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平安如江河》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影视 > 我有平安如江河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8
ISBN:9787210041009
作者:王书亚
页数:235页

灵魂向度在电影中

前周在一个饭桌上见到一朋友,他是电影《英雄》的摄影之一,他说,这些年他一直在思考拍摄的意义,中国那么多电影从画面来说都极为精良,为什么却很空虚,后来知道是没有灵魂,以至于他很长时间找不到工作的动力。  书亚每期在《南方人物周刊》开设电光倒影专栏,喜欢者越来越多。有人说,他压根儿不是在评电影,没错,他是评电影背后的人生,世界观,呼唤灵魂向度在中国电影甚至中国文化中的出现。还有人说,他的有的评论看不太懂,没错,这种文字在寻找另一个心灵,用心灵来回应,不只是满足智力的快感。

我有平安如江河

一个人的文字写得多了,是不可能不透露出心机的。心机太重的,腻人,像浓妆女子。没心机的,易乏味,像清汤挂面。文字这东西,最后能留驻心间,最后取胜的,凭靠的仅仅是作者的心。    有的心很大,大的汹涌澎湃,撞击你的胸怀。 有的心很小,小的精巧细致,饕餮你的眼睛。 最怕的是,心很小却佯装伟大,心不大却假装君子。 最可贵的是,不管大或小,真正的含有一颗悲悯之心。

无信之人

我是一个无信之人,不知“信”为何物。唯物主义使我成为一个无神论者,而现实吊诡让我成为了一个坚定的怀疑论者,我本人又生性愚顽不堪,终不肯将自己轻易付予某种主义或信仰,所以想来我只是一个无信之人。我从不曾想过这是不是我人生中的一个问题,也不曾想过这对于我是幸还是不幸。之所以会这样,也许是因为在我的生活中从来没有见过一个真正的有信仰的人。这个原因很直接,也很简单明白。只是若要细想,则会令人震惊、让人惊悚。那些从我出生前便已铺天盖地、万声颂扬的各种信仰究竟在我的生活中服赝了几个信徒?若真是万众一心,那为何我所见尽是我这样的人?若真是信者寥寥,那这震天的声势又从何而来?幸运的是,本书终于让我见到一个有信之人。我也曾看过书中提及的许多电影,也想作者一般心中充满了各种需要寻求解答的问题,我曾试着用我所学所知的东西来解答电影中的问题与困惑,可是总在某些地方走进死胡同,难以自圆其说,感到无能为力,甚至怀疑所学的一切的正确性,直到成为一个无信之人后,更是无法相信他人的答案,所有的问题越发只能求索于自己的内心,于是苦闷、狭隘、迷茫、无措接踵而来。而那些想要寻找的答案依旧缥缈。而读了作者的书,可以有更高的评判,也可以有更清晰的方向,只要你是个有信之人。阅读书中文字的时候时常会有一种热泪盈眶的感觉,仿佛胸中的某处地方破开了一道口子,涌动着某些我十分陌生的情感与思想,我似乎在某些瞬间如同找到了信仰一般,如同终于找到了依靠一般,回归到了孩童的无忧岁月。只是我终究一直是个无信之人,我始终无法确认那种感觉是否真的就是信仰所带来的力量。而且,我悲哀的发现多年来的摸爬滚打、跌宕起伏、失落受伤,已将我锻炼成了自愈能力超强的家伙,那心中破开的口子在早晨拥挤地铁的时间里就能“痊愈复合”。我有时为此感到自豪,自认“百毒不侵”,有时也为自己悲哀,难道终究只能做个无信之人。虽然本书没有将信仰植入我心中,但我还是将它收藏进了我书柜,而且我还是要感谢作者,虽然我似乎还是很难找到自己的信仰,但至少我在书中找到了某些选择,某些在今后的岁月里,当我遇到书中所提的“试探”与“诱惑”时,我能进行的选择。也许我永远不知道那是否会是最佳的选项,但会让我的心中再度破开口子的时候,不会感到不安、疼痛与恐惧,而是有如江河般的平安。

In Faith I Trust

第一次读王书亚的文字,是几年前在朋友的推荐下,当时只知道是一位电影看得很入味,影评写的很劲道的先生。当然朋友还告诉我字里行间里流露着基督教的思想。当时的我,对于宗教的了解还只停留在烧香拜佛的层面。基督教之与我更是懂得的少之又少。所以准确的说,我的朋友向我推荐这两本书的同时,也向我推荐了基督教思想;而至于王书亚先生,便是那个将我带进基督教世界的人。两本书的副标题,一个叫做“影视中的信仰与人生”,另一个叫做“影视中的救赎与盼望”。信仰与救赎,是王书亚先生在影评中最多提到的两个单词,而信仰与救赎所指引的,便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与盼望。就如王书亚先生自己所说:“我看电影,看来看去,第一,总是看见我自己; 第二,总是看见灵魂;第三,总是看见中国。”至于前两点,是一个基督徒自我的默想与审视,而至于后一点,我想一来是基于其对地上生灵的关怀,二来是对中国当前宪政体系的研究。用了很长的时间把两本书看完,并不是效率的问题,而是真的很珍惜这样的文字,不舍得匆匆将它们读完,而每一次的阅读都让我印象深刻,仿佛接受了一次洗礼与教诲,需要认真的总结和反思。每读过一篇他的影评,总感觉像是把电影又看了一次,这一次与以往不同,是带着信仰与救赎。即便是那些不曾看过的电影,也连同他的文字一同镌刻在我的心中。他的文字比电影精彩,那些评价不是很高的电影,在他虔诚的文字中也会散发出熠熠的光辉。文字可以写得如此精彩犀利,激情而不是理智,我想其中的原因应该很好理解,除去王书亚先生对电影深厚解读能力和对文字强大的驾驭能力之外,一个最根本的原因便是其对基督教虔诚的信念。用一句东方的古谚来形容,那便是心诚则灵。阅读这两本书的同时,我开始对宗教,尤其是基督教产生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对圣经这部人类的伟大文化遗产也开始略知一二,进而发现了基督教的美。同时我相信宗教亦是一门科学,任何有信仰的人都值得尊重。读书的过程中我慢慢发现,信仰之于一个人是如此重要,而一个人若没有信仰是多么的可怕。有人说当今的中国之乱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信仰,此话有理,因为没有信仰的人便没有敬畏,没有敬畏便什么恶都敢去做。白岩松在《幸福了吗?》一书的结尾说出了“从明天起,开始信仰。”这样的话语,让人看到了中国大地上的一丝希望,我也给此书写下了一篇题为《幸福从信仰开始》的书评。不敢说自己是不是一名文化基督徒,只是觉得基督教之与我已如此亲近。最近在准备法语课上的演讲,题目是“东西方绘画的比较”,美术也是一种文化,自己把东西方绘画的差异的根本原因归结为信仰的不同,亦或是信仰的有无。西方的基督教思想讲求谦卑、反思和救赎,而东方的儒释道精神提倡天人合一的清高和洒脱;基督教的思想不会超出《圣经》以外的任何智慧,而儒释道的精神更需要自我的顿悟和创造。这样的差异便催生出了客观严谨和主观甚至形而上的绘画风格的对立,在其他领域亦是如此。基督教思想贯穿了西方世界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从灰暗的哥特到多彩的文艺复兴,从残暴的大革命到突飞猛进的工业革命,其中也会有变化,也会有迷茫,可它终究战胜了暴力,战胜了个人崇拜,把民主和进步的光芒带给西方,而东方早已所剩无几的儒释道的混杂却最终湮没在了红色的海洋中。这两本书带给我的,不只是对电影的认识和解读,更重要的是对信仰的敬畏和虔诚。奥古斯丁说“我信故我在”,信仰不是在惶惶无期中的坚持,而是看得见远处的曙光,坚信那便是属于我的方向。用释然的态度去面对尘世的得失,用谦卑的灵魂去面对这世界的骄傲,用救赎的态度去面对自己犯下的过错,用不变的信仰去面对这世间的苦难,用感恩的心去面对所有的恩典。有信仰的人心中自有平安。在美元硬币的一面上写着这样一句话:“In God we trust.”也想起一句话送给自己:“In faith I trust.”

七彩糅合成白

王书亚的基督信仰是完整又明确的,所以他的文字中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就具有终极、完整、谦卑却不妥协、自上而下又润物无声的特点。终极:王书亚对电影中场景、事件的看法,都是从终极价值推演出来的,所以对他价值观的推敲会直接上升到与他所信仰的终极价值的对话。这种价值结构体现出个人对信仰的完全依托和依赖,而这样的价值结构能使一个人对无论何种事物都会有一个明白无误的看法,类似于孔子的“四十不惑”。完整:作者的价值观没有因为继承自终极价值而显得残缺不全或无力消化,反倒显得完整又自洽。作者年轻时经历过一些运动,后来博览群书,游走四方。我想这些不常有的人生经历和丰富的知识涉猎使得其人生信仰得以很好的契合进生命中。体现在本书中则是对各种类型影片和其中各种剧情、场景都有对应的观点,并且这些观点并不矛盾,反而相辅相成,恰如其分。谦卑却不妥协:王书亚的谦卑体现在字里行间,由此他也像一面镜子,呈现出人的软弱和困境。但在这些困境中,对价值的分辨、对自己的要求却毫不含糊。比如《论语》的“如神在”和《圣经》的“神同在”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基督徒领命的人生与知命、认命、抗命的人生也是大不相同的;个人的信若不笼罩全世界就不算信,个人的爱若不关乎每一个人就只能算叶公好龙;卢梭的《忏悔录》只是以自己为辩护律师的表演、托尔斯泰式的《忏悔录》以一种“良心法庭”的形式值得尊敬却少了恩典、巴金式的《忏悔录》以他人为审判者,不但少了恩典连公义也常被民意左右。唯有奥古斯丁那样的《忏悔录》是真正的忏悔,因为他的忏悔对象是那位无限者;羞愧与忏悔有着惊人的不同,没有忏悔的羞愧,只叫我们恼羞成怒。在这样一个黑暗、堕落的困境中还持守一个坚硬不妥协的价值观往往让人不可理解。其实正如本书所说的:原来基督徒就是特别软弱的那种人,他们骨子里的无力、匮乏甚至堕落是与众人一样的,而他们唯一坚忍的,只是在软弱中,不放弃欢呼十字架上那位基督的名字;也不因骄傲而阻挡自己的认信与悔改。王书亚所得到的价值世界就如白色的光一样,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彩鲜明完整,糅合在一起就是白色单纯的光。光照进黑暗里,黑暗却不接受光……然而总会有人得到光的恩泽。本书中的几篇影评给我的印象比较深刻:《投名状》的影评得出这样一个无奈的询问:江山是这么来的,也是这么去的;世界是这么赚的,也是这么亏的。只是人为什么要白白拼这一回呢?《盲井》最具冲击力的镜头,是每一个在被拐卖女孩儿白雪梅眼里“禽兽不如”的乡民,都有一张罗中立的油画《父亲》那样的脸——有一种人性的罪与盲,陷入一种普遍主义的光景里,即便看起来朴实无华的农民也不能幸免,因为这是无关阶级、身份、东西方、贫富的。《太阳照常升起》中对历史悲痛的稀释现象一针见血:当一些人失语,另一些人就失忆。《指环王》虽然脱胎于北欧神话,但其最大的不同在于其中只有顺服的人或悖逆的人,而没有英雄。本书也道出了其中原因:大约10世纪初,文法高超的修士修撰了日耳曼蛮族中代代相传的《贝奥武甫》,修道士的笔法在北欧多神崇拜时期半人半神的屠龙英雄身上,浓淡不均的抹上了一层基督信仰的世界观,使其呈现出一股与希腊神话迥异的气息,后来令托尔金着迷,写出了这样的《指环王》三部曲。本书对《无间道》的解读尤其精彩。在伊甸园诱惑人类始祖犯罪的那条蛇其实是人类史上第一个卧底。整部电影就是用佛家的语言描述了一个《创世纪》第三章的寓言:起初,撒旦诱惑亚当、夏娃,“间”就开始了。间就是试探,间就是隔绝。“无间”就是没有卧底,没有卧底就是卧底的最高境界,正如《孙子兵法 . 用间篇》里面说的“无间之间,是为大间”。而在第三章之后,人就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人穿上制服,就把天上地上所有的权柄都贪污了。诺兰《蝙蝠侠前传之黑暗骑士》这部曾经跻身IMDB排行榜第一位的影片,其实是一个超能英雄时代的落幕。至此,好莱坞电影经历了一个全能上帝到超能英雄,再到英雄也是罪人的回归。这本书所评论的影片我大部分都没看过,平常只看一些欧美大片,顺便到十大XX电影中找几个,看来对电影,我依然抱着娱乐的态度,这难免有些浪费时光。PS:我是在网上买的书,正巧那是家福音书店,还送了我一本——他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传福音,愿主祝福他们!

一人的日子什么过

去年冬天,帝都天干物燥,鄙人也跟着心气浮躁。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不是,是买书。地铁上、床上,刨去上班、跑步、睡觉的时间,都躲在书里。(其实我这也不是真正的信仰,而是寻求逃避的方式吧)   最近,又翻出来看一遍,安心宁神的作用依旧。。。      我当然不是信徒,但有自己的信仰。从小,妈妈说:善良 勇敢 诚实的人就是好人;她还说:地藏王菩萨会保佑善良的人。我乖、贪生怕死,所以一直牢牢记着。我长大,突然发现了世上哪来的那么简单的两分法?非善即恶。转天又想笑:利弊评价自然是相对而言的,讨厌了便是不好的,何必管不相干的人?再说也管不来。。。      我还是个俗气的小人物,读了书,别人的宏大、悲壮,到我这儿全落实在了家长里短,和自己温存。   悲悯之后,我依然相信善良。   现实境下,我还是盼望爱情。

各界对王书亚影评的推荐

王书亚的影评文章写的真好:是有灵魂有温度有理解力的文字;我特别欣赏他思考的方式和表现出来的精神气质。--李皖(著名作家、音乐评论家)王书亚是我最喜欢的电影评论家,他的影评成为我和家人日常观影的指南;他用一种永远追寻终极价值的眼光来批评电影的成败得失,极有见地,让人没有看电影读他的文章就因为他真挚坦诚诗意的表达而激动不已;他让我们越过荆棘和蒺藜,听到来自天国的福音。——李广平(流行音乐制作人、歌曲作家)王书亚,把爱/恩典/救赎,透过电影评论这个器皿,一点点展开在你眼前,因为背后深沉的爱和谦卑,那些精致的文字透过阅读变成一种安宁,让你的内心也开始在黑暗中寻找、仰望…… —— 郑琼 (北京零频道纪录片制片人)持守一种坚硬的价值立场,谈论一个整全的世界观,似乎已成宫女说玄宗。然而,书亚的文字,却让我们看到这一重新被擦亮的维度。—— 危舟 (上海,自由撰稿人)常为看书亚兄的影评买一份《南方人物周刊》,在喧闹的人流中享受一份锐利的随思;也常因书亚兄的推荐看一部绝不会失望的电影,就像《卡廷森林》,看完了再回去咀嚼他的影评……还很少有这种在你生活中能一直伴你心灵成长的文字。有的书是老师们写的,但离你很远;有的书是你精神的兄弟写的,离你很近。——南京师大文学院副教授 齐宏伟戏如人生,眼泪欢笑,繁华喧嚣之后,不仅有感情的激荡,理性的思索,还有……沉默,敬畏,爱和感恩。感谢王书亚,在最具世俗气息的娱乐方式的外面,向我们展示了另一个观照的维度。 —— 王跃 敦煌文艺出版社编辑读到本书之前,其实就在《南方人物周刊》上读了一些书亚的影评,然后就成了他的粉丝,一直就追踪他的影评,并且寻找他所评论的电影来看,为此,也开始熟悉北京地区的一些外国影像商店,因为书亚影评涉及太广了,远非国内音像商店所能覆盖。 每当我为寻找书亚提供的新电影而奔波的时候,总为书亚影评的力量所折服,设想还有什么能驱使我这样奔跑呢。这些年除了为寻找帕慕克的书之外,还没有什么能让我付出这样的辛苦。向书亚致敬。—— 于歌 社会学博士 畅销书《美国的本质》的作者第一次看到这样的书:以我们耳熟能详的中外电影电视剧,讨论人与上帝的关系、创作与信仰的关系、现世与灵魂的关系……全新的角度,飞扬的文彩,洞悉本质的能力,令人心门顿开,的确值得一读。—— 张越 著名电视主持人王书亚点灯/放在灯台上/那些读他的人/有福了。你们的脸将泛起温柔/心也会渐渐谦卑/因为上帝要用王书亚的文章/照亮你们。——苏小和(记者,诗人)以圣洁之光穿透世道人心,于是人的影子也有了真理的气息。这就是王书亚影评独一无二的光影效果。——北村(著名作家)王书亚校正了中国的电影文化批评,即对于宗教作为文化之核心的批判自觉。否则,我们依然只能在我们的电影文化批评里读到人和人的关系,甚至连人都没有,只能看到乏味、过气的西方文艺理论概念和哲学观念在公式文章中疲于奔命。——甘小二(独立导演,作品《山清水秀》、《举自尘土》)

我有平安如江河

《我有平安如江河》(王怡著·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表面上这是一部观影记,书的副标题为“影视中的救赎与盼望”;骨子里这又是一滴基督徒的眼泪,书名“我有平安如江河”,所有的影像不过是上帝的呼告。作者王怡以一种方式来看电影,以前是宪政的视角,关注的是自由与民主;现在乃是基督徒的眼泪,展现的是爱、恩典与救赎。若我们不能理解,这世上的爱就轻轻走过;若我们犹豫怀疑,这世上的平安则变成刀兵。作为一个非基督徒,我如何看待作者笔下的“观影记”。或者说,作为一个读者,我如何接受主的呼告、信仰的温暖?“那年夏天,那年夏天”,虽然王怡写的是韩国的“光州惨案”,但我又怎能忘记自己国度的事呢。

无题

王书亚的影评很极端。有的写的超级超级好,如《黄石的孩子》、《十二怒汉》等;有的真莫名其妙,如《我和刘邦有个约》,好像任何一个电影都非要旁征博引,以及和基督教信仰拉上关系。作为一个基督徒,我有些受不了。当然,神给每个人的恩赐不同,如果那是他的领受,那就用来祝福读到他文字的人吧。只是我很自然地想像,他看电影的时候,脑子里涌现那么多东西,会不会累呢?当然,这也许因为我的档次比较低,以及内心的骄傲。我的骄傲在于:当每个人都赞什么的时候,我就会问,真那么好吗?但知识是叫人自高自大,唯有爱心能造就人。哥林多前书8:1-2 愿平安与每个人同在!

一个人的日子读温存的书

去年冬天,帝都天干物燥,鄙人也跟着心气浮躁。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不是,是买书。地铁上、床上,刨去上班、跑步、睡觉的时间,都躲在书里。(其实我这也不是真正的信仰,而是寻求逃避的方式吧)最近,又翻出来看一遍,安心宁神的作用依旧。。。我当然不是信徒,但有自己的信仰。从小,妈妈说:善良 勇敢 诚实的人就是好人;她还说:地藏王菩萨会保佑善良的人。我乖、贪生怕死,所以一直牢牢记着。我长大,突然发现了世上哪来的那么简单的两分法?非善即恶。转天又想笑:利弊评价自然是相对而言的,讨厌了便是不好的,何必管不相干的人?再说也管不来。。。我还是个俗气的小人物,读了书,别人的宏大、悲壮,到我这儿全落实在了家长里短,和自己温存。悲悯之后,我依然相信善良。现实境下,我还是盼望爱情。咦,我这写的是书评么?

《我有平安如江河》书评

在一个极寒的冬夜里,你路过报刊零售店铺,买一份《南方人物周刊》,然后通过目录直接翻到印着“电光倒影”专栏的那一页,看了看作者的名字,然后如饥似渴地开始读下去。我想说,这样看起来有点痴的事我也干过。在今天,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在精神上依赖三种媒介越来越多,它们分别是书籍,电影和音乐。电影似乎超越了以往任何时候在生活空白时发挥奇妙作用的地位。但是,即便如此,能把这种奇妙作用清晰地表达出来,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王书亚的影评,正是在这个时候神态显赫地出现在人们面前。  暂且不提电影,单单从写作的角度来说:我承认一般意义上的作者和读者并不处于平等交流的地位——作者总是蓄谋已久,他们是信息、思想和观点的输出者,自然有别人所没有的眼界和故事,他们叙事,他们反复,他们摆布形形色色的材料。读者相对就要扮演弱势者,在阅读这项无比高尚和充实的事业中向不同方向走去,并且各自越走越远。但是,从未见过王书亚这样的写作,因为从没有见过读者在作者面前如此弱势的情形。以影评为例,王书亚并不打算在解读电影的过程中夹带和私自贩卖,而是从一开始就高调把自己的观点全面覆盖,所有思考的蛛丝马迹,所有结论性的东西,所有可供比较的例子全部被动员起来。这文字要超越,作出明确的超越的架势,它总是突出原作的环境和气氛,把自己的立场和悔过之旗重重地插在高地之上,而且令人惊异的是,这高地往往不是世俗道德的制高点。读者的脑海在这样的阅读之中瞬间被大波涌过,大波涌过之后则是根深蒂固的重建完成。这样一来,做他的读者岂不多灾多难?《天堂沉默了半小时》集结的时候,我是在出版好久之后才找来去读,已然经历了一场彻底的浩劫,回想起那场阅读,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的困惑在于——知道这确实是好文字,并且把影评这种写作形制发挥到一个新的境地;但是一方面又不堪于一种被剥夺之感,认为自己某些大量固有的潜意识里的东西被人带走了。现在,它又来了。  我手中有一本王书亚先生对“不特定对象”的著作的签名本,他在这本书上这样写给我:“我为你的阅读而感谢神”。新教伦理和普世价值似乎是这位皈依者的灵魂样本。坦率说来,我其实并不赞同青年读者因为读了王书亚的书而盲目地确认他们的信仰,这有两层涵义,第一是感觉到自己需要有一种信仰傍身,再就是确定自己需要哪一种世上已知的宗教作为精神的归宿。我这种不赞同,是出于青年人其实需要一个在早期对世界、生命和其他思想的混乱期和挥霍期,而且,他们那种希翼在皈依之后思想和精神状态能在恶劣的外部环境下达到理想状态是不现实的。通过前后两部关于电影的书,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出,王书亚更多的时候是在调用新教价值观念和消解根本矛盾的平衡模式(即救赎),来判断真实世界在电影中的镜像文件。他往往追究的是人性最深处,论证的是人性的不可逆转和无法批判性。而并不是像很多读者看待的那样,——被当做是明确地传福音,而忽略外部世界。    影评的困难有时在于,读者并不知道那部电影究竟是什么样的,会给自己带来怎样的感觉;这正如书评的困境在于面对的是一个阅读荒漠化加荒谬化的时代。王书亚的影评之所以能在“南方报业”的刊物里坚守一个专栏的地位,我想在很大程度上基于他所评论的电影的档期对于读者来说,刚刚过去,一场关于视觉的反刍正款款拉开大幕。中国电影如今无论如何无法摆脱“大片”情结,他们大肆挥霍着时代的赠与和人们对娱乐不切实际的投资,那么王书亚就写了这些电影的影评。当你目光掠过那些电影的名字,发现很多自己曾经独自在影院里看过,煎熬过,于是这变成一种很强势的对阅读的推动。但是,这并不等于说,王书亚是一个只会在电影杂志上露面的影评人,他对电影的选择,往往具有自己严酷的标准。他将在对“一些”电影的追诉里,把那些导演事先展开的关于深刻问题的讨论继续下去,或摧毁原命题,或继承新事业,他一但决定叙述,就一定把问题讨论到底。这是这个影评人的风格。所以这些影评的读者会觉得十分过瘾,而且读了不觉得陌生,也不会觉得荒诞。  对于王书亚来说,真的批判,一定来自对专制和蛮荒的抵抗。他说,“围墙内,旧世界还在装模作样;围墙外,新世界却成了烂尾楼。”(参见本书25页)但是,在显而易见的批判之外,还有更多深刻问题的思考。例如,他看待电影《我在伊朗长大》和看待《盲山》,视角其实是一样的。因为对那种蛮荒的批判,已经构成电影的主题,作为影评人,他必须继续往前走。当《我在伊朗长大》里的那个女孩,在离开伊朗之后才发现其实世界和伊朗并无不同,别的地方有别的苦难——“在伊朗失去天空,在欧洲失去大地,在伊朗失去了自由,在欧洲失去了道德感”,于是她开始迷失,找不到内心里真正的故乡。《盲山》里的人你一看上去,发现几乎都像是临时找来的群众演员,但是那种有“最中国、最底层、最朴实”的脸孔的人,却在毫无羞耻的自然状态之下,长期地、群体性地犯下人性中的大恶或参与其中。李杨的“盲”系列电影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的题目,就是着力表现那种愚昧世界的无声和无视,于是人们也就随之“无力”了。王书亚则提示人们注意,那些人都是最普通不过的人,普通得离我们是如此近切,以至于自己会被他们所混淆。从这些地方都可以看出,王书亚和我们讨论的是人性,而且或许是人性中无法简单用道德评价的部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他的影评,一但把事情在人性层面展开充分之后,就像是遇到坚壁似地,不再向别处走去,并且渐渐开始表露出影评作者本人因为文字到达这里而产生的痛苦来。  一切仿佛正如化名的思想家所说:“我们的青春残酷如斯,别人的谎言老而弥坚。”  2009-12-10

此篇与江河无关

前天读简媜,昨天读木心,今天读王书亚。简媜有点失望,木心恰如其分,王书亚相识恨晚。对本书所抱期望并不是很高,因为副标题有些吓人。这年月,越是宏观的主题,越是内容空空荡荡。然这本书不是那类沽名钓誉之徒,不然我也不会这个时间有冲动打开电脑写下这些感叹。一个人的文字写得多了,是不可能不透露出心机的。心机太重的,腻人,像浓妆女子。没心机的,易乏味,像清汤挂面。文字这东西,最后能留驻心间,最后取胜的,凭靠的仅仅是作者的心。有的心很大,大的汹涌澎湃,撞击你的胸怀。有的心很小,小的精巧细致,饕餮你的眼睛。最怕的是,心很小却佯装伟大,心不大却假装君子。最可贵的是,不管大或小,真正的含有一颗悲悯之心。如今的人们,花费太多时间和力气来悲悯自己,无暇旁顾,内心脆弱动荡,不堪一击。但不管何时何世,总还有那么一些赤子之心的人,放不下那一颗悲悯之心,只是世人不懂这一种高尚的怜爱,因为他们以为只有强权者悲悯才是可贵的有价值的。木心是有悲悯之心的,只是他是旧时代里走来的精魂,对当代的悲观之心过重,难免世事在他眼里太容易现出粗糙的一面。我辈技不如人,确实只能低头受教,谁叫他确是飘在空中的云。相比之下,王书亚的悲悯心,或许更多来自于他的信仰,也更适合嫁接今人的思维。凡不信人性之人,必被人性重伤。因为,你只会被你最忠贞相信的伤害。所以,大的悲悯心正是出自对人性的了解,正如最乐观的心都出自悲观之念。这是我从所有的过往经历中得到的最好的答案,亦是在许多人身上印证过的。这两日读书,更是深深体会到自己虽悟到这点,心中欢喜,却亦明白离做到还有很远的路要走。时常我见到那些恶意的甚至是侮辱的评论,我都不觉生气,因真心觉得怜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映衬出的是各自的害怕、不安、躁动。我只与可以懂得的人相谈。看到懂得人,会心一笑。不懂的,无话可说,各人都有各人的路要走,没有什么可遗憾与恼怒。读懂悲悯心的人是有福的。他们即便沉湎于个人得失中,也不会太长久,迟早解脱出来,并且更懂得平安与安宁。真正懂爱的人是有福。他们难道不知道爱是稍纵即逝的吗?他们难道不怕转头一场空吗?他们是因为比谁都知道这些,才懂得了爱。平安如江河。心中若有江河,平安一定离你不会遥远。此生愿心中有江河,二愿众生欢喜皆有福报。我终究还是个俗人,还是个俗女人。


 我有平安如江河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