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卡的信仰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作品集 > 卡卡的信仰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1
ISBN:9787540457983
作者:崔曼莉
页数:288页

章节摘录

求职游戏苹果和张凯面对着遍地狼藉!电脑屏幕已经碎了,那爆炸的声音当时把两个人都吓了一跳。桌上、地上、板凳上全是晶亮的碎片,整个家就像被强盗刚打劫完一样。这些碎片,不仅属于电脑,也属于他们的生活。张凯愤怒地看着苹果,吼出一个词:“离婚!”苹果当即冷笑:“又没有结婚,离什么婚?”张凯哑口无言,半晌道:“那就分手。”苹果真是恨毒了,不怒反笑,轻轻拍了一下手道:“我求之不得。”“你不用和我转文,”张凯道,“要分现在就分。”说完,他冲到衣橱旁边,从上面够下苹果出差用的行李箱,然后扯开衣橱门,把自己的衬衫、外套、内衣一股脑儿地塞进箱子里。苹果见他毫无章法,行动像个孩子,可明明已经是个30岁的大男人了,不禁又可气又可笑,又为自己感到悲凉。人生最美好的年华,从22岁到30岁,居然给了这样一个人?苹果默默地走到门前,从架子上取下自己的包,抽出了一张卡。这张卡是她交电话费用的,卡里还有2000块钱。她等张凯收拾完东西,提着箱子气咻咻地走到门前,才把卡递给他。张凯不接,苹果道:“你身上一分钱都没有。”“我就是饿死也跟你无关。”“是吗?”苹果道,“我只希望你饿死了,也不要再上我的门。”“哎呦。”张凯一阵心寒!这是他谈了七年的女朋友说出来的话!他随手从口袋里掏出钥匙,砸在门前地上:“钥匙还你,我走出这个门就不会再回来。我是男人!我说话算话。”“你说话算话吗?”苹果尖刻地道,“你说你找工作,你说你好好工作,你说要买房买车,你哪一句话算话了?你哪一件事情做到了?”不等苹果再抱怨,门被拉开了,张凯像一只被猎枪指着的野狗,“嗖”的蹿了出去,然后“砰”的关上大门,把苹果一个人留在家里。这已经是苹果与张凯爆发的不知第几次家庭大战了。每一次家庭大战爆发后,家里的损失总是严重。但这一次与以往不同,除了杯子、碟子、书,还有一台电脑———这可是苹果咬着牙,下了几个月决心,才添置的一个大件。6900块钱!对他们这个月收入只有四千的小家来说,成本太高了。苹果如果不是考虑张凯要玩游戏,她根本不会买电脑。对于这台电脑,苹果又爱又恨。爱的是,她确实心疼张凯,要么用原来的旧机器,吭吭哧哧地打游戏;要么去网吧。一个年近30的男人,整天缩在网吧里打游戏,虽然可恨,却也令人心酸。恨的是:苹果觉得给张凯买了电脑,就意味着她再一次放松底线。在她和张凯的感情问题上,她又向后退了一步。她已经不求这个男人事业有成,买房买车,只求他有份好工作;已经不求他有份好工作,只求他能去找工作;已经不求他去找工作,只求他能好好呆在家里;不求他好好呆着,只求他不要打游戏;不求他整天不打游戏,只求他不去网吧,让苹果下了夜班后回到家,还能看见一个“人”。这种又爱又恨的心情,不仅是苹果对买电脑的看法,也是苹果对人生的困惑。她和张凯是校友。张凯比她大半岁。苹果学的是新闻,张凯学的是化学。两个人虽不在一个系,却因一次老乡聚会而认识。张凯家其实也不和苹果家在一座城市,只是他小时候在那儿生活过,闲极无聊就来参加这个聚会。没想到和苹果一见钟情,种下了孽缘。自从苹果和张凯恋爱后,除了恋爱问题,苹果一切顺利。几年前找工作还没有现在这么困难,她由学姐介绍进了一家出版社实习,又因出版社编辑的介绍进入一家报社实习,然后留了下来。尽管报社工资不是很高,但平台不错。苹果在这里接触到这座城市各行各业的人,也时常替一些企业写写文章,或者参加发布会拿些红包。报社上班也不用起早,基本上每天中午到社里,夜里十一二点下班。苹果业务能力不错,性格也比较温顺,对待领导和同事都小心翼翼的。她深知自己和这座城市比起来,非常渺小。不要说她是一个本科生,就是硕士、博士生存也越来越艰难。她没有过硬的家庭背景,自己长得也不十分漂亮,更不是那种伶牙俐齿,能见什么人说什么话,一滴水就能掀起一片风浪的人。她能有这样一份工作就很不错了,要老老实实、兢兢业业,甚至有点胆战心惊地工作下去。苹果不明白,她这么踏实的一个人,怎么找了张凯这么一个不靠谱的男朋友?他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毕业的时候去一家大公司实习,公司觉得不错,想留他,只是底薪给得低些,他觉得人家大材小用,经苹果一再规劝,忍气吞声留了一个月便辞职了。接着有朋友介绍,去一家公司当销售,干了不到几天,因为陪客户喝酒时,客户说了些难听的话,便愤而离席,从此再也没有去过那家公司。然后他说不去上班了,要创业,于是向家里人借钱,和几个同学在大学宿舍划出一块地方当办公室。折腾了小半年,几万块钱花光了,家里怨声载道,事业也没能做起来。接着他又说要考研,买了一堆材料在家复习。苹果本来觉得这也是个希望,他学化学的,能往上走一走,或者出国,或者留校,或者找个好企业做个技术管理,都相当不错。没想到复习了半年,临考试前,他居然说不考了,说现在硕士生成把抓,考研没有什么意思。那一次,苹果和他大吵了一架,两个人差点分手。这是两个人第一次的感情危机。张凯苦劝了苹果很多天,保证自己不再好高骛远,一定脚踏实地寻找工作,苹果这才勉强回心转意。苹果有时候想,如果那次她跟张凯分手了,彻底地分了,倒不失人生一桩美事。那个时候苹果25岁,虽不貌美,却还青春。一些大姐们,还挺热心地帮她张罗对象。又有一两个闺密,觉得张凯不踏实,劝她分了拉倒,又安排她去相亲。但苹果总归是个好女孩,不敢骑着马找马,因为跟张凯没有彻底分,她把相亲的机会一一推却了。至今为止,苹果除了张凯,还没有和第二个男孩子约会过。张凯那段时间表现也真不错。他找了家公司,跑医药产品的销售。跑了约一年的医院。可他还是诸多抱怨,说现在做药的没有良心,卖药的更没有良心,最没有良心的,是医生给病人开药的时候。张凯在愤怒中度过了一年,苹果则充当他的垃圾桶和安慰剂。有一次张凯说,如果没有你,我是不可能妥协的。苹果闻言一愣:“你向什么妥协?”张凯也愣了!是啊,他向什么妥协呢?他不得而知!他知道对于苹果和苹果的家人、朋友来说,他就是个混账。在现在的社会,一个男人不能挣钱养家,几等于十恶不赦。就算他对苹果忠诚,打心里爱着这个普通的女孩,他们也不会感激他。他们要的是实际效果:他一年挣多少钱!买多大的房、开什么样的车、造就什么样的生活!那一年,苹果和张凯也有吵闹,吵闹的原因简单:苹果26岁了,到了结婚年龄。可他们拿什么结婚呢?现在有个词正流行:裸婚!即无房、无车、无钱就结了。可四年前这个词并没有出现:裸婚是不可想象的。每当苹果和张凯商量起这个问题,张凯总不在乎地说:“好啊,想结婚明天就去。”可最后退缩的往往是苹果自己。她和同事们商量,同事的意见和朋友、家人并无区别:你为什么要嫁一个这样的人呢?这样的人对你有什么好呢?还是和他分手吧,趁着自己年轻。苹果的妈妈,一直以为苹果和张凯大闹过后就分手了。她除了通过电话催逼苹果尽快找人之外,就是通过各种渠道、各种关系托人给苹果介绍对象。除了一两个闺密可以诉苦,苹果别无他法。可闺密们最后也厌烦了她的倾诉,因为她的倾诉并无解决之良策:要分也分不开,要结也结不了,这是干吗呢?于是,日子一天一天消耗下去了。张凯再一次辞职,再一次找工作,再一次失业———渐渐地苹果的闺密们开始催着苹果赶紧与张凯结婚。熟悉苹果感情心路的同事们也催着苹果赶紧结婚。苹果的妈妈除了变本加厉地催逼之外,也开始怀疑苹果和张凯藕断丝连。有一次苹果妈妈小心翼翼地道:“如果你还要喜欢那个人,你结婚我们也不反对。”这种一边倒的口风,让苹果觉得悲哀。时光太快了,苹果已经29了,再有一年,她就30了。可她两手空空一无所有。这些年来,她一个人负担两个人的费用,虽积攒了一点小钱,用这些钱买一辆小车还能勉强,买房就想都不要想了。如果她和张凯结婚,再生下一个孩子,难道要她一个人负担一个家、三口人的全部费用吗?苹果想都不敢想啊!结婚是不能了,那就赶紧分吧,可这时候连劝她分的人都没有了。29岁的大龄剩女,容貌一般、无房无车,不好兜售啊。那些劝她分的人开始把她往爱情的路上引,什么很多家庭都是这样啊,女主外,男主内;什么你们从大学到现在谈了八九年,真是很不容易啊;什么感情和实际利益能得一样就不错了啊———苹果奇怪,这些话他们为什么早不说,到现在才来说?而且,女主外、男主内,说起来是不错,可苹果根本做不了女强人。干媒体这么多年了,她还是有些腼腆,虽然有时候说话也风风火火,写起稿子来也算流畅痛快。可真要她离开这个报社,去赚一笔什么样的钱,她一点方向都没有。苹果很困惑,她不知道成功的人是如何生活的,怎么能爱情事业两得意呢?或者怎么能二者得意其一呢?像她这样双失败的人,可能真的不多吧。苹果越加抑郁,眼角两边长出不少黄褐色斑点,由于长年熬夜,她的眼睛总是很疲劳,下面挂着巨大的眼袋。以前跟报社的同事们出去吃饭,或者见一些客户,还有人称她几声美女,开她几声玩笑,现在见到她,都是恭恭敬敬地喊她老师了。青春一去不复返,苹果为了遮盖眼袋,也为了眼睛舒服,索性配了一副黑框眼镜,就这么戴着。苹果觉得自己对生活的放弃越来越多,这不仅是个穿衣打扮的问题,也不仅是张凯的问题,这是一个人生议题!对于她来说,一切都太复杂了,她不知如何搞定,更不知如何发问与解答。苹果真的没想到,这个困扰了七年的问题,会以这样的方式解决。她无数次想过自己和张凯分手以后,应该是什么样子,可她万万没有想到,居然如此平静,甚至如此解脱。她第一件事情就是拿起扫帚,开始打扫卫生。她把家里每一个角落都清理了一遍,除了电脑,还有碎片、纸屑……和张凯所有有关的东西都被她装在一个箱子里,放在墙角。她凄凄惶惶过了这么多年:担惊受怕,犹豫惶恐,如今虽然没了男人,可她至少可以一个人轻松自在地过日子了。原来没有这个人,她的生活里就没有了负担。张凯离开了和苹果住过五年的小屋,提着一个箱子。此时已是初秋,风吹到身上有了一些凉意,大约走了半个小时,张凯有些清醒了:他能去哪儿啊?他要去哪儿啊?总得有个落脚的地方吧!但说一千道一万,他不会再回他和苹果的家了。这样也好吧,张凯觉得这真的是一种解脱,自己拖累她这么些年了,又没有工作又没有钱,何必这样耗下去?他在街边停下来,掏出皮夹翻了翻,口袋里还有280块钱和一张可以透支5000块的信用卡,这是他现在全部的家当。他拿出手机,开始给几个哥们儿打电话,其中有两个是大学时候的同学,都已经成家立业了。张凯一说明原因,他们都委婉地表示这两天很忙,恐怕没有办法接待他。其他的有的在出差,有的正在开会,话说一半,就把张凯的电话给挂了。张凯迫于无奈,想起一个和自己在网络上打游戏打得很默契的朋友,也是为了打游戏方便,两个人才互留了手机号码。张凯厚着脸皮给他打过去。对方问清楚他是谁后显得很高兴:“哥们儿,约我打游戏啊?我这两天正出差,忙得要死,顾不上呢。”“非也非也,”张凯不敢再说自己的近况,含糊地道:“为打游戏和老婆吵翻了,老婆把电脑砸了,把我赶了出来,心里郁闷,找你聊聊。”“哎,”那人哈哈笑了,“我当是什么大事,这事我也遇到过,没事,她气几天也就消了。哥们儿,你在哪儿快活呢?酒吧还是茶馆?”“我哪儿都没在,”张凯把心一横,索性道,“我出来的时候走得急,就带了几件衣服,身上就两百块现金。但是我也不想向她低头,没有办法了,才给你打电话。”对方并没有像那些熟人、朋友,立刻找理由推掉他,而是爽快地大笑起来:“身上没钱,还想给老婆下马威,你也是个气管炎啊。这样吧,稍微等一等,我来帮你想想办法,你把手机开着就行。”说完,对方挂了电话。张凯猜不出他说的是假话还是真话,是搪塞自己还是真心帮自己。不料五分钟以后,这哥们儿真的打电话过来,他告诉张凯,他的一个大哥,也就是他刚入行的时候跟过的一个人,现在住在北京某高档小区里,因为房子太大,他一直想找一个人和自己同住。他介绍张凯先去住几天,一切等他出差回来再说。他告诉张凯,这位大哥姓邓,叫邓朝辉,是位广告公司的创意总监。接着,他把邓朝辉的家庭住址和手机号码用短信的形式发给了张凯。张凯一看,住得还挺远,便辗转乘了地铁与公交,来到他说的那个区域。这一带一看便是富人区啊,房子都不太高,房与房的间距极为宽阔,花草树木郁郁葱葱,完全不像在北京。张凯刚走到小区门口就被保安拦住了。保安问他找谁?他说了门牌号和名字,保安便在小区外按门铃,没有人应答。保安说家里没人,不能让他进。张凯便开始给邓朝辉打电话,电话没有人接。张凯无奈,只能站在小区外面候着。一些人从小区大门中进进出出,张凯冷眼旁观着,不禁有些奇怪:他们如何住进这样的小区呢?……

前言

生命的本质是孤独《卡卡的信仰》是我第一篇公开发表的小说。它的灵感来自于当年发生在美国的一个轰动事件。一位14岁的少年和他30岁的老师发展了一段不伦之恋,老师因此获罪入狱。我觉得这是一个好的小说题材,但是有人质疑:第一,怎么把这个故事移植到中国来?第二,不伦之恋稍有不妥就很难发表。但这些都不是我关心的事。我用了三天时间完成了这篇小说。通过一个12岁的少女视角,写她家里突然来了妈妈的一个朋友的儿子,他是个混血儿,她对这位少年产生了朦胧的初恋,又无意间发现了她的“信仰哥哥”和一个语文老师的不伦之恋,隐约中,“信仰哥哥”对成年女人的热爱似乎也正热爱着她的母亲。整篇小说围绕着少女卡卡情窦初开的混乱与痛楚展开。“卡卡”是少女的名字,“信仰”是混血少年的名字,所以叫《卡卡的信仰》。这篇小说我反复读过,每次读都有“被成长”的触痛。曾经有朋友看了以后说,我把男人女人心里所有的角落都走遍了。这自然是一个高的评价,如果放在小说主人公身上,我就点头,放在自己的生活中,我只好摇头了。这篇小说确实帮我解决了一个写作者心态上的问题:写作不要有功利心。以前听朋友说,所谓功利心,第一层就是想当作家,万众瞩目;第二层是要写一部伟大的作品。《卡卡的信仰》我写得很放松,几乎是跟随它前进的。它完全是活的。看来小说本身也有它的生命状态,在某个特定时刻,它会和我形成生命共振,当灵感来临,我选择了它,它也选择了我,然后,彼此一同去承担成长的“被选择”。《臭味相投》和《房间》是为了出版这部小说集,在电脑中找到的两篇已经被遗忘的作品。它们写在《卡卡的信仰》之前,是一段写作中没有作家意识的自为状态。《臭味相投》里的年轻人多的是无聊与绝望,但却活得有滋有味。其中不难看到《求职游戏》,甚至《浮沉》的影子。《房间》完全不一样,相隔十年,再读它时,自己也觉得有些意外。它曾让老一代人流泪,让明白人性的人动容。据说,人可以有一个老灵魂。我读《房间》时,也怀疑写作者的灵魂太老了,老到可以编一个这样的故事,让一位少女说出“黑夜终究是要来临的,它们比白天更长久”。《杀鸭记》彻头彻尾是一篇讲绝交的小说。有不知道的编辑看到投稿时问我是不是来自农村,我没有在农村住过,这篇小说也非关乡村生活。小说主人公来到一个偏僻乡村,打算过与世隔绝的生活,可总是遭到一群高高兴兴的鸭子的打扰,于是,他下决心去解决这个问题以找回他想要的平静。整个过程结束后,他转过头,对着扑面而来的乡村景色,眼泪也随即涌了出来。不少人企图解读这个结尾,我听到一个耐人寻味的解读是说主人公自己的生理本能在关键时刻给他带来的分裂与背叛,使这个绝交的决心最终陷入虚无的绝境。2005年《杀鸭记》发表后,我开始创作长篇小说,也停止了所有短篇小说写作。从2005年到2008年,直到《浮沉》出版,差不多三年时间,很多人不知道我在做什么。2010年我应《北京文学》邀请,写了中篇《求职游戏》。这是我的第一篇中篇小说。我以前比较回避写中篇,它和长短篇小说都不同。短篇小说既要一针见血,也要一览有余,留出的空白才是重点。大长篇讲究结构、细节、人物、语言的统一,包括人生的各种悲喜况味。以上两种都各具挑战性。中篇不长不短,写起来没劲且费劲。但在《求职游戏》的创作中,我发现写中篇小说其实也很有乐趣,它的结构和用力要很均匀,在一波略折、一波跌宕中保持着吐纳和畅。《求职游戏》发表后,《北京文学》给了它“北京文学奖”,作协把它选入当年中篇小说年选,《中篇小说选刊》也选登了它。这使我感到意外——它终于没有望文生义地被归纳为职场小说。它虽不是短篇,放在这里,也算是取长补短。这两年好评与畅销的运气似乎都落在《琉璃时代》与《浮沉》那边了。现在出版这部中短篇小说集,对我的写作自然有不同的意义。爱尔兰作家法兰克·奥康纳曾认为短篇小说最合适处理孑然一身,尤其是身处社会边缘的人。我在想,这种孤独也许正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主旋律。但是这十四个中短篇却向我展现了另一种可能。我们经由黑暗发现了生命中的孤独本质,其广大无边又无所不在,这种反差在现实中尽管难成比例,但就语言文字的内涵和功能而讲,如果我们能学会用它来调节这种反差,并使其上升一步,我们也许就在虚幻与平凡中找到短篇小说的魅力了。以此为序。崔曼莉2012年初秋于北京

媒体关注与评论

◎小说的重要功能,在于如何将现实压缩进欲望与欲望的夹缝,使力量迸发,使小说变成比现实更具现实性的艺术品。——远人◎崔曼莉作品中的人物,真是自成一格,各有其行事的准则,很多时候,你会觉得人物实际是超出作者的控制在思维和行动,这是高水平的作者才有的人物塑造功底。——刘洪◎我之所以特别看好崔曼莉,是她的作品中充满着女性作家的独立感觉,这与其他同类优秀女作家相比,显然她的作品更超人一等,因此我认为崔曼莉最有希望成为张爱玲式的伟大作家。——何建明专业书评:绝境之美文/远 人一第一次接触崔曼莉的小说是在2005年。我已不记得是谁向我推荐崔曼莉的小说了。当然,是谁推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崔曼莉的小说给了我极大的惊讶和震撼。当时,崔曼莉发给我的小说是一个叫《杀鸭记》的短篇。时至今日,我对当时的阅读感仍记忆犹新——在这个短篇中,我读到属于现代小说所具有的非凡力量。《杀鸭记》的情节非常简单。好不容易能够在乡下获得独处的“我”被一群鸭子干扰了宁静,于是,“我”在询问了种种如何杀鸭的方法后,最终将那群鸭子活埋了事。在活埋行为结束之后,“我的眼泪突然涌了出来”。小说就这么结束,一行行冷静的文字在走向充满暴力的结局中,很容易让读者将“我”置于凶手的位置,但恰恰是这个凶手,却又有着和所有人一样的热泪,甚至,“我”的眼泪之所以涌出的原因,远远不是几句简单的话就可以来进行解释。在我看来,“我”的一切行为和残忍,都是为了对自我进行捍卫——而捍卫自我或者说呈现自我,本也是现代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它直接进入到人的状况和人的存在。事实上,二十世纪文学史上的这个流派那个流派,这个宣言那个宣言,都无不蕴涵着对自我的核心表达。因此,崔曼莉的这篇不足五千字的小说,在行为的决绝和自我的捍卫中,就呈现出让读者将心弦绷到极点的张力,也使之获得巨大的艺术感染。尽管《杀鸭记》不是崔曼莉的第一篇小说,但作为读者,却恰恰可以从这个短篇来进入崔曼莉的小说世界。因为这个短篇指涉到崔曼莉小说的一个巨大主题,那就是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可以肯定地说,困境不是某个人随便提出来就能获得存在的主题,它之所以存在就在于它在我们的意识发现时就已经存在。因此,人是在困境中生存,便成为一件既一目了然、又自然而然的事。只是面对困境,有些人难以发觉,有些人有所发觉,另外有些人则有强烈的意识和面对。崔曼莉显然属于面对的一种。她首先意识到困境的存在,意识到人在其中的左冲右突,才会让人物做出如何从困境中脱身的种种设想和行为。因此,对作为小说家的崔曼莉来说,脱身困境的欲望,就显得格外重要。也正因为这一重要,崔曼莉才在她的一系列中短篇小说中,塑造出一个比现实更为直观、更为在语言中得到肯定的世界。她笔下的主人公就在这世界中穿行。当我们离开《杀鸭记》来阅读崔曼莉目前写下的全部中短篇,也可以立刻看到,从她写下她的第一篇小说开始,她首先到达的,便是一种自觉呈现。而她的呈现始终紧扣自己要表达的生存困境主题,从而形成她鲜明的个人特色。对每一个写作者来说,不具备个人特色,也就不具备发现自我、展现自我,并最终完成自我的前提。仅从崔曼莉的这部中短篇小说集来看,她已充分自如地打开了这个前提。二在一篇关于崔曼莉的访谈中,她谈到自己的第一篇小说《卡卡的信仰》。在她口中,这篇小说来源于和朋友的一次打赌。她胜出的结果就是这篇小说的完成。一个作家的处女作往往难以圆熟,崔曼莉这篇小说却提供了例外。至少,在她的第一篇小说中,崔曼莉的笔尖就敏锐地触及到“人的困境”。年方十二岁的卡卡家中来了一个叫信仰的异国男孩。卡卡懵懵懂懂地陷在对信仰的情感困境当中,而信仰,也陷在对女老师曾蝶的情感困境之中。于是,两个在困境中的少男少女该如何脱身,就成为了读者心中的最大悬念。应该说,小说主题并不新颖,稍不留神,这样的题材也容易变得平庸。崔曼莉的不同凡响之处,就在于她尽管让作品主人公置身于他们必然面对的困境深处,却从不屈服于作者一厢情愿的美好愿景。她始终服从于生活的本身逻辑,不论其笔下人物对困境脱身的欲望多么强烈,那些人物的一切行为都无不处于逻辑的推动之下,从而获得逼真的现实效果。说到底,生活给每个人提供的,其实无不就是属于生活本身的逻辑。崔曼莉每篇小说的结尾都让人读到意料之外和情理之中的惊讶——当然不是欧?亨利抖包袱、解谜底的那种人为惊讶——就在于她的小说发展始终依靠逻辑推动。不仅是《卡卡的信仰》,在《寻找托马斯》中,由于众多女护士的性意识在托马斯的帮助下得到宣泄,居然形成一个“托马斯方程式”。不论读起来多么荒谬,我们看到的是,所有这些人物行为,无不依存于真实的逻辑。与此同时,我们进一步看到的,是逻辑在宣告自身现实性的同时也在宣告艺术作品的现实性。撇开“伟大”一词不说,我们至少可以看到,一切成功的作品都具有它之所以获得成功的现实性。因为我们的生活就处在现实之中,换句话说,我们的生活始终处在逻辑的运行之中。因此,越有力的作品,就越是生活的组成。但任何一件作品的虚构属性又表明,它在完成时对我们真实的生活形成了对抗,一种对现实生活的有意否定也就无不弥散在具有现实性的成功作品当中。因此,服从逻辑和否定某种现实就成为崔曼莉小说的最大冲突,也成为她小说的最大张力特质。只是,她把所有的服从和所有的否定全部放在我们的接受领域——不论在我们的经验之中还是在我们的经验之外,都能让我们轻松地进入,都让我们感到,那就是我们的生活,即使它不是真实的表面发生,也是内在的真实发生。追寻内在,本就是自现代派文学诞生以来的核心特征。内在的变化犹如心理,总是出现稍纵即逝的变化。在《他乡遇故知》中,“我”遇到曾在故乡施舍过的侏儒,却发现乍见时的“热情是多余的”,在舞厅遇见表白过喜欢自己的男人,却忽然“感到路过了他和他的朋友”。这些心理微妙、突然,但却依托于真实的存在。当今天小说家的关注重心转移到这一存在变化之时,外在的一切变化就都变得不再重要,或者说,不再如古典文学所表现出的那样重要。崔曼莉的小说从一开始,就很自觉地介入写作的现代性深处,作为读者,我们很难看见她笔下某个人物的外在描写,在我们阅读中成形的人物,都是通过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动作来得到肖像似的呈现。三小说《房间》同样是崔曼莉式的典型表达。“我”在童年时就因一场车祸失去生活自理能力,于是,一个“八岁开始就不能再移动”的小女孩形象几乎在瞬间就跃然纸上。对读者来说,一种自然而然的同情不觉就在“我”身边围绕、展开。就故事来说,我感觉——甚至肯定崔曼莉并未做出情节上的任何预设。对崔曼莉来说,重要的是进入主人公的内心,将主人公心中蕴藏的种种感受进行还原般地叙说。因此,“我”是什么样子,作者从未告诉我们,尽管崔曼莉似乎在漫不经意间几处提到,“我”有“那每一天梳理得整洁的辫子”。但即便是这条辫子,也不过成为主人公内心独白时的道具。而道具的本质功能不过是让读者必须看到,又并不产生什么重要作用的次要物。但它可以成为进入主人公内心的线索。崔曼莉深谙道具功能——她丢给主人公的道具,或者说,主人公从她那里接受的道具看起来没任何作用可言,但却一把抓住读者的眼球,让读者的情感从道具上开始起伏,从而打开进入主人公内心的道路。于是,崔曼莉恰如其分地为读者展开一颗深陷困境的心灵。在崔曼莉笔下,没有谁的困境比得上《房间》中的“我”了。残废使主人公注定终生躺在一个封闭的房间。要想从这种困境中脱身是不可能的,而这“不可能”,从一开始就转换成冷酷的绝对存在。于是,主人公自然而然,希望内心能得到自由。因此,围绕主人公的内心波动,友谊、亲情、爱情的渴望、成功成名的念头纷纷开始登场——也几乎变成现实。令人惊讶的是,这些主题无不属于艺术表达的核心主题,崔曼莉以惊人的控制力,将这些本质的艺术主题或者说人生主题浓缩在一具残废的身体之上。但残疾注定了身体的不能脱困,在这一前提之下,心灵的脱困欲望便将心灵变得比身体更加暴戾和扭曲。于是,“我”遭遇的就只可能是不可避免的现实残酷,反过来,这种残酷又进一步扭曲渴望脱困的心灵。因此我们看到,在这篇小说中,崔曼莉不仅仅将内心理解为可供观照的现实客体,更从主体的角度出发,将现实理解为人的种种欲望实践,尽管这一实践全部由内心完成,但这也彰显出,它的力量全部生发于人的内在冲突。这种冲突远比外在冲突更强烈和更富于打击。因此我相信,当崔曼莉写完这个小说,一定连自己也感到惊讶。因为主人公的一切行为和发生都不由主人公自己所能控制。这就意味着,在主人公身上所蕴涵、然后爆发的力量来自一颗完整的内心。那颗内心愈完整,就愈脱离作家的虚构,爆发的力量就愈强大,它甚至凌驾到作者的掌控之上,获得穿越虚构的最终独立。对崔曼莉来说——或者,对任何一个成功的小说家来说,残酷本就是人生的主题,既无法回避,也没必要回避。小说的重要功能之一,也就在于如何将现实压缩进欲望与欲望的夹缝,从而生发出它的表达力度,也使小说变成比现实更具现实性的艺术成品。四对每一个小说家来说,如果不是写理论,那他(她)对小说的理解就全部蕴涵在小说的文本当中。理解的强弱决定了小说文本的高低。在我看来,这一理解更多地取决于小说家对某一主题是否达到了最强烈和最紧迫的临界实现。在这一临界点上,所有的强行解释根本不起作用,起作用的,只是那个小说家的文本托出,让我们看看它是否达到了我们对现代小说的基本认知和准则衡量。特别在“无动机艺术”恢复的今天,更是考量着每一位成熟小说家的艺术观和语言观。因此,在连续阅读崔曼莉的一篇篇小说时,我忍不住想探究,崔曼莉的小说是否到达了“无动机艺术”的要求。尽管我知道,这一要求包含探究者必须承担的风险。但我承担的风险总是在一篇篇阅读中获得彻底的消解。对崔曼莉来说,正是“动机”的退场才最充分地保证了人物的独立出场,也保证了崔曼莉让人物在各个地方的随意亮相。她的《山中日记》《他乡遇故知》《求职游戏》《左眼皮跳了》等一系列小说就蕴含了这一独立和随意。或许,在崔曼莉这里,独立和随意,本就是一个相同的意思。因此,她的人物既可以在穷乡僻壤,也可以在繁华都市,更可以在任意为之的某个异国。只是,无论在什么地方,崔曼莉都惜墨如金,尽量将各种冲突压缩在它最集中和最需要之处。在这里,“需要”并不是作者的个人动机,而是小说中的人物动机。那些动机指向,以《山中日记》的一句话来说,“都是从一个地方出发,向一个目标前进”。初读之下,《山中日记》只不过写了一个叫汉顿的奥地利老头是如何处在自己的封闭当中。但细细品味,我得出的结论是,这个叫汉顿的老人在崔曼莉小说中,恰好处于关键的位置。对他来说,曾找到过二十三条登山路线,实际上就是找到了二十三条脱困的道路,但最终,老人仍然将自己置身于不需要脱困的封闭房间,直到最后自杀,才似乎让他找到彻底的人生脱困之路。毋庸讳言,每个读者都受到自己的经验局限。正因如此,才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之说。而之所以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之说,就在于作者紧扣自己的经验,将其通过作品,尽量还原到客观领域。即使今天的实证主义,也不可能有效地抵达个人面对作品时的经验还原。因为作者在现代性文学中提供的,已经不再是主观的东西。面对汉顿的自杀,崔曼莉也只是很轻描淡写似地留下“书中没有答案。我想以后也不会有答案了”的结束语来结束全篇。但正因为“不会有答案了”,小说最后留下的空间才突破小说本身的物理空间,获得一种异乎寻常的开阔。这开阔也是一篇现代小说达到文本内核后所产生的心理开阔。作为读者,面对这种近乎零度的写作,根本无须追问——也问不到一个形而上的意义。因为它呈现的是一种关系到生存性的本源冲突。这种冲突甚至独立于作者的原意,独立于文本所处的原初环境,直接将冲突还原到存在之维度来进行观察。能做到这一步,已充分体现了崔曼莉扎实不凡的艺术功力。五没有谁能经历完整的人性,但无论是谁,都必然经验过自己的有限性,经验过属于自己的痛苦和折磨。因此,如何从自己的有限性到达尽可能的完整,就变成一个小说艺术家的道路,甚至,愈接近完整,就愈使自己的作品充满打击的力度。从崔曼莉写下的这些小说来看,极深地挖掘了人性,也真实地呈现了人性。而她小说中的打击力度,也就从她对经验不断获得突破的挖掘和呈现中到来。在她的《治疗》《臭味相投》《寻找托马斯》等小说中,崔曼莉跨越性别,在笔尖下呈现出语言和语境的双重犀利。在我们的阅读中,甚至在面对世界一流女性小说家的作品时,我们也很少看见女性作家笔下的“我”是一个男人。因此,当我读到崔曼莉这几篇小说时,有种突然的意外和担忧。作为主人公的“我”,居然转换成了男性。但阅读摧垮了我的意外和担忧,尤其在《治疗》中,崔曼莉展现了她更进一步的犀利和胸有成竹。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心理医生,他一边为患有心理疾症的病人看病,一边却陷在无意杀妻的心理恐惧当中。小说的尖锐冲突,几乎一步到位地抓住读者的无数预设。但在崔曼莉笔下,所有的冲突都不是为了造成戏剧性的渲染,恰好相反,她在小说的冲突中,始终打量人物的内在困境,抽丝剥笋地展开人性所能到达的行为极限。在这里,堕落与道德之恶都不是崔曼莉要关心的问题。至少,就小说本身而言,道德维度甚至社会维度都不是唯一的维度,崔曼莉关心的是如何穿过这些维度,将我们引向灵魂得以呈现的门槛。因此,崔曼莉的小说始终充满接近饱和的呈现。而呈现的最大特质,就是不拒绝跟世界发生任何接触,恰恰应在不断的接触中,来实现接触对象的本来面目。崔曼莉的全部笔力就集中在这样一个地方,因而她所展现的所有冲突和结局,都像维特根斯坦所说的那样:“我们觉得,即使一切可能的科学问题都得到回答,人生的难题仍未得到解决。当然,这时不再有什么问题,而这本身就是答案。”对崔曼莉来说,她小说人物的人生难题得不到解决,那在问题与答案之间,采取一个什么样的立场就显得特别重要。因而,她小说中的人物不论是男是女,都始终被自觉或不自觉的立场吸引,到达自己无法预知的结果。不仅是让人难以透气的《治疗》,哪怕是看似轻松随意的《两千五百公里以外》,都在一种无法预知的接触中来到更加无法预知的心理转变。而无论什么样的心理转变,其转变本身,都在急速的转换中构成小说的答案。而读者,往往就在这些不属于自己的答案中,获得对人的理解,获得对小说的本身理解。六行文至此,我还想补充的是,对崔曼莉来说,表达是一种理解,该如何表达又是另外一种理解。就文学的现代性而言,语言本身就是一种独立。作为起点,崔曼莉的语言使用从一开始就处于日常语言的框架。而恰恰是这一框架,才构成读者的注意中心。从表面上看,崔曼莉根本不重视修辞,但她的不重视也只是流于表面。崔曼莉更着意的,是如何将修辞隐藏在行文的语气当中,从而使她小说的处境和语境都获得出乎意料的直接和丰富多样。在今天,口语泛滥于写作的各个领域,但太多的口语之所以变成口水,就在于口语深层的有效提炼处于缺席的位置。崔曼莉理解这一提炼,才使自己的语言到达简洁的多义境地——“我看着他,他也看着我,还有什么是需要多说的。”没有对语言的深度把握,崔曼莉就不会以这样质朴的行文方式告诉我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最简单的语言也会产生责备、解释、挑衅和直捣核心的多重功能。因此,不仅是崔曼莉小说的表达内涵,还是她的语言风格,都在相辅相成地构成她小说的非凡魅力。对我们来说,除了接受她小说给予的阅读满足,还有什么是需要多说的?

内容概要

崔曼莉,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2002年开始自由创作,在《青年文学》等刊物发表小说及诗歌十余万字。短篇小说《卡卡的信仰》2003年入选中国最佳短篇小说集,《杀鸭记》获2005年金陵文学奖。2004年出版小长篇《最爱》为新浪网阅读冠军之一。2004至2009年创作长篇小说《琉璃时代》,在此期间出版长篇小说《浮沉》第一部,为年度畅销书。《琉璃时代》出版后登上文学类畅销书榜,获中国作家集团长篇小说创作奖。《浮沉》第二部出版后持续畅销,2010年被中国新闻出版署推荐为最值得阅读的五十本好书之一。2011年中篇小说《求职游戏》获北京文学奖。
她把自己定义为写作者,即:不断写作的人。

书籍目录

生命的本质是孤独
卡卡的信仰
房间
臭味相投
寻找托马斯
关爱之石
麦当劳里的中国女孩
翡翠镯子
治疗
左眼皮跳了
他乡遇故知
两千五百公里以外
山中日记
杀鸭记
求职游戏
附录:绝境之美

编辑推荐

《浮沉》作者崔曼莉珍藏小说精品合集《卡卡的信仰》2003年入选中国最佳短篇小说集《房间》深受名家好评和推荐《杀鸭记》2005年获金陵文学奖《求职游戏》2011年获北京文学奖 

作者简介

《卡卡的信仰》内容简介:《卡卡的信仰》是百万级畅销书《浮沉》作者崔曼莉珍藏小说精品合集。《卡卡的信仰》收录了崔曼莉十年创作的精品中短篇小说十四篇。其中,《卡卡的信仰》2003年入选中国最佳短篇小说集,《房间》深受名家好评和推荐,《杀鸭记》2005年获金陵文学奖,《求职游戏》2011年获北京文学奖……深受文学评论界和读者的喜爱。这些小说中的主人公或因疾病,或因灾难,或因爱情,或在穷乡僻壤,或在繁华都市,或在异国他乡,无一不是身处各式各样的人生绝境当中。脱身绝境的欲望,现实世界的残酷,交织辉映着最真实本原的人性。作家以冷静睿智、入骨三分的深邃笔力,将我们带入一个既静谧又充满张力的世界。

图书封面


 卡卡的信仰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周日的下午,睡了午觉起来的时候,天已经黑了,来北方这么多年,早就习惯了冬日的阳光是如此匮乏且珍贵,开了灯,随手抽过一本书来读,结果就陷进去了。这是我第一次读崔曼莉的作品,连《浮沉》这样大热的作品都没有读过,却有一种久别重逢之感,也许我的灵魂是一只觅食的饿虎,等待精美的文字来餮足我的胃口。好久没看到这么凉的文字了,练达通透,直指人心,那是来自内心的寒意,像是一双手不疾不徐,一下一下的捏着我的心脏,我在恐慌,却又病态的等待着下一次心被揪紧的感觉。这是一部中短篇小说的选集,中短篇字数不多,因此更为考验作者的功力。短篇要求构建好整个故事的骨骼框架,控制好矛盾爆发的度,留给读者足够的回味和联想的空间,就像是速写一般,抓住最精彩的一瞬进行描绘,不要求面面俱到的细节,只要求其掌握精髓的能力;而中篇小说更不好写,因为它不再是片段式的写生,你需要交待一定的故事及人物背景,却不能因此沉溺于细节描写而不能自拔,它考验的是作者掌控全局的能力,如崔曼莉自序中所说,要将力气平均的使到各个章节之中。如此故事才能保持平衡,进行合理化的层层递进。而崔曼莉成熟圆满的笔触使我重燃了当年阅读欧亨利和莫泊桑短篇小说时的热情,他们都是很会讲故事的人。读书太多,往往发现自己的思维也进入了某种固定的模式,常常在阅读的时候会猜测故事的结尾,狗血的开头就猜测狗血的结尾,例如《求职游戏》我就猜邓朝辉是不是默默守护暗恋苹果的“费云帆”,黑暗的开头我就猜测黑暗的结尾,例如《卡卡的信仰》我就猜信仰会跟大人们“鱼死网破”来守护爱情。可以说,现在我的预感是越来越准,可是到了崔曼莉这里,竟然悉数失手,可以想见,她的故事是多么反狗血和反模式化的。崔曼莉冷静克制的文笔常常使人联想到雷蒙德•卡佛或者理查德•耶茨,大概是因为他们笔下人物都有一个共通点,就是他们都是居住在年轻躯体里的老灵魂。他们都还年轻,可是心却像一块扔在门口脏兮兮的旧地垫,早被踩得疲累颓唐,沾满了尘世的烟火气。他们的眼神和举动,既苍老又年轻,带着某种过于洞察世情的寒凉,看的太清楚和明白,就容易变得凉薄吧,这和《求职游戏》里苹果痛斥张凯“凉薄”的那个凉薄还不是一个意思,张凯之凉薄在于他是一个没有担当,思想也没有开窍的男人,所以行事寡廉少义,不懂感恩。而以邓朝辉为代表的主人公,在做着温暖的事情的时候,也让人抑制不住产生凉意,他们看得太明白了,不过是把这人生都看做是一个大游戏,而其他人等,都不过是这场游戏中的棋子。一种被人玩弄于股掌之上的惊恐悚然而生,那些看透了人世沧桑的老灵魂呵,何其可怕!我们一直在寻找能够为我们揭示人性真相的文字,可是当我们亲眼看到有人拿着一把锋利无比的手术刀,将包裹在上的血管、筋膜和脂肪一一细心剔除掉,将那颗没有一丝缀饰遮掩的噗通跳动的心脏呈现在我们面前时,相信那粉红色的略显丑陋的人心并不会给人多少愉悦的感觉,但是却有一种让人无法移开眼光的魔力,你只能害怕却又入迷的看着。也许,在那一刻,你会相信神灵的存在,若非是上天造物的神迹,如何会有人类这种生物的存在,又如何会产生作家这种试炼人心的职业?我们素昧平生,你如何能窥见我内心最隐秘的角落,一支笔写尽我的孤寂和欲望?不同的是,崔曼莉的女性写作者身份,使得故事没有彻底走向毁灭和绝望,许多故事的结尾,像是漫天大雪中绽放的一支寒梅,带着怯生生的暖意,都留给我们一丝春的希望。因此《房间》中的瘫痪在床的余小可,在俗世的金钱名利中打了一个圈之后,幸而认识到了最宝贵的东西就在身边,不离不弃;《臭味相投》里,苦逼的男屌丝弯刀终于逆袭,抱得美人归;就连最残酷的《杀鸭记》,都让我们看到了最后“我”的泪水,重燃对于人性的希望。当我阅读的历程接近结束的时候,抬头看到田妹还在被窝里睡的正香,忍不住过去抱住他,大概,只有尘世间的温暖才足以抵御那洞察人世的凉。幸而,有了这些或悲或喜的故事存在,我们才能格外珍视这平凡的温暖。
  •     《卡卡的信仰》据说很畅销,舍友买了,然后我就借过来看了。豆瓣上的评分还挺高的,推荐的人很多。如果我在这里唱反调,不知道会不会被唾弃。不过,我应该对自己的这种想法感到抱歉。喜欢读书,爱书的人应该是“温柔”的,他/她应该是乐于听见不同的思考的声音的人。回到崔曼莉的这本书,这是我第一次读她的作品,也可能很久不会再读了,除非有偶然的机会。不能说这本书的小说不好。这些小说都带有生活的影子,可以说是对生活观察之后的表达。艺术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但如果只是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描绘和艺术加工,那不过是比一般人的作品好一点而已,不能算是杰作。古今中外几乎没有哪个伟大的作家在创作时是不受生活影响的。如歌德的代表作《少年维特之烦恼》就是在看到一起新闻之后,灵感涌现写下来的。但是它不是一部仅仅是关于痴情少年殉情的凄美爱情故事。它有对那个时代的思考。主人公维特,从现实中的人物原型逐渐脱离出来,是一个全新的生活在作者创作下的一个新的活生生的人物。歌德赋予维特一个时代的宿命。维特爱绿蒂尽管她已经订婚了,但是他爱她的纯真和美,没有他所厌恶的市民的庸俗。但是绿蒂无法回应他的热情,他离开了爱人的身边,带着对绿蒂的炙热的爱相信现实社会会有美好的一面,但是他又失望了。官场的腐败和贵族的傲慢都深深扎进他的心里,无药可救了,他放弃了社会,同时社会也抛弃了他,但是这不足以让他回到上帝的身边。爱,有神奇的疗效,可以治愈人心里的创伤。可是绿蒂却嫁给了他最厌恶的阿尔法,一个奉公守法、因循守旧的小官僚,或者在世人的眼里,甚至绿蒂的眼中阿尔法都是优秀的。绿蒂尽管爱的是维特,但是她也可以爱丈夫,她的教育告诉她必须这样。最终绿蒂也不过是平庸的世人中的一员。维特才对世间毫无眷恋。歌德之所以成功就是在于他笔下的人物是活的!有了自己新的生命。而崔曼莉这部作品只有一个个故事,让人一读就知道是来源于生活的。就拿第一故事《卡卡的信仰》,故事结束了,就是卡卡喜欢信仰,信仰却喜欢老师,然后信仰和老师有了不伦之恋,信仰被母亲强行带走,从此杳无音信。这样的叙述很难让人有什么激动。就像听一个八卦谣言一样。有的评论是说,崔曼莉在人物的心理刻画上有独具一格的角度。这个,我倒是没太注意。可是她的叙述方式倒是挺特别的。有点意识流的味道。可是,作者还得再多努力一点,有点生硬,有点脱节。这倒让我想到了萧红的作品,说实在我也并不那么喜欢。萧红的作品有个明显的问题,那就是语言的不同,表达上有时会有逻辑问题,沈从文曾经也有类似这样的评论。有时候读着读着不知道作者的思绪到哪里了,突然一百八十度大旋转,让人晕眩。如果让读者感觉“吃力”,那么不是读者水平不高,就应该是作者的水平太高了。(估计我就是前者。)崔曼莉和萧红还有一点很相似,就是前面所说的,只是生活的叙述。可是关键在于萧红的一生经历很多苦难,她复杂而丰富的生活给了她的作品无限的生命力,所以就算文字有点欠缺,读得有点累,读者都会很宽容。读她的书就像是在经历那一个早已逝去的时代,那个千疮百孔的中国就像重新展现在自己的面前,触目惊心,痛心疾首。不管怎么说,崔曼莉比一些只是无病呻吟,“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那些作者强多了。作者在作品中其实给出了故事的结局,如果她可以再向前走一步,再给出故事的结局,给自己和大家多一点思考,那么就不会是“没有结局的结局”了。
  •     在这个什么都是速食且毫无营养的时候里,这本书,我可以用震撼来形容么?故事总是那么的峰回路转,是我喜欢的那个风格。其实,偷偷的告诉你们一个秘密——我是个标题党的人。基本上,去逛书店,能让我感兴趣的,一定是那些书名是温暖的名字的,或者温暖的封面的。这本书,就是因为她封面的文字——长的是绝境,短的是人生。这本书,我只喜欢2篇文章——他乡遇故知和求职游戏。“两个人见面寒暄吃饭,是多么无聊。而独自一个人,却是自由的,无须分担他人的好恶。”有种相见不如不见的美好。也许,距离就是美感的存在吧。曾经喜欢一个人,喜欢他的原因很单纯,仅仅只是一个微笑。从此以后,他的每一个身影,就成为了我目光追寻的踪迹。我想,若是将来,等进一步接近的时候,我会不会发现当初是多么的天真。“原来忘记别人给自己的好处,是这么容易的一件事情。”生命中,人来人往。有些人,出现,其实只是为了来教会我们的成长。所以不必为他们无缘无故的离开而难过。虽然我明白这个道理,但是我总是会为一个人突然离开自己而难过忧伤甚至哭泣。我们都是凉薄的人,我们总会忘记别人对我们的好。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即便如此,我还是很好奇邓朝辉夜里为谁为何哭泣?我就是一个很想知道为什么的人?如果你知道为什么,请和我分享吧,可以么?最后,崔曼莉,是個真正的才女。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崔曼莉的语言使用从一开始就处于日常语言的框架。而恰恰是这一框架,才构成读者的注意中心。从表面上看,崔曼莉根本不重视修辞,但她的不重视也只是流于表面。崔曼莉更着意的,是如何将修辞隐藏在行文的语气当中,从而使她小说的处境和语境都获得出乎意料的直接和丰富多样。在今天,口语泛滥于写作的各个领域,但太多的口语之所以变成口水,就在于口语深层的有效提炼处于缺席的位置。崔曼莉理解这一提炼,才使自己的语言到达简洁的多义境地——“我看着他,他也看着我,还有什么是需要多说的。”没有对语言的深度把握,崔曼莉就不会以这样质朴的行文方式告诉我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最简单的语言也会产生责备、解释、挑衅和直捣核心的多重功能。因此,不仅是崔曼莉小说的表达内涵,还是她的语言风格,都在相辅相成地构成她小说的非凡魅力。
  •     朋友推荐的,确实不错的一本书
  •     长的是绝望,短的是人生。
  •     我的文学素养真的还没有到对短篇喜爱的程度。
  •     有几篇还是不错的
  •     视角女性,意味深长,不错
  •     会细细阅读。
  •     对于我们来说,除了接受它小说给予的阅读满足,还有什么是需要多说的!
  •     轻轻薄薄很易读
  •     特别喜欢《他乡遇故知》。。
  •     也许会改变我的人生轨迹?!
  •     虽然文笔只能算二流,但作者对各色人等各年龄段的人性格和态度的把握十分深刻,加上敏锐的洞察力和克制而冷静的行文,每篇作品都能给读者带来冲击!无论如何崔曼丽无疑是个好作家!ps:浮沉什么时候出第三部啊!!!大坑啊!
  •     难得有非常喜欢的当代小说,崔曼莉是第一次接触,有些出乎意料的好,虽然不是每篇都是精品,但是有些文章的确让人惊叹。
  •     《浮沉》作者崔曼莉珍藏小说精品合集
      《卡卡的信仰》2003年入选中国最佳短篇小说集
      《房间》深受名家好评和推荐
      《杀鸭记》2005年获金陵文学奖
      《求职游戏》2011年获北京文学奖
      ……
      远人◎小说的重要功能,在于如何将现实压缩进欲望与欲望的夹缝,使力量迸发,使小说变成比现实更具现实性的艺术品。
      刘洪◎崔曼莉作品中的人物,真是自成一格,各有其行事的准则,很多时候,你会觉得人物实际是超出作者的控制在思维和行动,这是高水平的作者才有的人物塑造功底。
      何建明◎我之所以特别看好崔曼莉,是她的作品中充满着女性作家的独立感觉,这与其他同类优秀女作家相比,显然她的作品更超人一等,因此我认为崔曼莉最有希望成为张爱玲式的伟大作家。
    《卡卡的信仰》收录了崔曼莉十年创作的精品中短篇小说十四篇。这些小说中的主人公或因疾病,或因灾难,或因爱情,或在穷乡僻壤,或在繁华都市,或在异国他乡,无一不是身处各式各样的人生绝境当中。脱身绝境的欲望,现实世界的残酷,交织辉映着最真实本原的人性。作家以冷静睿智、入骨三分的深邃笔力,将我们带入一个既静谧又充满张力的世界。
  •     可耻地只看了不要钱的三篇...很聪明的作者~
  •     好烂。
  •     小说很有深意,文笔特别,让人读着心中一颤~~
  •     非常好看的一本书,看到作者崔曼莉感觉好熟悉,才想起来她也是浮沉的作者。这本书和浮沉完全不同,全是独立中短篇小说,描写的主题却相似,现代人类的生存困境,每篇故事都令人唏嘘感慨,看完后立刻联想到理查德耶茨的十一种孤独,简直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这本卡卡的孤独是中文的,比翻译过来的外来文字更加容易感同身受。这是一本读完内心不会好受但是却会引人深思的一本书。
  •     都是崔曼莉的中短篇小说,我个人觉得她的短篇写得更有一击即中的感觉,孤独永远在你我身上
  •     每个故事都看到一些东西,道不明,却在那涌动
  •     我是因为长的是绝境,短的是人生这句话才买的。觉得写得很好。但是书里面的故事还是比较一般的 。
  •     生命的本质是孤独,细节处动人。
  •     每一篇都如此贴近现实,困境活跃在纸上,让人有一种窒息的感觉。
  •     十分耐读的文字,相信是你喜欢的。 不做多的评价,一切不言在书中
  •     包装很精美 书质量很好 是正版书啊 很值 啊 感谢当当网!
  •     刚收到书,很漂亮,正在看,一直喜欢崔曼莉~
  •     不错的短篇小说集,喜欢里面的求职游戏
  •     别人代买的,应该不错吧。
  •     身为残障女性中的一员,我向来很关注描写残障人生活的文学作品。但令人遗憾的是,此类作品不但寥寥无几,而且通常水平低下,看了不是让人大失所望就是气不打一处来,总觉得没有真实地反映出残疾人的生活和心理状态,属于隔岸观火隔靴搔痒的一类。 最近看了崔曼莉写的《房间》这篇小说,通读之下感觉尚可,算是相关作品中描写得比较到位的一篇。对重残女性日常生活的描述和心理状态的分析都挺逼真,虽然文字略显冗长琐碎,但起码读过之后不会让我觉得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 互联网的兴起的确给残障人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使他们即使身处斗室也能接触到外面的世界。但是这一切却终究是虚幻和肤浅的,在最初的新鲜热闹过去之后,生活依旧不会发生实质性的改变。残障对于残障人像是一堵墙,除了带来生活上的不便和精神上的痛苦之外,更使很多健全人不愿逾越它与其深入交往。 然而残障人和健全人说到底,并不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生物,只是分别处于人的不同状态而已。健全人比起残障人来,不过多了些许运气:没有患上无法治愈的疾病,没有遇到惨烈的意外事故,甚至没有经历过年老力衰……但是就是这些幸运,却给了很多健全人傲视残障人的资本,使他们经常会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来。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对残障人的偏见与歧视就不用说了,即使那些自认为对残障人士很有爱心的好心人,其实也未曾觉得残障人与自己在精神上是平等的,一样会对生活有着与自己相同的要求与渴望。也许他们会在你跌倒的时候将你扶起,在你需要帮忙的时候伸一下援手。但是除此之外,他们的生活圈子中不会有你的存在,你的心事也没人愿意认真倾听…… 小说中的余小可就是如此,虽然她与小说中的“我”有着十几年的友谊,但其实并没有真正了解过“我”的内心,而“我”与余小可也是有着内心隔膜的,所以“我”才会怀疑余小可对“我”好的真正动机,甚至会为了所谓的“爱情”不惜放弃友谊。然而现实却跟“我”开了一个莫大的玩笑,“我”所看重和渴望的那些,不过是美丽的梦幻泡影,到头来能与“我”真心相伴的,依旧只有父亲与余小可而已。 有形的房间似乎是容易走出的,比如通过互联网和各种媒体,就能让许多原本陌生的人聚集到“我”的身边。但残障这堵无形的墙却很难打破,虽然认识了那么多人,他们却依旧是些熟悉的陌生人,彼此身体的距离已经很近很近了,可心与心之间还是隔着厚厚的墙,未曾相遇。到底应该如何打破这堵墙,使残障人与健全人能融洽地生活在同一世界,小说没有给出答案,也许这个命题太宏大了一些:个人要经过怎样的痛苦与挣扎,才能冲破重重樊篱,获得真正的自由,这不是一篇短篇小说能够表达得清楚的。
  •     尤其是登在北青报上的篇
  •     卡卡的信仰中的小说,如卡卡的信仰,房间,关爱之石,翡翠镯子,真是写尽了女人的复杂与幽深,一部直抵灵魂深处的人性之书。
  •     虽没一气呵成 但也是难得被勾着最快速看完 很久没有的感觉 冷的人静的字 太符合对一切“不矫情”的基本要求.... 除了最后一篇 稍有不喜
  •     长的是绝境 短的是人生 奋力挣扎后再归于平静的才是生命
  •     可以写好的小说让人佩服。不过这种中短篇应该是最难的了,如崔曼莉所说,要一针见血。恭喜,你做到了。
  •     精装的一本书,设计装帧很漂亮很精致,超值~
  •     稍微有点受不了她笔下的女人好像对全世界都性冷淡。
  •     书中的每个人物都处在各式各样的人生绝境当中,当人们面临绝境时,更能凸显真实本原的人性,带来破茧重生般的成长。这便是绝境之于人生的意义。
  •     给妈妈买的\'妈妈说喜欢崔曼莉书是硬壳包装\'喜欢
  •     几篇小说都不错,值得看一看。
  •     关爱之石
  •     刚收到,还没看,应该很好看。
  •     设计很好,有股经典的味道
  •     偷爱警/文 洛神的文字,让我回想起一部书。有个小孩用一壶开水慢慢倒进小鱼缸,看着那些鱼绝望挣扎无路可逃最后被烫死。有时候小孩去田野里头抓癞蛤蟆,抓癞蛤蟆,然后就在泥巴先糊一个小窑,用泥巴堆起来窑一样的一个泥堆,里面铺一层生石灰,然后把癞蛤蟆关进去用稀泥把它封上,在上头留个小洞,把冷水灌进去。 效果是这样的,生石灰遇到水就会发散产生极高的温度,在蒸汽泥泞中一阵呱呱的受刑惨号由强变弱,气散声绝,扒开这个泥窑,看见癞蛤蟆的丑恶皮肤完全剥离,露出出生婴儿般的晶莹酮体,在死亡中显出一种纯净的美丽,好可怕的文字。(摘自梁文道介绍的一部书) 书中的小孩和《杀鸭记》的“我”,心理变化挺相似的。疑惑、不解、彷徨,想找到一味解药,解开心里的症结。然而,解药熬制的过程,不太寻常,没有观察,客观环境,考虑社会道德。如此一来,喝下解药,虽然缓解痛苦,迎合满足了自我的欲望,心情有所舒缓,病灶却依然存在,而且灼热的胃痛,越发刺激,挑拨着神经的跳动。 “我的大门外,有一个小池塘。小池塘位于村子最边缘的角落。”第一段文字,突显出“最边缘”和“角落”,逼仄的词汇,像是一种威慑,直逼心底死角,孤独和拒绝,构成一种心理缺陷。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只是想要得到,一点点的收获,为了狭隘心灵的俘获。体验那份,只属于自己一人的满足。 他孤立无援的站在一边儿,瑟瑟发抖,没有亲人的嘘寒问暖,没有朋友的交流,没有密友的吹嘘,没有了顾虑和烦恼,没有了吵闹和喧嚣,什么都没有,只有一群不知道从哪来的野鸭,他们如同侵略者,搅乱着平静和谐。生活本该是无忧无虑,轻轻松松,但这群鸭子,从来不考虑“我”的感受,无端的侵犯,就是挑衅,“我”变的很焦躁,甚至有些怒发冲冠,问邻居、问母亲、问朋友,好久没有联系的人,这一下子都联系上了,辗转反侧,动手的人,还是自己。一个硕大无比的坑,圈住自己,圈住一块天。鸭子被埋,故事结束。一串泪珠,洗刷罪孽与无辜,洗刷肮脏和丑陋,摆脱不掉的情感,因为鸭子再聚首,也因为鸭子,再次终结。 洛神这个构思很巧,很有反嚼的味道。实际来看,可以填充更多的内容,一部很虐心的小段子。 《杀鸭记》肯定和电视剧有关,要不然,不符合洛神的惯有套路,以此来看,洛神在尝试文路转型。只是这次的短小说,加了一点料儿,精心秘制,虐情味的鸭子,你尝过没有,比全聚德的好。
  •     长的是绝境,短的是人生。生命的意义在于承受孤独,直面绝境。
  •     崔曼莉的短篇还是比较不给力,每一篇感觉都像是个长篇的开头,看出点儿苗头了又戛然而止,有一种吃夹生饭的感觉。
  •     这是一本让人看了之后心情比较压抑的书。
  •     很羞愧的说 还没看……
  •     如书说、长的是绝境,短的是人生。。
  •     卡卡的信仰是个有趣的故事,信仰是个喜欢成熟女人的混血外国小男孩,回国读书期间拐带走他的女老师私奔,卡卡是个小女孩,从她的角度刻画让整个故事蒸腾着青春萌动的气息,有趣的是对故事中所有女人心理的描写,简单而入木三分,对于信仰莫名而原始的喜悦感充斥着每个女人的内心,也许都有隐隐的冲动,你来了一下子,却改变了我一辈子~
  •     毛概课刷完短篇小说《卡卡的信仰》,作者说“每次读都有‘被成长的触动’”,我已然不记得一个十二岁的女孩子的内心是什么样子,也不知作者的书写是否是贴着人物来的。我只感受到语言的粗和部分形容词的矫情。
  •     冷静又克制的叙事手法让人喜出望外
  •     不是我喜欢的风格
  •     《房间》一文读着读着就让人想起《心是孤独的猎手》。 但当最后一句“黑夜终究是要来临的,它们比白天更长久”出现的时候,乔英伦的身影兀然浮现脑海;这才醒觉这份孤独的感觉并非仅仅来自《心是孤独的猎手》,它来得更久远,它藏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每当静夜独坐是它会被唤醒,当阅读《房间》之类探寻它的文章时,更会清晰浮现。 这是每个人类都拥有的情愫。 所以每当听见汪峰嘶吼“无论我们怎样,我们永远是这美丽世界,的孤儿。”时我总是感同身受。当然《房间》一文还有很多亮点可以说,但是面对这样精致的文字使我不自觉产生惶恐的感觉,因此不得不只陈述最想说的话:“崔曼莉的文字是我读到过最精巧而有灵性的,因此我来到这里。”
  •     喜欢崔曼莉的作品 有女性独有的细腻 理性的眼光看待感情 生活 工作
  •     喧嚣中的清新
  •     故事讲得很好。
  •     被美化的轰动大事件。
  •     杀鸭记还蛮特别的,求职游戏像故事会里的长篇
  •     卡卡的信仰
  •     崔曼莉的文字总是让我有种安全感,又有种淡淡的忧伤,矛盾又和谐。
  •     因为看了《浮沉》喜欢上了崔曼莉,收到书马上看了几篇,很喜欢。
  •     各个故事都令人疑惑,令人不解,令人深思。说实话,第一遍,不太懂,比如 杀鸭记
  •     实物比图片中精美,书名地方都是起鼓的,没有华丽的装饰,大方经典范儿十足,文字耐读。
  •     在尘世的喧嚣中,寻一片净土,泡一杯茶,读着崔曼莉的文字,是一种享受。
  •     浮沉看过,这本还没看,希望能够好看~
  •     之前看过崔曼莉的《浮沉》,太好看了,这本是冲着浮沉买的,书也很精彩~
  •     淡淡的,很感人。喜欢
  •     一直喜欢崔曼莉的文章,书的包装也好。
  •     对于当年是为数不多的中文书,不过说真的,这些故事都挺没劲的
  •     还没读,翻看一下,我喜欢。
  •     第一次看崔曼莉的小说·· 看了推荐才买的的,也没抱太大的希望,但是没想到我就这样完全被征服了··· 其中很多短片不言而喻给了我致命的吸引力!! ·
  •     生命的本质是孤独。心声。
  •     曾经读浮沉的惊艳已经逝去,大概我也长大成熟了吧,只觉得无病呻吟咀嚼无谓。可能只是不适合我个人的阅读口味了吧。整本只有《求职的游戏》有些共鸣,虽然大哥来的莫名其妙。
  •     生来若是一支烟花,明知绽放后是坠落,却必须要引燃啊。 因为害怕结束,于是宁愿潮湿着身体等待腐化,这样的结果,才是错误的吧。 所以,与年龄无关,与时间无关,与空间无关,与人世间的一切规则无关, 只与要去爱的那个人有关。 去爱,也许一切都不对, 但若错过,那么要到哪一个时空,才能与你有场大家都说是正确的爱? 既然现在遇见,我就不再等待。 这段唯美、病态、热情、彼此炽烈燃烧、疯狂占有、爱欲纠缠的残酷情色童话, 就这么落入尘土,从绚烂到苍白了。
  •     还没开始读,刚读了第一节生命的本质是孤独的,就冲着这句话来读这本书的。
  •     抑郁症,就要读这种最无望的书,是变相的自虐吗?毕竟长的是绝境,短的是人生。
  •     内涵很丰富的一本书,逼真地写出了各式各样的各种人生和人性,称得上是一幅真实呈现百态人生的众生图。
  •     文艺方面来说,真的是惆怅非常,洗刷思想的一本。从2B方面来说,是一本家长里短的茶余饭后……人生百态不尽如此。5分,很好看。
  •     印象最深的就是房间和杀鸭记,感觉一般。
  •     《卡卡的信仰》中的作品,大多真实而理性,让我感觉作者如同一个尘世中的清修者,无论这尘世是祥和还是喧嚣,是美好还是肮脏,她都在静静地观察着,无欲无求,超然物外,之后以冷静的笔调勾画出这尘世的一个或几个片段,供人们咀嚼与回味。不论你是否喜欢她笔下的尘世,有一点你始终无法回避,那就是——真实。
  •     对于此书,我已经从报纸上有了一些了解,所以迫不及待地从网上购买,今天书一到,本着先睹为快的想法,阅读了其中一段,让人感触颇深,个人认为书中的内容不仅对成人有教育意义,且对青少年的成长也是有不可多得的作用,让她们在人生的成长过程中体味到更多的感受经验。
  •     原谅我,看不懂,权当看小说
  •     崔曼莉短篇精彩汇总,是我最期待的小说集,非常精彩!赞!当当网的速度也很赞!5星评价!
  •     近年来少读到的有质量的大陆短篇小说集
  •     他喜欢崔曼莉的书
  •     没有惊艳的感觉。给四星是因为多少写出了点我小时候看书的感觉
  •     小幸福,每一个人的都不一样
  •     不是偏见,真不习惯女性作家的作品。至于这本书,3年前,我可能还比较喜欢,现在觉得不过尔尔。不过《求职游戏》这个中篇,倒是值得那些找工作的人一读。
  •     几乎所有的故事的结局都让人大跌眼镜,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
  •     朋友送的书 磨洋工般读完了 要尽快把呼兰河传也读完
  •     一直喜欢崔曼莉的文章,书的包装也好
  •     很奇怪这样的作品居然没有得到关注,查了一下作者其他作品,长篇有股畅销书的味道?虽然只看了一半,但不得不承认作者对短篇的把握是精准的,即使有些用词稍显矫情,但节制的风格和冷漠的笔触都让我觉得是国内少有的优秀短篇集。
  •     一个与其相熟却莫名谄媚的邻家大叔、一个慈爱有加带一点点哀怨的中年母亲,一个工于算计精于经营的生母,一个情窦初开却心事重重的少女,一个少年老成有相当自理能力的绅士孩子,一个孤苦伶仃的大龄女教师。 作者在写一段畸恋,但其实想叙述的是,这段畸恋背后人物的成长故事。作者真正想说的是,没有什么是凭空而来,这全部的现实终有它的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畸恋,因为恋爱者的性格本身就是畸形的。为什么他们本身的性格畸形?因为他们成长的环境是畸形的。为什么他们成长的环境是畸形的,有的是因为上一辈人的欲望,有的是因为彼此关系的错综复杂,有的则是因为命运本身的悲剧。文中信仰深知自己的“不一样”,这不一样不仅仅是混血,而是在说,造就他的,是普通人难以项及的幽暗。他知道别人看到的他的不一样,仅仅是肤浅的外表,但在内心深处,他其实早与同龄人绝缘。卡卡终于明白了这一点,却无力改变,她无法在转眼之间把自己变成他想要的成熟女子,只因她也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成长,独有的严肃与心事重重。卡卡与信仰,显然这并非是普通人家的孩子,不普通的命运造就了他们的不普通,也让他们自己,在人群中变得独立而陌生。而信仰,显然是更特殊的那一个,所以卡卡心目中的信仰,才那么刻骨铭心。
  •     这本书中最长的小说是《求职游戏》,写了一个失意颓废的年轻人在高人指点之下不断面试求职,成功成为外企销售的故事。故事很流畅,有《浮沉》的影子,非常适合拍成一部励志电影。
  •     一星赠与求职游戏,这一篇读的津津有味
  •     读着《臭味相投》,想起了大学时代的生活,贫穷但执着,追求着所谓的爱情。作者写的每个故事,虽然人物、事件都不相同,但都感觉很逼真。
  •     我是根据2012年年终书评选的这本书。评价很高
  •     这种冷静而又克制的笔法常常让人忍不住打个寒战,抬头看到田妹在被窝里睡的正香,忍不住过去抱抱他,只有尘世间的温暖才足以抵御那洞察人世的凉。
  •     润物细无声
  •     最喜歡:治療
  •     好书!崔曼丽写的,文笔细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