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垮掉的一代》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社会 > 垮掉的一代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7
ISBN:9787532743063
作者:[美] 杰克·凯鲁亚克
页数:140页

垮掉的一代

我本来只是想在考试期间买本比较薄的书看看,后来买到本又薄,字又大,而且又是剧本的书。没法拆开包装看看里面,买到本剧本也只能无奈,Jack Kerouac的The Beat Generation。剧本是从来看不懂的东西,最早看《莎士比亚悲喜剧集》的时候,也是囫囵吞枣地咽下去,提炼些剧情,和看小说简介没什么差别。直到后来也没理会这种精神,最近的《妄想照进现实》、《雅克和他的主人》、伍迪艾伦的《死》,也都没有吸收到半点东西。The Beat Generation也是这样,完全没有感觉。一群工人早上喝酒谈天,谈谈马经,赛赛马,晚上见见主教,猥亵下主教的两个姑姑,不知所云。这种时候通常要看看Douban上的评论,不过人家也说这书买得不值。哈哈,我挺高兴的。不过这书教会我一件事,不能冲动啊。http://imapollo.blogbus.com/logs/14470872.html

剧本片段的时候看了这个剧本,真不知道怎么排!丧了!

剧本片段的时候看了这个剧本,真不知道怎么排!丧了!一个民族的生活水平一旦进入一种温饱而思淫欲的时候,便会对自己的生活产生标榜。美国人天天都在标榜,标榜摇滚、标榜网络、标榜球鞋。这个垮掉的一代就是一个对自己生活方式的一种标榜宣言。其实我不大在乎关心剧中人关心的事情,我在乎的是在这背后人类的一种信仰迷失。人真的不知道什么是信仰了,不知道自己要坚持的是什么,以至于要去用标榜来找自己的信仰。现代人都在找自己的标榜。有文艺青年,有摇滚青年,有IT精英。大家都在找自己的符号,而自己的内心却迷失了,都在为自己的社会符号而活,而坚持,甚至丢掉了最本真的倾听心声的权利。

BEAT

这词儿好像一副很好用的样子,简洁有力,言简意赅,带着喜跃的节奏,好像天生就可以和一些很带劲儿的物件混在一起,比如:BEAT GENERATION。Beat generation,垮掉的一代,这个词组远比它作为一部剧本好看。我花了大概一个月来读这个剧本,原因是其间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把它遗忘了,直到有一天我又看到了它那泛着萤光的封面。实际上我大概只用了两个晚上就看完了这个剧本,怎么说呢?准确的说是没什么感觉。故事大概讲了一帮男人的一天,对于是否真是一天这个时间点我不太敢肯定,因为我中间放了太久,我只能说故事讲了一帮男人混迹于酒吧、赌场的故事,他们试图在宗教上寻求精神上的安慰与心灵的依靠,但是因为没有人也没有神能给出最终答案,所以,beat generation。故事不错,是凯鲁亚克一贯的主题,也许是一贯吸引我的那股子邪门力量。近年来读了凯鲁亚克不少东西,他那股不得门而入的迷茫实际上是带着时代与文化的烙印,于是几乎凯鲁亚克每本书的序中都会不厌其烦的描绘着50年前的那个美国——动荡与不安——这也是那个时代的魅力所在。我更爱的是再过10年的那个地球——1968那个猴年,全世界都疯狂了,该怎样形容时光前进的脚步呢?否极泰来?如果这么说一定是个笑话,可什么又不是笑话呢?循环往复。突然想到我小时候一个同学说的话,那个时候我们受的教育是要成为21世纪四化建设的接班人,于是有一天一个同学终于冒出了一句话:21世纪到我们手里得变成什么样啊?一群小屁孩陷入了沉思:我们都不太相信我们能当家作主,老师们说我们是泡蜜罐里长大的一代虽然我们谁也没真正进过蜜罐但我们信以为真了,我们对国家命运担扰因为我们确实觉得不同于以往因为以前人吃点儿蜜都困难,我们怕好好的日子砸我们手里,我们不能想见有同学成为国家领导人,因为我们都挺没出息的……1999不是世界末日,时间顺利滑入21世纪,没人再提“四化建设”、“接班人”以及“蜜罐”这些词,这些词已经退流行取而代之的是“80后”、“90后”,不管怎样我当初那种语出惊人、一语中的同学虽然N年没见,但耳闻已经结婚生子并且成为这个社会的中流砥柱——在形式上恐怕与以往的上代、上上代再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异——当家作主,而且当得还不错,可以正常且公正的行使自己各项权力也担负起了自己应尽的义务,再也没有什么值得担心的了——人生一片光明。“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我还是没有办法正确理解这句词,我想要拒绝,我不想成为长辈,我觉得我还是顺着当初没出息的轨迹滑下去好了,我还没做好准备,我还没办法担负起太多责任,好多事我还想不明白,我还不想——这属于矫情。一群人围着主教好像不经大脑的发问,欧文问:“哇也是神圣的吗?我是说科拉是神圣的吗?神圣的是神圣的吗?我的意思是说马路是神圣的吗?地面是神圣的吗?”巴克接着问:“赛马场是神圣的吗?一切都是神圣的吗?这神圣欢呼!” 为神圣欢呼!从lost generation到beat generation再到下流社会在我看来其实是一脉相承,50年后再有人大肆渲染与宣扬看起来就显得不那么厚道了,因为在40几年的时候凯鲁亚克好像已经绝迹,在市面上根本找不到90年代的以及21世纪初的《在路上》,而07年一到,凯鲁亚克的书便如雨后春笋,不知这位beat generation的始祖会怎么说?否极泰来?我宁愿相信这是老子所说的循环往复。

无关乎内容……可是大家如出一辙的统一。。。。

诶,对于Jack,一如既往的支持啊……可是……为什么读起来那么累呢。。。。读的时候真的很有冲动要是有英文版就好了。。。。诶~~~~~~~哪里可以搞得到啊?

文化和时代的隔阂

《垮掉的一代》是一部三幕话剧,没有情节,三个场景全是大段大段的对白,看起来非常费劲,加上年代久远和文化的差异,看完以后我完全不知所云。对白的内容非常丰富,里面涉及到宗教、美国文学、赌马、生与死、JAZZ、摇滚和诗歌。如果没有对美国文化背景,尤其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有深入地研究,这根本看不懂。

五十年前埋下的一颗灵魂,五十年后屹立出一种姿态

那垮掉的一代,关注的是聊天,是友谊,是胡说八道,他关注的头等问题是____生存。垮掉的一代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既是跌下来也无所谓一落千丈,因为他们是圣洁的人,沉思的人,是反物质主义主义者因为他们除了那一些不着边的想法,一无所有凯鲁亚克说:我想象自己就像一个天使回到了地面上,用悲伤的眼睛观察实际的情形,我就是要以这样的态度来写我所写的所有东西凯鲁亚克及其擅长尝试的同人,追求的是别的东西____自由,一种他们要遨游,要飞翔,要穿越时空,而不受任何约束他和他粗鲁的人物,那些与流浪汉相差无几的人物,想要明白怎么样生存,为什么要生存;然后他们恍然大悟,终于明白这样的问题是没有答案的。存在的只是我们所在的那一刻,存在的只有我们周围的人们。游荡在颓废中的肉体应接不暇,沉潜于探索里的灵魂欲罢不能五十年前埋下的一颗灵魂,五十年后屹立出一种姿态垮掉的一代这放任自流的作派堪为经典的标识历史不会遗忘

作品无法卒读,态度值得嘉许

《垮掉的一代》这个剧本在当时没有出版或上映过,现在看来是有些遗憾了。因为这个剧本从现在看来也只有文学史意义,作品本身的文学意义并不大。所以如果在当时出版的话,或许会对“垮掉派”的兴起提供更强劲的推动力。但现在出版的话,除了纪念意义之外,其内容实在让人无法卒读。据说,凯鲁亚克是按照“剧本生活化”的思路进行创作,也就是说让剧本的人物、场景、对话都尽可能地贴切生活,尽可能避免过度的文学修辞。从这个方面上看,该剧本也算是一定程度契合这一主旨,因为剧本里面的人物也确实最大程度复刻了现实生活中的诸多冗长、无意义、无主题、无序的对话。这对传统的剧本写作方式确实算是一种冲击,也是文学史上的一种新的尝试。撇去文学史的意义来看的话,由于生活上的闲聊大多都是无意义的“废话”,那么复刻这些“废话”能让作品具有什么意义呢?当然如果作者能从生活上复刻一些有趣的吐槽或具有可议论的话题,那么该剧本还具有一些可读性。但《垮掉的一代》偏偏选择了酒醉般的唠叨絮语,如酒馆、马场等的对话,前言不搭后语,讨论点到即止,让作品看似无所不谈,但其实什么都没讲清楚。当然,本作品也不是完全地“复刻”,而是夹藏着作者本人的私货,而剧本中的角色们就是凯鲁亚克等人的文学化身,毕竟正常人恐怕不会言必提佛陀。因此《垮掉的一代》不但从写作方式上挑战了传统剧作,更是将“垮掉派”的生活态度及精神宗旨通过文本形象进行传播宣扬。在半个世纪后的今天,或许《垮掉的一代》所传承的也只剩下文学史的意义及垮掉派的态度,但抛开作品本身价值不提,凯鲁亚克等人的追求及行为是值得钦佩。毕竟打嘴炮容易,真正去尝试挑战传统可需要无限的勇气。对此,笔者始终具有敬畏之心,希望“垮掉派”的精神继续屹立。

垮掉的一代 滴血的伤口

这本书并不是那样差,这本书只是在另一个维度上展现了精神缺失可以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创伤。没有经历过垮掉的一代,当然很难知晓那种无言的阵痛,全输弥漫出的那股淡淡的戏谑之情,多少油蕴含着无奈与彷徨。这样精致的剧本不禁让人联想起了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但是这两个剧本的成功途径不一。直到现在,想起垮掉的一代,心里依旧无比彷徨。也许,每个人的一生都会经历那样彷徨的阶段。只是,表达方式不一样罢了。

确实是时隔50年后发现的

看到有些人在质疑这本书的出版过程,觉得所谓“尘封50年之作”是炒作。想起前年这本书被发现的时候正好做过这个选题,资料还在,贴上来一下。(是“百闲之中”抽空在线写的,翻译的糙,看个意思就好。)纽约的Thunder's Mouth Press公司很快又要推出一本凯鲁亚克的新书——剧本《垮掉的一代》,这本书是在写出50年后才本重新发现的。这部剧本是于《在路上》出版同年完成的,凯鲁亚克死后30年,人们在一个仓库里发现了它。上星期Best Life杂志宣布凯鲁亚克的代理人Sterling Lord在清理新泽西州仓库里的旧文件时发现了这个剧本,杂志计划在7月号上发表节选。这个剧本是描述“凯鲁亚克文学化的自我,名叫Jack Dulouz的主人公酗酒嗑药的生活,以及他同几个根据艾伦·金斯堡,尼尔·卡萨迪等其他垮掉派名人而塑造的人物聚会,赌博的情景。”凯鲁亚克1969年逝世,卒年47岁,他于1957年完成这部剧本,同年《在路上》出版。根据Sterling Lord的说法,凯鲁亚克生前把这部剧本放在自己的卷宗里,本来是想暂时搁置,却导致其被遗忘了50年之久。(以下不是翻译鸟~)关于内容:感觉这个剧本和凯鲁亚克的大多数作品说的是一件事:对生命意义的执着追求,身体力行,乃至巨大的热情与形而上学的混乱。几个朋友絮絮叨叨,胡言乱语,一会儿是胡说八道,一会儿又探讨人生哲学和诗歌艺术,好像他们就是你身边的朋友,在和你一起谈天说地,但他们比你真诚得多,有热情得多。虽然他们的生活在你看来有可能乱七八糟,不值得效仿,但你情不自禁地受他们感染,由衷地羡慕他们。关于翻译:看到了翻译的访谈,不出我所料,翻译说“谈不上喜欢凯鲁亚克”,在采访中和记者无可奈何地讨论,文中出现“他妈的”实属难以避免,大概只是完成任务吧;而且能看出翻译对美国现代流行文化,垮掉派,摇滚乐等知之甚少,比如给Jimi Hendrix写的注释是“美国著名左撇子吉他手”——其实Hendrix的伟大和意义同左撇子有什么关系呢?不过从好的方面想,是证明了翻译毕竟有认真的态度。凯鲁亚克行文的“流”的感觉,自发写作的气势是有不可译的成分,fans和做研究的人当然最好是找原文来读(你问我哪儿有?我也不知道)。但是对于普通读者,这本书还不失为一个中规中矩,态度认真的版本。但是页数太少,价格太贵了,3万多字要13块钱……而且我怀疑这个3万字是把空格都算进去的,目测很多页每页不超过100个字。囧……一定要买打折的。本来按内容和历史价值应该给五星,订价太贵减一星,翻译说“谈不上喜欢凯鲁亚克”减一星。

依旧在路上

绿色的封面,稍微粗糙的纸张,摸在手里,感觉异样.却有一种抑制不住的吸引.依旧有[在路上]的感觉,阅读还是能够给人带来快感.依然仿佛是被下了药,一口气直到一整本书读完.三幕生活般的剧场,只有无关紧要粗鲁的对话和低层工人们的表征.生活中只有女人,赌马,酒精和信仰.尤其是信仰,关于未来还是希望,似乎都没有看出来.一切只在路上,都在路上,意识形态上的流动效果,带着思想与希冀的混乱世界,一切都在路上.垮掉的一代,究竟是何种力量让他们具备撕吼的神经,转型期间的社会大背静,我们除了感受之外,似乎也都在路上.向杰克.凯鲁雅克致敬.

-_-|||

关于“垮掉的一代”的荒凉描述,我们已经见到了很多。我们再也无法摆脱它们那些关于自省,严肃,又奔跑着嚎叫的荒凉情节。没有人能逃脱“在路上”的命运,我们都是在荒原中行走的人——尽管这其中包含着戏谑、荒诞、颓废,但我们从未丧失过在每一场迷乱后的清醒与在某一瞬间对生命的感悟。我们的精神是靠近荒原的——对人生的无力感,精神的苍凉与永不磨灭的跋涉与探索。凯鲁亚克的这一本《垮掉的一代》,在美国新泽西州的一个仓库被发现的时候,已经距他的成名作《在路上》的发行整整四十八年之久。1948年,凯鲁亚克创造出了“Beat Generation”的术语;1957年,“Beat Generation”已经成为一面精神旗帜般的符号;同年,他写作了这个与“Beat Generation”同名的剧本。我们不要打算在这本薄薄的3万5千字剧本看到多么富有情节与趣味的故事,实际上,在这短短的三幕里,充满了让你完全莫名其妙的对话,奇怪的行为与动作,以及一股无法摆脱的对生活的热情与人生的荒诞感——两人在喝酒时突然吟起诗歌,一个人进来开始说起鬼魂与上帝;赛马场上一伙人痛快地喝酒吃热狗,聊起该死的赛马,佛陀,圆盘与飞碟;他们与主教聊起棒球,神圣与摇滚乐……巴克,米洛,曼努艾尔,汤米,保罗,剧中的家伙们都做着报酬低下的工作,住着廉价的住所,生活状态如同流浪汉。他们在一起胡言乱语,行为乖张,他们思考着哲学与他们所认为的生命的意义,并且无拘无束地表达出来。我们可以认为这不是积极的生活,但在书看完后的某一刻,剧中人物的言行回荡在我们脑海,我们会不会突然感到,他们触动了我们心里的某一种渴望,一种失落已久的天真浪漫的欲望与憧憬?我们不会再大声哭,大声笑,我们的真性情隐藏在一个个外壳内,我们学会了如何思考,如何衡量每一次行为的得与失,“成熟”与“伤痛”阻挡了我们的脚步,我们无法精神真正里程碑式的流浪,我们无法用自己的方式实践出生命本真本源的含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那批放浪形骸的“垮掉的一代”,是自己内心本源的触摸者。他们的精神自由而洁净,他们的行为充满着张力与真正的饱满。他们所收获的自在与喜悦,是我们远远没有感受过的。那么,我们是否也应该这么有力而生机勃勃地生活过?我们去追求内心沉吟而模糊的交响,我们把对这个世界的感知当作生命的一部分,我们抛掉内心束缚的东西,我们在自然的状态下活得真真实实,干净利落,我们在真正地过生活,用发自内心的热爱与赞美。我们可以像巴克、米洛他们一样纵情狂欢,一起不假思索地聊起所有我们想说的事情,我们可以像顶楼的马戏团在《向橘红色的天空叫喊》中说的那样,奋力向天空呐喊:“我们可以永远地年轻,我们可以永远地纯洁,没有人可以消灭我们。”

我很怀疑这本书被出版的原因

现今才被发现,于是出版?是为了赚钱而已吧~~什么尘封50年的作品...beat generation不是想希望让人吹捧和成为某些人赚钱的晃子~~这书的原名真的是国人和大众熟知的beat generation?

We're Beating

也许中国没有经历过那些嬉皮士年代,所以我个人对这一特殊人群非常感兴趣。以我个人的观感是,这一批人永远不务正业,把吸毒,泡妞,赌钱,音乐才当一回正事,可是也会谈论一些有意义的事,梦想阿,信仰啊,哲学啊,甚至是一些我们平常人在庸碌的生活之下往往会忽视的内心真谛。他们时时称兄道弟,但是之间的友谊也像一张纸那么薄,脆弱的不堪一击。有时也会将人性的贪婪自私不加修饰的表现出来,完全无所顾忌。也许这一代人就是矛盾的综合体。

颓废者必读。

《麦克白》里有一句很著名的话: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了喧哗与骚动,但没有任何意义。他们的生活印证了这一句。他们的一天只是他们状态的缩影:酗酒、赌马、吸毒,在这个荒诞不经的世界里过着荒诞不经的生活,像一群梦呓的疯子说着正常人听不懂的话,以此来对抗所谓的意义,来挑战传统的价值。他们是沉默的对抗者,无需多么过激的行动,也无需更躁动的语言,只要这种状态:混一天是一天的无聊状态,来表现对这个所谓“正常”世界的反叛。他们是不被公允的、地下的,像是下水道中瑟瑟的老鼠,却有不怕被打的勇气。他们也思考自己的人生,生存的意义等等哲学问题,但只是当作插科打诨一般一笑而过。他们对自己地下生活充满激情并热爱这种状态,他们也乐于说他们想说的,做他们想做的。他们是颓废者,但那些貌似“进取”的人却更为虚假恶心。至少“垮掉”的他们是真实的,而这个社会最为缺乏的,便是真实。

我们飞不起来是因为灵魂过于沉重

半年前买的书,今天一气读完。看过了《在路上》和《达摩流浪者》,再来读此书,有种很突兀的挫败感。语言和语言之间似乎永远达不到完全对等的状态,于是,我相信了那句话:翻译是不可能的。我想,读Jack的书还是应该读英文原版。《垮掉的一代》,我看见,他们的确垮掉了。肮脏的生活和肉体,纯洁的目光和灵魂,酒精,大麻,女人,赌马……这是否可以称作精神流放呢?无论是本能的或是刻意的需求,都与道德无关,与教条无关。整个短剧印象最深的是神神叨叨的曼努埃尔:我就想要头号的天使.....我不想做一片悲伤的云 (伤心地)但愿我是一大片云......还有巴克:......那天小孩子朝她的玻璃窗扔臭鸡蛋的时候她完全处于心醉神迷之中她感到喜出望外,因为上帝给了她一个对人宽恕的好机会接下来就是那段欧文、巴克、保罗关于“什么是神圣的?”这个问题对主教提出的一连串质问。然后,就看见主教尴尬的面孔,说:可是我真觉得我还是现在就走吧面对一群天真的垮掉的疯子、诗人,一切的虚伪再也无法堂而皇之的存在。最后,他们疲倦的睡去,并且约定打呼噜别打出声响来。我们这一代与他们那一代已经完全没有了可比性,时代,思想,科学,过大的差异让很多东西变得遥不可及。试问,处于俗世的我们之中,有多少人会在露天打坐,冥想时空,思索佛学?他们能做的,我们做不了。他们可以肆意的腾飞在垮掉的境界里,但是我们不行。到底是灵魂过于沉重还是社会太过压抑?到底是时代构成了一种思想,还是思想成就了一个时代?的确,那一代垮掉了。

架空的生活 生活的赌注

读这本书必须超于“尘封的三幕剧”,超于“垮掉的一代”这个流行词。序交待了时代背景,交代了凯鲁亚克所处的社会背景,那是新思想与新观点激烈萌发的阶段。凯鲁亚克、金斯堡的作品在虚无中追寻自由,生活是架空的,赌注是几场赛马。去感受这种状态,而非文字表面或者意义上的存在。垮掉的一代一类的文学仿佛是一幕幕无声的电影:飞扬的尘土,破烂的酒吧,始终怀有幻想的穷人。他们依靠神灵并非虔诚,而是因为无助。他们不赌不是因为不想赌,是因为没钱。如果能走进情景扮演一位透明的欣赏者,这是一本好书。如果盲从概念、去看文字上、想象力方面的引申,Beat Generation比《在路上》差了许多。书里面喜欢三个句子:“畅饮吧!因为明天也许你要融入昨天的七千年......”“每一回你在全部空间的空旷里倒进百万加仑的酒,也不会有什么反响。”“世俗是我们拥有的一切。”我想最后这句可能潜在地映射出垮掉一派生活的全部意义。

垮掉的一代

1957年的美国,《西区故事》在百老汇上演,电影院里放的是《桂河大桥》,这是凯鲁亚克生活的文化背景。不能理解在这种流离失所的生活状态下,怎么会那么亢奋。封面上说是封存50年的绝对力作,个人觉得远没有《在路上》来的好看。

垮掉文学的自由

三幕:廉价餐馆、赛马场、米洛家。一些生活中的闲言对话,没没有说出什么道理。美国那个年代的事,我不理解,也不想理解。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中国人就是容易被噱头唬住。餐馆里,一边下棋一边讲赛马的事,而其他也是一些让人看了就忘的对话,就像我们平时和朋友在饭桌上的对话,都是一些为了消磨时间所讲的话,不具任何的价值。赛马场,讲的是一个人究竟应该如何赛马,在投注时要注意什么,要如何选择,要不要一直坚持自己最初的决定,可是,表达的不是那么的深刻,或许这就是垮掉文学的特点吧,一切追求自由,表达得自由点,随你怎么去看文章。在米洛家,和主教的对话,关于宗教,或许最后主教说要走了,只是因为他已经看出这些人的思想已经太狂躁了,已经不是自己所能解释的,只是快点逃脱了。一切都是神圣的吗?主教说是,可是,事实是残酷的,现实的答案是no!“垮掉的一代”,究竟是如何?追求自由的人,这点是让我有点向往,我也不愿被这个社会的种种枷锁所束缚,可是,这种追求自由的事,还是在行动上更有意义,当你写在纸上,试图用一部小说或是一部剧本表现出来,一切是枯燥的,一切都失去了意义。或许可以用一篇随笔或是一篇杂文来表达会更好一些。

【BOOK】 00006《垮掉的一代》 3

【BOOK】 00006《垮掉的一代》 32007.1020 FION5这是一个剧本形式的印刷品,故事本身无聊致极,但字里行间却还有那么一丁点的意思,换句话说就是,它还是有点意义的,相比故事的主题而言好比鹤张鸭脚一样,不过有些对话还是不错的,不过个人感觉偶然性很大,阅读其间我经常走神,可见它的吸引力实在是很微弱,或许很大程度上是翻译的问题,对此种不专业也不道德的翻译者深表遗憾。边做事情边谈话的日常开场,琐碎的,生活的对话,垃圾的容量过于内容本身,男人的皇帝心理体现无疑,都觉得自己是救世主,是无上的英雄。这就是多线索同时发展的原是体现,任何的艺术形式你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雏形。故事的大结构是户外与室内两部分,而这两个空间却好像不曾有任何瓜葛,其间的所做也好像从未发生过,从此可见一种多元体的可能性,你以为你懂了,但你只是知道,你以为你知道了,可你只看到皮毛,你感受到贫瘠与渺茫无力,像渴求甘露的喘息者,你又看不到别人对你羡慕的目光,人总是这样。若隐若现的儒道思想与一点而过的“中国姑娘”倾出了同很多世界文学中与共的对我国文化的神往,对信仰的模糊与疑惑同现在普遍的国人状态很是接近,莫非中国正在“垮”的进行式……“垮掉的一代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即使跌下来也无所谓一落千丈。”“根本没法子再给你制造你早晨醒来时喝的这第一杯垫底酒的力度……”“……这是他要还的债是报应”“那人变得春节了没有一点儿脏的东西就像从来没有租给别人的衣服一样干净”“……我们不可能到别的什么地方去……”“……当时有个灵魂体告诉我说五号,我觉得他是要帮我一下……”“听到心里边想的话”“这都是早就安排好了的”“……于是从此以后命运叫他怎么样他酒怎么样……”“心里想的是赛马可是我跟一个主教有什么关系呢”“人人都喜欢钞票可那都是嘴上说说的”“要做所有这些应该做的事情时间不够啊,钞票不够啊……”“那么多钞票都在天上飞”“现在怎么说得清楚”“这么漂亮的姑娘不应该是板着脸的”“有那么一些人你知道对你没有什么好处……”“……因为这么多事情把我们耽搁了”“我不赌,我没有钱””加入你违背了自己的原则,你准备怎么办?”(没原则就是给自己找麻烦)“……这可是我做的第一个梦,当然老兄我一直在做梦,我一直亏……”“蚂蚁也好,朋友也好……”“修订你的命运”“别信什么梦啊,预兆啊”“我让这些人乘马车来这我就得跟他们有某种关系”“天使长”“还是要走你自己的路子!”“我现在没有迷路,我还很年轻,我准备请天使长让我赢”“我不想让上帝给我一个这样的世界”“我一点都不喜欢,我不关心”“这根本不是什么电影”“我只想做头号的天使,我不想做一片悲伤的云”(原文一定很美)“所有这一切平庸习气”“在没有耐心的状态下是不会得到上帝的恩宠的,此外还需要热情充满活力的热情”“人人都要爱人人——它是唯一的启示而且从来没有人相信过”“朝着心所想往的方向进去”“防止我们担心迷茫的堕落”“今后我们都应保持自我……不久我们就能做到”“世俗是我们拥有的一切”“你要记住它,一切梦在你心底都是神圣的”“你认为一切都是神圣的吗?”“我看是的,我希望如此”“神圣的坦率的死亡方法”

出一本小册子会死呀?

字越稀越好,行间距越宽越好,总之只要那些傻子交了钱买到手,就一定要让他们后悔一辈子!它NND,这么点字就不能出一本小册子吗?做策划的人良心大大的坏了!

垮掉的生活

“垮掉的一代”是一个纯粹的文学流派,但这一文学流派对西方文化的影响却是深远而又重大的,它的影响力不仅仅只体现在几个作家或是作品上。对自由、性爱、毒品、竞争这一独特的美国文化的形成有着强大的作用。几个朋友聚在一起,絮絮叨叨,边下棋边讨论赛马;有时候胡言乱语,流里流气,有时候却又谈及哲学、诗歌艺术。第三幕出现主教,与主教的对话,无不流露出对宗教的批评。阅读此文,感觉费劲,无法把握其中的奥妙。把此书随意堆放,被一朋友发现,说,“这本书写的太棒了”。我只能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为了证明自己还是具备点点文学底子,硬是拿起再次品读。仍无法猜透中的哲理,看来资质仍然不够。也许这就是文章的精辟之处,垮掉的一代推崇垮掉的生活,所以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也坚守垮掉的原则,他的文学创造理念往往可能是自发的,甚至是混乱的,他笃信自由主义信念。这种自由懒散的文字可能不是很符合我的胃口。因为我很贫穷,所以我拥有一切。垮掉的一代,有关生存。他们也在追寻,但是结果发现生活无解。

燃烧,燃烧,再燃烧吧。

燃烧,燃烧,再燃烧吧。The Beat Generation。吸毒、酗酒、纵欲、热衷Jazz、同性恋、手淫、色情梦幻。他们以这种方式寻求精神内部的解脱。物欲横流的冲击下,他们认为现世生活的可靠性是不可把握的,也曾坦然,真诚地流露出内心的恐惧、过失以及痛苦。Beat,乍一听上去是精神意义上的某种赤裸裸的直率与坦诚,一种回归到最原始自然的释放。他们不是虚无主义。他们所笃信的从根本上与西方传统宗教哲学将人性区分为好坏,特别强调“人性原罪”的道德二元论相悖。他们参禅,信奉evil并非good的对立面,而是自然人性natural humanity的组成部分。英文有时候甚是可爱。“从sex到sexuality,多的是一分对personality的关注。”一切顺应自然吧。他们个性鲜明,但绝不是放荡不羁,也非波西米亚艺术家那样的生活古怪,偏执。这类人,一旦下定决心,找到所好,便全力以赴,振臂高呼,对所好之事甚是关注,像下赌注一样把命运孤注一掷。今天的某个时候,不禁感叹这三年的变化。三年前,以为非咨询行业不进,以为非香港不留;三年以后,彻头彻尾地摇身成为半理想半现实者,希望有一天游走四方,不再停留。要知道我的时代并非兵荒马乱。然而他们童年的梦幻是什么呢?他们的青春又经历过什么?无论如何,他们绝不是“迷惘一代”那般陷入精神困境。有人说,他们是美国二战后民主传统与麦卡锡主义、人性自由和请教主义,大众文学同学院派文学激烈冲突下的产物。我不懂。我只知道,他们是一次真正的文学革新,催生了美国的同性恋、黑人解放、妇女解放种种革命。在我看来,他们就是他们,或是怪诞或是乖张,他们就是一群夹杂在现实与理想的矛盾群体。用你们简单粗暴的文字,用你们真挚的感情,叫嚣吧,叛逆吧,宣泄吧,燃烧吧!I speak of love that comes to mind: The moon is faithful, although blind; She moves in thought she cannot speak. Perfect care has made her bleak. I never dreamed the sea so deep, The earth so dark; so long my sleep, I have become another child. I wake to see the world go wild. ---Allen Ginsberg附赠背景钢琴曲一首《the truth that you leave》http://www.cnmp3.com/mp3/dgec.shtml一直听着这曲子,写完了这篇手记。这曲子有种说不出的感觉。

其实我没有开明白

其实我没有开明白。米罗一直说赌啊赌啊的时候,就是在想,他输光了一切以后怎么办。垮掉的一代,就是在赌,金钱,人生,希望,管它输光了以后,怎么办

垮掉的

读完杰克 凯鲁亚克的《垮掉的一代》,让我不知道心里是怎么想的,也不好评价,于是总想着放一放,沉淀一下,再来写读后感。可这一放竟快放假了,再不写,恐怕就没机会再提笔了吧。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个噱头,“垮掉的一代”文学之父凯鲁亚克于《在路上》发表同年写就的被封存了50年之绝对力作。想想《在路上》的影响力,加上书皮绿色的包装,而且很薄,于是就把它买回去了,想一窥垮掉的一代的生活状态,是否与现在大学生的颓废状态有几分相似?《垮掉的一代》的一部三幕剧,情节大概是这样的。在第一幕中,讲述的是关于清晨第一杯酒的故事,5个铁路工人在一个简易厨房中无趣地对着话,聊赛马(方式这是他们生活的重心)、聊宗教(一种信仰缺失下的质疑以及在这种情况下艰难的坚持)、聊音乐(无非是扯音乐罢了),到了第二幕,几个人来到赛马场,开始聊天,讨论关于投注的事,他们没有赢得任何投注,但也不伤心,仿佛这就是正常的生活状态。在最后一幕,他们回到了一个客厅,迎来了一群朋友和一位主教,在与主教的聊天中,我们可以轻易地看到他们对于宗教信仰的不信任和怀疑,但是这种反叛又不是明火执仗的,是无所谓态度的,没有人愿意去改革。既然这是戏剧,但既不是悲剧,也不是喜剧,也没有什么明显的冲突,剧情也没有什么主线。从剧情到对话,如果说这就是生活原本状态罢了,但又缘何要写成文学作品?莫非这就是垮掉的一代对待文学的态度,以次来表达对待生活的态度,真实、随性而以至于乏味,只能依靠毒品和幻觉来维持激情与快感?据说Beat Generation 中的Beat一词来源于《圣经》中的Mt. Beatitude,即祈福山的意思,作者使用Beat来形容自己这一代,是一种对于至福的期盼。2战后,垮掉的一代产生了宗教的怀疑,无法从生活中获得回馈,于是只好采用这种文学的方式,去抒发内心对现状不满,对美好生活期盼的感情。反观自身,是否也是垮掉了呢?

放着比看着顺眼

在两颗和三颗星中间犹豫……果然有这么一种书,作者很强,装帧不糙,印刷细致,内容充实,可就是基本上没有办法理解,故曰放着比看着顺眼……这个本子最大的亮点大概就是题目了,至于内容,OMG,直到神父快退场才琢磨出点意思来,怪不得从没上演过……另外,感觉如果有机会看看原文会发现也许此书是那种不可译的东西……

大抵如此

不止一人不止一次问我是否看过《垮掉的一代》,终于没忍住,在图书馆翻到那嫩绿油油的封面和书名时,感觉如果自己能看懂,那就太神奇了,刹那就开始仿佛终找到通往大龄文艺男青年的“糠装”大道,仔细读个七遍八遍定可贴上“文艺”的标签。然后一打开我就笑了,这排版为我们近视眼考虑周到:字好稀,就象严重饥荒时大锅里的清水粥——能数清沸腾翻滚的米粒;行距广袤到寸草不生,能从字里行间听到自己的读声和瓮瓮的回音在其中裹搅。于是就赚到了——除了庆幸借这书的成本不到一元钱外,还可以说:《垮掉的一代》,我也有看过啊——所谓“装文艺”,我大抵如此。

辉煌,只有一次

辉煌,只有一次.《在路上》影响了一代美国青年,但同时期的这部作品却十分平庸。但是从书中还是渗透着J哥的思想。OK,冲着这一点就得看下去,看完之后才知道上当了......出版商是骗钱的

这翻译,这排版,是坑爹么?

中英文的语法存在巨大差异,所以就算凯鲁亚克原文本来就不断句,在翻译的时候也应该考虑可读性。但很显然,太多的逗号被藏起来了,导致了阅读困难。另外我还是第一次看见把主人公的名字和他说的话分成两段竖着排版的,横着排然后用一个冒号分隔开不行么?内容这么短的一个小剧本就这么被鼓捣成一本一百来页的书。不仅看着费劲还浪费纸。我只能说出这书的人想钱想疯了。我不得不说,在我阅读它的时候,对出版者的厌恶严重影响了我的阅读情绪。

看完了 说一句吧

垮掉的一代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即使跌下来也无所谓一落千丈,他们是摆脱束缚的“极乐”之人。垮掉的一代真诚的生活着,精神富足。

Beat Generation。假如能beat我。

这书是在临安的一个半山里的村子里看完的。在09年的农历新年,大约5天时间。我还——当然,记得那个下午,阳光直直地照在我的后背。我就那样把脚翘到墙上,在一座房子的最屋角的庭院里,边上是一条叫小白的眼睛瞎掉的小狗。当我离开书本的时候,小白蜷缩成一个s在我坐的藤椅边。自从知道它是一条盲狗,盲掉的原因是因为发情跟别的狗打架打瞎的,每次看到它,我都有种不一样的感觉。同是一个主人的另外一条哈巴,叫贝贝,毛要卷,也要大很多。相貌没有小白好,叫起来很凶。听说只能用手不能用脚摸,不然它会咬人。在半夜醒着望着天花板的时候,我总在想,贝贝貌似的凶猛和如今安静的小白,当年是怎样的不同。小白是条母狗。她瘦小的身子,也许储藏了一辈子的能量就为那一次发情。这里是完全陌生的一个地方。买东西要到坐车约半小时多的镇上。村子在山上,是因为当时国民党逃难下来的后代来到别人的村子,山脚的人不让住,于是只能选择在山上。那末,在山顶更高地方居住的人家也许是更晚来到的——我猜想。那天要去爬山却下雨。没有看到更高住户的人群,他们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我看到认识的人家的大伯有2次穿着迷彩服,扛着猎枪,带着一条叫小鹿的猎狗去山上打猎。年节餐桌上有好多食材来自这把枪下:野猪、不知名的鸟类。在这样的环境里,我看完了《垮掉的一代》。就在每个下午,或是阳光下的石凳上,在前面提到的隔壁一户人家的门口;或是在屋角那个夏天适宜的藤椅上;或是在我简陋的房间里,把窗帘移向2边,让阳光照进有些下陷的木床上。《垮掉的一代》是个2场4幕剧。第一场一幕,似乎在某个酒吧(我忘了,但这不重要),他们聊着,就像《before sunrise》里的男女。第二场三幕,前2场都在赌马场里,最后是回到某人的家。他们的谈话内容围绕着上帝、酒、赛马,还有某些诗化的东西,佛。这就是“垮掉的一代”,在哥哥眼里不屑一顾的一代。我总在想梵高的那个哥哥。也许因为无私也许因为无奈给予梵高经纪上的支持,但也正因为此,让人们记住,至少知道了他。我想起在那些夜晚黑洞洞的环境里,看的黑泽明的《梦》。其中一个就是进入梵高的画里。那么多人,千百年来,总是提到这个名字。作为一种信仰或图腾存在着。可他活着的时候竟连一幅画也没卖出。这样无稽的对比,是人之于宇宙的一种鲜明和可笑的色彩。《垮掉的一代》是个剧本。它尘封了50年,50年吗?在它的书背后写着这么几个字:五十年前埋下的一颗灵魂五十年后屹立出一种姿态游荡在颓废中的肉身应接不暇沉潜与探索里的灵魂欲罢不能放任自流的作派堪为经典的标识历史不会遗忘我看出这里面一个力道,我相信你也能从我的这些文字里看到同样的一些,已经很久,也许刻意不出现的力,或魂。我能感觉杰克凯路亚克的魂,在“糜烂”的生活里也许是通向永恒的。他跟海明威所代表的“迷惘的一代”的具体区别,我不知道,也没去研究过。他们在过着他们的日子。而我的,无法克制或改变或还在挣扎的。也只有自己最清楚。就想起母亲的话来,冷嘲热讽。就想起过往零碎的片段来。初恋情人在半小时前算是鼓励自己。我不是很在意,真的。哪怕全世界这时候没有人支持,我其实不是很在意。因为我没有办法进入另一种可能,在目前的状况下。Beat Generation。假如能beat我。我其实很乐意。

凯鲁亚克的姿态

凯鲁亚克的《垮掉的一代》事实上是和他的那部受到众多人喜爱的《在路上》同时写就的,但是我们只有等到50年后的今天才能看到它。“五十年前埋下的一颗灵魂,五十年后屹立出一种姿态。”这本书的序作者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A.M.霍姆斯。“我常常觉得凯鲁亚克就是我的父亲(有时候觉得他真是),苏珊•桑塔格是我的母亲,我可以画出一幅逼真的家谱图来,亨利•米勒和尤金•奥尼尔就是我的伯父,等等。”也许这就已经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凯鲁亚克是如何成为“垮掉的一代”文学之父的。当然,当你开始阅读的时候,你很可能后发现你原来是置身于一个如此混乱不堪的世界,更有可能,你根本就没有弄明白米洛、朱尔、汤米以及巴克等他们到底在干些什么。当然,也许这些并不重要。因为总有一种力量催促着你不断地阅读下去。如果你相信神秘主义,那么这其中将必然包含某种不可知的来自宇宙的力量。就像《在路上》一样,你并不能就此确证凯鲁亚克没有再次把一页页的纸连接起来塞进打字机然后吞食大把的迷幻药就此开始日夜不断的写作。从命名上说,“垮掉的一代”和“迷惘的一代”对于我们具有同样的魅惑,虽然“他(指凯鲁亚克)的术语命名的意义更加积极”。 “我想做的事是改革美国的喜剧和电影,给它以自然的活力,不要做“情景”的事先构想,就让人们有如在现实生活中国那样哇啦哇啦说话。”当然,不得不说也许在这个目的上凯鲁亚克并不成功,但是,这又有什么要紧的呢?我们还是一样会痴迷他的每一本书,难道这还不够么?


 垮掉的一代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