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作品集 > 二月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
ISBN:9787020071975
作者:柔石
页数:162页

章节摘录

  一  是阴历二月初,立春刚过了不久,而天气却奇异地热,几乎热的和初夏一样。在芙蓉镇的一所中学校底会客室内,坐着三位青年教师,静寂地各人看着各人自己手内底报纸。他们有时用手拭一拭额上的汗珠,有时眼睛向门外瞟一眼,好像等待什么人似的,可是他们没有说一句话。这样过去半点钟,其中脸色和衣着最漂亮的一位,名叫钱正兴,却放下报纸,站起,走向窗边将向东的几扇百页窗一齐都打开。一边,他稍稍有些恼怒的样子,说道:  “天也忘记做天的职司了!为什么将五月的天气现在就送到人间来呢?今天我已经换过两次的衣服了:上午由羔皮换了一件灰鼠,下午由灰鼠换了这件青缎袍子,莫非还叫我脱掉赤膊不成么?陶慕侃,你想,今年又要有变卦的灾异了——战争,荒歉,时疫,总有一件要发生呢?”  陶慕侃是坐在书架的旁边,一位年约三十岁,脸孔圆黑微胖的人;就是这所中学的创办人,现在的校长。他没有向钱正兴回话,只向他微笑的看一眼。而坐在他对面的一位,身躯结实而稍矮的人,却响应着粗的喉咙,说道:  “嗨,灾害是年年不免的,在我们这个老大的国内!近三年来,有多少事:江浙大战,甘肃地震,河南盗匪,山东水灾,你们想?不过像我们这芙蓉镇呢,总还算是世外桃源,过的太平日于。”  “要来的,要来的,”钱正兴接着恼怒地说,“像这样的天气!”  前一位就站了起来,没趣地向陶慕侃问,  “陶校长,你以为天时的不正,是社会不安的预兆么?”  这位校长先生,又向门外望了一望,于是放下报纸,运用他老是稳健的心,笑迷迷地诚恳似的答道,  “那里有这种的话呢!天气的变化是自然底现象,而人间底灾害,大半都是人类自己底多事造出来的;譬如战争……”  他没有说完,又抬头看一看天色,却转了低沉的语气说道:  “恐怕要响雷了,天气有要下雷雨的样子。”  这时挂在壁上的钟,正铛铛铛的敲了三下。房内静寂片刻,陶慕侃又说:  “已经三点钟了,萧先生为什么还不到呢?方谋,照时候计算应当到了。假如下雨,他是要淋的湿的。”  就在他对面的那位方谋,应道:  “应当来了,轮船到埠已经有两点钟的样子。从埠到这里总只有十余里路。”  钱正兴也向窗外望一望,余怒未泄的说,  “谁保险他今天一定来的吗?那里呲刻还不会到呢?他又不是小脚啊。”  “来的,”陶慕侃那么微笑的随口答,“他从来不失信。前天的挂号信,说是的的确确今天会到这里。而且嘱我叫一位校役去接行李,我已叫阿荣去了。”  “那末,再等一下罢。”  钱正兴有些不耐烦的小姐般的态度,回到他的原位子上坐着。  正这时,有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学生,快乐地气喘地跑进会客室里来,通报的样子,叫道:  “萧先生来了,萧先生来了,穿着学生装的。”  于是他们就都站起来,表示异常的快乐,向门口一边望着。随后一两分钟,就见一位青年从校外走进来。他中等身材,脸色方正,稍稍憔悴青白的,两眼莹莹有光,一副慈惠的微笑,在他两颊浮动着。看他底头发就可知道他是跑了很远的旅路来的,既长,又有灰尘。身穿着一套厚哔叽的藏青的学生装,姿势挺直。足下一双黑色长统的皮鞋,跟着挑行李的阿荣,一步步向校门踏进。陶慕侃等立刻迎上门口,校长伸出手,两人紧紧地握着。陶校长说:  “辛苦,辛苦,老友,难得你到敝地来,我们底孩子真是幸福不浅。”  新到的青年谦和地稍轻的答,  “我呼吸着美丽而自然底新清空气了!乡村真是可爱哟,我许久没有见过这样甜蜜的初春底天气哩!”  陶校长又介绍了他们,个个点头微笑一微笑,重又回到会客室内。陶慕侃一边指挥挑行李的阿荣,一边高声说,  “我们足足有六年没有见面,足足有六年了。老友,你却苍老了不少呢!”  新来的青年坐在书架前面的一把椅子上,同时环视了会客室——也就是这校的图书并阅报室。一边他回答那位忠诚的老友:  “是的,我恐怕和在师范学校时大不相同,你是还和当年一样青春。”  方谋坐在旁边插进说:  “此刻看来,萧先生底年龄要比陶先生大了。萧先生今年的贵庚呢?”  “廿七岁。”  “照阴历算的么?那和我同年的。”他非常高兴的样子。  而陶慕侃谦逊的曲了背,似快乐到全身发起抖来:  “劳苦的人容易老颜,可见我们没有长进。钱先生,你以为对吗?”  钱正兴正呆坐着不知想什么,经这一问,似受了刺讽一般的答,  “对的,大概对的。”  这时天渐暗下来,云密集,实在有下雨的趋势。  他名叫萧涧秋,是一位无父母,无家庭的人。六年前和陶慕侃同在杭州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当时他们两人底感情非常好,是同在一间自修室内读书,也同在一张桌子上吃饭的。可是毕业以后,因为志趣不同,就各人走上各人自己底路上了。萧涧秋在这六年之中,风萍浪迹,跑过中国底大部分的疆土。他到过汉口。又到过广州,近三年来都住在北京,因他喜欢看骆驼底昂然顾盼的姿势,和冬天底尖厉的北方底怒号的风声,所以在北京算住的最久。终因感觉到生活上的厌倦了,所以答应陶慕侃底聘请,回到浙江来。浙江本是他底故乡,可是在他底故乡内,他却没有一椽房子,一片土地的。从小就死了父母,只孑然一身,跟着一位堂姊生活。后来堂姊又供给他读书的费用,由小学而考入师范,不料在他师范学校临毕业的一年,堂姊也死去了。他满想对他底堂姊报一点恩,而他堂姊却没有看见他底毕业证书就瞑目长睡了。因此,他在人间更形孤独,他底思想,态度,也更倾向于悲哀,凄凉了。知己的朋友也很少,因为陶慕侃还是和以前同样地记着他,有时两人也通通信。陶慕侃一半也佩服他对于学问的努力,所以趁着这学期学校的改组和扩充了,再三要求他到芙蓉镇来帮忙。  当他将这座学校仔细地观察了一下以后,他觉得很满意。他心想——愿意在这校内住二三年,如有更久的可能还愿更久的做。医生说他心脏衰弱,他自己有时也感到对于都市生活有种种厌弃,只有看到孩子,这是人类纯洁而天真的花,可以使他微笑的。况且这座学校的房子,虽然不大,却是新造的,半西式的;布置,光线,都像一座学校。陶慕侃又将他底房间,位置在靠小花园的一边,当时他打开窗,就望见梅花还在落瓣。他在房内走了两圈,似乎他底过去,没有一事使他挂念的,他要在这里新生着了,从此新生着了。因为一星期的旅路的劳苦,他就向新床上睡下去。因为他是常要将他自己底快乐反映到人类底不幸的心上去的,所以,这时,他的三点钟前在船上所见的一幕,一件悲惨的故事底后影,在他脑内复现了:  小轮船从海市到芙蓉镇,须时三点钟,全在平静的河内驶的。他坐在统舱的栏杆边,眺望两岸的衰草。他对面,却有一位青年妇人,身穿着青布夹衣,满脸愁戚的。她很有大方的温良的态度,可是从她底两眼内,可以瞧出极烈的悲哀,如骤雨在夏午一般地落过了。她底膝前倚着一位约七岁的女孩,眼秀颊红,小口子如樱桃,非常可爱。手里捻着两只橘子,正在玩弄,似橘子底红色可以使她心醉。在妇人底怀内,抱着一个约两周的小孩,啜着乳。这也有一位老人,就向坐在她傍边的一位老妇问,  “李先生到底怎么哩?”  那位老妇凄惨地答,  “真的打死了!”  “真的打死了吗?”  老人惊骇地重复问。老妇继续答,她开始是无聊赖的,以后却起劲地说下去了:  “可怜真的打死了!什么惠州一役打死的,打死在惠州底北门外。听说惠州的城门,真似铜墙铁壁一样坚固。里面又排着阵图,李先生这边的兵,打了半个月,一点也打不进去。以后李先生愤怒起来,可怜的孩子,真不懂事,他自讨令箭,要一个人去冲锋。说他那时,一手捻着手提机关枪,腰里佩着一把钢刀,藏着一颗炸弹;背上又背着一支短枪,真像古代的猛将,说起来吓死人!就趁半夜漆黑的时候,他去偷营。谁知城墙还没有爬上去,那边就是一炮,接着就是雨点似的排枪。李先生立刻就从半城墙上跌下来,打死了!”老妇人擦一擦眼泪,继续说,“从李先生这次偷营以后,惠州果然打进去了。城内的敌兵,见这边有这样忠勇的人,胆也吓坏了,他们自己逃散了。不过李先生终究打死了!李先生的身体,他底朋友看见,打的和蜂窠一样,千穿百孔,血肉模糊,那里还有鼻头眼睛,说起来怕死人!”她又气和缓一些,说,“我们这次到上海去,也白跑了一趟。李先生底行李衣服都没有了,恤金一时也领不到。他们说上海还是一个姓孙的管的,他和守惠州的人一契的,都是李先生这边的敌人。所以我们也没处去多说,跑了两三处都不像衙门的样子的地方,这地方是秘密的。他们告诉我,恤金是有的,可不知道什么时候一定有。

内容概要

柔石(1902~1931),浙江宁海人。原名赵平复,门前曾有一块小石桥,上镌“金桥柔石”,所以就曾以“柔石”、“金桥”为笔名。代表作有中篇小说《二月》、《三姊妹》、短篇小说《为奴隶的母亲》。1931年1月17日被捕,2月7日深夜,被国民党枪杀于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终年30岁,成为“左联五烈士”之一。两年后,悲愤总时时袭击着鲁迅先生的心,他的《为了忘却的记念》成了对烈士永远的怀念。

书籍目录

小引
二月
附录 为奴隶的母亲

编辑推荐

  《二月》是柔石对中国知识分子人生道路思考的结晶,是时中国社会的人道主义探索。主人公萧涧秋的人道主义和牺牲主义是作者的写照和象征,在这个人物身上,寄托了作者过多的个人情感和理想。

作者简介

《二月》是柔石最出色的作品。可以说,《二月》是柔石的代有作,也是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写于1929年的《二月》,反映了大革命失败以后青年知识分子找不到出路的苦闷和彷徨。作为主人公的萧涧秋,他极想有为,怀着热爱,到了芙蓉镇以后,面对陶岚和文嫂两个女性,他卷入了痛苦的漩涡之中。现实如四布的陷阱和黑洞,使他寸步难行,甚至无法立身。他同情文嫂的悲惨遭遇,竭尽全力救助她的一家,然而流言四起。孩子病死,文嫂自尽,使他人道的愿望如幻影破灭。聪明而美丽的陶岚爱他,他本可接受这上天的安排,而纫绔子弟钱正兴因看中陶岚而与他死皮赖脸百般纠缠,脆弱的他便落入了悲哀的迷茫之中。
在一般意义上讲,中篇小说通常是就小说的篇幅而言,它是介于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之间的一种体裁。对于中文作品来说,人们一般将三到十万字左右的小说叫作中篇小说。
在英文中,长篇小说称为novel,短篇小说为short story,各自拥有独立的称谓,而中篇则是novelette,是一个在词义上具有依附性的衍生词,字面意义可以理解为小于长篇的小说。这表明中篇小说本身还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
在中国,现代意义上中篇小说概念的形成是伴随着其创作的产生而逐渐清晰的。鲁迅先生创作于1921年的《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意义上中篇小说的开山之作。这之后陆续出现了沈从文的《边城》,老舍的《月牙儿》、《我这一辈子》,萧红的《生死场》,巴金的《憩园》等优秀的中篇作品。这种影响一直接续不断,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间,中篇小说更是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发展时期,以致有研究者认为,中篇小说代表了近三十年文学的高端水平。
篇幅与内容含量的适中,既便于艺术操作又易于阅读传播的优势,使得中篇小说很快能在读者中产生影响。为了满足读者的需要,我们编选了这套“中国现代中篇小说藏本”系列图书,选择1919-1949年间创作的具有代表性的中篇小说经典作品,既从源头展示我国中篇小说的创作成就,也为读者的阅读和收藏提供一个精良的版本。

图书封面


 二月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他堂姊却没有看见他底毕业证书就瞑目长睡了。因此,他在人间更形孤独,他底思想,态度,也更倾向于悲哀,凄凉了。天气的变化是自然底现象,而人间底灾害,大半部是人类自己底多事造出来的;譬如战争……他自己有时也感到对于都市生活有种种厌弃,只有看到孩子,这是人类纯洁而天真的花,可以使他微笑的。他对面,却有一位青年妇人,身穿着青布夹衣,满脸愁戚的。她很有大方的温良的态度,可是从她底两眼内,可以瞧出极烈的悲哀,如骤雨在夏午一般地落过了。两旁的人都听得摇头叹息,嘈杂地说——象李先生这样的青年死的如此惨,实在冤枉,实在可惜,。但似无可奈何!老妇人说到末段的时候,她更低头看着小孩底脸,似乎从小孩底白嫩的包含未来之隐光的脸上,可以安慰一些她内心底酸痛和绝望。我本来喜欢艺术的,因为人家说女子不能做数学家,我偏要去学理科。可是实在感不到兴味。以后想,穷人打官司总是输,我还是将来做一个律师,代穷人做状子,辩诉。可是现在又知道不可能了。信仰是有的,可是不能说出来,所以我还是个没有主义的人。“昨天有许多穷人以为天气从此会和暖了,将棉衣都送到当铺里去。谁知今天又突然冷起来,恐怕有的要冻死了。”他已爱着那个少女,同情于那位妇人底不幸的运命了。因此,他非努力向前走不可。“亲戚呢?”“穷人会有亲戚么?”“先生,你是……?”“我是青年,我是一个无家无室的青年。她对于这件突然的天降的福利,不知如何处置好。但她能拒绝一位陌生的青年的所赐么?天知道,为了孩子的缘故,她诚心诚意地接受了。陶岚说:“我不知自己怎样,总将自己关在狭小的笼里。我不知道笼外还有怎样的世界,我恐怕这一世是飞不出去的了。”她又仔细的向萧涧秋看了一眼,于是说,她要去了。可是一边她还在房内站着不动,又似不愿去的样子。“有家倒不能自由;现在我是心想怎样就可以怎样做去的。萧涧秋不愿与她多说,他以为女人只有感情,没有哲学的。“说不出活,就不必说话罢。” 我先不知道对你称呼什么好些?一个青年可以在他敬爱的姑娘前面叫名字么?我想,你有少年人底理性和勇敢,你还是做我底弟弟罢。  我读你底信,我是苦痛的。你几乎将我底过去的寂寞的影子云重重地翻起,给我清冷的前途,打的零星粉碎。我是一无所有的人,所以我还愿以出诸过去的,现诸未来。因为“自由”是我底真谛,家庭是自由的羁绊。一个孤身的青年,时常走进走出在一个年青寡妇底家里底门限,何况他底态度的亲昵,将他所收入的尽量地供给了她们,简直似一个孝顺的儿子对于慈爱的母亲似的。这能不引人疑异么?“笑骂由人笑骂,我行我素而已”在采莲底家里,病的孩子稍稍安静了,呼吸不似以前那么紧张。妇人坐在床边,强笑地静默想着。半空吊起的心似放下一些了。萧涧秋坐在一把小椅子上,女孩是在房内乱跑。酸性的房内,这时舒畅不少安慰不少了。我不想做皇帝,我只愿做一个永远的真正的平民。男孩是死了!只剩得一个女孩。女孩算得什么呢?于是便空虚了!没有一分产业,没有一分积蓄,还得要人来帮忙,不成了!一个男子象他一样,不成了!我毁坏了他底名誉,以前是如此的,为的忠贞于丈夫,也忍住他底苦痛,他可以有幸福的,他可以有……于是我底路……便完了。他还是走的快的,知道迎面的夜底空气,簌簌地从耳边过去。有时他也站住,走到桥边,他想要听—听河水底缓流的声音,他要在河边,舒散地凉爽地坐一息。但他又似非常没有心思,他要快些回到校里。他脸上是微笑的,心也微笑的,他并不忧愁什么,也没有计算什么。似乎对于他这个环境,感到无明的可以微笑。他也微微感到这二月来他有些变化,不自主地变化着。他简直似一只小轮子,装在她们的大轮子里面任她们转动。他一路走的非常快,他又看看田野村落的风景。早晨的乳白色空中,太阳照着头顶,还有一缕缕的微风吹来,但他却感不出这些景色底美味了。比他二月前初来时的心境,这时只剩得一种凄凉。农夫们荷锄地陆续到田野来工作,竟使他想他此后还是做一个农夫去。他看见前面有一位年轻妇人,抱备—位孩子向他走来。他恍惚以为寡妇的母子复活了,他怔忡地站者向她们看一眼,她们也慢慢的低着头细语的从他身边走过,模样同采莲底母亲很相似,甚至所有脸上的愁思也同量。这时他呆着想:“莫非这样的妇人与孩子在这个国土内很多么?救救妇人与孩子!”“妈妈,萧先生不回来了,他往上海去了。他带什么去的呢?一个钱也没有,一件衣服也没有。他是哥哥放走他的,请哥哥找他回来。慕侃慢慢的向他母亲说;“向数百万的人群内,那里去找得象他这样一个人呢?”
  •     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的老师联合推荐的《二月》,还是很值得读的。觉得游离于文嫂和陶岚的萧涧秋毫不卑劣,因为他对每一个人都认真,或者说像圣人一样的单纯,但在他这样单纯的行为下产生的任何结果他都没有办法负责。路说“真正的爱情是利他的”,这样的爱情他只在萧和文嫂身上看到过。可是每个人或多或少是自私的,做一个萧涧秋,谁能呢?
  •     作為左翼文學派系的作家,柔石的這部作品并不激進。書中人物的個性非常鮮明:陶蘭活潑進步,肖澗秋猶豫和懦弱,文嫂愚昧無助。一系列的人物情感糾葛發生在寧靜的江南小鎮。三個人最終的結局不能說誰比誰更好,封建思想的遺風也并未隨著新文化運動的洗禮徹底消失,路漫漫其修遠兮。

精彩短评 (总计52条)

  •     所有的思考都关乎出路
  •     我希望不要逃吧 上海春潮書局印行 一九二九
  •     为了悲剧而悲剧的作品,用今天的眼光来看的话。
  •     一段很初春那种乍暖还寒的爱情故事
  •     看的我,心好生痛。
  •     不小心给删了条目,小说背景是我生长的地方,学校是我母校
  •     傻吗
  •     《二月》的故事令我们想到鲁迅的严厉教诲,“激烈得快的,也平和得快,甚至于也颓废得快。”
  •     很出色的中篇小说 十分细腻 感觉又浓又淡 读来十分美妙 简单的人设勾勒出的故事十分饱满 强荐
  •     读得磕磕绊绊
  •        这本书还好看,个人看了一点,光看了随书附带的光盘,每个人都需要艰难地走出那一步,希望自己也能尽快走出一条光明大道
  •     果真我不是苦闷的知识青年
  •     同样是爱情,比窗外的更洒脱,比金瓶梅更圣洁。个人命运与时代命运的交接,触碰出来的那种集体荣誉感的火花其实是可怕
  •     萧涧秋,一个人道主义的人物,在现实的残酷的矛盾中最终选择逃离。比起电影来,小说的结局给出了些微的希望。
  •     了解以前生活是什么样子,才能体会现在社会的进步。
  •     文嫂和采莲阿宝,若是没有萧的帮助将会冻死;而萧帮助了他们,他们依然病的死了,没有希望的上吊了;独剩采莲,唯一的活口。萧为何不能和岚在一起,为了他的志向抱负?那他的志向是什么?最后对于结尾,目前不明所以。
  •     太过直白又太过晦涩。
  •     蛮好的一本中篇小说,不过最近看得太多了,总觉得心里堵得慌。
  •     “笑骂由人笑骂,我行我素而已”
  •     光盘里啥?朗读?好么
  •     读了更难看的东西之后才发现有些现代小说写的还算不错。。萧涧秋多多少少是个萝莉控,就像《洼地上的战役》里班长肯定不太直一样。。
  •     “人类是节外生枝,枝外又生节的——永远弄不清楚。”
  •     在那个人才辈出的年代,柔石亦算得上是个有才华的作家,难怪鲁老伯伯看的起他。
  •     结尾有种美好的感觉。。。革命青年感伤多。。。
  •     忧郁多感却不得周全的青年
  •     不知为何 左翼作家还能如此愁情
  •     图书馆偶然碰到的,有种见到书中的人物的书的惊奇感,知道柔石是因鲁迅先生的文章(貌似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方孝孺式的青年,理想、相信人是好的,每当鲁迅先生讲人怎样的骗人、卖友、吮血,“他的前额就亮晶晶的,惊异的圆睁了近视的眼镜,抗议道:‘会这样的么,不至于此罢。’”高中时语文老师常念这几句,当时并不曾觉得好,现在想法变了。
  •     不喜欢。
  •     人说光明是在南方,我亦愿一瞻光明之地。又想哲理还在北方,愿赴北方去垦种美丽之花。
  •     补标注
  •     都说<<二月>>是柔石的代表作,可我更欣赏他的那些短篇小说。无怪乎鲁迅喜欢同柔石这样的青年人保持友谊并在后来极沉痛地哀悼他暗暗的死。萧涧秋的身上分明晃动着柔石的利他主义的影子,但是这个人物却终于在流言中遁去。柔石所写的人言可畏,今天又何尝不是如此,往后恐怕也不会改观的。所以我不在意陶岚的公主气,萧对采莲小萝莉的喜爱,而独愤然于合伙谋害了寡妇的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
  •     ★★★☆三星半。迅哥儿的序写得真是好,本来看完觉得柔石自有风味了,一转过头看到序就被迅哥不可置疑的文笔征服了。
  •     萧瑟,山涧,凉秋。
  •     时光底脚跟带了时间移动。
  •     在飞机上读完的,并没什么感觉,本以为萧是不喜欢陶的才对啊- -还有那些个捆绑自己的主义,可能那时候的人活的就是紧巴吧,反正没有一个角色能让我感同身受- -
  •     小布尔乔亚的伤怀之作。放在今天,这个故事可以是:文艺青年萧涧秋逃离了北上广深,回到小镇,但他很快发现,小镇并不像他想象的那么美好,于是,他逃回了北上广深。
  •     我大概还是无法体会吧
  •     一个热烈的革命党人心中的彷徨,为难的人的处境
  •     唔,有点意思,反映了那个时代先进知识青年的内心世界和现实状况
  •     “但社会还是喜欢热闹的,喜欢用一种生毛的手来摸人类的内在的心的”即使在今天,我觉得自己还不是一个完全拥有自我的人,悲哀~
  •     很细腻的文风,柔石被秘密杀害的时候不过30岁算个英年早逝的作家,因此不是那么知名,不过鲁迅先生那个被忘却的纪念还是很著名的就是怀念柔石的。
  •      “我好似冬天寒夜里的炉火旁的一二星火花,倏忽便要消灭了。”世纪末的人。
  •     过期的礼物。
  •     萧涧秋到底爱过或被爱过吗?
  •     《二月》的原型来自《倪焕之》,处处可见Georges Blin所谓的intrusions of the author,语言有点矫揉造作,像张爱玲说的五四文艺腔;《为奴隶的母亲》非常好,写悲苦而落后的农民,有萧红的笔法。
  •     或许是语言风格更吸引我吧,耐心看完了
  •     我觉得这篇小说想说的包含贫富差距吧,可能也有政治的因素,真理在北方还是男方。萧涧秋一个博爱又自私的人吧。
  •      老师推荐篇目《二月》,值得品味。 两个月的芙蓉镇生活,萧涧秋带着希望而来,却又带着失败离开。小说以大革命失败为时代背景,塑造了苦闷彷徨的知识分子形象。鲁迅说他怀有热爱,极想有为,却又过于矜持,他不是时代的弄潮儿,而是徘徊海滨的人。萧涧秋说他自己是个没有主义的人,而我以为,他追求理想又没有一个明晰的价值定义。对于文嫂和采莲救济的人道主义,对于和陶岚间暧昧不明的所谓“爱”,对于流言蜚语的攻击,他逃避了。终其所因,他还是无处安放自己。正如他在文末给陶慕侃的信中写道的,南方有光明,北方有哲理,时势支配他,而他仍是孑然一身的青年。
  •     年轻人漂荡不定、热情与犹疑并存的心放在小镇生活中有更震击的力量。不过结尾的话,似乎《早春二月》更明晰一些。
  •     还行吧这书,但是可能先读了书的梗概就有些剧透了,看起来不是很带劲儿。涧秋是个好人。
  •     爱无能。
  •     柔石的书。在蓝棣之的症候式分析中再次看到,所以重读一遍《二月》和《为奴隶的母亲》。没有太多的感觉。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