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记者》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职场 > 实习记者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1月
ISBN:9787506033640
作者:西门媚
页数:215页

实习记者

这是一本写上个世纪90年代北漂的事,有很多辛酸的事,也有一丝丝小小的浪漫在里面。主人公杨蔓是一个队北京抱有很大的希望,但现实有不是那样的好,在她的努力下才慢慢适应。杨蔓喜欢艺术,穿梭在京城的各大展览中,认识了怀有梦想的小辉······

实习记者

看作者心得的时候感觉还是有的看,但整个内容小说的成分过多了,实际没太多涉及专业性的东西,也很少看出作者的心得在里面,主人公好像可以是从事别的行业也没什么太大差别,只不过以报社为背景或者主线叙述故事而已,结尾又感觉挺突兀的,就是个戏剧性的悲情收尾,巧合太多,情节看起来不是很顺畅。和预期太有差别,权当个故事看就可以了。

成长就是不断地实习人生(转)

看见南方都市报有《实习记者》的书评,写得真好,转过来。作者:刘天昭http://epaper.nddaily.com/C/html/2009-02/15/content_703565.htm  □媒体人士,广州  经常看西门媚博客的人,都能感觉到她的平静与耐心,她的温暖与清新。好像即使描写喧嚣的大街,她也能一辆车一辆车、一个人一个人、一棵树一棵树地讲出来。而且被她那么一讲,大街上的事情好像也就很简单了。她的这本长篇小说正是一样,轻轻松松地,就把现实世界的复杂和年轻人成长的微妙都说出来了,说完了还挂着我什么都没说的表情。  《实习记者》讲的是一个叫杨蔓的年轻女孩,在北京某报社实习的故事。杨蔓的性格非常可爱。她很坚强自立,能吃苦,在很恶劣的环境下,也能坚持;同时她又非常热爱生活,一点一点地耕作,一块花布,一支热得快,都能改善她的生活,让她高兴起来。她一点不觉得苦,有时感到孤单和思乡,可是她不纵容自己在这种情绪里沉溺。她看起来不像是个对自己多严厉的人,更谈不上什么世故,可是事情发生了,她做人处事的原则清楚坚定,她简单地忠于内心,事情就都做对了。生命力不仅要旺盛,还要以健康的方式展现,才让人喜欢。杨蔓的精神气儿,一点儿都不浪费,一点儿都不九曲十回,全都恰到好处地,不急不缓地,绽放。小说读到中间,你会感到仿佛自己也在那个报社里,然后猜想如果在办公室楼道里遇见杨蔓,你会被她的一点不吵闹的热情所感染,你会很高兴周围有这样一个人让你感到年轻真是美好。这个姑娘的生命力,真是又安静又充沛。  一本小说的主角,是一个经得起慢慢品味的美好可爱的人,那么这小说就已经一定好看了。  作者说,她的主题是成长。杨蔓的成长是不着痕迹的。在故事开始的时候,这个小姑娘对北京有许多模模糊糊的想象,所以,一些符合她的想象的事情发生时,她就有那么一点点激动。比如说跟几个艺术青年在一起吃饭喝酒聊天度过一个绵长而亢奋的周末,比如说与另一个女青年坐在公园的茶馆里谈艺术谈人生,比如终于租到了一处像模像样的房子开始经营自己的小家,比如说写了一篇稿子帮助了一些不幸的孩子的家长……这里面,有对青春的想象,也有对独立生活的成年人的想象;有对艺术的想象,也有社会化的都市生活的想象。当然还有更多没法想象的事情,更多与想象相反的事情,所有这些事情循着生活的秩序自然地发生,带来满意、带来惊讶、带来失望,原来是这样的啊,果然是这样的啊,怎么是这样的呢,随着这些轻轻的感慨,外部生活,或者作为成年人的自己,都慢慢熟悉起来,于是慢慢习惯起来,慢慢从容起来。然后,这个女孩的内心,或者她处理事情的方式态度,似乎就都成熟了。这样一个过程,好像是在实习人生。可是我们知道,这种仿佛成熟的感觉不会停在那里,那条河流一样的东西还会让人继续成长。所以实习人生的这种感觉,可能会一直伴随着人生。这可真是一件不错的事啊。  按书中所讲,故事发生在1997、1998年,那个时候中国平面媒体正在酝酿一场变革,身在其中的人自然会感觉到躁动,或是激情。故事的结尾,杨蔓离开北京,来到广州,并且想到“南方新闻周报”去看一看。熟悉中国新闻行业的人都会想起来,那正是《南方周末》一纸风行的年头。这本《实习记者》无意于书写中国当代新闻史,不过是把那些大风云投射在一个小小实习记者心里的激动、向往和几乎是干脆直接的去留取舍,写得清楚明朗。一点不夸张,一点不争夺注意力。就像爱情或成长一样,理想在杨蔓身上支配她的时候,也只是保持着原本的浓度,一点没被矫情和夸张败坏。什么事情都那么自然而然,没什么可大张旗鼓的。  读这本小说,通篇都可以带着愉快轻松的心情。小溪水一样清澈流畅还有点甜丝丝的。只是有一点我感到很困惑,杨蔓同学为什么要在故事的开头,与一个基本不相干的男人,相当草率地,搞出一个一夜情来呢?

长平:终于有人开始这样讲述了

不同的人在这本书里看到不同的东西,有的人看见成长,有的人看见爱情。我喜欢下面这个角度:《终于有人开始这样讲述了》      长平 /文                  很多年前,看了电视剧《神探亨特》之后,我构思了一个故事。中国有自己的特殊国情,警察干的不是外国警匪片里的事情,一定要找和它类似的职业的话,那应该是记者这个行当。所以我的故事基本上就是那个电视剧的框架,只不过其中的美国警察换成了中国记者,也是一男一女,工作上是黄金搭档,同甘共苦,感情上惺惺相惜,但有缘无分。每集讲一个故事,几十集下来,可以讲遍整个中国社会。       我的野心比警匪片要大得多,就像记者的视野比警察要大得多一样。我心中想的是,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故事太精彩了,也太重要了,只有借助记者的眼睛可以看得更多一点。曾经有一位叫威廉·曼切斯特的美国记者,也这样看上世纪30到70年代的美国,他写了一部书叫《光荣与梦想》。他写得非常生动,不过没办法拍成故事片。       我给一些朋友讲过这个构思,有搞电视剧的人真的感兴趣了,要我拿出了一个提纲来,我却一直没有去写。其中的原因我并没有多想,因为我一向比较懒,想做而没有做的事情太多了。直到看了西门媚的小说《实习记者》之后,我才发现其中有更严肃的因素。       《实习记者》里面的主要角色也是一男一女两个记者,也讲到了一些“警匪”故事,但是小说的立意并不在这些情节,更远远超越了电视剧的趣味。西门媚给了它一个很了不起的定位,谓之“成长小说”。这个定位让我幡然醒悟:我恐怕根本不可能像先前想的那样去写那个电视剧,因为我不是一个看客。那些故事对我来说,并不是茶余饭后消遣的谈资,而是我生命的一部分。他们耗尽了我的青春,不知道还会耗掉我多少岁月。我相信让一个珍视自己生命的警察来当编剧,《神探亨特》也不会写得那么轻松。       成长小说是小说中很重要的一个种类,它要告诉你的是:看,我们就是那样成了这个样子的。一代人来,一代人去,在通过自己的经历认知外部世界的时候,也在寻找自身的价值。内外兼修的结果,就是我们这个社会。不光是高楼大厦和柴米油盐,还有我们的精神所系。世界对我们的影响,和我们对世界的看法。       从广义上说,几乎所有伟大的小说,都会涉及到成长的主题。在这个意义上,西门媚的自序里说得很好,“愿成长伴随着我们的一生”。狭义地看,成长小说从18世纪的德国成长起来,因为那时候的德国分崩离析,年轻人苦闷彷徨,成长中充满了丰富的感受和思辨。后来又在19世纪的美国繁荣昌盛,因为那时候的美国朝气蓬勃,遍地都是年轻的梦想。20世纪的中国一直在苦海里泡着,也出过一些优秀的成长小说,不过后来一度全都走上了《青春之歌》的革命道路。知青作家为记录他们的青春岁月,作出了令人尊敬的努力,但真正好的成长小说并不多见。到了最近的二三十年,整个中国都再度成长的时候,关于这一两代人的故事,最值得讲述的成长,却没有多少人去讲述。       媒体既是人世沧桑的见证,它自身也同时经历着艰难的成长。在此期间,它裹挟了大批像我这样的人,当年的文学青年,当初从来没有想过要把自己的生命消耗在这个“文字垃圾”的行业,最终却在这里面奔走呼喊。从个体生命来说,这是相当悲壮的演出。我回首往昔,忍不住会问,我们的那一转身,到底给中国的新闻记录和言论空间带来了什么?整整一代的媒体人,真的徒有飞蚊扑火的激情吗?       媒体是社会万花筒,但是它作为一个信息中介的角色,从外面看上去,是不怎么文学的。但是,作为其中的一分子,我还是希望有人把它当做生命的故事来讲述。因此,我很高兴地看到,西门媚用她的《实习记者》开了一个好头。   

你“定下来”了么?

年前在卓越上订了三本书,《实习记者》、《扔在八月的路上》、《孤独及其所创造的》。昨天才送到我手里。说实话,除了王小波的小说,我不是特别爱看国内作家写的小说,原因是什么我也不清楚。但是,三本书中我首先阅读的是《实习记者》。并且被深深的迷住了,而且我特意的放慢阅读的速度,不想一口气看完,但是,在下班后半个小时里,我还是看完了本书。这是一本值得思考的书。看完之后,总有很多小细节不断的跳出来,刺激你,让你深思。杨蔓初到北京,从找房子开始,她那种四川女性的热情与快乐,善于与任何阶层的人打交道,从而也得到了这些朴实的人的帮助,或多或少吧。她做辛苦的夜班编辑,兼职热线记录员,但没有抱怨过,她的性格以及她的理想抱负,都决定了她不是一个普通的临时工、一个普通的实习记者。小说安排了她这样的角色,但是,还是掩盖不了她的天赋和才华。她是体制内的异类,一颗清新的植物。乐观积极的杨蔓给半睡不醒的孙淼很大的震动,对于那时候的人来说,可能一个北京户口真的很重要吧。杨蔓与孙淼有一段对话是本书的支撑。杨蔓:“你在这儿呆了这么久,肯定是定在北京了吧?”孙淼:“定在?”杨蔓:“就是永远在这里了,在这儿成家立业,在报社工作到退休,在这儿安度晚年?”孙淼:“这么可怕?都安度晚年了?”杨蔓:“也不能叫可怕啊,很多人不就求个安定吗?大多数人不就都这么生活着吗?”……这样的人确实很多,光是报社里的就比比皆是,前有石主任(思想守旧如顽石),只要不犯错误,只升不降,当然犯了错误,也是层层往下找替死鬼。孙淼在升职后的第一天就犯了错误,于他来说也是好事,恰好可以出来,不用“定”在那里等退休了。当然了,吹东风的还有南方报业的崛起。而孙淼本身的问题,还得看他自己了。在本书的开头就设置了杨蔓与桑波的一夜情,觉得是作者故意这样来吸引眼球。等读完本书后,觉得这其实很符合杨蔓的性格。她做出这样的事情一点都不惊讶,她确实敢爱敢恨,明确知道自己想要的东西,不为眼前利益而丧失最柔软的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这些优秀的品质不只是年轻的大学毕业生才有的,而是伴随着一个人的一生的。在看到小说的最后几章时,我一直惦记着那个叫桑波的摄影记者。他与杨蔓肯定要发生点什么。我期待在下一本小说里,他们的不平凡的故事。(宝岛眼)

从新浪扒来的旧文,心有戚戚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01382c0100ckqi.html致青春    ——读西门媚长篇小说《实习记者》    戴新伟/文     读西门媚长篇小说《实习记者》,只用了某晚做饭到吃饭前前后后一些间隙。这样说,既可以理解为小说轻松好看,也因为这是一部情节、人物都并不复杂的小 说。但还有较私人的阅读经验——无外乎让我边读边想起了当年类似杨蔓的一些经历,相当年轻的,相当迷茫的,一无所有的,又是一点一滴的,毫不在乎的,又是 不离不弃的……那种生活状态。正是这位抛弃了安逸的成都生活去到北京、在报社做常人都不屑做“夜班编辑”兼“实习记者”的杨蔓,让我想起再过四个月,我就 进入杨蔓这行整整十年了。差四个月十年前的那个下大雨的下午,我骑车去成都东珠市街某楼找某报编辑阿仁。我希望留下来工作(意思差不多是做什么都行,设若 如“夜班编辑”,我也会做的,但显然那时我毫无行业经验,除了写过几篇豆腐块),阿仁却告诉我,他们几个人正在筹办一个类似于央视《东方时空》里“讲述老 百姓自己的故事”那样的栏目,缺人。如果我愿意,明天就可以去采访了。    即使未读西门媚的小说我也会常常想起这一天,毕竟它对于我 个人具有重要的意义。我想,从那天起我的履历上有了这么一笔:一九九九年至二零零二年在成都接受初等人文教育。我后来写了一首诗,《当黑夜降临我们在郊 外》,就是为了“一九九九年的关怀”,写给那帮影响我至深的师友的。当读到“夜班编辑”杨蔓向“实习记者”的角色转换,躲在资料室学习优秀的新闻稿,良师 益友孙淼带她暗访与写稿子等等,这些细节对我来说是熟悉的,也是激动人心的。惟杨蔓之故事乃是小说,她“催生”了一个读者的共鸣。我的共鸣是个人史,并且 是十分微不足道的。那年七月份晒着太阳跟两个安徽来的石膏塑像师傅在郭家桥南街练摊,到夜里一起骑车返回他们住的旅馆,这是我最初的采访之一。我自有更多 类似于杨蔓的职业经历细节,但其中的滋味与意义只与个人有关,即使写出来也也非何种“范式”。我要感谢这部小说所给我的“回味”;然而就我理解的《实习记 者》来说,尽管杨蔓经历了北京的媒体训练以及小说结尾还未写到的广州媒体风格,以及文艺圈那点事,要让杨蔓担当起某种新闻学甚至新闻断代史的作用,又或者 所谓揭开新闻界内幕云云,都未免坐实了风景。何况这几年的“实习记者”风格作法又有所不同,实在没有必要将小说读成教材。    我赞同的是西门媚的献辞,亦深受感动:    这本小说献给你。    如果你曾四处漂泊,又满怀希望。    如果现在你仍是这样,居无定所,仍相信未来。    如果你张望世界,还没踏进社会,一切还没开始。    或者你经历了成长,和我一样,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走过来,已经长大。    这本小说就是献给你的。     为什么杨蔓要去人生地不熟的京城讨生活,遇上的工作待遇又差,基本算来是个报社的临时工(如本地土著与“外来务工人员”的冲突在小说中有详细描写)?其 中那位告密杨蔓与孙淼卖废报纸乃是“偷卖”报社资产的收发室大妈或许是个关键。在杨蔓活动的那几年,也是市场化的都市类报纸发展迅猛的阶段,诚如小说中解 救童工一节,又如屡屡提及的“南方新闻周报”,这样的大环境都给一些人提供了机会。是给什么样的人,又是什么样的机会?可以说是一些游荡分子,不安分的 人,可以说是为了理想,为了自由,也可以是为了赚更多的钱。但无疑终于有了摆脱之前牢不可破、枯燥乏味的工作与生活形态的可能性了。没有人愿意去做令人厌 憎的收发室大妈,因为这个形象几乎代表了一成不变毫无作为毫无自由的生活。投身报业的男女难以数计,尤其此一时彼一时,不能要求每一位都怀揣新闻理想去拯 救苍生,但,实在也不能周围尽是收发室大妈这样的人。如果有人认为这仅仅是一份工作,也难以苛责其犬儒。如果想实现理想,甚至做实习生也是想做最牛实习 生,也难以责其机心。但如果有人觉得这是一份令自己愉快、开心、得到自由的工作,我想他读《实习记者》是能得其中三昧的。我这样说,或许是庸俗化了杨蔓及 其故事,然而这些年来所见的人事——既然自由,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事见不到呢?!——既充满凌厉浮躁,亦不少故作狡狯大言欺世,更不论等而下之之流。就个 人的看法,我确实相信生活这个词比理想更崇高比担当更有逻辑,更有说服力。    应该说,假如要写一部关于新闻界的小说,是有故事有看 点有内幕的,然而任何对于一个行业的文学作品,又须有一点更为高远的东西。西门媚选择了精神自传这一出口,自然将小说从一般的纪实提到了文学的高度。纪实 文学、内幕小说并不见得就有多糟糕,然而在那样的形式之下,读者不会觉得情节、命运与自己相关,没有不同生活里的同一种痛感,简单粗暴地说,是感受不到何 谓文学的力量。诚然,我之感动自然在于我也是个同行,我想单就杨蔓在京城租房的故事,是会打动很多年轻的、曾经年轻的人的,管你是不是替报社打工的。但就 小说的容量来说,还是稍嫌单薄了一些,正如结尾于杨蔓去广州发展,我以为西门媚还可以再写一部关于杨蔓的小说,毕竟,实习记者杨蔓的生活追求亦不仅仅在京 城打一份新闻黑工。当然,书还可以出得更漂亮一点。    《实习记者》是一部精神自传小说,感情世界的声音也占据很大部分——虽然大部 分的精神自传小说都是不成功不成熟的感情,但无论从小说还是人生角度看,也不能没有这道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讲,进入成人世界的遗憾、受挫,正是成长小说的 魅力之一。杨蔓与孙淼、汪时宇等人的感情纠葛有着难能可贵的清爽。这是小说的有趣之处,像孙淼这样“业务水平”一流的“老师傅”,“感情业务”的水平却只 够做杨蔓的实习生——像孙淼杨蔓这样的关系,是应该前者教会后者如何去爱的,然而前者恰恰不会。直至小说结尾,也难以想像,孙淼是从“实习生”那里学会了 一点什么。这是令人怅惘的。这在成长小说里,也是极为常见的——不是所有人都在成长。在杨蔓的年纪,能这么简单地处理感情,而不是粘粘糊糊的,不是文艺腔 的,不是文学性的,恐怕很稀少,何况又是在这么一个知识分子圈(而现在又似乎流行一种恶狠狠的风格)。这大概也说明了此书的一大特点:当“渐渐会有那遥远 的一天,你生活到了能解答这些问题的境地”(里尔克语),既不需要一种酸溜溜的感伤来安慰自己,更不必自我神话、弄些廉价的心灵止血剂与狗血来说服别人。 在我的理解中,这是精神自传体的成长小说最难得的品质。奥斯特洛夫斯基同志不喜欢面对往日产生悔恨,该信条鞭策了中国人大半个世纪,岂不知悔恨实际上具有 哲学上的批判作用,应该好好利用。他尤其该认识认识杨蔓记者,了解一下,为何一个人纵然经历丰富也可以毫无负担地生活,干不了大事也能睡得着。


 实习记者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