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与当代艺术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艺术理论与评论 > 传媒与当代艺术

出版社:7-80749
出版日期:2009-6
ISBN:9787807490685
作者:徐沛君
页数:114页

书籍目录

总序导论传媒与当代艺术——一个关于文化转向的话题笔谈当代传媒与艺术精神走向新媒体视觉文化与书画艺术——从一个新角度对中国书画当代性问题的思考数字艺术中的艺术家角色现代传媒时代的文化消费与视觉转向传媒与中国当代美术媒介与艺术生产论网络技术推动下的多媒体艺术走向现代传媒环境下当代艺术的三大嬗变公共传播与当代艺术关于多媒体艺术对话传媒的价值导向:引导?误导?(座谈)“激情互动:21世纪的艺术与媒体研讨会”部分代表发言摘要个案上海与西递的即时沟通——上海双年展上的“数码艺术”由第三届、第四届“网络广告大赛”的获奖作品看“多媒体”与“富媒体”的艺术魅力

作者简介

《传媒与当代艺术》密切结合中国当代艺术现状,对传媒与当代艺术关系作出了多角度的探讨,内容涉及当代传媒与艺术精神走向,数字艺术中的艺术家角色,现代传媒时代的文化消费与视觉转向,现代传媒环境下当代艺术的三大嬗变,上海与西递的即时沟通——上海双年展上的“数码艺术”等。

图书封面


 传媒与当代艺术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当代艺术,当代得有点尴尬。形式主义、技术主义、消费主义;艺术家、策展人、炒家。荒诞、虚无。这本书是一个文丛集子,有一些中国美术学者的学术论文,不厚,主要探讨的内容是新媒体时代当代艺术的转向,涉及批判。明显感觉前面的一些教授比后面的博士生、硕士生有观点多了,学生比较擅长概括一二三四,教授们能说一些本质的东西。这本书提供一些视野,不算宏观,复习了许多新媒体的知识,在我看来,有以当代艺术为载体说传媒的意思。以下是部分书摘及理解:《传媒与当代艺术——一个关于文化转向的话题》 许静涛“有论者指出,大众传媒时代,整个世界对技术主义的向往和对人文思潮的冷淡,使知识分子少了些浪漫诗性观念的形而上学之思,而多了一些务实的对当代人生存具体层面的关注,研究当代人缺乏交流、闭锁心灵和充满误解误读的现状。当代大众传播普遍参与大众日常生活,以别样的方式制约着人的思想方式,又在当代文化审美层面制造了“传播假象”的弥漫,客观上导致了当代艺术选择的困难。此外,大众传媒助长了文化的流行性与消费性,使当代艺术深度欠缺,创造性被‘复制’和‘制作’所取代,艺术垃圾的泛滥使优秀的作品难以浮出水面,当代艺术在消解‘经典’的同时并没有明确树立自己的形象,一些作品看似形式新颖、面貌多样,但语言的空泛与杂芜也显而易见。”这基本概括了当代艺术的尴尬。我想起前几天去广州看三年展,这一次主题是“与后殖民说再见”,以我之见,这个主题很宏观概念很先行,但是在广州这样一个地方,首先根本没有被完全地殖民过,这个名字符合了“新颖”的标准,难免落入了另一种空泛。其二再到作品,已经有点杂乱的感觉。虽然总体上这次展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给我的总体印象还是挖得还不够深,许多符号化的东西以及重复使用过的视角,例如已经批量化生产的“毛主席时代”那些元素,还有对文化帝国主义的浅层次表达。我看到许多装置艺术,有的难免已经不那么“美”了,也许新媒体的盛行已经让艺术对“美”的审视转为对“丑”的审视。“现代传媒的兴起,大大地消解了艺术‘专业化’的价值。在今天,艺术与传播媒介已经实现部分的交融乃至合一...在消解了‘专业化’价值的同时,艺术的社会化参与层度又显著提高...在大众传播的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下,艺术已经不再是纯粹的‘他者’的创造,而是更多体现为个体或者群体的‘即时体验’...在现代传媒的作用下,大众的日常生活方式在迅速发生更迭,艺术接收过程中的期待心理发生了变异,短暂性、强烈性、生动性、图像性和综合感染力空前受到重视。”当代艺术在新媒体的载动下更注重感官冲击力,受众已经却少了耐心去体会深刻的意境、潜在的含义,在美术馆匆匆地转,看到有意思的用相机拍下来,没看明白的“过!”。《当代传媒与艺术精神走向》 王岳川“网络阅读带来了两个问题:首先,是作家写作的未终结性。网络储存的文本,可以被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世界、不同的空间加以理解,并可以不断提出反问、批评、修正。因此,批判也变成了一个永远没有完结的过程...所以文本的‘经’的地位、文本‘阐释’的知识精英地位和权威性正在消失...意义变成一种散漫性,而终难归于唯一的‘吾道一言以蔽之’的所谓终极结论。再次,传播时代每一个儿女都可以写出几百万、上千万字的文字,这其中除了有部分呕心沥血的精品外,相当多的是情绪化的、语病迭出的、护私乱吐的文化垃圾。”这一点豆瓣就是强有力的佐证。《新媒体视觉文化与书画艺术——从一个新角度对中国书画当代性问题的思考》 孔新苗“如果说西方文化是倾向外观的,东方文化是偏于内视的,在新媒体技术所营造的‘赛博’(Cyberspace)空间中,东西方人的眼睛都被改造为欲望的、超时空的...”首先我不肯定“西方倾向外观,东方倾向内视”这个说法对不对,不觉对地说,是有一定道理的,我一下就想起了古典西方的油画和中国的写意国画两种区别。赛博空间是西方人发明的,(可以这样说吧?)也就是说东方文化要顺应着西方外观的视角,特别是在资本主义消费主义的推动下,中国艺术家要走向市场就必须更欲望、更超时空的去搞艺术,现实上也是如此,看来这种说法有道理。那么是不是我们的内视式的艺术会被抛弃?仅从媒体的传播和市场上看,目前看是这个趋势,悲哉。“望西方,当代视觉文化中艺术创作的新形态是‘波普艺术’、‘行为艺术’、‘装置艺术’、‘概念艺术’、‘视像艺术’等所谓‘反绘画’、‘反雕塑’的后现代艺术。艺术家用‘装置’、‘概念’、‘视像’解构了绘画、雕塑等传统审美形式承载人文价值的责任,力图通过消弭艺术与生活的边界而发出对当代生存的质疑与震惊,同时也鲜明地展示了当代艺术审美的荒诞与虚无感。”《数字艺术中的艺术家角色》 李于昆“在这种转变中(文化转变),艺术生产机构、教育机构与传播机构(如出版社画廊、艺术院校、艺术博物馆等)在种类与性质上已发生变化,出现了各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艺术的中介机构。与之相应,‘新媒介人’阶层(比如艺术经纪人、传媒中介人、制作人、书商、文化公司经理等)出现,这些‘后知识分子’处在经营知识分子和大众之间,他们对艺术家熟悉,又有很强的操作化能力,能用消费的方式把艺术推向大众。 文化的大工业化的发展给艺术的消费增加了流通、传播的环节,这个环节越来越大,越来越重要。在某种意义上讲,其地位和作用超过生产和创作,而策展人、创意者和制作人的地位和作用也超过作为传统的‘艺术生产’中的‘关键环节’或‘决定因素’的艺术家。”恩,我要做一个“后知识分子”。《传媒的价值导向:引导?误导?》“诗人艾略特说‘如何寻找我们在信息中丢失的知识,如何寻找我们在知识中丢失的智慧。’意思是说,在现代社会中,信息淹没了知识,知识淹没了智慧。传媒的日益泛滥正在吞噬人们正常的思考能力。”我曾经还怀有梭罗的梦想,但现在发现这是不可能的。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3.5颗星 http://www.douban.com/review/1550949/
  •     本科生论文资料专用书籍。基本没别的作用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