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传统下的电影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影视艺术 > 分析传统下的电影研究

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2
ISBN:9787811273861
作者:黎萌
页数:215页

章节摘录

  第一编 叙事与认知  机器叙述者的黎明:走向自动化故事生成  让机器运用图像、文字来讲故事,是可能的吗?“讲故事”这样的创造性能力,可能在依靠指令和程序运行的计算机上实现吗?“自动化故事生成”或“数字叙事”研究的目标,就是通过计算机来自动生成电脑动画形式或图文形式的故事。在这里,被机械地生成的将不再是“图像”(例如传统的“数字生成图像”)或“声音”,而是“叙事”(narrative)本身。  “叙事”原本是美学家和各种叙事媒介的艺术理论家所关注的领域,例如电影叙事、文学叙事等等。而计算机叙事模型研究主要以三个领域的工作为基础:认知心理学、计算机语言学和叙事理论。出于对叙事的共同兴趣,这三个领域的研究者协同合作,分别沿着不同的路径,对数字叙事技术的发展有所促进。  首先,“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致力于为人们在理解叙事时的认知过程构建模型,例如观众关于故事期待、预测、推理等等的模型。实验心理学为不同类型的叙事在读者、观众或听众那里引起的不同反应或情感效应提供了数据。其次,语言学特别是注重“话语”研究的语言学,提出了讲述一个故事的计算途径,以及特定的交流数据如何以一种融贯的、吸引人的方式来传达一个故事中的诸要素。最后是叙事理论家的研究成果,这也许是这三者中最难实现计算机化的。……

前言

  退而结网者言  ——主编的话  余纪  学术的精进,同政治的昌明、国防的稳固、经济的繁荣、民生的安乐一样,都是历朝盛世的标志。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角度去观察,可以看作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达成了某种程度的和谐共振,既相互协调,又相互促进,从而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满足了上述条件的社会形态,用我们中国人的话来说,大约就可以称之为太平盛世了。  然而上述标志盛世的诸般条件中,学术一条却有相对的独立性,因为,我们不难从历史上找出社会动荡而学术繁荣的特例,如春秋战国;但是,这种独立性却又只能是相对的。

内容概要

黎萌,西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哲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艺术哲学、电影理论。

书籍目录

第一编 叙事与认知  机器叙述者的黎明:走向自动化故事生成    一、自动化故事生成的早期尝试    二、规划手段在交互式叙事中的应用    三、喜剧情境的自动生成 电影悬念:情感与叙事结构   一、叙事性联系   二、因果关系   三、悬念的叙事 库里肖夫的遗产    一、库里肖夫实验:电影史的“神话”    二、重构“莫兹尤辛实验”    三、新的方向:重构库里肖夫效应 感知运动图画:心理学家詹姆斯·吉布森与认知主义电影理论    一、无法看见的“看见”    二、视觉推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    三、运动着的影像第二编 电影、虚构与心灵  电影与虚构:虚构性电影的性质    一、电影作品与虚构,    二、电影观众与虚构    三、电影创作者与虚构 情感的逻辑:当代艺术哲学中的“虚构悖论”研究    一、“虚构悖论”之提出    二、审美经验理论的“认识    论转向”    三、情感的逻辑第三编  重返理性  电影研究与认知主义    一、审美经验研究的认识论转向    二、“六十年代后电影理论”中的反认识论    三、结语 ……附录一 从未如此的电影理论:一个不安的宣言附录二 常规电影的力量

编辑推荐

  《分析传统下的电影研究:叙事、虚构与认知》特点:汉语界第一部从分析美学角度研究电影的专著,“认知转向”后的英美电影理论前沿问题探讨,注重常识、论证、逻辑性与客观性的分析风格。

作者简介

《分析传统下的电影研究:叙事、虚构与认知》,可以说是汉语界第一部在分析哲学和认知科学视野下探讨电影问题的论著。读者应该不难发现该书论证的严谨程度,远远超出国内电影学者多年来一贯的行文做派,其对逻辑推理的强调、对概念分析和客观性的注重,本身就贯彻和体现着“分析的”学术风格,与目前国内流行的电影理论风格迥然不同。作者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西方电影理论”概念。过去人们以为,所谓“当代电影理论”就是上个世纪60年代之后在符号学、结构主义、意识形态批评、女权主义、文化研究等等影响下的电影研究。

图书封面


 分析传统下的电影研究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太难,下功夫的人才能看。早就推荐这本书,但觉得说口水话推荐没有用。懂的人就懂,不懂的就是不懂。本来只想写一句话评论,但豆瓣该死的总说我篇幅不够。于是重复一下:懂的人就懂,下功夫的人就明白,不懂的人无所谓,继续搞什么西马和电影符号学、精神分析学去文化研究大家同乐

精彩短评 (总计12条)

  •     大型综述。不过两边应该也是没办法说服对方的。
  •     必须书目
  •     电影理论的最前沿之作
  •     醍醐灌顶
  •     作者下过功夫,是本好书,推荐一下。
  •     唯一读进去的电影理论
  •     总得来说对几个分析电影研究的话题总结的不错脚注也很细致 在反驳文化研究上我比较赞同 但其他问题很多:将结构主义叙事学简单排斥为描述理论而过分强化人工智能创造理论的重要无疑是一种演绎先行 背后是作品可从演绎中推导的误解 那叙述大师难道不应该是你们哲学家或逻辑学家?库里肖夫实验主要依赖认知借喻能力而非判断表情能力对普林斯实验没有批判.在以吉布森知觉理论论述认知主义基础时作者没有意识到吉的理论已经是一种现象学研究而认知主义譬如DB还坚持Folk心理学.本雅明所说的视觉现代性接近吉布森知觉的主体性而非本体论的. 作者不了解欧陆电影哲学传统且对分析传统下的电影哲学批判不足 在全书各处摆出的“科学的信奉严格论证的力量的”分析传统基本姿态没有被有效贯彻.且全书章节内容略有重复没有在成书时细致修订
  •     理论性太浓。。
  •     哎。。。
  •     以分哲的标准结构主义叙事学就是粗糙的描述理论 这也是为何分析美学构筑理论时对人文各学科研究成果借鉴极少 作品不是演绎出来的 结构可以是 人工智能作用在于验证 重构实验没有预设蒙太奇作用是判断表情能力 只是为库里肖夫实验传说的效果提供了一切可能的发挥空间 结果证明并没有普多夫金描述得那般神奇 也不存在认知借喻能力只有特定条件时的认知增强 DB只是电影理论家没有分哲的严谨性不适合拿来当代表 作者在之后说明了分析美学的认识论转向为非现象学研究提供了正当性 以及在更激进物理主义者如丹尼特看来现象学才是folk心理学(参见《意识的解释》)以主流分哲把解构主义之流当笑话的现状来说 作者不一定会认为他不了解欧陆 反而可能会认为太过了解了
  •     打开了一个新的电影学世界。
  •     问题意识是好的,可惜作者并不了解现代电影理论、及这些复数的理论的历史背景与现实诉求,对所谓分析传统下电影研究的前提缺乏反思,没能进行真正的对话。也可以看做齐泽克、波德维尔之争的一个更大的背景。推荐作者阅读刘昕亭对齐泽克观点的总结《波德维尔为什么错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