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全两册)》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世界名著 > 安娜·卡列尼娜(全两册)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8
ISBN:9787532751204
作者:(俄)列夫·托尔斯泰
页数:872页

试用弗洛伊德主义解读弗龙斯基

本书给最给我震撼的人物一是卡列宁,一个基督徒的宽恕博爱,与政客的功利虚伪的结合体,放到哪个时代和环境都有很大启发意义,对于他的看法以后再写。然后就是弗龙斯基,对弗洛伊德主义的粗浅了解让我对这个人物的性格,尤其他对安娜的感情有自己的看法,在此试着论述一二。男孩第一个爱上并且试图占有的异性通常是自己的母亲,这种爱意产生于幼儿阶段的前性器期,早得连男孩本人都不记得也不知道这是什么,并且随着对社会规范的学习,这股冲动会逐渐消失不见。然而不见不等于彻底泯灭,如果这一“欲望”和“规范”的冲突处理不当,很可能为之后的心理发展埋下隐患(这里用隐患这个词不是取其贬义)。这些都是精神分析的基本常识,我在这里要说的是,弗这个人物的前世今生是如何在这套理论中契合的。在我看来弗龙斯基对安娜的感情很可能是俄狄浦斯情节的驱使,具体论据如下:1.年龄安娜年龄比弗龙斯基大。安娜已经是母亲了,有个儿子,弗还是个儿子,整天被亲妈管着。这个不是直接原因,但肯定是基本前提。2.因“母”与“子”的关系而爱上安娜弗龙斯基对安娜动心是由一个具体事件引起的——安娜乘坐火车时与弗龙斯基的母亲相邻而座,弗第一次见到安娜便是彼时,而安娜和他打开话匣子的内容是“我们在讨论关于儿子的事情”,而且托尔斯泰自己写了,这句话具有调戏的意味。“儿子”这个字眼在此便具有了模糊的含义,可指代两位母亲说起各自亲生的儿子,也可以是弗龙斯基,也就是说,安娜这句话可以解读为“我们在讨论你”。弗龙斯基成了“儿子”,安娜在这句话中的地位就是“母亲”无疑了。成熟丰腴,散发着母性美的安娜,勾起了弗龙斯基的“爱”,很难说不是恋母情结。3.亲生父亲按照弗氏的说法,恋母情结的消退是伴随着与同性父母——也就是父亲的互动而进行的。“懂事”以后,一来和母亲粘在一起的时间减少了,二来跟着父亲获得了自己作为男人的性别认同,三来搞明白了“母亲”“父亲”“孩子”的正确角色和相互间应有的关系,对母亲的“性冲动”就会消失。但是如果没有父亲的正确教导,俄狄浦斯情节就会持续作祟。无疑,有娘生没爹教的弗龙斯基完全符合这一条。4.亲生母亲弗龙斯基的母亲出场时客客气气乐乐呵呵,实则是个强势专横的老巫婆,对儿子的人生处处指手画脚,就希望他心甘情愿臣服于自己当Mama's Boy。单亲家庭,母亲强势,对儿子人格发展造成的消极影响不必多说,当今社会比比皆是。弗龙斯基对于和母亲之间应有的良好依恋的缺失,很可能让他在安娜身上得到了满足,以至于如此不能自拔,一度连仕途都不想要了(当然冷静下来以后他还是要的)。5.对卡列宁的复杂态度虽然睡了一个省部级干部的老婆,但是弗对于卡列宁全无可以羞辱之意,相反地充满了敬畏、害怕、嫉妒的情感,这可以从两点解释:(1)那个年代欧洲的官场,年轻军官已给年老高官带顶绿帽子作为吸引社交界眼球的手段可以说是蔚然成风,勾引某个官太太,不代表有意要得罪她老公,比如三个火枪手在这方面就个个是高手。(2)恋母情结伴随着对父亲的害怕和嫉妒而产生,这种是弗龙斯基对卡列宁的态度,也是我要论证的关键。弗龙斯基第一次见到卡列宁是卡到火车站接安娜的时候,那种明知道人家有丈夫,可真正见到了人家和正牌丈夫在一起的时候心里酸得一塌糊涂的感觉,怕不是一般的风流韵事中所必备的。幼儿期的男性对父亲的嫉妒来自于“他是可以理所当然占有我想占有的人的那个人”,弗彼时的心态正是这般。另外,按弗洛伊德的说法,母亲涉及到的是本能冲动,而父亲代表的则是规范,父亲的角色应该是威严的,不可抗拒的,并且用羞耻来惩戒男孩的俄狄浦斯情节。这在小说的情节中也是可以论证的,安娜难产,可能要死的时候,弗龙斯基在床前遇到了赶回来的卡列宁,又怕又羞,大气都不敢喘,就跟孩子做错了事情被父亲抓到的情形一模一样。等到卡列宁批评了他,又宽恕了他,他更是羞得屁滚尿流,直接在这个本来剑拔弩张决一雌雄得情敌面前哭得稀里哗啦。他可能是哭安娜的死(当然了,当时到底是没死),我觉得更应该是他在被神似父亲的卡列宁用威严的方式惩戒又原谅之后,像惹了祸的熊孩子一样,除了哭,实在是没辙了。论证简单粗浅,托尔斯泰必然不是照着弗洛伊德的说法去构思的。这里只是把自己的看法提出来,并且给大家提供另一个解读这本书的视角。瞎子摸象,瞎子越多,摸的部位越奇怪,摸出来的象越接近真正的象。

小论

现在需要一个星期才能读完一本书了。托尔斯泰知道爱么?据我所知那也不过是贬低自己捧高他人的爱,这样的爱就无与伦比了么?旁的都是虚伪的可怜的,安娜却是绝妙美仑的,就因为那种爱,就可以心安理得抛弃虚伪的丈夫,抛弃生子,然后在绝望的境地自杀了。一天换好几套“朴素”衣服的安娜死了,在以往的岁月里她在我心里死了千千万万遍,而这一次的死亡,从没有让我如此渴求,以致后半段我只希望她死,然后以便尽快忘了她。

写个读后感呗(有剧透慎入)

大家都知道小说分两条线展开。莱温(我看的译本是这样翻的)这条更大气些,涉及到政治、思想、社会、农业,etc,在莱温所见所想中来呈现。莱温的思考总让我感觉过分哲学化,矛盾挣扎没有出口,我只喜欢他坠入爱恋时的状态描述:“现在对他来说,天下的姑娘分为两类,一类是除她以外的所有姑娘,她们具有一切人类弱点,是极其平凡的姑娘;另一类只有她一个人,没有任何弱点,胜过人间一切。”——多么简单的道理。也许无论一个头脑简单还是思维复杂的男人,这是共性。莱温与基季重归于好后,是两人感情升华的又一高潮,也是莱温线比较能让人接受的心理描述的片段,小说里这样写道:“莱温不知不觉地度过了整整一夜和整个早晨,觉得自己完全脱离了物质生活条件。他一整天没吃东西,两个也晚没有睡觉,没有穿外衣在严寒中待了几个小时,不仅觉得从来未曾这么清醒、这么健康过,而且觉得自己完全不受身体的支配:他一举一动毫不费力,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他深信,自己能飞上云天或者推动屋角,如果需要这么干的话。”不知道是不是每一个成功捕获芳心后的男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如此可贵而振奋。(也许现在社会那些男男女女随随便便就可以来一发了就很难产生那么强烈的感觉)在这个犹如当时俄国社会百科书一样的小说里,对人物的刻画是非常生动的。莱温这样矛盾的小青年在哪个时代都有,生活和物质并不匮乏,却总觉得在某些别人无法洞晓的方面有所缺失,执意于探究一些变革,偶尔来一些让长辈惊讶、让同性不屑、让异性崇拜的叛逆的语言和行为。然而在某些时候却无比懦弱,面对自己哥哥疾病、死亡的时候,面对自己妻子怀孕、生子的时候,他甚至不如基季这样一个小女子勇敢。我很不喜欢他,三个字——想太多。有时候他关乎哲学的那些很长的思想独白、内心探索让我恨不能快进。不过,终于在爱情面前,在孩子诞生之后,他也就和所有人一样普通了。也许人类都有一个对美满爱情、完整家庭的期许,在这些面前其他什么东西都是苍白、多余的,偏执的人也会淡定,吵闹的人也会安静,特立独行的人也会变得平庸。也就是列夫·托尔斯泰的经典名言: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如果列夫·托尔斯泰不写莱温线,这部小说可能无法成为名著,顶多就是一部爱情悲剧。但我对安娜线是痴迷的。在黎戈的《私语书》里面好像看到过说,列夫·托尔斯泰对自己笔下的阿娜是很鄙夷的,认为她轻浮而低贱。但我未从小说中读出这种信息。安娜在与弗龙斯基相爱的过程当中是充满挣扎的,这些犹豫、反复不像是为了强调她私奔行为的不检点,而更像是对那种为爱冲出束缚的勇敢的铺垫。(顺带便说一句,阿娜比现在社会上的各种XX婊有节操多了……)列夫·托尔斯泰在创作这部小说的时候也正受一些哲学的、宗教的思想影响,所以莱温在某种意义上是他的一种写照,但莱温在见到安娜·卡列尼娜的时候是心存好感甚至尊敬的,相处后也也感觉“同她说话很是愉快,听她说话更是愉快。”并没有那种厌恶、唾弃的情绪。有人用一句话概况说,安娜的爱情谁也承受不起。弗龙斯基在初见安娜时,在她的脸上、眼睛里、微笑的红唇间感到有一股压抑着的活泼生气。这正是她吸引他的地方,也是最终让他感到太过沉重的地方。这种活泼生气造就了安娜的个性,成就了她抛开封建观念、社会舆论,执着地走向自己追寻的幸福。然而这种幸福是欲求不满的。因为期间牺牲了太多东西,社会地位、生活水平甚至亲生儿子,这种失衡让她贪婪更多的爱与关心,让她通过吸引别的已婚男士来试探或者证明弗龙斯基是否对自己依然有爱。但是男人的精力和关注毕竟是有限的。“许多家庭年复一年过着老一套生活,夫妻双方都感到厌倦,其原因就是他们的感情既没有彻底破裂,也不和睦融洽。”当两个人的相处,有一天变得充满怨恨,解释什么的都不足以消除隔阂,一有机会就相互指责,安娜甚至怀疑弗龙斯基另有女人,我倒不认为一直到最后弗龙斯基不爱她了或怎样,只是他不知道该如何去爱了。这段关系里面,弗龙斯基也是缺乏安全感的,他会质疑自己为何要为了她而陷入这种境地,他会认为安娜的爱带有攻击性,这本身是就是对这段关系的不自信,也是一种致命的怀疑。一直到安娜自杀,他都认为那是她“冷酷无情、睚眦必报”的行为。他认为安娜糟践了他们在一起的美好时光,但他永远没有想到安娜的渴求与绝望。安娜的所作所为在当时是惊世骇俗的,但不是不可理解的,委身于丈夫不忠的夫妻关系里的多莉也一度对她羡慕。列夫·托尔斯泰本人也曾表达过类似一个女人跑开生儿育女的唯一天职后,将是完美的,但是这种完美是存在毁灭性的的。不去说女权之类高大上的话题,安娜就是一个追从爱情,但缺乏安全感最后走向杯具的普通女人,小说里的诸多描述对婚姻有很现实的指导意义。至于那个虚伪的卡列宁,在他身上也经常能看到一些对当时政治体制、机制的思考,也是充满启发的。

短评字数不够了 =。=

给自己mark一下:莱温是个很真实的人,有点小虚伪,热血冲动,吃醋郁闷,季基非常可爱。莱温在办事的时候感慨:每个办事的人都友好亲切,但是总是办不成事情。总是有一种无形的障碍阻碍他做成事情,可是他甚至不知道该向谁发火。深有感触。这样的处境,谁都有过吧,官僚主义算是很大一个原因?还有什么呢?我也说不上来。。鄙视斯捷潘,同情但是敬佩多莉。不理解为什么安娜不肯请求离婚,卡列宁不是都同意离婚了吗?弗隆斯基自私又怯懦,价值观也是居高临下的贵族主义。自杀不过是他怯懦的表现罢了。卡列宁冷漠又条例化,不喜欢这个人物,但是他正视自己的怯懦,并觉得羞愧,并不让人特别反感。当他站立在人群里,而所有人都知道他的官场完蛋了,他还一门心思要表达自己的见解,突然有了一点悲惨的共鸣......安娜,可怜的安娜,可惜选错了人,可惜没有选择离婚。她一会儿一点也不想儿子,一会儿一点也不爱女儿只想儿子,真是忒奇怪的母亲。容貌与荷尔蒙毕竟不能长久。最后安娜与弗隆斯基的争执,冷战,到爆发,很类似现在情侣因为高傲与尊严不肯低头,最后各奔天涯。如果真的不安,为什么当时不同意离婚呢,如果没有不安,为什么要时刻嫉妒掌控呢,而且那样的反复无常,有时候作为同情她的读者,都觉得她有些不可理喻和虚荣呐。说到底我觉得还是当时的社会制度也许对女人还是更严苛,安娜为了爱情(yuwang)只能一无所有,那些多莉见过的奢华,也不过烈火烹油,算不得幸福了。


 安娜·卡列尼娜(全两册)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