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照常升起》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世界名著 > 太阳照常升起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6
ISBN:9787544708418
作者:(美)欧内斯特·海明威
页数:387页

流动的盛宴

摘自《文学报》 作者:徐 鲁岁月在流逝,爱情会改变,但是塞纳河水永远在蜜拉波桥下奔流。就像诗人阿波里奈所歌咏的那样,“让黑夜降临让钟声吟诵,时光消逝了我没有移动”,海明威也永远是在一代代读者生命中流动的“活水”,是一代代读者心中最美好的记忆。一  作为世界上最优秀的作家之一,海明威为后来的写作者留下了许多足可效仿他的创作佳话。例如,为了保持作品在对话和叙事语言上的简练、明快和有力,他主张,作家都应该“站立着写作”;又如,他曾经提出了一个“冰山原则”,即作家的作品就好比漂浮在大海上的冰山,露出水面的只有八分之一,还有八分之七应该深藏在海水之下;当然,最重要的是,海明威用毕生的行动和创作,证实了一个在文学上永远有效的“强劲原则”:一位伟大的作家,必须拥有一种始终如一的、对生命和写作的热爱与激情……  海明威的一生,也是敢于行动的一生。他从小酷爱体育、捕鱼和狩猎。中学毕业后,他曾独自去法国等地旅行,回国后当上了见习记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志愿赴意大利当战地救护车司机,1918年夏天在前线被炮弹炸成了重伤。他在当时寄回美国的一封家书里这样写道:“……你们不用为我担心,因为事实已经相当清楚地证明了,我是不会给打死的。受伤不要紧,我再受一次伤也无所谓,因为我知道它是怎么一回事。……这场战争没有英雄人物。我们都愿意献出我们的身躯,可是入选的只有少数人,但这并不说明中选的人有什么特别的荣誉。他们只不过是运气好而已。我的身躯被选中,我觉得骄傲和高兴,但这对我来说,不该有什么额外的荣誉。我们想一想成千上万愿意献出身躯的青年们,所有的英雄都死了。真正的英雄是父母亲。死亡是一种非常容易的事情。我见过死亡,所以我真的明白,如果我死了,那对我来说也是非常简单的事情,这是我所经历过的最简单不过的事情。”桀骜不驯、豪情干云的硬汉性格,从他青年时代起就显现得如此分明。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火光,在他青春的身躯上烙下了如同玫瑰花一样值得骄傲的印痕。然而因为伤势不轻,他不得不回国休养一阵子。伤口刚刚愈合,他又去了加拿大多伦多市担任新闻记者。20年代的曙光初升之时,他就重返巴黎,开始了那段令他永难忘怀的“流动的盛宴”的日子。他在巴黎结识了美国意识流小说家、也是他的文学资助人和引路人斯坦因女士,以及青年作家安德森和诗人庞德等,他的文学创作生涯也就此开始。  20年代里他除了创作了大量的短篇小说,还出版了两部长篇:《太阳照常升起》(1926)和《永别了,武器》(1929)。这两部作品是海明威早期创作中的代表作。前者描写一群参加过世界大战的青年流落在巴黎的情景。他们精神苦闷,生活漫无目的,成天喝酒、钓鱼、看斗牛,有时堕入三角或多角恋爱,发生无谓的争吵。这种彷徨、空虚的情绪引起战后不少年轻人的共鸣,睿智的斯坦因女士把处在这种精神状态中的一群人称为“迷惘的一代”。海明威于是成了“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  20年代末,海明威告别了巴黎,也告别了他浪漫轻狂的青春时光。他后来在自己的回忆录《流动的盛宴》中把最后一章题为《巴黎的日子永远写不完》,他这样写道:“当年的巴黎一去不返,不过巴黎永远是巴黎。你变了,巴黎也变了。巴黎的生活永远写不完……不论我们怎么变,巴黎怎么变,也无论去巴黎有多么不容易,有多么困难,我们总还是要回到巴黎。巴黎总还值得眷恋,不管你带去什么都能得到回报。”巴黎之于海明威,是永远的精神之乡,而他的出生地美国,反而仿佛是他生命的异域。  海明威回到美国后,一度居住在佛罗里达州。但他是一个一刻也不能停留的行动者。佛罗里达州美丽的田野,也不能挽留住他的脚步。他更愿意去西班牙看斗牛,去非洲的青山下打猎,去古巴的大海边钓鱼。  在西班牙内战期间,海明威三次以记者身份亲临前线,在炮火中写出了剧本《第五纵队》,以及以美国人参加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40)。他是一个彻底的“行为主义作家”,他用自己的行动亲自参与支援西班牙人民的正义斗争。而在作品里,他塑造了一些终于摆脱了迷惘和悲观,敢于为人民大众的利益英勇战斗、具有崇高的献身精神的反法西斯战士的形象。他也根据自己在非洲的生活见闻,写出了《非洲的青山》、《乞力马扎罗的雪》等著名作品。这个时期,他在一些以钓鱼、狩猎、拳击、斗牛为题材的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他理想中的、甚至带有他的精神自传色彩的、性格刚毅和坚强的“硬汉”形象。二  进入50年代,他写出了在世界小说史上堪称如金子一般灿烂夺目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由于这部小说中呈现了人在充满暴力与死亡的现实世界中所表现出来的巨大的勇气和不屈的毅力,海明威获得了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小说中的桑提亚哥,是古巴的一个老渔夫。他年轻时强健有力,曾经和一个黑人比赛掰手腕,比了一天一夜,最后终于战胜了对手。到了晚年,他独自一人孤独地住在海边简陋的茅棚里。有一个当地的孩子和他一起分担孤独的日子。桑提亚哥是一个孤独的行动者。每天早晨,他划着小船到有大鱼出没的墨西哥湾流去,但一到晚上他总是两手空空地回来。那个孩子很敬重、也很可怜这个老渔人。如果他自己没有挣到钱,就会靠乞讨甚至偷窃来让老人有足够的食物和新鲜的鱼饵。老人谦卑地接受着这个孩子的好意。晚餐时他们总会在一起谈论诸如在那些运气好的日子里一起捕获的大鱼,或是谈论美国的棒球比赛什么的。夜里,老人独自躺在海边的小棚屋里,经常梦见非洲和狮子……  那是在出海后的第85天里,桑提亚哥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把小船划出了港口。快到中午时,一条马林鱼开始啃起一百米深处的那块鱼饵来了。根据钓丝的分量他知道那是一条大鱼。但是那条鱼并没有浮出水面,反而开始把小船拖着往西北方向跑。老人打起精神,斜挎在肩膀上的钓丝绷得紧紧的。他耐心地等待大鱼累乏下来。可是,倔强的、永不言败的老人被大鱼拖了整整一个晚上。他离开陆地越来越远了。第二天早上,这条鱼跃出了水面。这是一条他未曾见过的大马林鱼。不久,他又发现了跟随而来的鲨鱼。凶猛的鲨鱼狠狠地撕咬这条死马林鱼。老人用尽余力把鱼叉往鲨鱼身上扎去。鲨鱼带走了他的鱼叉,而且把马林鱼咬得残缺不全。日落时又有一些鲨鱼游过来了。……他双手磨破了皮在流着血,而游来的鲨鱼多得成了群。在暮色中,他望着地平线上尽头从哈瓦那那边发出的微弱的灯光,听着鲨鱼一次一次在啮咬马林鱼的尸体。他感到了极度的疲乏。他出海太远了,那些鲨鱼把他打败了。  他知道,除了大马林鱼的空骨架之外,那些鲨鱼是什么也不会给他留下的。当他艰难地把小船划进小港,疲惫地登上沙滩时,岸上的灯火都已灭了。在朦胧之中,他只能辨认出那条马林鱼白色的脊背和竖着的尾巴。他进了自己的棚屋,一头倒在床上睡着了……  早上,那个孩子发现他时他还躺着。这时候,一些渔民聚在那只小船的周围,对这条从头到尾有十八英尺长的大马林鱼骨架啧啧称奇。整个下午,老人都在睡觉。那孩子就坐在他的床旁边。桑提亚哥又梦见了非洲的那些狮子……  《老人与海》是一曲英雄主义的颂歌,是一首人类坚强不屈的意志与毅力的赞美诗。海明威曾经说过:“这本书要描写的,是一个人的忍耐力可以达到什么程度,描写人的灵魂的尊严,而又没有把‘灵魂’二字用大写字母标示出来。”桑提亚哥独自在大海上与鲨鱼进行了长久的殊死搏斗和较量,尽管最终鱼肉被鲨鱼吃光了,但他的意志却没有丝毫减弱和损失。所以,即使在他失去了所有可以对付鲨鱼的武器之后,他仍然没有丝毫的恐惧和屈服,他说:“要跟它们斗,我要跟它们斗到死!”  在这里,鲨鱼代表一切破坏性和毁灭性的力量,包括被人蔑视、缺乏自信以及悲观、绝望等性格弱点;而老人正相反,他代表着所有不可战胜的意志和力量:坚毅、自信、智慧、锲而不舍……或者还可以说,桑提亚哥就是海明威桀骜不驯的性格与永不屈服的精神的化身。  晚年的海明威离开古巴返美定居。因身上多重旧伤复发,百病缠身,精神忧郁,1961年7月2日,他用猎枪对准了自己的头颅,饮弹自尽。他用自己的死,再次实践了另一条关于生命的“强劲原则”: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海明威曾把自己20世纪20年代在巴黎度过的那段浪漫的青春岁月,称之为“流动的盛宴”。他为友人写过这样一段话:“假如你有幸在巴黎度过了青年时代,那么,在此后的生涯中,无论你走到哪里,巴黎都会在你心中,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后来,海明威的“粉丝”们把这段话做了如下的修改:假如你有幸在青年时代读过海明威的作品,那么,在此后的生涯中,无论走到哪里,这些作品都会留存在你的心中,因为,他的作品也是一席流动的盛宴。

这一代的忧伤

“你们是失落的一代,”斯泰因这样评价海明威、菲茨杰拉德这一代。“你的内心究竟蕴藏了多大的忧伤,才让你的双眼如此深邃?”望着海明威照片那一刻,我不禁问道。所有能被诉说的,已诉说完毕。所有需要经历的,都已成为过去。一切幻象,皆已被摧毁。最后,对于你来说,生命中,什么才是重要的?巴黎接连不断地聚会么?西班牙的斗牛节么?都只是借口吧!醉,只作为你逃避现实,证明自己存在的一种方式吧!一战给你留下的创伤,挥之不去,亦不忍提起,只留你在灯亮的每夜,独自张望着天花板,想它、写它,逃离它,可最终,你还是举起那支枪,用冰冷的枪口对准自己...我们每个人都在探求所谓生命的意义,确信它的存在,而且自信自己能找到它,却不知,这是一场没有答案的提问,开始了,便无法回头,出发了,就无止境...生命本身,就是一种荒谬的存在,我们自出生那刻起,便被诅咒...如同Brett与一群男同性恋出现在Jake(性无能)与妓女在一起的那一刻,而Brett与Jake却是深爱对方...是的,Pairs is sick, the world is rotten. 悖论的是,我们与这一代却有这么强的相似性...

海明威的魅力——评《太阳照常升起》

摘自《豆瓣》 作者:三 寿这本《太阳照常升起》是海明威的第一本长篇小说,也是他的成名作。有人说海明威的长篇小说没有他的短篇写得好,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点,我不知道,反正谁都有随便发表自己看法的权利。我只相信,如果一个故事能用一个短篇可以写出来,海明威是不会把它写成长篇的。反过来说,如果一个故事用一个短篇写不完,那他就会把它写成长篇。这样说的意思是:与其说他的长篇是长篇,还不如说一个大号的短篇。那么普通所说的长篇与短篇之间的区别是什么?仅仅是篇幅上的差别么?当然不是!短篇与长篇的区别是它的结构更为紧凑、主题更为单一。如果说长篇象是个十连发的散弹枪,短篇小说就是个“单打一”,这样一说,其实海明威的这种拉长了的短篇就象一个射程长,精度高只有一发子弹的大狙了,他小说的篇幅无论多长,那主题都会把它的前后洞穿。   在这部小说中,主人公巴恩斯在大战中受伤,此伤让他不能与他所爱的女人在一起正常的生活,而且更要命的是,他爱的这个女人又天性风流、热爱生活、向往自由和享受,她叫勃莱特。勃莱特认为巴恩斯非常可爱,巴恩斯更是对勃莱特爱之入骨,他们很早就认识,但是现实却让他们无法在一起生活。小说开始的时候,勃莱特就已经离过两次婚,这是两次都是不幸福的婚姻,而且还都是巴恩斯只能眼睁睁默许的,然后正想结第三次婚,小说的故事也就在这个时间段里依次展开。首先从这个小说空空的框架里,我们就可以想像巴恩斯心里应该具有的复杂滋味,这里有内疚,有隐痛,有妒疾,有失意,有孤独,有无奈,有苦恋,有空虚,有屈辱,有等等禁锢了精神并使之痛苦的东西,而这种种复杂滋味也就是海明威要隐匿下的那“八分之七”。读这小说如果没有先认同一下巴恩斯的感受,那么你去读这小说中巴恩斯与其它人的所有的酒桌前的闲言碎语都会觉得平谈无味。而这小说中有八分之七又是由这样的“闲言碎语”所构成。   当然,听到这里你可能会认为,我是想说只要学会“听话听音”就能看懂那些“闲言碎语”,从而也就能读懂这本小说了,不过你可能会问,读懂是一回事,喜欢又是另一回事,读得懂就能保证人会喜欢他的小说了吗?其实我明白,你想问的是,海明威的小说真正让读者热爱的到底是什么东西?   海明威小说的魅力首先是在他对人心的洞察力上,这表现在他的角色塑造上,他的角色正象是人们都知道的就是一个“打不垮的人”,但是仅仅说他打不垮,那还不能完全解释他何以让人崇拜有加,其实这个“打不垮的人”的本质不是拒绝向命运低头,而是拒绝命运被一小撮人操纵。普通的人会认为,我们的命运仅仅是上帝安排的或自己创造的,但是却意识不到它有时是被一小撮人操纵了的。意识不到的人会乐于向命运低头(又能怎么办)。但是一旦人意识到了,那他就会气愤难忍,而海明威的这个“打不垮”的形象,也正是从这种认识中脱胎出来的。对上帝低头,对自己的选择认输,这无损真汉子的光荣,但是任由别人插手自己的命运,这就不可忍受。这些人总把手插在你的钱袋里,把脚踩在你的肩膀上,把路上修在你的土地上,或者总是要求你为他们的事业献身,然后赏给你一个你再也无法享用的东西。只有在这种人面前,这个“打不垮”的形象才真正的金光闪闪,具有真正的价值,才真的知道“自由”和”独立“到底是什么东西。   在这篇小说里,围绕着这个“打不垮”的形象塑造的其实是三个人,一个是巴恩斯,一个人科恩,一个是勃莱利的最后一个男朋友罗梅罗(他是一个斗牛士)。在巴恩斯身上,我们首先看到一个安于命运的人,这是个被天意命运“打败了”的人,但是他对爱情和生活是不屈服的,但这是他的“败而不垮”。当然,仅仅是这一点并不能说明什么东西,但是只要他的形象只有投射到那个追求勃莱利的犹太人科恩身上,才会显现“打不垮”的真谛。科恩这个人,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个生活得意的人,但是他最后不仅垮掉了,而且垮掉的丑陋无比。他虽然把巴恩斯揍晕了,把罗梅罗打得爬不起来,但是在勃莱利、巴恩斯和罗梅罗他们眼里,他却一败涂地。他最后只好灰溜溜的走了。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爱情奴隶,他不是被天意命运击败的,而是被勃莱利这个人击败的,而勃莱利之所以能击败他,是因为他本身就是个可以轻易被什么人都可以击败的、一个可怜的家伙而已。正是从他身上才反衬出巴恩斯对生活的认识,对打不垮的精神的认识。而罗梅罗这个人,海明威用他与科恩(前拳击冠军)的决斗把那种“打不垮”的精神展现的更彻底。决斗那一段写得简直太精采了。一个是斗牛士,一个是拳击手,斗牛士用斗牛的那种不屈精神面对拳击手的凶悍。最后的结局是:拳击手比公牛难斗和斗牛士比拳击手顽强,也就是说“打不垮”的本质不是凶悍而是顽强(海明威最喜欢的两个主题“拳击”和“斗牛”在这本小说里发生了撞击,只不过这个拳击手有点菜)。从这里看,海明威对人性的洞察力就很让人着迷。   当然这仅仅指出海明威对人性的洞察力,别外海明威讲故事的技巧也是非凡的。科恩这个人的心理在这个小说中被他从头抓到尾,仅仅这一点,就非常不简单,小说中对科恩和勃莱利之间发生的事没有一点正面的描述,但是他们之间所发生的事却让读者感到非常清晰,就仿佛海明威在小说里全都讲过。而这只是因为他在描述科恩那些怪异的行为时描述的非常真实,确实真实,太真实了。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就象是模特的眼窝越深画家才越能表现人脸的体积一样,正因为科恩怪异的行为怪得很所以才使这事更真实——当然,这也是这书最现实的趣味,其它说了都有点虚。   最后把海明威关于“冰山理论”的一句话作为本文的结尾:如果一个散文作家充分了解他所写的东西,那他就可以省略他和读者都了解的东西;“如果断个作家写得极为真实,那他会强烈地感觉到那些东西,就仿佛作家已经讲述了它们。”(摘于《午后之死》)这也就是他的冰山理论的另一种表达。他的冰山理论包含太多的意义。上面这句话里最重要的一个词就是“极为真实”,而要做到“极为真实”,需要一些聪明才智,就象生活也需要聪明才智。海明威真正的迷人之处在于他绝不仅仅是一个打不垮的汉子,而是一个无论生活还是写作中都散发着既聪明又老练、既谨慎又判逆、既认真又玩世不恭魅力的老男人(书里的巴恩斯也是这样的人)。而这种人在我们这里还暂时没有出现过,我们这里的人老了,总是变成一个个“天真的”匹夫有责的遣老们,那些干枯的人。

只是俗人:左手迷茫 右手行动

打不垮的人。虔诚如巴恩斯,即使性无能,依然固执着不可理喻的爱。他信仰上帝,因此有力量。可是,什么宗教都不信仰的大部分中国人,什么是我们的力量?虔诚如勃莱特,即使爱情一路波折,即使年龄三十有四,她依然披荆斩棘,风流依旧。虽然她不信上帝,可是她一直有着自己的信念。虔诚如罗梅罗。斗牛几乎是他十九岁生命的全部。充满着对斗牛的热爱,他成了英雄。我不相信世上中国有巴恩斯,忠贞地为爱情无条件地付出。我不相信中国有勃莱特,对金钱毫无要求。围城内外的人,从来都是斗争乐此不疲,流露着人性的阴暗。但我相信迷茫。从自我招致的被奴役状态走向成年,迷茫是永恒的主题。即使成年,依然迷茫。只是,迷茫的层面更高级了。钱理群老伯伯说,因为迷茫而痛苦,转而追求物质,这样的人生会安逸和舒服很多。但他却选择痛苦的那条路。人有惰性。似乎永远无解的迷茫,被搁置着前行是理所当然的。有何不可?太阳照常升起。离了你,世界依旧转。痛苦的只会是你。如果没有勇气自杀和逃离,那么正常的逻辑是,好好生活。太阳照常升起。每天都是新的一天,有了时间就有机会,就有了希望。即使迷茫着,即使苦恼着,打不垮的人,拥有的是信念。可是,海明威没有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信念是最适合。相约星期二里,垂死的莫利老人,告诉我们,在亲情、爱情、友情上的给予,是生活意义的全部。我疑惑,中国人是否能如此善良?


 太阳照常升起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