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冤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世界名著 > 沉冤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11-01
ISBN:9787805679068
作者:雅﹒瓦塞尔曼
页数:463页

书籍目录

关于《毛里求斯案件》译本
德国作家雅·瓦塞尔曼和他的小说《沉冤》
第一部 生命的可贵
第二部 两个王国之间
第三部 一死不可挽回

作者简介

毛里求斯看上了年长十五岁的富孀埃丽,两人很快成婚。不久,婚姻产生了裂痕,他又移情于娇媚的妻妹安娜,导致了一场家庭悲剧。妻子被枪杀,他被当做凶犯,身陷囹圄。检察长的儿子发现此案有疑,便离家独自追查,终使案情大白。毛里求斯被赦免,然而等待他的却是更加悲惨的结局……《沉冤》社会性深刻,艺术性高超,是现代德国文学史上的一部名著。一九三二年冯至先生在德国曾购此

图书封面


 沉冤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摘自《新浪博客》 作者:晓 文一  我的灵魂真是被梦境和幻想俘虏了吗?  如果工作着,仅仅是出于理智,而不是出于自愿,亦即没有快乐,没有成就感,只是想尽快结束这机械乏味的折磨,那么,就会整天被一种持续不断、带有罪责的寂寞与孤独感所笼罩。  你的心思和精力没扑在工作上,你没有付出你的全心全意,你身在曹营心在汉,你在不务正业——无须别人指责,深深的自责,无疑是自我折磨,终日摧残着一个人的良心,考验着一个人的耐心。  能停止这种的自我摧残否?能!把灵魂交给梦境与幻想。如牢狱里未泯的囚徒,终日作它们的俘虏,就能拥有广阔的自由空间——前提是,自己的思想未被乏味的现实侵蚀而变得僵化甚至惨遭冻结。  关于时间,我确实感觉到恐惧,一种无能为力的恐惧,因为时光的白白流失。我是在期待着,也是在煎熬着。那《沉冤》中的莱昂哈特是在等着我听他甘心在牢中呆了19年的倾诉。二  关于这本小说,雅•瓦塞尔曼不厌其烦的心理描写,确实有些卖弄和累赘的味道,可这些描写又是那样的真实,仿佛他把角色的心灵、脑袋都剖开了看仔细了一样,仿佛他自己就是其中的政客、罪犯、情人……读这本书,我要用全身心投入进去,方能领悟到其中的共鸣之处,就如同这深秋里的落叶一样繁多而又充满忧郁。书中的情节发展,安排得非常巧妙。于是,我就按照我的逻辑对它进行了重新安排,不自觉地打乱了节奏,竟然就跑到了作者的前面——因为我打乱了阅读的顺序,先找出一些相关的章节,提前为莱昂哈特洗了冤屈,也提前揭开了莱昂哈特甘于蒙冤的献身精神及安娜?雅恩的性格决裂之谜团。  时间就是这种奇怪的东西:它不动声色地摧毁了一些波澜壮阔的事实画卷;但多年后被人揭开并刨根问底之后,时间洗刷过的东西往往是那样的清晰,又是那样的充满着神秘,让揭谜者空余惆怅与叹息。历史是没有“假如”的——这确实是一段冤情,可是却是一起甘心蒙冤的“阴谋”。这起“阴谋”,正好又顺应了司法机关草菅人命的骗人体制,就成了铁证如山不得翻案的事实了。  莱昂哈特最终获得了自由――在被监禁了19年之后。虽然变通的赦免未能洗掉杀妻之罪名(因为高高在上的司法机关是不会主动认错的),可提前出狱的他最后仍然绝望自杀了。他发现,他为之献身的她――安娜?雅思,在时间的帮助下已经完全沦落成一名世俗的少妇。这个一直支撑着他挺过来的偶像,瞬间倒塌,他终于失去了可以支撑下去的精神支柱——而丧父之痛、不能与爱女重逢的悲怆,更是让与“外面”隔绝的他无所适从。或许那从列车上向深渊中的纵身一跃,终于为这位复杂的主角终结了苦难,实现了解脱。正应验了一条永恒不变的真理:把世界看得太清楚了,世界就失去了吸引力。所谓沉冤,“沉”在最终的结局,而不是冤屈的本身——“冤屈”,并不是最终的结局。  一桩建立在金钱关系上、本身就会令人生疑的婚姻,谁也不会相信这年龄间的悬殊,能够被真实的感情所掩盖;一位天生尤物、傲气足以拒人千里之外,却走火入魔般恋上姐夫的十九岁少女,却又亲手杀死姐姐并嫁祸姐夫,从而爱恨交加地、以近乎灭绝的方式惩罚情人的小心谨慎、优柔寡断,十九年后却又云淡风轻般宣称与己无关。这样一位典型的矛盾体,天使与魔鬼的结合体、双面人,世界上也许根本就不存在,除非造物主造出“她”来就为了引人入胜——自然,小说的作者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她是一个荒诞的物体,正如这个世界一样荒诞地存在。人们不可思议、不可想象的东西,都荒诞地真实存在着。  无疑,德国就是这样一个张扬个性的社会。国家机器,无疑成了抹杀人性的最好武器。像总检察长封先生,用伪证逼走妻子,冷漠对待母亲,忽略儿子的成长,从感情上讲差不多不是一个正常的人。同样,他也依靠伪证,“成功”地给莱昂哈特定下了终身监禁的罪刑。而像莱昂哈特和夫人埃丽、妻妹安娜、朋友瓦莱姆的一举一动,则是张扬与抹杀人性的两股力量,始终在搏弈着,较量着。结局当然是沉重的:抹杀人性者没有好下场,张扬个性者不是自取毁灭,就是被乏有人性的社会所同化。社会如书中描写的,没有对与错、美与丑、善与恶的具体界限;人们也如同一个充满着缺陷的真实存在着,你无法去赞美谁,诋毁谁,同情谁,诅咒谁。这个世界似乎失去了是与非的标准,失去了是与非的判断能力,因为连主持公平、公正的司法部门,天天嚷着的也是“骗人的颂歌”。普通百姓家庭也好,高层社会家庭也好,都不安宁,嫉妒、猜疑与互不信任当了主角,不公平感充斥着周围。可人们就是在这样没有对与错、是与非的世界里讨生活,看似荒诞,实则真实。只有那瓦莱姆,这个口若悬河的说客,大义凛然的作伪证者,得过且过的逃避现实者,说得上是一位彻头彻尾的个性张扬者,却也难以逃脱良心上的谴责。他的命运,并不比命丧枪下的埃丽、向现实举白旗的安娜、自绝生命于自由后的莱昂哈特更好一些。  世界究竟怎么啦?人究竟是怎么啦?人的千姿百态,一定要相互攀比、倾轧,才能休现其真实残酷的本性吗?人的本性值得无限止地张扬吗?人有张扬本性的权利吗?社会规则值得让张扬的个性去任意践踏吗?三  作者显然并未沉沦。他的精力与梦想,寄托于下一代:一位权贵的、看似纨绔子弟身上。这个角色的名字叫埃策尔,一位十六岁的少年,正处于性格形成,可以塑造的年龄,有着叛逆的天性,又能在乱世中迅速分辨是非,从而迅速成熟的年轻人。他可以像这相当多的年轻人一样,容易冲动,不计后果,没有顾虑,倔强执著;但同时,他又能迅速游刃有余般融进世俗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更难能可贵的,他离经叛道,与家庭决裂,去为别人洗却冤屈,伸张正义,不管对方是谁,那黑暗的势力有多强。尽管有无知者无畏的味道,但在独断的、刚愎自用的、令人绝望的黑暗天幕里,能有着这点点星辰般的光明,已经弥足珍贵了。更何况,他要推倒的,正是他的亲人,他的监护人所一手操纵,并赖以生存与标榜的辉煌案例。不惜牺牲亲情,甚至不惜牺牲生命来维护正义之声,不仅意味着正义之尴尬,正义之可贵,也使这场两代人之间的抗争充满了悲剧的色彩,使这出冤案在洗却之后,仍然是那样的沉重。  小说明线是埃策尔与父亲封总检察长之间的两代人的冲突,引申出两条暗线:司法势力与含冤者之间的冲突,作为家庭代表的封总检察长与前妻之间的冲突;然后,又分别有两大场景在小说中交叉出现,一是儿子埃策尔与作伪证者瓦莱姆之间的较量,一是父亲封检察长与含冤者莱昂哈特之间的较量――他们都是在重新取证,前者目的是洗冤,后者目的是不让翻案。较量穿插的全是对话与描述,内容丰富,反映了德国社会的千姿百态:有普通中低家庭的现状,有达官显贵家庭的虚伪,有夫妻之间的猜疑,有情人之间的纠缠,有朋友之间的友谊,也有市井小民讨生活的悲惨,更成功的则是监狱生活的真实描写及令人拍案叫绝的内心独白。无疑,作者不但是心理描写方面的专家,更是对生活观察细致入微的有心人。四  因为这次独特的阅读,许多的疑点,在一步一步地重新翻阅时才被清除掉,而事实也就更加明朗起来。这沉冤,也就在一次次的阅读中,不但没被洗却,相反在自己心里,也就更加沉重起来了。就像那本小说,已被我涂抹、批改、评点得面目全非了一样。真的!我竟然是其中的任何一个角色,他们的心态,他们的心境,我都能恰如其分地体验到、认识到——不知不觉中,我发现自己竟然能扮演其中的任何一个角色;而这些角色,竟然所表露出来的心声,跟我所要表露出来,或按我所设想安排的逻辑发展情节进展,如此惊人的相似。是作者作品鲜明有力的感染,还是我全身心投入融入其中的结合——或许二者兼有啊!至少,我不是局外人;至少,我是一位知道前因后果,目睹了一起冤案萌生到终结全过程的旁观者。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感觉此书的案情不是特别的悬念的那种,但是却让人读了就不想停下来。里面对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冲突的描写起伏跌宕,很有日耳曼那种激烈坚毅的感觉。
  •     安的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