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视知觉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艺术理论与评论 > 艺术与视知觉

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8
ISBN:9787535628893
作者:【美】鲁道夫·阿恩海姆
页数:398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平衡  正方形中隐藏的结构  取一张黑色卡纸,剪出一个圆形,按下图所示的方式将其置于一个白色的正方形上面。黑色圆形在白色正方形上的位置是可以被测定出来的,继而运用测得的数据将其描述出来。用于测量的码尺以英寸为单位,标明从圆形到正方形边缘的距离。测量之后,我们得知,圆形并不位于正方形的中心。  通过这一方式测得的结果,并不会使我们感到惊奇,我们无须测量便可得知黑色圆形的位置,仅凭眼睛一看,便知这个圆形偏离了正方形的中心。那么,我们的眼睛的“目测力”(seeing)是如何进行的呢?是否我们的眼睛和这把码尺一样,先看到圆形和左侧边缘的距离,然后再带着这个距离留给眼睛的印象,向另一边缘移动,并将两边的距离加以比较呢?当然这不大可能,这大概不会是最为有效的程序。  现在,尝试将图1当作一个整体看待,我们就会注意到这一图形的视觉特性是不对称性。我们不要将黑色的圆形与白色的正方形分开来观看,在这个图式的整体内,它们的空间关系只是我们应该看到的一个部分而已。这样通过关联而产生的观察结果,在很多可以运用感觉的环境里,都是相当普通的经验,而且在经验中成为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我的右手比我的左手要大一些”,“这个旗杆看上去不是垂直于地面的”,“这架钢琴好像与其他乐器合不上调”,“这次的可可粉比从前喝过的那种要甜一些”。  一个客体因为具有特定的尺码,很快就可以被我们感知到,这就是说,当一个事物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很容易去判断它的大小,而这时候所谓的大小,无非是它与一粒盐或一座山的大小相比而言时的大小。在判断亮度数值(brightness value)时,我们先看到的是白色正方形,然后才看到黑色的圆形,因为正方形的亮度高,而圆形的亮度低。与此相似的是,我们在判断位置(location)时也会发生同样的事:每个事物都会有一个位置,比如,你正在阅读的这本书,就处于一个特殊的位置上,这本书的位置,是由你所在的房间、你和周围各种物品的位置而确定的。图1中的这个正方形就出现于这本书的某一位置上,而圆形位于偏离了这个正方形中心的某个位置上。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地存在的,观看一件事物,就包含着给这件事物在整体中分配一个特定的位置:在空间中的位置、在测量大小、亮度、距离的仪器上显示出来的测量刻度的位置。

前言

  看着手边这些将要付梓的第一批译著,作为丛书的主编,心中的快乐是难以言喻的。算起来竟然三年的时间过去了。这套译丛的翻译和出版凝聚了多方面的心血和力量。终于面世虽不免忐忑,但相信瑕不掩谕,原著的精彩以及中译本对于中国当下快速发展的美术教育的意义,我深信不疑。在此,我满怀感激之情,回忆为这套译丛的诞生奉献心力的人与事。

内容概要

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1904-1994),原籍德国,1946年定居美国。曾先后就任于纽约社会研究院和劳伦斯学院,1968年后担任哈佛大学艺术心理学教授,1974年退休后担任密西根大学艺术史系访问教授,1976年获“全美艺术教育协会突出贡献奖”。主要著作有《艺术与视知觉》、《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电影作为艺术》、《艺术心理学新论》、《熵与艺术》等。
滕守尧,1945年生,山东人,曾先后就读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美学专业,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艺术学系兼职教授,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常务理事。主要著作有《审美心理描述》、《艺术社会学描述》、《中国怀疑论传统》、《文化的边缘》、《艺术化生存——中西审美文化比较》、《道与中国文化》等14部,美学译著有《艺术与视知觉》、《视觉思维》等7部,文学译著8部

书籍目录

总序
再版序言
引言
第一章 平衡
正方形中隐藏的结构
什么是知觉力
一个正方形中的两个圆形
心理平衡与物理平衡
为何需要平衡
重量
方向
平衡图式
顶和底
右和左
平衡与人类心理
黄椅子上的塞尚夫人
第二章 形状
作为积极探索方式的视觉
捕捉事物的本质
形状是什么
旧有经验的影响
观看形状
简洁性
制造简洁性
整平和锐化
“整体”的自我维护
部分
为什么眼睛能看清真相
艺术作品中的分离
什么是部分
相似性与差异性
艺术中的实例
结构骨架
第三章 形式
空间内的方向
投射
选择最佳的面
埃及人的方法
透视缩短
重叠
重叠法的益处
平面与深度的交互作用
相互对抗的面
现实主义与现实
作为创造的形式
抽象的水平
视觉信息
第四章 发展
为什么孩子们这样画
唯智力论
他们画自己所看见的
再现性概念
作为活动的绘画
元生圆圈图形
区分律
垂直与水平
倾斜性
部分之间的融合
大小
名不副实的蝌蚪
转为两度形式
教育的影响
雕塑形式的诞生
棒状与厚片状
立方体与圆柱体
第五章 空间
线与轮廓
轮廓线之争
图形与背景
深度层次
深度层次在绘画中的作用
框架与窗口
雕塑中的凹进部分
我们为什么能看到深度
重叠而成的深度
透明
变形制造空间
三维中的盒子
物理空间的协助
要简洁而不要忠实
梯度生成深度
空间的聚合趋势
中心透视的两个顶峰
并非忠实投射
金字塔形空间
聚焦区域的象征性
中心性与无限性
与规则游戏
第六章 光
光的经验
相对亮度
照明度
光制造空间
阴影
没有光感的绘画
光的象征性
第七章 色彩
从光到色彩
形状与色彩
色彩是如何出现的
生成性原色
色彩的加法与减法
生成性补色
反复无常的介质
追求和谐
等级中的要素
混合色的语法
基本补色
颜色的交互作用
马蒂斯和艾尔·格雷柯
对色彩的反应
暖色与冷色
第八章 运动
事件与时间
同时性与顺序性
我们如何才能看见运动
方向
速度的展现
频闪运动
电影剪辑中的问题
有形的运动力
复杂度等级
作为表现性工具的人体
身体的肌肉运动知觉意象
第九章 动态
仅有简洁性是不够的
动态及其传统的解释
绘画是力的解释图
有方向的张力的试验
静止的运动
倾斜的动态
变形中的张力
动态的构图
频闪运动效果
动态是如何出现的
作品分析
第十章 表现
经典理论
结构中包含着的表现性
表现的优先性
艺术中的象征性

编辑推荐

  艺术似乎正在面临着一种危险,那就是被大量空泛的理论探讨所淹没。这使得公众形成一种印象:艺术飘忽不定,很难把握。而《艺术与视知觉(新编)》是一本完全重新编写过的书,它采用一种不受羁绊的写作风格来系统地陈述艺术与视知觉。

作者简介

《艺术与视知觉(新编)》是一本完全重新编写过的书,它采用一种不受羁绊的写作风格来系统地陈述艺术与视知觉。 书中力图将那些潜在的原则清晰地陈述出来,阐述了视觉所具有的倾向于最简洁结构的趋势、视觉图式细分的发展阶段、知觉的动力特性及其他各种适用于所有视觉现象的基本原则,以使读者能够更清楚地看到形状、颜色、空间和运动等要素都可以作为一个统一的媒介呈现在艺术作品中。
艺术似乎正在面临着一种危险,那就是被大量空泛的理论探讨所淹没。这使得公众形成一种印象:艺术飘忽不定,很难把握。这是因为那些人太多得使用理性思考和理论探讨的方式对待与艺术有关的问题。

图书封面


 艺术与视知觉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第一版没有读过,但听说很经典,于是买了新出的第二版,由于我平日阅读的理论书籍比较多,所以会感觉很多东西极其熟悉(毕竟艺术这东西都是相通的),综合性比较高,理论也严谨,大话废话不多,加上由中央美院的翻译组翻译的,所以质量很不错。
  •     我很2B,看到第三章了,《FORM》,没怎么看懂,经常是理论和例子读一读就脱节了,基本上是读完下一段,就忘了还是那个一段,真郁闷了,不过还是得继续坚持读下去,也许,会懂的吧,哈哈。不知道读懂的朋友还有没怎么懂的朋友都有什么心得~~~~
  •     我的职业是建筑师,非常喜欢这本书,一直常伴案头的良师益友!对工作和建立自己的形式设计体系大有裨益!新版也买了,感觉比老板好!图清晰,翻译也简练些!

精彩短评 (总计23条)

  •     严格的来说 此乃心理学著作
  •     艺术的精品
  •     我们看到或感受到一副艺术作品的某种特质,却不能用语言描述出来。原因不在于我们使用了语言,而在于我们还未能成功的将这些已经理解了的特质契入适当的种类。
  •     书评稍后
  •     相当赞,深度解析艺术家的创作动机,源泉,和创作脉络。作者的分析很细腻,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但又不失对各个艺术思想的品读。
  •     将艺术与视知觉格式塔原则结合的重要作品
  •     >.<翻好真累
  •     印象模糊,待重读
  •     附中时期全面研究的一本,目前几乎所有市面上的所谓绘画,去他娘的全是误读的结果,凡是只讲虚实这些概念套话连篇的老师,呵呵呵呵,他们通了吗?人类一路下来,是常识,动机,视觉和心理包括灵魂之间的运作。金钱,是一部分驱动力。
  •     说真的,读完康德美学再来读此类格式塔心理学的衍生物……如同嚼蜡。
  •     内容是不错的,但中文翻译给我的感觉不太好,有点拗口,双栏紧凑式的排版让我看得很吃力。
  •     唤醒双眼的深度体验
  •     这本原本我认为是根据1974年版翻译的会好些,对着英文版又看了一遍,渣……
  •     自然事物的运动,形状和色彩是支配它们或创造它们的力的作用的结果:这些自然物的形状,往往是物理力作用之后留下的痕迹;正是物理力的运动,扩张,收缩或者成长活动,才把自然物的形状创造出来。比如大海波浪所具有的那种富有运动感的曲线,是由于海水的上涨力受到海水本身重力的反作用之后才弯曲过来的,在树干树枝树叶和花朵的形式中所包含的那些弯曲的,盘旋或隆起的形状,同样也是保持和复现了一种生长力的运动。人内在的情感活动也受到力的支配。如果外部事物中展示的力的式样,和人的心理中展示的力的式样相类似,也就是说外部事物的运动和形状同人的心理生理同形同构,那么,外部事物就能引起人的相应的感情活动人并不是把自己的感情移置到外物身上,而是外物的运动和形状本身就是一种表现,它们表现了某种人类感情。
  •     一直標記錯誤了,原來我讀的是這個版本。“一定要读一读这本书,你会对这个世界有一个新的看法。 关于艺术创造与欣赏的基础读物。”
  •     有点点难度,耐心看还好
  •     第一章 平衡
  •     视知觉在脑科学未被探明之前接近于玄学,视觉的迷人魅力就在于这这感知到的非物理世界,譬如重力,譬如联觉通感。 视听语言很大程度上建立在视知觉心理基础上,譬如动态构图,人物走位,出画入画的方向,更不用说明暗色彩之类的视觉刺激。娄烨在余虹与周玮做爱的床头放上一本艺术与视知觉看来是有深意的。
  •     这个版本不太好。翻译问题,错别字,印刷错页……瑕疵齐全。
  •     在读,不过读不懂啊,很多都不理解~~~~读下去,哈哈
  •     这可以很学术 看不下去了〣(ºΔº)〣
  •     有些部分翻译那个蹩脚啊 简直就是坨屎,连第一二版都不如、好白菜都特么让猪拱了。
  •     总结的挺好,值得重看。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