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骑士、愤怒公牛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影视艺术 > 逍遥骑士、愤怒公牛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5-1
ISBN:9787807411789
作者:彼得·比斯金
页数:551 页页

章节摘录

1.革命前夕(1967)沃伦·比蒂拍《邦妮与克赖德》爆出丑闻;宝琳·凯尔为新好莱坞保驾护航;弗朗西斯·科波拉拍儿童片崭露头角;彼得·方达惹出麻烦。“我们身处越南战争时期,这部影片不可能洁白无瑕,也不可能胡乱开枪。它溢满殷红的鲜血。”——亚瑟·潘沃伦·比蒂兴许是第一个吻杰克·华纳的脚的男人,但肯定是最后一个。这个故事原来是比蒂极力想得到华纳对《邦妮与克赖德》的资助。这种类型的影片华纳过去从未资助过。华纳不喜欢比蒂,不喜欢他无休止的电话和不绝于耳的牢骚。比蒂每天都想得到什么。就华纳而言,比蒂不过是另一张英俊的面孔,他凭一些并非真正艺术的“片子”而开始了颇被看好的演艺生涯。就连他的第一部影片、由艾里亚·卡善执导的《天涯何处无芳草》也没真正赚到钱,尽管它让他出了名。华纳的养子比尔·奥尔是对的。他在看《天涯何处无芳草》时竟睡着了。比蒂没有真正红起来。他自以为了不起,可以拍任何提供给他的影片,甚至于拒绝了美国总统约翰·F.肯尼迪的请求,后者要求华纳公司把约翰·屈卡斯基写的《约翰·F.肯尼迪和PT-109》搬上银幕,并要求弗雷德·齐纳曼执导和比蒂主演。谁知比蒂不但拒绝演肯尼迪,而且告诉比埃尔·沙林格放弃这个计划,理由是剧本“令人失望”。华纳不喜欢听到有人说他的剧本“令人失望”,于是向比蒂咆哮,说了大概是“你以后别在好莱坞拍戏”意思的话,最后把比蒂踢出片场。“他一直很恨我,”比蒂回忆道,“他说过他害怕跟我单独会晤,因为他认为我会采取某种肢体暴力。”不过诉诸肢体可不是比蒂的作风。他毕竟是位演员,有一天他拐进华纳的办公室,突然跪到地板上,全身埋在华纳的膝盖间,双手紧紧抓住华纳的脚。“上校!”——人人都称华纳是“上校”——“我愿在这里吻你的鞋子。我愿把它们舔得锃亮。”“不、不,沃伦,起来。”“我已经请了亚瑟·潘,有了个出色的本子,我只要160万美元就可以拍了。这是一部无与伦比的伟大的强盗片。”“起来,起来!”华纳恼火了,他叫骂道:“你操娘的干什么?赶快从操娘的地上起来!”“不,直到你同意拍这部影片。”“我的回答是否!”他噎住,大口喘气。该片投资160万美元,跟他投到心仪的《金石奇缘》的1500万美元相比,风险真的不算大。另外,他那时正在考虑将自己在公司里的股份出售,他的任期将结束。如果幸运的话,这部影片出来时,他已经远离好莱坞,在法国南部“蔚蓝色海岸”的行宫里享受,且财富也比现在多得多。何不迁就一下这个傻里傻气的家伙。他要求这位明星送一份关于预算的书面文件来。最后,华纳没搞成这笔交易,而比蒂搞成了。比蒂后来坚持否认这件事,但还是被那些发誓在场的人流传开来,他们亲眼目睹整个经过。其实这种事是一定会发生的,因为它太辛酸了,它太具讽刺意味了新好莱坞居然向老好莱坞卑躬屈膝。时值60年代中期,好莱坞还没有一个人仅凭模糊的想法就受到了大片厂如此礼遇。比蒂需要《邦妮与克赖德》。他在1961年因演出《天涯何处无芳草》而扬名后,事业上确实卡住了,原因是他那时玩世不恭,跟不少女人闹出绯闻,精力与时间被消耗过多。再者,当时已不再是电影业的辉煌年代,他的堕落情有可原。他赞赏的那些导演,如卡善、乔治·斯蒂文斯、让·雷诺阿、比利·怀尔德等都在走下坡路。老制度垂死了,可新制度尚未诞生。比蒂这3年里一直跟李丝莉·卡依厮混在一起。他俩是1963年初,在卡侬的代理商——“创意管理经纪公司”((2MA)举办的一次午餐会上相识的。该社社长是弗雷迪,午餐会在贝弗利山庄一家著名的“比斯特洛”饭店举行,作为卡依的新片《L型房间》竟逐奥斯卡奖的热身活动。比蒂看过她主演的所有片子——《花都舞影》和《金粉世界》,向她倾注了崇拜者的迷恋。他问她可不可以送她回家。当时卡侬已嫁给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的导演彼得·霍尔。不过在好莱坞,有丈夫并无多大妨碍。她一开始比较谨慎,但很快同这位迷人的青年男星打得火热。比蒂当时刚拍完《一个无聊的人》,这是一部晦涩而矫饰的美国“文艺片”,却充满欧洲风格,由亚瑟·潘执导。戏一拍竣,比蒂就飞往牙买加,探视卡依,她正在那里拍《古斯神父》,与卡莱·葛伦合演。是晚,在卡依的平房里,两人商谈比蒂的事业问题。比蒂认为自己是詹姆士·迪安、马龙·白兰度和蒙哥马利的接棒人,但他弄不明白为什么他们那么受尊重,而他被视为一个花花公子。比蒂在向自己女友打出问候信号的电话后,便开始为一部最后定名为《什么是新的,猫咪?》的影片张罗。“我想拍一部喜剧片,关于患强迫症的唐璜之婚约。”他说。他找了一个后来成为制片人的经纪人朋友查尔斯·费尔德曼一同筹备。费尔德曼外表英俊、举止文雅,创建有“名优”公司,掘出葛丽泰·嘉宝、玛琳·黛特丽和约翰·韦恩等大明星。“查尔斯教会比蒂许多事情,比如你不可样样都写成书面,不可乱签合约,你可以任何时候都退场。”费尔德曼的学生理查德·西尔伯特说。西尔伯特是位年轻的艺术电影导演,同比蒂一样,他也是跟随卡善开始自己事业的,他曾任《天涯何处无芳草》的美工设计;后又设计了《婴儿娃娃》和《人群中的脸》;另外还有许多当时极为出色的影片如《满洲候选人》、《当铺老板》等也出自其手。“查尔斯是不喜欢被拒绝的。他跟沃伦一样善于诱导。沃伦总喜欢说‘你不可跟任何人交朋友,你只可尽力做好交易’。”比蒂打算亲自主演《什么是新的,猫咪?》,他要求费尔德曼监制。不过后者规定了一个条件。众所周知,费尔德曼很喜欢把自己的女友安排在自己的影片中演出。他当时的女友是法国女演员卡普辛。比蒂要求保证剧本不能为此专门写进一个像卡普辛的角色。“滚你的!”费尔德曼反驳道,他不喜欢别人指示他该做什么。但最后他还是同意了,就按照原先的剧本拍摄。回到纽约后,比蒂和费尔德曼都意识到他们需要请一位善于搞笑的编剧。一天晚上,他们专程去格林尼治村一家为弗雷德·魏因陶伯所拥有的“索端”夜总会,寻找他们早已听说的搞笑行家伍迪·艾伦。目测下来,他们很满意,费尔德曼给艾伦3万美元加工剧本。艾伦说:“我要50万美元。”费尔德曼则说“休想。”这时伍迪回答道:“好,如果我能参加这部影片的演出,给30万美元也行。”费尔德曼让步了。结果,原先由沃伦·比蒂领衔主演的影片变成由沃伦·比蒂和伍迪·艾伦联袂主演。艾伦来工作了。但剧本一次又一次修改。比蒂开始注意到,剧中的那个女孩具有欧洲人、特别是法国人的特征。他已能看到卡普辛正从山冈顶上款款下来。然而更糟的是,比蒂注意到他的角色戏份越来越少,而伍迪的角色戏份越来越大。费尔德曼和作为制片助理的西尔伯特留在伦敦南部的多尔契斯特市。比蒂飞抵那里同他们会晤。他一见到费尔德曼,便指责后者违反协议,让艾伦脱离剧本,专为卡普辛写了个角色。“沃伦说:‘查利,我不准备拍了,”’西尔伯特回忆道,“查尔斯听了一怔,发起火来。他可不是那种任你摆布的人。”比蒂补充说:“最后我佯装发怒走了,心想他们一定不会让我走。可是他们挺高兴让我走。”西尔伯特继续回忆:“后来比蒂带了个妖娆女子回到环球拍戏。我对他说‘你想拿女人来花我?你得长大些才能成为乔治·汉密尔顿!”《什么是新的,猫咪?》上映后引起轰动,它成了比蒂和艾伦两人的转捩点。“伍迪对最后拍成的影片很不高兴,”比蒂继续回忆,“我甚至更不高兴,因为我没有从中捞到多少钱。伍迪对自己做的任何事都得心应手。我也如此。”尚差一年便30岁的比蒂,继续为开拓自己的事业而物色新片子。一天晚上,在巴黎,他、卡侬同弗朗索瓦·特吕弗共进午餐。卡依想请特吕弗执导她主演的一部关于埃迪思·比亚芙生平的影片,可他不感兴趣,但他提到最近收到一个很好的本子,叫《邦妮与克赖德》,里面有个大角色适合比蒂演。特吕弗关照比蒂应该同该本子的两位作者罗伯特·本顿和戴维·纽曼接洽一下。《邦妮与克赖德》的构思早在2年前、即1963年,就已经在本顿和纽曼的脑中酝酿了。那时他俩在《绅士》杂志工作。和60年代初有头脑的嬉皮男女一样,他俩对电影的兴趣更浓于杂志。“那一时期,我们无论到哪里去,唯一谈论的就是电影。”本顿回忆道。他和纽曼看过让—吕克·戈达尔的《喘息》,在脑中留下的印象一直挥之不去。不过他俩最崇拜的是特吕弗。“2个月里,我把他的《儒勒和吉姆》看了12遍。”本顿继续回忆,“你看这部影片虽无开端,却能够发现一些结构、形式和人物上的新东西。”

前言

《逍遥骑士,愤怒公牛:新好莱坞的内幕》一书,对盛行于上个世纪60年代末、跨时10年的“新好莱坞”的纷繁景象做了全景式的扫描。几乎与此同时,世界各地也纷纷掀起了电影运动的变革:如法国的“新浪潮”、英国的“自由电影”、德国的“新德国电影”和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无论是弗朗西斯·科波拉、罗伯特·奥特曼,还是“电影小鬼”们,如马丁·斯科西斯、斯蒂文·斯皮尔伯格和乔治·卢卡斯等,都在这股新电影运动的潮流中崭露头角。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经历着种种动荡与不安,越南战争,黑人领袖和总统先后遇刺,青年学生运动,罢工一浪高过一浪,女权运动高涨,“性解放”和吸毒肆虐,等等,都动摇了美国神话和传统价值。富有冒险精神的“新好莱坞”一代将电影作为媒介,对社会提出尖锐的批评和强烈的抗议,瞄准了过去经典好莱坞电影中很少呈现的美国社会阴暗面和美国人畸形一面。本书作者以竭尽“接近真理”的努力为读者描述了“新好莱坞”一代工作、生活丰富多彩、光怪陆离的一面,意不在猎奇,旨在以客观的笔触带给读者对“新好莱坞”的真实感受。毋庸讳言,书中一些描述,自然会打上作者所处时代和地域的烙印,相信读者自会做出正确取舍。本书除特别标明外,所有年代均属20世纪。如“70年代”指“20世纪70年代”。

媒体关注与评论

  涌进了男男女女的日常生活。书中涉及上世纪70年代好莱坞的内容,意不在猎奇,旨在真实感受。   ——绿茶 新京报

内容概要

作者:(美国)彼得·比斯金 译者:严敏 钱晓玲 等

书籍目录

“新好莱坞”究竟是什么(代序)谢辞引言:敲天堂之门1.革命前夕(1967)2.“谁让我们合法?”(1969)3.放逐大街上(1971)4.电影观众(1971)5.想当国王的人(1972)6.犹如滚石乐(1973)7.同情魔鬼(1973)8.圣马丁的福音(1973)9.蠢人的复仇(1975)10.公民该隐(1976)11.明星标志(1977)12.分崩离析(1979)13.毁灭的前夕(1979-1980)14.“我们搞砸了”(80年代)人物简介导演主要作品年表(1987-1982)

编辑推荐

《逍遥骑士,愤怒公牛:新好莱坞的内幕》对盛行于上个世纪60年代末、跨时10年的“新好莱坞”的纷繁景象做了全景式的扫描。作者以竭尽“接近真理”的努力为读者描述了“新好莱坞”一代工作、生活丰富多彩、光怪陆离的一面,意不在猎奇,旨在以客观的笔触带给读者对“新好莱坞”的真实感受。毋庸讳言,书中一些描述,自然会打上作者所处时代和地域的烙印,相信读者自会做出正确取舍。

作者简介

好莱坞是传奇之城,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以创造传奇为主。那些传奇不限于银幕上,它们也涌进了那里男男女女的日常生活,这些男女在生活中总是把自己视为电影明星。书中关于上个世纪70年代好莱坞的内容,我们“所知越多,越知自己所不知”。尽管现在很多大学图书馆的书架上大量的备忘录和合约无人问津,但是真正涉及好莱坞的文献还很少,因此要撰写关于好莱坞方面的书,主要得靠记忆,即关于过去了二三十年的那个时代的记忆。
在一个追名逐利已成为一种艺术形式的影城里,说撰写回忆录是为了个人利益,就像说太阳东升西落一样平常。此外记忆的丧失起到了保护作用,促使人们一早起来去上班,不去想那些难以说得出口而在那里又属司空见惯的行为。正如导演保罗·施拉德所说:“只要你干上电影一行,你的记忆必须要有选择性,否则将是很痛苦的。”
在好莱坞这个无限深广的镜子迷宫里,能够不迷失方向是非常幸运的。所以,尽管书中有大量怪诞和可怕的细节描写,但仅仅触及了表面而已。很多人迫切想听好莱坞这10年里的故事。这个10年是很多人一生中的黄金时代,他们在这些年里创作出他们最优秀的作品,如《逍遥骑士》、《教父》、《大白鲨》、《唐人街》、《星球大战》、《愤怒的公牛》、《出租车司机》、《现代启示录》……他们很慷慨地贡献出他们的年华和勇气。

图书封面


 逍遥骑士、愤怒公牛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我力荐是因为原书的内容,不过文汇版的中文翻译实在太烂。如果对那段好莱坞历史不是很清楚的话,这个中文版能把人看崩溃了。刚开始的时候我还拿笔标注一下,后来我完全放弃了,草草翻完拉倒。还卖这么贵!
  •     文汇出版社可能是全中国最容易混的一个单位了,在《逍遥骑士、愤怒公牛》的最后一页上,印着责任编辑刘刚的名字,这个名字将和这本书的翻译者严敏一起被载入中国电影书籍翻译界的史册,因为他们共同炮制的《逍遥骑士、愤怒公牛》,是对原著的侮辱、对中国读者的蒙蔽以及对他们自己和他们所在单位的欺骗。peter biskind的easy riders raging bulls的重要的副标题“性开放、吸毒、摇滚乐一代如何拯救了好莱坞”被阉割了。这发生在我国并不奇怪,但请问严敏先生,你把这本书的第一章的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英文吃掉了,没翻译给广大读者,这又是怎么样的阉割呢?这句话的原文没多大敏感问题,难道是因为翻不出来?同一部电影,在不同的章节里,甚至在同一章节里,都会出现不同的译名,这又是怎样的蒙蔽?在第一章里的dog day afternoon是《午后狗》(可笑),到了第十章变成了《伏天下午》。wild bunch在引言里是《非法者》,在第一章里变成了《无法无天的人》。a hard day's night被译成了《哈德·戴之夜》(更可笑),night gallery被译成了《夜间观众》,coppola blazed a trail for the movie brats被译成了“科波拉拍儿童片崭露头角”。在第八章《圣马丁的福音》里,影片《Shaft》居然被译成了《上死刑台的电梯》,这应该不是翻译错误,而可能是粘帖错误了吧。在第十一章里,拉德付给卢卡斯15000美元开发剧本,中文版里这个数字变成了15万美元。同样是在第十一章里,《绿野仙踪》里的铁皮人(Tin Man)在中文版里变成了”瘦子“。还是在十一章里,Two Bobs,原文指的是罗伯特·赞米基斯和鲍伯·盖尔,但在中文版里他们成了亲戚:”鲍伯兄弟“在整本书最后的导演片目里,《最后的命令》的英文The Last Detail被打成了The hast Detail。马斯卡尼的《乡村骑士》在严敏的译文里变成了《庄稼汉骑兵》,那就让这个名字成为严敏终身的绰号吧。因为,在电影书籍翻译界里,严敏将永远地无愧于“庄稼汉骑兵”之名。
  •     1.不用说了,看见封面上的“等译”就会让人心里一凉果然,内文里面的译者署名是四个人但是本人也还是没有想到这本书能够译得这么差劲按说文汇出版社虽然是小社,但就冲封面上的“文匯”两个美术字,这个招牌也不能砸啊结果居然就砸了,4/5本译得彻底失败(最后几章不知道是谁译的,还算达标)大量的句子完全不通,讲来讲去完全不知所云少数的句子意思算是明白了,但作为印在纸上的铅字则极其糟糕全书的错别字倒是不多,但并非校对工作可靠估计是有年高德劭的老校对坐镇,错字白字是有效规避了,但同一人名同一片名在不同页面(很多时候干脆是同一页)则随心所欲,各各不同。其他的,无论是原文意思还是句子语法,老校对更是一律不管了(当然估计也是管不了,就好比前些期《三联生活周刊》的老校对把《丁丁历险记》的问世时间由编辑行文的“1930年代”改为“19世纪30年代”,Orz)这种情况现在当然是屡见不鲜了,一个教授挂帅,手下几个研究生开工,最后一起署个名(当然教授要放到第一位)问题就是现在的研究生们英文水平很多就是不够滴,而作文水平甚至有可能比英文水平还要糟糕当然最让人无奈还是那份敷衍塞责,毫无责任心可言本来遇上这种情况并非无可挽回比如教授负责一点统统稿也行(本书译者署名第一位兼代序作者严敏是80年代《希区柯克论电影》的译者)或者再退一步,教授也不管那至少该书的责任编辑还是最后一道闸门结果不幸的是,本书有责任编辑,甚至还有“特约编辑”,也统统是敷衍派,于是这样一本让人扼腕痛心的书出炉实际上,比斯坎大叔的另一部名作《低俗电影》当初广西师大请来的译者也不靠谱但就是靠了负责的责任编辑从头到尾捋着原文对照,差不多靠重译完成任务碰到道行浅的译者没法子,但“责任编辑”“责任编辑”,就是要负起这种责任,可惜的是,当下的出版社的责任编辑多数失职得厉害2.比斯坎是现在已经倒闭了的美国版《首映》前主编对圈子里的事情确实门清不过从《逍遥骑士》到《低俗电影》大叔的路数已经很清楚了:就是情节耸人听闻地小报化在他的笔下,不管是这帮六七十年代的新好莱坞派,还是后来的圣丹斯一代统统是些男盗女娼的神经病几乎全是是些漫画人物:自负、傲慢、偏狭、疯狂、胡作非为、侥幸成功——总之搞电影的都有rpwt这么写当然生动活泼——谁不爱看八卦?不过看着看着还是有点让人起疑和腻味,这种写作路子多少有些下作当然了,这种真真假假的故事,和正经体的电影史比照起来一起读,倒是很过瘾的3.《逍遥骑士》里的一个重要人物:德·帕尔马和《低俗电影》里的一个重要人物:理查德·林克莱特在这两本书里都有个特点就是其言其行贯穿始终,但从来没有被独立描写(但很多其他影人都有这样的待遇)其实两者都是这个断代史里的中坚级人物,也都和领袖人物(70年代的斯科塞斯、科波拉、史匹堡;90年代的昆汀、索德伯格)交往颇多,甚至都有点当时那个圈子里的军师智囊的味道但不知道怎么回事,很多很多更小卡的人物都被比斯坎写了唯独他俩,总是作为其他人的经历中的配角出现很是奇怪,而且这两段历史少了他俩,感觉相当不够当然估计这并非比斯坎的故意,只是有趣的巧合罢了不过这两段历史里缺少了他们,还是颇为遗憾

精彩短评 (总计55条)

  •     毕竟不是电影史教材,小报就小报吧,反正八卦也是好莱坞的产品。
  •     都翻译成这样了 可是看到此文还是感觉书好像很有趣的样子
    要不要买 犹豫矛盾中……
  •     上帝轻蔑地对他说:我曾经给过你机会,可你自己搞砸了,滚出去吧.(P458)
  •     山哥如果讲外国电影史大概就是这么个路数吧...新好莱坞八卦史
  •     这个版本的中文翻译极烂!
  •     果然是烂翻译界的一朵奇葩
  •     八卦大全啊
  •     有错字 好像盗版
  •     这我看过 翻译确实二 程度是影响阅读 哈哈哈 其他不多说 电影相关书籍请认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全是八卦
  •     新好莱坞时代的那些牛人们 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
  •     而且,所有英语人名及片名第一次出现时不附原文。
    看的糊里糊涂。
  •     笔直的路是前进之路,而弯曲的路则是天才之路。
  •     只看了马丁斯科塞斯部分,有些地方翻译有问题,可惜了好书……
  •     只挑了《邦妮和克莱德》跟《逍遥骑士》那部分来读。
  •     对,超级小报化
  •     70翻译的狗屁不如。这帮玩意儿真他妈的欠!一点起码的操守都没有,服了这堆狗屎们了。一部好书就这样被群王八蛋给毁了。看译者的名字,好像都是群娘们,真无语,除了挨操能不能干点实事呢。看得人火大!什么狗屁出版社都出来瞎糊弄。一帮狗屁的东西。。
  •     书店站着看了几十页,渣
  •     内容不错,可惜翻译太糟烂
  •     一星是给翻译的,糟糕之极……
  •     书是好书 就是翻译的太差·
  •     回 kathleen9
    这个就是超级鸡肋了,的确内容本身很有趣,但是翻译成这种德性又让人很想撕书
  •     译者简介,摘自2006年3月7日《人民日报》
    严敏,现任上海交通大学美国电影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美国电影研究文丛》编委,高级翻译,高级经济师,长期从事外国电影的研究和翻译。从上世纪80年代起,先后在上海交大、复旦、上大、同济、华师大、上图、工技大等主讲奥斯卡奖。著有《美国奥斯卡金像奖大全》、《奥斯卡影星录》、《20世纪百部好莱坞经典》等,译有《奥斯卡最佳影片剧本选》、《外国惊险电影剧本选》、《希区柯克论电影》、《“新好莱坞”内幕》等,累计发表1500万字以上。
  •     翻译简直恐怖
  •     一言难尽!远比“潜规则”更丰富的好莱坞电影人的世界!
  •     横扫几眼,终无勇气读完通篇。
  •     八卦太多,腻味了
  •     这什么翻译啊。没劲
  •     不会吧,这样的文章,沙发竟然被这样一篇广告占领了!好可惜!
  •     很好看的八卦书,就译的烂
  •     考研前看的,未收~
  •     整体性尚可,但翻译片名、人名等漏洞百出
  •        最近正好买了这本书和《隐疾》,基本上两天内把这两本书看完,心中浮想联翩,都是好书啊……
       这本《逍遥骑士、愤怒公牛》讲述了科波拉、马丁斯科西斯、斯皮尔伯格、卢卡斯们登上历史舞台,开创新好莱坞时代的经历。如果过去我们看了那些如现代启示录、愤怒的公牛,以及无数对其艺术成就赞誉的言论,那就该看看这本书。它讲述的新好莱坞时代的灭亡,像它的产生一样耐人寻味。
       如果有一些他们的电影看不太懂,更应该看看这本书,因为它提供了更多解读的机会,并对这些影片的产生会有更透彻的看法。
  •     唉。。。买了《低速电影》。。确实这本翻译的还算可以,但算不上好。只是一般。
    《逍遥骑士、愤怒公牛》俺就不买了。。
  •     到了80年代,这些曾担当新好莱坞掌舵人的导演们几乎都奄奄一息了。酒精、药品、抑郁、疯癫成了他们的常态。
  •     观点很乱,翻译很烂,只能挑着看
  •     这书真TM是本好书,内容极有启发性,就是给翻译得太TM糟糕、太不负责任了,有条件一定要去找来原著读。
  •     太八卦了,未必值得相信
  •     内容不错啊,可是翻译真的是太烂了么!!!!!!!!!不过还是硬着头皮看完了么!!!!!!!!!!!!
  •     逍遥骑士可是我最爱的片子之一啊~
  •       1.
      不用说了,看见封面上的“等译”就会让人心里一凉
      果然,内文里面的译者署名是四个人
      但是本人也还是没有想到这本书能够译得这么差劲
      按说文汇出版社虽然是小社,但就冲封面上的“文匯”两个美术字,这个招牌也不能砸啊
      结果居然就砸了,4/5本译得彻底失败(最后几章不知道是谁译的,还算达标)
      大量的句子完全不通,讲来讲去完全不知所云
      少数的句子意思算是明白了,但作为印在纸上的铅字则极其糟糕
      全书的错别字倒是不多,但并非校对工作可靠
      估计是有年高德劭的老校对坐镇,错字白字是有效规避了,但同一人名同一片名在不同页面(很多时候干脆是同一页)则随心所欲,各各不同。
      其他的,无论是原文意思还是句子语法,老校对更是一律不管了(当然估计也是管不了,就好比前些期《三联生活周刊》的老校对把《丁丁历险记》的问世时间由编辑行文的“1930年代”改为“19世纪30年代”,Orz)
      这种情况现在当然是屡见不鲜了,一个教授挂帅,手下几个研究生开工,最后一起署个名(当然教授要放到第一位)
      问题就是现在的研究生们英文水平很多就是不够滴,而作文水平甚至有可能比英文水平还要糟糕
      当然最让人无奈还是那份敷衍塞责,毫无责任心可言
      本来遇上这种情况并非无可挽回
      比如教授负责一点统统稿也行(本书译者署名第一位兼代序作者严敏是80年代《希区柯克论电影》的译者)
      或者再退一步,教授也不管
      那至少该书的责任编辑还是最后一道闸门
      结果不幸的是,本书有责任编辑,甚至还有“特约编辑”,也统统是敷衍派,于是这样一本让人扼腕痛心的书出炉
      实际上,比斯坎大叔的另一部名作《低俗电影》
      当初广西师大请来的译者也不靠谱
      但就是靠了负责的责任编辑从头到尾捋着原文对照,差不多靠重译完成任务
      碰到道行浅的译者没法子,但“责任编辑”“责任编辑”,就是要负起这种责任,可惜的是,当下的出版社的责任编辑多数失职得厉害
      2.
      比斯坎是现在已经倒闭了的美国版《首映》前主编
      对圈子里的事情确实门清
      不过从《逍遥骑士》到《低俗电影》
      大叔的路数已经很清楚了:就是情节耸人听闻地小报化
      在他的笔下,不管是这帮六七十年代的新好莱坞派,还是后来的圣丹斯一代
      统统是些男盗女娼的神经病
      几乎全是是些漫画人物:自负、傲慢、偏狭、疯狂、胡作非为、侥幸成功——总之搞电影的都有rpwt
      这么写当然生动活泼——谁不爱看八卦?
      不过看着看着还是有点让人起疑和腻味,这种写作路子多少有些下作
      当然了,这种真真假假的故事,和正经体的电影史比照起来一起读,倒是很过瘾的
      3.
      《逍遥骑士》里的一个重要人物:德·帕尔马和《低俗电影》里的一个重要人物:理查德·林克莱特
      在这两本书里都有个特点
      就是其言其行贯穿始终,但从来没有被独立描写(但很多其他影人都有这样的待遇)
      其实两者都是这个断代史里的中坚级人物,也都和领袖人物(70年代的斯科塞斯、科波拉、史匹堡;90年代的昆汀、索德伯格)交往颇多,甚至都有点当时那个圈子里的军师智囊的味道
      但不知道怎么回事,很多很多更小卡的人物都被比斯坎写了
      唯独他俩,总是作为其他人的经历中的配角出现
      很是奇怪,而且这两段历史少了他俩,感觉相当不够
      当然估计这并非比斯坎的故意,只是有趣的巧合罢了
      不过这两段历史里缺少了他们,还是颇为遗憾
      
  •     很多内幕和细节的描写,略显琐碎,偶尔有闪光的影片分析和评论。另,这本书的翻译很糟糕。最明显是很多电影的译名莫名其妙。
  •     太糟糕了
  •       这是个很酷的作家,我喜欢他的原因是因为他不但喜欢揭老底,还喜欢像个帕帕垃圾一样八卦。如果你读过《低俗电影》这部奇厚无比的书,你会懂得我在说什么。这本书也是奇厚无比,我每天蹲在马桶上都极度热情地读着,上下通畅,乐趣滚滚而来。有人说该书译得很烂,这跟我也没多大关系,以我的英语能力,在纽约街头打听一下厕所在哪儿都很困难。咱还是发展中国家,能看到就不错了。最近有哥们儿指责我说最近你阿白阿Q精神很足啊,饱暖淫欲都差不多了是不是?我在此作答曰你还真说对了。人活一世,真正有用的东西不过就那么几样,鲁迅先生指的道儿,怎么走着怎么舒服。
      
      
      
      再说回这本书,书名是《逍遥骑士|愤怒公牛》,两部我喜欢的电影。看完前者之后我觉得像丹尼斯霍伯和方达那样死于路上也不是什么坏事,抽着大麻卷积起滚滚尘烟,让哈雷摩托带你到未知的远方,何必等到生老病死这些悲哀的人生常态来找麻烦?看完后者之后我不但更加崇拜德尼罗,也觉得斯科塞斯就是影坛的愤怒公牛,他总能拍出别的美国人拍不出来的电影,并且正又辣,我一看就起生理变化,肌肉绷紧心跳加快觉得男人就应该是他电影里拍的那样。像杰克伦敦一样牛逼,像戈达尔一样操翻电影既定的体系。
      
      
      
      书里写了花童年代里那些新好莱坞电影小子们的故事,科波拉,斯科塞斯,施拉德,斯皮尔伯格,卢卡斯,霍伯以及团聚在他们周围那些形形色色的怪人。那个疯狂的年代里总有那么多貌似神经病的天才和像极了天才的神经病,电影的一页被重新揭开,美国人的牛仔精神再度翻转了世界。毒品美女和被燃烧着的胶片,经典就在这些大胡子们疯狂的头脑里被酝酿出来。夕阳下的西贡,纽约的穷街陋巷,张着大嘴的鲨鱼,雌雄大盗歪倒在阴影中的尸体……这就是美国电影最牛逼的时段。像那本揭摇滚乐老底的《请宰了我》一样,这本书每一页都在书写也许是臆造着真实。看过之后某些对电影大师们奉若神明的家伙该绝望了,因为以我国人民的道德评判来看的话,这些大导演全部都是无可救药的毒虫色鬼和神经病,人的道德指数永远和才华挨不上边儿,这不算真理,但是这也是个道理来着。用了差不多一个月,我把书看完了,直接得到的领悟是不必在乎别人怎么看你,也不必在乎暗处传来的诅咒打击。这世界上人人放屁,人人需要解决性欲。我没有交通工具甚至连拖拉机也没有,但是我穿着CAT鞋,也相当于把挖地虎的标志踩在了脚底。我有两部小说一部剧本要写,有事儿干的人应该算是一种幸福的人。我想我这么理解没有错。
      
      
      
      我说亲爱的……该说的说了,该做的做了,看来我只剩下一件事,那就是睡觉。
      
  •     新好莱坞资料
  •     严敏老师,请退钱
  •     虽然翻译的不好,但书的确内容丰富,电影很有的搞
  •     很黑很暴力
  •     被1楼那条广告拉回到了现实。
    1L真TMD到位
  •     翻译当读者是傻子吗
  •     语言像小说,迷人的历史细节。不过文汇翻译得很不负责
  •     新好莱坞圣经,应该不为过吧?不过翻译比较搞,不过基本都能看出来,就当笑点吧
  •     当然估计也是管不了,就好比前些期《三联生活周刊》的老校对把《丁丁历险记》的问世时间由编辑行文的“1930年代”改为“19世纪30年代”,Orz
    ————————
    这种错误,我也犯过。。。有时候,脑子一下子拐不过弯。
  •     不过我真的没有读完,将中文词换成英文单词就几乎是合乎英文语法的句子了。
  •     很八卦,书好贵,翻译又差,买后悔了。看完的感想就是那些新好莱坞的电影小子都是些神经病。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