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宫

出版日期:2015-8-1
ISBN:9787532769453
作者:[阿尔巴尼亚] 伊斯梅尔·卡达莱
页数:201页

内容概要

伊斯梅尔·卡达莱(1936―),小说家、诗人。出生于阿尔巴尼亚南部靠近希腊边界的山城吉罗卡斯特,先后求学于地拉那大学和莫斯科高尔基世界文学学院。1950年代开始文学写作,2005年获得首届布克国际文学奖,2009年获得阿斯图里亚斯亲王奖,2015年获得耶路撒冷奖。代表作有《亡军的将领》、《梦宫》、《破碎的四月》等。

书籍目录

一  早晨
二 筛选
三 解析
四 放假一天
五 档案
六 晚宴
七 春天来临

作者简介

《梦宫》由伊斯梅尔·卡达莱编著。
梦宫的任务是审查梦,对它们进行分类,但并不只是某些人的梦,而是所有居民的梦,无一例外。这是项宏伟的事业。相形之下,德尔斐神谕宣示所,以及过去所有先知和术士的预测就显得幼稚可笑了。
梦宫绝不只是幻想或心血来潮的怪念头,而是国家的栋梁之一。在反映帝国真实状况方面,它要远胜过督察、警察或帕夏管辖区地方长官撰写的任何调查、陈述或报告。在、睡梦的夜间王国中,能够发现人类的各个侧面:既有光明,也有黑暗,既有蜜糖,也有毒药,既有伟大,也有脆弱。阴暗或有害的一切,或者在数年或数世纪内即将变成阴暗或有害的一切,都首先会在人类的睡梦中显现。每一种热情或歹念,每一种苦恼或罪行,每一次叛乱或灾难,在实现之前,甚至早在实现之前,都必须要投射出它的阴影。正因如此,君主颁布法令:帝国领土上的任何梦,哪怕是由最最邪恶的人在最最偏僻的边疆和最最普通的日子做的梦,都不得逃脱梦宫的审查。


 梦宫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提到阿尔巴尼亚,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过来的人都知道,它曾经是一个与我们走得很近的国家,近到虽然相距遥远,但毛泽东会用王勃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盛赞它;记得当时贴在它头上的标签还有“欧洲的一盏社会主义明灯”、“山鹰之国”等等。当中国拉开改革开放的大幕,两国关系却开始恶化,渐行渐远,形同陌人。假如要问阿尔巴尼亚有什么文艺作品,我们能想起的恐怕只有七十年代风靡一时的《第八个是铜像》、《宁死不屈》等几部电影,其他的任凭你搜肠刮肚,恐怕也扒拉不出什么来了。然而,近日读了阿尔巴尼亚作家伊斯梅尔•卡达莱的长篇小说《梦宫》,却让我对这个东欧小国的文学水准刮目相看。就文学性与思想深度而言,卡达莱的这部小说不亚于奥威尔的《动物农场》与《一九八四》。小说虚构了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的阿尔巴尼亚,有一个苏丹亲自创办的帝国最重要的机构——梦宫(又叫塔比尔•萨拉伊),它的职责是审查梦,对它们分门别类,所有的居民,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哪怕是最邪恶的人在最偏僻的边疆和最普通的日子里做的梦,都逃脱不了梦宫的审查。塔比尔•萨拉伊所从事的事业之宏伟与冷酷,连古希腊的德尔斐神谕宣示所与古往今来所有先知术士的预测都相形见绌。名门望族之后马克—阿莱姆战战兢兢进入梦宫工作的第一天,这里的官员就告诫他,梦宫的基本准则“并不在于接受外部影响,而是在于拒绝;并不在于敞开,而是在于封闭”,让他对外严格保密。马克—阿莱姆每天干的事,就是对全国各地送来的五花八门、稀奇古怪的梦——诸如“三只白狐,蹲坐在当地清真寺的尖塔上”、“一只黑猫,衔着月亮,朝前奔跑,尾巴上留有一道来自受伤的月亮的血迹……”等等,进行分级,然后揣摩其中的微言大义,评测其威胁帝国统治的严重与危险程度。马克—阿莱姆工作得胆战心惊,一想到梦宫中那些充满了梦和狂想呓语的墙、屋子和死气沉沉的地窖,他就感到无比的压抑,“他宁愿身处一片冰冻的平原或狼群出没的森林中。是的,一千个宁愿!”然而,由于他显赫的家世——他所在的库普里利家族为帝国培养了五位首相、还有无数的大臣、司令和将军,马克—阿莱姆从筛选部被调到了更为重要的解析部,并得以步步晋升。可是,就在他欣赏史诗吟诵者吟唱献给他们家族的阿尔巴尼亚版史诗——据说它堪与日耳曼人的民间史诗《尼伯龙根之歌》媲美,死亡的阴影悄悄地投射到了他的家族身上……读《梦宫》的过程中,让我很自然地联想到了东欧的另一个国家、塞尔维亚著名作家帕维奇那部举世闻名的长篇小说《哈扎尔词典》。该小说也与梦有关。哈扎尔人原先信仰的就是一种古老的捕梦者宗教,拥有捕梦术的哈扎尔人可以自由地进入他人的梦境,“盗梦空间”,穿越时空,用这种神奇的方法记录情感和历史,反映自身文明的演变。帕维奇用一种开放的结构和超现实主义的手法描写梦境,天马行空,无所羁绊,瑰丽神奇。而卡达莱在《梦宫》呈现的作为统治工具的集梦解梦,却自始至终让人处于沉重压抑的环境氛围中,他用的是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表现了一个封闭灰暗的社会结构,更是一个荒诞而深刻的隐喻。梦宫中的筛选部光是外省分部,就多达1900个,每个分部还有自己的子部。所有的梦都要经过它们的初选,然后送到梦宫总部。统治者为了搜集、传送和评测臣民的梦所编制的网络可以说是无所不在,密闭透风。一个普通人从毫无生气的东部省份送来的一个梦,却为自己招来了牢狱之灾,他被迫交代了几百页的供词,还无法让人满意,最后被放进棺材里由一群人肩扛着送进了幽闭室。更有甚者,有一批人因为眼睛与众不同,“有一种毒效”,为了帝国的安全,奥斯曼统治者便下令挖去他们的眼睛。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防民之梦,甚于防洪。当民众的生活受到严密的控制,甚至失去了做梦与观看的自由时,那就无异于行尸走肉了。虽然马克—阿莱姆在梦宫中步步高升,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与他的家族的命运跟草民百姓相比有什么本质的不同。马克—阿莱姆的二舅、库普里利家族中最显赫的成员、外交大臣库特曾提醒外甥,梦宫最不具人格,最最盲目,最最致命,因而也最最专制。不幸一语成谶。正当马克—阿莱姆聆赏与思索史诗吟诵者神秘低沉地吟唱史诗《三拱桥之梦》,忽然领悟到空空的琴盒就是胸膛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灵魂,而拉胡塔琴的发音盒就是坟墓,死者正在里面呻吟挣扎,让马克—阿莱姆毛骨悚然时,他的库特舅舅被警察抓走了,很快被斩首处死。罪名竟然是马克—阿莱姆后来醒悟的那个“三拱桥之梦”——“库普里利家族(桥),通过史诗(乐器),投入某项反对国家(愤怒的公牛)的行动中”。在专制与暴政编制的罗网中,梦也无所遁形。“庄生晓梦迷蝴蝶”只是一个美丽的幻想。任何人的生命与尊严都是一个未知数,随时都可能随梦而逝。
  •     坏的小说是相似的,好的小说却各有不同。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好不好?当然好。可是不少年轻人都读不下去,为什么?我想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代入感不强(浓厚的宗教色彩、难以分辨的诸多长人名),另一个就是篇幅太长。 我给这本阿尔巴尼亚小说打四颗星,就是因为他全然没有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很满足我的快餐阅读口味。举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例子,当然不是说这位阿尔巴尼亚作家比陀老好,只是从我浅薄的阅读趣味上讲,这本只有十万字级别的小册子更好读。 阿尔巴尼亚这个国名挺长,但幸运的是小说里的人名不长,人物也不多,不会弄混不用费力去记。 故事的梗概是: 马克-阿莱姆是一个官N代,到了工作年龄,家里安排他进梦宫(非常牛逼的国家机关,正式名字叫做塔比尔·萨拉伊)。他在梦宫开展了混日子的工作。 冲突很快出现:他所属的库普里利家族,一方面强大到一封信就可以安排他进入梦宫的核心部门工作,但另一方面却长期跟梦宫处于此消彼长的争权夺利中。 书里十万字,讲了一年的故事,马克-阿莱姆在家族和梦宫的争斗中从战战兢兢的新人成了实际负责的梦宫总管。当然,有得必有失,他也失去了一位自己喜欢的舅舅。 从头到尾,马克-阿莱姆不过是一片不能自控的扁舟,在库普里利家族和梦宫的交叉点旋转进退。 字数适当的书自然讨巧,但只有更强的代入感,才会让读者翻完最后一页觉得意犹未尽,而不是匆匆放下再不拾起。 这部作于一九八一年的东欧小说,作者手里不可能缺少数不清的能引起后来读者共鸣的隐喻,但他没有滥用重口味的隐喻。他通过更多优秀的小说家该用的技巧,让读者自然进入那个世界,感受那个世界。 七章小说的第一章,就让人激赞: 年轻的马克-阿莱姆揣着介绍信去神秘的梦宫。他走进巨型办公楼时的紧张,在空旷长楼道里找不到方向时的彷徨,难得遇到一个人指路时的感激,以及上级阅读介绍信时的犹豫和煎熬,淋漓尽致。让人忍不住想起自己在类似情境下的感受,跟着马克-阿莱姆一起紧张、彷徨、感激、犹豫和煎熬。 这种代入感,简直是VR级的。可见作者笔力。 梦宫是梦的审查机构,每天帝国所有居民都会主动上交他们的梦。梦宫负责审查这些梦,从里面看到叛乱的踪迹或者躲避灾难的提示,然后惩罚那些被认为的叛乱者,奖励那些被认为帮助国家躲过了灾难的人。 这样的工作职责,让梦宫的象征意义非常强。 但似乎担心读者误解象征目标,作者还特意点出,梦宫不是外交、不是军队、不是法院、不是银行和行政管理。梦宫坐落在中央银行和另一座不知道什么衙门的威严的大楼旁边。除了谢赫宫殿和首相府第,这里最能引起群众的好奇心。 在书里,被惩罚者和被奖励者是因为同一个梦,做梦者因为贡献梦而被奖励(当然,后来风向变幻,也付出了生命),被惩罚者(就是马克的舅舅库特)因为这个梦被认定叛乱。 就是这个梦,随着马克-阿莱姆的快速升迁,在不同的部门多次进入他的手中,种种机缘,他并没有压下这个梦,而是报上去,导致了舅舅库特的被捕(当然,梦只是个打压库普里利家族的借口,不报这个也会有另一个被同样解析)。 舅舅库特是马克喜欢的长辈,他幽默风趣见多识广,敢于议论当局。舅舅的作风在出了五位首相的库普里利家族当然也不被认可,亲缘关系让家族会保护他,但当梦宫以库特为突破口施以打击的时候,家族将不得不抛弃他。 而抛弃库特的条件可能就是马克在梦宫的快速晋升。 帝国的最核心在处理库普里利家族和梦宫的争斗时,最大的原则当然是平衡,是有利于自己的统治。所以马克可以以火箭速度接管梦宫,但前提便是他最喜欢的亲舅舅,要在看似无意的安排下直接死于其手(库特死于经马克审查筛选上报的梦所指向的叛乱线索)。 这样的安排是帝国核心、梦宫核心和库普里利核心都可以接受的,甚至就是他们一条一条谈出来的妥协。但作为牺牲者的库特、作为被动参与主角的马克,是不知道的。一场大戏落幕,戏服再也脱不下来,马克永远留在了戏台上,唱着不变的戏文。 就是这么残酷。 战战兢兢走进梦宫的马克,每次被上级叫走都不知是福是祸,恍恍惚惚升迁的过程中,他不会意识到舅舅的鲜血正染在自己的手上。 但当尘埃落定,这个当初在梦宫地下咖啡厅靠着“我是库普里利家族的,办公室八卦你但说无妨”跟同事请教的素人,变成了坐在空旷办公室一览全帝国梦境、跟中央银行行长谈笑风生的威严主管,他一定会在某一天,痛苦地想明白这一切。 这个时候,他会想念自己的舅舅,想念家乡阿尔巴尼亚,会在寒冷的春天,用沉重的笔触在家族《编年史》上写下:那里(阿尔巴尼亚)一定在下雪。 他会坐在温暖的马车里犹豫自己要不要下车,走进注定温暖的春天。他退却了,因为他怕自己像库特舅舅一样,被他们带走。只有呆在马车上,呆在梦宫的办公室,才能保护自己,保护家族(虽然他已经沾上了舅舅的鲜血)。 在坚固温暖的马车里悄悄泪流满面的梦宫主管马克-阿莱姆,悄悄下定决心,要通知家族墓地的修建者在自己的墓碑上雕刻一枝盛开的杏花: 即使今天我不能走下这飞奔的马车,即使明天我也不能走下这飞奔的马车,但是温暖的春天,终会开在我的墓碑上,开在我和库特舅舅的面前。 库特舅舅还会像他活着的时候一样,玩世不恭地笑着:“在一个逻辑的世界里,它当然会显得荒谬,但在现实世界里,它相当正确。”
  •     ***如果弗洛伊德说的没错——潜意识将暴露出更多的真相——那么丰富且充满读解可能的梦,无疑是真相最可靠的来源。为此,帝国设立了塔比尔•萨拉伊,企图从全民之梦中拣选出特等梦,从而为帝国即将到来的灾祸预警;但实际上,梦宫也成为帝国控制全民意识的一种规训手段,通过每日的上报规划全民的日常生活,收集全民的意识状态,并将梦悉数归入档案,精确跟踪全民意识动态。比较一下乔治•奥威尔的《1984》,是饶有趣味的。那句众所周知的话语“老大哥在看着你”标示出强权统治的一种手段——通过被统治者的自我意识将无处不在的监视目光内在化,进行自我审查。此一手段的弱点在于无法包含所有人,比如那些识破谎言的人,只要表面上顺从,内心依然可以酝酿着革命。梦的审查虽然比意识审查更进了一步,它也遭遇到两点困境,从而让这一庞大机构看起来像是玩笑:① 如果梦真能被解析出来,那么通过梦来审查全民意识便是最为有效的举动,但如书中所言,一个梦需要经由“删选部-解析部-档案部”这三层机构才能获得解答,梦的解析既然需要依赖人力来判断与读解,此一举动必然失败。② 梦的获取由做梦者自行提供,由于做梦者的记忆能力、保不准自我虚构等因素的限制,所收集来的梦的可靠性便应受到质疑。既然梦的真实性无法保证,从这些梦中解读出的意义自然也就失去了判断标准。帝国建立在这样一种靠不住的运作机制之上,说它起于一个打赌,实则也没有多大差别。 ***伊斯梅尔•卡达莱的写法颇为简单。通过主角马克-阿莱姆职位上的进升向读者展示他想象中梦宫结构。“筛选部—解析部—档案部”不仅是一个梦宫人爬升的必经之路,也是一个普通梦被解读为特等梦的过程。第二、三、五章便是对这些权利机构的展览,中间穿插进现实的生活画卷:几场聚会、咖啡馆的闲聊。这一写法也象征了梦宫与现实之间的对立,成为马克-阿莱姆内心冲突的外化。马克-阿莱姆因此成为沟通两方的联系人。一方面,他家族的命运线已经由那本《编年史》所写出。在家族的起始,建桥的时候因为将一名男子误砌进桥墩,从而被命运下了魔咒:成功必然带着死亡的代价。这一点通过二舅(大臣)与小舅之间的对立外化出来:在二舅家的宴会上,因为特等梦的破解,小舅啷当入狱至死,而马克-阿莱姆作为对立方的受惠者则得到了提升,并升至梦宫的主管之位。但他何曾想到那个特等梦可是经由自己之手进了档案室的:先由他筛选,又由他解析。而他却糊里糊涂、茫然无知。同样,在这里,我们也能见出伊斯梅尔•卡达莱对现代工作体制的洞察(虽然早已由卡夫卡所预见到)。通过马克-阿莱姆的所思所感——一开始的兴奋、慢慢枯燥、渐渐应付了事、时刻等待下班等等——表现出来。最后,他已经被体制所驯化,虽然显得无奈。在全书结尾的时候,坐在马车上的马克-阿莱姆看到了生机盎然的春景,他感慨于现实生活的美好,却无力听从生命的召唤;他只能继续留在“庇护地”(梦宫),继续当一条体制内的蛀虫,为家族的命运考虑,为了自己不像小舅一样走上死亡的不归路。

精彩短评 (总计32条)

  •     属于那种易读的好看小说,节奏结构和语言都很纯熟。
  •     也可能是我看不懂。。。这书似乎在隐喻啥,但感觉一般。2.5
  •     好看炸裂,要是没有两股力量的博弈就更好了。书评之后补。
  •     又名《梦的解析》(笑
  •     后半部写垮了...
  •     嗯..我只想问为什么主角一路晋升..
  •     最期待的一本,结果是最没劲的。似乎只讲了主角的心境,情节太少了,讲得不深。很想知道的史诗内容也没讲到……
  •     书中描写马克在梦宫中的工作实在让我难以阅读下去.书的高潮部分节奏比其他部分要快,但对于发生了什么却没有交代.马克在不断升迁后当上了梦宫的主管,同时也失去了自由,迷失了自我.
  •     在一帮人的追逐之下,一只黑猫,衔着月亮,朝前奔跑,尾巴上留有一道来自受伤的月亮的血迹。
  •     很多人的看法侧重于对隐喻的解读。 1.这样的乌托邦把梦境当作预言的存在。 2.却从学术的角度上,把梦境中线索与现实的线索建立联系。 就我看来,这个设定模糊了神学与科学的界限
  •     幻想之所以美好,是因为它是被美化后的现实的镜像
  •     真正的自由不是来自于行为,而来自于思想。
  •     还是需要一些政治历史素养
  •     垃圾覆蓋的荒地,老橋,古怪的樂器和憤怒的公牛。看著主人公從問著"為什麼"永遠迷路的少年無可避免地逐漸成為那最最遠離人性因而最最專制的精密宮殿的外延,實在無法不感受到強烈的壓抑感。恐懼無影無形,但卻無處不在,你都不知道它從何而來,就被它攫住。最終,杏花變成石頭花,可希望,也不是沒有的。希望,就在另一半的名字裡,屬於古老的夢。
  •     最终不可避免的成为了一个失去生活的人..pathetic
  •     虽然短但是很吸引人的小说,一口气读完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爽快与解脱。
  •     梦与迷宫
  •     161123。读完,心中充满悲伤。对古老的悲悯。
  •     虽然有着这么好听的梦幻的名字,但实际上是篇精致的政治讽刺小说!结尾的荒谬在某种层面上触及到了难以言说的共同伤痛。
  •     十万字左右,不是很长,可读性好。阿尔巴尼亚的作者,熟悉的味道,会心一笑的隐喻。
  •     并没怎么被打动
  •     这么一看,重庆出版社那套重现经典选题真是不错。这本书的设定确实可以是很有趣的奇幻长篇,但写成了点到为止的政治寓言。
  •     梦宫的设定如果交给一个幻想作家,估计能写出几卷本的奇幻巨著。而在卡达莱这位文学大师笔下,薄薄的一本,还让人无法完全看明白。。
  •     看了开头几章,阴暗压抑的气氛让人读不下去,当年读1984也是这样。算了,深刻不起来
  •     荒诞,隐晦,暧昧,阴雨,猜测;梦的审查,很明确又可以很科幻的设定。凌驾于一切之上君主之下的梦宫,如同穹顶笼罩在民众之上,是防卫还是过滤还是管控还是监视。就如结尾所言“一切都在扭曲,一切都在闪烁。”
  •     对梦进行审查这个想法真的很是奇特,也很有想法。以梦境来暗示剧情发展也很有些好玩。只是“史诗”对作者真的如此重要,以致《H档案》与这都不约而同作为一种重要的象征物出现。我更喜欢里面那些档案室的同事、载不动的梦等等这些小枝节,只可惜作者不愿去继续写开……
  •     译者还是高兴然而莫名不喜欢“梦宫”这名字
  •     翻译或文笔一般。通俗畅销书写法,流于设定形式。就拿前一天读的《过于喧嚣的孤独》对比,没什么好评价了。
  •     看看人家怎么写离散和压迫。蜷缩在梦宫之中,蜷缩在K的城堡之中,直到忘掉自己的姓氏,屠杀自己的手足,最终成为它的一部分。
  •     如果最初的数据收集带有主观色彩,那接下来整个梦宫的研究解析还有何意义,看了50页实在看不下去,太压抑了。
  •     我同意这个评论“没必要贴反乌托邦的标签”
  •     帕慕克加博尔赫斯加帕维奇然后打个七折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