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托尔斯泰小说全集(共二册)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世界名著 > 安娜.卡列尼娜-托尔斯泰小说全集(共二册)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5
ISBN:9787532133154
作者:[俄] 列夫·托尔斯泰
页数:1100页

章节摘录

  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  奥勃朗斯基家里一片混乱。妻子知道丈夫同原先的法籍家庭女教师有暧昧关系,就向丈夫声明,她不能再同他生活在一起了。这种局面已持续了三天。面对这样的局面,不仅夫妻两人,而且一家老少,个个都感到很痛苦。大家都觉得,他们两个这样生活在一起没有意思,就算是随便哪家客店里萍水相逢的旅客吧,他们的关  系也要比奥勃朗斯基夫妻更融洽些。妻子一直关在自己房里,丈夫离家已有三天。孩子们像野小鬼一样在房子里到处乱跑;英籍家庭女教师跟女管家吵了嘴,写信请朋友替她另找工作;厨子昨天午餐时走掉了;厨娘和车夫也都辞职不干了。  吵架后的第三天,斯吉邦·阿尔卡迪奇·奥勃朗斯基公爵(社交界都叫他小名斯基华)照例在早晨八点钟醒来,但不是在妻子的卧室里,而是在书房的皮沙发上。他那保养得很好的肥胖身子在沙发上翻了个身,抱着个枕头使劲贴住面颊,仿佛还想睡一大觉。但他突然一骨碌爬起来,坐在沙发上,睁开眼睛。  “嗯,嗯,这是怎么一回事?”他回想着刚才的梦,“嗯,这是怎么一回事?对了,阿拉平在达姆斯塔特请客;不,不是达姆斯塔特,是美国的什么地方。对了,达姆斯塔就在美国。对了,阿拉平在玻璃做的桌子上请客,大家唱意大利歌儿《我的宝贝》。不,不是唱《我的宝贝》,是唱更好听的曲子;还有些玲珑的水晶玻璃瓶,可这些酒瓶原来都是女人。

前言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一生创作浩如烟海,他的俄文版全集初版九十卷,后又扩大为一百卷。全集包括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自传体小说、剧本、哲学论文、文艺论文、寓言故事、政论、书信、日记,以及大量作品的异稿。  在托尔斯泰作品中,小说无疑占主要地位。而托尔斯泰成为世界文化巨人,影响最大的也是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三部长篇小说不仅是俄罗斯文学的杰作,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除了三部长篇小说,托尔斯泰还写了大量中短篇小说,和自传体小说《童年·少年·青年》。这些小说,即使不包括以民间故事形式出现的作品,至少也有六七十篇。  托尔斯泰的小说大都反映了十九世纪俄罗斯社会的真实生活,描写了俄罗斯形形色色的人物,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典型。阅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我们仿佛置身于当时的俄国环境,真可说是身历其境;接触各种身份和个性的人物,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同时随同他们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自然而然地对他们的遭遇产生强烈的共鸣。  文艺作品主要是以情动人,阅读优秀的文艺作品,也就可以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有益的熏陶,并由此产生对世界对人生的思考。  托尔斯泰的一生主要是关心人,同情不幸人们的苦难,思索怎样使人间充满人与人之间真诚的爱,也就是宣扬人道主义精神。正是这种伟大的人格感动了并在不断感动着全世界一切正直人的心。难怪他的作品在全世界被译成最多种文字,在经典著作中印数始终占据首位。  中国在二十世纪初就开始介绍托尔斯泰的作品。《复活》早在一九一三年就出版了中译本,改名《心狱》;接着在一九一七年又出版了《安娜·卡列尼娜》的中译本,译名《安娜小史》。这两本书都由林纾译出,但林氏不懂原文,完全靠别人用中文口述,再由他用中文写出。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说,这种译本不能算翻译,只能说编写。  以后我国陆续有人翻译托尔斯泰的作品,但大多由英文和日文转译,直接从俄文翻译的很少。新中国成立后,托尔斯泰的作品介绍过来的多了,而由俄文直接翻译的也增加了不少,但通常都是你翻译一本,他翻译一本,很难保留托尔斯泰作品的风格的一致性。  我从一九四二年起开始翻译俄罗斯文学作品,五十年代主要翻译肖洛霍夫小说。我的翻译工作因“文革”中断了十年。“文革”结束后,我开始系统翻译托尔斯泰的小说,从一九七八年至一九九八年,前后花了二十年工夫把他的三个长篇、六十多个中短篇和自传体小说翻译过来。我翻译托尔斯泰作品,主要是想让我国读者更多地了解他的人格,欣赏他的艺术,充实我们的精神生活。  巴金极其崇敬托尔斯泰,称他为十九世纪世界的良心。他多次鼓励我翻译托尔斯泰作品,还把他珍藏的俄文版豪华插图本提供给我。这套托尔斯泰作品集出版于一九一六年,也就是十月革命之前,其中有两百幅精美插图,全都出自俄国名画家之手。这套作品集在中国只此一套,真正称得上是海内孤本,其中大部分插图在中国都没有介绍过。现在,《托尔斯泰小说全集》中译本出版,这些精美的插图都用在这套译文集里。我想,中国读者一定会跟我一样对巴金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  草婴  二00四年三月

内容概要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Лев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828~1910)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其它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等。他也创作了大量童话。他以自己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他还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因此被列宁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托尔斯泰思想中充满着矛盾,这种矛盾正是俄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的反映,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贵族知识分子在寻求新生活中,清醒与软弱、奋斗与彷徨、呼喊与苦闷的生动写照。托尔斯泰的作品纵然其中有反动的和空想的东西,但仍不失为世界进步人类的骄傲,他已被公认是全世界的文学泰斗。列夫·托尔斯泰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书籍目录

译者前言
译者导读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四部


第五部
第六部
第七部
第八部
附录
《安娜·卡列尼娜》各章内容概要

编辑推荐

  《安娜·卡列尼娜(插图版)(套装全2册)》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无双的精品,以其独特的拱门式结构和完美的艺术表现力,在俄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据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公认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是文艺复兴以来唯一能挑战荷马、但丁、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家,与巴尔扎克一起被称为现实主义文学中两座最高、最辉煌的峰峦。安娜的形象也被认为是文学领域至今未被超越的最美的女性形象之一。

作者简介

托尔斯泰第二部里程碑式的长篇小说,创作于1873一1877年。作品由两条既平行又相互联系的线索构成:一条是安娜与卡列宁、伏伦斯基之间的家庭、婚姻和爱情纠葛;一条是列文和吉娣的爱情生活及列文进行的庄园改革。安娜是一个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年轻漂亮,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而她的丈夫却是一个性情冷漠的“官僚机器”。一次在车站上,安娜和年轻军官伏伦斯基邂逅,后者为她的美貌所吸引,拼命追求。最终安娜堕入情网,毅然抛夫别子和伏伦斯基同居。但对儿子的思念和周围环境的压力使她陷入痛苦和不安中,而且她逐渐发现伏伦斯基并非一个专情的理想人物。在相继失去儿子和精神上最后一根支柱——伏伦斯基后,经过一次和伏伦斯基的口角,安娜发现自己再也无法在这个虚伪的社会中生活下去,绝望之余,她选择了卧轨自杀。小说揭露了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罗斯上流社会的丑恶与虚伪,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处在社会转型期时所进行的复杂的道德探索和思想探索。
草婴,著名俄语文学翻译家。
1923年生。浙江镇海人,原名盛峻峰。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开始为《时代》、《苏联文艺》等刊物译稿。50年代主要翻译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作品,包括《一个人的遭遇》、《新垦地》等。从1960年起翻译列夫·托尔斯泰小说集《高加索故事》,并于1964年出版。“文革”期间被迫停止翻译。从1977年起,开始从俄语原文系统翻译托尔斯泰的小说作品,历时二十年,最终译成“托尔斯泰小说全集”,共八卷,十二册,其中包括三部长篇小说、一部自传体小说和六十多部中短篇小说。
除了托尔斯泰和肖洛霍夫的作品,草婴还翻译有俄国著名诗人莱蒙托夫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苏联作家尼古拉耶娃的中篇小说《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等作品。
1987年,在莫斯科国际翻译会议上,草婴荣获“高尔基文学奖”。

图书封面


 安娜.卡列尼娜-托尔斯泰小说全集(共二册)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1条)

  •     安娜,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女人如断臂的维纳斯, 因缺撼而极度完美虽然不是人人都能体会十九世纪俄国上流社会的生活但任何一个经过时间磨练的常人,都能理解她心里的苦闷和矛盾安娜的命运应该是生存还是毁灭,已不再重要那只不过是她自己作了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而已列文,一个让人嫉妒的小地主形象衣食无忧却依然深植土地、思想不辍尽管好事多磨,却最终赢得了吉娣的爱情男人一生若此,夫复何求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最完美的爱人伏伦斯基对安娜的一见钟情列文对吉娣的肺腑之爱结局一悲一喜道出的爱情却是同样地深沉厚重
  •     读完《安娜-卡列尼娜》了,心里有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在我看来,安娜的悲剧,几乎是注定的。她的性格和她生活的环境决定了这种悲剧的发生。当她义无返顾地离开卡列宁,挣脱开原来的生活时,悲剧几乎已经注定了。社交界上流人士对她的隔绝和疏远,让她失去了可以倾诉的朋友,虽然那些和她交往的人也许算不上什么真正的朋友,但至少,这样的交际可以帮她缓解压力,让她有更多的出口。就像堵住的水一样,如果只有一个开口,那必定所有的水流都从这个开口倾泻而出,必然是激烈的;如果有多个出口,那么,水流也相对变得细小得多,在情绪的发泄上也会变得温和许多。另一方面,她的亲戚比如陶丽这些人,并没能给她太多的安慰。毕竟,许多的话,她还是无法向她们倾诉的,虽然她确实想对她们说很多,但在特定的情况下,她却难以启口----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还是要看情景的。所以,她从她们那里没能得到太多的理解和安慰。虚伪、冷漠、无情的卡列宁,一直找各种借口拖着不肯和安娜离婚,以让安娜获得光明正大的身份---这对安娜是致命的打击。而卡列宁不肯将安娜所深爱的儿子谢辽查还给她,也是对她长时间以来无法承受的痛。卡列宁这样做无非是想惩罚安娜,而对他自己其实也并没什么好处,但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有的人就是如此卑劣的。唉。最致命的打击当然是来自伏伦斯基对安娜感情的日益冷淡。安娜为这份爱情抛弃了一切,那么,她自然会将重心转移到伏伦斯基身上。又因为缺乏交际,和外界隔绝,于是,敏感的安娜不停地无中生有地猜疑伏伦斯基对其不忠,一次又一次和伏伦斯基吵架。在这样的争吵中,两个人的感情一点一点地变淡、变浅了,这也是不可避免的。女人,把感情当作生命中最重要寄托的女人啊,从这点上来讲,真是一个悲剧。但这悲剧,却又源于女人自身的局限性。在我看来,男性是形而上,是擅长并且热衷于抽象的东西的,而女性却是形而下,是脚踏大地的。有一份可靠的感情、一份温暖的爱,对她们来讲比什么都重要。所以,我非常理解和同情那些被抛弃或得不到爱情的女人。唉,想来,这也是生为女性注定要承受的悲剧吧。其实,伏伦斯基一直是非常爱安娜的,即使他们感情变淡,她还是在他心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而且他从来没想过要抛弃安娜。可惜,深陷于感情困境之中的安娜看不清,并且由于找不到出路而感到深深的绝望。所以,安娜的自杀,似乎也是必然的。尽管在她死的那一刻,她幡然醒悟:我这是在干什么?但一切都为时太晚,火车已经如巨兽一般突突地开来.....唉。读完之后,我深陷其中,悲伤了两三天。那天晚上,从图书馆回到家,看到天上只有半轮月亮,被宽宽的晕圈包围着....我便知道,要起风了。而那种起风刮雨之前的闷热,却如同我的心情一样,郁闷难解。小说中的安娜,是一个多么美丽、聪慧和优雅的女子呀。托尔斯泰花了多大的心思来塑造这样一位女性呀。看看托尔斯泰是如何描写安娜的服饰和她的万千仪态的吧,看看在这位理解女性、爱女性的大作家笔下,安娜是怎样呈现出她的美的:1.安娜的出场:遇见伏伦斯基时,“.....她那可爱的脸上现出一种异常亲切温柔的神态。”-----强调安娜是“亲切温柔”的,而法国苏菲扮演的安娜就是不够亲切。2.舞会上的安娜:安娜并没有像吉娣所渴望的那样穿紫色衣裳,却穿了一件黑丝绒的敞胸连衫裙,露出她那像老象牙雕成的丰满的肩膀和胸脯。----丰满的身材是她傲人的资本,当然,仪态也是优雅大方的。托尔斯泰说:她的魅力在于她这个人总是比服装更引人注目,装饰在她身上从来不引人注意。她身上那件钉着华丽花边的黑衣裳是不显眼的。这只是一个镜框,引人注目的是她这个人:单纯、自然、雅致、快乐而充满生气。P1133. 当安娜的灵魂却被伏伦斯基的爱情唤醒时,她彻底觉悟了:“...八年来他窒息了我的生命,窒息了我身上一切有生气的东西,他从来没有想到我是一个需要爱情生活的女人。”“...我是一个活人...我需要恋爱,我需要生活...”“该怎样就怎样吧!不论什么总比谎言和欺骗好!”----安娜的诚实和勇敢让她破釜沉舟,让她做回她真正的自己,这也正是她的勇气所在。4. 安娜还很沉得住气,有不动声色的本事。在伏伦斯基和她经常吵架之后,有一次,“伏伦斯基向她宣布要出门了,但是使他感到惊奇的是,安娜听到这消息竟若无其事,只问他什么时候回来。他仔细对她打量了一下,弄不懂她怎么能这样泰然自若。她看到他的注视,微微一笑。伏伦斯基知道她有不动声色的本领,还知道只有当她暗地决定什么事却不告诉他时才会这样。”P8605. 看托尔斯泰借助陷于生育怪圈的陶丽的眼睛来描绘安娜:安娜慢悠悠地骑着一匹鬃毛剪过的短尾英国矮脚马。她那戴着一顶高帽露出一绺绺乌黑头发的漂亮脑袋,她那丰满的肩膀,她那穿着黑色骑装的苗条身段,以及端庄优美的骑马姿势,这一切都使陶丽感到惊讶。.....安娜的优雅风度:她的姿态、服饰和举止都朴素文静,落落大方,十分自然。P8186. ...陶丽却在安娜脸上发现那种只有当女人在热恋时才会出现的昙花一现的美,因而感到十分惊讶。一切都在她的脸上表现出来:双颊和下巴上分明的酒窝,嘴唇的优美线条,荡漾在整个脸上的笑意,眼睛里闪烁的光芒,动作的优美和灵活,说话声音的甜美和圆润,就连她回答维斯洛夫斯基时半是嗔怪半是撒娇的媚态---这一切都使人神魂颠倒。P820不过,安娜也知道她有这种魅力。“看来安娜自己也意识到这一层,因此洋洋得意。”------所以说,女人应该一直在恋爱。7. 在和陶丽熟悉之后,“安娜不再觉得局促了。她落落大方,镇定自若。陶丽看到她完全克服了由于她来临而产生的激动,说话客客气气,从容不迫,似乎把那通向她真实感情和内心思想的门关闭起来了。”P827-----有见识的女人,应当如此。
  •     看的很漫长,从上学期看到这学期才看完,主要是我感觉情节不是太吸引人,有时间因为过分的枯燥差点放弃了! 正所谓,坚持到最后才能感受到整个著作的魅力所在! 看到安娜卧轨自杀那一节,心里有种难过,也觉得列夫 托尔斯泰有些残忍。在整部小说中,他从刚开始把安娜刻画的非常善良、美丽动人、温柔、纯洁、高尚。。。。。 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善良女人,可是写到最后竟然因为对爱情的猜忌而变得令人难以接受,多少也让我有些生气,这样的女人是自作自受!不过把一个好女人写到最受写成一个坏女人,一个爱情的牺牲品的确让人难过,安娜不应该有那样的结局! 列夫 托尔斯泰本来就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对家庭、婚姻、信仰等等,在这本小说中他以列文为口,写出了自己的很多矛盾的地方,尤其在第八部提到列文差点要自杀,可想而知当时托尔斯泰的精神危机到了何种地步,而他也是在积极的去追求信仰,在基督教、佛教、儒教、伊斯兰教之间挣扎、在有信仰与无信仰之间挣扎。在晚年,列夫 托尔斯泰曾对高尔基说: 少部分人需要真主,因为除了真主他们什么都有了;大部分人也需要真主,因为除了真主他们什么都没有。 列文最后因为获得信仰而变得平静,这或许就是信仰的力量! 这本书还是值得一看的!

精彩短评 (总计54条)

  •     托尔斯泰
  •     尽管中间隔着一个translator,还是能感到托尔斯泰的功力。其他不多废话,只想知道文章开头那句“伸冤在我、我必报应”是什么意思。
  •     用一句比较流行的话来说,安娜的情感悲剧很让虐心。。。
  •     上部即将看完,然后我觉得自己和卡列宁很像,认同他的一些看法。
  •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     重读中
  •     你可以感受到名著的气息。托尔斯泰的作品感觉包含很浓的时代背景。这部虽是以安娜命名,但是列文应该也算是主角。安娜爱情至上,没有了爱情她宁愿选择死亡。列文热爱农活,不喜欢大城市的生活,他也曾迷茫过想自杀,但是到最后找到了自己的信仰。我觉得名著要看好几遍才能理解透彻吧,第一次看好像还是理解的比较浅显。
  •     (买的并不是这个版本)名著并不是让人读来开心的,是启示人思考的。我很深刻地从这书体会到了。因为我实在讨厌这个故事和所有的人物。不过,确实引发深思﹁_﹁。这书讨论的宗教问题,最近看少年派也联想到了。
  •     总算看完原著 其实是真的很好看
  •     终于看完了。简直想给自己来个完结撒花。能把书写得像人生就是这些人的厉害之处吧。
  •     超级想读这本书,超级!
  •     安娜·卡列尼娜(插图版)(
  •     第五部第二十节是作者唯一用小标题的一节,这个细节很有意思。
  •     形象的俄罗斯上流社会的生活模式,丰富的心理描述,充满了丑恶和虚伪 女主人公安娜是那个时期社会和舆论对于爱情的压迫的悲哀产物,最后甚至到了我轨自杀的地步 对于女主人那极为细腻,纠结,歇斯底里和充满妄想的心理描述尤其到位 最后对于信仰和宗教的概括也不错 值得一看的著作
  •     两条主线既抨击了沙俄又弘扬了农民阶级,安娜是悲剧的,又一个爱的没有自我的女人。
  •     印刷很精美,内容也很好。
  •     哎,被爱情毁灭了
  •     读完老托的一部得缓一些时候再见了。他的东西实在厚重。
  •     读托翁的书 必选草婴的译本
  •     看这本书是由于毛姆的推荐,他说应该先读安娜,再读战争与和平。说实话不是没有失望,开头写的引人入胜,中间就有些冗余,但是在可接受范围内,毕竟托尔斯泰的笔力和翻译的水准不错,作品描绘了庞大的社会生活和生活其中的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单从这点出发有一点点靠近红楼梦的味道。但是败笔在于安娜爱情生活结局的构思设计,太突兀太说教太莫名其妙,已经到了瑕不掩瑜的对立面。以至于我现在回想起来给四星牵强,给三星又有所亏欠于作者。
  •     读了两遍
  •     9天才收到。
  •     读的英文版
  •     在爱情里,如何做到爱憎恨你的人。但是最后得到的全都是不幸。
  •     为什么都说卡列宁的冷酷呢。。。刚看完上部,可我觉得他也是有血有肉的嘛~
  •     一部讲述婚外情的小说,安娜的种种全部是自己的选择。小说的后半部分陷入宗教的形而上,缺乏吸引力。
  •     ?这里面安娜的主角部分占得不算主角
  •     伸冤在我,我必报应
  •     继续战斗~~~
  •     堂妹买的版本貌似很少见啊,怎么都木有找着,那就弄虚作假一次吧。 看了一个多月才了结。
  •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本书名句。又是一个婚后妇女出轨的故事,曾经和妹子讨论过安娜的不幸和自己性格思想的相关性,我觉得,不能站在既定道德标准的高地上去看这个故事,看完全书,作者也没有带任何批判的眼光去写安娜。如果仅仅这样去评价这个故事,就太肤浅单薄了。
  •     第一遍看的时候太小了根本不能形成自己的观点……
  •     深为卡列宁感到同情、怜悯,即使被安娜如此的侮辱,却仍好心地几次三番原谅她。也许在地位、生平的限制下,他不能很好地做出一个很爱妻子的丈夫,但那太外在了。就像你在面包和宝石中间选择一样。鬼迷心窍地选择了宝石,到最后失去面包之时才后悔莫及。心中的罪恶便永远无法得到救赎。
  •     说《安娜·卡列宁娜》是世界文学名著中的不朽之作是有理由的。当然个人觉得列夫·托尔斯泰这部书的书名没取好。总之,非常好看,非常经典,造诣很高。凯拉·奈特莉和裘德·洛版的电影也同样如此。
  •     如此细腻。【因为是在图书馆借的,上半部看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周扬,谢素台译《安娜·卡列宁娜》。】
  •     安娜这个形象写出了我一直要写的困惑。果然是经典。
  •     雍容大度的叙事,小标题“死”所暗示的隐秘而又深刻的主题,激情、充满活力的女主人公不由得让人想起娜塔沙、卡秋莎和爱玛
  •     看安娜自杀那段看得抑郁极了
  •     看完了上册,内容实在太长,人物的名字也很长!下册借了几次都没耐心看完,有点可惜。
  •     高中时看的
  •     安娜的死,最具有震撼力。一个浪漫多情的女人,也许只有那卧轨才能继续阻止那所谓的“出轨”。托翁的心理描写,像个圆铁弧,绕了一圈,卡,被火车轧断了,火花却一瞬间,燃起!
  •     非常喜欢草婴翻译的这本书,还写过一篇读后感来着,安娜很美好,很凄美,勇敢地追逐爱情亲情,最后被辜负后决然地离开了这个世界。那个军官男主太渣,怀疑他没有爱过安娜←_←
  •     一个女人的挣扎,犹记得铁轨上那段描写。
  •     人生是一堆无用的激情;上帝是指示无意义浮动回归的坐标。
  •     不可思议的。
  •     跟名利场可以做个对比
  •     我喜欢列文
  •     忘标了补上
  •     翻开第一页就被托尔斯泰的人物刻画笔法还有心理活动等等给吸引住了。看晚了= =
  •     无奈的恋情故事早就看出结局,拖得有点长了
  •     第一部的节奏感明显是最好的,塑造人物的技巧高超,探讨社会问题和解决方案的部分在现在看来过时,是那些问题本身已过时。本书中描写得最为动人的,第一是沃伦斯基(赛马场景,他的羞耻,他热烈而纯真的情感,乃至他符合现代意义上的个人主义的性格),第二是列文(打猎),第三是吉蒂(在温泉疗养院),第四是奥勃朗斯基(他的自知之明)。我的生命中只有一种快乐,那便是爱的快乐。这句话,沃伦斯基和列文都说过不止一次。至于安娜,很多次看到她,我感到的都是恐惧,那段著名的心理描写让不禁很惊讶,为什么她得到那么多的爱,却有能力把它转化为那么强的仇恨。为什么她的内心没有平静?这才是她真正的悲剧,永远恐慌没有平静。西蒙说安娜的死是要提供道德教益?我觉得更像个人性格悲剧吧。人为什么会想死?好问题。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理由。
  •     故事是好故事,列文真好!
  •     已读过,再次温习下。
  •     不太理解人物的言行举止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