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之死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影视艺术 > 电影之死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5
ISBN:9787549504466
作者:保罗·谢奇·乌塞
页数:153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我们坐在显示器跟前就能遍览整个电影历史,这是天大的误解。它忽略了一个问题:有大量名不见经传的影片,只有极少的人真想看,而瞧得上这点蝇头小利的发行商就更少了。就算有人愿意费大劲挣小钱,还是会有非常多的影片无法供公众消费,因为这些片子的版权归属非常模糊。版权保护在诞生之初是为了保护创作者的利益、鼓励个人创造。如今这个高尚的动机已经沦为一心图利的下流法律条文。制片人通常是电影权利的拥有者,当然在有些国家也维护其他创作者诸如导演、编剧、演员、摄影、作曲等等的相应权利,有时这种权利可以由家族后裔继承。以前一部电影在商业公映后就被弃置或销毁,现在这些影片成了文化财产,但归根结底,把这些影片从遗忘和毁灭中拯救出来的是谁呢?有些电影资料馆能够拥有一部影片的拷贝,却无权公开放映。把影片从灭亡的危险中拯救出来的,却像是做了贼似的要求人恕罪。有些个问题真该问问这些权利持有人:当初亨利·朗格卢瓦…、雅克·勒杜和詹姆斯·卡德不吝一己绵薄之力,阻止成吨的硝酸片基拷贝给送进垃圾堆的时候,你们在哪儿呢?单就公道论,是否该有人偿还他们?过去50年里用来保护、储藏那些影片的耗费。

媒体关注与评论

保罗  谢奇  乌塞用临床医师般的精确(外加悦人的讽刺)描绘出一个全球范围的危机,迫使我们不由分说地关注。在他笔下,这个忽视自身影像的文化是一则绝佳的警世言,令我们意识到自己被教唆,把观看的艺术当作是朝生暮死、微不足道的而漠然处之,这里大有问题。  ——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美国导演较之电影资料馆馆员,保罗·谢奇  乌塞更像是个哲学家,他以永恒的观点思考电影,这种冷静超然的观照更像是过去天体物理学或形而上学论文的作风。《电影之死》在某种程度上是电影的形而上学——不只因为其哲学直接由电影的物理属性进化而来,也因为其形式的大胆实验。对电影做碎片式思考,以碎片的原状呈现。想像自己行走在广阔的荒野,目中只见零落的废墟——恰如基里柯(Giorgio de Chirico)所绘的超现实风景——每一处废墟上有一个数字,把你带向旅途中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的下一处废墟。在《燃烧的热情》(Burning Passions,1994)之后,乌塞又来告诉我们燃烧之后的情形  “电影历史并不存在。”  ——尤里·齐维安(Yuri Tsivian),美国芝加哥大学艺术史教授

内容概要

保罗•谢奇•乌塞(Paolo Cherchi Usai),现任荷兰Haghefilm Foundation 总监,曾任澳大利亚国家视听资料馆馆长、美国乔治?伊斯曼影像博物馆电影部门高级馆员、罗彻斯特大学电影学副教授,杰弗瑞?塞茨尼克电影保护学校校长。曾与人共同创办波尔德诺默片影展及国际早期电影研究促进会(DOMITOR);他同时是美国国家电影保护局预备成员和国际电影资料馆联盟执行委员会委员。其著作有《无声电影导论》(Silent Cinema: An Introduction , 英国电影学院出版,2000)等。

书籍目录


简体中文版序
导言
电影之死
致出版者的审稿报告
回复
后记

编辑推荐

《电影之死:历史、文化记忆与数码黑暗时代》是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作者简介

本书是一部另类的电影史与电影哲学论著。它以储存电影的介质(胶片、光盘、数字技术)等为线索,大声疾呼:“电影,正在死亡!”但与这个略显夸张的呼喊想比,本书更深层的用意在于,让我们重新思考电影作为一种活动影像,它的本质为何,它存在的条件为何,它的文化价值与意义为何。

图书封面


 电影之死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活动影像自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了消亡的命运,而消费主义则是其加速消亡的催化剂。尽管有一次次的导评、加长和修复,但都不足以保留活动影像最原始的存在意义,而仅仅是创造了再消费的机会。这是对活动影像、介质和时间的哲思,是对消费主义时代的反思。虽然那52篇形而上的命题式短文,简炼得有些做作,虽然那审稿者的来信为其做了最佳的形而下的解读,但编辑的回复则最终消解了电影存在的终极意义,同时被消解的还有电影之死。
  •     恰逢电影资料馆在放映《盘丝洞》,从挪威千里迢迢回到大陆的拷贝着实让人充满期待;再加上之前《神女》拷贝在欧洲损毁的新闻,电影修复与保护的话题算不上热门也是逐渐突显。《电影之死—历史、文化记忆与数码黑暗时代》,一本薄的一个下午翻完的小书。每一小章节配有胶片时代珍贵的图片资料,看图相对附带的短小理论思考或文字有时候会更过瘾。显然,作者对数字时代电影的走向持悲观态度或者更欣赏胶片时代的活动影像。这不足为奇,大部分人都还是对胶片抱有一份更严肃艺术的追求和向往。作者的前提是“电影之死”已是必然,胶片必将渐渐消退,直至完全不见,当然如作者这样的爱电影的每个人必然不愿意接受这个现实。如果我们这代人看不见这一天,后代后面的人也将面临这一天的到来。那么电影保存、修复、保护的根本动机是什么?这也涉及到电影历史记忆与文化阐释的问题,当我们按照可以看到的物质影像资料解读、分析、阐释影片的时候,殊不知也许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胶片并非如此,几经修复上色而成的影像或者与作者初衷相悖。似乎对于历史,封存是个好办法,所以惯常的电影保护认为影像保存是会主动从影像身上抹去历史的印记。作者提出应当建立出一种影像伦理,从元电影转向“道德影像”,这其中包含与观影行为相关的规则与价值。电影保护者的责任就是跟踪整个过程直到影像完全消退,或者确保影像转移到另一种媒介,同时为了后人得益,也要阐释影像损失的涵义。影像保存的程序是采取必要手段,合乎分寸地控制影像的消退,指出毁损过程里的每一个标志,比如剥蚀、素材遗失、褪色、消声……作者也借这些短小的文字谴责了过度商业化的影像放映,“总有一天,为了商业目的而赋予活动影像的权利,要让位给历史目的。”胶片保护的前提是适度保护大众观看的权利。感觉对于活动影像、元影像等概念如果再有深入讨论会更好,还是太空泛地提出了问题而已。但这些问题是值得继续思考的。
  •     数字媒体时代的到来是否会致使胶片电影的死亡?这一问题到现在或许依旧没有答案。的确,而今大众眼中的电影大多是采用数字化技术进行呈现,但是在电影界依旧不乏对胶片电影钟情而执着之人,侯孝贤的《刺客聂隐娘》就是一个例子。在胶片电影淡出大众视线多年甚至于人们几乎已经淡忘掉它的存在怀疑其是否还在应用时,这部所有镜头都采用胶片拍摄的电影给了我们一个答案。但这仅仅是当下,再过十年二十年五十年呢?任何事物都会消亡,只是时间问题。我想这是大部分人都认同的观点,只是当消亡来的太突然预兆太过明显,我们就容易变得惶恐,就像是一场战事突起。《电影之死》中的一部分内容就在讨论这种惶恐。而在我看来,这种讨论的意义并无多少,其中更多的是作者本身或者说当时一个庞大群体内心的发泄与表达而已――但也正是这种表达让我们可以体味到面临即将到来的不明后果巨变到来时,这样一群电影工作者的感受。然书中的另一问题则是值得讨论与思考的,即就是关于影像保护等工作必要性的思考。在这一部分,作者提出了很多值得人思考的问题,其中作为读者最容易接受到的就是影像保护仅仅只是将其寿命延长一点而依旧不能使其长存,那么这种保护是否还有意义与必要?以及影像保护工作的“歧视性”是否是应该的,而那些所谓的没有意义的影像就应该毫不留情的抛弃?这样的思考是不受时代限制的,即使在当下,我们也会在各行各业看到类似的问题,但多年来我们的处理方式依旧没有变。人类是依赖于过去又极度憧憬未来而对当下远远不满足的。我们热衷于从老电影里,古画里,古书古建甚至于古墓中寻找历史,这种现象我觉得没有对错之分,仅仅是本能的一种表象体现而已,那么追寻于保护,探索与舍弃就都是有必要的。而这些行为又绝对会带着一种人为的主观性――能力不足时只有选择性的维护与保留。这些都不是应该否定的事情,但思考却是必要。《电影之死》在这一点上显得哲学而有存在的道理。至于其他还有提到的一些观点想法,也有其可取之处,只是文字太晦涩,看的又不够仔细,所以还不能接收到作者想表达的全部。若有心境,可能会再读。

精彩短评 (总计62条)

  •     电影的未来怎样?
  •     不少地方很有启发 对电影历史学的阐述也很深刻
  •     好多术语,没太看懂……
  •     我看不懂……灭哈哈哈,看后面的审稿看懂了一些
  •     胶片消亡与修复伦理…
  •     理想与现实。
  •     没有尝到切肤之痛的人是不会真正去关心一件事 存在过 消逝过 周而复始
  •     还不错,提醒我们真正的电影作品是会留得住的。
  •     没有等到一年的时间,是一个晚上翻完的。 晦涩的美感,必经之路。 图书馆的书,将来再懂些事情的时候,再借过来翻翻。
  •     就是完全看不懂 所有的理解都在最后那两封信里
  •     主要是看重斯科塞斯做的序,嘻嘻!作者感觉有病,我喜欢别人反驳他的那篇文章,前面细碎的东西,不喜欢,选的图还是挺特别的。电影保存,些话貌似我早看过?
  •     文字很少,图片和留白很多的一本书。对电影的生存状态进行着深刻的反思。
  •     形而上的醋酸综合,形而下的骨质疏松。
  •     历史上被焚烧的书或稿不知有几多,无论是被迫还是自愿,它们被某种意志决定不能流传于后世,从文化的想象角度讲,能够遍历人类所有的经验而无碍,自然是乌托邦似的,电影像雕刻或画等其他的艺术品一样,作为观念与物质的综合体,它最终没办法脱离为其所保存的载体而存活,元理论的快感在于本体论的诱惑。
  •     2016年第23本。作者的书写陷入了一股极端宗教式的狂热之中,惋惜与傲慢两种态度交杂。到后面审稿人的文章出来,此书出现第二声部时才有趣起来,最后编辑的回复可以看作第三声部也可以看作对前两者态度的一种消解。给三声部打四星,给作者打两星,平衡下来三星。
  •     小小的一本,但内容很好,准备分享给同事们看看~
  •     4.0 由頭至尾都是一股悲觀,既不相信觀眾,也不相信電影的命。印象中對書尾一篇致出版者的審稿報告裡有一句話是:「我來過了,我看過了。」滿滿都是哀嘆怨啊...
  •     首先是媒介问题,胶片 数字等。其次是媒介保护问题和修复问题。第三是观众的问题,观众观感和选择。还有是元影像这种理想化状态。(对普通观众来说,应该都是把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有限的选择的观影里吧。
  •     书店很快翻完,但值得看一看。概念和架构可以参考。
  •     作者清楚的很这对一小部分人无异于造成了恐慌,但又徒劳。
  •     其实用一句话就能讲完这本书:硝酸盐不等人。
  •     电影
  •     内容还可以,排版太浪费纸了,有时一页只有一句话
  •     多么震撼人心的书,跋尤其值得一看
  •     胶片之死。篇幅不长只是现象观点的罗列,有些故作姿态了。
  •     比较零碎,看不出作者到底在讲些什么
  •     “电影历史的终极目标是记载电影本身的消亡,或者转变成为另一种存在形式的过程。”“我们被教唆,把观看的艺术当作是朝生暮死、微不足道的而漠然处之,这里大有问题。”
  •     两场电影之间打发时间随手抽起的一本,观点还蛮有意思,比如所谓“元影像”,又或者胶片时代最贴近元影像的其实是未放映或拷贝过的胶片。然而最理智的部分却是激烈反对这本书出版的一封信,哑然。
  •     死得其所还是欲去还留??
  •     《电影之死》是大三时候读的书,那时候还很不讲究,不作落款不记来源,春节期间带回家的书读完了,所以又把它翻出来读了一遍。豆瓣上很多人给一分,理由是字数太少...真是无语了。这其实不是一本讲电影的书,讲的是信仰,人类的历史上,消失掉的正在消失的太多,而人最容易陷入追求永恒的骗局,比如摄影,它并非把“瞬间变成永恒”,而是“把瞬间拉长了”而已。没有什么能阻碍时间的流逝,所以《电影之死》说,影像是关于时间的艺术,那么关于时间的,哪个不艺术呢?另一方面,关于纯粹文化保存,只谈电影没有意义;关于永恒的哲学问题,只谈纪录又太皮毛。所以这本书,最多三星。
  •     可能是我能力不够,真的没怎么看懂。。先存着,过几年再看不知是什么感受。。
  •     默语,沉思
  •     作者想写理论然而又不想好好的写理论...
  •     前面52个理论有些空泛,但作者引出元电影这一理论,说明电影历史根本就不存在,这是有道理的,不过小书后面的审议报告真是振聋发聩的电影文化遗产的保护宣言,如果再不保护,电影可能真的会离我们而去!
  •     以为是现代评论结果字这么少是要肿么啊!!!!全篇就几句简单的叙述,加一页图片,再加一页白纸,总共就只有几页纸是要肿么啊!!!对不起我们爱电影的达人啊!!!希望看到系统性的,有深度的东西啊,没有就不要出本书啊!!这尼玛写得像开题报告还不如!
  •     可以把它理解成一个抽象的影子。下一次读也能读到不一样的东西。
  •     看得出来作者还是下了功夫研究的,但是全书现在看来有些过时,情绪太悲观,内容有点片面。
  •     这本写于十几二十年前的书认为纯粹的視象是不持续、不能持续的,这则原理是电影历史概念的核心。而现在的数字主义正在追求这种不断续性,或许将来某一天还真持续了也说不定?作者那时将作何感想。此处@安叔。
  •     我就提一句,书里但凡涉及年份,都要在前面加个0,比如1920,就非得是01920,这是什么道理?
  •     哈?没懂为啥一篇论文的长度排排版加几个比原文还长的序能出书,还建议我用一年来消化
  •     去年见过保罗,精瘦的老爷子,致力于电影保护,友情推荐!
  •     影像之死。
  •     价钱比书店便宜一点,还在阅读中
  •     对于胶片电影逐渐被侵蚀的缅怀,原来电影也是有寿命的
  •     文字不是很多版式非常空不过内容还好
  •     电影是毁灭中的活动影像的艺术。元影像。基于胶片的活动影像的不可替代性。
  •     在书店囫囵读完 并没有读懂 很多概念依然模糊 想读原版
  •     胶片历史,film本就是胶片的意思。电影死没死还没有定论。
  •     胶片年代已经衰退,我们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时期,但是一切数字都是如此地悄无声息。我们失去了很多东西,但是要想想拥有着的,和其他一切的可能性。
  •     。。。。。。
  •     内容不多,图片比较多,一夜中几行话,两张图那种
  •     真是到哪里都能意外地撞见斯科塞斯。
  •     讲的明明是胶片电影之死,纪录片电影之死呃。如此有说服力的一本书竟然没有说服我,杨老师 我是不是进步了?。。。虽然又被广西师大忽悠了几十块大洋。
  •     2015.12.2电影分馆 “当活动影像的作者微笑着,对被人铭记作不屑一顾状,我们管他的这种绝望叫喜剧。”
  •     很好
  •     说不定是大师见解独到,也可能是我道行层次不到,抑或是翻译家没有认真。 配图和文字狗屁不通,文字内容高深莫测,需要及其细细去钻研。文字内容太过于文邹邹了,说实话,有一些部分实在看不懂,但如果要我花一天看一章的时间,乌塞大哥,对不起啊。我真的做不到。但是有部分看懂的章节,内容确实不错,挺有深度的想法。
  •     电影保存:从元影像到道德影像
  •     翻了翻觉得不错 值得好好读读
  •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会死。电影也是。
  •     胶片之死
  •     a model image
  •     电影需要它自己的卢浮宫,但仍要虚心接受数字这种技术,乐观对待不可避免的历史必然,这是一种趋势,不可历史使命感十足的拒绝一切技术进步,也不可骄傲激进的认为可以完全放弃脆弱的胶片;迷影未死,电影也就未死,电影还很年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