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影视 > 香港电影研究

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
ISBN:9787106032395
作者:王海洲
页数:326页

章节摘录

插图:二、游戏精神的三种彰显游戏成分在相互交织中形成了一个特定的游戏空间,在这个游戏空间中,游戏进行,游戏精神彰显,仪式由是产生。香港人对于自身处境和世界的反应并不是幼稚无知的,他们的反应自然独特而又富有诗意地存在于香港怀1日片浪潮之中,最能反映自身文化特征的游戏成分在浪潮中自由组合,游戏精神进行着三种彰显:古今对照、咏史的情怀、怀旧电影的狂欢仪式。1.古今对照:城市的寓言“怀旧”是一个记忆的过程,是追踪过去的意识活动。在香港怀旧片中,记忆与失忆是常常出现的母题。《胭脂扣》企图以个人的记忆重建现实,如花为了追寻50年前的恋人从阴间走到阳间;《阮玲玉》通过间离的镜语“批判式的重新探访”,一方面颠覆着“历史与真实”的对等关系,揭示出“语言”强大的建构“历史”甚或现实的力量,另一方面“记忆与失忆”亦成为影片对于私历史的关注选择的隐喻;《新难兄难弟》中儿子在父亲昏迷失去知觉的时候,重历父亲60年代的生活史;《92黑玫瑰对黑玫瑰》中飘红的失忆经常导致她身份的混乱……这些影片成为香港怀旧片游戏精神的一种彰显,成为香港历史处境的一个象征,香港城市的一种寓言。这一游戏精神在游戏成分的表现层面上,便蕴涵于时空与人物的错置之中,这种错置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旧”事叠印在90年代的时代背景之下,形成一个古今对照的体系;另一种是90年代下的60年代事迹。“旧”事叠印在90年代的时代背景之下,对照性更强烈,情感更深沉,如《胭脂扣》中如花从30年代的塘西进入90年代的石塘咀;《阮玲玉》中,张曼玉与阮玲玉的平行对话,游戏成分在氛围上对逝去时代气息的凄美营造与现世时空的乏味、焦灼形成鲜明对比,在诗性隐喻中构建错位的城市意象,由此便形成了这个城市的寓言和象征体系。《胭脂扣》、《阮玲玉》为观众呈现的是一个古今对照的体系,都饱含着令观众心醉神迷的游戏精神,但二者采取的手法却不同。《胭脂扣》比较复杂的地方表现为,一方面万梓良在电车上所流露出来的对女鬼的恐惧;另一方面,年轻的女主角在初遇梅艳芳所演的女鬼时所流露出来的轻蔑和不信邪的态度。影片极力渲染30年代塘西景象,与已改为幼稚园、便利店的倚虹楼形成鲜明对比。

前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由于冷战时代尖锐的意识形态对立,香港和内地之间的交往受到越来越为严格的管控,香港电影也渐渐在内地观众的视野中淡出。尤其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政治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由于“文革”,内地研究者对香港电影这一重要转折时期的作品接触不多,研究更少。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内地和香港的电影交流逐渐增多,但是当时内地人士观摩的香港电影多以盗版录像带为主,而这些录像带多以闹片笑片鬼片为多,所以内地研究人员也因文化品格上的价值判断而忽视对香港电影的研讨,对于20世纪60年代以来香港所形成的商业电影的创作规律和可取经验也未能给予全面深刻而且学理化的总结。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两地合拍影片的增多和内地电影工作者试图拍出高质量娱乐影片的愿望的驱使,内地开始对香港电影重视起来,但这种重视基本上是创作人员针对拍摄实务而进行的学习和借鉴,对香港电影的理论研讨仍然没有得到深人和系统地展开。产生这样一个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内地研究人员面临一定的困难:一是内地方面所能观摩到的经典香港电影数量有限,二是内地学者所能掌握和使用的有关香港电影的历史文献资料并不多,在这两个问题上内地学者同香港和台湾两个地区的同行相比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尽管在香港回归前后,内地对香港电影的研究投以足够的重视,由中国台港电影学会联同香港华南影联,在广州举行了香港电影回顾展并同时召开了香港电影学术研讨会,该会议汇集了内地、香港、台湾三地的电影研究人员,由于内地方面对香港电影研究的起步较晚,所能使用的影像与文字资料又很局限,所以在学术水准的广度和深度方面显示出尚需努力的巨大空间。

后记

1992年,我刚刚留校从事教学研究工作。当时主持北京电影学院理论研究室工作的倪震老师,作为师长前辈,本着对后生前途负责的态度,帮我分析学术发展前景,因我的学术训练是中国电影史,倪震老师认为在中国电影的大框架下,“香港电影”的研究空间更为宽广。当时,录像厅、录像带肆虐,图像低劣的香港电影流行在大街小巷。正像贾樟柯的《小武》中再现的那样,香港电影已经是低劣、打闹、荒诞不经的代名词。在那个人人心向艺术的时代,香港电影被视为“玩意儿”,那是鲜有研究价值的,那时说自己是从事香港电影研究的是真有点羞于启齿,我就在这种情形下潜入了香港电影研究这片领域里。参与的第一个学术事件是在1992年秋季,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和电影理论研究室联合举办一个名为“把娱乐片拍得更艺术”的学术研讨会,看看题目就知道当时的价值取向,为了让观众买票进影院就要拍娱乐片,但又不敢旗帜鲜明地搞娱乐片,还要冠以让娱乐片“更艺术”的名号才能登上大雅之堂。我有幸参与了这次会议的组织工作,郑洞天老师作为会议的发起人、策划人,给我布置了一个任务,就是要在会议上发言,就香港武侠片、动作片做一介绍。我领命之后,钻进图书馆,苦读慎思,终于完成了任务。那是我作为教师在学术会议上第一次就香港电影发言,诚惶诚恐之后,反应还算令自己欣慰。此后这个发言经过整理扩展发表在《当代电影》上,虽然这篇文章今天读起来让我汗颜,但是作为学术道路上的第一个脚印,还是不能忘却的。更重要的是,我觉得这次“把娱乐片拍得更艺术”学术会议具有重要的意义,香港电影研究此后成为内地学界的显学,这次会议是一个重要转折点。徐克导演出席了会议,会议期间放映了《黄飞鸿之男儿当自强》、《跛豪》、《新龙门客栈》等香港影片,内地学者才摆脱了从录像带上认知香港电影所形成的惯性认识,银幕上的香港电影是如、此的富有质素、如此的震撼,也是如此的富有家国情怀。

内容概要

王海洲,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教授,电影学博士。主要学术专长在中国电影研究,对中国内地、香港、台湾的华语电影有系统的研究,主编并参与撰写了多部学术专著,有《镜像与文化;港台电影研究》、《中国电影:观念与轨迹》等;发表了诸多学术论文,有《视点及其文化意义:当代中国城市电影研究》、《类型规范与文化改写:全球化时代的》等。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百年中国电影中的邵氏“武侠新世纪”第二章 电懋公司国语都市片中的都市想象第三章 香港怀旧片浪潮:一次激活文化记忆的仪式第四章 前“九七”香港电影中的身份问题第五章 20世纪90年代香港电影空间的后现代特征第六章 “英雄”的传承与颠覆——《古惑仔》系列电影研究第七章 周星驰喜剧电影的叙事和意识形态第八章 城市与人——陈果电影城市形象与人物形象研究第九章 1997-2003香港喜剧电影的类型嬗变后记

编辑推荐

《城市历史身份:香港电影研究》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本书是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王海洲和其他作者的一个合作著作。书稿以一个代表性的电影公司、一次怀旧片浪潮、四种电影类型、一个导演分析和一个演员代表的电影影像为对象,以其所表现出来的一幕幕香港人的日常生活为经线,以城市、性别、身份三种元素为维线,勾勒出一幅流动的香港图像。其理论分析涉及精神分析、观众学、民族性、本土化等理论问题,以一种跨学科的视野来达成一种对香港的城市、历史和文化变迁的审视和解读。

图书封面


 香港电影研究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23条)

  •     一本非常棒的书,集结了一批优秀的香港电影研究的论文,包括武侠片、都市想象、怀旧、香港身份、后现代、古惑仔、周星驰研究等。原创性很强,和知网上那些东拼西凑的论文有天壤之别。
  •     0870:香港电影研究(透着股酸腐味,强拉硬扯的太多)
  •     值得一读,史料充足,脉络清晰
  •     论文合集,有几篇还是不错的。
  •     其实是导师和研究生们的专论合辑,连撰文风格都一样:一段哲学概念再把它套到某种类型片身上。有一些很不错的观点,但关于97的地方我总是觉得相当牵强附会
  •     一部电影构不成电影史,但是每看一部电影就应该多了解一点电影史,这是这本书的功劳所在,让人看到更多电影之外的东西,从而真正爱电影,乐于研究。
  •     关于香港电影难得写的不错的。
  •     一般般。
  •     做论文拿来读了。
  •     ok,组稿的时候适合给自己的硕士布置命题作文。其实每篇文章都还算细致,最后却都差口气,你们要是多看点列奥斯特劳斯就好了
  •     给王老师添加以下新书...哈哈哈...欢迎大家购买阅读
  •     对于香港电影阐述得最详细、准确、有深度的一本。
  •     现在就是很头痛,搞社会的和搞电影的写作风格完全不一样的啊。
  •     翻,挺牵强附会的.....
  •     电影的发展是离不开历史的,这本书结合历史进行香港电影的研究,很是容易理解,案例也很多,对于当代香港电影的认识也会有进一步的提高
  •     硕士生论文集
  •     深度很够了
  •     大篇幅的“借鉴”香港作家洛枫两本书中的观点,有很多原话照搬还没有标注出处。
  •     陈果那章尤其喜欢
  •     赞!高水准之作~
  •     回国买买买
  •     有几篇是作者本人写的,有些可能是他学生写的,不过都写的不错,深入浅出,资料齐全,有些见解也很独到。
  •     论文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