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作品集 > 二月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
ISBN:9787020071975
作者:柔石
页数:162页

二月 读书笔记

他堂姊却没有看见他底毕业证书就瞑目长睡了。因此,他在人间更形孤独,他底思想,态度,也更倾向于悲哀,凄凉了。天气的变化是自然底现象,而人间底灾害,大半部是人类自己底多事造出来的;譬如战争……他自己有时也感到对于都市生活有种种厌弃,只有看到孩子,这是人类纯洁而天真的花,可以使他微笑的。他对面,却有一位青年妇人,身穿着青布夹衣,满脸愁戚的。她很有大方的温良的态度,可是从她底两眼内,可以瞧出极烈的悲哀,如骤雨在夏午一般地落过了。两旁的人都听得摇头叹息,嘈杂地说——象李先生这样的青年死的如此惨,实在冤枉,实在可惜,。但似无可奈何!老妇人说到末段的时候,她更低头看着小孩底脸,似乎从小孩底白嫩的包含未来之隐光的脸上,可以安慰一些她内心底酸痛和绝望。我本来喜欢艺术的,因为人家说女子不能做数学家,我偏要去学理科。可是实在感不到兴味。以后想,穷人打官司总是输,我还是将来做一个律师,代穷人做状子,辩诉。可是现在又知道不可能了。信仰是有的,可是不能说出来,所以我还是个没有主义的人。“昨天有许多穷人以为天气从此会和暖了,将棉衣都送到当铺里去。谁知今天又突然冷起来,恐怕有的要冻死了。”他已爱着那个少女,同情于那位妇人底不幸的运命了。因此,他非努力向前走不可。“亲戚呢?”“穷人会有亲戚么?”“先生,你是……?”“我是青年,我是一个无家无室的青年。她对于这件突然的天降的福利,不知如何处置好。但她能拒绝一位陌生的青年的所赐么?天知道,为了孩子的缘故,她诚心诚意地接受了。陶岚说:“我不知自己怎样,总将自己关在狭小的笼里。我不知道笼外还有怎样的世界,我恐怕这一世是飞不出去的了。”她又仔细的向萧涧秋看了一眼,于是说,她要去了。可是一边她还在房内站着不动,又似不愿去的样子。“有家倒不能自由;现在我是心想怎样就可以怎样做去的。萧涧秋不愿与她多说,他以为女人只有感情,没有哲学的。“说不出活,就不必说话罢。” 我先不知道对你称呼什么好些?一个青年可以在他敬爱的姑娘前面叫名字么?我想,你有少年人底理性和勇敢,你还是做我底弟弟罢。  我读你底信,我是苦痛的。你几乎将我底过去的寂寞的影子云重重地翻起,给我清冷的前途,打的零星粉碎。我是一无所有的人,所以我还愿以出诸过去的,现诸未来。因为“自由”是我底真谛,家庭是自由的羁绊。一个孤身的青年,时常走进走出在一个年青寡妇底家里底门限,何况他底态度的亲昵,将他所收入的尽量地供给了她们,简直似一个孝顺的儿子对于慈爱的母亲似的。这能不引人疑异么?“笑骂由人笑骂,我行我素而已”在采莲底家里,病的孩子稍稍安静了,呼吸不似以前那么紧张。妇人坐在床边,强笑地静默想着。半空吊起的心似放下一些了。萧涧秋坐在一把小椅子上,女孩是在房内乱跑。酸性的房内,这时舒畅不少安慰不少了。我不想做皇帝,我只愿做一个永远的真正的平民。男孩是死了!只剩得一个女孩。女孩算得什么呢?于是便空虚了!没有一分产业,没有一分积蓄,还得要人来帮忙,不成了!一个男子象他一样,不成了!我毁坏了他底名誉,以前是如此的,为的忠贞于丈夫,也忍住他底苦痛,他可以有幸福的,他可以有……于是我底路……便完了。他还是走的快的,知道迎面的夜底空气,簌簌地从耳边过去。有时他也站住,走到桥边,他想要听—听河水底缓流的声音,他要在河边,舒散地凉爽地坐一息。但他又似非常没有心思,他要快些回到校里。他脸上是微笑的,心也微笑的,他并不忧愁什么,也没有计算什么。似乎对于他这个环境,感到无明的可以微笑。他也微微感到这二月来他有些变化,不自主地变化着。他简直似一只小轮子,装在她们的大轮子里面任她们转动。他一路走的非常快,他又看看田野村落的风景。早晨的乳白色空中,太阳照着头顶,还有一缕缕的微风吹来,但他却感不出这些景色底美味了。比他二月前初来时的心境,这时只剩得一种凄凉。农夫们荷锄地陆续到田野来工作,竟使他想他此后还是做一个农夫去。他看见前面有一位年轻妇人,抱备—位孩子向他走来。他恍惚以为寡妇的母子复活了,他怔忡地站者向她们看一眼,她们也慢慢的低着头细语的从他身边走过,模样同采莲底母亲很相似,甚至所有脸上的愁思也同量。这时他呆着想:“莫非这样的妇人与孩子在这个国土内很多么?救救妇人与孩子!”“妈妈,萧先生不回来了,他往上海去了。他带什么去的呢?一个钱也没有,一件衣服也没有。他是哥哥放走他的,请哥哥找他回来。慕侃慢慢的向他母亲说;“向数百万的人群内,那里去找得象他这样一个人呢?”

真正的爱情

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的老师联合推荐的《二月》,还是很值得读的。觉得游离于文嫂和陶岚的萧涧秋毫不卑劣,因为他对每一个人都认真,或者说像圣人一样的单纯,但在他这样单纯的行为下产生的任何结果他都没有办法负责。路说“真正的爱情是利他的”,这样的爱情他只在萧和文嫂身上看到过。可是每个人或多或少是自私的,做一个萧涧秋,谁能呢?

薇讀書——《二月》

作為左翼文學派系的作家,柔石的這部作品并不激進。書中人物的個性非常鮮明:陶蘭活潑進步,肖澗秋猶豫和懦弱,文嫂愚昧無助。一系列的人物情感糾葛發生在寧靜的江南小鎮。三個人最終的結局不能說誰比誰更好,封建思想的遺風也并未隨著新文化運動的洗禮徹底消失,路漫漫其修遠兮。

《二月》:一个知识者的溃败

有关柔石小说《二月》的经典性阐释,通常会将作品中主人公归纳为人道主义、启蒙者或是多余人的形象。借助我个人的阅读经验,我对以上的身份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疑问;主人公既不像多余人那样懦弱无为,相反有所行动;同样,也并非人道主义者和启蒙者那样完美,反倒隐隐让我察觉其自私的性格。在小说所叙述的发生在小镇上的死亡事件中,主人公萧涧秋将担负极为重大的责任;小说的主干部分,则讲述了作为知识分子的主人公的溃败与逃离。因此,我试图将其归纳为一篇对知识分子特性有所反思和展现的小说,尽管作者与主人公的形象在某些部分是重叠的,然而作者并没有沉迷于早期浪漫派式的自我暴露,而是以萧涧秋的落荒而逃,不仅审判了自己,也审判了他的同辈与同志。最初引起我关注的是小说开头,作者借主人公之口引述了一首并不为读者熟悉的诗歌,“这时他想到了宋人黄庭坚有一首咏雪的词。他轻轻念,后四句是这样的:‘贫巷有人衣不纩,北窗惊我眼飞花。高楼处处催沽酒,谁念寒生泣《白华》!’这首诗歌出现于此并非普通的叙述作用,因为这四句并非单纯写雪景,而是表达出作为知识分子的姿态和立场;一方面他既关注贫苦的人民,关注阶层的差异,同样,另一方面,他的态度又是传统的,最后的落脚点依然只是一个传统知识者的自我叹息。我们有理由相信柔石对这首诗歌是相当熟悉的,以至于并未去核对原文,因为他在引述的时候将其误记为一首词;而这首诗歌之所以给他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或许正是因为其中所描写的知识者优雅姿态所产生的共鸣。必须指出的是,是否能够将柔石归入左翼主流作家有相当可商榷的余地。但王瑶在《中国新文学史稿》中的评价大概比较合乎事实,“左联成立以后,他正准备努力转换自己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就不幸牺牲了。” 根据对柔石诗歌编年的分析,他的左翼倾向最早要到1930年才得到展现;因此,至少我们就此可以提出疑问,《二月》的左翼立场是相当值得思考的。在作品的叙述过程中,作者一再凸显了主人公旧的属性,包括他对线装书、旧体诗歌的喜爱,这在柔石的日记中同样有所反映:“诗好似没有进化的,《诗经》《离骚》十九首,以及外国的Iliad等,何等伟大,何等纯洁,以后的诗人,似没有一首比得上这个的。...诗是没有进化性的,除非诗要灭亡。”(1929.1.2)与此相对,比起其他左翼青年作家对信仰的坚信,柔石对当时的左翼群体抱有与鲁迅相类似的怀疑态度,我们从以下的叙述中很容易看出鲁迅的影子,这或许也是鲁迅之所以对柔石青眼有加的原因吧。“我观察我们朋友,我得到教训了。他们知道新时代要来,所以拼命去迎新时代。他们也并不怎样深信新时代,不过因新时代终究要到的,我们去罢;似说革命一定胜利的,我们革命去罢一样!”(1928.12.23) “在这个社会内,毒汁是流着在人们底手与心间。我以前呢,是想自己去喝一口,使得社会少了一分毒汁,虽则我因此是死了,但我是人类社会中渺小的一个,又何惜。现在,我不想这样做了,决不想这样做了;我要做自己也是毒,在我底手中要有比人更毒的毒物在;以作人家要我喝时我也可给人家喝的抵制。”(1929.11.30)之所以要花如此大的篇幅来分析柔石的思想立场,是为了在传统的作品阐释之后做出新的思考。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从情趣上看,柔石更大程度地接近于传统的知识者,既使在参与左翼运动的过程中,同样与鲁迅保持了共同的态度。因此我们便不难理解《二月》中萧涧秋在谈论政治主张时,不无讽刺地说,“主义到了高妙,又有什么用处呢?所以我没有。”萧涧秋对于自己知识者的身份具有相当高的自我认同,尽管他未必带有启蒙的主观意图,但知识分子的优越感依然不时流露出来,作者有意或无意地将主人公塑造为一名拯救者的形象。当然,我们同样相信柔石本人也是将改造社会的希望寄托于知识分子的。将萧涧秋塑造为拯救者并予以神圣化的类似表述在小说中随处可见:“先生,你究竟是…你是菩萨么?”…她对于这件突然的天降的福利,不知如何处置好。“唉,你底五色的光辉,天使送你到我这里来的么?”“我决计一世不嫁一世不嫁陪着你,伴着你,我服侍着你,以你献身给世的精神,我决愿做你一个助手。”“不知怎样在你底身边竟和在上帝底身边一样,一些不能隐瞒,好似你已经洞悉我底胸中所想的一样,会不自觉地将话溜出口来。”萧涧秋以知识分子的身份进入芙蓉镇,在他看来,镇上的居民和学校平庸的教员是难以理解他的,即使是将他引为知己的陶氏兄妹,如陶岚在结尾所说,“你并不信任我们。”小说绝大部分以萧涧秋的视角进行叙述,他自然而然地便把其他的镇民视为庸众和无知者,“萧涧秋已将采莲和阿宝看作他自己底儿女一样了,爱着他们,留心着他们底未来,但社会,乡村的多嘴的群众,能明了这个么?”因此,知识分子的优越感取代了对他人更深刻的关怀,即使是遭受谣言后,“妇人只有忍着她创痛的心来接待萧涧秋,将她底苦恼隐藏在快乐底后面同萧涧秋谈话。可是萧涧秋,他知道,他知道乡人们用了卑鄙的心器来测量他们了,但他不管。他还是镇静地和她说话,活泼地和孩子们嬉笑,全是一副‘笑骂由人笑骂,我行我素而已’的态度。”对于他帮助的对象,他同样是以知识者的身份凌驾于其上,“你们妇人真想不明白,愚蠢极了!”“不对的,不对的,你底思想太卑狭。”“人底全部生命就是和运命苦斗,我们应当战胜运命,到生命最后的一秒不能动弹为止。你应当听我底话才好。”显然,他知识分子式的说教并未起到任何作用,妇人在丧子之后又遭到萧涧秋不无愤慨和冷酷的教导,甚至要求她“和运命苦斗”。这出自知识分子之口,无疑是过于一厢情愿了;如小说中所描写,萧涧秋的说教结束后,妇人反倒进入更深的绝望中,在萧涧秋离开之后便上吊自尽了。如果我们要模仿《祝福》来提问,谁杀死了文嫂;我们在小说找不到其他促使她死亡的动力,反倒她会为了采莲而活下来,大概正是萧涧秋一厢情愿的关怀与自行其是,促成了悲剧的最终发生。即使是在文嫂自杀以后,萧涧秋也并未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而是一再强调群众的谣言促成了文嫂的死和他的离开;洪子诚曾将这种姿态归纳为“虚构英雄以回避自剖”,“对于知识分子自身来说,这种自爱自怜,则是几乎濒于崩溃的心理得到抚慰、获得平衡的重要方式。” 毫无疑问,这样的姿态是令人失望的。柔石的可贵之处正在于他将知识分子的这种狭隘姿态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作为知识者,萧涧秋无疑是狭隘而自以为是的;他对女性的关怀只流于形式上的关怀和慰问,对文嫂而言,他执意与社会敌对的行为和冷酷的话语间接导致了文嫂的死;对陶岚而言,他并未考虑到在他离开之后陶岚将不得不屈服于包办婚姻的命运。同样,他也并未考虑到采莲在他离开后所将面临的屈辱和困境。知识者一厢情愿地试图为他人进行规划和设计,面临挫折便一走了之。《二月》所试图讲述的恰恰是知识者溃败的过程,溃败的原因正在于知识者并不试图去理解普通人,而普通人也难以主动理解知识分子。比起知识分子渲染他们自我受难然后借以夸耀的作品,柔石的反思无疑是宝贵的;一方面萧涧秋或多或少带有作者自己的影子和情调,另一方面作者又对自己知识分子的情趣和特性提出了怀疑和思考。故事结尾那个在死亡事件发生后不辞而别的主人公,多少显得有些自私和卑劣。《二月》的故事令我们想到鲁迅对知识分子的严厉批判,“激烈得快的,也平和得快,甚至于也颓废得快。” 柔石与鲁迅对知识者的反思无疑是一脉相承的,尽管其中的反思还有些不确定,这也正是鲁迅在《小引》中所说,“大概明敏的读者,所得必当更多于我,而且由读时所生的诧异或同感,照见自己的姿态的罢?那实在是很有意义的。”

小感触

读这本书的由头是先读过鲁迅为这本书作的序。因中学时学过鲁迅的文章,柔石我是早知道的,但也只是知道,以这个名字臆测,我一直以为柔石是个女人。刚刚读完《二月》与附的《为奴隶的母亲》,有些感触,又读了读豆瓣中“前人”对此书的评论,更感到悲怆,为故事本身,也为写故事的柔石。我大概几天前在网络上订购的这本书,昨晚送到,今晚便读完了。柔石二九年写完《二月》,三零年完成《为奴隶的母亲》,三一年便遭杀害。时不过百年,人们办事的节奏竟一样得快。不过柔石若在天有灵并能感知百年后还有青年可从叫做互联网的事物上买到他的书,认真读完并颇有感触,他该很欣慰吧。故事的内容没必要多说,“万恶的旧社会”如今都多用作调侃了,而现人无论怎样,又怎能真切体会到万恶的旧社会呢?旧社会人们为温饱、权利、自由而斗争,新社会同样为此而斗争。真正令人满足的社会是怎样呢?人总有无尽的苦楚。世界的某些地方,社会状况是接近完美了,但我所生活的地方为这一目标,还有蜿蜒的长路要走,或许还将有如《二月》的故事发生,还会有如柔石的青年诞生并牺牲,只希望一切争取的代价不要再那么惨痛吧。


 二月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