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作品集 > 诉讼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2-5
ISBN:9787542636805
作者:[奥地利] 弗朗茨·卡夫卡
页数:228页

也许有无数个约瑟夫·K

之前读曹庸译本的《审判》两遍,孙坤荣译本的《诉讼》一遍。 虽然现在觉得《诉讼》这个译名可能更贴切,但是就译本内容而言,最喜欢曹庸的翻译。 《诉讼》是我最喜欢的卡夫卡作品。十年前第一次读他的短篇《变形记》,没有任何感觉,又过了两年,第一次读《城堡》,只是觉得K好烦人,整个氛围好烦人。后来又读了一遍,依然云里雾里。就此搁下卡夫卡,期间只在《法律之门》里面读过那则《在法的门前》。 直到五年前,在图书馆偶然翻到曹庸翻译的《审判》,读之大惊,一发不可收拾。 那时候,我已渐渐对卡夫卡描绘的司法体制不再陌生,甚至如此荒诞的描写,我也觉得能够感同身受。读书也许真的也看机缘。 以往我只是注意约瑟夫·K和法院的拉锯,这次我忽然注意K第一次去法院阁楼几乎晕倒的时候扶住他的那个法院女职员。K似乎在和一个体系厮磨,同时也是他自身所属体系的一份子。女职员与法院,正如K与银行的一种投射。甚至可以说,在银行办公室门外苦等K的那些客户里,也许就有另一个约瑟夫·K。

游离社会边缘的孤独人

典型的卡夫卡风格,读完之后仍觉得一头雾水。尤其还有许多未完章。这篇文章开写于1914年8月,婚约被解除后不久。文章中的约瑟夫·K是一个孤独的人。首先,他缺乏友情,虽说在他刚开始被逮捕时,曾说检察官是他的朋友,但这个朋友自始至终都没有出现,当然也没有给予K任何帮助;其次是亲情。他的叔叔来看他也仅仅是因为女儿告诉他K陷于一场诉讼中,K的表妹之所以写这封信,仅仅是因为她生日时K没有去看她。而叔叔推荐的律师业没有帮助K很多。至于母亲,刚开始母亲总是在信中叮嘱K回来看她,但自从信教后也不太关心K了;爱情自不必言,他只有一个情人,每周在固定的时间去她那里,而缺乏精神交流。可以说,约瑟夫·K是一个极其孤独但不自知的人。他也试图找人谈心,希望人们了解他,但均以失败告终。对于他最后被杀死的结局,我不知道是不是在暗示,是这个他想融入的无情社会杀了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读卡夫卡的感想

1,卡夫卡昨天我刚读完卡夫卡的一本《诉讼》,不长的。读得快的人,一下午说不定就能读完。我在读完后的第一感觉仍旧是,卡夫卡后盘脱力,和《城堡》一样。我又仔细看了《诉讼》的后记,德文的编者也摘了卡夫卡书信中的内容,说卡夫卡抱怨在他的《失踪者》这本长篇小说中,情节在他的四周发散出去。因为卡夫卡是随意地从一个开头开始,然后自然而然地让情节发展,因而确实让人感觉到在长篇小说中无法控制。就我个人,读《城堡》的感觉,如果卡夫卡果真写完的话,这本小说也许要10本,铺了太多的线和太多的情节,无数的伏笔都得不到解说,而新的人物情节关系又纷至沓来。由于卡夫卡的这唯三的三本长篇小说都没有完成,在后盘少些润色,也是正常的。当然,我对《诉讼》的思考还是很多。页边的笔记做的密密麻麻。就它的第一章和第二章来说,笔力和功夫是很明显的;尽管卡夫卡并不擅长于大众的常规的烘托与描写,然而套路他也都做得很明晰,很有棱角。我对这本书的笔记和上一本《城堡》做了比较,确实是密麻了很多。对于卡夫卡的行文和小说越发习惯,并且更加了解其整体的为人;再对比最早读的中短篇小说,那笔记是多得更多了。卡夫卡其实是并不擅长长篇小说的;其实读他的阅读体验是不畅快的。然而尽管这个暑假被这位作家受尽了折磨,我仍然对他致以最为崇高的敬意,以及最为亲切的友谊。尽管我不能对他诉说,而只有他对我诉说,然而他对我诉说的话,确实是很亲切。我有几个朋友,这里就举两个好了。就举陈兆宇和黄程,他们也和我常常交流。我们交流的问题,主要有社会,生活的思考;我最近和陈兆宇谈过女权,以前和黄程谈过哲学思想。他们确实是能够和我产生共鸣的。但是人生观念,确实没有很能够理解我的人——而且我确实也并没有能力去表达。这时候,卡夫卡提供给了我他的人生图景——他的人生图景比我更迷人!我又读过王小波的杂文,他也有很强的人生观。他的人生观是坚定的,达观的;很对我产生影响。导致我读他的杂文读了一会就不敢读了,因为我更希望自己的人生观念由自己来形成,而不是别人告诉我。当然王小波并没有灌输,不过我确实比较害怕别人来影响我。我是看重自己思想的纯洁性的,对于任何的作品,我希望和它保持一定距离,或者能完全掌握住它,不至于为它所伤。《圣经》也是一样,最近也不敢读,读着读着,竟然对耶稣的事迹半信半疑起来,这种态度,我个人还是不能接受的。然而卡夫卡的人生图景,如此诗意而怪异,真是美妙至极。我有一个理想,是做一个和别人不同的人。我之所以有这个理想,也许和我的生活有关系吧。卡夫卡在这点上是和我相似的,作为一个普通的小职员,他在繁忙无聊的公务之余进入了一种疯狂的沉醉——这种境界,我是非常羡慕的。我的理性侵蚀了我,这让我难以诗意起来;所以我开始考虑自己的专业,是否要从之前向往的物理和数学,转到文学方面。刚才我又读完了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中的一章,实在很巧,在千千万万的作家中,他竟然写了关于卡夫卡的评论。他的评论是很有价值的——我本来对这本书不太待见,因为其中出现的作者我常常不熟悉,而且作者又掉书包,我不喜欢——但是尽管掉了很多书包和说了很多主义,他对卡夫卡的意见和思索还是和我有很多相通之处的。如果有一些不同之处,我得承认,他对卡夫卡的想法更连贯,更体系,也许更成熟。然而,我们的观点在最大的地方是联结的。这很让我产生信心。我在另一篇有关文艺评论的文章中也提到一个观点,认为文本的分析应该完全基于文本,并且深深挖入文本。正是这种信念催生了我很多思考,并且对卡夫卡亲近——现在当我看到另一位有声望的评论家和我的观点相似,当然一方面沾沾觉得自己和他的境界差不多——名头还是会对我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也更加深了自己的信念,并继续用这种方法分析其他文本。我今年17岁,我的过去的人生,如果回忆起来,有个作家说,像一个曝光过度的照片——这对我还不是很贴切——我个人认为最好的形容就是梦幻。它们在很多地方简直不合乎逻辑。比如我在13,4岁的行为,乃至去年的行为,都是愚蠢透顶的——现在想起来,又是害臊又是惊讶,自己曾经竟然是这么一个人!同样,我还对现在的自己感到害臊,觉得自己作为一个人类,实在是一件不幸。无法对自己的意志和身体做出理性的掌控,在思索时无法做出最必要的思力,还常常想睡觉——但是,最让我感到惊讶万分的,是人类的愚蠢。我简直无法说明,自己对于自己的家庭,周边的亲戚,许多同学,电视里的人,网络上的事情,这些事情是多么得愚蠢!更愚蠢的是,我竟然有时还身在其中,乐在其中。我感受到,这不合逻辑嘛!这简直就是一个梦。昨天我还做了一个梦,梦见:我在车旁似乎用刀捅死一个人,我并记不得自己是捅死了谁——接着,我发现有人在追我,我逻辑补足认为他发现了我做的坏事——我跑到桥边,他追上了我,并且拿刀要捅我,我当然做出了抵抗,并且解释,说我没杀人;然后他说,确实你没杀人,但是,他似乎流泪了,喊道:为什么你让你妈妈杀了龚家辉?我听完后先觉得有点惊讶,紧接着,我就认同了,一定是自己让自己的妈妈杀了龚家辉,或者是自己杀了龚家辉而他搞错了——后一种情况我可以忽略不计嘛,因为它对我不利。我就喊道:他是个流氓!我的脑海中的意思是,“她”指我妈妈,我在生死关头找了替罪羊出来。可是话说出口,却觉得这个“他”却有点像龚家辉。这时他刀抵住我后心——这时却又有点像枪——把我推到旁边的一个房间里,说你自己和你妈说去吧。这时候我害怕极了,并且眼睛转了一下——我在小时候做恶梦,突然意识到自己在做梦,就会转眼睛。我怀疑,因为做梦是快速眼动的,转眼睛确实能让梦醒——并且我醒过来了。我醒过来后,觉得为什么是龚家辉呢。确实,他和我居然最近闹了一丁点不愉快——这点不愉快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之至,如果真有什么事请,我就不会在这里如此真诚地说这个梦出来了。实际上,这点不愉快是他错怪了,或者错认了我,认为我心胸狭隘,竟然认为他活动安排得让我无聊,并且怪他;我确实是没这个意思,而听到他这么认为,却心胸狭隘起来,后来仍旧有点耿耿于怀——可见我确实心不大。但这件事已经过去了很久,而且我也并没有怎么想起它来。因为我已经不太相信弗洛伊德了,我后来就没怎么想它。今天的一整天就从这个梦开始,并且整个的过程都在做一个梦。我醒过来就不知道在干吗,后来又不知道在干吗,然后我记得很清楚,去看A片了;并且在看的同时还玩点小游戏——这两者,我诚然是很久没做了。但是这两件事情根本就不是一个正常的人类会做的事情嘛——在做这两件事的过程中,我陷入了一种“疯狂的迷醉”的境界;不过其实这两件事,尽管联系起来很自然,却仍含有一种幽默。我看伍迪艾伦的电影里有过一句,这女人和我在沙发上做爱的时候却看电视,让我很没感觉。当时我就笑了。现在我边看A片边打游戏,确实也有这类似的感觉。不过,我打游戏和看A片,确实看出了点门道。这点我会在后面提的。我对过去的回忆就感受到像回忆今天的梦一样,他们的主体仿佛都是我,又仿佛都不是我;他们的背景仿佛就是我眼睛现在所能看到的这整个的世界,但又仿佛不是;他们模模糊糊,不太真切,并带有着一种朦胧的诗意,有时让我心生恐惧,如同心面对着一个洞将要掉下去——比如今天的这个梦。而自己当年喜欢一个女生做出的种种丑事,又让我觉得面红耳赤,害臊无比。这些生理反应都是非常真切的,可是这些事情却都早已过去了。这就是梦幻。卡夫卡的整个生活,实际上,从简历上看,是平淡无奇的;但是他的整个生活又完全充满了梦幻似的,让他的文章充满了这种奇妙的感受。我说过,有一次我在美国听一场音乐会,奏响了西贝柳斯的某一首交响曲;可惜我已经忘记名字了。那首交响曲真让我目瞪口呆,因为我从前听贝多芬也好,勃拉姆斯也好,都是堂而皇之的,正正当当的;但西贝柳斯这首,真是诗意挥洒,如同一个指挥家拿着一根非常长的指挥棒,在那里指指点点,不按章法;但举手投足间竟然让人感受到一种摄人心魄的魅力,让人的眼睛跟着这棒端并且眼花缭乱。这正是我读卡夫卡的感受,在没读多久我就感受到了这点。后来,他的中短篇小说越来越多,而我在感受到这种诗意和梦幻的第一感觉后,发现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的灵魂——这点尤其和我在同期间读的屠格涅夫相对照,后者的猎人笔记是一个平庸的,正常的,语言优美的;谁愿意读这样的文章呢?这种文章,只是高中同学的范文的进步而已;屠格涅夫的笔力当然要胜过他们,但是仍然索然无味啊。只有卡夫卡,他那干瘪无比的文字,乏味无比的情节,毫无性格的人物,莫名其妙的句子,竟然组成了一副神妙的境界。这种境界,不正和梦境相似么。尽管一切都不合逻辑,但是却那么令人神往——当然,卡夫卡更不容易。梦境千变万化,而卡夫卡带着镣铐跳舞。他写的实际是现实世界,他用的也只是普通的笔,但笔下能生花,纸里能造梦——而这梦折射出了现实,并且在这一重折射中充满了奇妙的,怪异的思想。这些思想尽管没有什么前后因果,不成体系,乱七八糟,我自认为,也没有我的深刻——但是非常有趣,而且都是我没有想到过的。他们不以理性和逻辑为基础,而是以诗意和心灵为基础。这就是诗歌,这种诗歌和中国的古典的诗经楚辞,唐诗宋词不同。他们只是中规中矩地,即便如李白李贺,也只是如钱钟书一般地单纯联结——给人以一种炫技的态势。但卡夫卡不炫技,卡夫卡和这些人的区别,在于他不是以丰厚的知识为基础,以天资的悟性为线来联结;他是用单调的生活为基础,并用玄妙的脑子来加工。这两点,既让人感受到一种现实生活的真实的力量,又让人感受到天才的哲思与惊人的诗意。尽管其媒介即语言是不完美的,不过这种不完美之中也带有一种风格,一种怪异的,我的理想的一种偏激和出人意表。我理想的一部分,不平凡,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体现。这也许是米兰昆德拉没有谈到的。他谈到了思想性,但是这种孤独者的灵魂,他并没有涉及。我17岁的生活,即便在我现在的自己看来,都带有着梦的性质。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封闭自己已经很久了。在我的大一的时间,我就封闭自己;我并不是很用功,我剩余的时间看书,听音乐,看电影,打游戏,看黄片,但都是一个人;要不就是一个人散步。现在暑假,这种个人化的生活进一步得到了升华,我并不见朋友亲戚,在家里就面对我的家人,而我又确实不多交流;我关在书房里,偶然地,感受到自己是这书房里的艺术家,这世界的孤魂野鬼。这梦幻的孤独正是我的追求,因为我的追求是做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由于我的童年实际上并不是很愉快的,也许是这造就了我孤僻的性格。我和卡夫卡一样,也有一个比较强势的父亲;不过也许没那么强势吧。我的孤僻,也并不久来,仅仅是这两年,我才开始追求这种孤独的。所以卡夫卡也许就是我的将来;我也盼望着有这样的将来。和卡夫卡这种可以说变态的生活比起来,那些在上流社会的所谓“贵族”,这也许是我父亲希望我成为的人,显得无聊透顶之至。卡夫卡对这类人也有很动我心的描写,卡夫卡的小说真是一切!


 诉讼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