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平安如江河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影视 > 我有平安如江河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8
ISBN:9787210041009
作者:王书亚
页数:235页

章节摘录

  第一辑 我们都是吹牛大王  你往哪里去,我也往哪里去  春节假日,我和妻子,陪伴一对再婚夫妻,预备他们的婚姻更新礼。老话说百年好合,他俩加起来已超过百岁了。在周围,见过许多不成功的再婚者,和调低期望值、筹划好财务清单的黄昏恋。那天,陈弟兄在上帝和众人面前说出誓言,“从此委身于你、爱护你,直到死亡将我们分开”。几位初次参加教会婚礼的朋友都流泪了。在场的基督徒夫妻一起上台,围着他们祷告。我和他们都相信,这是真实的祝福,不是讨一个口彩。  给他们推荐了几部电影,就有《非诚勿扰》。舒淇爱上有妇之夫,不能自己,转头对葛优说,我愿意在身体上忠实于你,与你结婚。但我心里要留一个房间,容许我念想着他。葛优挨过来,说那我把心全都给你,但容许我的身体偶尔开个小差,不知可否?  冯小刚的好处,是他对时代精神(病)气质的敏锐。冯氏电影大都以一种缺乏道德担当的手法,抓住一个时代的道德症候。这正是好莱坞的精髓。首先,他们对时代的嗅觉,不输给哈佛大学或华尔街;然后,他们用一部好看的影片,与某个时代性的议题擦肩而过。把票房空间留给自己,把评论空间留给纽约时报。冯小刚的嗅觉,几乎和贾樟柯、李杨等人一样棒。但只有他最接近这一好莱坞模式。所以有大学生问,你的《天下无贼》是否充满了人文关怀?冯先生大咧咧地回答,我从不知道什么叫人文关怀。  他只要嗅出问题在哪里就好。《非诚勿扰》延伸了《天下无贼》的两个议题。一是由“盗亦有道”的诚信,延伸到了婚姻中的委身。这世代最大的难处不在政治,也非商业;而是婚姻。这世代最大的合法性问题,也不是知识分子津津乐道的政体之合法性,而是包括津津乐道者在内的婚姻之合法性。尤其在越来越多的婚礼上,开始宣读政府颁发的结婚证,说“我宣布他俩的结合是合法的,是有效的”。这两个合法性危机,就凑在一块了。  年前回老家,小小县城,单论市面繁华,胜过欧美大多数城市。可两样东西,越来越贵,几乎买不回来了。一是文化的沙漠化。20年前,县城书店可以买到徐志摩;县城报摊可以看《南方周末》,县城电影院有同步上映的凯文·科斯特纳。而今眼目下,反倒全没了。低俗的歌舞团,五颜六色的书摊,还有唯一占领县城、向着全世界叫板的《环球时报》。“开放”二字,叫人怎么说呢。幸好有网络,不然满大街都成白痴了。  也是节前,和媒体朋友闲聊。我一胆大,出个馊主意,建议他们做一个精神病院专题,问卷调查全国1000名精神病患者,他们最喜欢的电视栏目、最爱读的报刊,最喜爱的主持人,都是些谁啊。我的猜想,不一定对,他们更喜欢张艺谋,而不是冯小刚。  第二样买不回来的,就是婚姻。走在街上,两边的树,落叶缤纷。仿佛看见一个家庭接着一个,开始在红尘里衰落。《琵琶行》里,琵琶女娓娓道来,说自己“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这里的“委身”,有一种万般无奈的哀怨。并单单指向肉身的交付,就像付款一样。今天的问题有相似,也有不同。相似的是,灵魂的委身,仍然是与肉身割裂的。不同的是,古代妇人期望值低,咬牙就委身了,今天的舒淇,却连一锤子买卖,也难以付出去。难到蹈海自杀的地步。  葛优的朋友邬桑,最后开车唱歌,泣不成声的长镜头,最有意味了。镜头要停这里,就成日本电影了。邬桑的哭泣,显明这故事不单是舒淇和葛优的,那种在世间行走、委身不得的孤独,正是这时代的症状。葛优说,我不缺钱,就缺朋友。不也替我老家说出了真相吗。缺的不是钱,就是彼此委身的生命关系。  圣经中说,婚姻是上帝设立的。亚当在乐园美滋滋的,以为自己一无所缺。上帝却指着他说,“那人独居不好”。婚姻不是我们想要的,因为我们骨子里都想自立为王。婚姻却是向着一个人的生活死、向着两个人的生活活。一个法国哲学家说,所谓爱情,就是你拥有全部的权利,我拥有全部的义务。听一遍很浪漫,听两遍很恐怖。因为婚姻的实质,就是打碎我们自立为王的梦想。但婚姻的悲剧就在于这一梦想的顽固,甚至胜过身体的情欲。我们惟独在性爱中,有全然的委身。因为天然地,没有委身你就没有快乐。但在性爱之外,两个自立为王的男人和女人,怎么可能彻底弃绝那自立为王的骄傲呢。  圣经对婚姻的描述,可称为盟约式的婚姻(Covenant marriage)。在上帝与人的立约中,基督的十字架成为一个担保。上帝作为立约的那一方,先向我们无条件地委身,为我们死了。以此呼唤我们在信心里向祂委身,也在婚姻盟约中向着对方委身。  这是有神论的婚姻。它和无神论的婚姻观至少有三个迥异。一是婚姻的合法性。自古以来,结婚的意思只有四种,一是在祖先和父母面前结婚;一是在国家和法律面前结婚;一是在上帝和众人面前结婚。最后一种,是只在自己面前结婚;但这等于取消了婚姻的合法性。当代称为同居,古代称为野合。婚姻的合法性影响着夫妻的委身,就像政治的合法性影响着公民的委身一样。  第二是灵魂。无神论的意思是不承认灵魂。舒淇和葛优在身体与情感的大峡谷中,无法看见婚姻的实质,首先是灵魂的合一。用社会学语言说,就是信仰、价值和人生观的合一。若是一男一女对“人为什么活着”持不同的信念,他们的身体合一,套句成语,就叫“同床异梦”。同床异梦就是对委身的否定。换言之,唯物主义的悲剧之一,就是婚姻没有灵魂。所以你从此分不清爱情和淫乱,也分不清盟约和契约。  第三是重生。也是冯小刚从《天下无贼》延伸出的第二个议题,“信仰”。这次教堂替代喇嘛庙,成了他触碰议题、始乱终弃的一个文化符号。导演给舒淇、葛优的爱情救赎,安排了两条道。舒淇是蹈海自杀未遂,仿佛一次死而复生的洗礼。葛优则走进北海道的小教堂,从幼儿园偷东西开始,没日没夜地忏悔。直到神父累趴在地上。  那天,我对陈弟兄和他妻子说,委身的前提是重生。感谢神,你们不用去跳海,因为基督已经为你们死了。你们的婚姻因此在任何人面前都是圣洁的。无论你们年龄多大,一生一世的盟约都从今天开始。那位爱你们、又叫你们彼此相爱的,要领你们返老还童。从此,你们就如摩押女子路得所说的,  你往哪里去,我也往哪里去。你在哪里住宿,我也在哪里住宿。你在哪里死,我也在哪里死,也葬在哪里。你的神就是我的神,你的国就是我的国。  我们都是吹牛大王  巴伦男爵赶了整天的路,入夜,他见到一块白雪覆没的空地,中间立着一个十字架。男爵将马匹拴在铁十架上,自己躺在旁边睡了。  老汪一聊起童年看过的《吹牛大王历险记》,小眼睛就发光。这也是我最爱的故事,所以我们把茫茫然的李亚东撇在一边,仿佛他这辈子算是白活了。  故事是这样的,等到巴伦男爵清早起来,积雪已经融化。男爵发现,原来他睡在一座大教堂的门口,马却不见了。人总是这样,先东张西望,前看后看,实在没办法了,才想起举目仰望。结果,他的马正在大教堂顶端的十字架上踢腿挣扎呢。  以前看张爱玲的《色戒》,关于上海沦陷后的租界,发生在那块飞地上的爱恨情仇,总叫我想起吹牛大王。1943年的上海,巴掌大的地界,成为几个族群、几个政权、几股军队和无数欲望之间的一座孤岛。当王佳芝与她要刺杀的汉奸易先生,在密室颠鸾倒凤时;在遥远的柏林,纳粹的宣传部长戈培尔特意拨出100万马克,第一次将吹牛大王的民间故事搬上了银幕。  这真是耐人寻味,杀人的,做爱的,从军的,亡国的,白茫茫的大地,到底谁是吹牛大王?谁在等待,谁又在恐惧,那积雪融化的微风的早晨?  两年前我在瑞典,听朋友说,康有为流亡这里时,曾在斯德哥尔摩附近买下一座小岛,原以为要终老一生,转为桃花源的户口。朋友指着我的座位说,老康当年常来这里喝咖啡,也许就是这把椅子。当时,康有为流亡瑞典期间的日记,也刚好在台湾出版。几天后我们出海前往芬兰,游船驶过千岛之侧。老陈兴奋地说,快看,这就是康有为的岛。  我第一眼看,真美啊;第二眼看,就快哭了。巴掌大的一块飞地,竟然不足一百平米。一座精致的小屋,前门是码头,拴着一条船。背靠大海,没有后路。遥想康有为立在大海之中,一切的怀抱都消化如蜡;海洋的背后,有一块更大的飞地叫做祖国。  那一眼,我明白了康南海为什么要回去,从一百平米回到960万平方公里。大地和天空相比,尽管都不能当饭吃,却可以叫我们栓好马匹,然后躺着睡觉。我似乎也明白了,在那块历史的飞地上,王佳芝和易先生的肉体为什么缠在一起,他们的灵魂为什么相互撕咬。只是我不明白,戈培尔为什么要用《吹牛大王历险记》,来为纳粹摇旗助威?  在某种意义上,巴伦男爵的历险,和奥赛罗一样伟大,和两万五千里逃亡一样显赫。或者说,巴伦男爵告诉我们,其实他们也是吹牛大王。  其实《色戒》也不是关于色与戒,是关于真实与虚谎。你要怎样说服一个少女,将身体献上,在情欲的深渊与革命的深渊之间支付自己的一生呢。你要怎样说服自己,你拴在那里的是财富,你躺在那里的是土地。  如果大地会摇动,积雪会融化;如果光照在黑暗里,我们都是吹牛大王。

媒体关注与评论

  王书亚的影评文章写得真好——是有灵魂有温度有理解力的文字;我特别欣赏他思考的方式和表现出来的精神气质。  ——李皖(作家、音乐评论家)  第一次看到这样的书:以我们耳熟能详的中外电影电视剧,讨论人与上帝的关系、创作与信仰的关系、现世与灵魂的关系……全新的角度,飞扬的文采,洞悉本质的能力,令人心门顿开,的确值得一读。  ——张越(著名电视主持人)  王书亚的影评有着独特的风格,不仅是因为他的才气,也不仅是他所具备的法学知识背景,更重要的是信仰赋予他终极关怀的气质。这一切使他的文字有了一种仰望星空的内涵。  ——傅国涌(作家)  以圣洁之光穿透世道人心,于是人的影子也有了真理的气息。这就是王书亚影评独一无二的光影效果。  ——北村(作家)

内容概要

王书亚,作家,在《南方人物周刊》开设“电光倒影”专栏。专栏结集《天堂沉默了半小时》以其睿智犀利又饱含热情的文笔,赢得众多读者的澈赏。

书籍目录

第一辑 我们都是吹牛大王
你往哪里去,我也往哪里去/电影《非诚勿扰》
我们都是吹牛大王/电影《色戒》
人若赚得全世界/电影《投名状》
爱是最温暖的地方/电影《画皮》
叫瞎眼的得看见/电影《盲山》
天上的天,天上的水/电影《吴清源》
戴上你的水晶珠链/电影《十三棵泡桐》
出来如花,又被割下/电影《窘境》《鬼佬》
有点像草地,有点像面粉/电影《太阳照常升起》
这如火如荼的爱力/电影《左右》
请假装你舍不得我/杨德昌电影周
一万个春天/《台湾民歌30年》
谁的摄像机不撒谎/《台湾当代影像》及其他
第二辑 宇宙中的双城记
这是最好的年代,这是最坏的年代/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我也是其中的一部分/电影《沉默》和《深河》
在约伯的天平上/电影《李尔王》
爱就完全了律法/电影《12怒汉》
每一缕阳光都有意思/电影《密阳》
我和刘邦有个约/电影《新十诫》
不是你们拣选了我/电影《选票风波》
就是不能把头撇过去/电影《全民判决》
宇宙中的双城记/电影《凯斯宾王子》
不以福音为耻/电影《全能者埃文》
我拿什么祝福你/电影《超级礼物》
我有平安如江河/电影《见龙卸甲》
吻他吧,和他一起去埃及/纪录片《爱在中国》
第三辑 交出最后一个冬天
数算自己的日子/电影《返老还童》
拥挤的流放地/电影《地狱醒龙》
救我们脱离凶恶/电影《布鲁克斯先牛》
无底坑中有凄惨的笑/电影《无间道》
我们中间隔断的墙/电影《高度设防地带》
为你,千千万万遍/电影《追风筝的人》
我曾是一篇童话的主人公/电影《自由作家》
路上行人欲断魂/电影《血色将至》
像恶之花一样盛开/电影《波奇亚》
交出最后一个冬天/电影《贝奥武甫》
我们说真话的那天/电影《黑暗骑士》
地上的国和地上的义/电影《赤擘》
遥远的救世主/电视剧《天道》
一人一本忏悔录/电影《赎罪》
谁为我们安排幸福的生活/电影《拆散的世界》
寡妇的地界/电影《柠檬树》
第四辑 你爱我比这些更深吗
在旷野有声音喊着说/电影《换了疑云》
道可道,非常道/电影《伟大辩手》
给父亲的安魂曲/电影《母亲》
那年夏天,那年夏天/电影《华丽的休假》
日光之下无新事/电影《我在伊朗长大》
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电影《最序一个绞删币》
我们父母不知道的国家/电影《catc ha Fire》
你爱我比这些更深吗/电影《暗物质》
灰烬中的钻石/电影《卡廷森林》
但爱情如死之坚强/电影《荣耀之子》
出人意外的平安/电影《黄石的孩子》《生命签证》
我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侍/纪录片《请投我一票》
我虽然黑,却是秀美/电影《阳光下的葡萄干》
摇啊摇回家(代后记)

编辑推荐

  《南方人物周刊》最佳专栏[电光倒影]

作者简介

《我有平安如江河:影视中的救赎与盼望》:所谓家乡,就是有一个以上亲人埋葬的地方。所谓社会,就是在国家之外,一个对死亡拥有共同记忆的族群。死亡最可怕的,不是拿走身体,是拿走人在身体之上所累积的一切意义。
那天,汶川大地震的下午,我和人们站在高楼下,单单仰望属于我的那一扇窗户。转头说,你看不动产是一个多么荒谬的词,就像日光之下,你说有一个伟大的主义。就像大地悬在虚空,你却说,春暖花开,我要崛起。
人们成群结队地死去,不分贫富、男女、老幼、族群或贤愚。在没有选票之前,这是最直观的一种平等。甚至不是死亡本身,是死亡的普遍性吓坏了我们。就像贫穷的家庭女教师简·爱,向主人罗切斯特求爱,说,经过坟墓,我们将平等地站在上帝的面前。
本书共分四辑,作者从信仰与人生的角度对多部国内外经典影片作出了精彩阐释和深度的剖析,使读者能在短时间内领悟到电影的精髓。

图书封面


 我有平安如江河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2条)

  •     前周在一个饭桌上见到一朋友,他是电影《英雄》的摄影之一,他说,这些年他一直在思考拍摄的意义,中国那么多电影从画面来说都极为精良,为什么却很空虚,后来知道是没有灵魂,以至于他很长时间找不到工作的动力。  书亚每期在《南方人物周刊》开设电光倒影专栏,喜欢者越来越多。有人说,他压根儿不是在评电影,没错,他是评电影背后的人生,世界观,呼唤灵魂向度在中国电影甚至中国文化中的出现。还有人说,他的有的评论看不太懂,没错,这种文字在寻找另一个心灵,用心灵来回应,不只是满足智力的快感。
  •     一个人的文字写得多了,是不可能不透露出心机的。心机太重的,腻人,像浓妆女子。没心机的,易乏味,像清汤挂面。文字这东西,最后能留驻心间,最后取胜的,凭靠的仅仅是作者的心。    有的心很大,大的汹涌澎湃,撞击你的胸怀。 有的心很小,小的精巧细致,饕餮你的眼睛。 最怕的是,心很小却佯装伟大,心不大却假装君子。 最可贵的是,不管大或小,真正的含有一颗悲悯之心。
  •     我是一个无信之人,不知“信”为何物。唯物主义使我成为一个无神论者,而现实吊诡让我成为了一个坚定的怀疑论者,我本人又生性愚顽不堪,终不肯将自己轻易付予某种主义或信仰,所以想来我只是一个无信之人。我从不曾想过这是不是我人生中的一个问题,也不曾想过这对于我是幸还是不幸。之所以会这样,也许是因为在我的生活中从来没有见过一个真正的有信仰的人。这个原因很直接,也很简单明白。只是若要细想,则会令人震惊、让人惊悚。那些从我出生前便已铺天盖地、万声颂扬的各种信仰究竟在我的生活中服赝了几个信徒?若真是万众一心,那为何我所见尽是我这样的人?若真是信者寥寥,那这震天的声势又从何而来?幸运的是,本书终于让我见到一个有信之人。我也曾看过书中提及的许多电影,也想作者一般心中充满了各种需要寻求解答的问题,我曾试着用我所学所知的东西来解答电影中的问题与困惑,可是总在某些地方走进死胡同,难以自圆其说,感到无能为力,甚至怀疑所学的一切的正确性,直到成为一个无信之人后,更是无法相信他人的答案,所有的问题越发只能求索于自己的内心,于是苦闷、狭隘、迷茫、无措接踵而来。而那些想要寻找的答案依旧缥缈。而读了作者的书,可以有更高的评判,也可以有更清晰的方向,只要你是个有信之人。阅读书中文字的时候时常会有一种热泪盈眶的感觉,仿佛胸中的某处地方破开了一道口子,涌动着某些我十分陌生的情感与思想,我似乎在某些瞬间如同找到了信仰一般,如同终于找到了依靠一般,回归到了孩童的无忧岁月。只是我终究一直是个无信之人,我始终无法确认那种感觉是否真的就是信仰所带来的力量。而且,我悲哀的发现多年来的摸爬滚打、跌宕起伏、失落受伤,已将我锻炼成了自愈能力超强的家伙,那心中破开的口子在早晨拥挤地铁的时间里就能“痊愈复合”。我有时为此感到自豪,自认“百毒不侵”,有时也为自己悲哀,难道终究只能做个无信之人。虽然本书没有将信仰植入我心中,但我还是将它收藏进了我书柜,而且我还是要感谢作者,虽然我似乎还是很难找到自己的信仰,但至少我在书中找到了某些选择,某些在今后的岁月里,当我遇到书中所提的“试探”与“诱惑”时,我能进行的选择。也许我永远不知道那是否会是最佳的选项,但会让我的心中再度破开口子的时候,不会感到不安、疼痛与恐惧,而是有如江河般的平安。

精彩短评 (总计77条)

  •       《我有平安如江河》(王怡著·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
      表面上这是一部观影记,书的副标题为“影视中的救赎与盼望”;骨子里这又是一滴基督徒的眼泪,书名“我有平安如江河”,所有的影像不过是上帝的呼告。作者王怡以一种方式来看电影,以前是宪政的视角,关注的是自由与民主;现在乃是基督徒的眼泪,展现的是爱、恩典与救赎。若我们不能理解,这世上的爱就轻轻走过;若我们犹豫怀疑,这世上的平安则变成刀兵。作为一个非基督徒,我如何看待作者笔下的“观影记”。或者说,作为一个读者,我如何接受主的呼告、信仰的温暖?“那年夏天,那年夏天”,虽然王怡写的是韩国的“光州惨案”,但我又怎能忘记自己国度的事呢。
  •     我也想写成这样。。。
  •     1翻了多年,皱巴巴的和人民币一样,之前只有哈利波特有这个待遇2我认了,很多电影是没空看了,先看过影评,也未尝不可3猴子进化来的还是上帝创造的,决定了我们的很多行为是否合理合适,如果是前者,那这世界是慢慢变好了,也不需要那么纠结;如果是后者,反正也在上帝安排之中4这样的基督徒也是幸运,生的时候有上帝,死了,要么无意识永眠,要么有上帝,总而言之,有盼望有指望5当下的混乱,是因为媒介的变化,人类反而呈现了最本源的真实,同时诗歌复苏,因为有意识的动物,无法承受这样的污秽和无助6喜欢这本书,是因为,可以作为一种绝对角度的价值观的参照
  •     这本就很多生搬硬套了
  •     故事,就是已经故去,又不能挽回的事。既不肯面对,又不肯放弃,唯有寄希望于当下的一切。
  •     爱不是带着感情,而是理智
  •     “自由是什么?灵魂胜过处境,恩典高于意志。自由必须在一无所有的时候仍然存在,自由才是真实的,自由才是Freedom,而不是希腊文的laissez-aller。当最后一秒,你听见有话说,清心的人有福了,哀恸的人有福了。你就回应说,苦难跟死亡不是最后的剧情。那么你是谁呢?”
  •     文字,思想一级棒
  •     刚开始是想看密阳的影评来着 发现每一篇都很好看
  •     2015.7.3一读再读
  •     无论如何,王怡是我的精神启蒙导师。
  •     在看了 ,看过一本作者的
  •     有次出远门,只带了一本周刊,把“电光倒影”专栏看了好多遍,才勉强看懂。这本也只能算读过,还得偶尔拿起来翻翻。
  •     比较人生哲学派的影评人,但有的时候也觉得很严肃了。听得静雅思听有声书哈!
  •     你的第一段很有同感,那是发生在我身上的场景。买那本杂志,只为他的影评,不是站着读完,而是要买下,这样才能反复去读~~
  •     我看过的最棒的一本影评书,读起来好累的说
  •       我是一个无信之人,不知“信”为何物。唯物主义使我成为一个无神论者,而现实吊诡让我成为了一个坚定的怀疑论者,我本人又生性愚顽不堪,终不肯将自己轻易付予某种主义或信仰,所以想来我只是一个无信之人。
      我从不曾想过这是不是我人生中的一个问题,也不曾想过这对于我是幸还是不幸。之所以会这样,也许是因为在我的生活中从来没有见过一个真正的有信仰的人。这个原因很直接,也很简单明白。只是若要细想,则会令人震惊、让人惊悚。那些从我出生前便已铺天盖地、万声颂扬的各种信仰究竟在我的生活中服赝了几个信徒?若真是万众一心,那为何我所见尽是我这样的人?若真是信者寥寥,那这震天的声势又从何而来?幸运的是,本书终于让我见到一个有信之人。
      我也曾看过书中提及的许多电影,也想作者一般心中充满了各种需要寻求解答的问题,我曾试着用我所学所知的东西来解答电影中的问题与困惑,可是总在某些地方走进死胡同,难以自圆其说,感到无能为力,甚至怀疑所学的一切的正确性,直到成为一个无信之人后,更是无法相信他人的答案,所有的问题越发只能求索于自己的内心,于是苦闷、狭隘、迷茫、无措接踵而来。而那些想要寻找的答案依旧缥缈。而读了作者的书,可以有更高的评判,也可以有更清晰的方向,只要你是个有信之人。
      阅读书中文字的时候时常会有一种热泪盈眶的感觉,仿佛胸中的某处地方破开了一道口子,涌动着某些我十分陌生的情感与思想,我似乎在某些瞬间如同找到了信仰一般,如同终于找到了依靠一般,回归到了孩童的无忧岁月。只是我终究一直是个无信之人,我始终无法确认那种感觉是否真的就是信仰所带来的力量。而且,我悲哀的发现多年来的摸爬滚打、跌宕起伏、失落受伤,已将我锻炼成了自愈能力超强的家伙,那心中破开的口子在早晨拥挤地铁的时间里就能“痊愈复合”。我有时为此感到自豪,自认“百毒不侵”,有时也为自己悲哀,难道终究只能做个无信之人。
      虽然本书没有将信仰植入我心中,但我还是将它收藏进了我书柜,而且我还是要感谢作者,虽然我似乎还是很难找到自己的信仰,但至少我在书中找到了某些选择,某些在今后的岁月里,当我遇到书中所提的“试探”与“诱惑”时,我能进行的选择。也许我永远不知道那是否会是最佳的选项,但会让我的心中再度破开口子的时候,不会感到不安、疼痛与恐惧,而是有如江河般的平安。
      
  •     以宗教的视角
  •     对 ,我是刻意回避他的本名。
  •     影评很难懂,境界很高。
  •     第一次看到王书亚的影评,我想绝大多数人都是在《人物周刊》上,读完以后大为惊讶,原来影评可以这样去写!王书亚的写作手法真的是改变了我一贯的行文思路,当为吾师啊
  •     重新发现电影。
  •     王书亚是用影评写作来传教的。
  •     逃離大地的牢籠,跳進平安的江河中
  •     王老哥的书一向不错
  •       去年冬天,帝都天干物燥,鄙人也跟着心气浮躁。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不是,是买书。地铁上、床上,刨去上班、跑步、睡觉的时间,都躲在书里。(其实我这也不是真正的信仰,而是寻求逃避的方式吧)
      最近,又翻出来看一遍,安心宁神的作用依旧。。。
      
      我当然不是信徒,但有自己的信仰。从小,妈妈说:善良 勇敢 诚实的人就是好人;她还说:地藏王菩萨会保佑善良的人。我乖、贪生怕死,所以一直牢牢记着。我长大,突然发现了世上哪来的那么简单的两分法?非善即恶。转天又想笑:利弊评价自然是相对而言的,讨厌了便是不好的,何必管不相干的人?再说也管不来。。。
      
      我还是个俗气的小人物,读了书,别人的宏大、悲壮,到我这儿全落实在了家长里短,和自己温存。
      悲悯之后,我依然相信善良。
      现实境下,我还是盼望爱情。
      
      咦,我这写的是书评么?
  •     2013.4.11~~~2013.4.25 那些电影多数不熟,但是评论很有特色,吸引我去看那些电影。
  •     基督徒真可怕。。
  •     如此温柔,如此有力
  •     一个基督徒眼里的电影,澄明、清澈的判断力。
  •     你的兄弟王怡为你的阅读感谢神。
    -----------------------------------------------
  •     应该说他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把人带到主前。但是不一定这样的方式对每个人都适合,有的人会很喜欢,有的人会反感。
  •     哈,俺手里这本《我有平安如江河》也是王怡兄赠送的,而且是特定签名的。
  •     在读中。不一样就是不一样
  •       一个人的文字写得多了,是不可能不透露出心机的。心机太重的,腻人,像浓妆女子。没心机的,易乏味,像清汤挂面。文字这东西,最后能留驻心间,最后取胜的,凭靠的仅仅是作者的心。        有的心很大,大的汹涌澎湃,撞击你的胸怀。   有的心很小,小的精巧细致,饕餮你的眼睛。   最怕的是,心很小却佯装伟大,心不大却假装君子。   最可贵的是,不管大或小,真正的含有一颗悲悯之心。
  •     我的是买的。倘若有缘见到,亦请他写上这样的字。
  •     福音书。读了所有看过的电影影评。《追风筝的人》一篇尤其棒。
  •     曾把书亚的影评抄了4个手抄本。
  •     有信仰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即使这信仰。。。 所以说不管是基督徒 佛教徒 甚至FLG 有信仰的人就好像是漂流在大海上可以看见远方灯塔的人 而最最无助要靠自己的都是无神论者 这样也有这样的好 不敢说自己是自己的神 最起码过的痛苦而清醒理智 总的来说本书大部分人生观 价值观很正 值得看
  •     也是太深
  •     2011-05-23,当当。
  •     这本书断断续续看了将近一年,也是我过去一段时间的观影指南。王怡牧师基本箭无虚发,目前还没发现一部看了不是或喜爱、或感动、或沉思的。只是有时思想太深邃,总要读许久,才能在峰回路转的“救恩”之处感动辛酸。隆重推荐!
  •     我倒是很喜欢,包括前一部天堂沉默了半小时
    开阔视野改变眼光
    不过还是最阿门“唯有爱心造就人”
  •     很喜欢你的评论,与你高度同感。
    找到知音的感觉
  •     文字不错,就是高端的豆瓣文青范儿和浓浓的南方普世味很让人倒胃口。
  •     人算什么,你竟顾念他。。。。。。
  •     “自由的起点,一定是先废除这世上的一个奴隶,就是我们自己。”
  •     逃离苦难是人之天性,但是这种欲求却经常无法实现。死亡最可怕的,不是拿走身体,是拿走人在身体之上所积累的一切。
  •     最好的影评之一
  •     你的兄弟王怡为你的阅读感谢神。
  •       王书亚的影评很极端。有的写的超级超级好,如《黄石的孩子》、《十二怒汉》等;有的真莫名其妙,如《我和刘邦有个约》,好像任何一个电影都非要旁征博引,以及和基督教信仰拉上关系。作为一个基督徒,我有些受不了。当然,神给每个人的恩赐不同,如果那是他的领受,那就用来祝福读到他文字的人吧。
      
      只是我很自然地想像,他看电影的时候,脑子里涌现那么多东西,会不会累呢?当然,这也许因为我的档次比较低,以及内心的骄傲。我的骄傲在于:当每个人都赞什么的时候,我就会问,真那么好吗?
      
      但知识是叫人自高自大,唯有爱心能造就人。哥林多前书8:1-2
      
      愿平安与每个人同在!
      
      
      
  •     还需要看更多的书 走更多的路 因为我还没有归信
  •     “唯有爱心造就人”——这是不错的。
    问题是:神所要的那种爱心从哪里来呢?我们本来就有吗?
  •     我有平安如江河 http://wenku.baidu.com/view/a08b75e2524de518964b7d54.html
  •     作为一个基督徒,我有些受不了+1
  •     我差点就放弃了上帝,但上帝并没有放弃我。感谢作者,也感谢老师的书。人毕竟是卑微渺小而有限的个体,不把自己交由至高者引导,就可能会受惑于魔鬼引诱而无法自拔。能读到这此书并被其感动,一定是有人在为你祈祷。
  •        王书亚的基督信仰是完整又明确的,所以他的文字中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就具有终极、完整、谦卑却不妥协、自上而下又润物无声的特点。
      
       终极:王书亚对电影中场景、事件的看法,都是从终极价值推演出来的,所以对他价值观的推敲会直接上升到与他所信仰的终极价值的对话。这种价值结构体现出个人对信仰的完全依托和依赖,而这样的价值结构能使一个人对无论何种事物都会有一个明白无误的看法,类似于孔子的“四十不惑”。
      
       完整:作者的价值观没有因为继承自终极价值而显得残缺不全或无力消化,反倒显得完整又自洽。作者年轻时经历过一些运动,后来博览群书,游走四方。我想这些不常有的人生经历和丰富的知识涉猎使得其人生信仰得以很好的契合进生命中。体现在本书中则是对各种类型影片和其中各种剧情、场景都有对应的观点,并且这些观点并不矛盾,反而相辅相成,恰如其分。
      
       谦卑却不妥协:王书亚的谦卑体现在字里行间,由此他也像一面镜子,呈现出人的软弱和困境。但在这些困境中,对价值的分辨、对自己的要求却毫不含糊。比如《论语》的“如神在”和《圣经》的“神同在”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基督徒领命的人生与知命、认命、抗命的人生也是大不相同的;个人的信若不笼罩全世界就不算信,个人的爱若不关乎每一个人就只能算叶公好龙;卢梭的《忏悔录》只是以自己为辩护律师的表演、托尔斯泰式的《忏悔录》以一种“良心法庭”的形式值得尊敬却少了恩典、巴金式的《忏悔录》以他人为审判者,不但少了恩典连公义也常被民意左右。唯有奥古斯丁那样的《忏悔录》是真正的忏悔,因为他的忏悔对象是那位无限者;羞愧与忏悔有着惊人的不同,没有忏悔的羞愧,只叫我们恼羞成怒。
      
       在这样一个黑暗、堕落的困境中还持守一个坚硬不妥协的价值观往往让人不可理解。其实正如本书所说的:原来基督徒就是特别软弱的那种人,他们骨子里的无力、匮乏甚至堕落是与众人一样的,而他们唯一坚忍的,只是在软弱中,不放弃欢呼十字架上那位基督的名字;也不因骄傲而阻挡自己的认信与悔改。
      
      
      
       王书亚所得到的价值世界就如白色的光一样,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彩鲜明完整,糅合在一起就是白色单纯的光。光照进黑暗里,黑暗却不接受光……然而总会有人得到光的恩泽。
      
      
      
       本书中的几篇影评给我的印象比较深刻:
      
      
      
       《投名状》的影评得出这样一个无奈的询问:江山是这么来的,也是这么去的;世界是这么赚的,也是这么亏的。只是人为什么要白白拼这一回呢?
      
       《盲井》最具冲击力的镜头,是每一个在被拐卖女孩儿白雪梅眼里“禽兽不如”的乡民,都有一张罗中立的油画《父亲》那样的脸——有一种人性的罪与盲,陷入一种普遍主义的光景里,即便看起来朴实无华的农民也不能幸免,因为这是无关阶级、身份、东西方、贫富的。
      
       《太阳照常升起》中对历史悲痛的稀释现象一针见血:当一些人失语,另一些人就失忆。
      
       《指环王》虽然脱胎于北欧神话,但其最大的不同在于其中只有顺服的人或悖逆的人,而没有英雄。本书也道出了其中原因:大约10世纪初,文法高超的修士修撰了日耳曼蛮族中代代相传的《贝奥武甫》,修道士的笔法在北欧多神崇拜时期半人半神的屠龙英雄身上,浓淡不均的抹上了一层基督信仰的世界观,使其呈现出一股与希腊神话迥异的气息,后来令托尔金着迷,写出了这样的《指环王》三部曲。
      
       本书对《无间道》的解读尤其精彩。在伊甸园诱惑人类始祖犯罪的那条蛇其实是人类史上第一个卧底。整部电影就是用佛家的语言描述了一个《创世纪》第三章的寓言:起初,撒旦诱惑亚当、夏娃,“间”就开始了。间就是试探,间就是隔绝。“无间”就是没有卧底,没有卧底就是卧底的最高境界,正如《孙子兵法 . 用间篇》里面说的“无间之间,是为大间”。而在第三章之后,人就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人穿上制服,就把天上地上所有的权柄都贪污了。
      
       诺兰《蝙蝠侠前传之黑暗骑士》这部曾经跻身IMDB排行榜第一位的影片,其实是一个超能英雄时代的落幕。至此,好莱坞电影经历了一个全能上帝到超能英雄,再到英雄也是罪人的回归。
      
      
      
       这本书所评论的影片我大部分都没看过,平常只看一些欧美大片,顺便到十大XX电影中找几个,看来对电影,我依然抱着娱乐的态度,这难免有些浪费时光。
      
      PS:我是在网上买的书,正巧那是家福音书店,还送了我一本——他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传福音,愿主祝福他们!
  •     10月27日-11月2日。宗教味很浓的一本书。对书的感觉不错,但是自己功力不够,只能浅尝辄止。。。。
  •     夹杂太多传教的私货,真心不忍卒读
  •     文笔很抓人。
  •     堪称我们时代最伟大的文字
  •     现在的王怡很久没出影评了,从天堂沉默了半小时开始,他的影评就是我为电影写文字时唯一想要模仿的对象。从他那里,我学了太多和电影沟通的方式,更扩展了我看世界的眼睛。即使他现在身为一个基督徒,开始公开反对同性恋婚姻,我依然爱他。
  •     当每个人都赞什么的时候,我就会问,真那么好吗?
    很好的思维方式,
    想到窄门。
    脑子里涌现那么多东西,会不会累呢?估计不会累的,相反是一吐为快。
  •       在一个极寒的冬夜里,你路过报刊零售店铺,买一份《南方人物周刊》,然后通过目录直接翻到印着“电光倒影”专栏的那一页,看了看作者的名字,然后如饥似渴地开始读下去。我想说,这样看起来有点痴的事我也干过。在今天,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在精神上依赖三种媒介越来越多,它们分别是书籍,电影和音乐。电影似乎超越了以往任何时候在生活空白时发挥奇妙作用的地位。但是,即便如此,能把这种奇妙作用清晰地表达出来,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王书亚的影评,正是在这个时候神态显赫地出现在人们面前。
        
      暂且不提电影,单单从写作的角度来说:我承认一般意义上的作者和读者并不处于平等交流的地位——作者总是蓄谋已久,他们是信息、思想和观点的输出者,自然有别人所没有的眼界和故事,他们叙事,他们反复,他们摆布形形色色的材料。读者相对就要扮演弱势者,在阅读这项无比高尚和充实的事业中向不同方向走去,并且各自越走越远。但是,从未见过王书亚这样的写作,因为从没有见过读者在作者面前如此弱势的情形。以影评为例,王书亚并不打算在解读电影的过程中夹带和私自贩卖,而是从一开始就高调把自己的观点全面覆盖,所有思考的蛛丝马迹,所有结论性的东西,所有可供比较的例子全部被动员起来。这文字要超越,作出明确的超越的架势,它总是突出原作的环境和气氛,把自己的立场和悔过之旗重重地插在高地之上,而且令人惊异的是,这高地往往不是世俗道德的制高点。读者的脑海在这样的阅读之中瞬间被大波涌过,大波涌过之后则是根深蒂固的重建完成。这样一来,做他的读者岂不多灾多难?《天堂沉默了半小时》集结的时候,我是在出版好久之后才找来去读,已然经历了一场彻底的浩劫,回想起那场阅读,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的困惑在于——知道这确实是好文字,并且把影评这种写作形制发挥到一个新的境地;但是一方面又不堪于一种被剥夺之感,认为自己某些大量固有的潜意识里的东西被人带走了。现在,它又来了。
        
      我手中有一本王书亚先生对“不特定对象”的著作的签名本,他在这本书上这样写给我:“我为你的阅读而感谢神”。新教伦理和普世价值似乎是这位皈依者的灵魂样本。坦率说来,我其实并不赞同青年读者因为读了王书亚的书而盲目地确认他们的信仰,这有两层涵义,第一是感觉到自己需要有一种信仰傍身,再就是确定自己需要哪一种世上已知的宗教作为精神的归宿。我这种不赞同,是出于青年人其实需要一个在早期对世界、生命和其他思想的混乱期和挥霍期,而且,他们那种希翼在皈依之后思想和精神状态能在恶劣的外部环境下达到理想状态是不现实的。通过前后两部关于电影的书,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出,王书亚更多的时候是在调用新教价值观念和消解根本矛盾的平衡模式(即救赎),来判断真实世界在电影中的镜像文件。他往往追究的是人性最深处,论证的是人性的不可逆转和无法批判性。而并不是像很多读者看待的那样,——被当做是明确地传福音,而忽略外部世界。
        
        
      影评的困难有时在于,读者并不知道那部电影究竟是什么样的,会给自己带来怎样的感觉;这正如书评的困境在于面对的是一个阅读荒漠化加荒谬化的时代。王书亚的影评之所以能在“南方报业”的刊物里坚守一个专栏的地位,我想在很大程度上基于他所评论的电影的档期对于读者来说,刚刚过去,一场关于视觉的反刍正款款拉开大幕。中国电影如今无论如何无法摆脱“大片”情结,他们大肆挥霍着时代的赠与和人们对娱乐不切实际的投资,那么王书亚就写了这些电影的影评。当你目光掠过那些电影的名字,发现很多自己曾经独自在影院里看过,煎熬过,于是这变成一种很强势的对阅读的推动。但是,这并不等于说,王书亚是一个只会在电影杂志上露面的影评人,他对电影的选择,往往具有自己严酷的标准。他将在对“一些”电影的追诉里,把那些导演事先展开的关于深刻问题的讨论继续下去,或摧毁原命题,或继承新事业,他一但决定叙述,就一定把问题讨论到底。这是这个影评人的风格。所以这些影评的读者会觉得十分过瘾,而且读了不觉得陌生,也不会觉得荒诞。
        
      对于王书亚来说,真的批判,一定来自对专制和蛮荒的抵抗。他说,“围墙内,旧世界还在装模作样;围墙外,新世界却成了烂尾楼。”(参见本书25页)但是,在显而易见的批判之外,还有更多深刻问题的思考。例如,他看待电影《我在伊朗长大》和看待《盲山》,视角其实是一样的。因为对那种蛮荒的批判,已经构成电影的主题,作为影评人,他必须继续往前走。当《我在伊朗长大》里的那个女孩,在离开伊朗之后才发现其实世界和伊朗并无不同,别的地方有别的苦难——“在伊朗失去天空,在欧洲失去大地,在伊朗失去了自由,在欧洲失去了道德感”,于是她开始迷失,找不到内心里真正的故乡。《盲山》里的人你一看上去,发现几乎都像是临时找来的群众演员,但是那种有“最中国、最底层、最朴实”的脸孔的人,却在毫无羞耻的自然状态之下,长期地、群体性地犯下人性中的大恶或参与其中。李杨的“盲”系列电影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的题目,就是着力表现那种愚昧世界的无声和无视,于是人们也就随之“无力”了。王书亚则提示人们注意,那些人都是最普通不过的人,普通得离我们是如此近切,以至于自己会被他们所混淆。从这些地方都可以看出,王书亚和我们讨论的是人性,而且或许是人性中无法简单用道德评价的部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他的影评,一但把事情在人性层面展开充分之后,就像是遇到坚壁似地,不再向别处走去,并且渐渐开始表露出影评作者本人因为文字到达这里而产生的痛苦来。
        
      一切仿佛正如化名的思想家所说:“我们的青春残酷如斯,别人的谎言老而弥坚。”
        
      2009-12-10
      
  •     非常棒的一本书。从电影里看福音。文字不错。
  •     LS: 我们木有,我们有的只是短暂的,有条件的,不完全。需要神的怜悯与恩典;
    LSS: 握下手先。还是盼望他写出好作品。
  •     我很喜欢这个书名。
  •     好些段落有触动。常常思考,有助灵修。(mobi 不全)
  •     人的苦难来自于,不能爱神过爱自己。
  •     几年前阅读时发现很多电影没看过,但喜欢他的书名和从基督徒角度理解电影和信仰的关系。
  •     从热血改良青年到虔诚的教徒,也许是最好的归宿。
  •       去年冬天,帝都天干物燥,鄙人也跟着心气浮躁。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不是,是买书。地铁上、床上,刨去上班、跑步、睡觉的时间,都躲在书里。(其实我这也不是真正的信仰,而是寻求逃避的方式吧)     最近,又翻出来看一遍,安心宁神的作用依旧。。。          我当然不是信徒,但有自己的信仰。从小,妈妈说:善良 勇敢 诚实的人就是好人;她还说:地藏王菩萨会保佑善良的人。我乖、贪生怕死,所以一直牢牢记着。我长大,突然发现了世上哪来的那么简单的两分法?非善即恶。转天又想笑:利弊评价自然是相对而言的,讨厌了便是不好的,何必管不相干的人?再说也管不来。。。          我还是个俗气的小人物,读了书,别人的宏大、悲壮,到我这儿全落实在了家长里短,和自己温存。     悲悯之后,我依然相信善良。     现实境下,我还是盼望爱情。
  •     不是不喜欢,他有很多文章都很令人受启发。只是觉得任何一个电影都非要跟基督信仰扯在一起很牵强,虽然我知道这是做见证的方式。不过读多了就审美疲劳了,也看不到其中的生命。当然,这也许不是他的问题,而是我的问题。
  •     那年夏天,那年夏天。
  •     原来电影可以那么深,原来人生可以那么浅。
  •     还好。
  •     2012。初读惊艳,看多会腻,一些引申过于牵强。但在华语知识界的基督徒写作者中,王怡依然位列最好的几个人中,等待我们的c.s.路易斯。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