在实力未受损失的情况下,挟政治优势(以死刘表压活刘琮),弃襄阳南走。以仁厚的政治表演赢得民心,反而扩大了政治影响。这实际上也是一场成功的政治整合,为其在精神上奠定了日后荆州之主的政治地位。 可惜,刘备当阳溃败,丧失了战争的主动权,严重影响了孙刘联合时的平等地位,也为日后荆州的归属失去了法理与道义上的根据,留下了无可弥补的后遗症。 赤壁之战的时间: 关于赤壁之战发生的时间,历来有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三种说法。作者从史料的可靠性角度出发赞成十二月说。 赤壁之战的地理: 作者认为,曹军与联军几十万军队沿长江两岸,两翼展开,形成两条互相对垒的广阔战线。南岸百里赤壁(“百里赤壁”在今蒲圻、嘉鱼境内沿江一带的中段与北段),自东北嘉鱼蜀山至西南的石头口附近一带,皆联军防线。曹军主力部署在三个乌林(乌林有上中下三处)及西北岸白螺山的近百里范围内。石头口的赤壁山充其量不过是联军向对岸乌林发动总攻的出发地、突破点而已。 赤壁之战的规模: 平定荆州后曹军总兵力大概是三十七、八万。而作为战略机动力量投入征讨孙刘联军一线的兵力,约为三十万左右。其中,骑兵五万,水军十万,步兵十五万。 孙刘联军总共为五万军队,其中水军占到四万以上。 夏口的重要战略地位: 夏口(大概位置靠近江北的汉口,即今武汉三镇)分荆襄之胜而压荆襄之口,是所谓之战略“瓶颈”。 曹操率军东征,夏口是必经之地。战时夏口的各种情况对于赤壁之战有着极重要的影响。但是,曹操却在重荆襄的传统战略思想下,对夏口的战略意义缺乏应有的认识。曹操若得夏口,就可确保荆州的控制权。控制整个荆州,以荆扬两州边界作为战略前沿,是东征孙吴的战略基矗一个考虑周到且组织完善的防御尚未建立起来之前,就企图“毕其攻于一役”,在敌人的抵抗力(手段与意志)尚未受到沉重打击的情况下,违反“运动”和“突然性”的用兵原则,采用直接的攻击路线,是曹操赤壁之败的重要原因。 曹军的疾疫: 赤壁战时,有关曹军疾疫的性质,现代学者主要持“血吸虫脖、“伤寒”、“疟疾”三种解释。作者从地理环境与流行季节两方面分析后,认为季始荣先生的“疟疾”说较有价值。同时,指出曹军数十万大军,患得不可能只是一种疾玻 战时的气象: 赤壁之战火攻所依赖的东南风,经作者考察,很可能是湖陆风。当时,湖陆风遇到与其方向一致的系统风(大气象环境出现的风)的支持,才使得风力由弱到强,直至“风急盛猛”。 曹军赤壁败后,在云梦泽遭遇到的大雾,以随着暖湿气流推进的平流雾的可能性最大。 转自当当网 习戈

精彩短评 (总计8条)

  •     比较恶劣,作者纯粹事后诸葛亮
  •     可以看看!资料比较好!
  •     文化氛围浓重.好书.
  •     对赤壁之战研究得相当透彻了,尤其让我吃惊的是,在对曹操军疫病的研究引入流行病学的研究成果,这是令人高兴的,不再是一般的就事论事.
  •     此书在地理方面的考证颇值一读,其他的么......权作消遣可也。
  •     资料详实
  •     这书太变态,尤其是地理考据部分……
  •     历史的规律取决于每一个相应的条件,而当这些条件出现后,在历史的进程中,又包含着无限多的可能性。历史实际上只是所蕴涵的多种可能性中最终实现了的某一结果。赤壁之战的进程就具有多种发展的可能性,并非只有后人可见的那一种。曹操没有必然的失败,孙刘联军却有着许多失败的可能。作者张靖龙能将正史资料记载极少的赤壁之战写出煌煌27万字的学术著作,可见其用功不小。全书可分为两部分。一至六章,论述了汉末建安初期的整体政治格局和形成赤壁之战的政治军事形势。七至十四章,作者详细考论了赤壁之战的时间、地理、规模及进兵路线,并对曹军的疾疫,战时的气象问题都做出了新颖的评议。刘表长于文教而不习军政,加上政治优势的不足,虽能招集人才,但不能让人为其用命。最终只能坐观江汉而不能干一番叱咤风云的事业。刘备早先缺乏发挥自身才略的合适的战略指导思想。因此,虽与群雄周旋于中原,而终归于失败。入荆州后,其首要的政治目标是“以荆州为基业”,即与荆州的各种社会力量密切结合,完成外来军事集团荆州化的任务。而挖来诸葛亮,则是达成这一目标的关键一步。作者还假设在刘备兼领徐州后,如能举兵西迁,将重心转到汝南、颖川一带,以大别山、桐柏、伏牛诸山为依托,以观天下之变,则进退自如,前途难以限量,如此才符合刘备“守险之主”的特质。孙氏依靠成功的战略谋划,避热就冷,渡江转斗,数岁而席卷江东。在智士谋夫的策划下,渐渐成为一个划江而治与北方对抗的割据政权。但由于实力还不足,西进止于夏口。在“当先定荆”的战略下,曹操南征。刘备被迫中断“整合荆州”的政治策略。他在实力未受损失的情况下,挟政治优势(以死刘表压活刘琮),弃襄阳南走。以仁厚的政治表演赢得民心,反而扩大了政治影响。这实际上也是一场成功的政治整合,为其在精神上奠定了日后荆州之主的政治地位。可惜,刘备当阳溃败,丧失了战争的主动权,严重影响了孙刘联合时的平等地位,也为日后荆州的归属失去了法理与道义上的根据,留下了无可弥补的后遗症。赤壁之战的时间:关于赤壁之战发生的时间,历来有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三种说法。作者从史料的可靠性角度出发赞成十二月说。赤壁之战的地理:作者认为,曹军与联军几十万军队沿长江两岸,两翼展开,形成两条互相对垒的广阔战线。南岸百里赤壁(“百里赤壁”在今蒲圻、嘉鱼境内沿江一带的中段与北段),自东北嘉鱼蜀山至西南的石头口附近一带,皆联军防线。曹军主力部署在三个乌林(乌林有上中下三处)及西北岸白螺山的近百里范围内。石头口的赤壁山充其量不过是联军向对岸乌林发动总攻的出发地、突破点而已。赤壁之战的规模:平定荆州后曹军总兵力大概是三十七、八万。而作为战略机动力量投入征讨孙刘联军一线的兵力,约为三十万左右。其中,骑兵五万,水军十万,步兵十五万。孙刘联军总共为五万军队,其中水军占到四万以上。夏口的重要战略地位:夏口(大概位置靠近江北的汉口,即今武汉三镇)分荆襄之胜而压荆襄之口,是所谓之战略“瓶颈”。曹操率军东征,夏口是必经之地。战时夏口的各种情况对于赤壁之战有着极重要的影响。但是,曹操却在重荆襄的传统战略思想下,对夏口的战略意义缺乏应有的认识。曹操若得夏口,就可确保荆州的控制权。控制整个荆州,以荆扬两州边界作为战略前沿,是东征孙吴的战略基础。一个考虑周到且组织完善的防御尚未建立起来之前,就企图“毕其攻于一役”,在敌人的抵抗力(手段与意志)尚未受到沉重打击的情况下,违反“运动”和“突然性”的用兵原则,采用直接的攻击路线,是曹操赤壁之败的重要原因。曹军的疾疫:&nbs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